高职农业毕业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对农业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对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指标是检验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顶尖农业技术人才,针对影响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缓慢的因素,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以促进就业及完善我国农业类职业技术教育。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农业毕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农业毕业论文 篇1:

农业类高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摘 要: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高职农业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应该结合植物栽植的季节与生长过程进行安排,应该更加符合就业岗位的需要。该文阐述了农业类高职现有的教学模式,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对策建议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不仅在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强调与实际相结合,而且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更是如此。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职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集中体现[1]。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历来是农业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大部分院校中都对这两个教学环节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学生也采用不同的形式完成各自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通过有别于一般课程的学习过程,将多门课程的学习成果综合,将自身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最终达到综合性能力培养的目的。但是农业类专业与其他类型的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其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有其不同之处。

1 现有的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对农业类高职院校的走访发现,现有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大同小异,采取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1.1 时间安排基本相同 由于高职院校一般为3a制、学生在校期间为6个学期,因此大多数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一般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设置在最后的阶段,农业类专业也是如此。一般在第五学期的期末进行毕业实习动员,同时开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学生在校外边实习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1.2 工作流程基本类似 由于不同学生在毕业实习时,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不尽相同,工作的内容也不一样,大部分院校都是规定一个大致的选题方向,针对高职院校的特征,针对某一个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所研究内容不在于深,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综合性与实践性能力的目的即可。在毕业实习中,一般的流程如下:离校前选题—发放任务书—指导资料收集—制定完成计划—完成论文提纲—完成初稿—完成二稿—定稿—答辩—成绩评比。

1.3 评价标准各有异同 在调查中发现,农业类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多样,有一般论文形式、有调查报告、有实际案例分析、有方案设计等。如在某些院校中园艺技术专业往往强调针对某一种栽培植物的栽培方法、栽培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完成最后的总结报告,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某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栽培要点;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则注重绘图能力的检查,可以是完成一个小型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最后成图,模拟实际工作的过程。在调查中发现,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最终的评比会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

1.4 校外指导为主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末,所以学生专业课程结束后,选完题就放假,或者进入实习单位实习,有的学校会要求学生选题后将毕业论文框架写好才离校。但大部分学校都是以校外指导为主,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只能通过电话或邮件与指导老师联系,往往在解决某一些复杂问题时会解释不清,影响论文质量。

2 存在的常见问题

2.1 农业类高职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性文件缺乏 在调查中发现,各个农业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除了相关农业类,比如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林业技术、园林建筑、园林工程技术、植物保护、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等专业,同时还有生物类、计算机类、环境工程类、机电类等等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面较广。学校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往往指导性文件只有一份,即对论文总体规定一个流程,不分专业。一般要求为3个方面:一是时间进度要求;二是格式规范要求;三是字数要求。对内容的选择,往往没有特定的规定,一般由各个专业的老师规定,只要在规定时间提交论文答辩成绩即可,对于不同的专业,没有按其特点去做的更细的指导性文件。

2.2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与课程连接不紧 高职一般只有6个学期,由于时间紧,往往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与之前的课程安排上往往完全断开。为了较好地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必须具备较好的课程基础。但是在第三学年,很多同学可能将之前的课程内容已经遗忘,导致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论述不充分,拼拼凑凑,敷衍了事。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需要研究太深的理论知识,只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浅显易懂,让同学知道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对各个相关知识都有所了解,通过不同课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行业的趋势,为论文选题打下基础。

2.3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目标与岗位能力的需求存在差异 各个农业类高职学生的来源也不尽相同,有的省份有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基础,而有的相对薄弱,对从事该行业的技能要求不同。从以往的毕业生就业来看,很多都是一线的技工性岗位,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很高,因此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综合性的毕业设计(论文)中给予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但评价该教学过程的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仅考核基本技能,完成一篇简单的毕业论文就可了事,而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岗位发展能力着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考的能力。

2.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监督机制缺乏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比例问题日益突出,指导老师往往在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不能保证完全投入精力,再加上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时间段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紧要时刻,无法集中精力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存在抄袭、代写论文的现象。对论文的监督检查往往只是在开题与答辩部分,不能做到有效地全程监控。

3 改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行之有效的指导性文件 对于农业类高职专业来讲,其教学过程往往要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与周期性紧密联系,不象文学类、经济类、电子机械类专业,不受时间季节的影响。如何做好农业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需要根据农业类专业的特点,制定专门的针对农业类专业特点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深度等进行具体的划定,使其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培养目标,并制定更为详细的适合专业自身特点的实施方案,使学生能够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同时又可提高教学效果。

3.2 结合课程教学,逐步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将毕业实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将着力点放在最后的教学阶段,且将教学任务分解到课程教学中去,对于各个课程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延伸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2],寻求更好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以此检验其教学效果。在课程考核中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小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写出简短的专题报告,纳入课程考核成绩,为后来完成较大篇幅的毕业设计(论文)打下基础。

3.3 改变选题方式、兼顾就业方向与兴趣 虽然是同类专业,但农业类学生就业方向不尽相同,有的差别较大,所以在选题时不需要完全以某一类题目为主,应该结合自身的兴趣去选题。比如指导老师可以将拟定的题目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资料查询或实际调查去了解该方向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发展前沿,与老师讨论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这样既符合学校论文写作的方向和规定,同时又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在较短的时间内匆忙选题。论文的内容应是学生岗位实习或社会调查等实践中遇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3]。

3.4 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标准 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从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完成、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可行的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通过网上限期登陆信息的方式去控制完成的过程,避免最后几个星期匆忙完成该教学任务。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讨论,妥善解决,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对于认真进行教学与考核的指导老师予以表扬与鼓励。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不能只是指导老师说了算,需由答辩组长与组员共同打分,确定最终成绩。同时应该推行“学院抽检制度”,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和最终质量进行检查,与省一级的论文抽查工作相呼应。

总之,农业类高职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该从专业自身特点出发,探寻和采用符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一般性的技能人才,更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探索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保生,李立.高职学生怎样写好毕业论文[J].价值工程,2011,30(19):222.

[2]白中科,袁春.试论大学课堂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创新思维[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33-135.

[3]王海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探讨[J].江苏高教,2008(6):125-126. (责编:陶学军)

作者:卢燕 蒋思霞

高职农业毕业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农业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对农业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对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指标是检验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依据。 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顶尖农业技术人才,针对影响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缓慢的因素,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以促进就业及完善我国农业类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农业;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

1 就业现状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大学生就业率为80%,大学生就业质量虽然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大量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其中仅有15%是专业对口就业,而且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急剧下降,预期薪资大幅下降。尤其是农业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明显“偏冷”现象。除了职业差异外,高校就业市场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所以职业教育尚有很大改进空间。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重点和困难,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以就业能力为本,满足社会需求。

2当前农业类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普遍用人单位反映目前学生就业能力远远落后,理论知识不足以支撑实践活动,要经历很长时间重新实践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这是由于学校教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只注重课本学习,忽略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很少与社会接轨,对学生能力培养有较大偏差。

2.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趋势来看,随着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未来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意味着未来的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养需要适应工业时代需求的工人。面对未来的知识经济,有必要为我国的人才智能和技术创新做好准备。农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人才的培养也应该符合农业发展战略,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高素质人才,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被动适应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领导的关系。

3就业导向下农业类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3.1提升农业专业建设水平

促进学校和农业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整合“师徒联合教学”的“现代学徒试点”,强化双重主体责任。积极支持教育部“现代学徒试点”项目建设,使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学校和企业,采用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农业实际工作相结合。校企合作是开展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提升高校社会形象,明确办学目标,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目前,许多国际知名公司在美国开展学徒培训项目,如西门子、波音、通用汽车、宝洁、麦当劳和三星。实践证明,学徒培训计划对学校和企业都有益。促进学习使用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就业。对企业而言,培养员工的能力可以弥补劳动力短缺,提高生产效率或经济效益。

3.2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鼓励高校制定和实施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双技能”教师标准,推动学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实施。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解读基本达到了统一的方式。“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的教师,并取得了教育系统领域的资格。具有本专业或相应行业专业资格的教师,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具有较强实际应用技能的专业教师。“双型”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提高了农业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扩大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巩固了校内外实验培训基地,也为农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

3.3创新农业创业教育

高校提高创新农业创业教育能力,使学生了解农业,培养学生农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业能力,并以创新理論知识为基础。理论结合农业实践,通过校企,校校联合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逐步掌握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改变大学生就业意识,进而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能力。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改革势在必行,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问题,职业高校的就业工作是农业学校发展的命脉,只有抓好就业工作,将学生的职业发展重视起来,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根本好转。在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旧的择业观念,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有助于维护高职院校稳定,加快农业高职教育学校发展,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巩固农业大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曾碧瑶.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3):55-58.

[2]王忠华.关于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3]李平.高等职业教育视域下“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高教学刊,2017,(17):163-165,168.

[4]杨淇贺.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养成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7,(54):59.

作者简介:李秀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动物繁殖育种。

作者:李秀鹏

高职农业毕业论文 篇3:

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实践研究

摘要: 本文作者进行了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的问题研究,阐述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的背景、原则、程序和内容等,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系食品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为例进行了简析,介绍了食品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实践的程序及内容,为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程序及内容

一、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背景

(一)高职教育外部的原因。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决定了课程设置改革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下极易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问题;我国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自1978年到2006年已由28.2%下降到11.7%;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农业发展的单一生产结构逐渐转变为多种经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现存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即插即用”(Plug-and-Play)和“零距离上岗”的人才使用标准正悄然成势。高职农业专业只有加强与地区行业、企业的联合办学,实现人才的“订单培养”、“订单培训”,才能与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现实需要相适应。

(二)高职教育自身的原因。

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缺少对农业经济发展及工作岗位变化的有效预测分析,高职农业专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课程设置开发的需求预测机制,课程设置是在其“教育产品”——高职学生的就业障碍问题推动下进行的;农业专业课程设置还处于“供给驱动”状态,不能够有效地与市场进行链接;在学科本位的办学思想影响下,课程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学科体系”的樊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过程导向;国家尚未制定出面向农业产业的各类高职课程设置的具体标准,课程设置目标、内容选择、结构组织等均与农业工作岗位需求之间处于脱节的状态;农业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评价机制来保障课程设置的有效性,现行评价仅仅是针对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例行检查或教学评估,课程设置过程有效评价机制的缺失是导致课程设置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

二、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以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要为原则。

高职农业专业首先应以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要为原则,改革课程设置。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各种新型的不同规格的人才。具体地说,一类是操作型的农业技术人员,一类是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还有一类是既要从事管理和服务,又要上岗操作的人才。这就要求农业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要,以社会的需要为原则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

(二)依托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则。

高职农业专业要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面向地方农业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农业经济的需要。这就要求农业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必须建立在对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之上,使农业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既具有国家规定的统一性,又具有与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灵活性。农业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也要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在教育部相关课程设置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借鉴、调整和补充。

(三)适度超前的原则。

技术进步对农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新旧工种的更替周期加快,职业流动愈加频繁。而农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周期。因此,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在考虑现实需要和条件的同时,还要有适度超前意识,即具有前瞻性。要根据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充分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问世,对未来农业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适时开设新课程。对目前开设的课程,要根据社会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知识技能。

(四)以本校实际为原则。

对高职农业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最有发言权的是实施课程教学的教师。学校和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内,经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更好地实现目标。另外,课程设置还应适应本校学生的智能特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我调控能力;以能力为本位: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专业职业能力,确定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延展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够用为度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能够正确处理就业与专升本的关系。

三、课程设置的程序及内容

(一)预测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分析。

我院食品专业学术小组对食品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进行分析,了解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将这些要求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在进行食品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时(表1),所调查的对象主要是行业上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一线从业人员,他们的总体业务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某一职业的主要范畴。

|表1:我院食品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二)确定课程设置目标。

在市场预测、岗位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课程设置目标,即专业培养目标,将专业培养目标用五大能力来表述:基本素质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等。如我院食品专业的职业关键能力,可细化为食品加工技术、酿酒生产、调味品生产、食品机械设备与工厂设计、食品卫生检验、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商务营销、专业化生产基地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推广能力等。

(三)确定达到课程设置目标所需要的课程。

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包括五大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用职业能力课程、职业就业竞争能力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课程、综合技能实训课程,笔者将每一类课程进行细化,以我院食品专业职业就业竞争能力课程设置表(表2)为例说明。

表2:我院食品专业职业就业竞争力平台

(四)课程设置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拓宽农业高职教育专业口径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淡化专业界限;二是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适度扩大专业的内涵。正如萨曲威尔所说:“专家的领域知识越多,组织得越好,越能理解技术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所获得的问题解决能力也越强。”

农业经济知识与技术更新速度快、技术转换频繁,要求农业高职教育实行适度的“通才”教育与适度的“专才”教育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应加强外语、计算机等通用能力的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使我国的农业高职教育走向世界。

高职教育必须设置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工厂、仿真(模拟)实验场等,营造一个真实的职业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有利于他们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

[2]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R].2001.11.3.

[3]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探析[J].广西轻工业,2007.6.

[4]申群喜,杨国民,李瑞清.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实践取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5]黄东昱.新办地方性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0.

作者:刘兰泉

上一篇:开题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技术人员述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