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大袁文

2023-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二医大袁文

袁文婷老师

袁文婷老师,您最美!

指导老师:李存英 巫师附小四(2)班曾灵可

读了《中华美德颂》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么多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袁文婷老师。老师舍身救人的感人场面,让人感动,让人奋发,点亮着我们的人性光辉。促使我们努力学习!

舍生忘死,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可贵的品质。袁文婷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什邡师古镇民主小学教师袁文婷为了她视如孩子的学生们,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第二十六个春天,她用生命大爱铸就了崇高的师魂;今天,我们依然为这位美丽的女教师在生与死之间的果敢抉择而感动;明天,也许我就成了一名老师,我一定要像她那样爱护自己的学生!

一份坚定的守护,一个柔弱的肩膀,一双温暖的手,一阵急骤的脚步,一次又一次,点燃了十三个孩子的生命之灯。勇敢的女教师袁文婷,在那人性光芒闪耀的一瞬间,迸发出了感天动地的美丽! 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她的事迹:2008年5月12日14时,“当时我们在教室里复习功课,袁老师正在给我们检查作业,我们只感觉地开始晃动,根本就没意识到地震发生了,只听见袁老师大声吼叫,地震了,大家快跑„„我们当时也吓傻了,站在那儿不知道该往哪儿跑,只见袁老师快速地奔跑过来抱起学生就往外跑,一个、两个、三个„„十多个同学被送出了教室。”操场上其他幸存的老师和及时赶来的家长、村民大声呼喊:“危险!袁老师,不能再上去了„„”可是孩子们喜欢的袁文婷老师义无反顾地冲上了教学楼。教学楼发

出垮塌的声响,袁文婷全然不顾,她冲向自己所教班级的教室,再次抱住两个小孩向外跑去。“正当袁老师把我放在教室门口又转身回去救其他同学时,我只听见‘砰’一声,楼板就掉了下来。”这是被袁文婷救出来的最后一名学生吴佳辉的回忆,这个坚强的孩子在听到袁文婷的名字时,一直哭着说:“袁老师还没有死„„袁老师还没有死„„”5月12日晚上10点多,搜救人员终于发现了袁文婷——一块厚厚的水泥板,压在她的身上。当水泥板被抬走时,眼前的一幕让大家潸然泪下:袁文婷的身下,还藏着她的学生,而她却因为伤重永远闭上了眼睛。5月13日,学生家长把她的遗体抬上殡葬车送往火葬场时,送行的人们痛彻心扉,数不清的人们默默流着泪,大人和孩子们都在默默祈祷,没有人会忘记,那些被你救出来的孩子们更不会忘记,在什邡古镇,在巴蜀之镇,在神州大地,曾有一个对着孩子永远微笑的高洁的灵魂。

美丽女教师,以她的实际行动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增辉,撼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她不仅有着出水芙蓉般的美貌,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那一瞬,她将生存留给学生,将死亡留给自己„„因为,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视同仁的爱,是一种没有边界的大爱。

我一遍一遍读着袁老师的故事,我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如果我长大了能成为一名老师的话,我会把自己无私的大爱奉献给我的学生!我们尊敬的袁老师,我们为你骄傲!我们为你自豪!你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第2篇:袁文静课堂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

袁文静 师:上课! (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语

(师)有这么一个人,他出身贫寒,却嗜书如命;虽然长期历尽艰辛,却始终矢志不移、甘之若饴。长期的勤学、乐学使他成为当世的文坛诗文大家。当朝皇帝称赞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当朝宰相刘基也称誉他“文章当今第一”。同学们,他是谁呀?

(生齐答、师板书)——宋濂。 (师)宋濂,是哪个时代的人呀? (生齐答)元末明初。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块儿重温宋濂在晚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佳作《送东阳马生序》。

(二)认识“序”这种文体

(教师此时宣布,把全班学生按照性别分为两个大组,采用积分制开展竞赛;课堂上踊跃回答问题且正确率高、最终总分高的组为课堂优胜组)

(师)“序”是什么? (生)赠序。

(师)赠序相当于今天的临别赠言。其中有抒写依依惜别之情的,有表达对后生晚辈的勉励、规箴之意的。这篇文章便属于后者。

二、检验预习成果

(一)解释词语

(师)这篇文章我们已经经过了非常认真的预习,现在我们还用这种分组、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竞赛,咱们把书合上,一块儿来检测一下这篇文章中一些文言词语掌握得如何。

1、(师)致书以观 .(一女生)得到。

2、(师)录毕,走送之 .(一男生)跑。

3、(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男生)因此。

4、(师)余因得遍观群书 .(一男生)于是。

5、(师)既加冠 .(一男生)已经。

(师强调“既”在翻译句子时要译为……以后)

6、(师)益慕圣贤之道 .(一女生)更加。

7、(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一女生)担心。

8、(师)尝趋百里外 ..(一女生)奔向。(补充)尝:曾经。

9、(师)援疑质理

(一男生)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10、(师)俟其欣悦 .(一女生)等到。

11、(师)媵人持汤沃灌 .(一女生)热水。

12、(师)腰白玉之环 .(一男生)(迟疑,其他学生补充)腰间佩戴。 师强调:这是词类活用现象,名词活用作动词。

13、(师)以中有足乐者 .(一男生)因为。

(师提议大家为上一阶段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鼓掌)

(二)翻译句子

(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一女生)所以我虽然愚昧,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师引导并强调“故”的正确翻译)

(三)背诵课文

(师)因为我们已经进行了非常充分的预习,所以现在请大家齐背课文。 (生齐背)

(师评价)大家读书声音响亮,不少同学能够熟练会背,很好。

二、内容梳理,整体感知

1、(师提问)这篇文章围绕着哪个词语来展开写的?这个字从文中找,两个字即可

(一男生)嗜学。 (师板书并解读)第一句是全文一个非常重要的领起句。它不但领起了本段,而且“嗜学”一词几乎是统贯全篇的。

2、(师)这是一个嗜书如命的好孩子,一个勤学善问的好少年。在读书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呢?看着书、整理答案。——哪三个方面的困难?面对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一女生)幼时读书的情况。(师)你说得不够具体。(师生补充)幼时家贫,无书可读。(师提醒)答案要规整。

(师)第二个困难呢?

(一女生)成年无硕师名人与游。 (师板书)成年从师的艰难。

(师)作者非常重墨浓彩地写了什么艰苦呢? (生回答,师板书)求学过程中的艰难。

(师)这个艰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天气恶劣——酷寒,另一个是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板书)

(师生共同给予回答者肯定评价并给女生组家3分) (师)那么,面对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一男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师追问)你能把它概括一下吗?

(该生答后,另一男生补充,师板书)借书抄书。 (师)借书看还差不多,借书抄何其艰难!

(师)那么面对第二个困难,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奔赴百里

(师)奔赴百里外,见到老师,是否就皆大欢喜了呢? (生)不是。

(师)见到老师了,个中滋味也是酸甜苦辣,那宋濂是怎么做的?这位老师是位名副其实的(师生一起)——严师,对学生非常的严苛——严格到了苛刻的地步。面对这么一位老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齐答)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师)语言精炼一点。

(生回答,师补充并板书)色恭礼至。

(师)在学校求学的艰难,宋濂是怎样面对的呀?解决问题了吗?战胜苦难了吗?

(生迟疑不回答) (师引导)咱们看,“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那如果换为一般人,早就退缩了,而宋濂呢?

(一生答)坚持不懈。

(师)动摇没有?——毫不动摇。信念特别坚定,咬牙坚持。(师板书) (师生共同)对方生活条件那么优越,“烨然若神人”;而自己“緼袍敝衣处其间, 。没有丝毫的羡慕。

(师)他为什么对外在的东西浑然不觉呢?

(生齐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师)这是因为他多了一样我们很多人不具备的品质,他对读书已经到了(生:废寝忘食)痴迷的地步了,已经到了沉醉其间的地步了。(师举例)孔子在专心研究韶乐的时候,“三月不知肉味”,不管吃什么、只要别饿坏了就行,连饥呀饱呀都不知道。沉醉嗜学到一定程度,(师板书)醉心读书,不以为意。——这也正是他成为一代宗师、一代大儒的根本原因。有所取弃,坚持自己的信念。

(给学生打分,并进行激励)

三、内容赏析 (师)这篇文章,我称赞它为流传千年的至文。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但是呢,感情如脉脉的细流融在叙事的文字中。请你和自己统一战线的同学交流交流,觉得哪部分内容写得特别好。朗读一分,看朗读能否做到声情并茂;朗读后的品析一分,你说这一处写得好在哪里,读了这一处对你有什么启发。同学们可以交流交流。(强调)你喜欢哪部分文字,把它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品味它好在哪里,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蕴含作者什么感情。

(生讨论,师巡视)

(一男生)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师)读得真棒,读出了韵味,但美中有点小不足,两个字的读音不准确,如同吃米饭硌了牙,“援疑质理”,“色愈恭”。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该男生)说明当时宋濂对老师的尊敬。

(师)对老师的态度何其恭谨啊。

(一女生)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说明他求学的艰难和对求学的决心之大。

(师)这样大的困难吓倒宋濂没有? (生齐答)没有。

(师生)他还在勇往直前。

(一男生)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句话表现宋濂学习条件的艰苦和他的学习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条件越艰苦,越能表现出——(生)求学的坚强、刻苦。(师)越能表现他爱学、嗜学。

(一女生)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前面这一句写出了求学时环境的艰苦,也更能衬托出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后面这一句说明了作者诚实守信。

(一女生)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宋濂生活不攀比,一味嗜学。

(因该女生平日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而这次表现很好,因此师提议为她鼓掌)

(一男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百里”说明路途的遥远,更加突出了作者求知欲望的迫切和艰辛。

(师)你真聪明。对呀,以前的百里因为山路阻隔,比现在的千里之遥还要漫长,还要难行。因为是山路,可能要走上几天几夜。

(一女生)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说出宋濂对师长的恭敬。 (师)越是说老师严厉,越是能突出我的什么呀?——虚心、恭敬、向学。 (师)刚才,很多同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我发现,读得蛮有韵味的。还有更多的同学受限于这节课的时间,没有展示的机会。咱们以后继续努力。诗文的朗读能力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好多同学的朗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觉得自己上初中以来朗读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同学举手?(好多学生举手表示确认)

四、写法探究

(师)现在我有两个问题要抛出来。第一个:“盖余之勤且艰苦此。”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一男生)总结了作者求学时的艰苦。 (师生共同)总结上文。

(师)我自己在读的时候发现了作者比较讲究文章的整饬美,上下的写法是比较贯通的一致的,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在写的时候就有相似之处。大家发现了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什么结构的段落,谁来说一下?

(一男生)总分总的结构。详写遇到的困难,再写作者是怎样应对的,最后写取得了哪些收获。(师生共同举文中的例子作为佐证)

五、课堂总结

(师)这篇文章这么美,那么,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从宋濂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一男生)我学到了宋濂对读书的刻苦、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

精神。

(一女生)谦逊、对老师尊敬。

(一女生)我学到了宋濂问老师时表现出的谦虚。 (一女生)艰苦的环境能造就他。

(师)你回答得富有哲理,让老师想到了一句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板书)把这一句记下来。艰苦的环境更能使人取得成绩。

(一男生)表现他不畏艰险、勇对挑战、坚定的信念。 (师)同学们的心得很多。这篇文章真的应该多读。

六、教师结语

我们看到一千多年前,宋濂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嗜学、乐学,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成一代文豪、一代大儒。那么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应该珍惜现在大好的学习时光和良好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生)天天向上!(师)我们要说到做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