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学生走进心灵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走近学生走进心灵

探讨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应该怎样走近学生心灵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对中学班主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其德育工作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中学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无论是人生观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还是事业观的养成等都受到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新课改下中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创新进行探索。

新课改 中学 班主任 德育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和规范也在逐步完善。追求高认知、高积累的观念正在逐步退出中学生家长的脑海,德育工作逐步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长的认知和认可。如何帮助中学生从一个懵懂的小学模仿学习阶段过渡到培养自己独立,优秀,有道德,有素质的青少年一直是教育者所探讨的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学教育经验,对于德育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将激励策略融入到中学教育课堂之中提出几点建议。

1.德育工作的意义和要求

德育教育工作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考核标准,但是,德育教育的体现却是无处不在。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道德品质建设在中学阶段的改变是直接受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影响。中学阶段是学生认知社会和学习的黄金时期,只有让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塑造正确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后期的文化学习中取得更好地成就。因此,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工作是所有教育者和管理者都不应当有所松懈的“学科”。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应当更加重视。

2.班主任德育工作在中学实施的不足之处

(1)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主任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欲望,站在学生的视角去管理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目前我国初中班主任过多的注重于文化成绩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长期以往,学生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学生在初中阶段正处于心理的叛逆时期,教师过多的管束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厌烦,扩大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过于强势的管理不会被学生接受以及班主任没有做到引导教育。

(2)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有些学生的个性特征相对较强,有些学生的个性相对较弱,教师也需要学生凸显出自己的个性,不要藏藏捏捏的。学生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原始期盼,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不应当过于提倡加分项目的报班,应当倡导家长一起尊重学生的原始愿望和原始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现有天赋,唯有如此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个性化特征。这是目前传统管理课堂之中所容易忽视的管理点之一。

(3)班主任管理特色不强烈

教育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力的“脑力活儿”,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诚然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才进入教育事业,但是,班主任管理的特色依旧得不到加强,班主任个性不明显。几乎所有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似乎是固定并且死板的,这样并不是不好,但是会使学生的受管理兴趣不高,大大的降低了班主任的权威,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无法为德育工作做好一个良好的铺垫。

3.新课改下中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创新探索

(1)认識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展多种新型管理模式

教师一定要清楚的认知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将学习与否的权利回归到学生的手中,管理与教学的最好途径是兴趣引导,并非强制引导。班主任要意识到教师的工作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而不是灌输给学生多少死知识。知识是永远灌输不完的,但是学生能否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寻找到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确是不得而知的。因此,一定要将学习的主体回归给学生,班主任以诱导管理为主。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差异化管理

班主任一定要能够准确地认知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且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目前我国初中教学每个班级大约有三十名学生左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划分几个小组,将性格活泼的几个学生划分为一组,兴趣喜好一致的学生也划分为一组,不再单纯的依靠成绩划分。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控能力较强且组织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利用标兵作用,让小组成员向标兵学习,对于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尽量安排性格较为活泼,较为开朗的学生作为同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性格变得稍微活泼一点。

(3)树立教师服务学生需要,树立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

教师是服务学生的,并不是管理学生的。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不可将自己的领导地位过于突出,要让学生敢说,敢想,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教师可在班集体内部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反馈体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将自己的不足匿名指出来,让学生提出各种建议和具体措施。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制定适合自己班级体发展的个性管理体系。这就要求中学班主任具备较高的理论体系和一定的实际管理经验。

初中班主任作为校园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当注重其一言一行,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与学习欲望,利用自身影响力潜移默化的改变和引导学生。面对新课程改革教育形式和教育价值取向的不断改变,班主任要能够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以变革创新动力,实现学生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永祥.浅谈中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学周刊,2018(07)

[2]安慧霞.中学班主任管理面临的难题与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07)

作者:甘国林

第2篇:让书法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书法教育;中小学;教学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1]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书法艺术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小学生接受书法教育,学习、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文化,对于自身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一、当前书法教育现状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当时流行的口头禅,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基本都放在应试的科目上,加班加点,补缺补差,应试学科的热度一度高升。作为表现汉字的工具—书法逐渐被淡化。久而久之,书法被中考和高考的热风吹到了教育的边缘。时至今日,书法教育似乎已被遗忘。其原因有四。第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因为没有被列入应试科目,所以书法便成了可有可无的教育附属品。在基础教育领域没有开设书法课程,书法人才的产生,也多源自书法爱好者的自学积累,他们自愿参加学习培训、参加书展等,但都是个人自发行为。第二,书法实用功能被弱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逐渐削弱。”[1]第三,学校书法教师奇缺。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从2013年春季开始执行。尽管如此,多数中小学开设的书法课,也仅局限于益智课,书法课程并没有获得正规课程同样的重视,也无法保证有一定的教学时间,书法课程仍然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各中小学校书法专业教师严重缺失,多年来对书法教育的漠视造成了多数学校根本没有书法教师,因而即便开设,书法课也成了摆设,无法实行。第四,学生家长不支持。尽管素质教育倡导多年,但在唯分数论的今天,家长对书法教育不关心,认为学书法可能会影响学生应试科目的学习。

由此可见,作为国学之一的书法教育已经走到了教育的边缘,形势堪忧!重视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书法应当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已然是势之所趋。

二、改变书法教育现状的路径

书法教育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印发了相关文件,要求主管部门要重视书法教育,学校应立即开设书法课,并逐步将书法教育纳入中高考内容之中。教育主管部门的举措,给书法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社会开始普遍关注,学校开始行动,家长也开始转变观念,最终能改变现状的还是学校教育。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是改变书法教育现状的唯一路径。

(一)书法教育走进课堂

书法进课堂,必须有教师。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举措有多种:一是教育主管部门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培养书法专业教师;二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学校周边的国家级、省市级书法会员进课堂,他们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培训一批爱好书法的教师;三是学校鼓励教师参与书法学习,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便利。书法教师是学校承载书法教育的关键。

书法进课堂,其意义深远,不仅能使学生感知到汉字艺术魅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1)书法教学能使学生通晓汉字本根,感知汉字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汉字的诸体演变中,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书法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欣赏。以教学“人”字为例(表1),看其字体演变,体会书写的真义。

甲骨文、金文的“人”字是象形字,字形是人垂臂直立的形象。篆文的“人”字可以看出人在弯腰垂臂、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隶书的“人”字改变了人劳动的形象,从根本上就脱离了象形古意,更加字符化。楷书的“人”字则把字符进一步进行规范。行书和草书的“人”字体现了书家的个体情感和艺术风格。学生在欣赏字体形变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汉字的演变就是人类的进化和历史的进步。纵观“人”字的书体变迁,我们似乎看到了前人蜿蜒而行的稳健步履。

书法的艺术魅力还存于历代书家的艺术风格中。我们学习书法,就是要学习历代书法家的书体,临碑临帖,在点画书写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艺术风格与魅力。历代书法家的书法艺术或法度严谨,或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或展示出了意境之美。今天,我们在品读历代书法家的传世之作时,就如同行走在历史的艺术画廊中,并与画廊中接踵而至的历代书法家对话,对话之间崇敬之情便会悄然升腾。书法的学习实践,将引领学生进入书法的世界,开启一段充满视觉美感和精神愉悦的旅程,感受书法艺术魅力。

(2)书法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一部书法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史。每一位名垂青史的书法家在其成功的背后,都有着許多脍炙人口的书法故事,其中很多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通过学习这些故事,可以了解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并促进书法素养的提高。如在书法教学中,可以在书法技法教学的间隙穿插讲述一些古今书法名家刻苦学书的故事,诸如“墨池”“笔冢”等故事,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可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经典碑帖让学生观看,让他们更感性地认识到优秀书法作品的笔法、章法及气韵,通过对书法作品的欣赏,来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信心和热情。这些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二)书法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好书法,关键是教师。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领,那“学好书法”便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承载书法教育使命的书法教师应当认真组织好书法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让书法走进学生的生活;在临写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书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1)培养兴趣,书法走进学生的生活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书法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书法教学。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书法必须有极高的兴趣。首先,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自媒体平台组织教学。如在进行基本笔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媒体编辑动态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笔画书写动作的分解视频进行临写;在进行作品欣赏时,教师可以将优秀作品通过“班班通”教学平台播放,让学生在视听中欣赏,身心得到愉悦;教师还可以建立“书法微信群”,及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到微信平台,让学生相互欣赏,还可以将制作的书法临写视频上传到微信群,学生课后能够继续对临;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观看好的电视节目,如安徽电视台的《我爱诗书画》节目,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代书法的发展现状,欣赏书法艺术的魅力,开阔艺术眼界,提升书法艺术审美修养。其次,开展好各项活动。开展书法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得到学习,受到启发。如成立书法兴趣小组,既便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也便于重点培养和辅导;聘请当地书法家来学校举办书法艺术讲座,向学生传授书法史和书法家们个人的学书体会,还可以现场作书,让学生观摩学习;利用研学旅行走出校门,到西安碑林、曲阜汉魏刻碑陈列馆、龙门石窟、杭州碑林、绍兴兰亭等地参观和学习;定期举办书法比赛和展览,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书法展,互相观摩、促进学习。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书法的热情,以期让书法走进学生的生活。

(2)锻炼能力,让书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毛笔字的书写必须遵循法度。初学书法,以临写唐楷颜体居多,欧体法度严谨,入门较难。教师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正确的握笔姿势直接关乎是否能中锋运笔和手腕手指书写的灵活方便。笔法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头戏。笔法贯穿写字的始终,从学书的第一笔开始,就必须遵循法度,严谨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写,学生达到一定的书法水平后,其综合能力也必然会得到锻炼和提升,书法也会真正走進学生的心灵。

其一,观察能力。下笔临写前,必须认真读帖。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说的正是读帖的重要性。字的笔画形态、行笔方法、章法布局等,学生都要学会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运用于临写。观察得愈细,临写得愈似。通过读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别力和感悟力。

其二,动手能力。汉字的书写需要动手,没有动手的书写不是书法学习。掌握技能、实时创作是书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体会了字的形与意,加深了对汉字的认知。打印的文字是没有温度的,只有手写的文字才会被赋予生命与活力。通过动手书写,对学生的手眼协调和专注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在书写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其三,记忆力。初学书法,对基本笔画的书写必须记牢,尤其是笔法。读帖的过程就是观察、记忆的过程,因此,书写的过程就是记忆与回放的过程。长时间的书法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记忆力。在学书过程中,很多当代的优秀书法家不仅对所临古代碑帖达到了“形神兼备”的书写水平,还对碑帖全文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熟记程度。

其四,毅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法没有捷径,学生从步入学习书法大门开始,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书法之间的感情,让书法成为学生的终身益友,有了感情,才能投入激情,才能将激情升华。“字无百日功”,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学书十分刻苦,长期勤练书法,写秃了的笔堆积如山,成为“笔冢”。还有晋代王献之“一点似羲之”的典故,这些书法故事,无不浸透着书法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长期坚持。沉心练字,不仅可以增强毅力,更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其五,做人之道。傅山曰“作字先做人”,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书法之道在于心无旁骛,潜心修炼,强调的是无私心杂念。长期在浩瀚的书海里畅游,使学书者既能感受到波涛汹涌的激情,又可回味出岸芷汀兰的芬芳。“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书法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书法之美,用心写好每个字的同时,获得心灵的充实。

三、结语

新的时代,赋予书法教师新的使命,要传承书法历史文化、传承书法经典,就必须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乃至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这个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会发扬光大。

作者:戴泽清

第3篇:走进学生心灵 打开学生心结

摘  要:初中阶段德育工作非常重要,班主任是主要实施者,应提高德育水平和艺术,以达到理性的导向与品质和修养培养效果,保证全体学生在班级中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德育工作增效,需要与学生交心,了解其想法,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文章根据初中班主任德育现状,在总结和分析普遍性问题之外,针对帮助学生打开心结,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介绍方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分析;优化方法

引言:新时代教育观念要转变,坚持立德树人,在引导与教育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往初中教育工作推进中,往往将智育凌驾于德育之上,导致学生心理和品德修养等方面易于出现问题,严重影响成长与发展。基于传统教育弊端,新一轮教育改革要求进一步强化德育。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普遍性分析

(一)德育缺乏足够重视

教育改革反复强调下,初中教育对德育有一定重视,但是程度远远不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之中,虽然也会按照学校要求和教育指导文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相较于智育,在德育上投入精力不足,缺乏相关研究。德育流于形式,无法最大化发挥效能,学生易于在青春期出现问题。

(二)德育缺乏针对性

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经常会依照要求,照本宣科开展教育。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习惯与行为、性格、思想观念、个人素质等差异大,对于德育需求不同。长期针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德育教育,不能解决个性化问题。

(三)德育方式存在问题

班主任德育工作形式单一,在开展中绝大多数采取讲道理方式,统一进行德育教育。未能站在学生角度上考虑,德育不能引发共鸣,有些时候会让其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适得其反。班主任在道德工作中无法走进学生心灵,难以触动或者是打开心结,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缺乏实效性。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优化方法

(一)坚持言传身教

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之中,应当坚持言传身教[1]。平时了解学生想法,观察其行为,明确学生道德行为存在普遍性问题。针对纠正进行研究,然后在管理中自然而然引入德育,通过与学生谈心,或者是与其探讨,输出正确道德观、价值观、做人标准等,在言传中引导。班主任德育除了言传外,还要做好身教。日常要提高对自身要求,做好学生的榜样。班主任对待工作认真,待人接物谦虚有礼,始终保持感恩之心,与学校领导和同事关系融洽。关爱学生,不将个人坏情绪带入到班级和课堂之中。教学与班级管理做到平易近人,愿意接近和倾听,始终与人为善。班主任人格魅力会感染学生,从而使其以班主任为标杆,或者是向班主任看齐,不自觉趋从中完善人格和建立正确三观。

班主任应注意自己言行,严格依照教师行为标准行事,不说脏话和随意骂人,言行一致,行为文明,并要在看到地上有垃圾,顺手捡起,在发现班级卫生状况不好情况下动手改善。班主任会给学生平易近人之感,使其敢于主动亲近,有助于德育工作开展,更为关键是可通过自己言行带动和影响学生,使其学习和反思,在自我调节与教育中,提高个人素质和懂得做人道理等。用实际行动会影响学生,润物无声进行德育,往往能够起到比较好教育效果。

(二)做到对症下药

众生有百态,班级中几十名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个人修养、行为品质、性格等各有差异,统一开展德育教育往往不能解决个性化问题,缺乏触动性,导致德育效果差。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要转变思路,既要进行普适性德育,又要对症下药。班主任应全面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渠道多样化,通过学生学籍档案、与家长沟通、平时与学生谈心、校内表现等,针对德育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2]。系统记录相关情况,并要针对存在严重问题学生,多关注和了解。分析每位学生问题,结合经验和学习,以及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师或心理教师交流,针对不同学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与方案。

德育工作因人施教,在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足够尊重,进行换位思考。掌握不同学生心理和性格,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避免因为疏忽打击自信心或者是伤害自尊心。针对行为习惯差,课堂和班级中喜欢捣乱,经常违纪违规的学生,应多一些关注,与学生交谈与沟通,明确导致问题行为出现根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掌握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展开德育。关心学生,关注其情感变化,及时与其沟通,明确问题所在,开导与帮助学生消化。

(三)德育方式多样化

班主任德育工作提升实效性,在实际开展中就要掌握初中生心理和接受事物特点,以其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滲透德育,确保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班主任德育避免假大空,应从实际出发,针对班级中学生存在的思想行为问题,以及立德树人要求,做好德育工作规划。德育形式多样化,平时针对德育组织主题活动[3],比如感恩行动、献爱心活动、文明行为周等,做好宣传,调动学生,使其积极进行德育实践,期间自主感悟,明确德育价值和意义,并从中获得熏陶,不断净化心灵,以行动促进修养与品质提升,塑造完善人格和正确三观。

班主任德育贴近实际,多渠道了解学生,以及平时观察中,对班级中学生道德、心理、个人修养、思想等方面问题充分掌握。在网络上搜集契合班级情况德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在班会上观看,并分享到班级群中。契合性强,学生观看中体会和感悟深,这个时候搭设平台,鼓励积极风向和探讨,结合自身说说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纠偏,让德育真正发挥作用。

班主任拍摄一些初中生不良行为和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以有些学生喜欢随手扔垃圾为例,利用视频展示跨年活动后广场到处是垃圾,校园内随手扔垃圾等场景。将学生观看中会感到熟悉,强烈感受到这些行为不好,将会被触动,进而自我改进。信息化时代下,班主任德育除了面对面进行,还可利用交流软件,与学生在线上沟通与交流[4]。突破时空限制,长期沟通与交心,学生会放下心中防线,倾诉烦恼和困惑等。班主任就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心理、认识、情绪等方面问题,有针对性疏导和德育教育。

(四)家校合作

班主任德育工作要避免单打独斗,必须要认识到家校合作重要性,在德育中强化与家长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德育成效最大化[5]。班主任在平时除了针对学习情况与家长沟通,还要就德育加强与家长交流。利用班会交流之外,还要借助于电话、微信等,了解学生在校外表现,以及相互交换其他方面信息。班主任与家长互换信息,既能增强双方对学生了解,还能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共同针对学生情况展开探讨和研究,在班主任德育同时在家长配合下,潜移默化展开家庭德育。班主任德育与家庭德育互相补充,各自发挥优势,合作下德育效果会更好。

部分家长教育水平不高,在平时学生犯错误,或者是出现其他问题,经常会打骂,不但无法让学生改进,还会适得其反。班主任在召开家长会中既要针对学习情况讨论,还要与家长分享德育经验。日常在微信群中交流,推荐一些优秀德育讲座视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等。组织家长讨论,相互分享教育经验。家长教育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成效高,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和纠偏。班主任应让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影响,让家长做好学生榜样,在平时规范言行、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言行统一等,时刻做孩子人生导师。观察中发现学生异常,比如情绪不高,郁郁寡欢,抑或者是比较暴躁,做出出格行为。班主任与家长和周围同学交流,获取有用信息,然后换位思考,对学生展开引导和教育。

(五)营造轻松和谐班级氛围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之中,营造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德育成效提升。管理应民主化,征求学生意见,考虑其需求,不让学生受委屈。班主任增强亲和力,时刻为学生考虑,相互之间隔阂会消除。学生会主动亲近,愿意诉说,班主任在了解实际情况下处理学生之间矛盾,或者是对违反校纪校规行为处理,就能有的放矢。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心结,从根源上解决,德育效果更好。

班主任德育对学生进行激励,引入一些科学家故事,或者是利用身边平凡人物做出不平凡事情等,在轻松氛围下德育。平时组织丰富班级活动,为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特长学生展示自我机会。比如举办书法大赛、经典朗诵、话剧表演等,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得到熏陶,肯定自身价值,感受到成功喜悦,自我要求会提升,进而自主约束和教育,德育效果更好。

三、结束语

总之,班主任作为德育主要力量和推手,应提高开展这项工作能力,在教育和引领下,让学生智力、道德修养、心理品质等得到更好发展。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成效提升,需要走进与靠拢学生,使其打开心结,在明确问题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引导,并要丰富德育形式,以促进成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芮永紅.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结——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析[J]. 才智, 2013(26):109.

[2] 侯亚珍. 走进学生心灵 打开学生心结——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析[J]. 文理导航, 2016, 000(01Z):P.99-.

[3] 黄玲红. 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策略[J]. 读与写(上,下旬), 2018, 015(008):43.

[4] 魏丽花.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析[J]. 中文信息, 2016, 000(006):210-210.

[5] 胡梅. 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的研究与分析[J]. 新课程(中), 2016, 000(006):36-36.

作者:俞立华

第4篇:家访手记——走近学生的心灵

家访手记

——走近学生的心灵

为积极响应学校开展的“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于十月二十五日中午,踏上了去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灵的征程。

一起访问了八家,情况各有不同,但细细研究,性质又大抵相似,在这里有代表性的选择几个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家访二

(三)班学生谷涛

比较幸运,我和同伴下车一询问就找到了。去他家时,爷爷奶奶正在家瓣棉花,待我们说明详情后,他们热情款待我们。谷涛是班级典型的后进生,和他爷爷奶奶沟通后却很出乎我的意外,他在家相当勤劳,经常帮忙做家务,例如做饭,洗衣服,做农活,毫无怨言,邻居都夸其是一孝顺子孙,这次放假回家还在新沟买了二十元钱的水饺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很是欣慰,有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未用完还带些给爷爷奶奶家用。我可以说像这样的男学生在现在的时代,是凤毛麟角了,着实值得赞扬。然而让我有些疑惑的是,在学校的表现并不让我满意,作业经常性的抄袭,上课不听讲,还和同坐讲闲话,很是让我头疼。这是一问题青年,是我们所说的“研究生”,为何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千差万别呢?当夜我细细思考,略有所悟,这学生本性很好,只是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也确实如此,刚交他时很勤学苦练,经常问问题,作业做的很认真,可能发现没什么进展,另外也无人关心,没能坚持下来,遗憾!目前老师主要关心的是绩优生,而忽视了一些问题青年,值得反思。

家访二

(三)班学生王志雯

我们步行前往他家,还很花了些时间,不容易(表扬哈自己)。到他家后,爸妈热情款到,了解到他爸爸是小学老师,于是感觉聊的话题轻松多了。从他爸妈口中得知,雷志雯是一独生子,家庭氛围很好,基本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他爸妈明确说明,并不很关心他的学习,没有对学习作很高的要求,只是担心的是他性格有些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而大学毕业以后重在与人的交往和合作。应该说他爸妈的思想还是很前卫的。在学校我们太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应试教育体现的相当明显,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的不够,学生即使考上了很好的大学,也未必是个人才,值得反思。临走时,家长坚持送包黄鹤楼的烟,还是宛然拒绝了(主要是自己不抽烟,呵呵),不过我们还是贪了点便宜,看到他家门口摆着辆摩托车,商量借着骑骑,成功了,太爽了,我们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家访二

(四)班学生曾雅静

刚教她时,这学生因为一次作业未交,把她叫出来理论了一番,这女孩就哭起来了,哎呀,当时不知道有多内疚,感觉着女孩听多愁善感的。很想找个时间再次和她交流,但最后都忘了。借这个家访的机会,和她沟通沟通,了解哈情况。到她家后,爷爷奶奶也是很热情,得知她爸爸妈妈已经在云南打工五年未回来,一直是爷爷奶奶照顾着。我想,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和爷爷奶奶之间一定有着很大的代沟,与人讲的话少了,自然性格就内向了。至于这些留守学生,我们确实很有必要去主动的与之交流谈心。

家访一天完后,七点才吃饭,有些辛苦,但是躺在床上也有些充实的感觉,更多的开始认识学生,认识别人,认识自己!

第5篇:“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家访总结

现代服务类专业组“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

家访活动总结

为了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学生管理中心的统一布曙下,现代专业组进行了“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家访活动。12月15日,我组顺利完成了此次活动,据学生管理中心反馈我组家访完成率达到100%,得到学生、家长的充分认可。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一、家访中取得的成就:

第一,获得许多第一手育人资料。一月内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全面家访,我们的足迹踏遍了湘东区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家访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无一遗漏,忠诚地与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地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在家的表现,了解到家长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并做好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家长老师互相信任。由于我们耐心地向学生家长讲述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家校通、教学设施等基本情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这就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使家长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更有信心地和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获得家长的高度赞扬和信任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鼓励和力

量。

第三,任课老师送爱上门,家访中体现出教育教学团体精神。比如,我们的王峰老师在10级计算机平面设计班的张鹏同学家访时,发现张鹏由于家庭遭受不幸,经济十分困难。王老师立即与黄林新主任汇报,黄主任立即号召老师捐助一点爱心,送去一点温暖。最后我们专业的老师捐了五百元送至家中。

第四,多棱角认识孩子。了解了很多档案上看不出来的东西,认识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比如我班的周龙龙、李佳慧、董志文等在校沉默寡言,可在家里却很活泼,而有些正好相反。有些有个性的学生,如尚贵龙、荀海旺等。本来觉得很难管,但走进他的家庭后,知道了他的一些生活经历,便觉得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

第五,换个角度看家长。现在的学生家长年龄都在27-30之间,他们本身受教育的程度相对高一些,因此他们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普遍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并讲究教育方法,经常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对学校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二、家访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代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数,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有些交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类似的情况很多。

第二,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

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骄纵的心理,他们在言论、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挑吃挑穿,爱耍脾气等不良行为,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教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不顺利。

第三,家长误认为孩子很聪明,回家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如果不能这样,会不会是老师的教学存在问题或着不够关心孩子。实际上家长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当我们在家访中交谈起这个问题时, 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下子又进入另一个误区:希望一下子能解决问题企图一劳永逸。

第四,家庭成员内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难于与学校教育配合。

第五,父母双方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孩子有空子可钻,言行不一。

总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通过这次家访总结经验,认真反思,把家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6篇:走进家庭 走进学生的心灵(大全)

走进家庭 走进学生的心灵 家访总结 朱丽红

根据教育局寒假工作安排,我校于寒假期间开展了“千名教师访万家”家访活动。我和司丽美老师走进了六年级三班15位同学家中,和家长进行了零距离的交谈。

为顺利开展家访活动,学校制订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教师的家访开展情况,与教师的考核挂钩。让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到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联系家长、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和自觉行为。各班班主任,对班级学生都作了具体分析,事先确定了家访对象,改变了以往只走有问题学生家里的做法,如确定家访对象时,不但有文化尖子生,又有中等生,还有体育生、艺术生、家访目的很明确,就是围绕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取得更好成绩为目的。

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有计划地进家访,在家访时要求教师做到“两不”和“三要”。即:家访不告状;不指责家长和学生。要有针对性;要主动进行家访及时与家长联系;要与家长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家访时,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家教的方法、学生的特长、发展优势、教师的期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及打算。这样的家访没有了抵触与推诿,避免了以往家长、学生一听老师要来家访就认为是来“告状”的心态。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家访成了相互交流、互通信息的最好一种形式。教师们用自己的耐心、诚心,换来了家长对教师、学校的诚心。

每到一家,我们都详细地向家长询问了家庭经济收入、身体状况、了解困难的具体情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表示学校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困难,使他们的子女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把学校大家庭的集体温暖送到特困生家庭成员的心坎上。并开展师生爱心结对活动,为“两困生”捐赠学习用品,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一个学生只不过是五十分之一,或是一百分之一;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百分之百。教育者只有给予每个学生百分之百的关爱,才能赢得家长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支持。

在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聊,老师的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流露关切的眼神,有时胜过多少天苦口婆心的教育、训导。沟通,从心开始。心灵的距离,有时就等同于脚下的距离。家访就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

走进学生家庭,就带去了学校的重视、老师的关爱,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汇成一股淙淙的小溪,流进学生的心田,必然激起学生心里的浪花。这时候,说了什么、听到什么都不重要了,教育的全部意义已经凸显。

这次家访,让老师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对学生进行初步认识,分析,理解,了解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老师登门家访,与学生家长架起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织成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的纽带。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使教育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

第7篇:走进学生心灵

—主题班会课感想

吴翠萍 高中组

联系电话:13295527571

案例背景

背景一:班会课难上是许多当过班主任的老师一个共同的感受。不少班主任认为,班会课至少有“三难”:难准备、难组织、难见效。班会课上,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成了哑巴。他们认为,班会课无非就是老师变着法子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在学校不要做这,不可以做那,形式再多,目的只有一个:确保学生在校平安。既然如此,学生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背景二:近年来,随着蚌埠城市的发展,周边农村的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城里来求学,希望他们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更好的教育。农村的孩子进城以后,觉得城里孩子的一切都比他们优越。逐渐地,一些女生开始学着城里人的样子烫了头发,父母看不惯,他们有的还和父母闹翻了;一些男生三三两两地出入网吧,甚至彻夜不归。他们甚至完全忘记了父母送他们进城的目的,更没有体会到父母每个月给他们的那点钱的来之不易。看到这些,作为班主任的我真的很痛心:如何才能让学生懂得感恩呢?

案例过程

又到了学校举行主题班会比赛的时侯,这次班会的主题由各班自拟。因此,我决定利用这次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教育。 班会课上,我请来了一位和孩子有矛盾的家长,首先让他讲述了父亲那威严冷峻的外表下深藏着的爱与期望。然后,又让那位同学就自己对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解与父亲沟通。当父亲终于放下面子,承认在平时的教育中方法有不当的时候,孩子的情感就象开了闸门的洪水,再也控制不住,泪流满面地向着台下的爸爸深鞠一躬,“爸爸,你对我从来没有笑脸,我考试考得再好,你也从来没有夸奖过我。我认为你只是想让我考好为你争面子。我真的不知道你原来那么在意我的感受,关心我的前途,对不

起。”会场上再也没有了沉默,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同学们的情绪达到第一个高潮。接下来,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发生在我们班的真实的故事:(配乐:念亲恩) 陈小龙同学一个月以前退学了,走后,他给我留下了这样一封信:他说他的爸爸一天到晚在外面挣钱养家,留下生病的妈妈一人在家。有一天,当他回到家的时候,他发现妈妈病得很厉害。她渴了,没有人给她端水;她饿了,没有人给她做饭;她病了,没人知道,更没人能把她送往医院。看到这一情景,孩子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说,从他看到妈妈躺在床上的那一目,他就作出了决定:回家照看妈妈。因为他即使留在学校,他的脑海里也总是妈妈的身影。他想明白了:人的一生中亲情最重要。听了他的一席话,我再也说不出什么安慰和挽留他的话。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他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现在,这位同学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找了一份工作,每天可以回家照看妈妈。我们忠心祝愿他和妈妈生活得幸福快乐。(配乐:妈妈插图:一个生病的妈妈卧在病榻之上,一个孝顺的儿子端着碗在给妈妈喂药)

下面,就让我们把《感恩的心》这首歌送给我们的学校以及在座的每一位家长、老师及同学。(全班同学齐唱《感恩的心》)

故事讲完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评委在内)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我自己早已泣不成声,班会课进入最后的高潮。

案例效果

课就这样结束了,接下来的事情该是检查效果的时候。经过一个星期的仔细观察,我发现同学们的态度真的改变了:上网吧的没有了,攀比吃穿的没有了,他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向着我们共同的目标出发了。班会课的效果比以往似乎好了很多。

案例反思

班会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为什么这一堂班会课能够感动所有在场的人、效果显著?是因为给了学生想像的空间?是因为有身边人的教训作为借鉴?还是因为改变了单一的发誓式的演讲形式?抑或是因为班会主题贴近学生的生

活,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所有的体会认识来源于他们自己?我似乎无从知道。但我们又确实都知道,主题班会课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加强教育的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但班会课的形式不能永远是那种批斗会式的说教。否则,学生会变得麻木,班会课也就失去了意义。一堂新颖、别致的班会课不仅能达到从思想上教育学生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还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真正的高昂的热情,从而水到渠成的寓教于乐。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怎样做才能“寓教于乐”呢?通过这一节班会课,我的认识是:

一、教育要生活化,内容要精品化

我曾经有意地收集过本校几年来的班会课主题要求,没有意外地发现,几乎每年的主题都相似:“新学期,新气象”、“庆祝教师节”、“纪念九一八”、“欢度国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庆祝元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学雷锋,见行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

诚然,我们确实需要通过这些班会课教育学生,让学生有计划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等优秀品质。然而,我们似乎也更应该考虑到学生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学生他们生活的经历是各异的,他们对于社会上一些现象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的。教育如果脱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必然沦为空洞的说教。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对自己的期待值高、接受知识的能力强,但同时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存在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也应该努力去适应他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和班级的实情,精心选择主题,精心设计形式,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

如针对学生进入高一后不能适应高中课程,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我们进行了一个“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考试”的单元主题班会,请学生们谈自己进入高一以来的学习方法,并请来相关学科的老师来给他们作指导,使学生们明白了再也不能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应对高中的课程;针对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我们组织了一个“考试作弊有没有意义”的单元主题班会,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并准备了大量的图片,以此帮助学生们理解考试的真正内涵,从而确立心目中真正的学习目标;而当班级中有些同学不能认真执行班级的一些制度

时,我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召开了一个以“如果我是班主任”为主题的班会,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设想写成一份可行性报告提交班委会,班委会再组织学生进行商讨,最后决策。这样的班会课因为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且所选主题皆是师生精心选择的,学生上起来就有亲切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很高。

二、学习要创新化,形式要多样化

不同的教育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譬如英语文章,有的文章适合从语言文字上品读,有的文章适合从结构内容上品读,有的文章适合从思想意蕴上品读,还有文章的适合从写作手法上品读,凡此种种,都要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如果不加分析,不加研究地一味地分析结构或一味地分析思想教育意义,即使是奇文,也会让人兴味索然。

班会课也必须注重灵活与创新。再好的理论,说教者如果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且重复的次数又多,自然就会失去吸引力。同样,班会课若是长时间一个模式,采用的教育素材基本不变,那么肯定不会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会课应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力求学习创新化、形式多样化、学生主体化。如可采用师生共同主持班会、鼓励学生自主召开班会、邀请任课老师参加班会等多种形式,将班会改革为报告式、讨论式、纪念式、知识竞赛式、读后感交流式、社会调查式、演讲会、辩论式等等,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班会课具体形式之中;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班会课素材,不断丰富班会课教育内容,以启迪、感染、教育学生;还可充分调动积极的社会因素,联合家庭进行参观式的班会活动、以形象具体、活生生的实物、人物事例教育学生。

伟大的民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要贴近日常生活。要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学起从身边做起从身边想起。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他们的切身感受中,提炼出对他们最有用的知识,帮助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体味求知的乐趣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变枯燥的被动的学习,为生趣盎然的主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值得提倡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才是值得提倡的教育。班会课的教育也应是如此,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环境下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不拘一格开班会,努力提高主题班会的质量,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展示思想,促进学生更好地健康地发展。

第8篇:走进学生心灵

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教委

范 英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心灵的世界,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作为班主任教师,他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知识、有个性、反映出一定 共同心理和心理特征的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可以接受管理,又可以干扰管理,还可以组织起来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没有学生的参与,许多管理过程是很难进行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管理,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呢?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心: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爱,一个古老永恒的话题,我们所处的世界处处都有爱的踪迹。朋友之间、亲情之间、陌路人之间、同路人之间、患难之间、危机之时,人们都渴望得到爱。只因有了爱生命才得以延续,人类才得以进化,社会才得以发展。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教育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只有教师的爱才能开启学生闭锁的心灵。

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感情,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关联。用爱心育人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爱心奉献给学生。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只有一心一意爱学生,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被人们公认的“爱心之父”的裴斯泰洛齐,用他自己的行动谱写了爱心教育的奇迹。他面对的孩子,大多身体有缺陷,很多有慢性皮肤病,使他们步履不便,或是头上长癞疮,或是衣衫褴缕、满身虱子;很多人骨瘦如

1 柴、形容枯槁、目光无力,有得是不知羞耻,习于伪善和欺骗;另一些儿童为不幸所折磨变成猜疑和胆怯的人,完全缺乏感情。面对这些孤儿、弃儿、病儿、弱儿,裴斯泰洛齐和他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孩子生病时,他在身边,孩子健康时他在身边,孩子睡觉时他在身边……。被孩子们称为慈父的裴斯泰洛齐说:“我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过着共同的新生活,产生新的力量,在孩子们中间唤醒他们兄弟般的情谊,使他们成为热情的、公正的、亲切的人。”假如我们的班主任具有裴斯泰洛齐那样的爱心、耐心、恒心,什么样的顽劣学生不能转化,什么样的心结不能解开呢?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爱每一个孩子必须相信每一个孩子,班主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才来欣赏,当成天才来培养。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坚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能。在教师确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的前提下,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通过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其实,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每年学校招收一年级新生,孩子们满怀热情,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随后,考试出现了,于是总有人名次排在后边或考试不及格。当这种现象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孩子的自卑感就会上升,勤奋感就会下降,表现为对学习的厌恶或抵制。学习反复失败是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赏识学生。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从教育自己女儿的过程中,探索领悟到相信、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他的女儿是一位双耳全聋、三岁半还是一个字不会说的残疾儿。他通过赏识,把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一个神童,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周弘第一次看女儿做应用题,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按说该发火了,可他没有。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对号,错

2 的地方没有打红叉号。并由衷的赞扬:“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题就做对了一道,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八岁的女儿听到这些话自豪极了,自信心得以增强。他成功了,她的女儿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像他说得那样:“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哪怕是孩子一千次跌到,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一位哲人这样讲:“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对人肯定的表现。班主任要想获取教育的成功,就要相信、赏识学生。相信、赏识学生是爱心教育的具体体现。孩子需要理解、帮助,孩子需要信任,孩子需要赏识,孩子需要鼓励,拥有爱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同时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

民主: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时,才会产生最好的教育。要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心溶进学生的心,把自己的情溶进学生的情。将师生关系转化为师友关系,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同化。建立民主、自由、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谈到师生关系,大体可分三个类型:一是服从型,即教师居高临下,以权威者的身份,利用手中的特权,通过规章和奖惩使学生服从,学生口服心不服。二是认同型,即教师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认可,学生敬而远之。三是同化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朋友,这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要实现师生同化,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

第一、向学生学习。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曾经有过许多论述:《论语》中的“不耻下问”;《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愈在《师说》中的论述就更明确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3 弟子。”这些说法似乎只就学业上来说的。而在思想、道德、人格上,“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宣传,给教师披上神圣的外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完人,教师也自认为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封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奴才教育,在这种教育下面,向学生学习是一句空话。教师这种“道德圣人”的自我感觉,到现在许多教师还不自觉地奉行着。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有充分的理由和百分之百的资格去“教育”学生。正因为我们有这种观点,我们总以为学生一入校就品德不好,需要我们灌输“美好的道德”。从教育的起点上,我们已经把学生当作“道德病人”。而事实上,“人之初,性本善。”在很多方面,学生其实要比我们纯洁得多,这是有事实依据的。请看每次学雷锋的活动,参与热情最高的是孩子;每次各种公益捐款活动,积极性最高的是孩子;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最整齐最严肃的队列还是学生……。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难道我们没想到自己的心灵锈迹斑斑了吗?作为教育者要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但决不意味着每个教育者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我们应当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师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师随时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自身的自我完善。在这个完善过程中,学生是我们的参照物和镜子。

加里宁说:“教师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尚诚实的人。”向学生学习,其意义在于还教师的真实。我们在学生面前是人不是神,我们有优点和长处,同时也有缺点和短处,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向学生学习其意义还在于还教育以诚实。面对当前弥漫着的教育虚假,教育者以自身的诚实一方面

4 消解着虚假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以诚实培育着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决不交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是教育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向学生学习,从教育角度讲对学生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学生会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是“见贤思齐。”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陶行之在谈到“民主教师”时,把“跟小孩子学习”作为民主教育的必要条件这一。他曾这样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去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学生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这是先生受学生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先生是受学生的锻炼。”正是在这“师生接近,”人格互相感化的过程中,教育便放射出“民主”之光。

第二、在民主管理中学习民主。今天,我们已走进新世纪的大门,今日的学生将是明天的公民,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就要传到他们手中。没有民主精神,就不能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任;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主的未来。看来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决非小事,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可让人痛心的是:今日学校还有为数不少的文明监狱,将学生管得死死的。个别班主任教师,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只要他那张冰棍似的脸一出现。学生大气都不敢出,就象“耗子见了猫一样。还有部分班主任将班内的大小事物包揽无余,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从抓学生迟到早退到学生佩带校徽,从学生衣着是否整洁到学生是否洗脸,从和学生一起卫生扫除到陪着学生上自习,从学生吃零食到提着缺腿的凳子四处找木工。整日疲惫不堪,可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自认为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可效果并不理

5 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班主任缺乏“民主”精神。

独裁、一言堂、个人迷信是愚昧落后的产物,民主管理是文明与进步的选择。作为班主任应把全体学生当作朋友助手。谁是学生命运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自己;谁是班级的主人,应该是全班每一个学生。如果不发挥他们主人的作用,时间长了他们就丧失了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失去了对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一个班级如果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那么他当班级主人的能力就越强。学生在班集体中主人翁作用发挥的越充分,他对班级就越热爱越关心。对教师就越信服越尊重。

魏书生老师在管理班级中,班级的每项制度,每件较大的事,在确定前都和学生商量。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把个人意志上升到民主意志,学生从民主管理中学会了民主,增强了民主意识。他们的班级,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魏老师既使多日不在家班级也能井井有条,学生学习成绩也能蒸蒸日上,其主要原因,在民主管理中学生学会了管理,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学习。

班主任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民主管理密切了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相溶,班级管理从“必须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尊重:走进学习心灵的信用卡

尊重是人的需要。尊重和帮助他人,内心就充满了做人的自豪和幸福,从中也体现出做人的价值和自尊。尊重他人的付出,会换来他人尊重你的回报。相反,如果班主任教师的自命不凡,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学生当然也不会买你的帐。古人说:“尊人者,人尊之”就是这个道理。尊重能换来尊重,关爱能换来关爱。让学生尊重教师,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育集情感、科学、艺术于一身,尊重、理解、

6 信任、宽容学生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同,但都履行同一项特定义务,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与学分工的不同,绝无高低、贵贱、等级之分。教师应该把学生平等地看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曾经有这样一个教师,他所教的二年级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曾三次出现错误。这个教师当着全班同学们的面,在孩子的小脸上画了一个“×”号。以此作为惩罚。回家后,这个孩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害怕,我再也不去上学了。”难道说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有自尊心吗?是的,因为学生无论大小,都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在教师的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堂堂正正的人,都有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基本权力。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善待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起码的师德要求。有些教师对待学生,冰凉的心、冰冷的眼,冰硬的语言、冰棍的脸。其实孩子所犯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连上帝都能原谅,何况是教师呢?面对灿烂的生命,面对花一样的笑脸,我们教师理应笑起来。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待孩子的世界,把学生的人格提升到自己对等的水平上,师生之间才会产生心和心的交流,心灵和心灵的对话。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真正的素质教育理所应当的是个性教育,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我们面对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庭、教养和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尤其要避免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个性我们要从心灵深处去尊重那些倍受冷落和歧视的“后进生”,要坚信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舞台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教育的职责正如

7 《学记》中所说的那样:“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特长。曾经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刚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时间不长,上课时他发现一个后进学生在那里涂涂抹抹,像是画画。老师来到学生身边,看到这个学生原来在给自己画像。老师并未生气地说:“嗬!画得蛮像,送给我作个纪念好吗?”这个学生吃了一惊,又惊又怕地把画交给了老师。下课后,老师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对学生说:“你很有画画的天赋,今后你就负责办我们班的黑板报好吗?”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把黑板报办得非常出色。从此后这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后来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尊重学生特长、尊重学生个性是学生进步的潜在动力。

第三、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选择,没有选择只能导致停止、僵化、封闭、保守和落后,没有选择就没有发展。自然界也是如此,地球气候的不断变迁,对物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严格甚至残酷的选择;物种也在不断选择自己的演变方向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如生存地的选择,形态的选择,本能的选择,食物的选择等等。凡是选择了在大自然中正确的位臵,就延续了下来,发展了起来,否则便会被淘汰。人之所以越活越好,就是因为大自然选择了人类,人类不断地选择大自然发展变化的方向。如恐龙也曾在大自然中称霸一时,但因它的选择背离大自然方向而灭绝。有选择才有特色,有选择才有多样化,有选择才有发展。教育同样如此,有选择才有教育的特色,才有教育的个性化。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足够的选择空间。学生的选择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我们理应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何使学生选择自己,选择自己所教的学科呢?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学生。让学生喜爱自己,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今后的

8 教育不是教师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在新的世纪里,教师要努力争取成为学生选择的对象。自己的教育内容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

新世纪的教师,只有具备和时代相通的现代教育观和师生观,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你实现了这一教育境界,你会由衷的感到教育是何等的崇高而又幸福的事业。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教委

编:273311

电话:0539——4031070

第9篇:走进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工作随笔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中心学校聂懋冰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然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而赏识教育的倡导人周弘先生也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太压抑就会开裂,太放纵就会膨胀。儿童的心灵又好比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敏感而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害。”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班主任,作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作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带路人,我们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下面就拿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个案例同大家一起分享。 案例一:2000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就接手了一个人数不多,问题却很多的班级。全班24个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严重、问题儿童较多、课堂纪律涣散、对老师不理不睬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在所有老师眼里这就是一个十足的“问题班”。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我真有些害怕和担心,“不用怕”,我自己鼓励自己。我接手之后,先花了一些时间了解他们,针对班上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了一次“我们来说悄悄话”的主题班会,首先,我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我自己,然后我让学生以写纸条的形式向我倾述他们的心里话。说实话,刚开始多数学生都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但我没有放弃,课后我继续坚持有意识的给学生写信,利用课余时间找 1

学生谈心,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系列活动。 通过半期的努力,孩子们变了,慢慢地学生开始信任我了,有什么悄悄话都要和我说,自己有什么困难首先想到找我帮忙,甚至家中的困难也找我解决,私下里孩子们还叫我“知心姐姐”。 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对这句话还半信半疑时,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在这次半期考试中显著提高,我感到很欣慰,对班主任工作也愈来愈有信心了。

孩子们的小小进步并不能让我满足,我想要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就必须用心去了解孩子。要想了解学生就必须和他们多接触、多交流,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只要我们能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磨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毫不设防”,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总之,我们应该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总有一天你将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姐姐”。 案例二:我班上有一个叫张芳(化名)的小女孩,当时算是班上最难管的学生了,说脏话、打架、抢东西、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等,比起男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私下了解了一下这个小女孩的具体情况,她本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尤其体育成绩特别好,可是因为家庭原因,她越来越自卑,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于是,常常找她聊天、拉家常,告诉她自己的优点。有一天,她

2突然好奇地问我:“张老师,为什么我每次犯了错你都不骂我呢?”我笑着说:“我干嘛要无缘无故地骂你呢?”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许多同学都到你那儿告我!”我严肃地说:“你要是犯了错误,是我没有把你教好;你还小,很多东西都不懂,这不能全怪你。老师相信你,有一天你懂事了,一定会改正的,你觉得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脸红红的。此后,我惊奇地发现,小芳芳变了:搞劳动时脏活、累活抢着干,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行为习惯也有明显提高……

通过张芳的变化,使我深深地感受道: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具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去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值得我们去爱。“一株嫩草,从石块底下钻出来时,它希望得到的一定是和煦的阳光,而不是暴风骤雨。”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如果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对小芳芳不闻不问,我不敢想像小芳芳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法宝。有了爱心你才会舍得付出。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而对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爱心去发现他们的长处,用耐心去感悟他们。应该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给在他们略显逼仄的心灵有放

3飞个性的空间,一旦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他们的专长,将来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能源,当这种能量作用于学生的时候,不用声张,学生自然会感觉到。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 “心灵的交流、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都会产生一种精神的美”。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进行对话,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孩子们的自尊心、自强心,从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进行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用自己那颗敏锐而富有感情的心来引导孩子向善、勤奋并不断的战胜自我。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我相信,我们也会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享受到教育的美丽与感动!

上一篇:最新政治热词下一篇:高校党务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