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音乐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音乐课堂要学习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包含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与和声等。只有逐步的了解并掌握着了这些音乐素养,理解了音乐要素与音乐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欣赏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目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音乐欣赏音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音乐欣赏音乐论文 篇1:

小学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摘 要】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具备良好的功底。

【关键词】小学音乐;渗透;要素

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地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要素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有争先恐后地回答表现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地说回答得太好了、你真棒。而没有去提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的音乐教学大都是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课题组人员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地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

二、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

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就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情力量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

三、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的《音樂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哟”、“嗨-哟”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进行曲的行进步伐节奏。突出了音乐要素中的节奏。

通过以上,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具备良好的功底。

作者:刘亚丽

小学音乐欣赏音乐论文 篇2: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要素的渗透

摘 要: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音乐课堂要学习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包含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与和声等。只有逐步的了解并掌握着了这些音乐素养,理解了音乐要素与音乐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欣赏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就小学的音乐课欣赏课而言,如何把握好音乐要素与欣赏文本之间的教学关系?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上渗透音乐要素等问题一一摆在小学音乐教师面前。本文就小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要素的渗透介绍几种方法。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课;音乐要素渗透。

正文: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中,感受与欣赏是课程内容框架的领域之一,其中“音乐表现要素”就是领域中的第一点。从音乐要素来看,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学习掌握包含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与和声等内容。在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们基本会从音乐的情绪、结构、表现的内容、以及听辨演奏乐器上来引领学生欣赏。进而忽视了音乐基本要素的渗透,只欣赏了作品所表现的外在的内容,而没有联系到音乐要素进行剖析欣赏。长期下去,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欣赏能力与水平难以提升。

一、音乐要素与音乐文本的关系。

一首完整的音乐文本,或者一个乐句,都是由若干音乐要素组成的。音樂文本是躯干,音乐要素就是细胞。不同音乐要素的有机组合,才能造就不同色彩的音乐文本。音乐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体裁、风格与流派等,都是作曲家通过改变音乐要素的结构来决定的。音乐如果单一从文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情绪、结构、联想的内容来欣赏,就显得很浅显,因为音乐本身就能给你答案。而如果从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上寻根问底,就会明白浅显的表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作曲家要这样去创作等问题。长此以往,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将大幅提升,才能真正理解音乐,陶冶情操。所以,音乐要素在欣赏课教学中的渗透至关重要。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要素渗透的方法。

1、在音乐的情景欣赏中渗透力度、音色与和声。

比如在欣赏《北京喜讯传边寨》的引子部分时,一般老师会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表现什么情景?由什么乐器演奏?学生通过探索会回答,这是号角声,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发出了讯号,由圆号演奏等等。这些都是音乐文本表象的东西,一般都能听出来。

那么怎样去渗透音乐要素呢?第一,前后两声号角力度上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对比就知道,第一声强一点,第二声号角弱一些。第二,那么为什么第一声要强一点,第二声要弱一些呢?因为号角声是从近处传向远处。第三,你听一听第一声号角里面有几个声音?学生仔细听能听出来两个声音(声部)。第四,再仔细对比,第一声号角里面的两个声部是高音音量大还是低音音量大?而第二声号角里面,又是哪一个声部的音量要弱一些呢?学生通过对比知道,第一声号角高音声部强一点,第二声号角低音声部强一点。第五,在这个引子里面,除了号角声,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还有弦乐器的一个衬托长音。这个长音起到什么作用?像是描述黎明的曙光。多疑这个引子部分表现的是“在黎明吹响了号角,喜讯传开”。

通过以上欣赏方法,在一个简短的引子中渗透了力度、音色与和声等要素,通过这些音乐要素知道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是“在黎明吹响了号角,喜讯传开”。

2、在音乐情绪的欣赏中渗透节奏与速度。

一般来说,音乐节奏越密集,给人的感觉越是紧张兴奋,音乐节奏越稀疏,给人的感觉越放松平缓。同样的旋律,如果改变节奏与速度,所表现的音乐情绪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在欣赏勃拉姆斯的管弦乐曲《摇篮曲》时,乐曲本身速度是慢速,表现的情绪很安静祥和。作曲家为什么不把速度定位快速呢?我们来尝试一下,把速度提到小快版,用圆舞曲的速度来演奏,会有什么效果?在经过实践以后,学生会发现改变速度的话,乐曲会变得非常欢快,不再是一首宁静祥和的摇篮曲了。说明速度在情绪表现中非常重要。

3、在主题旋律的欣赏中渗透音色变化的个性。

比如在欣赏管弦乐曲《彼得与狼》一课中,彼得、爷爷、狼、猫、鸭子、小鸟、猎人都用不同的主题旋律来刻画,表现每一个人物角色的乐器各不相同。学生在了解了不同乐器表现不同角色以后,要继续追问思考。为什么要用长笛刻画小鸟呢?因为长笛的音色高亢明亮,旋律跳跃欢快,还能用长笛模仿小鸟的叫声。为什么要用大管来刻画老爷爷的形象而不用大号呢?经过探索发现,老爷爷的声音沙哑了,大号的声音虽然低沉会后,但是没有沙哑的音色,而大管恰巧有点沙哑的音色,刚好表现老爷爷喋喋不休的个性特点等等。

又比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用竹笛、吉他和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旋律,给人的音乐情感是有所变化的,这些都是不同音色在音乐中的奇妙作用。

三、结语

总结,音乐要素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渗透的方法有很多,老师们要抛弃文本,回归到音乐要素中,引领学生去不断探索音乐中最基础的奥秘,就能不断提升欣赏水平,提高审美能力,畅享音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作者:陈真

小学音乐欣赏音乐论文 篇3:

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把握音乐基本要素

音乐课就要体现音乐的特点。音乐速度、节奏、情绪、音区、旋律、曲式结构、演奏乐器、演奏方式、音乐体裁、音乐风格、音乐背景、演唱方式、演唱风格、演唱形式、音乐标记、音乐表现情景、音乐的和声、乐曲的调式调性。掌握了乐曲的这些要素,就解决了欣赏课不知道怎么上、上什么的问题。

张琳珠老师的观摩课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的女战士》。

乐曲主题A两个乐句,旋律音区较高,节奏比较紧密,创作手法同头换尾,把以上音乐元素结合起来,表现出了欢快活泼的女战士的形象,欣赏这首乐曲,不管使用什么手段,都要让学生分别去感受这些音乐元素,从而理性的或者感性的去和音乐交流。如果课堂失去这些音乐元素的支撑,是没办法体现其音乐性的。

乐曲的引子(图2),音区在中音区,一拍一音,三拍长音,节奏疏松,弱起和倚音的运用,让引子优美抒情。

B主题音区进入低音区(图3),转入D调,节奏舒展,同头换尾,尾音有四拍的长音,节拍由4/4转为2/4,这样的音乐元素的组合,让B主题深情。

乐曲的引子、A、B,经过排列组合,形成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感受乐曲是建立在对乐曲结构各段落的各元素的熟悉认知的基础上的。

这是一首管弦乐合奏,其中乐器的领奏、全奏、弦乐组、管乐组的巧妙运用,也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创作背景乐曲表现的情景,能让音乐更加鲜活,形象更加鲜明。

张琳珠老师一整节课的个种教学活动都是由浅入深、由多到少、由易到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感受、熟悉、记忆、辨别、创新这些音乐元素。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课教学必须把握这些音乐元素,这些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灵魂和根本,也是音乐欣赏课讲什么的标杆。

还有一首乐曲欣赏,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打切分音的小闹钟》。在课堂上也要把握其多种音乐要素。

它是一首管弦乐合奏,美国作曲家安德森作曲(图4)。作曲家的一个闹钟坏了,去钟表点修过以后,也没修好,总是时好时坏,作曲家把对这个小闹钟的感受写成了管弦乐合奏《打切分音的小闹钟》。也叫《调皮的小闹钟》。这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描绘的情景。

全曲的点睛之笔就是乐曲中的切分音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切分音的重拍后置,延长重拍后置音的时值,使乐曲打破陈规、突破思维,使音乐形象幽默诙谐。后倚音的不规则变化,让本应听起来规整的乐句调皮、活泼,表现了一个出尽洋相的小闹钟。A主题第二小节顿音的使用,表现出了尽全力维持稳步的小闹钟,机械刻板。A主题使用双响桶伴奏,表现它本应是个滴答活泼的小闹钟,与旋律的种种诙谐幽默的音乐要素想对比,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主题C由C调转到了G调(图7),音区八度跨越,附点八分节奏和附点二分音符的组合,加入弱起,形象的表现了小闹钟报时的生动场面,调式的转换自如的变换了情景。顺利掌握弱起以及骨干音的组成,视唱准确八度大跳,解决高音区的发声技巧。才能为生动的情景创编歌词。

《打切分音的小闹钟》的曲式结构是回旋曲式(图12),主题A和其他主题穿插进行,是乐曲形象即不断深入,又不断变化,感受音乐元素的变化,更好的理解乐曲,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再举一个例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欣赏曲《森林与小鸟》。

主题A,三拍子,速度稍快,强弱力度有变化,一问一答的问答乐句,情绪是欢快活泼的,C调视谱学唱,C调的口风琴演奏,及弹奏指法。主题A就要围绕以上音乐要素学习。

学会用专业的音乐术语术语准确的描述乐曲(图14),旋律的连贯、跳跃;节奏的紧凑、舒缓;速度的稍快、缓慢;节拍是2/4还是3/4;情绪是欢快还是优美。

主题B要围绕音区的变高,节奏的紧密,重音的加入,情绪也变的热烈,节拍还是3/4拍,速度还是稍快。

主题C情绪上变成优美舒展的(图16),节奏是舒缓的,速度还是稍快的,这个地方要加入恒拍进行速度的辨别,旋律是连贯的,由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导致在速度没变的情况下,情绪变成了优美舒展。

主题D还是3/4拍,加入了波音记号,使整个乐曲活泼欢跃起来,充满生气,情绪也转换成活泼、轻快地。

同样感受这个活泼欢快的3/4拍固定伴奏型(图18),为主题D用打击乐器配伴奏,更加突出加重了波音的效果,增加了3/4拍的韵律感。这样的伴奏型使乐曲更加动听,特点更加突出,为乐曲增辉添彩。相反,设计不好的伴奏型会让乐曲暗淡失色。

以上仅用了三节欣赏课出现的音乐元素作为说明,各音乐元素是所有欣赏课的灵魂和主心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乐曲的各音乐元素展开。每节音乐欣赏课只是音乐元素的侧重点和切入点不同而已。有了欣赏的“原料”,就该加入“烹饪方法”,让营养丰富、种类繁多的“食材”色、香、味俱全。

作者简介:

郝伊利(1977—),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工作单位:内蒙古包头青山区少先路小学,职务: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郝伊利

上一篇:义教队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生毕业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