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教学设计方案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角的教学设计方案一

角的画法教学设计一

角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设计提问:

1.怎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生自己通过实例回答) 2.怎样画一个角,使它等于56°45′?

对于这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量角器画.然后再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进行总结:

(1)先画一条射线,对准量角器上的0°线,射线的端点一定要对准0点. (2)量角器中的最小单位是度,分和秒都没有,因此遇到分、秒的问题时要四舍五入.

二、画角的和、差、倍、分

1.自己动手,画角的和、差、倍、分.

每个人都在纸上画两个角的和57°+87°;两个角的差80°-44°.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如下板书: 画法:(1)画∠AOB=57°;

(2)在∠AOB外部OA一侧画∠AOC=87°; 则∠BOC=144°为所求作的角.

提问:同学们的画法和老师的写法是否一致?引导学生明确第(2)步为何写出:在∠AOB的外部OA一侧画∠AOC=87°,否则就会画出两种情况.要求学生将两个角的差的画法写出来.

2.发散性思维训练

(1)给定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56°,87°,92°,只进行和或差的一次运算,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角?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也可以个人思考. 答案为:143°,179°,148°,5°,31°,36°.

(2)如果在上题的条件下,对这三个角进行和或差的两次运算,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角?答案为:235°,51°,123°,61°.

3.将一个角n等分

讨论:你会将一个角几等分?(用量角器) 用量角器可以将一个角任意等分.

发散性提问:用两副三角板可以等分角吗?

学生经过讨论或者动手实践,就能够得到结论:用两副三角板可以将90°的角进行二等分;三等分;也可以将60°的角二等分;将180°的角三等分;六等分;还可以将30°的角二等分(先作出45°-30°=15°的角).

再提问:怎样将150°的角二等分?

(答案:先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和60°的角拼成一个150°的角然后再用45°的角和30°的角拼成一个75°的角,有了75°的角就可以将150°的角二等分了.) 通过这几道题的训练,学生的积极性会充分调动起来,还会继续思考这类问题,例如,如何将120°的角四等分,二等分;将75°的角五等分?

由于作一个角的n倍与作两个角的和的方法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三、运用知识的灵活性训练

1.用两种方法作一个角的余角,如图,已知∠α,画出它的余角.

方法一,量出∠α=55°,画出∠β=90°-55°=35°,则∠β就是∠α的余角.

方法二,画出直角,在它的内部,画出∠α,使∠α的一边与一条直角边重合,则∠β就是∠α的余角.

2.用同样的两种方法作出一个角的补角. 3.已知一个角,作出它的余角与补角的差.(不用量角器) 答案:直角.

四、方向角的辨识

1.方向角的概念(描述性).如图,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所表示的直线之间的夹角都是直角.射线OA与正北方向的夹角∠α=30°时,叫做北偏东30°.

(即北为始边,OA为终边) 2.画出下列各角.

(1)南偏西20° (2)北偏西60° (3)东南方向 (4)西北方向 如图.

注意方向角的始边为北或南,(3)中的东南方向指的是南偏东45°,(4)中的西北方向指的是北偏西45°.

五、总结

1.本节课你最感兴趣的知识是什么?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大部分会认为:最感兴趣的知识是用两副三角板进行两个角的和、差的计算.从而得到与众不同的角.认为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两副三角板有这么大的作用.如果学生有了这些认识就应该加以肯定,教师再简单将本节课的知识回顾一遍就可以了.)

六、作业

1.画出两条直线,它们相交于点O,这时平面上就有了四个角,分别画出它们的角平分线,这四条角平分线将平面也分成了四个角,这四个角的度数是多少?

2.利用两副三角板画出一个105°的角,再利用这两副三角板将这个105°的角进行7等分.

3.利用两副三角板作出一个60°的角的余角,并作出30°的角的补角. 4.利用两副三角板并用两种方法作出一个15°的角. 5.用数学语言表示下列图形中的角.如图.(自己填出方向)

6.如图,量出下图中的∠1,∠2,∠3,∠4的度数,并计算出∠1与∠2,∠3与∠4的和.

板书设计

第2篇:13.3.1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

§13.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从容说课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应用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知识引出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通过本节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作法,掌握角的平分线的两个性质:①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并了解这两个性质的互逆性,能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如线段相等、距离相等等问题.

在应用过程中,学生习惯于应用全等解决相等问题,而常忽略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这就使问题变得烦琐了.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能从各个角度认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使学生深刻体会应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优越性.

证明线段相等或等距离问题中,若有角的平分线的已知条件,可直接利用性质,不必再证明全等三角形得等量关系,这在教学中是个要突破的难点,而重点应放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理解与应用上.

§13.3.1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角平分线的画法.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释角平分线的原理.2.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利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的作图方法的提炼.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三角形中有哪些重要线段.

问题2:你能作出这些线段吗?

[生甲]三角形中有三条重要线段,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过三角形的顶点作这个顶点的对边的垂线,交对边于一点,顶点与垂足的连线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

取三角形一边的中点,此中点与这个边对应顶点的连线就是这条边的中线.

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量角器零度线与这个角的一边重合,这个角一半所对应的线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生乙]我不同意你对角平分线的描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师]你补充得很好.数学是一门严密性很强的学科,你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老师手里只有直尺和圆规,你能帮我设计一个作角的平分线的操作方案吗?

Ⅱ.导入新课

[生]我记得在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做过这样一个题:

在∠AOB的两边OA和OB上分别取OM=ON,MC⊥OA,NC⊥OB.MC与NC交于C点. 求证:∠MOC=∠NOC.通过证明Rt△MOC≌Rt△NOC,即可证明∠MOC=∠NOC,所以射线OC就是∠AOB的平分线.

- 1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1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的内部,也可能在∠

2 1.去掉“大于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练一练:

任意画一角∠AOB,作它的平分线.

Ⅲ.随堂练习

课本P106练习.

练后总结:

平角∠AOB的平分线OC与直线AB垂直.将OC反向延长得到直线CD,直线CD与AB•也垂直.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利用已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探究得到了角平分线仪器的操作原理,由此归纳出角的平分线的尺规画法,进一步体会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Ⅴ.课后作业

1.课本P108习题13.2─

1、2. 2.预习课本P106~107内容.

板书设计

§13.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

一、角平分线仪器的操作原理

二、角平分线的尺规画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1MN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C点. 2 3.连接OC,射线OC即为所求.

三、课时小结

四、课后作业

- 3 -

第3篇:《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 (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 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 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 (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 (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 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

1、∠5是什么角?∠

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3、∠4有什么特点?那么,像∠

2、∠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

3、∠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

(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 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 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

(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 (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 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

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

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 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的角) 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第4篇:《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曾苑媚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册第37~38页: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一、设计思想

1.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培养。通过用小角比较角的大小,逐步引出简易量角器,通过对简易量角器的优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量角器的构造过程,理解量角的原理,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教材分析

1.《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2.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 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创造出量角器并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质是看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促使学生对这两个本质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是上好这节课的逻辑基础,因此本节课我精心设计活动,首先“利用大小相同的小角,比较角

1、角2这两个角的大小”,明确量角的单位是“单位小角。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把单位小角合并成为半圆的过程。一个简易量角器就形成了,明确量角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然后是强化用“简易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最后优化量角器,其中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再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总结概括出量角的方法与步骤。

七、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 ∠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

2.认识量角器

(1)谈话:了解了1°角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2)小组合作: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有什么共同点? 汇报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配合课件演示)

学生: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0°刻度线等。

(3)操作活动: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摆一个直角。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

②摆一个60°的角,学生试摆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60份所对的角就是60度。

③摆一个120°的角 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设计意图】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动手摆角,初步感悟量角器是角的集合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的一般方法。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

(4)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反馈: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5.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三)巩固深化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度量后交流方法。 (2)猜猜看

看角的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位置,猜角的度数。 (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量角的技能训练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的角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实践。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拓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度量工具:量角器

量角器构造:①中心点 ②零刻度

③内刻度 ④外刻度 度

度量单位:“度”,符号“ °”

度量方法:点对点,线对边,读数要看另一边

0在内读内,0在外读外

十、教学反思

1. “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 2.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5篇:《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08021306 俞丽娟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的需求,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角的度量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 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创造出量角器并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 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教学重点:体验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角的度数。

四、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培养。通过用小角比较角的大小,逐步引出简易量角器,通过对简易量角器的优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量角器的构造过程,理解量角的原理,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策略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质是看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促使学生对这两个本质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是上好这节课的逻辑基础,因此本节课我精心设计活动,首先“利用大小相同的小角,比较角

1、角2这两个角的大小”,明确量角的单位是“单位小角。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把单位小角合并成为半圆的过程。一个简易量角器就形成了,明确量角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然后是强化用“简易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最后优化量角器,其中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再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总结概括出量角的方法与步骤。

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1.复习角的概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角,谁来说说什么是角,它有哪些特点? 2.出示两个角让学生比较。(预设:根据上节课的知识,学生可以用活动角比较出角1比角2大,并能说出用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时的注意点“点重合,边重合”。)

【设计意图】用比较角的大小来引入课题,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量角方法,又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探索量角工具的有效途径。学生说出用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时的注意点“点重合,边重合”, 这实际上是用量角器量角方法的雏形,激活它有利于后续学习。

3.具体角1比角2大多少,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

(二)、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1.用小角测量

具体角1比角2大多少?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学具——小角来进行测量,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进行测量的。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用小角测量角的优越性、可行性和操作要点,为学生探索量角工具、理解量角原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改进测量的方法

(1)简易量角器

①用小角比你觉得有哪些优点?(预设:可以知道两个角到底相差几个小角) ②在使用的过程中你觉得它有哪些不足呢?(预设:小角是一个分散的,造成操作的不便),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能既保留小角比的优点,又能克服它操作的麻烦呢”(预设:把小角拼起来),于是得到一个含有18个小角的半圆。

③让学生用半圆工具量角(分别是40°、120°、22°)。(预设:角1中含有四个小角;角2中含有12个小角;角3含有2个小角多一点)

【设计意图】这里我根据小角比的优点(可以知道两个角到底相差多少——即定量分析)与不足(由于小角的分散造成操作的不便),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把小角拼起来”,得到一个半圆,这里拼成的半圆工具其实已经是一个简易的量角器,让学生用半圆工具量40度、120度的角,初步把握量角要点。量22度地角,引出每个单位小角还要进一步细分,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强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2)认识1度的角

①角3里含有两个小角多一点,到底多多少,怎么办?(预设:每个小角还要再细分) ②将半圆工具里的小角平均分成10份,引导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每个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度,度是量角的单位。请你找1度的角。 ③我们刚才所用的小角是几度呢?(预设:10度)

【设计意图】量角的本质就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包含多少个单位角,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学生中建立1度角的表象,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这一环节我将半圆工具里的小角平均分成10份,引导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每个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度,度是量角的单位。接着在量角工具中找1度的角,并明确上面所用的小角其实就是10度。这样层层抽丝剥茧,越来越接近精确的量角工具,比较的方式方法越来越精确,同时也更加符合人们探索知识的过程。 (3)认识内外圈刻度

①出示55度的角。这个角多少度?你怎样知道的?(先10度地数,再1度地数,一共有55个1度的角)

②出示125度的角。这个角多少度?你怎样知道的?这样数是不是很麻烦?(预设:可以给它表上刻度)

③出示反向30度的角。这个角多少度?你怎样知道的?(预设:有学生会说150度,这里教师注意引导,引出外圈刻度)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完善量角工具,我设计了这样数小角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用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内圈刻度,再出示反向30°的角引出外圈刻度,这样学生明确了两圈刻度的用意,就能正确地选择内、外圈读数,保证了量角和读数的准确,本课的难点也就随之突破。我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一个完整的量角器便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4)认识量角器

①出示一个完整的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构造,并说说各部分的功能, ②在量角器上观察30°、45°、60°、90°、120°、150°、180°这些度数的角。 ③自己用直尺画角再测量角的度数,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归纳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小组合作要求: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如何量角和读数的;思考量角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归纳出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④汇报。

(预设:角的顶点要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0刻度线也要重合;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0刻度线重合了,就要读外圈刻度,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内圈0刻度线重合,就要读角的内圈刻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抓住本课的重点——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操作、合作交流中归纳出量角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抽象概括能力,又有效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巩固练习 拓展提升

1读角的度数练习。(课件出示20度,55度,反向60度)

2利用课件出示一个摆放错误的量角器,让学生认读,使学生明确量角的要点,结合课件修正错误的角的摆放。

3示范量角:让一个学生上黑板量角,边量边说怎样量的。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练习,注重“由扶到放”,由“看图读数—看图纠错—总结方法”,层层递进,看为练习,实为新知与练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边练边学”的特点。所有知识点,都是基于学生的探索活动与发现自然生成的,学生“吃”得毫不费力又津津有味。

(四)课堂总结 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说今天的收获,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同时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七、板书设计

度量工具:量角器

量角器构造:①中心点 ②零刻度线

③内刻度 ④外刻度 度

度量单位:“度”,符号“ °”

度量方法:点对点,线对边,读数要看另一边

0在内读内,0在外读外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1、遵循直观性原则,布局合理,条理清晰。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第6篇: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

强震球 (全国一等奖第一名)

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2007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重庆市杨家坪中学体育馆举行,江苏省江阴县实验小学强震球的这节课得到了与会评委专家的高度评价,因此,特向我省小学数学教师推荐,希望我省老师在结合观看这节课的教学光盘的同时,多加思考,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其设计理念之新、设计思路之巧、教学手段之有效、教学语言之幽默……希望各位能把一些心得写到下面的评论栏里,让大家共享。

角的度量

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8~20页)

强震球(江苏省江阴县实验小学)

课前活动:

打炮游戏。思考:要准确击中目标,什么最重要?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两个已知角的大小,引发度量的需求

1.媒体出示一个角,演示角变大、变小。

2.明确: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1=30度,∠2=40度),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

指出:仅仅凭眼睛看,有时并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启示:能不能借助某种工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4.用活动角比。

学生各自操作,追问:你是怎么样比的?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顶点重合、边重合)

启示:要想进一步知道∠1和∠2的大小,或者∠2比∠1的大小相差多少,该怎么办?如果学生说用量角器量,蚪徊阶肺剩涸谌死喾⒚髁拷瞧髦霸趺窗欤吭谔致壑幸觯嚎梢杂猛蟮男〗侨グ凇?/P>

二、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的基本特点

1.出示10度的小角。

指出:这是老师们准备的一些同样大小的小角。讨论:这些小角为什么要同样大小?这些小角可不可以做得更大一些,或更小一些?

暗示: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些小角做成这么大呢?这是一个秘密。请大家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思考这个问题。

提出要求:能利用这些小角,再来比较∠1和∠2的大小吗?

2.分组活动

3.交流:摆小角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小角的顶点都要和被比角的顶点重合,摆放第一个小角时,一条边要与被比角的边重合)

4.小结:用小角比较∠1与∠2大小的优点与缺点。

5.把单位角拼成半圆。 引导:用小角比较不仅可以比出两个角的大小,而且可以清楚地知道∠1与∠2小了1个小角,比得更加精确了,这是用小角来比较的优点。可是,用小角摆的时候要一个一个地放,太麻烦了。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我们使用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启发学生把单位小角拉成一个半圆。

讨论:用老师提供的这些小角正好拼成了什么图形?是不是所有同样大的小角都能正好拼成半圆呢?这里的每个小角的大小是随意确定的吗?半圆中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6.运用工具量角。

(1)量40度、120度的角,并指出量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量22度的角,引出每个单位小角还要进一步细分。

三、再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初步掌握使用方法

1.认识1度的角 为了更加精确地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个更小的角。这样,就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每个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度。

2.认识几度的角。(明确上面所用的小角其实就是10度的角)

3.认识内、外刻度线

(1)出示55度的角。这个角多少度?你怎样知道的?

(2)出示125度的角。这个角多少度?你怎样知道的?引出内圈刻度。

(3)出示反方向30度的角。这个角又是多少度?引出外圈刻度。

4.出示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生认识量角器。

四、练习量我角,进一步明确量角的方法要点

1.读角的度数专项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1)重点练习怎么样正确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体会在量角过程中应该怎么样正确摆放量角器。

2.学生尝试量角,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独立量角(“想想做做”第1题)

4.拓展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五、全课总结(略)

六、课后作业

用量角器量出三角板上每个角的度数,再算出三角板上三个角度数的和各是多少度。(“想想做做”第2题)

上一篇:春节寒假告家长书下一篇:中学体育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