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评

2023-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参考书评

书评分析及标准版书评

(一)

小鸟撰写的书评:

按照本人看电影看书习惯,一般都是看过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因为里面的情节已经了然于心,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因提不起多少兴趣而感到索然无味。但这本《》却打破了这一惯例,相信看过的童鞋也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就是看过一遍以后你会停不下来思考,总是会翻来覆去地想着书中的某个情节或者感悟,在不确定的情况还会多看一遍、两遍、然后三遍四遍„„甚至连睡觉都对它念念不忘,直到彻底明白。

提醒对此书怀有好奇心并急切想改变现状的童鞋,请“慎入”此书!因为从你购买本书开始便中了它的毒,并会用从未有过的热切心情祈求自己的毒能中得更深!因为这样的话,或许能像作者一样,在无法赢在起跑线的情况下,通过书中那已经千锤百炼之后的各种方法直奔年薪百万或创业赚上千万,你会坚信即使自己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再不济也会过上“农妇(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生活!由此看来,我认为,这本书不应该叫《》,直接叫毒药、罂粟之类的,相信大家也不会有异议!没读过的童鞋请不要奇怪,等读完了实践了你懂的。

点评:

写作很辛苦,这里就不表扬啦,只说毛病。嗯,跟以前撰写书评所犯毛病一样,整个书评缺乏细节描述,所以叫人印象不深。比如,说出一个小桥段,或者某件事情(可以自己编辑,也可以从帖子上摘录),这样才能叫读者记住点什么。

言语要么俏皮,要么犀利,要么深刻,要么抒情,这篇稿子言语个别地方有闪光之处,但大部分文字值得推敲和修改,欠缺冲击力。

你管小苏、小丁要俏皮话收集稿,想不出来就从里面找。撰写流程:

1、搭骨架;

2、添加细节;

3、为语言润色(前两个写好后,最后再来润色)。

多问一句,这个书评到底该归结到哪类书评?“一条龙”?“羡慕妒忌恨”?“比附对比”?“提问—共鸣”?

既然标准不明确,那就是三不沾式书评,所以特色不够鲜明。如果特色不够鲜明,冲击力在哪里?这个书评打算给谁看?销售员?创业者?打工者?普通读者?既然没有明确针对目标,那能彻底打动谁?显然,这则书评的败笔就是没找准目标读者群!

标准版书评:

看到大家对《》纷纷踊跃发言,不淡定了,也上来唠叨几句。我,26,非帅锅,原来是劳保用品销售,年薪5W上下,行业发展不温不火。当看到《》里关于行业选择与薪酬待遇的讨论,眼界开了。小说主人公雨浩择业时,面临一家外资啤酒集团和一家本土乳品集团,做了番精彩分析,天涯帖子是这样说的:

“啤酒业是靠资金收购和兼并,行业竞争充分,几大寡头垄断市场,个人发挥余地和销售提升空间有限,薪水不能随行业发展而提升,钱途般般。

乳制品业在国内蓬勃发展,每年以33%的增长率递增,全国有3000多家乳品公司在竞争,前途光明,容易形成新闻热点。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乳制品100公斤,而我国不足8公斤,行业潜力巨大。现在A集团销量年年翻番,个人施展空间广阔,薪水也能随行业发展而水涨船高,钱途远大。

外资管理严格,总监级人物多被港台和外国人把持,仕途晋升艰辛。民营企业管理虽然松散,但金子在人堆里容易闪光。

雨浩决定加盟乳制品集团,事实证明他的分析正确。大河里有水,小河里自然有水,仅仅五年时间,他由分公司小部长发迹,凭业绩说话,每年新增一个总监头衔,曾统管企划、广告、工程和设计等四大总部,后升任董事长助理。”

看完书后,我恍然:“是啊,该找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和公司,再也能像以前混了!”正巧杭州有一家销售50多个亿的小家电集团在网上招销售,我像雨浩那样分析了家电行业,等分析完决定抓机会去。第一轮面试顺利通过,第二轮安排在杭州面试,但我从深圳出发,万一杭州行不成功,真浪费感情和路费!

《》书里曾讲过雨浩三次面试,百发百中。于是我又翻了一遍面试篇章,不就是那么几招嘛,学起来容易。

我事先下了点功夫:

1、准备15个题目,再找答案;

2、冒充消费者到超市做了详尽调查,包括竞品一手资料,还拍了照片;

3、自己做了模拟测试,争取回答问题带上感情色彩;

4、少谈过去经历,只谈加盟后,我能给集团带来什么,将如何在地级市操盘。对于这些准备工作,书里写得明明白白,我是一对一学,没难度,照方抓药呗。

书上还有这么一段:

“面试A集团广告总监„„出来后,我使劲擦擦额头上挂的冷汗,和这位老板说话,居然额头不住冒冷汗,开天辟地头一回啊,他身上的气场实在太过强烈,彻底罩住我了„„回忆刚才面试情形,想起曾说起的一句话:“老板,您现在已经成功,应该有些慈善举措,比如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为希望工程做点慈善事业。有两大好处,一是企业回报社会,二是万一咱们危机公关,咱们有目的曝光慈善基金会,起到转移、模糊大众视线的目的。”对,说这想法时,老板轻轻点头。嗯,真庆幸自己的表现。

后来,老板成立慈善基金会,前后秘密给希望工程捐款1000多万,但不为人所知。我在A集团刚做广告副总时,集团遇见一次严重危机公关,三年前我的一个建议,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对啊,面试要给考官准备点绝活才能打动对方!《》一直强调不走寻常路。我沉下心,再次通读,很快,思路来了。

帖子上讲过一个故事。十九世纪初,一个美国商人想从英国进口一批钢琴,但头次进货需要进多少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进多了,占压资金有库存;进少了,运费不合算,旺销断货也是损失。于是他做了一个“匡算”调查。当时美国大概有2000万个家庭,他聘请调查公司,在各地拜访15000户家庭,发现大概有1%的家庭有购买钢琴的实力,那就有20万台市场,再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富裕家庭中有1%的家庭有购买欲望。有数据支撑,他在2000台基础上又打75折,首次进1500台钢琴。后来他批发到美国各地乐器代理商行,很快销售一空。案例说明,有数据调查的思维习惯,有数据匡算的方法,今后在工作上大有用场。

看到这里,启发来了。不就是数据匡算嘛,简单。第一轮面试得知,今年广东市场销售任务是2个亿。自己应聘某地级市的区域经理。我查到去年广东的GDP和某地级市的GDP,按两个亿任务换算成某地级市今年销售任务(GDP跟经济发展程度、消费量和人口密切相关,是个不错的参照物),最后计算结果大概是今年有1500万的销售任务。好,在面试时给考官抛出去。

我们一行三人从深圳出发,为一个名额而奋斗。其他两个人具有明显优势,有一个人还是从美的集团出来的,行业销售经验丰富。但无所畏,因为我相信自己准备的最充分。

果然,面试时,其他人准备工作和现场表达感觉一般,而我恨不得私下对着镜子朗声回答了过十次问题,当然是精神饱满地现场作答啦。面试顺利,如愿以偿。而那个某地级市今年有1500万销售任务的说法狠狠打动了考官一把!因为他们安排这个地级市的销售任务是1550万。我估计考官当时会想:“这位面试者是位有头脑的家伙!会算账。”

底薪涨了30%不说,关键是能跟随一家大集团一起发展,未来前景光明。所以,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和主人公雨浩的做事方法,他让我从此迈向了新生活。今后还会遇见各类销售难题,但相信,《》就是我的护法。

事后想起,这次面试成功,是运用了雨浩最擅长的“目标细分法”。把面试这个总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再把每件具体事彻底做透……呵呵,套用雨总口头禅:“不学习?洗洗睡吧。”

点评:

这是“羡慕妒忌恨”式的书评,借鉴了书里的桥段,解决了读者实际需求,刺激了其他有同样需求的读者群。目标群体:想找工作的打工者、大学毕业生。该条书评,还有改进余地,比如文字上还不够有特色,但我们要说的是基本骨架OK。还有,这是一篇2000字书评,我们写的时候,要有长有短,但必须要把一件事说清楚,彻底打动你的目标读者群。

第2篇:精彩微书评

1. 对于一个不懂政治、每次听别人谈起政治只能默默夹菜的人来说,《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生动好看,像是一本淌着热血的武侠书,读得酣畅淋漓,不知不觉便了解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和现状。然后才发现,其实这些历史和故事很好玩,也与自己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国人喜欢谈古代政治,涂抹横飞一番然后做出副超脱样子,但是当下诸国的勾连曲直却只能通过碎片般的新闻来了解。现代世界这场大戏究竟唱的是哪一出,《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讲得明白讲得过瘾,值得一读。

3. 现在的意见领袖太多了,每天电脑上蹦出无穷的新闻和观点,我们跟着或喜或怒,但是,我们自己的观点究竟是什么,我们,有自己的观点吗?《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便是给我们一个全局观的书。了解了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见解有用吗?总比一直被人忽悠着好吧。

4.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提到,《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身上永远是红白蓝三色,正好是美国国旗的颜色,其人格塑造几乎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象征性人物林肯的翻版。而游戏《红色警戒》里反面人物尤里,差不多是照着列宁的模样画出来的。什么叫强大的国家宣传机器?这才是!抄送有关部门,望加强学习。

5. 万法归一。读完《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更加觉得世界像是个有机体,各国力量彼此制约,此消彼长,一切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本国利益,这其实和企业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而这种力量的博弈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懂得了这些规律,对于自己判断身边事情发展趋势很有帮助。

6.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一书中描述的世界格局,不仅是国际关系史、战争史、地缘政治史,更是一部各国交错的经济发展史与金融史。更难得的是写得明白晓畅,轻松而实用。

7.2012将至,世界格局似乎迎来大洗牌时代。面对纷乱局势,作者整理出《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他在尾声里说:“寒秋已至。此既不为冬之残酷,却必然将走入凛冽的寒冬,离春天尚早却又能寄望于春之勃发。”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新格局,我们又怎样应对国家在此局势下的种种举措?春天已至,春天已至?

8.每个人都可以在阅读“世界格局”时各取所需:如果你是高中生,它是一本不用背诵就能记清楚的近代世界史;如果是做贸易的,他告诉你手里拿的美元明天是否还值钱;如果做投资,他告诉你世界经济产业格局变化中,什么才能给你带来真金白银。如果都不是,那这本书就是给你增添点很“爷们儿”的谈资。

9、波云诡谲、变幻莫测的世界大势,纷繁复杂、难以捉摸的世界格局,在书中却显得如此的条分缕析,如此的清晰明了。而作者在理清近几百年世界格局变迁历史之后,更深刻揭示了那些主宰世界格局变化的神秘力量,阐释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深入浅出的说理中让人逐渐“看懂世界格局”。

10、美国增兵阿富汗、重返东南亚,朝韩局势风云变幻,埃及颜色革命震惊全球,中美博弈前途未卜„„..当今的世界格局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近几百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中解读世界格局的变迁,找寻当今世界态势的内在根源,帮助读者看懂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

11、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深重,至今余波未平,作为金融危机爆发根源的美国,虽广受诟病,却仍执世界金融之牛耳,《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为我们展现美国从英国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金融霸主的历程,阐释美国资本霸权体制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受美国金融霸权影响的而日益挑战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历史参考!

12、近代世界的历史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中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霸权迭起,两次世界大战空前惨烈,社会主义从理想走向现实却以悲歌结局„„凡此种种,无不令人感慨万端,《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说理,为我们讲析这些世界大事背后的历史规律,阐释近代世界格局变迁的轨迹与逻辑!

1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在系统梳理近现代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发展变迁的同时,阐释影响世界历史与格局形塑、变迁的内在逻辑与本质根源,让读者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变迁的同时,亦深深启发了读者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背后那股神秘力量的思考。

14、一本书的出版有时候代表这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对于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而言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以一个非国际关系专家学者的身份,以深入浅出的笔触、独特深刻的视角为读者阐释近代世界格局变迁的历程,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民间知识分子自主的世界格局观的形成!

15、《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世界格局启蒙之经典著作!世界格局虽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那么的清晰明了,没有专家语言的晦涩,亦没有学者说理的深奥,普通大众皆可以在其生动活泼的语言中读懂世界格局的变迁历史,了解历史变迁背后的规律。

16、国际冲突、霸权相争„„.世界格局的大是大非似乎与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并不相关,《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却让你在了解近代世界历史与格局变迁的同时,清楚地知道原来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世界格局是如此的息息相关,房价暴涨、物价飞扬之种种民生热点,无不可以在世界格局的变迁中找到根源!

17. 个体的生命面对世界格局的大势是微弱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历程,因为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与未来,《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让微弱的个体可以在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说理中找到影响格局变迁的历史规律,而掌握历史规律者便可以理性地掌握自己的现在与未来!!!

“没有人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会失去一角,如同一座海岬少一些一样。”约翰•唐恩的诗句不仅道出了人的处境,也似乎勾勒出世界各国彼此交织的轮廓。

从局部战火到天灾频频,最近世界充满了黑色消息,有人打趣,“世界已被调成震动状态”。而牵一发则动全身,即便是不关心政治的人,也会感觉到各国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或明或暗的博弈。世界格局仿佛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而未来究竟会怎样?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走势中去推寻答案。《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恰逢其时地出现,作者清晰明了地讲述世界格局之由来与现状,他在前言中提到,“世间万事,知其所来,方能知其所往。”诚如斯言。

世界格局这盘大棋

世界格局仿佛一盘大棋,对手众多,彼此力量联合又相互制约,此消彼长,一切对外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本国利益。这盘棋是如何下到当前这一步?书里对此做了细致回顾,从资本流向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将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得淋漓尽致,堪称精彩。

而历史其实是有规律可言的,懂得了过去与现在,也便可以自己去推测未来的趋势了。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教授所说:“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不仅梳理了美国、欧洲、中东、日本、古巴、朝鲜、科索沃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牵连,也提出了中国目前内政所亟需面对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世界主要大国的利益争夺与牵制中,看清楚中国对内对外政策推行的深意,有了这样的视野与全局观,无论对于身处商界还是政界的人,都是不无裨益的。

世界身后的世界

对于普通人来讲,看历史看政治读得是什么呢?除了兴趣所致以外,并不仅仅是为了聊天充学问,或者把妹时玩深沉。其实所谓的世界格局,往大了说是国家发展,往小了说也可以作为个体选择时的参考。能够懂得世界格局的形成与走向,就更容易在人生种种关卡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

同时,了解得越多,也便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中正的态度。作者的态度有些偏左,于是便很适合和偏右的自由派史政书籍对照着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国际政治。明白一件事情背后可能有着复杂利益的牵扯,比如在国与国的交涉中,民主与自由这样看起来很美的字眼是被不断利用的烟雾弹。

举例而言,冷战后期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经常邀请苏联文化界的某些“持不同政见”人士、政府的“智囊”人物乃至政府官员进行“豪华访问”,以对苏联决策施加影响。经过所谓的“自由竞争”,苏联解体后,如今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正是当年苏联党内的反叛精英们;而与70年代普通人民生活对比,现在俄罗斯国民人均寿命缩短,贫富差距拉大,国家工业体系支离破碎。

硝烟漫天,铁幕冷战,表象的背后是资本意志的导向,利益或许是一切同盟或敌对的根源。而所有代价的买单者都是本国人民,按捺得意偷笑的到底是谁?

该相信谁?不该相信谁?即使仍然不能确定,但至少可以窥到一点世界背后的样子。能够多角度地去看待国家事件,便不再只是盲从于媒体各类新闻或意见领袖,而是开始拥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立场——看起来似乎一时也没有什么用处,可是这样的态度其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未来的判断。又其实,即使真的没有实际用处,在这个如此嘈杂的碎片信息时代,拥有自己的观点也是一件挺好的事。

血是热的

世界格局,听起来虽然是严肃的大事体,在作者笔下却具化为一桩桩充满了生动细节的小事情,读来有趣。而那些教科书上的政治名人则被还原成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有过自私的出发点,做过错误的判断,还可能有着无力回天的可悲,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

这或许与作者王伟的背景有关。他并非科班出身,却自幼喜好史政。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者作为一个专业外的人,积累了丰富的国内国外的经济、政治资料,甚至在大学时便替老师为本校国防生讲过军事理论课。2006年底,王伟开始为杂志撰写时政类的分析文章,以历史和经济为视角,对国际战略问题进行分析。

这一次,他用流畅的文笔以及真实生动的事件细节,将世界几大国几十年里的纠结联系集结起来,并将自己读史多年体会到的世事发展规律糅杂进去,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读起来不是教科书的严肃范儿,而更像是一位热血师兄在侃大山中将功课所得分享与众人,酣畅痛快。

更多笔不能尽的感受不能在此一一展述,期待在你看完时,与你倾谈。

最后我想说,愿世界和平少有争斗,愿本国改革民生幸福,真心实意。

现今全球局势相当紧张,多国干预利比亚战争、第三经济体日本因严重地震而上演第三世界悲惨局面、埃及政局动荡引发血腥暴动冲突、石油价格急速飙升„„世界时事动态看似繁乱无律,大国霸主叱咤风云,全球格局即将变更,然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有迹可循。

历史总是循环重复的,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以后可能会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都可以在不同阶段里看到相同事件不断发生。那就是——战争会有休息的时候,但战争是永不停息的。

虽说人们总是祈盼和平,然而为何战争从未歇止?王伟在《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中,不断强调的一点是:资本家对利益无止境的追求决定了资本扩张只有前进没有退路。马克思已经指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打仗最直接的目的是要钱。他们的运行模式其实很像现代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运行一个正循环:“项目运作——获得利益——继续下一个项目运作——继续获益„„”只不过其项目运作就是发起战争,进行资本扩张。

话说当年珍珠港事件,美国军方已经截到日本的“虎!虎!虎”密电并成功破译暗号,但美军高级将领却不把这当成一回事,甚至对雷达上的警讯也视而不见,连发现日军强大的海军舰队逼近珍珠港时都未警觉到事情的严重性。然而又有谣传说此事上报给罗斯福之后,是他故意把该消息压了下来,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任由日本偷袭珍珠港,造成美军在毫无戒备下,损失惨重,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后来人们对这段历史提出疑问:“这是不是山姆大叔(美国的别称)的一个苦肉计?”史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罗斯福利用计谋迫使日本对美国先动武。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美国国内群众的愤怒和复仇欲,赢得他们对参战的支持,使得美国能够顺理成章地、以一种“正义的姿态”投入世界大战中。只有参与了世界大战,美国才能从中捞得一杯羹,美国从来都是把打仗当做一种投资,其投资讲求低风险高回报,它把国内的经济问题通过战争转嫁给了战败的国家,从而解决了自己的国内融资风险。从这一点上,我们自然也就清楚美国为何出兵伊拉克乃至空袭利比亚了——一切都是为了夺利敛财。

战争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最直接的一次重新洗牌。每一个蠢蠢欲动的国家都虎视眈眈的等待着洗牌的最佳时机,并以不同的实力为必然会爆发的战争进行着手准备。

譬如说北美独立战争真正的主角是英国和法国,美国的崛起受益于英国和法国的对立,法国主张“凡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而站在美国这一边,却成全了一个日后祸患无穷的霸主;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中国加苏联重蹈了法国的角色。

世界时事不断演变,然而历史总会重蹈覆辙——二战后英国的丘吉尔发表了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将共产主义和纳粹主义等同为一体,这一举动可以看作是美、英两国决策层对国内舆论的一次试探,随后整个美国开始进行“麦卡锡清洗运动”,美国共产党领袖威廉福斯特、左翼作家白劳德等75名作家的书籍被列为禁书,甚至连马克吐温的作品都被列为危险书籍,图书馆也清查焚烧了任何“可疑”书籍。“焚书坑儒”这种现象想来我们中国人民并不陌生。

有一句话说的好: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敌人和同盟。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争斗永无休止。如果有人问,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发生,我只能说,历史总会不断重演,只是程度和早晚的问题罢了。

少有一本书可以将世界格局讲述的深入浅出,也少有一个作者可以将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写得“跃然纸上”。

在我的印象中,所谓世界格局就是国际间的结构状态,甚至是一种力量对比态势,这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等等。这么复杂的格局,要想看懂,大概就只能通过翻看史书才能明白,可是多少人又能有兴趣读下去呢?但这本《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却是个例外。

读史以明智,用历史的经验解释当下的社会,的确是一个好想法。这本书就生动流畅地介绍了世界局势的由来和现状。让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也能获得阅读的快感。

作者大致地去梳理一段段历史,与古板的历史教科书不同,作者发现历史的新鲜点,剖开这个点,写出了“新鲜事”。“ 打个比方,有一只叫“资本”的兔子,这只兔子胃口超好,有多少草一次都能吃进去,而且生长迅速,理论上说没有极限,越吃个头越大,而个头越大,就需要吃越多的草,然而,现实中这个世界上的草地是有限的,而同时“资本兔子”则不止一只„„”,在几行轻松的文字间定义出来了“资本兔子定律”。

事实上,世界格局的界定已经不能仅仅限于有形实力或是硬实力的大小。实力、制度和文化都已经成为格局中的要素。谁主导了话语权,谁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发言权。美国强大的话语权控制能力,除了在舆论的引导之外,还在潜移默化植入我们的意识形态。作者细心发现,美国电影里的“主旋律”宣传无处不在,比如《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无论是动画版还是电影版,他身上的颜色都是红、白、蓝,正好是美国国旗的颜色,而他的人格塑造几乎就是林肯的翻版,因为林肯正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象征性人物。电脑游戏《红色警戒》里反面人物尤里,其外貌差不多就是照着列宁的模样画出来的。

任何人对书中历史的解读自然脱离不了自身意识对其的影响,每个人对历史的想法因价值观而有不同体现。“高房价”问题是流动性过剩的产物。但作者认为,由此却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国虚拟经济的“早熟”现象。无论观点如何,至少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去看周围的世界。

第3篇:《自杀论》书评

杨璟(武汉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作者简介]杨璟,(1988—),女,苗族,湖南湘西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城市社会学。

[内容摘要]迪尔凯姆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自杀论》把“自杀”这一病态的社会现象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作者先对人们常常认为引起自杀的心理因素与自然因素进行否证,接着又对自杀现象的结果做出分类,由结果推论出自杀是因为社会整合程度过低或过高及社会规范出现混乱和真空引起的,从而实证自杀的社会归因,在否证与实证的过程中,迪尔凯姆的研究不仅体现出他一直以来的学术观点即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生活,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外在性,强制性的特点,而且作为实证主义研究的始祖,迪尔凯姆在研究中对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也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是《自杀论》的书评,不仅会分析这本书的方法论意义而且会分析它的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自杀 ; 自杀率 ;

社会整合 ; 自杀的分类

一、笔者未读该书之前及之后的不同心里感受

笔者相信,每个人应该都有遇到挫折、不幸,内心极度难受、极度痛苦以至于想要自己放弃自己生命的时候,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自杀当然就是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生命的人要不然就是经受了很大的挫折和痛苦,要不然就是心里有问题,人们更倾向于去相信和人为自杀的人是因为自己本身有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或者至少是在当时他无法解决和面对,从而选择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去逃避,逃避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或者已经预见到的将来自己不想也认为自己无法面对的事情。笔者以前认为自杀是一种逃避,或者是一种自我解放,逃避不想面对的事情,将自己从纷繁复杂的琐事中解放出来,自杀也有可能只是自杀者当时一种错误的心态,他们无法从那种错误的心境中走出来,或者没有人能够有效的劝导他们,将他们导向正确的心境。或者有时候自杀是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一种状态,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无法明白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将做什么,觉得自己很没用,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价值了,等等,笔者认为大多数的自杀者不仅逃避现实而且不喜欢自己,至少对自己不满意,当然不同的人对自己满意的标准各不相同,当人们自己对自己极度失望的时候,也有可能采取了结自己生命的方式,但是可能很少有人将自杀归因于社会的原因。很简单的事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自杀”就是自己杀自己,自己了结自己的生命,与他人有什么关系,与社会就更谈不上什么关系了。

但是读了这本书后你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任何人,只要他出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那么他的任何行为,即使是在我们看来很私人的行为,必然已经打下了当时社会行为标准,社会规范,或者社会环境的烙印,因为从我们一生下来我们就生长在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或者自然环境中,这些我们都无法改变,在我们看来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就是我们所生长的环境在不断塑造我们,影响我们,改变我们。哪个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不被任何东西影响的自己,或者已经没有了吧,我们试图去发现和了解的是,社会环境是如何塑造我们,影响我们与改变我们的,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自杀论》这本书,从最初的看不太懂,到终于明白,还记得自己曾经在学校的食堂用《自杀论》这本书占过座位,远远的就看见周围的同学从旁边走过都会不由自主的被他的名字所吸引,忍不住会看两眼,或者目光停留在上面的时间总是比较长,可能所有人最初看见这本书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大家心里肯定都在嘀咕着,还有这种书?还有专门研究自杀的?这样的书也可以是本名著?那这本书究竟写的都是些什么呢?难道是写人们是怎么自杀的?我觉得所有人都对自杀有着自己的理解,但

是我们或许很少去想自己认为很私人的行为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真的只有自己的行为和状态会影响吗?那自己的行为和状态又是怎么得来的呢?迪尔凯姆就是带我们去发现塑造或影响我们私人行为的社会原因。

二、本书概述

自杀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人们往往把它归因于个人,认为是由精神错乱等心理因素或酗酒、仿效等个人因素引起的也有人认为是由自然原因如气候的变化等引起的,而迪尔凯姆的研究假设认为是由社会整合程度过低或过高,社会规范出现混乱或真空引起,迪尔凯姆先对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进行否证,然后又对自杀现象分类,由果溯因对引起自杀的社会原因进行实证,通过一驳一立使研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概念的界定——操作性定义——对作者认为非自杀现象的排除

迪尔凯姆在书中对自杀现象做出这样的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自杀论》,11)这样就(1)将当事人的意图或动机排除在外,而只根据当事人的行为与结果这两个外显的特征进行定义(2)排除了那些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行为后果的死亡现象。

2、

否证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A、

对精神错乱的否证:心理论认为,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理由是,在统计规律上,有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如精神错乱的年发生率与自杀现象一样,在某个社会里相对的稳定,而在不同的民族又有相当大的差别。而且,自杀和精神错乱一样,城市比农村多。迪尔凯姆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1)所有的统计资料都证实,在精神病院里,住院病人中女性略多于男性;由于推论,如果说自杀率与神经衰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那么妇女的自杀率就必然高于男人的自杀率,至少应该一样高,但是根据自杀的统计资料来分析,在每个国家中,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4倍左右;(2)犹太教徒中的精神错乱病人比其他教徒中多得多,如果说自杀率与精神错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那么犹太教徒的自杀率就必然高于其他教徒的自杀率,然而,相反的是犹太教徒中的自杀倾向却很微弱;(3)在所有的国家里,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从童年到老年),自杀倾向是逐步增强的,而在壮年时期更经常地突发精神错乱,如果自杀率与精神错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这种统计结果同样也是无法解释的;(4)疯子最少的国家却是自杀最多的国家;(5)下层社会中精神错乱很少,自杀却时有发生。

B、

对酗酒的否证:还有些人认为,酗酒是导致自杀的另一个不正常心理因素。迪尔凯姆用两个统计事实批驳了这种说法。(1)在法国国内,酒鬼最多的地区是自杀倾向最严重的地区,而酒鬼最少的地区也不是自杀倾向最不严重的地区。(2)比较不同国家情况,一个国家人均酒的消费量和这个国家自杀率之间也没有相关性。

C、

对种族遗传的否证:接着为了排除自杀是由正常的心理因素如个人的体质所引起的这种可能,迪尔凯姆又进行了否证,因为自杀率确实因种族而异,而一个种族和另一个种族的区别在于它的身心特点。迪尔凯姆首先将种族的核心界定为遗传。(1)通过比较分布在不

同国家(社会)的同一种族人群的自杀倾向,结果相差很大,证实了种族和自杀没有关系;(2)自杀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有规律的增高。因为人体的一切都受着生命节律的支配,依次经过生长的阶段、停滞的阶段和最后一个衰退的阶段。由于没有什么心理或生理特点是无止境地发展的,所有的特点都在达到一个顶峰之后趋于衰退。相反,自杀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才达到它的顶点。

D、

对仿效的否证:(1)同首先对自杀现象进行操作化定义一样,迪尔凯姆还是先对仿效下了他的定义:“当一种行为有一种类似的,以前由别人完成的行为的表现作为直接的先例,没有明确的或不明确的思想活动介乎这种表现和实施之间来影响这种重复行为的本来性质,那么仿效是存在的。”(《自杀论》,114)(2)迪尔凯姆指出,仿效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它可能在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个人之间发生,他指出仿效必须先有被仿效的对象,如果自杀是仿效引起的,那么自杀率就应该以被仿效对象所在的地方为中心向周围逐渐减小,但是从自杀率的分布图上看,自杀根本不是围绕某些中心发生,从这些中心均匀的扩散开来,而是以差不多同样的数量成批的发生没有任何中心。

3、

否证自杀现象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

(1)否证气候类型与自杀率之间的关系,自杀率同样高的地区可以属于不同的气候类型,意大利自杀人数最多是北方而英国和比利时自杀人数最多的却是南方。(2)对是否存在最有利于自杀的季节的证伪:迪尔凯姆按照温度的变化来排列一年中的4个季节和12个月份,并未发现季节或者月份的变化与自杀率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3)迪尔凯姆对统计资料显示人们倾向于在白天而不是晚上自杀的观点:他认为这不是自然因素的影响,真正的原因在于白天事务最繁忙,人际交往最复杂,社会生活最紧张。

4、实证——倒果溯因的分类溯因论证法

以上迪尔凯姆否证了精神错乱、酗酒、种族遗传、仿效等心理因素,也否证了气候、季节、温度、白天黑夜等自然因素,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社会因素了,而迪尔凯姆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是通过对自杀现象进行分类来寻找原因的,他认为各种原因之间的特殊差别意味着各种结果之间的特殊差别,通过探索不同自杀类型产生的社会条件,就将结果和原因联系起来。通过结果来寻找原因。

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即“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性自杀”以及“宿命型自杀”。(1)利己主义自杀。其成因是个人与社会的疏离,所以那些不能很好的整合进较大的社会单位并盛行个人主义的集体、社区和群体,其利己主义自杀的比率一般都比较高;(2)利他主义自杀。它发生在“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此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力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集体的需要和利益。(3)失范性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在正常和稳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愿望总是受到由一般道德原则支撑的规范的调节的,他们保证了个人的愿望或抱负大体上于可以运用的手段相一致。但是,当社会控制减弱,上述规范受到破坏时,对个人愿望的制约就不复存在。此时,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人生抱负失调,他们增长出难以实现的个人愿望,这必然导致挫折很多,以及自杀率的上升。(4)宿命性自杀。这种自杀的典型形式是那些倍受压迫和制约的奴隶采取自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面临的是一些无法抗拒和改变的压迫。

社会整合和自杀率之间的关系:(1)利己主义自杀和失范性自杀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即社会整合程度越低,自杀率越高;(2)利他主义自杀与社会整合程度成正比,社会的整合程度越高,自杀率也越高;(3)自杀率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整合程度的变化,担不是惟一的经验表现形式。犯罪、越轨、酗酒、离婚率以及精神疾患的患病率的变化都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整合类型与程度。

5、结论

(1)通过以上的论证,迪尔凯姆证实了他的三个命题:自杀人数的多少;A、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B、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程度成反比;C、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2)自杀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迪尔凯姆认为自杀和杀人之间有关系而且要视自杀的类型而定。A、利己主义自杀和杀人呈负相关。因为有利己主义子自杀倾向的人所崇拜的是人的个性而不是社会的共性,既然尊重个性的张扬就不会看不起别人的生命。B、利他主义的自杀与杀人有着共同的机制,当自杀者认为自己在社会的压力面前是如此渺小,无能为力时,他也不会重视别人的生命。C、反常的自杀则要具体来说。反常的社会结构所导致的实际上是一种激怒或者厌烦的状态,这种状态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针对别人或者转而针对自己:前者引起杀人,后者则引起自杀。

(3)对自杀现象迪尔凯姆提出的解决办法:通过否证过去的宗教以及现代的家庭都不能成为维系现代人们关系的感情纽带,迪尔凯姆不是想把现代社会拉回到过去,而是坚决主张建立职业团体或行会以恢复社会对自杀的免疫能力,让人们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已经失落的社会思想和感情。

三、本书在作者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1、社会的影响力,主导地位:纵观迪尔凯姆的学术生涯与著作,从《社会分工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一直都围绕着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作为社会这个整体是高于个人的,并一直都致力于研究与证实社会生活是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决定和塑造个人的。在《自杀论》这本书中,迪尔凯姆将大多数人认为是由个人动机或行为等心理因素引起的病态现象进行分析,在否证与实证的过程中,在严谨的论证体系中让人们清晰的发现以前自己人知的错误,对社会的影响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2、社会事实:在《自杀论》这一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自杀这一病态社会现象的研究,再一次以一种案例研究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他的思想:社会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外在性、普遍性的特点,它影响塑造着人们及他们的行为,因此只能通过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在书中,迪尔凯姆就用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来解释自杀现象及其类型。

四、本书的影响与意义

1、方法论意义:(1)清晰的概念定义:可操作化的定义是进行社会研究的前提,在书的开篇作者就对自杀现象做了自己的定义,排除个人的主观动机与行为及作者认为不是自杀的死亡现象,使自杀现象成为可具体研究的客观存在,而在之后对仿效的否证中作者也进一步对仿效做出常人可理解、可研究、解释、论证的操作化定义,并强调概念的界定对研究的重要意义,对后人的研究有重大的启发。(2)研究变量的引用:自杀率的引入将看起来是个人原因的自杀现象变为可用宏观社会结构来解释的社会事实。迪尔凯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将人们往往看来理应是由个人的心理或动机引起的个人自杀现象通过一个研究变量——自杀率的引入,变为可在不同城市、地区、国家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影响自杀率变化之宏观社会结构的客观社会事实。让实证主义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发展。(3)否证与实证相结合,强有力的论证脉络:通过前面的概述,我们发现迪尔凯姆先对人们常常认为可能影响自杀率的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等进行否证,当只剩下社会因素时,他就对社会因素进行实证,论证结构十分严谨以至于不少人认为“证伪”的思想不是被波普诺开创的,迪尔凯姆才是“证伪”方法的祖师爷。(4)共变和控制变量等实证方法的运用:由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隐藏在大量复杂的可变因素背后,而社会研究又不能完全像自然科学那样获得能够严格控制各种因素的实验条件。因此,为了排除那些变量之间的非因果性相关,他采用了“共变法”、“控制变量”等分析技术。如:若自杀率与心理变态有关系,则精神并发病比率越高的地方自杀率越高;若自杀与仿效有关则必定使自杀率以自杀率最高的地方为中心依次向周围减小。而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年龄,他论证了不是婚姻本身,而是与子女的联系影响着已婚者自杀率的高低。(5)根据现象分类,倒果溯因,求因果关系:在《自杀论》中,对社会原因的实证方面,根据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不同的原因会引起不同的结果,从而通过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探讨引起这些类型自杀不同的社会条件从而探求出原因来。这种分类法,及倒果溯因的方法的运用也是实证社会学的一个里程碑。

通过将要检验命题的经验性事实累计整合或理论性推断并加以检验,使其具有可信度与包容力,是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教给我们的东西。

2、本书在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中的地位: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是实证社会学的典型研究,其方法论意义与理论意义同样巨大,通过前面对其方法论的探讨,我们发现虽然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迪尔凯姆没有我们现在的统计软件,但他的共变法与控制变量的引入及否证与实证的完美结合却是现代社会学及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源头。

在理论方面,《自杀论》是迪尔凯姆通过对自杀这一病态社会现象的研究对他自己理论观点即社会生活对个人的影响决定作用,社会事实有客观性、强制性、外在性、普遍性,可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的案例诠释。他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社会这个大整体来,对社会整合需适度及社会规范是否稳定对自杀影响的讨论让人们对社会和个人,国家和社会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迪尔凯姆在人和社会的关系讨论中对社会决定性作用的强调也引发了学者们的不同观点,从而产生了互动论、交换论、现象学等理论流派。

3、现实意义:书中迪尔凯姆区分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四种类型自杀。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我们确实应该看到利己型自杀与社会整合的关系及它的现实意义。而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贫富差距、地域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社会规范对人的制约作

用,对人目标和价值的确立作用也经常起变化,因此反常自杀在我国社会转型这个特殊时期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五、自己的思考

1、主观的溯源分类法:大多数人认为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主要是用了实证的方法,有很强的客观性,但我认为在他的书中也典型的采用了心理解释策略,有主观的成分,比如对自杀类型的区分,根据迪尔凯姆实证主义方法的一贯精神,科学研究应当从客观观察入手,根据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可明确识别的外在特征来划分对象类型,这种叫做形态分类法。但在对自杀现象做出类型划分时迪尔凯姆并没有采用这类分类法,而是采用另外一种溯源学的分类法,他重点区分了利己型、利他型、和反常型自杀,显然这种分类具有心理溯源的性质

2、软实证的经验研究——从定量不知不觉走向定性:(1)社会整合的抽象概括,无法量化、测量与检验:经验研究的要义在于以存在的社会事实为根据,以现实材料为手段,通过实验、观察、搜集分析资料的方式对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研究。但是通读该书,从迪尔凯姆的经验概推中我们不能直接得知制约自杀率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迪尔凯姆于是通过建立命题结构,提出了在经验命题中获得直观的最高假设:社会整合程度决定自杀率。这是一个在逻辑上能隐含经验事实但并不直接来自经验数据的一般性概括,它的产生不是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而是哲学的思辨,并且社会整合的程度如何才算适度,不高也不低,并不能对之进行量化,测量和检验。

(2)迪尔凯姆在书中体现的社会与个人相互作用取向:我们的社会学研究常常探讨因果关系,一种现象是如何由怎样的另一种现象引起的,把一个事物的发生或演变与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运动联系起来,有明确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把一种社会现象归结到另一种社会现象那里,不论这种解释充分还是不完全,都表现了某种决定意义。迪尔凯姆在本书中选择的解释项是“社会整合水平”,被解释项是“社会自杀率”,而自杀者则被当做一个潜在的被解释项,因而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的被解释项,当社会整合水平异常时,自杀者只有万分之几的比例,处境相同的多数人并未选择自杀。这一结果可能使迪尔凯姆意识到:作为潜在的被解释项的自杀者个人对环境的反应差异也影响着自杀现象。于是,迪尔凯姆是采用心理溯源性质的分类法,提示着社会与个人相互作用的意义,因此无意识的将决定论与相互作用论结合在一起,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互动论的学者是不是从这里得到互动论的启发呢?

最后,我想说虽然后人对迪尔凯姆的这本书还有很多批评,比如统计资料的失真,推论的失误(新教盛行国家的自杀行为并不一定都发生在新教徒身上,因此“新教盛行国家的自杀率高不等于新教徒自杀率高”)等,但是迪尔凯姆的这本书及其在社会学和实证社会科学中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他严谨的科学实证态度和方法都值得后人钦佩和学习。

[参考文献]

埃米尔·迪尔凯姆[法],2005,《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琳,2008,《社会学研究与迪尔凯姆,<自杀论>的典范意义》,《社会学研究》2月。

路丹、张月,2004,《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及其现在价值——<自杀论>的社会学方法论解读》,《东南大学学报》第六期。

李文华,2004,《<自杀论>及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社会学·管理学研究》第六期。

唐斌,2005,《试析涂尔干<自杀论>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上饶师范学院学报》,8月。

王毅,1995,《社会学方法的一种主张:软性实证——兼谈名著<自杀论>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潜在启示》,《云南学术探讨》第一期。

第4篇:《简爱》书评

品《简 爱》之奇葩人生

“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

灵魂,也就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用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简 爱爱情是什么?主人公简爱给了我们最令人回味的答案,没有华丽

的词藻,激烈的表白,却深深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不可替代,将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我们古代的智者们早就领悟了,而今天的我们却仍在喧嚣中寻找,我想如果每个想拥有真挚爱情的少女,都有简爱小姐美丽纯粹的心,同样也会拥有你的罗切斯特先生,虽然没有王子华丽的外貌,但真诚执着的爱情才能成就永恒。

简爱,一个又黑又小、长得不美又毫无背景的孤女,她敏感、倔

强、固执、孤僻而又热情、纯真、坦率、坚毅。在寄居期间,遭受舅妈里德太太的歧视与虐待,又备受表兄妹的欺侮;在罗沃德寄宿学校里,受尽老师的冷眼,被勒令当众站在凳子上羞辱,受尽精神与肉体的摧残。这些磨难迫使她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同时又使她在面对冷漠与虐待时能淡然处之,以至于与罗切斯特的初次唐突对峙时,而没有愤怒与仇恨,瘦小柔弱的她眼睛依然清澈。仿佛什么都伤害不了她,什么都可以轻轻抹去。正是这份罕见的从容、淡泊和自信,吸引了在社交场上阅历丰富的浪荡中年罗切斯特。

有人曾将电视剧《流星花园》中的杉菜同简爱进行过比较,因为

她们都不漂亮。杉菜,一张平凡寡淡的脸,功课一般,智商不高,家境贫寒,如此先天条件,怎么可能征服那个超级富家公子,同时还是一个时尚健美的帅哥?那么,《流星花园》做到了:你可以没有钱,可以不美丽,但是你一定要有性格,我不美,可我也能做女主角。这便是简爱让人着迷的地方——不漂亮,但有自尊、倔强、勇敢。

那么,就个人观点而言,我将从主人公简爱的人生观、爱情观、

价值观三方面谈起。

人生观:“只要你全力以赴,你很可能会成为自己所向往的人”。

她厌倦循规蹈矩的生活,渴望在一方充满希望与烦恼、刺激与兴奋的新天地中“追求人生的真谛”。《简爱》一书被称为“19世纪英国版的灰姑娘童话”,但简爱跟灰姑娘不同,灰姑娘很美丽,只是被粗陋的衣服所掩盖,最后凭借一双水晶鞋征服了王子的心。而简爱没有这份荣幸,也没有这种虚荣,如果让她穿上水晶鞋恐怕有点不伦不类。其貌不扬的她,就是靠她的自由独立、自尊自信、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善良宽容,逐渐征服了高傲刻薄的罗切斯特。既然无法在容貌上美若天仙,那就全力以赴做好自己,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就是简爱。 爱情观:她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最热烈的渴望和想象,却又总是能

冷静地分辨出想象与现实的差别,她不让爱情的癫狂迷失自我,而是要凭借一个清醒的自我来抓住真实的爱情。她对生命从不气馁,也从不放弃自己,反而踏实地前进着。她爱上了罗切斯特,然而却在他们步入礼堂之际,一连串冲击性的事件缓缓发生,阻挡了他们的幸福。她一生与命运博采,最后,她终于获得了胜利,收获了有尊严的幸福,与罗切斯特走在了一起,缔造了不平凡的一生。简爱,让我看到了美丽的令人陶醉的人性之美,看到了一个对纯真、爱情、尊严、信念、理想不懈追求的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

价值观:“我现在感到,自己坚持原则和法规是对的,感谢上苍的指导。”简爱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境,正是因为她能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香港电影《英雄本色》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有原则就什么都不怕。”的确如此,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再随和、变通也绝不能逾越某一条行为操守的“底线”。那么,简爱的“底线”是什么?是金钱对于爱情和人格独立的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虽说金钱并不能改变一切,但简爱凭空冒出个有钱亲戚,并很快死掉把钱留给了简爱,这确实奇迹般地提升了简爱的社会地位;同时阁楼上的疯女人又成功地降低了罗切斯特的社会地位,使得两人可以站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平等相爱,这给了简爱心灵上的极大平等感,从而驱使她又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

人生不是止水,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苦难而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会因为羁绊而脱离了梦想的轨道,而简爱可以让我们相信,当我们以最强大的骨骼去承载生命给予我们的重量时,当我们以最平常、乐观的心态去摆脱自套的桎梏时,我们也将收获天地间永恒的照亮。

《简爱》告诉我们:用心生活,自尊自爱,坚持原则,做好自己。那么,在饭后茶余或者书荒之际,我们何不去捧读一下它,何不去品读《简爱》所展示的奇葩人生呢?

杨 和 燕20100141278

第5篇:简爱书评

简-爱

金钱、权利、名利——空气中充斥着各种欲望,偌大的宇宙中似乎没有爱情的容身之地,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英国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全心付出、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清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你有权拒绝我的爱,但你不能蔑视我的爱,因为那是一颗真诚地为你跳动的心。”简说,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然而当幸福唾手可得时,她却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从不向命运低头的简败给了命运,她不舍地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她觉得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当简历尽磨难再次回到桑菲尔德庄园时,她发现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每个故事都应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最终简找到他并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简-爱》通过写简·爱与罗切斯特曲折起伏的爱情故事,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力量。《简-爱》简简单单的爱才是世间至善至美的真爱。

第6篇:简爱 书评

My Dream ,My University

Ihad kept the dream in my mind for so long that I was long to be admitted to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because I am attached to the belief that this university, is a mystical door, which will bring me into a colorful and entirely new life. The moment I received the acceptance notification, I found that the sky was bluer, the flowers were more fragrant and my life would be brighter.

Nowadays ,I’m a freshman and curious about everything around me.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what I had to do was nothing but studying and I hardly had spare time to do what I desired to. Nevertheless ,my university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high school. Here I am able to touch the atmosphere of freedom. There are abundant resources in the library, where I can broaden my horizon.

Someone may has the idea that we can do everything to enjoy

ourselves as much as possible ,since we go to college.To be honest, this idea sometimes flashes my mind. Of course, I’d like to lead a carefree life. However, this is not beneficial for my future. In my eyes, what really does good to me are setbacks and hardships, which push me to work harder. Only after experiencing these, can I realize what life is like ,what society is like.

The university is to me what wings are to a bird. As for me, the university is the stepping stones to success. I sincerely hope that I become matured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nd that I obtain

qualified academic knowledge. Struggle from this moment, and I will be who I will be tomorrow owing to the choices I make today.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