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行政管理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单位行政管理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近年来,我国先后制修订了《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政府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印发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收支管理、会计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能够有效规范行政单位的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对各级行政单位和相关部门的财务工作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篇:单位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下的单位实体账户管理

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做好国库集中支付下的实体账户管理,有助于作出正确的财政支出决策,保证财政资金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保证实体账户管理质量应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理论学习,明确国库集中支付下实体账户存在的必要性、支付范围等。同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体账户管理措施,确保国库集中支付下各项财务活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库集中支付 实体账户 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要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内容,将实体账户管理纳入管理工作,掌握管理工作出现的常见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分析不足,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寻找有效的管理策略,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落实、做好国库集中支付下的实体账户管理以及财政收支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国库集中支付概述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支付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规定审核机构(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主要包括国库单一账户、零余额账户、财政专户、特设专户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基于我国财政管理工作实际提出的,能有效地避免财政收支过程中一些不良问题的出现。该制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水平。国库集中支付下,有助于国家对资金去向的监督,保证资金的合理化、规范化应用,尤其避免以往挤占、挪用、截留资金的不良问题。其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下财政资金统一管理,在拨付过程中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了资金拨付速度,使得资金的流动更为高效、及时。其三,有助于宏观调控。国库集中支付下资金的管理、调度统一进行,尤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更为细化,确保财政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可为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同时,提高了库款调度的灵活性,尤其能够集中财力办大事。其四,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进一步凸显了预算的重要性,促使预算单位更加注重预算的编制与管理。

二、国库集中支付下实体账户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支付账户体系发生根本上的改革,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逐步全面实施过程中,又无法立马取代实体账户,国库集中支付下实体账户存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依照财政部、民政部、工商总局《关于印发政府有关服务管控办法(暂行)的通知》(财综【2014】96号)》等制度规定,按合同约定需向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支付的政府购买服务。其二,确需划转到实体账户的,如工会经费,住房改革支出,应缴或代扣代缴的税金,以及符合相关制度规定的工资中的代扣事项。其三,暂不能通过零余额账户委托支付。如社会保险缴费、职业年金缴费、水费、电费、取暖费等项目。其四,经财政部审核批准的归垫资金和其他资金,如《福建省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闽财转【2010】46号)的规定,由教育、财政共同管理的专用账户。

三、国库集中支付下实体账户管理原则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的财政管理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尤其做好该制度下的实体账户管理。研究发现,为保证实体账户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注重遵守以下管理原则:

(一)认真规划原则

为保证国库集中支付下实体账户管理工作能保质保量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好规划,既要抽调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负责人的职责,又要增加在软、硬件上的投入,如采购相关的计算机设备,购买或开发信息支付管理系统,实现与相关财务单位业务的对接。同时,制定不同阶段的实体账户管理工作目标,并细分到每一位管理人员身上,使其带着目标工作。

(二)科学规范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做好国库集中支付下实体账户科学规范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政部门部署,认真学习国库集中支付相关文件内容,充分领悟其精神,吃透其内涵,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各事务特点制定相关工作流程,保证管理人员按照工作流程办事,有效杜绝实体账户管理工作中不良问题的出现。

(三)注重监督原则

为保证实体账户管理工作质量,各细节落实到位,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好管理监督工作,既要定期开展检查工作,检查实体账户管理工作目标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细节是否落实到位等,又要做好管理工作的随机抽查,以及时发现与纠正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国库集中支付下实体账户管理中的问题

(一)实体账户管理混乱问题

应由零余额账户支付变成实体账户支付或应由实体账户支付变成了零余额账户支付,造成账户之间的交叉,影响账户管理工作的开展。部分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效益和稳定存款的目标,对资金和账户管理放松。如部分商业银行要求单位从本行进行贷款,并且开设相应的贷款账户,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数量增加,套现、现金转账以及账户撤销不及时等各种问题普遍发生,使得银行账户管理较为混乱,影响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果。这样的情况和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矛盾,成为银行账户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二)部分实体账户资金长期存量大,造成资金用量不合理,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从银行账户管理上来说,存款账户开立采取事后申报制度,缺少相应的控制工作,使得违规事件频繁出现,为了能够获得相应的存款开设一般的存款账户,使得基本存款被账户架空,为国家税款收缴带来很大不便,部分事業单位开设一般存款账户用于贷款,使得银行资产风险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不少银行账户长时间闲置,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财务专用款项得不到保证,不利于专项资金的利用,使得账户管理难度增加。

(三)资金监管弱化,同时集中支付后,财政审计等部门,重集中支付账户监管,弱化了实体账户监管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实体账户管理工作。同时对会计监管的内容和模式产生影响。在行政事业单位实体账户管理的监管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监管体系有所不同,但是,相关财务管理领导人员对其缺少深入地认识,并没有深刻了解新时期监管体系的变化,影响监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如对于存在结余的专项资金,部分单位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利用银行账户将资金留下,使得专项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为了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保证财政资金应用效果。现阶段,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报表编制、账户管理和会计核算等作出调整,但是,对于监管体系没有进行全面系统化的改革,不利于银行实体账户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也是如此。以往的银行账户管理中,主要是依靠人工方式,管理效率比较低,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虽然信息技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用,但仅是表面上的利用,缺少深入的研究,使得事业单位并不能及时了解单位实体账户的资金状况,影响各项决策的开展,使得账户资金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五、国库集中支付下实体账户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教育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想要有效开展实体账户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因为财务人员是开展实体账户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人员。在财务人员素质培养中,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帮助财务人员掌握新的财务知识,了解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开展培训财务管理技能,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在具体的教育培训中,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同时,借助行政事业单位的网站等,组织财务人员开展学习活动。鼓励财务人员自主学习,利用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掌握更多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内容,了解掌握实体账户管理相關知识,为实体账户管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加强和专业院校的合作交流,引入具有高知识、高素质的人才,不断为财务管理补充新鲜血液,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对于在职人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培训,和其他相似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学习更多的实体账户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积极完善各项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规范和健全银行账户审批和备案机制,借助逐项检查,明确财政审批工作程序,为财政部门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提供便利,形成稳定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制定相应的年检机制,每年,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相关单位具体银行账户情况进行整理和汇总,按时上报相关财政部门,做好相应的审批和备案工作。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将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具体审批和备案流程等进行公开,为银行账户办理提供方便,使得财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另外,需要完善银行账户档案制度,做好档案建设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银行账户档案建设是对银行账户进行登记、核实和保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银行账户的类型、核算范围、资金性质以及结算方式等,作为银账户开设的标准,对银行账户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和存档。在资金结算办理中,需要以银行账户存档标准作为依据,否则将不予办理。对于银行账户开设、变更合格撤离,需要进行上报,并且获得相应的审批、登记以及存档。银行需要具备相应的全局意识,对于没有经过备案审批的事项不予办理,加强和财政部门的合作,全面掌握相关财政信息。

(三)加强资金的监管工作,财政部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做好清理整顿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单位内部自查、人民银行以及财政部门审查的方式,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工作,对单位基本账户外的其他账户进行整顿和清理。加强监督审查力度,作为行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当加大银行账户检查力度,加强监督工作,对于出现的各种违规位置,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将整改纠正和监督检查有效结合,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加强财务控制制度建设和完善。财政部门在账户管理工作开展时,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和账户管理的结合,不断完善管理监督制度,制定相应的制约制度,确保财政资金更加安全、可靠。财政部门可以采取试点示范的方式,之后进行相应的推广,加强财务核算软件研发,实现财务监控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结合,不断完善财务监督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查处,完善处罚制度,明确处罚内容,保证处罚制度的可行性。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提高银行账户管理效果。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银行、税务、电力等部门资金信息与财政集中支付对接力度

在信息化水平建设中,应当加强账户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完善。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银行账户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衔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接收和上报的财政拨款基本账户采取及时有效的审查工作,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性,更加安全的使用资金。将银行账户系统和国库动态监测系统连接,实现银行账户备案管理和资金动向监管的动态化管理,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实时化、动态化以及全面化管理,实现银行账户的联动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银行账户的监管工作,保证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果,确保国家财政资金更加安全可靠。另外,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零余额账户管理是重要的工作环节,需要做好零余额账户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系统对零余额账户信息进行整理,发挥上级部门监管作用,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做好零余额账户资金到账进度,简化其审批程序,避免长时期资金不到位,使得项目被无限期拖延。加强零余额账户退款信息核实和审查工作,减少出现退款错误情况,避免零余额账户不为零的情况。

六、总结

国库集中支付下,行政事业单位为保证实体账户管理工作质量,应做好国库集中支付专业知识学习,认识到我国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重要作用,把握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尤其做好实体账户管理工作问题的分析,积极对照自身管理工作实际,在遵守相关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有效避免管理工作不良问题的出现,顺利完成实体账户管理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玲.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零余额账户管理工作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2(06):245.

[2]张学忠,刘锡安,麦峰海.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零余额账户管理的注意事项[J].财会月刊,2006(27):76.

[3]王鹏.国库集中支付中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6):46-47.

[4]刘锡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的账户管理[J].海南金融,2006(02):61-63.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市财政局

作者:张荣珍

第二篇: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研究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研究

[摘要]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事业单位履行服务社会职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通过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概念的介绍,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有关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考核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82

事业单位作为以服务社会公益为目的,是由政府出资或国有资产举办,从事科、教、文、卫事业的社会组织,具有鲜明的服务型和公益性特征。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无论是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还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都不断完善、管理方式不断转变,以适应形势的要求。在我国的一百多万个事业单位中,汇聚着众多的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在服务社会公益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事业单位逐渐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并努力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1绩效管理的基本介绍

绩效管理最初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概念,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被应用于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之中。它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达到组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订、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及基础性工作。[1]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它对于提高事业单位每位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度不断增强,但仍有一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将一年一度的述职考评作为绩效管理,将考核评价结果定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这种“绩效管理”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还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之处。

2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影响着事业单位运行效率,不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公益、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明确的绩效考核目标

绩效管理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才能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有效推进。然而,目前,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以及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欠缺,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十分不专业,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绩效目标模糊、定位不准。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考核办法,进行了考核,但不能充分利用考核评价结果,导致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还有的事业单位对绩效考核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年底发放奖金提供参考,失去了绩效管理应有的价值。

22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简单粗放

由于事业单位缺乏专业的绩效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开展考核时指标过于简单粗放,表现在:一是未能将考核指标与被考核人的职务、职级、工作能力、现实表现紧密关联。二是不同考核指标的权重设置不尽科学。有的事业单位所设置的重点指标所占权重较低,有的事业单位考核指标较少,权重设置缺乏说服力。三是工作人员与单位班子成员的一同考核,致使很多优秀的工作人员因与领导同时考核难以拿到优秀档次。四是考核指标操作性较差。指标内涵不明晰或缺乏具体化的考评标准、方法作支持,使得执行过程难度较大、一致性较差,影响了绩效管理公信度。[2]

23绩效考核经历的周期较长

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采取的是年度考核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考核测评,考核周期拉得过长。这不能对优秀人才实行及时激励,对工作不努力或出现工作失误人员进行及时惩罚;也容易出现“近因效应”。一些工作人员可能为了考核优秀,在临近考核的一段时间内努力工作,给领导和同事留下踏实肯干、努力向上的印象,以近段时间的表现成为考核依据,这使得考核结果不能对全年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

24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难以满足绩效管理目标实现

大多数事业单位从事绩效管理的工作人员都不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他们缺乏专业的绩效管理专业知识、绩效管理工作经验不足,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使绩效管理目标实现。

3加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对策分析

针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有关对策,以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也为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水平,增强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公益能力,为我国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1制定具体、明确、量化的绩效管理目标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某些工作确实很难进行量化,这主要缘于事业单位职能的特殊性。事业单位应加强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在制定绩效管理目标时,要尽可能细化、具体,使目标明确、量化,表述清晰,容易领会和理解,使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把握目标,并将个人目标与单位绩效管理目标有机结合,这是目标管理的最大优势。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管理过程中要树立目标意识,在制定目标时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使绩效目标切实可行,真正做到量化、可考核,切莫好高骛远。这需要事业单位积极转变绩效管理观念,不断提高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积极推进绩效管理,不断完善绩效考评相关制度。

32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绩效指标体系非常必要,但是难以制定统一的指标体系。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根据绩效指标的特点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制定出量化指标体系和不可量化指标体系。在制定绩效指标过程中,要坚持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岗位与业绩指标相结合、个人指标与团队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事业单位要基于岗位职责,充分利用日常考评,将个人岗位贡献、现实表现、工作业绩计入档案,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新要求,及时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使指标考核体系始终具有弹性和灵活度。此外,要科学设置不同考核指标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使考核指标体现公平性,具有说服力。

33尽量缩短绩效考核周期

事业单位在制定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时,为使考核更具时效性,应尽量避免年度考核的做法,主动缩短考核周期。可以通过月评、季评、最长半年评一次的做法,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评价,并与年终总结有机结合。这种日常与全年综合考核评价的方法,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克服“近因效应”,弥补年度考核的不足,实现及时奖惩,有助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4加强培训,提升人事专员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领导要注重对人事专员的培训,为其创造参与绩效管理的培训机会,使其能够通过持续的学习、充电,不断积累绩效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在制定绩效管理制度、考评办法、确定绩效管理目标等关键环节能够信手拈来,以使本单位绩效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4结论

绩效考核是事业单位提高绩效的重要工具,是事业单位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事业单位选拔优秀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途径。[3]做好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工作意义重大。事业单位要立足本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整改,妥善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发挥作用,以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宋玲雅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6):273

[2]韩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J].科技信息,2007(4):196

[3]武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几点建议[EB/OL].(2015-03-09)

作者:朱瑞杰

第三篇:《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视角下规范行政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先后制修订了《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政府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印发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收支管理、会计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能够有效规范行政单位的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对各级行政单位和相关部门的财务工作具有深远影响。在该背景下,现行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在财务活动管理方面已无法适应政府会计改革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了修订《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下有效规范行政单位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的措施。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关系;财务活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2.011

[

1 行政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特点

行政单位是根据我国宪法及相关组织法设立的,行使国家相应的行政职权,担负组织、管理、监督、指挥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行政单位的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存在显著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行政单位担负着国家公共服务职能以及社会管理职能,并不具备社会生产职能。第二,行政单位的活动经费具有无偿性和优先性,由于行政单位职能的特殊性,在国家公共支出拨付过程中,行政单位始终处于优先地位。第三,行政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具有政策性和统一性,主要表现为管理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具有统一的行政方针及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工作理念。行政单位具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统一的经费标准以及由统一的机构编制,《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是为规范行政单位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提供的具体依据。

2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2.1 制度不够完善

第一,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标准,无法对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实际表现进行针对性奖惩。第二,管理制度不够具体,对于行政单位的财务关系、财务活动涉及的报账、收账、审批、预算等方面,没有进行细致有效的管理,没有形成制度性约束;财务管理制度的不科学和不完善使行政单位缺乏责任意识和资金管理意识,不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导致资金浪费,不符合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核心工作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地行政单位的发展。

2.2 人员综合素养存在不足

由于各级行政单位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及行政管理职能,其对人才的专业程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财务关系、开展财务活动的工作人员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目前,各级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工作经验丰富、年龄普遍较大、缺乏信息技术与创新应用能力的特点。虽然行政单位始终在补充年轻工作人员,部分人员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员综合素养。行政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足不利于行政单位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影响资金利用率,未能充分发挥财政预算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单位的工作质量。

2.3 内部控制较弱

目前,行政单位在开展财务活动时需要向上级有关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上级相关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国家财政部门在控制外部主体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间接性,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比较依赖各级行政单位提供的资金信息,而国家财政部门决策的质量与各级行政单位提供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具有重要联系。随着国内经济与社会的持续进步以及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急需革新自身财务管理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准;改变当前行政单位财务滞后的管理观念,改善管理层对财务管理工作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会计核算工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财务管理其他环节的现象,提升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

2.4 资金利用率较低

现阶段,各级行政单位缺乏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出现了资金经费使用重叠、资金无定额支出的问题,降低了资金利用效率。在各级行政单位开展工作时,往往先行使用资金,然后开展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没有限制资金的支出额度,未能有效监督各部门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这给部分觉悟较低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不法人员经手的资金占据行政单位流动资金的较大比重,增加了行政单位的坏账、烂账。同时,传统的管理規则对各级行政单位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利于提升行政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了行政单位的工作质量。

3 修订《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必要性

《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提出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收支管理、会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能够全面贯彻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工作,持续构建适应各项管理要求且比较全面的财务会计制度,能够全方位、真实地反映各项会计财务信息,发挥监督管理及参与决策的重要作用。相比之下,现行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无法适用新时代的发展及改革要求,无法满足现阶段各级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需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国内各级行政单位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责与社会管理职能,但部分行政单位还存在铺张浪费、资金利用率不高、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行政单位需要不断完善现行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进而提升行政单位的资金利用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同时提升各级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效率,保障各级行政单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符合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总之,现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滞后性以及无法满足现阶段需求的问题凸显了重新修订《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的必要性。

4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有效规范行政单位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的建议

4.1 规范主要经济业务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修订了不适用财政管理改革的相关内容,规范了行政单位的结余管理、结转支出管理以及收入管理,充实了财务监督与内控制度的相关内容。《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概念定义在相关政府会计制度与各类文件中有所体现和界定,从规则方面着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更适用于行政单位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相关规则,对行政单位各项经济活动提出了更具体、细致、明确的管理规则;明确了行政单位进行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管理时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梳理了行政单位的各项主要经济业务,有利于行政单位的长远发展。

4.2 科學界定主要任务

《行政单位财政规则》对行政单位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规范的主要任务集中表现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编制,收入、支出和资产管理,经济活动控制和监督等方面,在上述基础上,新修订的《行政单位财政规则》增加了科学编制预算及决算,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编制综合财务报告,开展内部控制及财务分析,对行政单位所属并归口管理的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等内容,全面反映了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任务,更好地约束了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

4.3 完善财务监督机制,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现阶段,行政单位的审核监督程序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监督审核力度不足、松散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和财务管理低效。而新修订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丰富了财务监督内容,行政单位需要有效监督负债管理、资产管理、结余管理、支出管理、收入管理、预算管理全过程;丰富了财务监督的执行方式,行政单位需要开展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将事后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前监督进行有效结合;及时发现并处理违反相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行为,展现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要求行政单位构建健全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经济责任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监督制度,且要依法公开财务信息。同时,还要细化财务分析指标,为行政单位各部门公开自身的决算信息数据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财务信息不透明造成的资金、预算浪费,工作效率不高,责任不清,目标不明的公共财政支出问题。

5 结 语

新修订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更适应财政改革的需求,使财政管理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能够有效规范各级财政单位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提升基础会计的工作效率,践行厉行节约、勤俭为国的工作理念,降低行政单位的行政成本,实现财政资金的绩效目标,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保障行政单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身工作,实现自身职能,推动行政单位运转体制的持续完善和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丽玲.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2):174-175.

[2]杨谷樱.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0):105-106.

[3]马成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渠道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6):106-107.

[4]喻凯.基于结果导向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修订思考[J].财务与会计,2020(15):18-20.

作者:杨镇

第四篇: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探讨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辅助党和政府完成主要工作的职能部门,对于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以及监督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管理体制、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其预算管理仍然相对滞后,停留在计划经济还带的传统模式,这无疑阻碍了这些职能部门的正常财务工作,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化的预算管理体制对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预算制度;创新

随着近年来我国财政制度的不断创新与改革,行政单位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也暴露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以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为研究对象,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展开全文论述,提出进一步提升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进一步的推动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综合效益。

1.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

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是根据每年度的发展规划以及工作计划来编制的本年度该单位的财政预算收支规划,其主要内容有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行政单位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预算的内容的项目主要有以下内容:支出预算方面包括单位的运营支出、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而收入预算则包括该单位每年的财政补助收入、上级单位的补助收入、运营收入、下级附属单位的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规划需要由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来实施,该组织管理机构对预算的调整和审批、授权、监控都有直接责任。预算管理部门分阶段对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分析预算偏差的原因,找出不合理的预算内容,协调好各方的关系,进而有计划、有战略部署的推动行政单位预算工作效率,将单位的长期战略规划、短期策略和发展方向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予以具体化。

2.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2.1预算规划的事前编制不科学

许多行政单位在编制个人预算时,不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单位的发展计划编制,而是采用估算的经费收缴数额进行“倒剥皮”,直接以将下年度预算支出计划额和经费收缴数进行直接挂钩,这显然不是对等关系。另外有些业务部门为了争取自己部门的额外经费,随意编制预算项目内容,以此获得更多的经费。最后几乎所有的行政单位的编制预算的工作都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而合理的编制预算计划需要了解到整个单位的运营情况,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调,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缺乏沟通,对单位业务了解较少,因此财务部门对预算的规划和决策往往缺乏客观性,只能根据上年度的预算来编制,脱离了单位实际,这样的预算管理何谈科学。

2.2事中预算的变动和追加缺乏弹性,预算执行僵化,支出预算约束软化

行政单位的人员大部分对预算管理缺乏重视态度,只重视预算形式,忽视了预算的管理,因而在编制预算之处就缺乏科学性,而到了真正实施起来,预算方案缺乏严肃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预算执行缺乏弹性。个别单位为了调整和增加预算,只重视预算数额的拼凑,忽视了预算的实际执行效果,预算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外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还缺乏管理控制机制,对预算管理的约束不够。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分界和控制,而很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缺乏约束机制,开之前不计划,开之后缺乏规范化的审批,当预算开支遇到特殊情况时,往往无法采取弹性的方式来解决,胡乱增加项目内容,使得预算管理缺乏严肃性和控制性。

2.3事后的支出监管程度弱化

预算的支出管理中财政监督缺位,而且缺乏预算支出的评价体系,导致预算的执行效果无法客观的评价。行政单位更多的是政府的公共事业职能部门,主要重心在社会整体效益上,几乎不关注单位的运营效益,导致了行政单位缺乏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的考核及评价机制,没有定量化、定性化的指标来评价预算结果,缺乏考核的意识和考核的责任人,并且脱离了职工的激励机制,使得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约束,预算管理的作用及工作效率地下,资源利用效益差。

3.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措施

3.1事前编制预算管理要科学合理、符合行政单位发展规划

对于事前的预算编制,行政单位要量入为出,做好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现有的资源,根据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业务内容进行科学安排,坚持预算管理的公开透明,实事求是, 民主高效。

预算支出的安排要以解决部分发展冲突矛盾为切入点,突出预算支出重点,做到严格规划,灵活执行。另外财务管理工作来全面负责预算管理是不够的,其编制的预算往往缺乏客观性,与各部门的实际发展相背离。预算管理是整个行政单位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具有战略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脱离了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不实际的,因此要求行政单位的所有部门都要参与进来,而财务管理部门也要积极的参与单位内部的业务项目讨论中,了解单位的实际运营。

最后,行政单位需要转变预算管理的态度,各部门全面参与,制定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考虑单位的资金能力,把握各项事业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合理的使用预算支出,统筹安排预算计划,保证财务预算工作的顺利健康的发展,提升工作效率。

3.2严格预算执行

预算的编制最终是要落实到预算的执行上。而预算的贯彻执行离不开预算的细化分解和跟踪考核, 尤其离不开内部成本控制措施的到位。年度预算细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后, 单位可以设计一种双向矩阵式的控制制度: 横向由各个部门采用包干或考核的办法来控制自身的开支, 纵向由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

3.3合理执行预算的调整。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 要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严肃性与可操作性, 对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预算调整的程序:先由预执行单位向预算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表明调整理由, 调整建议及调整方案; 再由预算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对调整事项深入分析调查, 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单位决策层审批。如涉及财政资金的报上级主管部门, 财政部门审批, 预算修正预算的修正要严格权限与流程。

4.结语

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离不开全方位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任何财务管理行为中的重要组成内容,科学规划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财政监督落实到位是促进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晓群.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几点看法[J].山西财税,2013

[2]唐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20)

作者:宋艳萍

第五篇:《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手册》连载——行政单位如何进行监察审计控制?(一)

监督检查及内部审计是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内部审计制度,并将其与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等机制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单位业务运行的规范性,减少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本文对监察/纪检、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旨在发现行政单位内控中存在的缺陷,降低违法违纪等风险。

监察/纪检工作控制

(一)监察/纪检工作概述

1.监察/纪检工作内容

监察/纪检工作分为行政监察和纪律检查两项内容。其中,行政监察控制是指,对本局出现的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实行监督检查,并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理,以维护行政纪律,加强行政管理,促进机关工作人员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纪检工作是指,对违反党纪及党风廉政建设行为实施的检查、调查处理等。

2.监察/纪检工作对象

监察/纪检工作对象包括局所属科室、科级及以下行政公务人员、党组任命的其他人员。

3.相关制度

监察/纪检工作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行政监察法》及相关法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2015年)》;《××局结果查究工作实施方案》。

4.职责分工

(1)主管领导。督促分管科室、单位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抓好分管科室党风廉政建设的考核;审核批准行政人员违纪违法的行政处罚。

(2)监察科。协助有关科室做好干部任免使用工作;负责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局领导交办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受理对党组识和党员违反党纪行为的检举和党员的控告、申诉;做好信访接待,及时组织、督查和办理有关信访事项,防止出现重大违法违纪风险。

(3)协作科室。各科室及二级单位,应强化本部门廉政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并协助监察科完成交办的廉洁从政建设工作。

(二)行政监察业务流程

1.监察立项。根据局党组的部署和单位的工作需要予以立项,其中,属于检查的立项应在区监察局备案;属于调查的立项不需要到区监察局备案。

2.进行初审。属于告诫以下处理的立项,不需到区监察局备案;属于应当给予行政处分以上的立项,需要在区监察局备案。

3.初审核后不需立案。对于违反行政纪律但不需立案的事项的检查,应当遵循以下工作流程:制定检查实施方案,并呈报局党组审批;实施检查前,提前3日将检查通知书送达有关科室和个人;组织实施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检查结束后7日内写出检查报告,呈报局党组审批并做出处理决定;凡在区备案立项的检查事项及局党组决定给予行政处分等处理的,要将检查报告、党组处理决定等资料一同报区监察机关审批备案。

4.初审后需要立案。对于违反行政纪律、需要立案事项的调查处理,应遵循以下工作流程:制定调查方案,并呈报局党组审批;实施调查时,提前3日将调查通知书送达有关科室和个人;组织实施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审理调查结果,审理结束后七日内写出调查报告,并呈局党组审理做出处理决定;对违反党纪法规的,报监察机关立案。

(三)行政监察工作风险评估及应对

1.制度缺陷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察/纪检制度健全,违法违纪得到有效监控。

风险描述:监察/纪检制度不完善、获取违法违纪信息渠道不畅通,可能导致监察/纪检工作无章可循,不能及时发现违法违纪行为,使得贪腐风险继续滋生。

风险类别:违规风险。

控制措施:完善纪检制度及公告检举渠道,明确责任部门,主管书记应监督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亲自听取群众意见。

2.举报接待的风险

控制目标:及时受理举报线索,降低单位损失。

风险描述:未能及时、客观、公正地受理和调查举报违法违纪的事件,可能导致舞弊行为泛滥,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及信誉影响。

风险类别:违规风险。

控制措施:对于信访举报或监督中发现的单位党员、公务人员涉嫌违纪问题,应及时向纪委等部门反映,给予正确处理。

3.案件调查的风险

控制目标:检查与调查违法违纪行为的流程规范、态度认真。

风险描述:对检查与调查违法违纪的方案拟定不详细、考虑不周到,或者人员配置不恰当、调查工作不认真等,可能导致冤假错案。

风险类别:违规风险。

控制措施:办案人员要持有高度责任心,事前要拟好提纲,共同研究方案,方案应经过审批,通常配两人同行,堅持实事求是。

4.人际关系的风险

控制目标:检查或调查工作不受干扰,避免出现漏网之鱼。

风险描述:检查或调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相关人员收受好处,或抵御不了人情、说情的现象,可能导致虚假错案发生。

风险类别:效率风险。

控制措施:相关检查或调查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和道德修养,同时要接受严格监督。

作者:高立法 运乃玉

上一篇:大专护理论文下一篇:大专护理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