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钢琴教案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不仅是实施教学流程的起点,而且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度文库钢琴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百度文库钢琴教案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百度文库

本文由huohu8002贡献 doc文档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 1 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 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 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 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 学生准备: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课时分配 课时完成活动 1 与活动 2 的教学。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完成活动 3 与活动 4 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教学导入 春天, 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 让我们一同撒播希望的种子。 (板书课题) 二.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 活动:

1、 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 出。

2、 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⑴ 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⑵ 观察大豆的种子。 l 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l 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 的哪一部分。 l 观察种子记录表: (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 观察发现(图) 植物的哪一部分 猜想将来它能长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

1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l 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⑶ 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三、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师: 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 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用种植的方法验证)那种子萌发的条 件是什么? 试验方法 l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 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 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 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 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 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 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 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l 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 2 课时 一.复习引疑 种子萌发需要哪三个条件?请依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怎样播种? 二.学习播种 l 看教材第 4 页提供的图片,补充完善播种过程。 l 组织学生亲自把植物种子播种到花盆里。 l 学生讨论播种时我们是怎样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的? 垫瓦片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 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 及水分的流通。 三.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师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知道种子在土壤里发生的变化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种 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植物的哪一器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把种子种在透明杯里。 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实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完成活动 待学生观察完过程后要特别提醒:在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 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 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2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2、小苗快快长 小苗快快长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够管理好自己种植的植物,使其健康成长。 2.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能够随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数据。 3.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 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通过观察小苗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生长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萌发过程的记录。适时提起的话题。让学生感受有时猜想 和事实之间是有差距的。 二.活动 观察小苗的生长

1、课堂指导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讨论,使 学生明确观察内容。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方法。教材第 6 页出示的观察方法是用直尺测量小 苗的高度,数叶子的数量,用绘图纸(网格纸)测量叶子的大小、宽窄。 最后,提醒大家观察的同时要记录下观察数据。

2、课后观察、记录 注意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时栽种一盆小苗, 当小苗生长到某一阶段 后,教师适时提醒同学观察、记录、交流小苗的生长数据。鼓励学生在其余时间 保持自由观察的兴趣。 注意:整理数据的活动可以在小苗生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开花结果之前,结 合本单元第 3 课内容进行教学。 寻找植物生长的 证据” 植物生长的“ 三.拓展 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寻找。活动前讲清安全注意事项,给每个小组安排好观察 场地,以便每一个学生都有合适观察的角度。 采用晋级制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与激情:发现 4 个植物生长的“证据”为 C 级, 发现 5~7 为 B 级,发现 8 个以上为 A 级。

3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3、开花结果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初步认识植物的花和果实。

2、 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 实的资料。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一盆开花的植物、一盆挂满果实的植物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植物一天天在长大,当枝上出现第一个花蕾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什 么信息?

二、新课

1、 花的记录 (1) 生交流第一次发现花蕾的日期,观察并记录花蕾的变化。 (2) 填写种植记录三。 (3) 师: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朵花?你有办法统计吗? (4) 学生讨论交流,填写种植记录四。

2、 观察果实。 师:植物开花一般会怎么样?我们来观察辣椒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 生观察后交流,并画出辣椒果实。 师:我们怎么统计一株植物一生中会结多少果实?

3、 比较花和果实的数量,并画出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

4、 数种子 师:数一数,一个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师指导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 法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 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

5、 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 师: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 讨论小结: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三、全课小结

四、课外作业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与同学交流。

4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 2 单元

生 生 不 息

1、花开花落为哪般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借助工具观察花。

2、会使用解剖的方法细致而有序地观察花的构造。

3、能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述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花蕾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

2、 激发学生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科学知识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如:萼片、花柄、花瓣、雌蕊、雄蕊等。

2、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

3、了解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4、知道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 教学准备

1、开花植物的花蕾(或实物、图片) ;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

2、放大镜、镊子、白纸。

3、有关解剖花、植物传粉、受精的 CD。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教学导入 师:身边的开花植物开始长出花蕾来了,这是植物生长的又一证据。那么植物的 花蕾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去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花蕾

1、观察花蕾的外形特征 调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 看一看、 摸一摸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花蕾。 教师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在交流 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花蕾颜色、大小、形状存在较大的差 异,但是他们都有花柄、萼片两部分。 在观察花蕾外形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活动前教师提前考察适合学生观察的场地,注意观察地点是否安全,思考怎样 合理安排才能够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花蕾。 ②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随意采摘花蕾。 ③对于采用照片记录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的重要发现照特 写,避免在观察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对花蕾的外形进行简单复制。 ④为了落实观察活动的时效性,要求每个同学只观察一到两种植物的花蕾。

2、鼓励学生继续留心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

5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 2 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蕾,它们在一段时间后,会竞相开放。那么里面的构造 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花的构造。 二.活动 观察花的构造

1、教师指导。 学生观看 CD,学习解剖方法 教师强调解剖时要用镊子尖夹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学生破坏花的 每一部分的完整性。

2、学生解剖花,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交流总结。 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花有哪些相同的 结构,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后继激趣。 “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 “植物开花就一定能结果吗?” 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观 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三、拓展 花的传粉 学生观看 CD,了解不同的传粉方式。 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菊花) ,有的依靠自花传粉(如:黑麦花、大豆花) ; 有的是虫媒花(如:菊花) ,有的是风媒花(如:黑麦花)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 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 在观看之后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花授粉之后的发生的变化。 告诉学生这样能更 深入地了解了花的作用。

6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2、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使用扦插、嫁接的方法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2、关注与植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繁殖后代。

2、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易于利用扦插技术繁殖后代的植物的茎(如:大蒜、太阳花、马铃薯) 、花盆、 枝剪。植物繁殖方式的课件。 一.教学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传粉的方式繁殖后代。 学生讨论:植物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繁殖后代吗?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能有的学生应用过扦插、嫁接技术,可能有的 同学从书本上了解过扦插、嫁接技术,还有的同学可能对扦插、嫁接技术一无所 知。教师可以根据前测情况导入下面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前测情况 亲身经历直接经验 书本间接经验 无经验 导入对策 请有经验的同学介绍方法 这 些 方 式 是 怎 么 回 事 ? 怎 么 操 作 呢? 教师直接介绍 二.活动 植物分身术

1、指导。 在学生操作之前,必须掌握规范的扦插方法。

学生观看相关 CD。 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实践要求:使用枝剪时应注意安全,要爱护植物。 为学生特别讲述: l 教材图示中,剪除部分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枝条下端剪成斜口, 便于与土壤充分接触,在土中挖小坑的作用是防止擦伤植物的新断面。 l 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提醒学生细心照料所扦 插植物。

2、扦插。 教师选择成活率高的植物(如:大蒜、土豆、太阳花、芦荟)组织学生进行扦插 的实践活动。

3、介绍。 教师借助课件向学生介绍利用其他器官繁殖后代的方法。如:大蒜、马铃薯利用 茎繁殖后代,榕树用气生根繁殖后代、落叶生根用叶繁殖后代等。

三、拓展 移花接木

1、活动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实践。

2、让学生意识到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 用广泛。

7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3、翩翩雌与雄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 录观察结果。

2、 能够利用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

3、 能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整理搜集到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动物繁殖的奥秘,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感受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

3、乐于参与主动接受式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2、认识动物繁殖的多样性及相似性。 教学准备 新鲜鸡蛋、放大镜、实验记录表。其他动物繁殖后代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小鸡是从哪里来的?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介绍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二.阅读 从蛋到鸡 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鸡蛋中胚胎发育的各阶段产生的变化。 教师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 而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或 完整讲述:第一幅图是受精卵时期:请学生重点观察蛋黄上的小白点,这个是鸡 蛋的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第二幅图到第四幅 图是胚胎发育阶段,这段时期胚胎不断分裂发育成幼小的个体,身体结构逐步形 成,逐渐长出喙和羽毛。第五幅图是出生时期,发育成熟的小鸡用稚嫩的喙将蛋 壳啄破跃跃而出。 最后一幅图破壳而出的小鸡将羽毛晾干后就可以开始四处行走 觅食了。告知学生觅食和行走是动物的本能。 2.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小鸡出生过程的认识不断完善;利用图片向学生展 示小鸡生活趣事, 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现象的神奇, 激励学生观察鸡蛋结构的兴趣。 特别讲述: 在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 只有公鸡 教学过程 和母鸡交配后产生的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小鸡, 而且它们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 发育成新个体的。 三.活动 观察鸡蛋

1、 明确观察方法及要求。 ①、观察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鸡蛋。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 观察鸡蛋的外壳;再指导学生把鸡蛋从中间敲碎观察卵壳膜;最后指导学生观察 卵白、卵黄和胚盘。

8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②、观察要求 鸡蛋打碎后要把卵白、卵黄和胚盘放到培养皿里,既注意了教室卫生,又便于观 察。

2、 学生观察。 教师提示学生要把观察中的发现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3、指导学生了解鸡蛋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在学生观察记录鸡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讲述鸡蛋的结构和功能。 相关资料: 鸡蛋椭圆形的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蛋壳上有小孔可以起到透气的作。鸡蛋 壳里面有两层卵壳膜,可以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鸡蛋一头大一头小,在鸡蛋 大头的一端卵壳膜分开形成气室,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鸡蛋的内部由卵 白、卵黄和胚盘等部分组成。卵白能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同时还能供给胚胎 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卵黄内贮存着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 第 2 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搜集有关自己出生情况的资料 课前布置 一.谈话引入 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吗? 二.阅读 人从哪里来 1.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人的孕育过程。 学生自行阅读 学生提问教师 提问学生:人的孕育过程与前面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胎生动物胎生、哺乳的特点。 2.制作成长记录卡。 教师提示:希望大家大胆设计卡片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甚至还可以加入自 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照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付出了许多,请大家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感恩 之言。 特别提醒:请大家保存好手中的成长记录卡,五年级下册“我们在成长”一课中 还需要使用。 3.最后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了解动物繁殖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有性繁殖。 不同点:卵生、胎生 教师结合教材小狗的图例让学生找到动物有性繁殖的共同点, 即需要精子和 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后一代;然后再对比前面小鸡的孵化,了解胎生动 物与卵生动物的不同点:卵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而 胎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然后再生出来的, 而且刚出生的幼体是 靠吸食母乳长大的。 观看其他动物繁殖方式的录像资料, 促进学生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的认识。

9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4

科技发展话克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克隆技术的发展。

2、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关注与克隆技术有关的生物繁殖技术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克隆是生命科学中一项巨大的技术工程。

2、了解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 有关克隆技术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学生谈:“克隆技术知多少” ? 二.阅读 了解克隆技术

1、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克隆技术

2、组织小型辩论会:主题: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约 20 分钟) 正方:正面﹥负面 反方:负面﹥正面 要求双方在简要提出本方观点后, 进入辩论阶段, 3 分钟时间做总结陈词。 用

3、 教师简要评述辩论会学生的表现

4、 教师向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提出希望:今后保持对生物繁殖技术发展的关 注,注意资料的搜集。

10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 3 单元 位置与运动 1 它在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2. 能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物体位置。 3. 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知识 1. 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 物体的参照物。 2. 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 3. 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 教学准备 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 GPS 定位的图片。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家长要来学校参加座谈会, 你怎样为家长介绍你所在教室的位置及进入学校 后所走路线。 (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 它在什么位置 活动进程: 活动进程: 1. 认识参照物: 教师选择一个位置站好 (如黑板中间位置的前方) 请学生描述老师所在位置。 将学生不同的描述板书在黑板上; 寻找不同描述位置的相同点:都相对于某一物体,都描述了老师在这个物体的某 个方向上。 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位置的方法,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用到了前后、左右、 上下、远近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 描述选定物体的位置时的参照物。 然后可以打开书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参照 物的概念。 2. 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分析事例:图中叔叔的怎样为小朋友指路,讲清了什么? 以珍禽馆为参照物, 向左走 300 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馆的什么方位和离珍 禽馆的距离。让学生明了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练习:如果校门口一位外地人打听去本地学生熟悉的某处地点(新华书店、中心 医院) ,你将怎样指引路线。 3. 利用音像资料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 三.活动 餐厅在哪里

11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活动按下列环节展开: 1. 认识图标。 2. 寻找路线,画出路线图。 要求学生先找到餐厅的图标,然后寻找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并用笔标出两条 路线。 3. 描述路线。 首先让学生同桌相互描述自己所选路线,做好相互的补充和言语上的准备。 点兵点将台:任意叫一名同学向大家清晰地描述,其余同学按其描述找到路线。 再任意叫一名同学指出路线。正确两人都可或星号一颗。 4. 比较谁选择的路线最近。 估计活动中学生凭直观判断路线的远近可能会有争议, 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学到 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即借用棉线、尺子可以准确比较路线的远近。 5. 交流体会。 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导游图,路线指示图,今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 帮助?体会学到的这些知识,获得的辨识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义。 第 2 课时 室外课: 地雷” 室外课: 找“地雷” 教师宣布活动目的:在于利用所学,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利用他 人绘制的路线图找到“地雷” 。 提出活动要求: 1. 先阅读书上的活动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活动的帮助信息, 如果你担任“埋雷” ,你需要按步骤完成哪些任务?如果你担任“找雷”的任务, 又怎样才能找到“雷”? 2. 学生回答 3. 想想:活动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4.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 l 合理安排活动顺序; 先给“地雷”做上标记,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埋下“地雷” ,再绘制一张找“地 雷”路线图,与他人互换后展开寻找“地雷”的活动。 l 合理分配小组、合理人员分工; 组内一半人负责“埋雷” ,一半人负责画出线路图,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也可 以将一个活动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活动就在组内进行。 l 注意安全,注意爱护环境,整个过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 l 活动结束后的小结。 说一说在寻找的过程中哪些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 帮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学分析原因,可以让他们和“埋雷”的同学交流,问题 出在哪, 是路线图有误, 还是辨识路线图有误。 课后可以由双方共同找到 “地雷” 。

12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2

谁在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 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 在活动中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教学准备 沙盘、模型车、小塑料人、木棒等小物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教师板书这两句歌词 提问:你曾见过这种情景吗?或者类似的画面? 这种情形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迷。 二.活动 谁动过 1. 游戏:谁动过。 具体方法是,请四名学生上台,并排站立在讲台的一边,要求其余学生先看并记 住这四个同学的位置后转过身去,然后请四名中的一名学生移动位置,再请下面 的学生转过身来判断谁动过,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2.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各自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判断的,小结得出:活动中你 们选择的讲台或者某个同学,就是你选定的参照物,某个同学相对于参照物位置 变了,这个同学一定动过。 三.活动 运动还是静止 活动分三层展开: 1. 场景模拟,判断场景中的人或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在桌面沙盘上设置旗杆等参照物,用模型车,载两个模型小人在沙盘上活动,选 择不同参照物来判断旗杆、车上的人 、车后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 看教材提供的游乐场场景图,讨论图上几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说出自己 的理由。 3. 师生共同小结依据什么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 位置在改变,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则该物体 是静止的。 4. 判断练习,组织填写教材第 30 页的表格。游船上、电梯上的女孩相对于地 面是运动的,相对于船身、电梯是静止的。 5. 判断练习: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 6. 解释为什么坐在汽车上看到路边的景物在后退?

13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3

谁运动得更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 能合作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并能用简单的图表 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进行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科学知识 让学生通过曲线图了解物体运动的距离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 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小车的运动进行定量测量。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课件(含蜗牛、蚂蚁、小汽车、公共汽车的图片及数据;2 名学生跑步比赛的视 频;2 名学生跑步速度变化曲线图) 小车、棉线、秒表、钦尺、线轴、记录表、粉笔头、记录用的水彩笔、磁铁(可 以吸在黑板上的)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教学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位特殊的运动员,它们要来比一比谁运动得更快, 大家来当裁判好吗?(板书:谁运动得更快?) 活动: 二.活动:判断不同的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1、 判断蚂蚁与蜗牛运动的快慢: ⑴ 现在第一组运动员上场 ⑵ 蚂蚁和蜗牛是怎么运动的呢? ⑶ 经过测量,蚂蚁爬 1 米大约用 1 分钟;蜗牛爬一米大约用 11 分钟。那么, 谁运动得更快呢? ⑷ 你是怎么判断的?

2、 判断小汽车与公共汽车运动的快慢 ⑴ 现在请第二组队员上场 ⑵ 认识它们吗? ⑶ 有人测量发现,小汽车 1 小时可以跑 80 千米;公共汽车 1 小时可以跑 50 千 米,那么谁运动得更快? ⑷ 你是怎么判断的呢?(真是个聪明的裁判员! ) 活动:设计跑步比赛(判断同种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三.活动:设计跑步比赛(判断同种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1、 谈话: 在这两场比赛中, 蚂蚁比蜗牛跑得更快; 小汽车比公共汽车跑得更快。 那我们班上有这么多同学,谁跑得更快呢?

2、 看来咱们班跑得快的同学还挺多的, 要不这样吧, 我们来设计一场跑步比赛, 比一比究竟谁跑得更快好吗?请大家先商量商量, 看哪能个小组设计的比赛方法 又多又好。

14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3、 学生分组讨论。

4、 提示:好,时间到,现在,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方案?

5、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相同时间 3 分钟,比距离相同时间 30 秒钟,比距离(里程表)相同距离 100 米,比时间长短相同距离 1 圈,比时间)

6、 提问: ⑸ 真不错,想出这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来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将这些方 法进行分类呢? ⑹ 有的是规定相同距离比时间,有的是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距离。 ⑺ 这两类方法都能比较出谁跑得更快,但如果我们要选出一名学生参加 100 米 短跑比赛,用哪种方法比赛会更好些?说说你的理由。

7、 学生回答。 活动:测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 四.活动:测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提出问题:如果要精确知道到底快多少,慢多少呢?需要怎么办? (出示小车)我这里有一辆小车,它能在桌面上沿直线运动(演示几秒钟)它在 运动中每个时刻的快慢都是一样的吗?怎样进行测量呢?

1、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 学生提出自己的测量方案。老师板书与追问: ⑴、计时、报时(需要什么工具?多久报一次时?今天我们就 10 秒钟报一次时 吧) ; ⑵、测量距离(用什么工具量距离?小车在运动的时候好不好测量?怎样做既不 会影响小车的连续运动,又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做记号)用什么做记号?做 完记号以后再来测量小车到达的位置) ; ⑶、拉小车; ⑷、做记录

3、 演示实验: ⑸、哪个小组先来试试,让小车运动起来,并测量它每运动 10 秒钟,运动到什 么位置。 ⑹、大家分一下工吧。 ⑺、学生进行合作测量。 ⑻、评价:你们觉得这一小组的做得怎么样? 学生提出自已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评价: 测量进行得怎么样? 计时的同学表现如何? 配合得怎样?记录得好不好?

4、 交待实验要求后学生动手实验。

5、 师生共同总结交流: 大家来看这些曲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线条都是上扬的) 时间与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运动时间越长,运动的距离越远) 小车每个 10 秒钟内运动的距离一样吗?(不一样) 哪个时间段运动的距离长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课外作业:搜集一组动物或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按由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好 书上的表格。

15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4

它是怎样运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 通过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3. 用纸飞翼探究槭树种子传播的秘密。 科学知识 1.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 慢。 2. 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 3. 了解槭树种子为什么能飘落到离母树很远的地方。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橡皮筋、轮子、 (悠悠球)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神舟 5 号发射升空后的录像, 地面控制中心对飞船位置、 速度、 方向的了解情况。然后可以简单介绍神舟 6 号在这方面的情况。 用教材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下环节的学习。 二.活动 小汽车车是怎样运动的 1. 学生读图,了解图中信息。 图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方向, 出租车行驶路线, 路标, 时间指示, 和房子等参照物。 2. 学生思考并试着自行描述: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情况,怎样描 述? 3. 组织学生描述出租车的运动, 注意教学的组织, 强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要求学生评价他人的描述。 出租车的运动情况:3 点出租车位于路标 10 千米处,往东北方向行驶 3:30 到达 路标 20 千米处,此段 10 千米用时 30 分钟,速度较慢;然后向东行驶,3:45 行 驶至路标 30 千米处,此段 10 千米用时 15 分钟,速度较快;然后在路旁一座红 色房顶的屋子处转弯向南行驶,4:00 行驶至路标 40 千米处,此段和第二路段速 度相同。 4. 师生共同小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三.活动 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 学生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很多物体的运动,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让学生用轮子 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归纳出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 1.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一个用轮子模仿上面物体的运动,另一个在纸上可以用 文字或图画来记录轮子的运动路线。当学生小组合作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时,教 师适时指导。 2.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介绍: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和转动两种。讲述:摆动属于振动,振动又属 于平动这是因为摆动和振动都是物体在来回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看作平动。 四.拓展 槭树种子会怎样运动 由于槭树的种子具有双翅,像长了翅膀的鸟,故而能将其中的种子带向远方。安 排学生课后制作纸飞翼进行探究。

16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 4 单元 力与运动 1 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 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 3.在“弯道‘竞走’ ”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 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 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 ,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 ,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 中应用力的图片。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 :海绵(手按下去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 、厚纸条(做 蛇形弯道用) 、胶带、乒乓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帆船在海面上航行,想想船受到了哪些力? 师:对,就像你们回答的那样,水的浮力使船只漂浮,风力让船只前行,力的作 用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力的作用吧。 二.活动 力的作用 1.体验 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秩序,要明确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 方法。 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体验: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 力的方向一样吗? 人与物体可直接感知的力:进行“提水”“推门”“掰手腕”等活动。 、 、 物体与物体之间须间接感知的力:进行“压海绵”“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 、 慢和方向”等活动。思考: “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力对物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先进行组内的交流,然后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帮助他们认识到: 提、 推、 拉、压、吸引都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体 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三.指南车信箱 各种各样的力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力?

17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2

弹簧和橡皮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 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 2.能正确使用测量力的大小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能发现弹簧伸 长的规律并据此制作简易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2.认真分析数据,善于发现规律,愿意合作制作测力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 1.知道弹簧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知道使用测力计需要 注意的相关事项。 2.知道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教师用橡皮筋自制的测力计,圆筒测力计, 握力计, 按教材第 43 页的形式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长短不

一、来自不同产品上的各种弹簧和橡皮 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钩码。 学生准备:长 20 厘米宽 4 厘米的硬纸板,剪刀,市场上常见的外面没有缠绕彩 线的小号普通橡皮筋,长约 16 厘米的细铁丝。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 2 课时,第 1 课时完成活动 1 并学习使用测力计,第 2 课时将测量 记录表中的数据制成统计图,从中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一边观察,一边 思考:这些产品中都用到了弹簧或橡皮筋,弹簧和橡皮筋在这些产品中起到了什 么作用。 二.活动 变形的弹簧 1.教师强调活动体验的重点是: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用力的同时有什么感 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学生玩弹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3.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运用上一课的知识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①谁 施力了?方向是怎样的?②谁产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样的?③结果怎 样?通过描述它们的变化并且画出反推力(弹力)的方向,帮助

学生形成或完善 弹力的概念。 三.活动 使用测力计 1.教方法 教师可以手持弹簧测力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8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① 、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测量的力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②、测力前应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它的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线, 若指针没归零,则应通过调节使指针归零。 ③在测力过程中,要注意轻拉轻放,以免用力过大使指针与面板下端导板相 撞而移位,并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弹簧与外壳摩 擦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④待指针停稳后,眼睛平视指针读数,要尽量减小读数误差。 2. 练习测量并记录数据 先让学生练习调零,再要求他们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挂钩上先挂 1 个钩码,全组成员练习读数。 1 个 50 克的钩码挂上去以后怎么读数,是用 gf(克力——非国际单位制,是工 程单位制)还是 N 表示(牛顿——国际单位制) ,教师应适时补充说明:用 N 表 示, 1 个 50 克的钩码重量是 0.49 牛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钩码对测力计的拉 力是 0.49 牛顿。 学生再次练习之前,教师应当再次提醒他们:如果测力计的量程为 2.5 牛顿,每 个钩码重 0.49 牛顿,那么测量时最多只能挂 5 个钩码。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读数 并做好记录。 3. 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 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拓展活动 制作简易测力计 本活动在课内完成。

19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3

苹果落地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 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大胆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 引力对应起来并初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 3.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练习估测生 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与交流。 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 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 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教学准备 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 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 学生准备: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 2 课时, 1 课时 第 第 课时完成活动 1 的教学, 2 课时完成活动 2 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课题里面所 包含的故事,给同学介绍介绍。 二.活动 感受重力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 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 ②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 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 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 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 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

20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活动 重力的大小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 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 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 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 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 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 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 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 ,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 图的汇总。

21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4

巧推棋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利用已有器材能进行有目的的体验和研究摩擦力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能感 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是怎样的。 2.能初步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懂得根据需要采取 相应的对策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推棋游戏中能主动探寻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游戏之中能遵守 规则。 2.能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并且能辩证地看待它的利与弊。 科学知识 1.知道棋子在桌面滑动时,受到了桌面的阻碍,像这样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 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系。 3.知道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也有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增大或减小)的 DVD。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1 颗围棋子,毛巾。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直接从游戏式的课题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玩游戏,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玩个“巧推棋子”的游戏。 二.活动 推棋子游戏 1.介绍材料 2.宣布比赛规则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要求棋子必须停留在分值区内,尽量停在高分区。 既然是推棋,棋子就只能要求是滑动而不是滚动,所以棋子底面应是平的那面, 圆弧形的那面则要朝上摆放。 每人有三次机会,将所得分记入 P68 页的表格中 3.进行第一轮游戏,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4.将第一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予以指正,然后让学生带着“怎样控制好棋 子”的问题进行第二轮游戏。 5.交流总结 三.活动 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寻找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实例,学生自由发言。 2.观看 DVD 3.设计:抓鱼手套 4.想象没有摩擦力的生活会怎样?

22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 5 单元 1

物质的变化

“变”来“变”去的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以 “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 为例, 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 化过程的概念。

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 行判断,能模仿青铜器的生产方法制作蜡星星。 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 化过程。 2. 知道“煮海为盐”“青铜器的生产”是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运用。 、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 、 坩埚钳等。 教师演示材料: 苹果、 水果刀、 海水晒盐和青铜器生产等有关资料 (课件或图片) 。 课时安排 课时完成活动 1 和活动 2 的教学,第 2 课时完成“青铜器的生产”和活动 3 第 1 课时 的教学。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溶解食盐

1、器材介绍与确认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烧杯里,盛有少量的蒸馏水(副板书 1:蒸馏水) , 它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水,你们先看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 1 人,用那已经消 毒了的筷子蘸一点尝尝。 师(学生尝过之后) :不但没有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味道,是吗? 师:桌上还有 2 个小纸包,里面装的东西都一样,请打开其中的一个,看看里面 是什么,小心别弄洒了。 (板书:盐)

2、溶解食盐并初填变化过程示意图 (1)将盐变“没了” 师:桌上的这些材料,你们看也看了,尝也尝了,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请 将那纸包里的食盐全都给变“没了” 。咱们比比,看哪组变得最快,开始吧。 (2)实验方法交流 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 ,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盐水) 。说 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 真的没了吗?

23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二、提取食盐

1、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 ,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 来吗?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

2、实验方法交流

3、第二组器材介绍 师: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器材,就放在你们的实验桌内,请拿出来,小心别碰 坏了。 师:看看,有不认识的吗?介绍 “蒸发皿” (灯片 1:蒸发皿) ,它是用耐火陶 瓷做的,可以直接用来加热,为了防止烫手,应该用一种工具来夹持,咱们就用 试管夹吧。

4、根据器材选方法 师:需要说明的是,每组的器材并不都一样,现在请问,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可 以采用那种方法在课堂上简短的时间里尽快地得到食盐?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 么?

5、交待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 (灯片 2:①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盐 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 师:明白了吗?请将盐水倒出来,开始加热吧。

6、学生提取食盐

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 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 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

三、建立概念

1、板书课题并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实验和发言,可以确定今天的课题就是“ ‘变’来 ‘变’去的盐” (板书:变来变去的盐) ,在变化过程中,盐始终都还是原来的盐, 它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我们还得给这两个“变” 字加个引号(添加引号) 。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示意图,盐加水溶解变成盐水,盐水 去掉水份又变成了原来的盐,像盐„„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 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板书:——可逆的变化过程)

2、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 (请 1 名学生到前面尝苹果,学生嚼苹果的时候,师再切 1 个) 。 师(对嚼苹果的学生) :请稍等,我们刚才学习了可逆的变化过程,现在老 师有个要求,麻烦你把正在吃的这半个苹果给变回来。 师(对全班同学) :我的那个才切开还没吃呢,你们大家说说,它从一个变 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3、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哪两种?

24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四、演绎应用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灯片 3:水的三态变化、种子发芽、热胀冷缩、捏橡皮泥、森林大火、炸 鸡蛋、蜡烛熔化)

2、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应用 (课件:煮海为盐,可逆变化,有利)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分析 阅读:了解青铜

器及青铜器的生产,教师适当补充介绍。 青铜器的生产包括“制模”“制范”“熔铸”和“修整”各个过程, 、 、 分析:判断青铜器的生产过程是否可逆? “青铜器的生产”是可逆的变化过程(青铜器的生产与青铜的冶炼不同,青铜器 被损坏以后还可以再次熔铸),

二、活动 制作一个蜡星星 1.从青铜器的生产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怎样制作一个蜡星星? 2.蜡星星的制模:提示可以用厚纸制作。 3.嘱咐学生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4.学生完成制作。 5.评价总结制作情况。

25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2

失去光泽的铜镜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对比实验并用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初步探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2. 观察生锈的铜、铁等金属,能准确地描述常见的金属与金属上的锈的区别。 3. 根据金属生锈的原因,能提出一些防锈的方法。 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乐于探究来自生活中的关于金属生锈的原因。 2.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尊重证据。 科学知识 1. 知道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有: 环境比较潮湿、 与空气接触、 与酸碱盐等接触。 2. 知道在金属生锈的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锈。 3. 知道防止金属生锈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铁丝、细砂纸、吸水纸、小塑料盘、生锈的金属与没有生锈的金属(铜、铁、铝) 、 图片。 学生准备: 查阅关于金属生锈原因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引入:从前一课的青铜器引出铜镜,再到考古挖掘出来的锈迹斑斑的铜镜, 引导学生来探究金属生锈的问题——我们能根据埋藏铜镜的环境, 推想金属生锈 的原因吗? 二.活动 初探金属生锈的秘密 1.选定一个研究方向 2.设计对比实验 3.实验探究并观察记录(课后)出示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供学生观察验证的一组 对比实验(潮湿与干燥)并已经能够看见结果的材料。 4.通过其他途径进一步解决问题 查阅资料:金属生锈的其它原因。 三.活动 金属与锈 1.对比观察一种金属及金属上的锈并做好记录 指导观察方法:用细砂纸擦铁质部分;比较软硬的办法:刻画,比较刻画后的痕 迹深浅。 学生观察后汇报,然后讨论:铁锈还是铁吗? 2.对比观察多种金属及金属上的锈并做好记录 3.初步得出研究结论并据此判断其它物质变化的类型 引导学生得出:锈是某种金属发生了变化后所产生的新物质。教师接着引导学生 将物质的变化尝试按“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分类,并对前一课的物质变化的例 子进行又一次的判断和分类——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

26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蜡烛熔化、热胀冷缩、水的三态变化、剪开布料、木头做成家具、食盐的 溶解等都属于形态上的变化(即物理变化) ;金属生锈、和水泥、泥土烧成砖都 会产生新物质(即化学变化) 。 4.初步了解防锈的方法 让学生先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找到原因后“对症”献策,再指导学生阅读“指南 车信箱”中的有关资料。 4. 师补充介绍纳米技术 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 0. 1~100 纳米这样的尺度 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 物质的科学技术。 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 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 1 毫微米, 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略等于四十五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1 厘米=10000 微 米,1 微米=1000 纳米) 。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 100 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 颗粒尺寸在 1~100 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金属 材料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 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四.课后作业 搜集相关防锈的办法,完成单元评价页 P69 的建议。

27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3

燃烧的蜡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 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3.能够利用拉瓦锡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鉴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乐于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尊重证据,感受美妙的、多样的、有规律的物质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蜡烛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 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并初步知道物质 不灭的原理。 2.知道蜡烛燃烧中伴随的熔化是可逆的变化过程, 而燃烧并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 过程则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鉴别二氧化碳 气体。 教学准备 一小截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燃烧中,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关于燃烧的科学实验。 启发学生思考:密闭容器里木炭燃烧完后,总重量为什么没有改变?让学生进一 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活动 蜡烛的变化 1.观察:要求学生按照“蜡烛燃烧前”→“ 蜡烛燃烧中”→“蜡烛燃烧后的结 果鉴定”的顺序来进行: 提示: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要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还要闻一闻燃烧过程中有 什么气味,并用自己的方法(语言或者绘画)来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情况。 2.学生实验观察。 3.鉴别蜡烛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 4.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烧杯壁上澄清的石灰水滴变成乳白色) 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提供的“拉瓦锡的研究” ,指导学生认识到燃烧产生了二 氧化碳,知道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变化。 5. 对整个单元所学的物质的变化进行总结。

28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 6 单元 1

整理信息, 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 我们怎样整理信息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够反思整理资料的过程,总结提炼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只有对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分析,才能获得新的发 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 科学知识 知道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是本学期的总结课, 这学期我们知道了整理和正确处理科学信息是科学研究取 得新发现的关键环节,那么这节课里我们也一起来探讨和整理信息相关问题。 二.整理信息 1.联系四年级上册初步整理资料的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将零乱的文本 资料进行归类、梳理,归档。由此引伸到本学期的训练重点—初步梳理、归类、 统计数据信息,使学生知道,必要的梳理归类和统计是分析数据的基础和前提, 它能使零乱的数据信息逐渐变得条理清晰。 2.在归类、梳理的基础之上,接下来就是对数据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一 些不可靠的信息,选取可靠而有价值的科学的信息和数据,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 的关键。 3.第三个层次就是,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分析、比较数据的基本方法。比 如,将对比实验的数据进行罗列和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将事物发 展过程中的同要素数据进行罗列,寻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 本学期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常见的统计图表的运用。 让学生回顾和交流在使用 各种统计表、统计图时的感受。比如,这些统计图表的优点和缺点等等。 4.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整理手头的资料或数据。这里可以设计 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谈一谈准备怎样整理教师提供的数据和资料,并讲述如此 整理数据的理由。 5.生完成书上的统计。 6.汇报:教师可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整理,比较明确地让 学生知道: 整理分析数据信息是科学研究最终取得成果的关键步骤; 归类梳理、甄别筛选、分析比较是处理信息的基本步骤;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它 们各有所长,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统计方法;整理数据的目的是便于从数据中发 现规律。

29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2

科学自己做,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的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和分析并 能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数据整理和分析活动。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知识 能够通过探究,大体了解本地区天气情况的主要特点。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注天气状况,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意识到人类的 有关活动同样会影响到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准备 一年的时间段内本地区的气象原始数据资料 (最好是学生气象站自己记录积累的 数据,如果没有,可以从当地气象部门或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述或用视频介绍气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理解研究并掌握各地区的 气象特征和规律对本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提出测试要求: 提出测试要求: 当一回小小气象分析师,整理分析当地的气象数据,研究寻找本地气象特征 和规律。 1.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及记分标准 2.简要讨论准备怎样整理这些数据。 联系上一节课复习提升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准备怎 样整理这些数据,通过交流,保证数据整理能顺利进行。 三.组织测试: 组织测试: 以个人为单位独立自主完成以下两步: 1. 整理数据。 2. 分析数据 观察绘制好的统计图表,比较、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科 学研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提醒学生争取更加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 和规律,并试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 四.交流与展示 将个人的分析结果拿出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组织同桌之间进行评价。教师利用 专用的一节课评价等第。 针对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提出若干意见

30

第2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百度文库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百度文库

数学教案

A

305立方分米

B 3050立方分米

C30.5立方分米 (2)、

4560立方分米=(

) A、4.56升

B、4560升

C、4.56立方米 三 、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 复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过程:

一、准备: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一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2、拿出火柴盒,汇报侧量长宽高的结果。 外套: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1.5厘米 内盒:长4.3厘米、宽3.4厘米、高1.4厘米

3、小组活动:

根据以上条件,想一想可以求什么?(摆放的位置,求哪些面) 只列算式。 商标面在上、磷面在上、非磷面在上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如:求磷面的总面积,求外套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

求内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求怎样设计内盒最合理(最省料),求火柴盒的容

积,求火柴盒的体积等。

二、研究:(先摆,互相说,列式。)

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把火柴盒最大的面相对,拼成一个长方体。求新长方体的表面积。(还可以怎样拼成一个长方体?)

如果10盒火柴包成一包,怎样码放最省包装纸?( 小组合作摆一摆) 如果用长45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的硬纸盒装,能装火柴多少盒?(讨论一下怎样求。)

三、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四、巩固练习:

1、学校要靠墙修一个长4.5米,宽3.5米,高1.5米的长方体领操台,要在领操台的表面(四个面)抹一层水泥,求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校有一个长43分米,宽34分米,深5分米的沙坑,沙坑内沙面离坑口1分米。求沙坑内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若每立方分米沙子重1.4千克,长满这个沙坑需要沙子多少千克?

3、一列火车有容积相同的车厢20节,每节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5米,装煤的高度是1.2米。这列火车每次运煤多少立方米?(独立完成:先求体积,再求20个这样的体积。)13×2.5×1.2×20=78(立方米) 补充问题: (1)、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列火车共运煤多少吨?(质量=比重×体积) 1.4×78=109.2(吨) (2)、这批煤由甲乙两个运输队全部运走,甲队运的吨数是乙队运的2.5倍。两队各运多少吨?

分析:,甲队运的吨数是乙队运的2.5倍。

想: 甲乙运的和是3.5倍的数,109.2吨就是甲乙的和。 乙: 109.2÷(2.5+1)=3.12(吨) 甲: 3.12×2.5=7.8(吨)

4、一个正方体水箱的容积是125立方分米,把这一满水箱水全部注入到一长方体水箱内。已知长方体水箱长10分米,宽5分米,这个水箱内的水深多少分米? 你想怎样解答?独立完成,汇报。

方法一:解:设这水箱内的水深是X分米。

10×5X=125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0X=125

X=125÷50

X=2.5

5、一个正方形的铁板(如图),从四个顶点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后,所剩下部分正好焊接成一个正方体铁皮盒。(铁皮厚度忽略不计。) (1)这个铁皮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这个铁皮盒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3)原来铁皮的面积是多少?

6、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长3分米,宽2分米。放入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后水深1.5分米,捞出这块石头后,水面下降了0.5分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 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4,约分和通分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 „„2课时

1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感知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提问: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填空.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 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课后反思:

浏览后50页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可能喜欢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数学五年级应用题 应用题五年级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6页

免费

6页

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配练习) 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8页

免费

11页 免费

5页

免费

更多与“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相关的文档>>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3篇:自查报告-百度文库

自查报告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执行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检查方式的报告文体。 目录 1简述 3说明事项 2格式 4注意事项

简述

不同项目的自查报告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所以自查报告的内容很广,自查报告有点类似于审核报告但更广泛,如产品的自查报告所包含内容应该是:出口情况、内审核情况、发生那些不足怎么去纠正、产品质量情况;组织创建的自查报告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宣传途径、阵地平台、不足与展望等。 自查报告的格式包括: 1.标题,写清楚对什么项目的自查报告 2.自查部门或人员 3.自查的内容 4.自查日期

格式

(单位) 自查报告 固定资产清查小组: 根据我校资产清查工作的相关制度、政策,我单位已按时完成资产清查的主体工作,并提请小组对我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检查,现将有关资产自查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1、资产自查工作总体状况分析; (1)资产清查工作基准日 (2)资产清查范围

(3)资产清查工作具体实施情况

(4)资产清查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资产清查结果 (1)单位清查出的资产损失情况 (2)单位申报核销损失的处理预案

3、对资产清查暴露出来的单位资产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1)存在的实际问题 (2)原因分析 (3)改进措施

说明事项

附件:

1、 (单位) 2007年固定资产清查材料上报情况表中各项内容及封面格式表。见国有资产管理处网站。

2、在账固定资产清查明细表。打印时间:在2007年3月23日前并确保本单位资产信息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打印。打印条件:在资产信息查询中,按筛选按钮,按审核状态等于99进行筛选。

3、未在账固定资产清查明细表。按审核状态不等于99进行筛选。列选择:资产编号、分类号、资产名称、单价、总造价、计量单位、存放地点、使用人、使用单位、入账日期、档案编号、凭证号、验收单号。

4、存在账外资产的单位填写《未在账设备类固定资产明细表》和《损失(盘盈)申报表》或《未在账交通工具类固定资产明细表》和《损失(盘盈)申报表》。

5、填报的《2007年有账无物资产明细表》和《2007年有物无账资产明细表》须同时填报《损失(盘盈)申报表》。《待报废固定资产明细表》须说明固定资产待报废原因及处理意见。

6、具有以固定资产作抵押担保的单位须有《事业单位资产抵押担保情况表》。

7、具有待报废固定资产的单位须有《申请报废仪器设备清单》。

8、具有资产统计报表任务的单位的报表。 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注意事项 (一)明确报告出自何种角度,必须站在乡政府的高度来写,行文语气、叙述方式要适合当地政府的角色。

(二)报告中的文字表述要实事求是,既要肯定成绩,又不能虚报浮夸,凡是用数据来说明的事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

(三)报告撰写过程中,以上行公文体裁(报告),把握客观性、陈述性叙述。文字要简练,避免重复,用语要准确,切忌词不达意,文字冗长。

(四)作为汇报材料,在会议中领导使用的文稿,可不写称谓和落款,正式上报的方向可根据相关要求决定是否添加称谓和落款以及正、副标题、报告人单位及职务等。

第4篇:马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篇一:《马》优秀教案

《马》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件出示各种姿态的马的图片。

问:同学们,马是我们比较熟知的一种动物,在你们的印象中,马市怎么的一种动物呢?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2、请两位同学为大家介绍。

3、教师综合意见

4、揭题 (课件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作家写的《马》,看看这篇文章有给我们那些有关于马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课文215页第29课。

二、作者介绍、学习字词。

5、请一个同学开介绍一下作者,其他同学补充。( 课件出示,教师总结)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从小爱好自然科学。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1748年开始写作《自然史》,数十年如一日,最后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整个《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是《自然史》的一大贡献。布封的《自然史》中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艺术性的,是他对动物的描绘,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的描绘。

6、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的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

剽悍 piāo hàn窥伺 kuīsì 羁绊 jībàn 疮痍chuāngyí 阔绰 ku?chu? 项鬣 liè 观瞻zhan遒劲 qiú 妒忌 dùjì 庇荫 bìyìn犷野 guàng眷恋 juàn 妍丽 yàn 畸形 jī 颚骨è 面面相觑 qù 相得益彰 zhāng 鞍辔 pèi

7、全班齐读。

8、请一生解释下列词语:(课件出示)

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的前往。 剽悍:勇猛、强健。 窥伺:暗中观察情况。 疮痍:创伤。 观瞻: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遒劲:雄健有力。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相互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彰,明显。 石破天惊: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三、正课学习

9、迅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课件出示)

①、课文写了几种马?找找看课文相应的语段。

②、这两种马的有什么特征呢?从课文中找相应词语或句子来说明。

③、你喜欢那一种马呢?说说你的理由。

10、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人工驯养的马天然野生的马

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人工驯养的马:

(1)勇毅、无畏的精神。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天然野生的马:

(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学生自由回答??

11、集体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12、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①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还写到了7种其它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好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好朋友呢?

③人工驯养的马受了哪些苦呢?

13、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不是。

▲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 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14、疑难问题探究(课件出示)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者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

▲“教育”一词是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指的是人对马的驯养。“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的是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指的是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而将服从人类的命令作为自己的准则。这里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

▲“这一切”是指马额上覆着妍丽的毛、编成细辫的项鬣、盖满身体的丝绸和锦毡等一切视马为玩物、无视马的天性的装饰物品。因为蹄铁只能有限的束缚马的身体,而“这一切”,却使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之为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铁等身体上的束缚更为严重的。

四、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五、写作方法

1.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

六、拓展学习

1、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与许多其他的动物作了对比。试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猫或其他小动物。300字左右。

2、积累含有“马”字的成语。

3、收集古代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或诗歌。 篇二:《马》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马》教学设计

王学军

教学目标:

1. 了解一些有关马的典故,积累一些有关马的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或成语的意义。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

3.通过阅读,感受马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感受马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

1、 上课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些词语。

朴素 勤劳 扎实 耐苦 吉祥 幸福 密不可分 躬耕劳作 啸啸搏击 纵马驰骋 精湛表演 神韵 激荡 忠诚 神奇 生灵 斑斓 敬与爱 马到成功 万马奔腾 骏马雄姿 如箭离弦 扬鞭跃马 一马当先

2、 读过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与马有关的词语)

师解说:马是人类很早征服的剽悍的动物,他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数千 年风风雨雨,成为人类忠实的朋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马的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配乐朗读,品味情感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生思考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喜爱 崇敬 敬佩 赞赏 尊敬)

师板书 赞美 喜爱 崇敬

三、深入理解感悟延伸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六畜之首”。

师:对比其它几畜的印象,它们的表现特点不全面,从这也能看出马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只有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幸福吉祥成功。

之所以马成为六畜之首还因为什么呢?书中介绍了(朴素 勤劳 扎实 耐苦 )

男女生分别读第一段,除了书中的词语,还寄托了哪些情感,你认为马还有哪些品格?

对比学习讲一讲学生知道的关于马的故事,(聪明、憨厚、善良)直观感受马的品质

可以说堪称六畜之首的马,与人民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中心句,结合中心句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马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躬耕劳作、啸啸搏击、自由驰骋、精湛表演)

3、让我们在朗读中表达这种崇敬与热爱。指生读,指导读、评价读。齐读

出示灯片“牛马年,好耕田”的躬耕劳作,赛马场上的啸啸搏击,千里草原上的纵马驰骋,马戏台上的精湛表演,这些都激荡着人们对吗的深深的敬与爱。

4、 读到这里,我们看第一句,在生活中马与人的密不可分。密不可分什么意思? 你还找到了生活中马与人关系密切的事例?

1、 马是唯一参加人类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动物。

2、 中国旅游局将哪件艺术品定位中国旅游标志?

3、 国际标准铁路轨距是1.435米。这个数字是古罗马两匹拉车的战马臀部的宽度。

教师:马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在生活中马无时无刻不在为人类服务,给人们带来激情,并且从它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往之前,那么艺术殿堂的马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世界呢?

(三)、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小组交流讨论课前准备的资料,向全班回报。

a:乌骓:项羽的坐骑。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建立功勋无数。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临死前,他把爱马乌骓送给了亭长。亭长带着它过江,但是忠于主人的乌骓自跳乌江,上演了一曲悲歌。

b: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成为了关羽的形象代表。当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后,赤兔马不在顺从着跟随新主人,绝食而亡,跟随旧主关羽而去。

c:唐僧的坐骑白龙马也被赋予神话色彩,在最危急关头也能显英雄本色,成为了唐僧取经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

师:历朝历代马赋予了忠诚,神奇的精神,我们再看看徐悲鸿笔下的马。 出示:徐悲鸿《八骏图》你看到的是一群怎样的马?(奔腾向前、勇往直前„„) 灯片:(总起句):“漫步在艺术的殿堂,马的诗,马的画,马的歌,马的传说„„都是艺术创造的天地。”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接着汇报。

马的诗句:马的歌: 马的画: 马的谚语: 马的故事: 马的成语典故:

师:马在生活中艺术上真的令人赞叹,那文章的结尾作者是怎样评价与赞美呢?以歌颂赞扬的语气齐读课文。

评价:马是大自然的生灵,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朋友和伙伴

赞美: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骏马雄姿、如箭离弦、

四、回顾课文提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马,你朴素、勤劳、扎实、耐苦,

马,你是代表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吉祥、幸福、成功„„

在生活中表现出人们对你的深深敬与爱,你----- 在农田里躬耕劳作,在赛马场上啸啸搏击,

在千里草原上纵马驰骋,在马戏台上精湛表演„„

在艺术的天地里,你更是带给我们神韵的世界。

项羽与乌骓相伴,关云长与赤兔相随,

就连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也是那样忠诚与神奇!„„

都会让我们高声赞美: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骏马雄姿、如箭离弦

今天,让你让我,让所有的中国人——

都扬鞭跃马,一马当先。

总结: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发扬马的精神,扬鞭跃马,马到成功。

补充资料:马的诗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野望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马的故事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唐贞观年间,有人开了一家磨坊,并从集市上买来一头驴跟一匹马,把它们关在家中一个不见天日的小磨坊里。这人让驴子跟马做自己的苦力,天天驱赶着它们绕着石碾子没日没夜地转面对这种遭遇,驴子彻底失望了,它想,完了,完了,自己的余生注定要在这里度过了,于是,它不断伸长脖子,发出刺耳哀鸣。磨坊主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每当听到驴的叫声,就会冲进磨坊用棍子或鞭子对着它一顿猛抽。磨坊主的态度让驴子更加悲哀,时间不久,它就变得骨瘦如柴了。马却不然,虽然它跟驴子干着一样的活儿,但它从没忘记自己的理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运动中,它一直告诫自己,只要能够吃苦耐劳、不偷懒、不断努力,自己就一定能够冲出这小黑屋,重新走进广阔的天地纵情驰骋。于是,马在黑暗中卖力地工作,整日的操劳不但没有把它拖垮,反而使它更加膘肥体壮、四肢矫健。终于,机会来了。一心向佛的唐王下定决心,让玄奘到西天取经,并下旨在百兽中为其选一坐骑。后来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经过千挑万选,最后,玄奘选择了那匹膘肥体壮、吃苦耐劳的马。于是,唐王下诏,将马赐予玄奘,封号白龙马。马随玄奘西去,一路历经坎坷,取得真经,获如来佛赐金身。而驴子仍旧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小磨坊里,日复一日地围着石碾不停地转啊转啊?? 感悟:耐得住寂寞、舍得吃苦的人,就像故事中的马,只吃一时的苦;而承受不了改变,自甘平庸,放不下眼前安逸的人,却可能像故事中的驴,要吃一辈子的苦。命运,对每个人都很公平。贫穷、平庸、疾病以及心灵上的孤独??每种困境都是一道血淋淋的伤口,要想使伤口愈合,就必须痛下决心,埋头做一匹吃苦的马,而不是一头抱怨的驴。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早已经习惯了忍受,在短暂的生命中留下悔恨的伤疤。然而,只有那些咬紧牙关,忍受得住心灵和身体双重折磨的人,才能彻底将平庸的伤口愈合,最终书写出人生的辉煌。

马忠诚善良,临危受命,三国时候蔡帽设计谋害刘备,刘备慌不择路走错了路,来到了檀溪。前是阔越数丈的檀溪,后是追兵,的卢马忽然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飞上对岸,完成了的卢最富传奇意义的演出。乌骓云梯救项羽,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义马救主的典故比比皆是,其精神感天动地。

在《魏书》中提及: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世语曰: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这是曹操征讨张绣时发生的事情,张锈假降,得机会而反攻曹之。曹操当时被打得措手不及,险些丧命,全靠着绝影逃了出来。而绝影是大宛名马,身上中了三箭竟然仍能奋蹄疾驰,而且速度极快,最后被乱箭射中眼睛才倒了下去。曹操再转乘长子曹昂的马逃跑,而绝影马便在这一战中完成了其所有的使命。 篇三:马教学设计全

马·教学设计全整理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家马和野马的特点。 2.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学生分析

多数学生对马有一定的印象,从电影电视上看过不同类型的马。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建议从四个方面促进学生发展:一是培养和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二是领悟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并加以运用;三是掌握阅读科学小品的方法;四是培养敢于向作者观点挑战的勇气与能力。

教学理念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掌握(关于马的知识)学习课文。

2.强化自读。本文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3.加大学生思维的开放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不同的观点,并相互碰撞,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可按“比较-品味-辩说”的思路组织教学。“比较”: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这一方法,分析家马和野马的特点。“品味”:从品味语言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入手,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点。“辩说”: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媒体:可利用图片、挂图、课件等展示马的形象。

教学实施

导入建议

1.方法一:影像导入法

说明:教师准备有关马的图片或影像,在本课开始时展示或播放,并对各种马略作介绍,教师可设计如下导语。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欣赏了珍珠鸟,感受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好;我们看到了身临绝境、从容飞渡的斑羚,感受到动物震憾人心的力量;我们还看到了困于笼中的老虎那不屈的精神;这些动物,我们平常很难看到。但是,马,我们却较为熟悉。法国有一位博物学家叫布封

(板书“布封”)对马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观察,并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教师板书“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方法二:比较激趣导入法

说明: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马,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布封笔下的马作比较。

3.方法三:资料引述导入法

说明:这种方法有三种思路,一是引述文学作品中的马导入,如《堂吉诃德》中游侠骑士堂吉诃德骑的那匹老马(可选播堂吉诃德骑马的一些片断)、《西游记》中唐僧骑的“白龙神马”、《三国演义》中各位战将骑的战马等,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也可播放影视资料。二是引述古诗中描写马的诗句,如李贺的“春风得意马蹄疾”等。三是引述有关马的典故或词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马虎不得、马失前蹄、马到成功、人仰马翻、马后炮、马屁精、马首是瞻等。

互动流程

教学方案设计之一 (2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心目中的“马”是什么样子?请用你喜欢或最擅长的方式把你心目中的“马”表现出来。如果你擅长绘画,请把你心目中的马画出来;如果你喜欢音乐,就把你心目中的马唱出来;如果你喜欢写作,就把你心目中的马写出来;如果你善于演讲,就通过演讲赞美你心目中的马。

学生:(准备)

教师:下面请大家相互交流。

师生:(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大家刚才描绘的是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马,法国有一位叫布封的作家,他对各种马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许许多多的感受,并在他的著作《自然史》中记录了“马”这种动物。这位博物学家心目中的马和我们心目中的马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

二、比较阅读,分组推进,自主探究

(一)整体比较,分组学习,把握主要特点。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布封心目中的马有什么特点?请大家在阅读时,把有关阐述“马”特点的词、句勾画出来,时间6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并勾画)

教师:时间到。大家已经勾画出了布封心目中的马的特点,下面请大家和自己心目中的马做比较,看看谁的马更有吸引力?为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布封笔下的马的特点,强调学生独立比较,若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通过比较,更喜欢“自己心目中的马”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通过比较,更喜欢“布封心目中的马”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 计)。看来,我们班上有些位同学喜欢自己心目中的马,有些同学喜欢布封心目中的马。“见仁见智”,我们尊重大家的个性体验。我们准备采取特殊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把全班分成两组:“喜欢自己心目中的马”的同学为一组,请你们用一段文字把自己心目中的马描写下来,300字左右,也可以参阅课文《马》,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同学们,不要迷信权威,既然是我们心中喜欢的,我相信大家会写得非常精彩。只要能把你心目中的马描写出来,写出情趣,并让大家分享,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一半了。描写要求如下:

(教师用小黑板、课件或卡片展示以下内容)

①特点鲜明,语言力求生动,叙述和描写饱含感情。 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运用布封描写《马》的一种或两种技巧。 教师:另一组的同学们,你们有不同的任务。你们喜欢布封心目中的马。既然喜欢,我们就一起来研讨布封的这篇文章。请这组的同学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布封心目中最好的马是什么?

②他把马分为几类?

③他更喜欢哪种马?

教学设计意图:①设计分组活动教学环节的意图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初步把握布封心目中的马的整体特点,进而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也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和完善自己的见解。②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敢于面对权威发表不同的意见。③如果上面的环节能够安排在上节课的末尾,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完成作文,把课外与课内活动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如果纳入课内,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④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全班不必统一行动。将学生分成了两组,各自围绕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类指导,共同发展。 1.“学习课文”一组学生的师生互动流程

(1)列出比较提纲,把握两种马的特点。

教师:作者把马分成了“家马”和“野马”两类,下面我们就比较这两种马的异同,看看家马和野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请在草稿本上列出比较提纲。

师生:(学生阅读,撰写比较提纲,交流,补充)

教师:请大家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主讲比较提纲的内容列出比较提纲的思路,其他同学倾听,补充,也可以向主讲同学提出问题,同时也必须回答主讲者提出的问题。

提示:进行比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三点:

一是要找到比较点。作者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的,即从内在品质和外在体貌特征两方面进行比较的。学生也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列出比较提纲。

二是要抓住关键词句快速确定某一比较点双方的具体内容。

在“家马”的内在品质方面,1自然段有一个关键句,“但是它驯良不亚于勇毅”,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即“驯良”和“勇毅”。如果再浏览这句话的前后内容,可发现前面部分主要赞扬家马的勇毅;有几

个关键词句说明了这一点,即“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具有无畏的精神”“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精神抖擞,耀武扬威”等。1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则着重说明“家马”的驯良,有几个关键词说明了这一点,即“克制”“屈从”“总是按照”“满足主人的愿望”“舍已从人”“迎合别人的心意”“执行别人的意旨”“贡献着自己”“服从”等。

3、4自然段则说明了“野马”的品质。3自然段中的“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4自然段中的“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成群结队”“互相眷恋”“不互相争夺生存资料”等均说明了野马的品质。

在体貌特征方面,2自然段介绍了“家马”的体态特征,有些关键语句值得注意。如:“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不解除它们的羁绊”“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等等。

作者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赞美了马的高贵姿态,其中“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头部比例整齐”“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眼睛闪闪有光”“目光十分坦率”等句子表明了作者的基本主张。

三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比较。深层次比较包含两个方面:①首先是对形成这种内在品质和外在特征的原因进行比较;②其次是把作者对两种马的感情倾向进行比较。 在进行比较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而应追本溯源。在比较中,

也应引导学生抓出关键词句,如“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过的马,是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通、太悠久了”;“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不屑于受人照顾”;“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等,这些语句既揭示了家马和野马有如此差异的原因,也表明了作者对两种马不同的感情。在评判同学们列出的比较提纲内容时,不应过多地看重内容本身,而应强调学生比较思维的方式和过程,特别是在尽量拓宽比较点,打开比较思路这一点上狠下功夫。

(2)比较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把握科学小品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再把“学习课文”的同学分成两组。每一组各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字数在100字左右。一组向同学们介绍布封心目中的“家马”;一组向同学们介绍布封心中的“野马”。请同学们注意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学生:(书写,交流,互评)

教师:请大家把自己写的说明性文字与布封的有关段落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并把这些不同点概括出来。

教学设计构想: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小品与说明文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小品的特征。在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征时,可强调三点:

一是多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多把事与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二是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使文章生动有趣。本文在句式

上运用了许多排列整齐的短语和句子,如“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等,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三是在说明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本文作者饱含感情,根据自己的喜好饱含感情地介绍了“家马”和“野马”。

而说明性的文字则讲究朴实、简洁、通俗、易懂,和科学小品的风格迥然不同。在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特点时,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科学小品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这篇科学小品,争取将全文阅读两遍:第一遍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第二遍力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以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2.“写作小组”的师生互动流程

对这一小组的指导应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突出“马”的特点;二是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三是文学化的语言;四是有感情地叙述;五是适当运用比较这一方法。师生互动以学生揣摩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创造。

(三)在评价、比较中共同发展(两个小组共同活动)。

教师:现在我们全班共同活动。刚才我们是分组活动,请同学与座位旁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文章,最好找不是一个组的同学,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学生:(交换、互评,交流)

三、组织辩论活动,训练发散思维

教师:作者布封对野马是如此喜欢,对家马却略有批评,你们的意见呢?是喜欢家马,还是喜欢野马?为什么?下面我们分成两组,喜欢“家马”的为一组,喜欢“野马”的为一组,以“家马好还是野马好”为题展开即兴辩论。大家要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下面就由我来主持两个小组的辩论。

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评点和小结)

教学小结

教师围绕“比较提纲”“科学小品”“观点阐述”等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教学方案之二 (2课时)

说明:这一教学方案的特点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全班统一活动。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基本教学环节为:方法介绍—自我阅读—相互交流—自我小结—自我运用。

方法介绍:教师介绍“比较阅读法”和“科学小品阅读法”(参看“教学设计方案一”),明确本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自我阅读:按照介绍的方法自主阅读,勾画关键词句,做好旁批。

第5篇:跳水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篇一:跳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跳水》是谁写的?(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翻开课本,自由朗读。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出示注释)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

4、这篇课文有那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水手们逗猴子,猴子气孩子,

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师:用怎样的方法能够清楚的表现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学生畅所欲言,教师

提议可用图示法)(生自己画)出示。

5、根据图示简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能按这个顺序将课文分成三个段落吗?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文

中先后出现了哪些角色?(板书: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2、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这些角色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

子,孩子追猴子 ,孩子遇险,孩子得救。(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出课文的脉络)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导:教师: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下?学生: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在往回航行。这

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出示)接下来我们把目光集中到挑起事端的猴子身上,看看甲板上发生了什么事?

1、指名读,其它同学想一想:水手为什么要逗猴子?

2、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调皮、顽皮)

3、齐读第一自然段

4、你们发现了吗?这一小节中有的词语与下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你们找一找。 (学生找出“环游世界”、“风平浪静”等词,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参p138

(二)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教师:孩子遇险的部分是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让我们先来学习这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注意同学们在交流时先概括地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再说明自己的理由。师: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呢?

学生汇报交流。预设:交流时关注以下句子和词语的品悟。

a学生:我认为是因为猴子逗孩子,所以孩子才会走到桅杆顶端横木上去的。

出示三个描写猴子表现的句子,注意指导孩子朗读。

教师:这些描写猴子的句子都有什么特点?你标出了哪些动词?

师:这些精准动词的连续使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充分显示出猴子调皮、放肆、动作敏捷的特点)

师:这只猴子确实太顽劣了,太气人了,猴可忍,人不可忍呀!因为有了猴子的挑

逗,孩子才一步步走到了桅杆的顶端横木上。所谓察言观色而知其心,这时孩子心

情怎样呢?说说你们都勾画了哪些描写孩子神态的词语。 b学生:孩子哭笑不得→孩子脸红了→孩子气急了→孩子气极了(出示)

师:这只猴子确实太顽劣了,太气人了,猴可忍,人不可忍呀!因为有了猴子的挑逗,孩子才一步步走到了桅杆的顶端横木上。这个孩子也真是,干嘛那么生气?为什么非要去抢那顶帽子,难道那帽子就那么值钱?(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说得真好!是啊,他再怎么样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啊,怎么能被一只猴子戏弄呢,那他作为人的面子和尊严何在?但是,他却为了面子差点连命都丢了!值得吗?对此,你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谈生活体验,)

教师总结:实际生活中危险时刻都有,千万不要争强好胜,一时蛮干,把自己陷入危

险境地呀!除了猴子的挑逗和孩子自己的争强好胜以外还有别的原因促使孩子走到桅杆顶端吗?学生交流:水手。

教师:你勾出了哪些描写水手表现的词语?(三笑)

师:同学们联系猴子的动作,水手的表现来说一说。出示句式

小结:一笑猴放肆,二笑孩尴尬,三笑孩气极,推波助澜孩子身陷险境。从水手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交流: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师:是啊,此时,孩子被气昏了头了,他失去了理智,孩子走到哪里了?

教师:老师画了一艘帆船,谁能帮老师把猴子、帽子和孩子的位置在黑板的图上标出

来吗?(生上台画,其余学生念相关语句: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一米多。)

师:他画得对吗?

师:孩子当时的情况怎样?生:十分危险!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危险的情况吗?当时的情形真是??

6、引读,体会危险

出示句子:只要孩子一失足,——

引读1: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们全都吓呆了,因为他们知道:(生读句子)

引读2: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因为他自己一下子也明白了:(生读句子)

引读3:在这性命攸关的千钧一发之际,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为孩子的处境感到万分焦急,因为我们都知道:(生读句子)

是的,如果你们能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只要??就??”“即使??也??”,相信

一定会进一步地去体会孩子的处境,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师:读到这里时,你紧张吗?你想救孩子吗?用什么方法?得快呀,你看孩子马上就

要掉下来了!学生汇报救人方法。师生讨论和理性和时间紧迫性能不能解决。

师: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船长出现了!谁来读?

生:正在这时候,——”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出示)船长是这样喊的吗?如果,我是孩子,我才不会跳呢?现在,你就是船长,你要救自己的儿子,来,喊出你的气魄来!

师:好,我有点想跳了,但还在犹豫着, 师:好,我们都来当当船长,自己读读吧!

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连续4个感叹号的使用让我们体会到了船长的坚定语气、不容置疑。

师:船长不好当呀!你们还想当吗?让我们继续走进船长的内心世界。我做记者,你们都是船长。

教师采访:

1、水手都吓呆了,你为什么能“立刻”瞄准儿子呀?

2、你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呢? 从船长的动作和语言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沉着、冷静、机智)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佩服再来读读这段话。

师: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谁来读一下第

8、9自然段。

教师:从“像一颗炮弹”这个比喻中你明白了什么?预设:我从中明白了孩子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落水的速度很快,声音很响。

师:40 秒钟时间长不长啊?生:不长。

师:(出示)40 秒钟时间太短了,可是后面说“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为什么觉得太长了?

师:船上等的人心情非常焦急,他们还没有从刚才孩子胜似系于一刻的紧张中缓过神来。

师:四十秒钟本来不长,这人们觉得它长,在这里,破折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起了一个转折作用。

师:就在这样危急的时刻,父亲急中生智,救了自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孩子跳进水里,最后在水手的帮助下,孩子得救了。船长用他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救了儿子一命。船长看孩子得救了,内心的紧张担忧一下松弛下来,悬着的心落了下来,不由得喜极而泣。“跳水”背后饱含着他对儿子深切的爱呀!父爱如山!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师:跳水”这个故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文给予人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作家本意很可能是赞扬船长在紧急关头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还可以从孩子过于生气激动而失去冷静,因而陷入绝境的角度受到启发:遇事要冷静;读者还可以从水手们的起哄促使孩子陷入绝境中得到启发,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2.师总结:枪口下的跳水,是应对几乎无计可施的生命险情,是一个父亲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的体现。船长的选择源自他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当深知孩子获救,船长竟然呜咽起来,此时他心里蕴集的紧张、担忧一下松弛起来,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船长坚强背后的柔情。你给我们在学习船长沉着、冷静、机智的同时,更让我们深刻地去理解父爱吧!最后送给你们一句话: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注意安全,考虑后果,危机时刻要沉着冷静,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

出示第一段前两句话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拓展:出示托尔斯泰的名言。 篇二: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第一课时

说课稿

张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要在学生感悟文字所表达情感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本课时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思想,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句段,通过朗读品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法】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张弛有力,学生爱读。事件的发展过程学生也能够读明白,但事件中情节间的内在联系,船长不同于其他人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同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找想象点,抓重点词语、句段等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孩子当时所处的险境和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

3、学习本文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句段的意思,归纳出孩子处境的危险、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知道本文利用侧面描写来烘托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水手、船长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的不同表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船长品质,并能正确表达,谈所受到的启发。

教学流程:

整体把握,质疑探究,引入文本

直击高潮,品读感悟,体会险境

学习写法,训练表达,归纳品质

转危为安,风平浪静,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质疑探究,引入文本

1、跳水时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功,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并非是一次激烈的跳水比赛,也不是美妙的跳水表演,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一件什么事情?

2、面对船长,也就是孩子父亲救孩子时的做法,您心中难道没有什么疑问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来看看孩子当时时怎样一种处境。

二、直击高潮,品读感悟,体会险境

1、哪些段落直接写出了孩子已经陷入了即将失去生命的绝境,必须跳水?

2、读后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危险的处境吗?

(万分危急、生死攸关、身陷绝境)

那到底是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的呢?

3、交流:

1: 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

2: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结合这幅图引导学生直观形象的体会出孩子所处的险境,思考:为什么说就算孩子够到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只要??就??;即使??也??)

3: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追问:想象当时的情景。孩子在哪儿往下望,此时他有什么想法?

4: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如果此时你也在现场,你会怎样去营救孩子呢?

就在这万分紧急、命悬一线的时刻,水手们都不知所措了,这时,谁出现了?用什么方法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三、学习写法,训练表达,归纳品质

1、默读课文,船长当时是怎么做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抓重点的词句体会,把你的感受与理解写在旁边。

1)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本来”、“立刻”、“同时”、“赶快”让学生谈体会。

这些词语能体会到船长做出判断时间短、速度快,果断、机智、镇定。 2)在父亲的威逼下,你们听到了什么?

(喊)

想象假如你是孩子的父亲,你怎样向孩子喊话?

(短促、有力、不容置疑、命令式)

引导学生体会叹号的表达方法:读出当时的画面。

3)追问:跳水就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吗?他不怕风浪把孩子卷走吗?

体会“风平浪静”这一环境描写是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发展做铺垫的作用。

(因为风平浪静,所以水手们不必忙于工作,在甲板上休息;孩子能顺利的爬上桅杆;孩子在高高的桅杆上能听清楚父亲说的话。)

4)回顾课文中的水手和船长在面临孩子即将逝去生命的那一刻都是怎样的表现呢?

(通过对比,让学生们知道父亲之所以给我们这样果断机智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水手们都惊呆了、都束手无策、甚至吓得大叫起来。从而结合前面间接写孩子危险时的描写,现在又通过周围人的反应,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侧面描写。)

5)正是因为父亲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才使我们的孩子从最高处勇敢的像什么一样跳了下来? 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炮弹”作比喻。

6)体会破折号的作用:40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①借助生活体验40秒的时间很短。

②想象对谁来说40秒太长了,体会作为父亲当时的心态。

(这40秒钟船长的神经是一直紧紧地绷着的,儿子的安危紧紧地揪着父亲的心。)

但是他为什么又呜咽起来了呢?

(哭发泄了他内心的紧张、恐惧、焦急、反应了他对儿子深深的爱。) 7)孩子从这样危险的处境中得救了,此时你又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8)教师总结:从船长的表现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遇到突发状况不要慌,要冷静的想办法等。)

四、转危为安,风平浪静,续写故事

学习了故事最惊险的高潮部分,你对于这件事肯定有自己的看法。老师也很想知道孩子被救起来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你展开你想象 的翅膀,把剩下的故事补充完整。 1)利用课堂的剩余时间,让孩子们想想,再站起来给大家说一说。 2)布置“小练笔”:续写故事 篇三:跳水教案

23、跳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学习船长在紧急关头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处理方法。

2、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说话练习。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情况的危急和船长的急中生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说话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以其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精准灵动的语言,深深吸引着大家。上节课,我们弄清了《跳水》这篇文章的人物,分别是——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我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取乐 逗用枪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追 跳

得救

3、师:说得真好!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情况变得危急起来。

二、引导学文

1、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情况的危急呢?请大家默读第五自然段,用“~~”划出有关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集体交流

(1)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臂,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出示动画 知道桅杆上最高的那根横木又窄又细,而且又那么高,孩子没有抓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走在上面,真让人替他担心。“摇摇晃晃”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孩子走在横木上摇摆不定的样子,可以让人感到孩子当时的处境特别危 险。)

师小结:从孩子的动作、表现,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处境非常危险。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两组关联词用得很恰当,孩子往前走,危险;走到头也转不了身,真是走上了“绝路。”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师小结:从“只要??就??”“即使??也??”这两组关联词表达的意思中,特别是后面一句假设的情况来看,危险的程度又增加了。

(3)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吓呆了”说明了水手们看到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意识到孩子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危险,由于特别吃惊而发愣了。

“吓得大叫了一声”说明水手们心中感到十分恐惧,所以有人不由自主地惊叫起来。)

试想:听到这叫声,孩子会怎样?

(意识到自己这时已经面临危险,心中害怕起来,所以两条腿发抖了。) 师小结:水手们的表现中,我们感受到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3、师:如此危急的情况,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板书:情况紧急、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如累卵、危在旦夕、命悬一线)

4、(出示)说话练习:当时,孩子的情况真是啊!(“孩子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啊!只要一不小心,就会从横木上栽倒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孩子的情况真是命悬一线啊!他真不该去追这只调皮的猴子,害自己走上了绝路。”)

5、指导朗读。当时情况的危急,所以语速快,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范读,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体会船长的急中生智。

1、师:正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孩子的父亲——船长出现了,他怎么做、怎么说的?请大家默读第六自然段,用“——”划出句子并读一读。

2、交流、出示:

3、在眼看着自己的儿子陷入绝境的时候,船长想到了一个什么方法?

哪里看出是“逼”?( 用枪瞄准儿子、喊??)

4、那他会不会真的开枪?

5、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船长拿枪本来是打算干什么的?)

6、那你觉得父亲的方法好不好,为什么? (2)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时间不等人啊!

7、危急时刻,船长想到了这个既省时又相对安全的好方法,真是急中生智啊。(板书:智)

8、读到这里,你觉得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机智、沉着、冷静、果断)

5、指导朗读:怎样读能表现出船长的机智、果断?(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

指名读,小组读

(三)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2、出示第7自然段,请男同学一起读,读完后,请你们来谈谈从中你们读到了什么?

(孩子得救了。)

三、总结拓展:

1、师:孩子得救了,大家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下了。

2、师: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小说写主要人物船长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而用了大量的篇幅从孩子的动作、假设情况和水手们的表现三个角度写出当时情况是越来越危急,他为什么要这么具体的写情况的危急呢?(为了托烘托出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和果断)

3、情况越是危急,就越突出船长的机智和果断等,这种不直接写正面,而是通过写与正面相关的其他事物,使正面内容得到强调和渲染的表现方法值得大家借鉴。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3、出示说话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英姿学习特别好!

(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她怎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她是个好学生。)

4、小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适当地运用这种手法,使自己的作文丰满起来!

四、布置作业:

1、通过上网查寻或其他方式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几句名言。

2、回到家,请将这个故事讲述给父母长辈听。

附板书设计

逗 逗用枪逼 水手 猴子 孩子船长

跳 水

得救

教学设计说明

惊心动魄的故事,精准灵动的语言,荡气回肠的气势,组成了大师托尔斯泰笔下的《跳水》。

本篇文章结构相当清晰,按照“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船长救孩子”这样一条线索展开。仔细阅读全文,不难发现,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孩子与猴子之间的追逐争斗,而之后的孩子遇险和表现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才是文章的重点与精彩之处。 因此,我在初读课文、学习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原因和事情发展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入了第二课时的学习。

一、读中悟,读中思。 在课堂上,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境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同时让学生做一些动作,进行想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二、教学中力求层次性

感悟、积累、运用这是“语文课标”十分强调的语文教学流程,这三者也就构成了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个层次。在本堂课中,我力求做到。例如在理解孩子的情况危急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找有关语句说一说,同学们很快就从课文的有关段落重找出相关语句品读,体会孩子的处境危险。这一步之后,我不满足于一个学生的回答,鼓励他们用多种词语形容当时的情况危急,并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一来,学生积累了词语,丰富了词汇量。接着是练习“孩子的情况真是()啊!( )”的说话训练,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从感悟到积累、运用,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关注表达,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我们也有意读说写的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赏析作者的谴词造句的功夫,研究作者布局谋篇的手法,领会作者表情达意的艺术,让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服务,让一篇篇的生动形象的例子真正成为学生写作之路上的一块块直观切实的铺路石。在《跳水》这篇课文中,作者是从孩子的动作、假设情况和水手们的表现三个角度写出当时情况是越来越危急,这些相信学生通过阅读都能领悟得到。但紧接着的“为什么这么具体的写情况的危急呢?”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我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花大量的笔墨写情况的越来越危急是为了烘托出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和果断。这样,学生能较快地认识到不直接写正面,而是通过写与正面相关的其他事物,使正面内容得到强调和渲染的表现手法,随后安排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水到渠成,让他们学以致用。

第6篇:战狼2观影感悟百度文库

战狼2观影感悟

8月17日晚公司在龙湖一家环境优美的影院,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了吴京主演的影片《战狼2》,感触很深,震撼、激动,甚至热血沸腾。

之前听大家讲,看新闻,就知道这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影片,很多的公司、小区、甚至学校都把它作为教学的“神器”。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到影院观看。因此,知道公司要组织看这部影片,内心还是很激动的。

我不能从艺术上去评判它,因为不专业,只单纯讲个人的感受。片头吴京的勇猛是所有影片的男主光环,耀眼、振奋。但是随后真的没想到影片会在非洲这样一个地区展开情节。影片中的场景是我们根本接触不到的,非洲的落后、贫穷、战乱,非洲儿童对战争的麻木,生命的脆弱等等乱世的最负面的、最真实的内容被一一展现出来。

我深深地记得,冷锋和Rachel、Pasha在陈博士死后冲出医院的时候,雇佣兵的队伍在后面追杀,这么紧张激烈的情节,这么血腥的画面,非洲人民竟然熟视无睹,该怎样就怎样,丝毫不受影响。我想,是不是因为战争天天出现在他们的身边,这样的“小规模”、“毫无杀伤力”的动作,在他们眼中已经是再正常不过了。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战乱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的如何的水深火热,以致于凡是不殃及自己生命的任何事件都不能影响他们暂时的快乐,哪怕只有短暂的几个小时的篝火晚会也格外另他们振奋,除了他们的坚强和不屈以外,应该也是因为也许他们中很多人根本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在一次又一次的混战中,真正的人命如草芥,每一次的枪声、爆炸声,不知道敲响了多少无辜民众的丧钟。这时候,冷锋个人的勇武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而恰巧在这时,作为中国人、华侨,哪怕是如于谦饰演的钱必达这样的奸商、小人,也从未放弃生存的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了去往中国大使馆寻求庇护。

冷锋在危机时刻,没有忘记首长告诉他的“军人之所以为人所尊重,不仅仅 是因为这身军装,而是因为即使脱掉军装,也不会卸下军人的职责”,所以他那么拼尽全力的去救每一个他能救的人,去拼命的杀掉那些危害人类生命的红巾军和雇佣兵。

所有人都看到了,出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冷锋是如何的训练有素、单兵作战能力是如何的强。当仅能作战的何建国、卓奕凡身受重伤,而冷锋被压住只能用手机联系给海军视频通讯并留下证据的时候,所有人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正是这样危及所有人生命的时刻,海军舰长终于收到了上级的命令,声嘶力竭的喊出了“开火”两个字,挽回 了局面,顺利完成撤侨任务。 那一刻,我再一次深深的体会到了个人的勇武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祖国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这些工人就只有一个下场——被雇佣军惨无人道的杀掉。不得不说,自古以来,多少的民族英雄为了国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战士为了他们的使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有他们,自然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定生活。

但是同样的,如果所有人都没有祖国这个概念,没有党为我们织就的强大的“机器”,大家各自为战,那即使牺牲再多的人恐怕也换不回来我们今天的幸福,也许我们就会像影片中的非洲一样,整日生活在战乱中,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黑暗生活。为什么在影片中会有红巾军首领一再训斥老爹不要杀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冷锋敢高举中国国旗带领车队度过交战区,包括现实中为什么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国家觊觎我国富饶的物资和土地,却迟迟不敢真的做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就是因为我们的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强,科技日新月异,人民奋发富强!

另外让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在片尾看到护照上的那段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样震撼的场景,使我生出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作为一个中国人,内心无比的骄傲!

当然,除了影片本身,公司带也带给了我更多的温馨和感动。特别的场地,特别的生日会,生日会中特殊的配合任务,都让我更加的热爱某某公司。后面跟亲爱的家人们一起观影,让我不自觉的想起了久违的大学生涯。如同是坐在宽大的多媒体教室,由老师带着,跟那些可爱单纯的同学们一起看电影,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可不是吗?公司也是一所大学,领导们也是可敬可爱的老师,同事们也是一起成长的“同学”。

到最后,只有深深的感恩,发自内心的感恩。感恩祖国给我们安定富强的生活,感恩军人用生命捍卫我们的安全,感恩公司给我们提供这么优良的平台,感恩领导给我们这么多的指导,感恩同事与我们一路同行!

某某部 某某 2017年8月18日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下一篇:读论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