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2023-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中央银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自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为复苏本国经济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连续性等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体现货币政策实施过程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大规模扩张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央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讨论。资产负债管理目标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构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人民银行构建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体系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中央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目标

一、我国中央银行引入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积极意义

目标是管理的方向,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A.Locke)于 1967 年最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构建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有利于人民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明确方向、合理统筹,为实施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奠定基础。从宏观方面来说,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就是其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构,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面对国际金融环境风云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将资产负债表的事后反映变为事前控制,可进一步增强人民银行履行法定职能的针对性、有效性,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微观方面来说,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直接影响着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与否,关系到人民银行自身的平稳运转和各项职能的有效发挥。

目前,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主要是被动反映人民银行政策实施的结果,这使得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货币政策的实施、金融稳定政策的执行,更多的是考虑了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很少考虑政策实施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未来会产生哪些副作用,以及如何消化这些资产负债表的非正常变动,等等。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够有效变被动为主动,将这些变动和影响在政策实施前就充分考虑到。构建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能够为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确保只有满足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政策才能够得以实施。因而,人民银行引入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人民银行构建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体系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立足本国原则

通过研究现有文献发现,多数学者倾向于对比国内外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来得出某些结论,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拓宽思路、发现一些问题,但是中央银行的职责是为本国经济服务的,国情不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会不同,忽略标准立足点的选择就会陷入手表定律。以美国为例,美国对多数国家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没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需要收购,美联储的资产主要是对内配置,而人民银行的资产主要是对外配置上,这并不意味着美联储的资产负债配置就好,人民银行的配置就不好,脱离实际国情去单纯地评判是毫无意义的。构建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一定要深入研究本国经济的特点,立足本国,构建适合本国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国际形势去构建资产负债管理目标,还应该学习其他国家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做法,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二)先定性后定量原则

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之内找出适合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量化指标,如果建立的指标体系缺乏理论支持和实践检验,容易使得人民银行在履行其法定职能时显现出某些偏差,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构建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要坚持先定性后定量的原则,在明确大方向后,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再对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进行逐步量化。

(三)目标体系化原则

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应体系化,而不是单一目标。单一目标虽具有统筹性、全局性的特点,但在实施过程中给予了实施者很大的选择余地与自由,没有细化目标与之相配合,目标的可控性也会相应变差。笔者认为将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体系化,即总体目标与子目标并存才是最佳选择,而且还应建立不同层级的目标选择方案,当目标之间相冲突时,能够有效取舍。这样既能保证目标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全面指导,又能在具体事项中给出方向,使得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更加全面、合理、可行。

三、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体系概述

(一)目标体系适用范围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所引发的货币发行、回笼,存、贷款增减变化以及其他资金活动,最终都会体现在资产负债科目中,资产负债管理目标本质是为人民银行有效实施其职能而设定的,即适用于人民银行整个运转过程中,为人民银行的职能有效履行以及正常运转服务的。具体来说目标体系有两大层次,一是宏观上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相关职能的顺利执行,二是微观上保证资产负债的合理配置,保证人民银行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健康运转以及保障下一步货币政策以及职能的发挥,即逐步消除政策实施后对资产负债表的副作用。由此可知,目标体系的第一层次的目标是核心目标,第二层次的目标是为第一层次服务的,在目标发生冲突时,第二层次的目标服从于第一层次,这是因为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首要职责是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目标体系概述

确定目标体系层次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内容(见表1),其中宏观目标包括契合能力目标以及时效性目标两方面,微觀目标包括政策目标、成本目标、安全目标、盈利目标、运转目标五方面。

四、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宏观目标分析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担负着制定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资产负债管理宏观目标必须与人民银行这三大职能相契合。

(一)契合能力目标

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从宏观角度讲,就是如何利用资产负债绝对或者相对数量的变化来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以及提供金融服务。资产负债总量、结构状况是与宏观经济密切契合的能力体现,只有总量相当、结构合理的资产负债表才能使得人民银行以较为全面多样的政策工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总量应与国家经济总量、存贷款规模、货币供给等经济指标相匹配;各种资产负债的比例也应适当,若某种资产比例不合理,可能使得调节这种资产的数量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局限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工具的运用。当然,资产负债表结构不一定要求平均分配,但在宏觀管理目标中应加强调研,在实践中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负债结构比例范围,改善某种资产、负债占比过高的情况,促进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实施途径的多样化。

(二)时效性目标

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总体目标就是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契合,以应对内外条件的不断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时效性成为必不可少的宏观分项目标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尤其是在经济形势恶化的环境中,快速的政策反应是应对维护金融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建立时效性目标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强资产负债表的实时更新与汇总,建立专业分析团队,关注资产负债表变化情况,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如GDP增长率、CPI指数等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定期提供分析报告。二是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参与货币政策制定。同时,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资产负债管理团队提供的分析数据,及时修正资产负债管理短期、中期目标,保持目标的时效性,保证人民银行职能有效的发挥。

五、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微观目标分析

上述论述中我们着重强调人民银行的宏观职能,强调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宏观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只关注于人民银行的宏观职能而完全放弃微观层次的管理目标。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人民银行的不同资产负债项目应符合不同的目标:

(一)政策目标

人民银行资产负债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实施货币政策形成的,例如准备金存款、财政性存款、特种存款等,这类资产负债的形成和变动,都是为一定时期宏观调控服务的。对于它们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达到预期的政策实施效果。例如,法定准备金存款的规模取决于人民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等因素,为了达到调节市场流动性等目标,人民银行会选择在适当的时机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改变人民银行负债总额和资产负债结构。因此,这类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规模和结构的变动达到有效的政策目标。

(二)成本目标

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或是实施金融救助计划,从而改变资产负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例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人民银行负债规模,人民银行也将为此付出更多的利息。金融形势不稳定时期人民银行实施的救助计划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的不良资产。对于这类资产负债,人民银行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满足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需要,也应充分考虑到其对人民银行成本支出等的实际影响,尽量达到降低人民银行政策实施成本和提高政策效应的双重目标。

(三)安全目标

人民银行提供金融服务会形成资产,如再贴现、再贷款等。这类资产一方面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具有政策效应,另一方面能够收取利息,是人民银行盈利的组成部分。但这部分资产也存在一定风险,资金能否按时收回,再贴现票据是否存在瑕疵等,因此,这类资产在管理上还应保证安全性。人民银行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的存在使得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处于非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达成。为了抵减风险,消化不良资产,人民银行可以尝试提取一定的不良资产准备金。通过建立不良资产剥离目标,完善相应的制度程序,将不良资产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剥离,有助于维护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

(四)盈利目标

外汇是典型的盈利性资产,对外汇储备进行的管理可参照目前较为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进行管理,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将“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作为管理目标来量化外汇储备的管理效果。此外,在进行外汇储备管理时必须有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及盈利性;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及奖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及盈利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要以盈利为目标,对于某些金融服务资产如果单纯考虑盈利性,则将成为人民银行的“非市场性”占有,这种非市场行为的盈利性会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因此盈利性并不适用所有资产。

(五)运转目标

人民银行在维持自身运转过程中也形成了大量资产,如固定资产,对于这类资产,人民银行有专门的部门行使管理职能。这类资产的管理目标,应确保资产规模与结构与维持人民银行日常运转所需相对应,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此外还应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确保资产达到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尽可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岳萍娜,李哲.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述评[J].区域金融研究,2009,(11).

[2]王国刚.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调控能力分析[J].金融评论,2010,(1).

[3]任康钰.次贷危机以来中央银行的作为——对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考察和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8).

[4]本·伯南克.美联储的信贷放松政策及其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9,(7).

[5]陈晔.美联储金融救助措施对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J].金融会计,2009,(10).

作者:祭增学

第2篇:当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资产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事关全局。从外部看,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落實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从内部看,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核心的战略规划、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工具,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因此,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内外部形势密切相关,经济环境、金融格局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都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要求,资产负债管理也必须顺应形势,积极推进转型与变革,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与十年前相比,银行经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也需因势而变,不断变革,引领商业银行整体经营转型。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外部形势

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期,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化,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化、外部监管要求严格化、金融市场改革深化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全面深入的影响,对资产负债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化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课题

从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看,经济形势日趋复杂,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金融危机后的十年,世界经济已经从长期停滞期步入稳步复苏期;IMF预计,2018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不仅高于过去十年3.33%的年均增速,也高于1980~ 2017年期间3.48%的平均增速。在世界经济复苏力度超预期的环境下,全球宏观调控政策也发生了明显转向,突出表现在以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为标志的全球货币政策边际收紧,以及以美国大幅减税为标志的全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显然,全球长期低利率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也出乎意料,这将促进全球资本向发达经济体流动,收紧全球流动性,推升全球利率水平,提高金融市场波动性,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管理等方面将面前诸多全球性的新课题。

国内经济新常态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主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根据这一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增长已步入新常态,这意味着在经过长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方面经济增速将进入中高速增长,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增速短期内会有起伏,但难以回到过去两位数的水平;另一方面增长模式将从粗放型、数量型扩张,转向集约型、质量型发展,经济增长动力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银行业是典型的“亲经济周期”行业,经济新常态对银行的影响是长期而深刻的,经济增长的复杂性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盈利增速的波动性加大,而且会导致资产质量的不稳定性加大。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推动银行经营转型,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变革等带来的挑战,都是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重要主题。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宏观调控工作,建立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调控体系。但目前国内经济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持续加杠杆、扩产能模式刺激经济的模式遇到挑战;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需求不足与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部分领域资产泡沫凸显, 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出现失衡,金融风险暴露增多。为此, 国家近期出台多项宏观调控措施,包括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发力房地产调控、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加强货币信贷总量管控、落实减税降费措施等,显示出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很大。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政策一直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渠道。为此,资产负债管理要合理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合理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有效协调宏观调控要求与商业银行股东的回报要求,这不但是确保实现国家赋予大型银行参与调节经济的责任,同时也是对经济进步与银行发展之间关系的最好诠释。

金融监管趋严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考验

金融危机之后,加强银行业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201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要坚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这为未来的金融监管明确了方向和基调。近期,新的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对银行经营行为监管明显加强。例如,银监会宏观审慎监管更加深入、资本监管更趋严格、金融乱象专项治理活动持续开展、资管新规等创新业务监管政策快速出台、中国人民银行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日益丰富、MPA管控范围不断扩大。此外,资本市场监管更全面,互联网金融、理财监管也日益趋严。作为银行的宏观调控部门,资产负债管理如何坚持资本约束和资本回报理念,合理平衡业务发展与监管达标间的关系,实现风险有效控制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求,是监管趋严的环境下面临的新考验。

金融市场改革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新挑战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是对银行发展影响最大的两项金融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改革历程已经完成,但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刚刚开始,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未来十年将是利率市场化真正的深化过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系统性和长周期的,从发展模式、经营转型等战略层面,到存款组织、利率定价等操作层面都面临极大挑战。同时,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据此,基于银行信用的间接融资比重降低,将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会导致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银行资产组合管理面临较大压力,而且会促使银行存款不断流向基金、股票、理财产品等收益率较高的领域,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形成双重挤压。金融市场改革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必将是长久的和深远的,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挑战会不断增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内部挑战

经济环境、宏观调控、监管要求和金融改革等领域的新常态、新变化、新要求,无疑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來诸多冲击和考验,由此导致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内部挑战也更加严峻。

信贷高速扩张难以持续

为缓解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危机发生后我国采取了加大信贷投放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达9.59万亿元,增速高达31.6%。IMF(2017)研究显示,过去5 年,我国非金融部门的名义贷款增长了一倍以上,2016年非金融部门信贷占GDP的比重上升60个百分点,至230%。不可否认, 信贷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复苏具有积极作用,但这也相应提高了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例如,我国信贷缺口(信贷与GDP之比的历史趋势偏离度)约为GDP的25%,已高于日本经济泡沫时期23.7%的最高值。同时,信贷激增也给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挑战。近年来,我国银行贷款增长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50%,并集中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提高了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更重要的是,信贷激增与银行资本约束下的集约式增长要求渐行渐远,银行业似乎在重回追求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式增长老路。

利差空间不断收窄

长期以来,在利率管制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利差保持相对稳定,规模扩张是提升盈利水平的关键。但随着利率市场化影响不断深化,规模增长对盈利提升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例如,2012 ~2016年间,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复合增长率达17.32%,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仅为7.42%。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提高了银行存贷款定价的市场竞争力度,缩小银行存贷款利差,传统业务的获利能力大大下降。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我国上市银行净利差分别为2.31%、2.02%和1.93%,净利差逐步收窄的趋势明显。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约52%,存款占负债的比重约80%,存贷利差占收入比重约76%。在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长期依赖资产规模增长和高利差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将面临巨大考验,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资本约束长期存在

巴塞尔III的推出是全球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其注重加强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结合,对资本总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新资本办法的监管标准更严格,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监管标准均要高于巴塞尔III要求;同时,从2016 年开始实施的MPA管控也突出强化了资本约束,强调资本对业务发展的制约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结构明显“偏重”,对资本的耗用水平依然较高。例如,2017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量占总资产的62.45%;且扩张速度较快,近五年的复合平均增长率达到15.66%,比银行业总资产增速高2.57个百分点。另外,我国银行业的资本规模也在快速增加,国有四大行的资本净额从2008年的平均不足5000亿元,增长到2017年三季度末的近2万亿元级别,扩张了将近4倍。显然,资本已成为制约银行经营发展的稀缺资源和核心变量,在外部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内部利润增速趋于下降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稳定和资本补充面临较大压力,资本约束将会长期存在。

风控压力持续增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趋于下行、“三去一降一补”持续推进,银行业不良贷款暴露压力不断加大。银监会数据显示, 从2014年一季度末至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6461亿元升至16704亿元,增幅达158.5%,不良贷款也率从1%升至1.74%;而拨备覆盖率则下降93个百分点,至180.39%。除了信用风险暴露增加以外,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压力也不容小觑。一方面,当前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正逐步退出,对全球流动性形成明显的紧缩效应;同时,国内货币政策将保持稳中偏紧、金融去杠杆将持续推进,也会导致市场流动性趋紧。特别是随着加强金融监管,资管行业监管新规等措施的出台,将限制银行以做大同业业务为支撑的资产增长的操作模式,在负债来源受限但资产短期内无法调整到位的情况下,银行流动性平衡状态也将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未来货币政策宽松空间的有限性和严格监管的长期性,不可低估当前市场利率上行的高度和持续性。因此,利率的上行幅度和持续时间可能远超目前市场预期,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控压力也将会超出预期,需要高度关注。

金融科技方兴未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与科技实现了高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银行业态。从国内看,互联网金融已从最初的弥补银行服务盲区,发展到全面渗透银行存贷汇等基础业务和资产负债管理等核心领域;已从最初的服务长尾群体为主,发展到大幅拓展高净值客户。2016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19.3万亿元, 增长率为62.2%;2013~2016年间,我国互联网理财规模由3853 亿元增长至2.6万亿元,增长5.7倍,预计2020年将达到16.74万亿元。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打造场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平台,改变客户金融消费行为习惯,造成对客户和资金的分流,这对银行是一种根本性和长期性的挑战,必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定价、存款组织、市场风险管理等资产负债管理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新形势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转型与变革

面对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新环境、新挑战,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应加快转型与变革,进一步改进管理理念和优化管理模式,尽快建立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趋向要求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坚持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变革

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是要根据宏观形势、监管政策、市场要求和发展战略,着眼长远发展目标,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培育改革、发展、创新能力。

宏观视野和全局理念。一方面着力培养宏观视野,准确把握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把握好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经营发展方向,确保业务稳健发展;另一方面牢固树立服务全行中心工作的责任意识,凡事从大处着眼,为全局着想,资金、计划、价格、资本等管理政策要能充分体现银行发展战略。

资本约束与回报理念。对于银行来说,资本永远都是昂贵而稀缺的资源。资产负债管理必须牢固树立资本约束理念,建立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努力提高资本回报,最大化地发挥资本资源的效益。在确保风险资本覆盖全部风险资产的前提下,通过资本的主动分配和调节,引导各业务线的合理扩张和收缩,获取最大的经营效益。

价值最大化理念。银行价值是收入、成本、风险、资本等要素的综合,是银行持续盈利能力的反映。商业银行要把价值理念贯穿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资产负债管理更是要围绕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坚持以更少的资本杠杆、更少的成本投入、更少的风险补偿,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回报。

风险经营理念。商业银行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各项资产负债政策要以防范风险为导向,各项经营活动要在风险容忍度内开展。在实践中,资产负债管理要以流动性风险、利率与汇率风险管理为重点,通过风险计量、风险限额和风险考核等主动管理,防范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推动银行价值创造。

资源有偿理念。资产负债管理工作负责统筹银行信贷、资本、价格等核心资源的配置、监测与考核,在银行经营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面对形势下的盈利提升要求,资产负债管理树立“资源有偿,能者多得”的管理理念,抓好资源配置的统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建设价值导向的配置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发挥资源配置的经营导向和经济杠杆作用。

主动性和前瞻性管理理念。资产负债工作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前瞻性,创造性开展工作。具体而言, 计划、定价、流动性管理等工作,都要未雨绸缪,能够事前看清形势,提前做出预案,做到胸中有依据,行动有目标,工作有程序;同时,要主动开展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的创新,及时适应形势变化。

加快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转型

面对宏观经济、监管政策、市场竞争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加快管理体系变革,构建以资本约束、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覆盖、立体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拓展管理范畴。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加速拓展,特别表外业务、国际业务等的创新较快,延伸了资产负债业务的内容。同时,为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变化,综合化经营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对象。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必须积极顺应上述变化,建立业务经营全覆盖的“全局观”,从表内、本币、法人内部的单一管理范畴,向表内外、本外币、境内外、信贷与非信贷、集团与子公司的“全表”管理体系转变。

转变增长模式。“规模情结”在我国银行业一直表现得比较突出,为抢客户、争规模、提份额而忽视资本成本、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节约资本的概念和意识不强。随着利率市场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要求日趋严格,股东对银行的价值创造要求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必须树立节约资本、注重价值、兼顾长远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低资本占用、高资本回报的轻资产型业务发展,实现业务发展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諧统一, 强调成本与收入、风险与收益、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统筹平衡,走价值创造型的科学发展道路。

提升盈利能力。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提升盈利水平来改变“增量不增收”的局面变得愈发困难。今后,资产负债管理必须要有效发挥业务经营的指挥棒作用,强化以效益为中心,提升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一方面,要发挥经济资本、FTP 政策等的引导作用,全方位调整优化资产、负债、客户、收益和渠道结构,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抗经济周期型、服务创新型业务,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和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加快业务经营转型步伐,积极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在保持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持续适度增长的同时,提升定价能力和议价水平,不断提高净利息收益率水平,并更加注重经济增加值(EVA)、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RAROC)等价值指标,把持续提高股东价值回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

升级管理方法。随着外部形势的复杂化、管理对象的多元化、竞争格局的白热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也迫切需要改进管理方法、丰富管理工具。一方面,要从简单的资产与负债配比管理,升级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对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结构、收益、成本、风险等进行同步、动态规划和控制,加强资产扩张与负债组织、资产配置与资本约束间的联动,平衡好规模、风险和收益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系统建设加快从原始的手工和电子表格分析,转变为电子化、自动化和模型化的信息系统管理,充分借鉴和利用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的思维和方法,以“互联网+”推进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升级,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精细化、信息准确化、手段科学化。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

作者:刘宏海

第3篇: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的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的分析,提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策略,以期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经济和利率市场化,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引言: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新经济常态在市场和经济中引发了许多新现象和新状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证券市场的普及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银行面临着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对其未来的经营和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保证商业银行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统一的管理方法之一,在银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

1.1 利率市场化加大银行负债成本及运营风险

首先,银行负债成本增加,利率市場化加剧了银行间的价格竞争,部分银行将采取存款利率上浮的策略,这不仅加剧了银行间的流动性行为,也给其他银行维护市场和客户以及评估带来压力,迫使银行被动提高债务产品的利润率。此外,利率上升也使银行的债务成本上升,最终形成金融市场的不良竞争现象。第二,利率市场化给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由于银行规模、资产结构、融资能力和应急机制的限制,银行负债很大一部分是存款。可以说,活期存款是一种被动负债,是负债结构中的主要组成,而中长期贷款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的主要构成,这很容易导致资产和负债在长期和短期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1.2 存款保险制度影响银行资产管理效率

根据《存款保险条例》,投保机构需要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缴纳保险费。然而,对于不同的机构,存款保险费率的标准是不同的,它由两部分组成: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率。从中长期来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加剧了市场竞争,进而加剧了存款转移行为。为了吸引存款人应对存款变动,银行可能会提高存款利率,导致存款资金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存款保险的保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1.3“互联网+”助力催生新型融资模式

随着网络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资源的多元化配置也在顺利进行,包括四大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都受到了网络金融的冲击。第一个原因是经营状况良好的大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筹集资金,从而减少了对银行的依赖。第二,在整个社会融资中,依赖银行贷款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金融的发展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然各种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融资成本较高,但审批流程简化,手续便捷。从负债角度来看,余额宝和理财通的网上产品将互联网与传统产品相结合,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的利率和更便捷的投资程序,对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策略

2.1 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优化负债结构配置

调整思路,实现从“被动资产负债管理”到“主动资产负债管理”的创新模式。从资产方面看,表内外资产管理以资产配置为中心协调,非信贷业务发展增加,其他投资业务抢占一定市场份额,投资业务比重增加,银行间比重增加,贷款审核和信贷要求提高;对于负债,我们应该摒弃单纯“拉存款”的传统观念,积极探索“以资抵债”的新途径。通过加强客户细分,依托众多实体网点的优势,结合互联网营销模式,我们可以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为其量身定制投资产品,从而积极筹集资金,实现主动负债。鉴于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主动负债比被动负债能更好地应对这种流动性风险。可以采用适当的长期负债来保证目标客户的中长期资产业务,或者在面临短期流动性压力时,可以释放更多的短期负债来缓解压力。

2.2 严守资产质量底线,降低不良贷款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总体控制力度在收紧,但仍存在波动,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质量管理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继续把资产质量控制作为重中之重,每月组织一次风险调查,实现风险客户名单的动态管理,始终把握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的资产质量底线,做到准确识别、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为不良贷款处置打下坚实基础。抓好信用欺诈防治,加强信用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加大信用筛选,减少对低信用企业的放贷,降低不良贷款率;增加对个人的贷款,使个人贷款产品多样化,如汽车贷款、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家庭装修贷款、学生贷款等,并增加轻资产业务的比重;推进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处置进程。

2.3 搭建“互联网+资产负债管理”

利用互联网思维,将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与互联网相结合,构建“互联网+资产负债管理”的背景。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网络金融带来的发展机遇,推进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例如在面对三农小额贷款时,可以借助芝麻信用、腾讯信用或者京东信用等互联网信用系统,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此外,随着消费的升级,新鲜电子商务也蓬勃发展。在积极参与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以满足这些企业的贷款需求时,除了自身的信贷程序外,还可以向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学习,与相关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了解农户的真实交易数据,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信贷效率,降低坏账率。

2.4 促进中间业务增收创效,扩大利润来源

商业银行竞相采用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提高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主的非利息收入在商业收入中的比重。要积极促进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扩大收入来源。一是着眼目标任务,采取措施,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二是采取同业和系统内措施,缩小短板项目差距,全力拓展中间业务。三是坚持创新,实现突破。积极借鉴同业和系统的先进经验,争取上级行相关业务的审批权,开拓创新,尽快实现创新业务的突破和成果,培育中间业务的主要增长点。第四,挖掘潜力,加强精细化管理,拓展传统中间业务的收入来源。重点关注收费标准,梳理收费项目,逐项明确发展和管理要求。应该努力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可以收费的项目应该收费,可以扩展的产品应该尽可能多地推向市场。要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少数项目的收入增长模式,促进中间业务全面均衡发展。五是坚持合规经营,加强收费管理,实现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监管要求,落实银监会要求,将专项治理与可持续经营有机结合。要进一步提高减免税标准,严格控制减免税,促进中间业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结构中,低资本、高附加值的投资银行应该是业务发展的重点。

2.5 促进国际业务发展,控制外币贷存比

存贷比管理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自2015年存贷比指标退出法定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以来,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尤其是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越来越高。从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商业银行本币存贷比相对稳定,而外币存贷比波动较大,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尽快建立覆盖各种风险的详细、全面的管理体系,在控制外币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国际业务。因此,要加快跨境金融业务发展,抓住稳定外贸、加快“走出去”步伐的有利时机,巩固国际业务传统领域的优势,主动迎接新的跨境金融业态。

结束语:

目前,各银行的投资渠道正在逐步拓宽。除了传统贷款,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也是主要手段之一。银行金融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发行质量和数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银行存款资金正逐步转化为以金融产品形式的存在,这也符合当前经济发展以及银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1] 叶晓义.利率市场化视阈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2)

[2] 毛国英.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的探讨[J].甘肃金融.2018(05)

[3] 曹麟,银磊.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变化及其应对[J].海南金融.2019(02)

作者:阴悦

第4篇:简述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内容

答: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其投放基础货币,产生负债的业务。负债业务包括货币发行、代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等内容。资产业务是指其运用货币资金的业务。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再贴现业务、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

第5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080122406 张 天禹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分为: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其他资产业务等。

现金资产作为银行流动性需要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盈利性的资产,从经营的观点出发,银行一般都尽可能地把它降低到法律法定的最低标准。

现金资产没有利息收入,只要不造成交易障碍,银行总是尽可能少地保留现金。如果银行把腾出的资金用于别的投资,即可获得利润收入,因此过量的现金准备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并且随着投资利率水平的上升,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加。 但是,银行现金准备过少,又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果银行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储户的提款需求,就将丧失储户对银行的信任。同样,一家银行必须在中央银行和其它业务往来的银行保持足够的存款余额以补充存款的外流。拥有现金资产太少对清偿能力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并增加借款成本。故银行现金资产应保持一个合理适度的水平。

所以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维持正常经营所必需的,为了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银行总资产中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现金资产占总资产比率不是越少越好。

现金资产一般包括银行库存现金、在途托收现金、代理行存款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四部分。

库存现金是银行金库中的纸币和硬币,以及同中央银行发生往来但尚在运送中的现金;

在途托收现金指已签发支票送交中央银行或其他银行但相关账户尚未贷记的部分;

代理行存款即存放同业的款项,主要用于同业间、联行间业务往来的需要;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用于应付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并可做支票清算、财政部库券交易和电汇等财户的余额。

现金资产是唯一可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项目,也是银行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可以随时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和贷款请求,因而被称为一级准备。但现金资产基本上是无收益的,因而银行在经营中总是力图在缴足准备金,确保银行流动性的前提下减少现金资产的持有。

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证券投资过程,是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

第6篇:货币当局(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解读

自1994年起,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央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但其目前报表的项目结构是逐步演化的结果,许多项目并非自始既有。

一、现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任何一个微观经济体的资金来源渠道无非就两种:自有资金或借入。其资产负债表当中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就是分别对这两种不同融资渠道的综括。

不难理解,有资金的来源就必定会有资金的具体存在形式或运用方式。所谓资产,亦即资金的具体存在形式或者资金的具体用途罢了。可见,作为一个会计恒等式,“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句话的含义,其实就是“资金的运用(或存在)的数量必定等于资金的来源数量”。

由于“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依据,所以我们可藉由这一恒等式来追踪、分析特定经济体的一项具体业务在其资产负债表当中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当然,由于资产负债表属于存量报表,所以这些具体业务的规模必须足够地大。就此来说,资产负债表就像一面镜子,尽管不是很清晰、明亮,但我们仍可凭以观测到相应经济体的资金流在特定期间内大致的来龙去脉。

1 与一般的微观经济体相比,银行机构的自有资金在其总资产形成当中的占比极低,由此,银行机构的资金来源业务统称负债业务。

在中央银行(亦称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的主要内容是:

1、国外资产:外汇(储备)、货币黄金、其他国外资产;

2、对政府债权:对中央政府债权;

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5、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

6、其他资产。

而其负债项下的主要内容是:

1、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金融性公司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

2、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3、发行债券;

4、国外负债;

5、政府存款;

6、自有资金;

7、其他负债。

二、关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理解

现代货币的基本形态是支票和纸币现钞。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提供。其中由中央银行所提供的那部分货币量叫做银根或基础货币。这一部分货币最终形成

2 老百姓手中的现钞、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基础货币的投放体现为负债项下“储备货币”的增加。其中,“货币发行”展示的是现钞的投放数量。

而市场交易过程中所使用的支票货币则是由商业银行提供。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的创造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以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规模增加。

货币当局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如下四种形式:

一是向财政部门借出款项或允许其透支。财政部门则通过财政支出、财政投资或转移支付等形式将这一部分基础货币注入生产、流通或消费领域,最终转化成企业和家庭的货币收入。

在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向财政部门借出款项表现为资产项下“对政府债权”的增加以及负债项下“政府存款”的增加。然后经由财政资金的使用表现为负债项下“政府存款”的减少以及“储备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加。而财政的透支则会直接表现为资产项下“对政府债权”的增加以及负债项下“储备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加。

但《中国人民银行法》已经不允许中央银行以这种方式投放基础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第三十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

3 二是货币当局以再贷款或再贴现等形式向商业银行授信。这部分基础货币经由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转账存款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的派生存款创造过程,最终转化为众多商户或个人的支票存款和现金货币。

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这将表现为资产项下“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增加以及负债项下“储备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货币发行)”的增加。

三是货币当局买入外汇资产。这部分基础货币也将经由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派生出大量的支票存款和现金货币。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这将表现为资产项下对“国外资产(外汇储备)”的增加以及负债项下“储备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加。

在历史上,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但在目前,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

四是货币当局经由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有价证券。

由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以金融机构为交易对方,买卖的标的是国债,所以在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这将表现为资产项下“对政府债权”的增加以及负债项下“储备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通过央行票据的发行、正回购交易以及外汇掉期交易等途径调控基础货币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数量分布。在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央行票据的发行表现为负债项下“储备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减少以及“发行债券”的增加;正回购交易中的第一次交易表现为负债项下“储备货币(金

4 融性公司存款)”的减少以及“其他负债”的增加;外汇掉期交易当中的售出外汇表现为资产项下“外汇(储备)”的减少以及负债项下“储备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减少。

归纳起来,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各主要项目的含义大致如下:(当然,我并未找到关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述各项目的权威解释或佐证。本文内容仅是我的推理。)

1、“国外资产”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所持有的外汇资产总量。其中,“外汇(储备)”这个项目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货币黄金”的增加不一定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而“其他国外资产”的增加则一定不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

2、“对政府债权”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经由公开市场业务而间接持有的国债余额。

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再贷款、再贴现业务的余额。

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所持有的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券余额或再贷款余额。

5、“储备货币”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投放社会的基础货币存量。其中,“货币发行”这个项目反映的是正在社会各界流通着的现金存量,包括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库存现金”以及在金融系统之外的“流通中现金”(M0);“金融性公司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这两个子项目分别反映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准备金存款帐户余额以及其他金融性公司的结算账户余额,这些存款的增加直接对应着基础货币的投放。

6、“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这个项目反映的是金融性公司在央行的除了“储备货币”存款之外的其他存款。这些存款的增加与基础货币的投放无关,也与派生存款的增加无关。

例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外国银行分行人民币营运资金的30%应当以人民币国债或者6个月以上(含6个月)的央行人民币定期存款作为人民币生息资产。

再例如,央行曾要求商业银行以外汇资金增补人民币存款的法定准备金。

另外,若存在非金融机构存款的话,也可放在本项或“其他负债”项下。

7、“发行债券”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未到期票据的余额。

三、基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对几个央行业务案例的解读 与一般经济体先有资金来源(亦即自有资金或负债)业务、然后才会发生相应的资产业务迥然不同,中央银行在逻辑上是先有资产业务、然后才发生基础货币投放这一负债业务。也就是说,基础货币的投放是中央银行实施相应资产业务的结果。对外净资产、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对非货币金融部门债权以及对政府债权净额之和,再减去货币当局通过发行债券所回笼的基础货币数量,其最终结果非常接近于实际流通在外的基础货币量。

这就意味着,受制于资金来源的规模有限,一般经济体的资产总量不可能无限扩大,但中央银行却是唯一的例外,货币当局 6 的资产总量有无限扩大的可能。其资产总量的扩大过程即是基础货币的净投放过程。

有了上述逻辑,我们便可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具体资产业务操作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了。

例如,2003年12月,中央银行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在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上将会体现为资产项目下“外汇资产”的减少以及“其他资产”的增加。

2007年8月,财政部首先向中国农业银行发行6000亿元人民币的特别国债(一期),然后以所筹集到的人民币资金向中国人民银行购买等值的外汇,充作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的资本金。这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首先体现为负债项下“金融性公司存款” 的减少和“政府存款”的增加,然后体现为资产项下“外汇资产”的减少和负债项下“政府存款”的减少。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又将卖汇所获得的6000亿元人民币经由公开市场业务向中国农业银行购买等值的特别国债。这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负债项下“金融性公司存款” 的增加和资产项下“对政府债权”的增加。

2007年9月,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从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中央汇金公司的全部股权,并将上述股权作为对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的一部分,注入中投公司。中投公司从央行手中购买汇金公司的交易记录出现在2007年12月的央行资产负债表上。这一个月的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项下的“其他资产”项从

7 11月的11979亿元骤减至12月的7098亿元,减少了4881亿元,按当期汇率约为670亿美元。相应地,负债项下的“政府存款”也会发生相应的减少。

200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以外汇缴存本币存款准备金,这使得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项下的“其他国外资产”从2007年1月至7月的1069亿人民币左右跳升到8月的2085.27亿人民币,到12月又升至9319.23亿元,累计增加8266.92亿元。相应地,负债项下的“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也会发生相应的增加。

综上所述,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外汇占款、财政存款、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或再贴现、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及央行回购业务的实施是影响基础货币投放规模的主要因素。

例如,今年上半年的外汇占款增加了9656.85亿元,这就造成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但上半年的财政存款增加了7049.13亿元,这又抑制了基础货币的增加。不过,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财政存款势必下降。如自去年12月至今年5月,伴随着政府支出的扩大,财政存款大幅度地下降,基础货币则明显地增加。

由于现行外汇政策目标以及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因,外汇占款和财政存款的变动非央行所能控制,因此为对冲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央行近年来逐步强化了央行票据发行和央行正回购操作等公开市场业务。

例如,今年上半年的央行票据存量下降了4570.99亿元,这意味着央票操作主要是净投放资金。而上半年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负债净增加了11474.95亿元,这应该是央行正回购操作

8 力度加大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央行通过正回购净回笼了基础货币。

可见,中国人民银行需要针对外汇占款、财政存款、央行票据和正回购到期资金的具体变动,采取综合平衡、动态调整的策略,以确保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藉以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标。

9

第7篇: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

A. 名词解释

1. 现金资产: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

用于保障清偿力与流动性。(构成见下文)

2. 超额准备金(广义/狭义):

广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中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的余额,即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存款数额-存款数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狭义: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被称为商业银行备付金或清算存款。规定限额用于支付清算,超限额用于贷款投资。准备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它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此消彼长。

3. 库存现金: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中的现钞和硬币,用于应付客户提现和银行本身

的日常零星开支。经营原则是保持适度规模。

4. 核心存款:也称稳定性负债,通常指被提取可能性极小、可被银行在较长时期内

使用的资金。银行对该部分只保留极少准备金即可。

5. 热钱负债:也称游动性负债、易变性负债等,指对利率变动敏感的存和各种借入

款,银行必须能够随时应付客户的提存要求或借入款的偿付要求,包括银行的活期存款、同业拆借资金等。

6. 基础头寸:银行可用头寸的组成部分,是库存现金与超额准备金的总和。用于应

付客户提存和满足债权债务清算的需要(规定限额的超额准备金部分),和用于发放贷款和投资(可贷头寸)。

B. [小题]商业银行持有现金的原因是什么?

保持清偿力、流动性

C.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由哪些部分构成?

D. [计算]影响商业银行存放同业款的因素有哪些?(书P114)

影响因素:使用代理行的服务数量和项目;代理行的收费标准;可投资余额的收益率。

计算见书表5-

1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率×时间换算×(同业存款余额−浮存−应提准备金) E. [计算]银行如何预测流动性需求?

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方法、资金结构法、概率分析法、流动性指标法

具体方法见书P120-124(太多了= =)

F. [简答]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原则?

(答案摘自老版课本)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持有目的:满足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需要。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在保证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将持有现金资产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程度,作为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杠杆,服务于银行整体经营状况最优化目标。只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 总量适度原则

是指银行现金资产的总量必须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规模上。这个还当的规模是指由银行现金资产的功能和特点决定的,在保证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的前提下,为保持现金资产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最低时的现金资产数量。现金资产管理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过少有风险,过多机会成本增加影响盈利。

2. 适时调节原则

是指银行要根据业务过程中的现金流量变化,及时调整资金头寸,确保现金资产的适度规模。银行现金资产规模的变化取决于一定时期内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大于支出,存量上升。反之,存量下降。因此要保持适度的现金资产存量规模就需要根据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资金调度。因此,适时调节资产头寸是银行实现现金资产规模适度的必要手段。

3. 安全保障原则

商业银行大部分现金资产主要由其在中央银行和同业的存款及库存现金组成。其中库存现金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必要的支付周转金,分布于银行的各个营业网点。在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中,需要对库存现金进行保管、清点、运输等活动。由于库存现金是以现钞的形式存在,因此必然面临被盗、被抢和清点、包装差错及自然灾害损失的风险。因此,银行在现金资产特别是库存现金的管理中,必须健全安全保卫制度,严格业务操作规程,确保资金的安全无损。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与管理

A. 名词解释

1. 贷款承诺费:银行对已承诺给顾客而顾客又没有使用的那部分资金收取的费用。

2. 补偿余额:应银行要求,借款人保持在银行的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和低利率定期存

款。分为按实际贷款余额计算的补偿余额和已承诺而未使用的限额计算的补偿余额。

3. 担保贷款:银行要求借款人根据规定的担保方式提供贷款担保而发放的贷款,主要

方式为保证、质押、抵押。

4. 抵押率:又称“垫头”,是抵押贷款本金利息之和与抵押物估价值之比。确定抵押

率时,应考虑贷款风险、借款人信誉、抵押物品种、贷款期限。

5. 票据贴现:以票据所有权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实质上是一种债权

债务关系的转移,是银行通过贴现而间接地把款项贷放给票据的付款人,是银行贷款的一种特殊方式。

6. 住房按揭贷款:我国银行目前发放的一种主要的消费者贷款。由楼宇购买者支付一

定的购房款后,不足部分向银行申请贷款,以向卖房者付清全部房款。一般以楼花或现楼作抵押,还需要开发商提供担保或承诺在购房者不能还清贷款时由开发商回购,向银行购回抵押权。

7. 信用分析:对债务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进行系统

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内容:借款人的品格、能力、资本、担保、经营环境条件。

8. 次级贷款:指缺陷已经很明显的贷款,正常经营收入已不足以保证还款,需要通过

出售、变卖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

9. 审贷分离:在贷款审批过程中,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个阶段分别交有

三个不同的岗位来完成,并相应承担由于各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而带来的风险责任。

B. [小题]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原则是什么?

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份额,保证贷款安全、维护银行形象

C. [简答]确定贷款抵押率应考虑哪些因素?(风险,抵押物,信誉)

贷款风险:贷款人对贷款风险的估计与抵押率呈反向,风险大,抵押率低

借款人信誉:信誉偏低的借款人抵押率低

贷款期限:期限长→抵押期长→风险大→抵押率低

D. 抵押贷款与质押贷款的区别?

类型

保证贷款 法律方式保证、保证方

式、保证人

抵押方式 涉及当标的物抵押率 事人第三人无借款人财产

或第三 人

借款人动产或

或第三权利人产权标的登记不改变财产占有 改变财产占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抵押贷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质押贷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质押方式

E. 抵押贷款的管理要点

抵押贷款的分类

抵押物的选择与估价

抵押物的选择原则—— 合法、易售、稳定性、易测性;

抵押物的估价

抵押率(垫头)的确定 ——贷款风险,借款人信誉,抵押物品种,贷款期限。 抵押物的产权设定与登记

抵押物的占管与处分

F. [小题]银行办理票据贴现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要点是什么?(对象、对银行

贷款的区别-简单计算)

票据贴现的审批(票据要件合法;付款人和承兑人自信状况;票据期限长短;贴现额度)

期限与额度(实付贴现额 = 贴现票据面额-贴现利息;贴现利息= 票据面额×贴现期限×贴现率)

到期处理

G. 消费者贷款的分类?

分期偿还贷款:借款人到期日前分期偿还本金利息,额度小,本息按月偿还,以所购商品为抵押。

信用卡贷款及其他周转额贷款:发卡机构签发证明持卡人信誉良好并持以在特定场

所进行消费或提现的信用凭证。

一次性偿还贷款:要求借款人在到期时一次性还清贷款本息的消费贷款。

H. 信用分析主要内容(财务项目、财务指标)

财务项目:

资产负债表

资产项目: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投资

负债及资本项目:负债,资本

损益表(企业经营成果)

财务状况变动表(营运资产变动与企业流动性)

财务比率:书P160-162(与公司金融基本一致)

I. [小题]不良贷款分类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个为不良贷款)

J. [小题]贷款价格构成要素

贷款利率、贷款承诺费、补偿余额、隐含价格

K. 影响贷款价格的因素

资金成本:平均成本→过去银行的经营状况;资金边际成本→未来新增资金来源的成本

贷款风险程度:风险→风险费用

贷款费用:向客户提供贷款时工作产生费用

借款人信用及与银行关系:贷款人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借款人与银行的正常业务关系

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率

贷款供求情况

L. 贷款定价方法(两个,基本含义)

成本加成:贷款利率=贷款成本率+利率加成。不考虑承诺费、服务费和补偿余额 价格领导模型:以若干个大银行统一的优惠利率(基础利率)为基础,考虑到违约风险补偿和期限风险补偿后,为贷款制定的利率。贷款利率= 基础利率(各种成本与银行预期的利润)+ 加成部分

M. 银行发放保证贷款时对保证人的要求

保证:保证人与银行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约定履行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保证方式:

一般保证: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连带保证:保证合同中约定,由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保证人:具有法人地位并有经济承保能力的经济实体、其他组织和公民。我国规定: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等不能作为保证人。

第三节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

A. 名词解释

1. 政府债券:政府为募集资金而发行的,承诺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

按发行主体分为中央政府债券(财政部)、政府机构债券(除财政部外的中央政府

部门)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部门)。具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抵押代用率高的特点。

2. 持有期收益率:银行在二级市场买入证券后,持有一段时间,并在该证券未到期之

前在二级市场上再次转让卖出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率。

年利息+卖出价格−买入价格持有年数公式:持有期收益率=买入价格×100%

3. 系统性风险:指某种因素对市场上所有证券造成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在其作用下,

所有证券呈同方向波动,该风险无法通过证券组合消除。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

B. [小题]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的目标与基本功能?

目标:

多样化投资,分散投资风险(安全性)

稳定收益投资,保证银行未来资金支付需求(流动性)

整体规划,充分合理利用资金,获得较高收益(盈利性)

功能:

获取收益、分散风险、增强流动性、合理避税

C. 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对象

国内对象:

政府债券: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基本建设债券、特种债券

金融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券

国外对象:

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债券、抵押贷款和资产支持债券

D. [小题]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方式

直接投资证券业务,管理证券交易账户

第8篇:2014年天津银行招聘考试备考资料: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天津金融人tj.jinrongren.net

2014年天津银行招聘考试备考资料: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欢迎来到天津银行招聘网(农村商业银行招聘网)为您整理天津银行招聘信息(农村商业银行),并为您提供免费备考资料、备考视频、试题真题等资料,欢迎大家收藏(ctrl+D),天津中公金融人预祝众考生应聘成功!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现金资产 是指商业银行占用在现金形态上的资产,是随时可以加以运用的资金,在所有资产中具有最强的流动性,属于一级准备资产。一般包括四部分:

1.库存现金 是指银行金库所保留的现钞,它随时可用于支付。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客户提取存款的需要,总要保留一定数额的现金。由于现金是一种不盈利的资产,再基于安全性考虑,一般不宜保留过多,它只占银行一级准备的很小一部分。

2.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商业银行要在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额的存款。该存款叫准备金存款,主要用于满足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和用于银行之间的金融交易,如用于实现支票的清算和支付。这部分存款不能耗尽,最低要达到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数额,一般在法定准备金数额上下进行波动。

3.存放同业 指本行存放在其他银行的资金(其他银行存在本行的资金称为同业存款)。商业银行相互之间存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同业之间的结算收付和相互代理业务。

天津银行招聘考试网

天津金融人tj.jinrongren.net

4.应收现金 又称托收中现金,指银行收到客户交来的由其他银行付款的票据,应向其他付款银行收取,但尚未收到的资金。

(2)贴现 就是客户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银行。

1、计算公式

贴现付款额:票据面额× (1一年贴现率×未到期天数/360天)

2、贴现与一般贷款的区别

(1)贷款一般是到期后收取利息,贴现则是在业务发生时即预扣利息;

(2)贷款的债务人即借款人,而贴现时的债务人不是来贴现的客户,而是来自票据的付款人;

(3)贴现的期限一般较短。

3、贴现业务的扩展。贴现业务,过去主要是以商业票据为对象,现在已扩展到政府债券。银行办理贴现,既可获得利息收入,又能在需要时通过再贴现随时收回资金。

2015年天津市银行招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

2015天津银行考试在线交流平台:182635634

更多天津银行考试招聘信息欢迎访问天津银行招聘网

天津银行招聘考试网

第9篇:银行都是这样识别借款企业的隐性负债的!

导致信贷逾期的原因有很多,未调查出借款人的隐性负债是很常见的一个原因,其中识别企业是否涉及民间借贷的负债存在诸多困难,需从观察企业主经营行为、与客户沟通、开展外围调查、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现金流向、融资情况等方面入手甄别,并采取强化贷前调查、贷款审查、授后管理、改进监测技术和完善内控体系等措施加以防范。

民营企业财务不透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存在民间借贷。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民间借贷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存在信息不够透明、银行间共享程度低、资金流向查实难,交易隐蔽、缺乏必要的登记和管理制度,法律地位不确定、风险不易监控,容易滋生非法融资、洗钱犯罪等诸多问题。商业银行如何防民间借贷风险之患于未然,已成为当前信用风险管理不可回避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授信客户民间借贷风险的识别

尽管识别企业民间借贷存在诸多困难,但仔细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融资等情况,观察企业主(实际控制人或法人)的个人行为,仍然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1. 观察企业主个人行为

一是观察企业主的经营行为。如基本游离主业,经营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或投资性行业,或外流外迁,甚至转向国外,在高息利益驱使下,热衷于挣快钱,将利用实业平台谋得的银行贷款直接转手用于民间借贷等。

二是观察业主的投资行为。若企业主投资偏好激进,热衷于房地产开发以及股票、贵金属、艺术品等高风险行业跨界投资,或存在炒原材料、大宗商品等投机行为,则该企业将生产经营资金挪用于民间借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投资涉及行业众多、投资分散且其自有资金不能满足投资欲望时,为了维持投资欲望和正常生产经营,在通过正常融资渠道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势必会进行民间融资甚至是“高利贷”借款。

三是观察企业主的管理行为。若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如法人代表经常更换,生产经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向银行借款后不能提供有效证明真实贸易背景的支付凭证,申请的贷款金额明显超出实际有效需求,账户往来异常,财务信息失真;或者实际控制人和法人代表非同一人,公司大小事务由实际控制人决定,其他高管对公司财务、管理状况不了解的,则存在逃避监管嫌疑,应对其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情况做进一步深入了解。

四是观察企业主是否存在失范行为。包括经常以各种名义诱导员工办理个人贷款或集资,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财务公司等过从甚密,上下游企业反映其行为反常;嗜好赌博,如部分企业主出入境记录显示近年频繁往返澳门,个人账户晚上 12点以后或者在境外频繁波动;嗜好奢侈品消费,尤其是部分年轻企业主财富积累时间较短,父母、亲朋也无高额收入来源,但却拥有大量奢侈品,消费水平远超收入水平。如存在这些情况,那么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的可能性非常大,所谓“花别人的钱不心疼”,靠自己一分一厘辛苦积累起财富的企业主,行事往往比较低调,也不铺张奢华。

2. 与客户有效沟通

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后检查,客户经理在与企业主、财务人员、负责融资人员、公司员工、公司股东等接触过程中,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等方式,套取企业资金往来信息,是了解企业有无内外部集资(股)或民间借贷最简单的方式。询问的时候要注意方法:

一要背靠背地询问。问企业负责人时避开其财务人员,问财务负责人时避开其会计人员,然后根据询问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问题。

二是询问时要讲究策略。可在交谈中突然单刀直入地提高问题,在其骤不及防中发现蛛丝马迹。 三是因人而异,突出重点。如向企业主了解投资理念、从业经历、人际关系,对企业财务重点了解多元化投资及资金紧缺情况;向管理人员重点了解企业主生活习惯、异常动向等,对分析是否参与民间借贷、内部集资有很大作用。

此外,在与企业财务人员,特别是负责资金调度的人员交流过程中,发现其通过电话与资金中介沟通频繁,话语中经常出现“价格、金额、期限”等字眼;或曾经侧面向客户经理咨询资金调头渠道;或其对民间融资利率十分熟悉等,往往预示着企业已经介入民间借贷。

3. 开展外围调查

外围调查是了解企业有无民间借贷有深度的方式。企业民间借贷的来源主要是企业控制人或股东的亲朋好友、业务往来单位和不规范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机构。

对于企业控制人或股东的亲朋好友,客户经理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非正式的调查,调查中注意拜访的礼节,争取得到其配合。

对于企业的业务往来单位和民间借贷机构,可以通过上门走访、函件等正规的方式开展调查。 此外,要利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以及税务、工商等部门或媒体信息,了解企业和企业控制人、主要股东的债务情况,通过关联企业、当地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人民法院等外围获取相关信息;

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发布的资讯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例如某工业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借款余额为4000万元,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显示为3300万元,经调查核实700万元为民间借入款。

4. 分析信贷企业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成果的静态反映,企业提供给金融机构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与企业的实际可能会存在一定差距,但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的深入分析,并借助征信系统、税务系统等查询平台,也能从中发现企业是否参与民间借贷的蛛丝马迹。

第一,分析企业应付款项等流动负债明细,重点要对明细中无业务关联的应付款项进行核实。企业的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产生于经营活动,一般与生产规模相当,与生产周期的变动一致,并在短期内就要支付。 对于下面情况应引起注意:

一是企业的应付账款或预收账款长期固定不变;

二是应收、应付款科目余额较大或者有大额进出,与企业规模和生产经营实际不相匹配;

三是应付款突然增加,表面挂股东或关联公司,股东通过个人借款再“转借”公司等,可以通过财务审计报告附注中应付款债权人明细情况,进一步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民间借贷行为。

其他应付款也是一样的道理,若所列的其他应付款对象非企业股东等正常的应付款项,而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毫无关联的企业或个人,则此类应付款很有可能成为民间借贷款项。

第二,分析财务费用与融资额的匹配度,三费是否异常增加。正常情况下,若企业在银行无信贷业务,财务费用应为负值(表示企业所取得的银行存款利息),而实际上为正值且金额较大,则极有可能是为民间借贷所支付的利息。

若企业在银行有信贷业务,应根据企业在银行的融资规模,结合融资成本(包括支付的借款利息、费用等)匡算出企业的财务费用,与列支的财务费用进行比较,若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则企业很有可能为了支付民间借贷利息而使财务费用高涨;

如果企业经营没有显著变化,销售稳定,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增长明显,超出其经营规模的合理范围;或者呈规律性的变动,如季度性地增加一个相对固定的金额,则可能企业将民间融资利息支出摊入其中。

第三,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不匹配。资本公积主要来源于资本溢价、接受捐赠等,一般应与企业财富积累经历保持一致。如果企业实收资本较小,而资本公积金迅速增加,或者无故提高资本公积金,或者大额、连续增资,与企业发展不符,则其中可能有民间借贷资金进入。如某纺织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2012年以前资本公积金科目余额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2013年年底的报表反映企业资本公积金由原来的565万元一下子增加到了2165万元,经调查核实,该企业通过职工以及其他社会集资方式借入了民间借贷资金。

5. 分析信贷企业资金流向

按月定期监测企业账户资金是银行贷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要分析相关企业的银行账户明细和流水,对与其经营范围明显不符的交易对手逐一核实,重点关注超过正常需要的异状情况和无业务背景的资金转账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民间借贷的可能。

如果企业银行账户存在整笔划款,但并非划转给上下游企业或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则企业有民间借贷可能。

如果发现企业银行账户对外有规律地划款,在特定日期向特定对象支付等量小额资金,往往可以判断企业是在支付民间借贷利息;如为大额提现,则有可能是融出资金给其他企业、个人或者归还民间融资。

二 分析银行授信转贷时点的企业资金进出活动,在银行贷款到期前几日有资金划入,贷款存量周转后原来划入账户的资金又等量划出,可见企业转贷资金源于民间借贷。

三 通过查询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经营者(包括股东、财务及销售人员等)的个人账户流水,分析明显不符个人正常运作所需的异状资金流转和大额现金存入和支取等行为,看是否存在高利贷现象。

四 要特别关注其银行存款账户的资金往来信息,对企业与私募基金、合会抬会、资金中介机构、地下钱庄、私人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机构的大额资金往来,或出现异常大额现金进账用于归还到期贷款或同户名转账等情形,应及时跟踪调查企业是否涉足民间(借贷)融资或非法集资。

6.分析信贷企业融资情况

分析银行负债程度。通常,企业过度负债、过度扩张或重大投资失误都会直接导致企业流动性困难,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如无法取得正规金融机构的新增授信,往往会迫使企业走上大额民间借贷的不归路。

通过对企业实际控制人所涉及的行业及其资金实力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如企业主业不突出,经营情况、行业前景一般,但银行负债高,该类企业往往利用信贷资金涉足民间融资、高利贷,甚至已将此作为主业。如果融资平台多、融资饱和度高,但企业的资产却同负债规模背离较大,企业可能存在抽取资金用于归还民间借款及利息的情况。如果对外投资大,且资金来源不明,在企业投资项目的资金缺口和银行债务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应对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和来源构成进行仔细分析,看资金是否来源于民间融资。

分析对授信周转的时效性要求。一般要求客户经理在一天内完成授信周转,或者要求在营业结束前将信贷资金整笔转出。尤其是部分企业在向银行申请授信时附带了时间点的要求,如“最好在X月X日前完成审批或放款”,可能暗示其在该时间段左右需要归还高利贷资金。

分析表外业务融资。部分涉及民间融资高利贷企业在表内融资饱和的情况下,往往利用虚假的贸易背景或者为融资而制造贸易背景,如通过关联企业交易开立国内证等进行“假贸易真融资”。

分析贷款担保方式。很多参与民间借贷的企业在办理银行信贷的时候,采用了第三方抵押,一是因为抵押人自身没有融资平台,或者对外融资过度,不符合银行准入条件,通过相互合作获取银行贷款后,借款人将贷款资金出借给抵押人,并获取一定的费用。二是抵押人与借款人合作,获取银行贷款后,从事民间借贷或者对外投资获取回报。这种情况下,信贷客户与提供抵押或保证担保的第三方除了私人关系因素外,存在借贷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抵押人和借款人之间出现了矛盾,很容易引发信用风险事件。

二、 借款企业涉及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

1. 强化贷前调查 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判断是否存在民间融资情况,贷前调查是关键。除了常规调查外, 要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 通过对非财务因素的收集、监测、分析, 获得和掌握影响贷款偿还的信息:

一是强化调查力度,对新增贷款、首笔贷款还要着重调查企业主的道德品质、诚信度、投资理念和经营管理能力,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

二是要拓展调查宽度,把调查工作延伸到税务、工商部门、有业务往来的相关企业以及业主的左邻右舍等,顺藤摸瓜,从企业的上下游和周边企业旁敲侧击,广泛获取信息。

三是挖掘调查深度,提高现场调查的频率,除抽调原始凭证、实地核查库存商品等手段外,还可以要求企业提供水电费账单、纳税凭证、购销合同、以及资产权属证明等材料,以及通过行业协会等外部相关信息,全面摸清企业有效资产和真实现金流状况,用于发现涉及民间借贷的蛛丝马迹。

2. 加强贷款审查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首先,提高审查质量。贷款审查、审批人员应加强对主要财务科目及其关联企业间应收应付明细的审核,努力实现 “两个匹配”:

一是企业(股东)经营历史与现有经营规模及资产规模的匹配。对历史积累不足以支撑现有经营及资产规模的企业,重点分析其资金来源,判断是否通过民间集资筹措资金;

二是企业经营状况与授信额度及借贷成本的匹配。对行业前景一般,经营并不存在快速扩张条件的企业,重点分析其授信额度的合理性,判断其授信的真实用途。对银行综合借贷成本超过企业产品毛利率的授信申请,结合企业周转水平,判断企业是否能以主营业务承担该财务成本,对主营业务无法承担该财务成本的企业,拒绝授信,以防止可能的不良用途。

其次,优化授信方案。应针对不同的授信客户,设定合理的产品组合,尽可能采用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融资等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替代资金不易监控的流动资金贷款产品;要把抵质押、保证等手续办到位,不留瑕疵。

第三,严把审批关口。对存在融资成本超出国家法律保护的民间借贷的企业,应直接予以否决。

3. 强化授后管理 提升风险缓释能力

首先,在贷后阶段,严格执行贷款新规,努力实现“两个结合”。 一是受托支付与企业日常资金进出管理的结合。除贷款资金严格执行贷款新规、落实受托支付外,严格监控授信企业的日常资金流转,重点监控与企业主营无关的大额资金进出,通过资金流向和金额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民间借贷行为;

二是常规检查与企业重大行为排查相结合。除依照业务流程进行首次检查、定期检查外,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变化和重大事件,尤其对企业重大投资行为的资金落实情况、管理层重大变化、法律诉讼等事件进行重点分析和排查,防止因民间借贷引发授信风险。

其次,加强资金管控。对自主支付的一定要求企业提供购销合同、发票、发货清单等佐证资料,以检查贷款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的用途是否一致;加强销货资金归行的管理,将资金归行率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和持续用款条件,对达不到持续用款条件的要分析原因,要求企业整改,发现有民间借贷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日常资金支付的管理,强化跟单支付的意识,对企业达到一定金额的支付必须要客户经理审核签字后前台才能付款。

第三,银行客户经理应密切关注贷款企业资金流出流入动向。监控银行贷款资金用途的合规性,防止贷款资金流向与其生产经营无关的企业或个人,甚至流向民间借贷市场。 第四,寓服务于监督之中,通过给企业办理结算、融资、咨询、理财等综合性业务,及时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资金使用情况,增强民间借贷风险识别的敏感性。

4.改进监测技术 提升风险监控威慑力

民间借贷活动较为隐秘,检查人员仅凭交易凭证很难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为民间借贷,特别是在每天大量的账务交易中,更难识别出风险疑点。当前非现场监测手段的主要问题是,监测点和监测条件设立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民间借贷风险特点的精确识别、监测和管理。而运用非现场技术,根据非民间借贷资金特征和运作规律进行识别和监测,对疑点进行精确打击,效率较高。

一是有针对性地改进监测技术,重点采取对资金链的上下游密切跟踪、模型精细特征识别、多渠道技术手段配合、日常监测与累计识别相结合等方式,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二是加强监测疑点核实管理,建立以疑点性质和风险权重为标准的分类疑点核实机制,加强疑点核实的过程规范管理,并通过建立模型设计者、运用者和疑点核实者三方之间的沟通和反馈桥梁,不断对监测模型进行总结、优化、提升; 三是将监测结果运用于员工行为排查和教育,以及客户信贷管理中,提升管理工作执行效能和威慑力。

5.完善内控体系 提高制度执行力

为保障贷款的安全,首先应提升员工执业素养。一个良好的信贷体系由业务素质不高的信贷人员执行,也会偏离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而一个优秀的信贷人员能够弥补信贷政策、管理制度的缺陷。企业民间融资、虚假申请贷款材料能够顺利在多家银行瞒天过海,关键在于信贷人员不能切实做到实地调查借款人经营及资产情况,并进行真实性核对和审查,如果信贷人员切实认真做好调查核实工作,完全能够避免因此而产生的信贷风险。为此,需从典型案例分析入手,提高员工深入分析和发现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的能力。

二是要完善内控体系。要制定具体、规范、全面的民营企业涉及民间借贷的识别程序和管理制度,明确和细化各岗位、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点和控制措施,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管理机制。

三是要完善奖惩制度。要求经办行在申报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前,将企业是否涉及民间借贷作为一项重要调查内容并在申报材料中予以说明,对于认真履行职责、在防范和化解民间融资风险中作出贡献的员工要给予特殊奖励。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在信贷管理中存在调查不尽职、隐瞒不报行为的,依纪依规严肃问责;对参与民间融资活动、充当资金掮客的客户经理,一律予以开除,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手软,维护执行制度的严肃性。

四是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信贷黑名单等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增强对民间借贷风险的共同防御能力。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6期。作者:连育青 建设银行福建分行资深风险经理

上一篇:中学生励志的文章下一篇:提升配网规划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