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实践、体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 在与国内外院校学习与交流下, 我们不断的进行着改革与实践, 探索符合我院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大规模的变革基本有三个阶段, 逐步确立为现有的课程设置, 形成了以建筑空间认知与体验、建构与建造实践为主要方向和任务, 兼顾设计表现技法训练的课程框架, 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更快的进入设计的领域, 体会设计带给社会、生活的变化[1]。

二、改革基本内容

(一) 关注材料对于空间的表达

建筑设计具有多重属性:功能需求、生活形态、环境关联、社会人文、心理映射等, 但所有的属性都需要通过材料及其建造和结构的形式, 完成建筑空间的最终形态[2]。在空间认知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回归到建筑的本体, 观察影响空间的因素, 比如空间的界定、围合、交流, 以及色彩、质感等带来的空间感知, 空间结构的作用、从而形成的空间内涵、社会人文等等, 思考这些是如何通过材料表达的[3]。

(二) 关注模型操作中的建造因素

教学中, 模型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与媒介, 能帮助学生直观的观察空间。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是, 当采用模拟材料进行操作时, 材料不具备真实的三维实体, 而多以面状出现, 如对材料照片的缩放与打印, 粘贴到表面来进行表达, 空间的结构、搭接的层次、肌理的痕迹是缺失的, 导致学生对空间的认知表面化。为使学生有正确的基础认知, 在模型操作的部分, 要求学生在最终的成果中要与实际的建造吻合, 从而更好地感受空间[4]。

基于材料的建造方式对空间及逻辑的影响,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建造与构造方式, 如洞口位置的透明材质与墙体涵盖关系、平屋顶与女儿墙或坡屋顶与下部墙体的遮挡关系、承重构件之间的受力关系等等, 从而探讨其给空间形态与逻辑带来的改变。

(三) 关注设计与实际建造的结合

建造教学实践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利用可操作的真实材料, 完全自己动手, 完成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建造教学在建筑学专业传统实践模式的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空间产生的全过程, 要求学生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 不断解决建筑形体与结构、功能与尺度、材料与造价等的相互关系。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和建筑的兴趣, 使其获得对建筑空间和环境的真实感受。学生在实践中能深刻体会建筑形态、结构、空间与尺度等的关系, 加深对建筑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特点的理解。

1. 课程设置

在空间认知、生成、表现技法的训练之后, 加入了空间建造的内容。近几年的题目设置基本一致:选用实际材料进行设计, 构筑校园交流休闲空间, 能容纳同学休息、交流、娱乐, 丰富校园形态、环境, 使学生通过建造实践, 加深空间体验;体会建造与设计的关系, 寻找构思与形态、形态与材料、材料与结构、空间与功能、环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如何通过材料完成空间、场所、行为模式的表达、诉求与应对。在实际搭建的过程中, 注重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 并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及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整个设计过程以草图和模型控制。空间成立的基础是对材料的了解及其受力方式的发掘, 同时完成空间的形态、组织与体验。设计需要强调模型材料的选择, 其受力性能在制作比例上, 应与1:1实体空间建造对应的实际材料相对应, 否则不能对空间的结构有正确的认知。

2. 教学呈现方式

现阶段国内外院校常见的建造训练大多数以“建造节”的形式展开, 选取主题, 选取约定的材料进行搭建、展评、交流学习。我校在设计环节中也沿用了这一方式, 在组内进行讲评, 选取优秀方案, 约定建造时间, 进行实际搭建展览, 并设定时间周期考验结构的稳定性。

(1) 材料选择

材料的选择要求便于操作, 同时注重研究新型环保、绿色等性能。最早选择的设计材料为瓦楞纸, 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材料, 拆装方便, 可剪裁, 并有独特受力方向与性能, 材料色彩也较易与环境结合。在后续过程中, 以及与各院校作品的学习交流中, 逐步放开了对材料的限定, 便于操作即可, 纸板、竹木、塑料中空板、PVC管、布、纱等等均可, 也可用绳、螺栓、漆、膜等满足形态与辅助结构, 但结构依然关注对材料本身受力性能的利用, 要求尽量少的控制钉、胶的使用。 (见图1)

(2) 场地及空间限定

初期仅将场地及功能设定为校园内, 但未有具体的场地限制。在后续课程发展中, 结合校园实际建设需求, 在校园内选定了9处实际场地, 应对校园空间, 选取教学区、景观区、宿舍区等不同类型空间进行分组设计, 有具体场所、场地形状、人群流量等因素的限定, 由于是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场所, 对校园有自己的感觉与意见, 所以学生在设计中更有参与感与针对性, 这就是实践对学习的切实影响与引导作用的体现, 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创造, 而是在体会生活, 提供给使用者更好地空间环境。 (见图2)

三、结束语

整体课程的改革秉承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思路, 形成了理论讲授为辅、实践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 能感受到实践给学生带来的积极性, 借助直观的媒介, 教与学之间能更好地沟通, 或者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就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使得教学能更为的直达目的。从教学成果来看, 较好的达到了改革的效果, 在与各院校的学习以及作品交流中, 得到了各大专业院校的肯定。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都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解析与思考。

【相关链接】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 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 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 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 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 材料上、技术上的变化越来越迅速, 单纯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积累的方式, 已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时期内竣工使用, 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 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 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专业, 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摘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更好地进行专业培养, 使学生在一年级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设计观念, 课程不断的进行着改革与更新。本文从课程需求、背景、内容等方面, 详细介绍了课程基于建造、实践、体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建造,实践,体验,建筑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融.课程传统技法与案例解析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基础》为例[J].福建建筑, 2018 (1) :94-97.

[2] 隋欣, 孙朝阳, 侯兆铭.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建造实践探索——以大连民族大学首届建造节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 19 (5) :521-524.

[3] 蔡昌茂.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中的多维度情境体验式教学——以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好家长, 2017 (46) :242-243.

[4] 薛佳薇, 曾琦芳, 陈淑斌, 等.当代乡土理念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探索[J].建筑师, 2018 (2) :115-121.

上一篇:“芯媒体”让新闻纸连接“互联网”下一篇:动物园动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