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班会

2023-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班会

我们共同的节日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窗口

——祝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喜逢《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值此,谨向贵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学术杂志,它不仅是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学习交流园地,也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论坛,更是反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窗口。20年的时间,对于人生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不断在踏实前行的《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这20年刻下了它从初创到发展的历史足迹。不论是“特稿”、“论坛”、“乐评”,还是“教学园地”、“教师教育”、“杂谈随感”,它总是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敏锐的前瞻、务实的操作,来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不论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还是在素材搜集、文章选用等方面紧紧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学实际紧密相连。

从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始,到90年代末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音乐教学大纲的修订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国音乐教育》都以它敏锐的触角,将有关的文件、法规、教育观念、教学研究和探讨及时地反映出来,使高师的改革不断从教学方法的改变,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以及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一步步深入,扎实并富有成效。

《中国音乐教育》是目前国内为数甚少的不收版面费的杂志之一,这不仅体现了杂志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编辑们的职业品德。20年间,《中国音乐教育》始终践行它的办刊方针、宗旨,深深植根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土壤中,关注和惠及着音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它无愧为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学业良师和挚友,是被公众认可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加油站。

借此《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之际,谨向坚持杂志工作但却默默无闻的编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你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今天《中国音乐教育》的成长硕果!祝愿你们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时度势、创新发展、坚持特色、求真务实,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尹爱青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

——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普通教师,我表示由衷的祝贺!

2002年10月,《中国音乐教育》走过了百期的光辉历程,记得我曾在百期贺文中写道:“《中国音乐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音乐教育》以她积极的进取态度、严谨的学术规范、敏锐的改革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这种不断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使《中国音乐教育》站在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作为一本全国性音乐教育理论权威刊物,《中国音乐教育》紧紧把握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它丰富、科学的栏目安排,优质、实用的论文成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宣传国家有关美育、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使读者及时了解国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方针。二是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如已举办了5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以及全国音乐教研员培训班等,这些活动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促进音乐教育科研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加深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刊物紧紧把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适应基础音乐课程改革需要的宗旨,发表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论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教育部2006年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后,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文,对如何试行该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论文对实施该课程指导方案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四是翻译介绍了一大批外国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五是《中国音乐教育》为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园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这20年来,笔者的一些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正是通过该刊面世而产生一些社会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是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我们衷心地祝福她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办越好,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的大好日子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迎来了20周年的生日。从1989年创刊至今,这本专业性刊物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一个热爱音乐和献身教育的忠实读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翻开摆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仿佛能看到这20载每一篇文章背后作者的全身心投入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中国音乐教育》一直都关注高师教育,经笔者粗略统计,自创刊以来刊出的相关文章近二百篇。其中很多论题都是围绕高师的音乐教育与改革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法研究展开的,此外还有数十篇国外高等教育概况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文章,足见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本刊的重视与关爱。刊出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高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专业课(如钢琴、声乐和器乐技巧课)和理论基础课(如视唱练耳、和声、指挥、合唱、音乐史和作曲等)两大方面的教学法研究,同时还涉及到了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及“招生考试环节”两大问题的探讨。其间,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对于“如何面对市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担忧最多,讨论也最为激烈。一本本杂志细读下来,感觉这里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又是一个畅所欲言的乐园。

伴随本刊一路走来,从文章关注的层面来看,笔者发现,面对高师音乐教育,大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并不断深化和细化。创刊初期,问题多集中在“改革的目标”这个层面;而随后的几年,出现了诸如“对改革的再认识”、“理论思考”等方面的文章;进入21世纪后,“观念转变”、“多元化”、“学科渗透”及“中西方比较”等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08年,“人本论”这个新角度的出现正与教育改革的新方针不谋而合——未来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要在丰富办学模式和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在强调师范性的基础上推广“大教育”观念,将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教育与艺

术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培养文化水平高、理论视野开阔、专业技巧精通和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中国音乐教育》自创刊以来,一直都全心全力服务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期望杂志举办更多的研讨会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编作者研讨教学方法或向读者介绍一些新教材,以加深大家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同时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和各种赛事,既能分享成功者的学习经验又能鼓励师生参加各项比赛。如果能在互联网主页上增设一个类似“交流园地”的栏目,那将会是读者们交流心得的新平台。

20年正逢人生青春华彩的黄金时光,对于一本集专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刊物来说,20载也迈入了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望《中国音乐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吹起“教育创新”的号角,奏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新篇章。

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我很想对他说,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回忆起20年前,当我拿到《中国音乐教育》创刊号时,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个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教师来说,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新朋友,一个在学术上帮助我、引领我的好老师。我也好像找到了一块可以耕耘、收获的新天地。从那时起,每一期《中国音乐教育》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学习,从中获取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最新理论、最新方法,使自己总是走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列。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作为一本权威性的音乐教育专业刊物,这20年来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及时向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传达并诠释我国政府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文件、政策和精神,是教育部组织全国音乐新课改的重要喉舌。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时,《中国音乐教育》在第一时间花大量的版面进行了宣传和解读。

第二,紧扣音乐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有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学等层面的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的优秀音乐教案、音乐教学纪实,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对音乐新课改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第三,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涉及了基础音乐教育,也涵盖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不仅有在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研究,也探讨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诸多问题。此外,每期都有关于国外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体现了一种开放的编辑思想。

第四,采用稿件以质量为标准,具有开拓精神。我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忠实读者,也是忠实作者。这20年来我在《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从来不需要找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发表。去年我承担了湖南省的一个社科课题研究工作,内容是研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因为在此之前《中国音乐教育》没有刊登过有关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没想到竟发表了。这说明《中国音乐教育》不墨守成规,具有开拓精神。

20年了,要讲的话很多,但我最想说的还是: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感谢你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继续做你的忠实读者和忠实作者。

感言与感谢

——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随想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音乐教育的革新而革新,所刊载的文章质朴真实、雅俗共融,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推动新时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双月刊到月刊和,不断增加的栏目中可以看出,刊物的作者遍及全国各地,内容从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研究,从最偏僻的边疆小学音乐教学感想到最发达城市的高中音乐教学成果,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到音乐教育家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从中国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到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新信息和新动态等包罗万象。《中国音乐教育》不仅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与国家教育政策制定部门之间有了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准确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面对不断深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地处西部最偏远的一所综合大学内的音乐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拿得出、用得上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我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首先考虑的大事,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资料的缺乏和信息的闭塞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一次带领学生到中小学校实习,偶尔在音乐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翻开内容一看,我欣喜若狂,丰富的音乐教育研究内容为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充分的理论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在她的关照下也很快有了明确的思路。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来一期不差的订阅研读下来,不仅对如何办好音乐教育专业感想颇多,有时和专家的想法还不谋而合呢,那种满足是从心里释放出来的。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更新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在一次研讨会上,为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我为系里的专业教师定购了两份《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期刊内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国外音乐教育的新信息和新理念以及大量的来自教学一线的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和学术成果,着实为促进教师音乐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打开了一扇门。受益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学手段的革新上都更贴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也自然更加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由于常年在高校教学,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情况了解不多,能直接深入中小学开展调研活动的机会也很少,自从订阅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使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十多年的研读与资料的积累,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此,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及其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编辑工作者。

愿贵刊在繁荣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桥梁·窗口

——我心目中的《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了,1993年初识它时,我是一名刚

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从那以后,我一直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20年,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生中她可谓是我的老友兼良师了!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进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坚持走教育科研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几年来,通过《中国音乐教育》这一联系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窗口,我密切关注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动态,向战斗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她们发表在杂志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常常成为我的《音乐教材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范例。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新课程大家谈”、“教学园地”栏目为我们提供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可以说,它们使我的教学更具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2008年4月“特别关注”栏目《各地热议京剧进课堂》一文,发表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各界人士和媒体对这一文件精神的热议。在其启发下,我带领学生申请了一个“大学生课外研究性课题”,围绕京剧进课堂的问题在广州及深圳两市进行试点学校的调研。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师资是“京剧进课堂”能否顺利实施及成败的关键。学生们通过课题调研,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加上我将贵刊承办的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的获奖课例《京剧的行当》(胡樱平执教)、《京剧大师梅兰芳》(张亚娟执教)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们对京剧的学习有了空前的热情。由此,我们与广州市京剧团合作,请京剧演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传授京剧知识、教唱十五个必唱曲目,为培养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师开辟另一通道。

贵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心得、科研成果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专家信箱”栏目为我们答疑解惑,“他山石”为我们提供国外音乐教学的可借鉴之处,“教师教育”为我们展示兄弟院校的改革动向……

感谢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你们的辛勤劳动使杂志更精彩!期待《中国音乐教育》能一如既往,把握、引领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

程建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础,是实现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则成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听”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提高“听”的效用和质量?尤其在由过去的“说音乐”转为当下的“听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听”的行为与过程均发生了质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音乐教学中的“听”予以深入探讨。

“给谁听——了解“听”的对象”

对于听觉器官正常的人来说,一切来自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都会对其产生经验性的作用,如敲门、汽车轰鸣声、风声、雷声等。但音乐中的声音,无论其长短、高低、强弱都是音乐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并希望引起听者共鸣而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声音信息。这些声音信息并无明确的语义概念,对于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耳朵来说,其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达到“听”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要了解音乐听者的听觉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听赏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在音乐听觉上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与阅历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有所不同,这其中与听者的生活阅历、理解程度、知识积累以及文化底蕴等有着直接关系。比如,与中小学生相比,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经历中,已经在有意或无意中锻炼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具有听的主见和选择,同时也具备了听的积累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要针对其特点认真设计听的环节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和听觉好奇感。

2、专业基础与音乐资历的差异。现今的学生中有很多自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某些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有的在长期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增长了较全面的音乐素养或积淀了较好的音乐基础。面对这些学生,过于浅显的音乐或较为简单的音响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听觉需求。因此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作品中,尽可能地去挖掘相同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或音响效果,这样就可顾及到这些学生的听觉需要。

3、音乐兴趣与关注度的差异。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对音乐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其听觉上的注意力及关注度也不高。对于音乐这种在时间中展示自身内涵的艺术,声音稍纵即逝,如果听者的注意力不十分集中的话,就不可能通过听觉的渠道进入音乐。尤其在音乐的普及教育中,教学对象的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对所听曲目的接纳程度也各有所好,因此,这些听者主观能动上的差异也是直接影响其听觉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纵观以上各种差异,教师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了解并引导他(她)们。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提高一群对音乐富有求知欲的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不难,难的恰恰是激发一班专业基础和兴趣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听觉兴趣,并由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听什么——发掘“听”的内涵”

音乐的内涵其实都渗透在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听者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所散发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中,最大范围地激活学生的听觉意识,诱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走进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1、听“门道”,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所呈现出的高低、长短、强弱和粗细就是在以自身的表现元素和声势形态诉说着音乐的内涵,并牵引着听者由表及里地深入音乐的本体。其实,音乐外在的音响声势是比较容易辨听的,关键是隐含于之中的音响寓意如何去发掘。透过旋律高低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进而深入音乐的内核,即可大致了解和把握音乐家的创作意图及欲要传达的意向。而这些常规的且老生常谈的音乐听赏“门道”却往往被文学释义的路径所取代。因此,听音乐只能以音乐的方式为首选,只能以音乐的元素为先导,否则,任何脱离了音乐元素的“听”,最终获得的只能是与音乐本体寓意相距甚远的主观猜想。

2、听“情思”,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其传播过程中,它的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个

段落都在散发出一种可感的情绪导向,并直接影响或“侵袭”着听者的心境。但音乐所外露的情感信息是多解性的,需要与听者的情感相融合并产生共鸣后才能真正发生效用。其中包括音响本身所透射出的客观情绪、听者本身对音响所赋予的主观情绪,以及音响对听者所引发的反应情绪。这几种情绪的交融渗透即唤起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等总体的情绪指向,或“明快清新”,或“华丽流畅”,或“奔放豪爽”,或“抑郁低沉”,或“暗淡悲哀”。一旦听者置身于这种强烈的情绪氛围中,其内在的、具有个体经验的情感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随之涌动,并潜移默化地明晰着自身对“爱、恨、情、仇”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有唤起了听者潜伏的情绪反应,才能使音乐的情思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进而产生“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

3、听“美感”,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享受音乐。美感总是和视觉与听觉结合而产生的,但听觉美感与视觉美感相比则更直接,更具渗透性。那么音乐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声音美。比起自然界里的声音,音乐中的声音净化并超脱了自然界的声音概念,倾注了大量的人的情感因素和美学信息,声音的概念已被上升为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渗透力的美感“基因”,它给人的听觉以全新感受,使其听觉得以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其次是形式美。音乐的形式已超越了形式本身的意义,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第三就是意韵美。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如旋律的线条、节奏的律动、和声的叠构、结构的匀称以及音调的韵味等,这些美的元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4、听“历史”,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自音乐艺术出现以后,音乐一直在记录并见证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进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情态。因此,一段经典的旋律、一首熟悉的歌曲可以引发听者的历史追忆或联想,也可以诱导听者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去品略当时的人文气息,帮助听者从音乐的层面去感悟和见证历史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很多音乐作品也都在描述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故事或经历,或在刻画着人类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和思想境界,这正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的历史元素。这些层面的开掘不仅辅助了音乐教学,同时也拓展了相关历史的视野。

5、听“文化”,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貌中认知音乐。在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需求中,音乐一方面以其独有的方式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另一方面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并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功能。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每个音乐家的艺术手法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并反映着时代的审美需求,也都如实地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刻记下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都为后人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时代特征及风格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由此介入将会更深刻地认知音乐生成、延续和传承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将使听者的视野得以延伸,思维得以扩展。这也是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听——

注重“听”的方法”

音乐教学中的“听”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听赏行为,与其他场合或形式的“听音乐”有较大区别。由于课堂听音乐的时间有限,因而“听”的方法和过程格外讲究。以下几点应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1、追求完美地听,避免匆忙应付地听。对于人的听觉来说,优美的声音、优质的音响永远是被优先接受的。因此,选择美的音乐音响、美的音响设施,营造美的音响环境是保证听者“享受音乐、愉悦身心”的基本条件。教师对所听音乐的版本、质量及音响效果要首先试听把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满意的音响坚决不要让学生听,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听赏兴趣,也会在无意识中污染学生的听觉器官,阻碍学生听觉意识的顺畅发展。

2、尽量完整地听,避免支离破碎地听。音乐的时间性及不可中断性决定了音乐在传播中的连贯性特点,人的听觉思维也需要在声音连续的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因此,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听觉过程是提升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听音乐的过程和行为,实际上也是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一种听音乐的习惯,相对完整和连贯地“听”是对音乐的尊重和对听者的信任,尤其是面对较高学龄段的学生,更要避免以“说”代替和干扰“听”的现象。

3、富有引导地听,避免稀里糊涂地听。音乐教学不听不行,光听不说也不行。但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问题。笔者以为,在听音乐的教学中,教师的说应该是:启发性的引导而不是直白式的概说;描述性的讲解而不是解释性的灌输;逻辑性的深入而不是程式化的分析;意向性的领悟而不是具象化的归结;探究式的对话而不是权威式的解答。音乐的多解性为教师的“说”开阔了空间,音乐的意味性也为学生的“听”注入了自由想象的因子。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到感性,听音乐的过程就会在一个合理的循环往复中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音乐教学中“听”的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尽管音乐的声音发聩于耳,由听觉来接受,但最终达到的却是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因此,听音乐不仅要入耳,还要人心,更要入神。只有打通了从听觉体验到心觉感受,再到神觉领悟这样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智力到精神的递进渠道,才能最终实现培育“音乐耳朵”的教学目标。

向音乐教师的心灵净土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位最真挚的伴随者,陪我走过了很长一段从青涩向成熟过渡的事业人生,她就是《中国音乐教育》。最初与之相识就注定了今生的不解之缘,因为,当我轻轻翻开那一页页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然、一种亲切、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已久似曾相识的邂逅。那一个个充满生命动感的音乐教学事件,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教育反思,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经验交流,一次次成功活动的举办纪实,一句句充满激励和展望的话语,这不正是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教师的真实的教学与生活的写照吗?我细细品味着这些鲜活的文字后面隐藏着的灵魂独白,默默感受着与这些看似静止的文本进行的心灵交流。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在心灵因无所依托而感到迷茫与困惑之时,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在这片土地中,我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看到了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播种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收获了一秋又一秋的累累硕果。这片净土远离世俗和功

利,播种的是纯洁的生命的种子,承载着来自一线教师的喜乐哀愁,承载着一代音乐教育工作着的美好心愿,见证了我们中国音乐教育20年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谱写了辉煌的音乐教育历史的篇章……

在这收获无数感动的瞬间,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教育》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给予我教育事业上很多的指引和帮助,使我从中找到了音乐教师的价值意义,同时也铸就了坚定执著的职业精神。在多年的高师音乐教学中,我已习惯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分享、一同思索,在一次次的启示和感悟中,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教育经验和灵感。《中国音乐教育》伴随着我和学生们不断成长,共同进步。《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界最权威的一本刊物,以其视野广阔、远见卓识、内容丰富、信息及时的特点,已成为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们在音乐教育航程中的“导航员”,它将引领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乘风破浪,满载着信心和希望不断前进。

《中国音乐教育》,你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一片心灵的净土,有了你,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属。在你创刊20周年之际,除了对你深深的感激,还有最衷心的祝福,祝愿你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收获更多的美好和希望!我们共同的节日——《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系列连载之三

尹爱青等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窗口

——祝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喜逢《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值此,谨向贵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学术杂志,它不仅是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学习交流园地,也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论坛,更是反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窗口。20年的时间,对于人生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不断在踏实前行的《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这20年刻下了它从初创到发展的历史足迹。不论是“特稿”、“论坛”、“乐评”,还是“教学园地”、“教师教育”、“杂谈随感”,它总是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敏锐的前瞻、务实的操作,来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不论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还是在素材搜集、文章选用等方面紧紧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学实际紧密相连。

从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始,到90年代末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音乐教学大纲的修订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国音乐教育》都以它敏锐的触角,将有关的文件、法规、教育观念、教学研究和探讨及时地反映出来,使高师的改革不断从教学方法的改变,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以及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一步步深入,扎实并富有成效。

《中国音乐教育》是目前国内为数甚少的不收版面费的杂志之一,这不仅体现了杂志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编辑们的职业品德。20年间,《中国音乐教育》始终践行它的办刊方针、宗旨,深深植根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土壤中,关注和惠及着音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它无愧为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学业良师和挚友,是被公众认可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加油站。

借此《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之际,谨向坚持杂志工作但却默默无闻的编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你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今天《中国音乐教育》的成长硕果!祝愿你们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时度势、创新发展、坚持特色、求真务实,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尹爱青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

——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普通教师,我表示由衷的祝贺!

2002年10月,《中国音乐教育》走过了百期的光辉历程,记得我曾在百期贺文中写道:“《中国音乐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音乐教育》以她积极的进取态度、严谨的学术规范、敏锐的改革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这种不断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使《中国音乐教育》站在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作为一本全国性音乐教育理论权威刊物,《中国音乐教育》紧紧把握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它丰富、科学的栏目安排,优质、实用的论文成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宣传国家有关美育、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使读者及时了解国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方针。二是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如已举办了5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以及全国音乐教研员培训班等,这些活动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促进音乐教育科研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加深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刊物紧紧把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适应基础音乐课程改革需要的宗旨,发表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论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教育部2006年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后,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文,对如何试行该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论文对实施该课程指导方案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四是翻译介绍了一大批外国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五是《中国音乐教育》为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园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这20年来,笔者的一些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正是通过该刊面世而产生一些社会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是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我们衷心地祝福她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办越好,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的大好日子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迎来了20周年的生日。从1989年创刊至今,这本专业性刊物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一个热爱音乐和献身教育的忠实读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翻开摆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仿佛能看到这20载每一篇文章背后作者的全身心投入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中国音乐教育》一直都关注高师教育,经笔者粗略统计,自创刊以来刊出的相关文章近二百篇。其中很多论题都是围绕高师的音乐教育与改革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法研究展开的,此外还有数十篇国外高等教育概况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文章,足见高

等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本刊的重视与关爱。刊出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高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专业课(如钢琴、声乐和器乐技巧课)和理论基础课(如视唱练耳、和声、指挥、合唱、音乐史和作曲等)两大方面的教学法研究,同时还涉及到了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及“招生考试环节”两大问题的探讨。其间,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对于“如何面对市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担忧最多,讨论也最为激烈。一本本杂志细读下来,感觉这里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又是一个畅所欲言的乐园。

伴随本刊一路走来,从文章关注的层面来看,笔者发现,面对高师音乐教育,大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并不断深化和细化。创刊初期,问题多集中在“改革的目标”这个层面;而随后的几年,出现了诸如“对改革的再认识”、“理论思考”等方面的文章;进入21世纪后,“观念转变”、“多元化”、“学科渗透”及“中西方比较”等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08年,“人本论”这个新角度的出现正与教育改革的新方针不谋而合——未来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要在丰富办学模式和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在强调师范性的基础上推广“大教育”观念,将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培养文化水平高、理论视野开阔、专业技巧精通和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中国音乐教育》自创刊以来,一直都全心全力服务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期望杂志举办更多的研讨会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编作者研讨教学方法或向读者介绍一些新教材,以加深大家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同时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和各种赛事,既能分享成功者的学习经验又能鼓励师生参加各项比赛。如果能在互联网主页上增设一个类似“交流园地”的栏目,那将会是读者们交流心得的新平台。

20年正逢人生青春华彩的黄金时光,对于一本集专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刊物来说,20载也迈入了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望《中国音乐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吹起“教育创新”的号角,奏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新篇章。

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我很想对他说,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回忆起20年前,当我拿到《中国音乐教育》创刊号时,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个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教师来说,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新朋友,一个在学术上帮助我、引领我的好老师。我也好像找到了一块可以耕耘、收获的新天地。从那时起,每一期《中国音乐教育》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学习,从中获取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最新理论、最新方法,使自己总是走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列。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作为一本权威性的音乐教育专业刊物,这20年来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及时向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传达并诠释我国政府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文件、政策和精神,是教育部组织全国音乐新课改的重要喉舌。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时,《中国音乐教育》在第一时间花大量的版面进行了宣传和解读。

第二,紧扣音乐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有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学等层面的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的优秀音乐教案、音乐教学纪实,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对音乐新课改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第三,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涉及了基础音乐教育,也涵盖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不仅有在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研究,也探讨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诸多问题。此外,每期都有关于国外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体现了一种开放的编辑思想。

第四,采用稿件以质量为标准,具有开拓精神。我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忠实读者,也是忠实作者。这20年来我在《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从来不需要找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发表。去年我承担了湖南省的一个社科课题研究工作,内容是研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因为在此之前《中国音乐教育》没有刊登过有关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没想到竟发表了。这说明《中国音乐教育》不墨守成规,具有开拓精神。

20年了,要讲的话很多,但我最想说的还是: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感谢你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继续做你的忠实读者和忠实作者。

感言与感谢

——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随想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音乐教育的革新而革新,所刊载的文章质朴真实、雅俗共融,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推动新时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双月刊到月刊和,不断增加的栏目中可以看出,刊物的作者遍及全国各地,内容从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研究,从最偏僻的边疆小学音乐教学感想到最发达城市的高中音乐教学成果,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到音乐教育家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从中国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到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新信息和新动态等包罗万象。《中国音乐教育》不仅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与国家教育政策制定部门之间有了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准确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面对不断深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地处西部最偏远的一所综合大学内的音乐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拿得出、用得上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我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首先考虑的大事,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资料的缺乏和信息的闭塞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一次带领学生到中小学校实习,偶尔在音乐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翻开内容一看,我欣喜若狂,丰富的音乐教育研究内容为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充分的理论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在她的关照下也很快有了明确的思路。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来一期不差的订阅研读下来,不仅对如何办好音乐教育专业感想颇多,有时和专家的想法还不谋而合呢,那种满足是从心里释放出来的。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更新了高师

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在一次研讨会上,为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我为系里的专业教师定购了两份《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期刊内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国外音乐教育的新信息和新理念以及大量的来自教学一线的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和学术成果,着实为促进教师音乐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打开了一扇门。受益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学手段的革新上都更贴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也自然更加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由于常年在高校教学,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情况了解不多,能直接深入中小学开展调研活动的机会也很少,自从订阅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使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十多年的研读与资料的积累,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此,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及其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编辑工作者。

愿贵刊在繁荣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桥梁·窗口

——我心目中的《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了,1993年初识它时,我是一名刚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从那以后,我一直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20年,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生中她可谓是我的老友兼良师了!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进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坚持走教育科研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几年来,通过《中国音乐教育》这一联系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窗口,我密切关注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动态,向战斗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她们发表在杂志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常常成为我的《音乐教材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范例。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新课程大家谈”、“教学园地”栏目为我们提供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可以说,它们使我的教学更具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2008年4月“特别关注”栏目《各地热议京剧进课堂》一文,发表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各界人士和媒体对这一文件精神的热议。在其启发下,我带领学生申请了一个“大学生课外研究性课题”,围绕京剧进课堂的问题在广州及深圳两市进行试点学校的调研。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师资是“京剧进课堂”能否顺利实施及成败的关键。学生们通过课题调研,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加上我将贵刊承办的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的获奖课例《京剧的行当》(胡樱平执教)、《京剧大师梅兰芳》(张亚娟执教)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们对京剧的学习有了空前的热情。由此,我们与广州市京剧团合作,请京剧演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传授京剧知识、教唱十五个必唱曲目,为培养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师开辟另一通道。

贵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心得、科研成果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专家信箱”栏目为我们答疑解惑,“他山石”为我们提供国外音乐教学的可借鉴之处,“教师教育”为我们展示兄弟院校的改革动向……

感谢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你们的辛勤劳动使杂志更精彩!期待《中国音乐教育》能一如既往,把握、引领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

程建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础,是实现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则成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听”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提高“听”的效用和质量?尤其在由过去的“说音乐”转为当下的“听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听”的行为与过程均发生了质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音乐教学中的“听”予以深入探讨。

“给谁听——了解“听”的对象”

对于听觉器官正常的人来说,一切来自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都会对其产生经验性的作用,如敲门、汽车轰鸣声、风声、雷声等。但音乐中的声音,无论其长短、高低、强弱都是音乐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并希望引起听者共鸣而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声音信息。这些声音信息并无明确的语义概念,对于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耳朵来说,其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达到“听”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要了解音乐听者的听觉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听赏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在音乐听觉上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与阅历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有所不同,这其中与听者的生活阅历、理解程度、知识积累以及文化底蕴等有着直接关系。比如,与中小学生相比,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经历中,已经在有意或无意中锻炼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具有听的主见和选择,同时也具备了听的积累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要针对其特点认真设计听的环节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和听觉好奇感。

2、专业基础与音乐资历的差异。现今的学生中有很多自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某些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有的在长期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增长了较全面的音乐素养或积淀了较好的音乐基础。面对这些学生,过于浅显的音乐或较为简单的音响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听觉需求。因此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作品中,尽可能地去挖掘相同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或音响效果,这样就可顾及到这些学生的听觉需要。

3、音乐兴趣与关注度的差异。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对音乐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其听觉上的注意力及关注度也不高。对于音乐这种在时间中展示自身内涵的艺术,声音稍纵即逝,如果听者的注意力不十分集中的话,就不可能通过听觉的渠道进入音乐。尤其在音乐的普及教育中,教学对象的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对所听曲目的接纳程度也各有所好,因此,这些听者主观能动上的差异也是直接影响其听觉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纵观以上各种差异,教师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了解并引导他(她)们。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提高一群对音乐富有求知欲的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不难,难的恰恰是激发一班专业基础和兴趣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听觉兴趣,

并由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听什么——发掘“听”的内涵”

音乐的内涵其实都渗透在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听者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所散发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中,最大范围地激活学生的听觉意识,诱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走进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1、听“门道”,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所呈现出的高低、长短、强弱和粗细就是在以自身的表现元素和声势形态诉说着音乐的内涵,并牵引着听者由表及里地深入音乐的本体。其实,音乐外在的音响声势是比较容易辨听的,关键是隐含于之中的音响寓意如何去发掘。透过旋律高低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进而深入音乐的内核,即可大致了解和把握音乐家的创作意图及欲要传达的意向。而这些常规的且老生常谈的音乐听赏“门道”却往往被文学释义的路径所取代。因此,听音乐只能以音乐的方式为首选,只能以音乐的元素为先导,否则,任何脱离了音乐元素的“听”,最终获得的只能是与音乐本体寓意相距甚远的主观猜想。

2、听“情思”,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其传播过程中,它的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个段落都在散发出一种可感的情绪导向,并直接影响或“侵袭”着听者的心境。但音乐所外露的情感信息是多解性的,需要与听者的情感相融合并产生共鸣后才能真正发生效用。其中包括音响本身所透射出的客观情绪、听者本身对音响所赋予的主观情绪,以及音响对听者所引发的反应情绪。这几种情绪的交融渗透即唤起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等总体的情绪指向,或“明快清新”,或“华丽流畅”,或“奔放豪爽”,或“抑郁低沉”,或“暗淡悲哀”。一旦听者置身于这种强烈的情绪氛围中,其内在的、具有个体经验的情感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随之涌动,并潜移默化地明晰着自身对“爱、恨、情、仇”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有唤起了听者潜伏的情绪反应,才能使音乐的情思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进而产生“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

3、听“美感”,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享受音乐。美感总是和视觉与听觉结合而产生的,但听觉美感与视觉美感相比则更直接,更具渗透性。那么音乐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声音美。比起自然界里的声音,音乐中的声音净化并超脱了自然界的声音概念,倾注了大量的人的情感因素和美学信息,声音的概念已被上升为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渗透力的美感“基因”,它给人的听觉以全新感受,使其听觉得以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其次是形式美。音乐的形式已超越了形式本身的意义,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第三就是意韵美。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如旋律的线条、节奏的律动、和声的叠构、结构的匀称以及音调的韵味等,这些美的元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4、听“历史”,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自音乐艺术出现以后,音乐一直在记录并见证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进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情态。因此,一段经典的旋律、一首熟悉的歌曲可以引发听者的历史追忆或联想,也可以诱导听者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去品略当时的人文气息,帮助听者从音乐的层面去感悟和见证历史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很多音乐作品也都在描述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故事或经历,或在刻画着人类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和思想境界,这正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的历史元素。这些层面的开掘不仅辅助了音乐教学,同时也拓展了相关历史的视野。

5、听“文化”,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貌中认知音乐。在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需求中,音乐一方面以其独有的方式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另一方面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并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功能。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每个音乐家的艺术手法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并反映着时代的审美需求,也都如实地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刻记下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都为后人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时代特征及风格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由此介入将会更深刻地认知音乐生成、延续和传承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将使听者的视野得以延伸,思维得以扩展。这也是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听——

注重“听”的方法”

音乐教学中的“听”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听赏行为,与其他场合或形式的“听音乐”有较大区别。由于课堂听音乐的时间有限,因而“听”的方法和过程格外讲究。以下几点应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1、追求完美地听,避免匆忙应付地听。对于人的听觉来说,优美的声音、优质的音响永远是被优先接受的。因此,选择美的音乐音响、美的音响设施,营造美的音响环境是保证听者“享受音乐、愉悦身心”的基本条件。教师对所听音乐的版本、质量及音响效果要首先试听把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满意的音响坚决不要让学生听,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听赏兴趣,也会在无意识中污染学生的听觉器官,阻碍学生听觉意识的顺畅发展。

2、尽量完整地听,避免支离破碎地听。音乐的时间性及不可中断性决定了音乐在传播中的连贯性特点,人的听觉思维也需要在声音连续的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因此,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听觉过程是提升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听音乐的过程和行为,实际上也是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一种听音乐的习惯,相对完整和连贯地“听”是对音乐的尊重和对听者的信任,尤其是面对较高学龄段的学生,更要避免以“说”代替和干扰“听”的现象。

3、富有引导地听,避免稀里糊涂地听。音乐教学不听不行,光听不说也不行。但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问题。笔者以为,在听音乐的教学中,教师的说应该是:启发性的引导而不是直白式的概说;描述性的讲解而不是解释性的灌输;逻辑性的深入而不是程式化的分析;意向性的领悟而不是具象化的归结;探究式的对话而不是权威式的解答。音乐的多解性为教师的“说”开阔了空间,音乐的意味性也为学生的“听”注入了自由想象的因子。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到感性,听音乐的过程就会在一个合理的循环往复中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音乐教学中“听”的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尽管音乐的声音发聩于耳,由

听觉来接受,但最终达到的却是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因此,听音乐不仅要入耳,还要人心,更要入神。只有打通了从听觉体验到心觉感受,再到神觉领悟这样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智力到精神的递进渠道,才能最终实现培育“音乐耳朵”的教学目标。

向音乐教师的心灵净土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位最真挚的伴随者,陪我走过了很长一段从青涩向成熟过渡的事业人生,她就是《中国音乐教育》。最初与之相识就注定了今生的不解之缘,因为,当我轻轻翻开那一页页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然、一种亲切、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已久似曾相识的邂逅。那一个个充满生命动感的音乐教学事件,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教育反思,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经验交流,一次次成功活动的举办纪实,一句句充满激励和展望的话语,这不正是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教师的真实的教学与生活的写照吗?我细细品味着这些鲜活的文字后面隐藏着的灵魂独白,默默感受着与这些看似静止的文本进行的心灵交流。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在心灵因无所依托而感到迷茫与困惑之时,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在这片土地中,我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看到了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播种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收获了一秋又一秋的累累硕果。这片净土远离世俗和功利,播种的是纯洁的生命的种子,承载着来自一线教师的喜乐哀愁,承载着一代音乐教育工作着的美好心愿,见证了我们中国音乐教育20年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谱写了辉煌的音乐教育历史的篇章……

在这收获无数感动的瞬间,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教育》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给予我教育事业上很多的指引和帮助,使我从中找到了音乐教师的价值意义,同时也铸就了坚定执著的职业精神。在多年的高师音乐教学中,我已习惯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分享、一同思索,在一次次的启示和感悟中,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教育经验和灵感。《中国音乐教育》伴随着我和学生们不断成长,共同进步。《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界最权威的一本刊物,以其视野广阔、远见卓识、内容丰富、信息及时的特点,已成为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们在音乐教育航程中的“导航员”,它将引领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乘风破浪,满载着信心和希望不断前进。

《中国音乐教育》,你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一片心灵的净土,有了你,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属。在你创刊20周年之际,除了对你深深的感激,还有最衷心的祝福,祝愿你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收获更多的美好和希望!

作者:尹爱青等

第2篇:中秋主题班会——《我们的节日——中秋》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应该拥护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保留一点炎黄子孙传统的东西。此外,借助于“团圆”,让学生感觉到亲情、感情存在。

二、活动准备:

1、召集班委讨论、决定班会程序,构思班会主题、内容,确定主持人;

2、根据班会内容确定班会骨干同学;

3、排练朗诵、合唱《水调歌头•中秋》等节目;

4、学生查找有关中秋的信息。

三、活动过程:

1.主持人庄思雨、曾婷婷开场白;

2.李新洁朗诵《水调歌头•中秋》;

3.讲述中秋的由来、食俗;

4.讲述身边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

5.有关中秋的民谣表演;

6.全班合唱《水调歌头•中秋》;

7.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

四、活动内容:

男:当冰峰上的一片雪花在阳光的拥抱中成了一滴水珠的时候,它便有了生命,有了与生俱来的蓝色的梦想。

女:当这滴水珠将自己溶入涓涓细流、溶入汪洋大海的时候,它便有了勇气、有了追逐梦想的汹涌的力量。

男:转眼间又到中秋佳节了,在此祝所有的同学老师——

合:“中秋节快乐!”

六(1)班“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男:我想同学们对“中秋”应该不会陌生吧?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有没有学过什么诗词是有关中秋的?

女:下面请欣赏徐雅云朗诵《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男:很好,谢谢徐雅云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朗诵《水调歌头•中秋》,同学们,我们谈中秋到现在,那有谁知道“中秋”的由来啊?(同学们自由发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事先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

女:其实呢,最近几年我们这代人对这些节日慢慢淡化了,反而对圣诞节等比较注重。在2008年中秋节才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男:同学们知不知道到中秋了,我们这边有什么样的食俗啊?(同学们自由发言)吃月饼、鸭子等。

女: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男: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关于中秋也就有了很多的传说,同学们有谁能够给我们讲讲吗?(同学们自由发言)

嫦娥奔月(略)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

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广东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事先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

女:当然除了传说以外,我们还是有很多关于中秋的民谣,有谁能说说吗?(同学们自由发言)

男: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即将过去,我们的主题班会也接近尾声了,最后由我们的刘淑萍同学带领大家合唱《水调歌头•中秋》。

女: “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到此结束,祝老师同学们中秋节快乐,谢谢各位。

反思:

不足之处,本次活动的环境布置没有表现出节日的气氛,导致节日气氛不太浓。教师可以讲解一起关于中秋的知识。如果能布置相应的环境,讲解一些中秋的知识相信学生对于节日的感受体验会更加深刻一些,了解的会更多一些。

第3篇: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

话中秋——迎中秋班队活动

指导思想: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知道它的传说、习俗。

2、通过过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来弘扬民族精神。

3、让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能融入集体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活动准备:

1、歌曲:《但愿人长久》。

2、学生事先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信息。

3、学生进行才艺准备。

4、学生带好月饼。 活动时间:班会课上 活动地点:三(2)班教室 活动过程:

甲乙:三(2)班“话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你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乙:知道!明天是中秋节。

甲:你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请听故事《中秋节的来历》 (同学说中秋节的来历)

乙:噢,原来中秋节是这样来的,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甲:中秋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乙: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同学来介绍一下

请听故事《嫦娥奔月》 (同学说嫦娥奔月的故事)

甲:嫦娥真是个善良的仙女,为了百姓,情愿自己受难。

乙:中秋吃月饼也是为了纪念朱元璋月饼起义,希望嫦娥一家团圆的民间传说。

甲:下面请各小组把自己拿手节目送给大家。

第一组:舞蹈 第二组:诗朗诵 第三组:武术表演 第四组:小品

全班:古诗吟唱:水调歌头(歌曲:但愿人长久) 甲: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乙: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甲乙:《话中秋》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第4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目的:

(一)中秋即将来临,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通过朗诵,让同学们能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朗诵能力。

(三)查阅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一些传说、习俗等,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民族精神。

二、班会准备:

(一)精美课件。

(二)学生报名(朗诵的诗歌名、配乐等)。

(三)查资料知道有关中秋的风俗或故事。

三、班会过程:

(一)引入:(配乐《琵琶语》)

时光的车轮年过一道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

皎洁的月光传达的是一种真切的思念,向往中秋的团聚。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团圆幸福的渴望,感受古圣先贤的中秋情怀,体验诗歌中月的美丽,情的芬芳。让我们真心祈祷,祈祷大家明天会更好,真心祝福,预祝大家中秋快乐。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已经成为表达美满、和谐、团圆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成为团结、庆丰收的象征,但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内容。此时此刻,就让我们随着美妙的旋律走进诗的海洋。

(二)诗歌朗诵

1.《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2.《月亮》

诗歌总是那么优美,或忧伤,或活泼,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评价,并选出优胜者。

(三)说一说(多媒体展示)

1.本地的中秋风俗有哪些?(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2.你知道那些有关月亮的传说或故事?(在皎洁的月光下流传着各种传说和神话故事,让我们交流收集的典故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

3.有关中秋的起源

(1)中秋月饼到底出现的时间?

(2)有关月的成语和典故(竞赛,优胜者可获中性笔)

4.欣赏视频《中国民俗大观——中秋节》

(四) 朗诵

教师以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教师小结: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点。通过今天的学习,现新同学们对此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传统文化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 只要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就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弘扬我们的传统。

最后,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共祝福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学业进步。

四、班会结束

在 王菲 主唱(水调歌头)的歌声中宣布活动结束。

第5篇:一年级班会教案《我们的节日——中秋》

我们的节日——中秋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民族传说和中秋节的过节习俗。 2. 通过吃月饼让学生喜爱并记住这个节日。 3. 画出你心中的中秋节。

(二)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询问父母等查询方式,了解一些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三) 活动过程: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要说一首儿歌,请你们来猜一猜。 2.、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中秋节!

3、齐读班会主题

4、了解中秋来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的传说吗? 师:今年的中秋节准备是怎么过?

师: 同学们一般都是和父母家人一起过中秋节。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们这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班级里的同学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今年的中秋节,我们全班一起过,有一点可惜,是吗?好不好?

师:你们知道别的地方的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师: 同学们一般都是和父母家人一起过中秋节。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们这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班级里的同学就像亲华考|zk168兄弟姐妹一样,今年的中秋节,我们全班一起过好不好?

5、知晓中秋习俗。

师:过中秋节,我们要吃什么?(月饼) 师:我们不但要吃月饼,还要在吃月饼时听一首好听的歌,也是和中秋、月饼有关的,叫《爷爷为我打月饼》,好吗?但是,在吃之前,我们要先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这个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面,有好东西吃,你是先自己吃呢还是先给别人吃呢?你想给谁吃?

师:我们不光要送出月饼,还要送出我们的祝福,送出我们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并做一个令人感到亲热的动作。平时你用什么动作表达自己和别人的亲热?(拥抱、握手、敬礼等。学生每说一种,教师就和他示范给同学们看。) 师:现在我们可以下位子去向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人送去自己中秋的祝福,拥抱他,并对他说一句祝福的话。我会给大家发月饼、放歌曲。但是,呆会儿音乐一停,我们就要坐回座位。(全班活动,教师同时发月饼,放音乐)

6、许中秋心愿

师:我们的中秋节快要过完了,最后,让我们来许下一个中秋节的心愿吧,(全班闭上眼睛许愿)谁想把自己的心愿告诉大家?

7、课后延伸:把心愿告诉爸爸和妈妈并画出你心中的中秋节。

第6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推荐)

***十小四年级六班

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一. 活动主题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二. 活动目的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熟悉国情,知道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拥护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借助于“团圆”,让学生感觉到亲情、感情存在。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弘扬中华文明,保护和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活动过程

1、开场致辞

2、中秋节知识宣讲

3、情景剧表演

4、中秋节知识有奖竞答

5、活动总结 四. 活动内容

(注:

1、罗佳妮饰演嫦娥仙子<穿长裙、长发头饰、准备花瓣>,

2、胡珺杰饰演后羿<头挽发髻、身背弓箭,用纸板剪或问同学借 >,

3、王珂心饰演吴刚<穿棕色或深色衣服,用开花的桂花树枝编一个花

环做头饰、手持斧头,用纸板剪一个>,

4、苏泓力饰演玉兔<穿白色衣服,带毛绒兔头或者用纸板剪画一个白色兔头长耳朵面具>。个人形象道具自备。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找学习中秋节知识)

第一部分

(放映幻灯片1)

老师旁白:同学们,**十小四年级六班《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四位主持人挨个走上讲台,放映幻灯片2)

罗佳妮:(舞步上台,长袖挥舞、手撒花瓣)我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的嫦娥仙子。(半蹲双手相挽于左侧腰际行古代女子作揖礼)

胡珺杰:(健步上台,有力挥舞双臂)我是力大无比、连射九日、拯救苍生的盖世英雄后羿。(蹲马步抬头、取弓射日行大羿射日礼)

王珂心:(慢慢僵硬移动上台,高举斧头)我是日复一日、千年不断、常伐桂花之人吴刚。(上下挥动斧头行砍树礼)

苏泓力:(匍匐跳跃上台)我是全身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的玉兔。(手摸耳朵转一圈后假装用口水洗脸行兔子洗脸礼)

(宋词吟唱,放映幻灯片3)

罗佳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胡珺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王珂心: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苏泓力: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罗佳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胡珺杰: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王珂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泓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人齐声行礼朗诵: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到中秋分外明。在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拱手行礼),祝大家节日快乐,合家团圆!

第二部分

(放映幻灯片4)

罗佳妮: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放映幻灯片5)

胡珺杰: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春秋时帝王开始祭月、拜月,后来大家相继仿效,逐步流传。

二说中秋节的起源于农业生产。农民为了庆祝八月中秋瓜果丰收,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三说中秋节起源于隋末起义战争。唐军为解决军粮问题,以圆月作为构思制作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

(放映幻灯片6)

王珂心: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放映幻灯片7)

苏泓力: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人齐声:下面就请大家听一听,中秋节里,《我们的故事》。

(放映幻灯片8)

罗佳妮:我的故事《嫦娥奔月》传说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后羿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边走边做飞天的样子)

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边走边回头、表现出依依不舍)。

(放映幻灯片9)

胡珺杰:我的故事《后羿造饼》 嫦娥到了月宫后,后羿日思夜想(做相思的样子)。一天,一位仙人向他指点了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用面粉作丸,团成如圆月的形状,摆下宴席对着月亮,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连续呼唤嫦娥的名字,嫦娥就可以回家团聚(做呼喊的样子)。后羿照做,果然见到了从月亮中飞来的嫦娥,夫妻团聚。这种面粉做出的圆团后来就演变成了各式月饼(手拿月饼演示)。

(放映幻灯片10)

王珂心:我的故事《吴刚伐桂》 传说吴刚因惹怒太阳神炎帝,被发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树。但月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经过了这么久,吴刚仍然没能砍倒月桂树。(不断的重复看砍树动作)

(放映幻灯片11)

苏泓力:我的故事《玉兔捣药》 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为了帮助父亲早日砍倒桂树,玉兔便不停的把砍下的枝叶捣碎。玉兔拿着玉杵,长期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蹲在地下做捣药的样子)

第三部分

(放映幻灯片12)

罗佳妮:下面由我们为大家表演情景剧《人间探亲》

(注:罗佳妮用教室里的文具等假装水果拼盘。苏泓力用不同颜色很多层纸、布、塑料或盒子包裹一个月饼,外面用礼品纸包装)

罗佳妮:又是一年中秋节,终于可以回人间了,走吧吴刚、玉兔,我带你们出宫转转。

苏泓力:要去人间玩了,太好了,可以吃月饼了。(蹦跳做出高兴的样子)

胡珺杰:天黑了,月亮就要出来了,嫦娥终于要回来了,我要设宴招待了。(端出果盘和礼物)

王珂心:好久没有回人间了,变化真大呀,到处都是高楼。(张望的样子)

罗佳妮:终于到家了,这么丰盛的晚宴啊。 胡珺杰:看我还特地给你准备了礼物。 苏泓力:肯定是好吃的了。(笑着说)

王珂心:就知道吃啊!我猜是珠宝,嫦娥真幸福。(羡慕嫉妒的样子)

胡珺杰:这可是在大商场买的高档中秋礼盒啊,很贵的,你看包装多上档次。(指着礼物说)

苏泓力:快点,我帮你打开看吧!(动手去拆)

罗佳妮:今晚的月亮真圆啊!还有礼品真好啊!(一脸幸

福的样子,期待的眼神看着礼品盒)

王珂心:怎么这么好的包装啊,还用金箔包装啊?!到底是什么好东西。(惊讶的看着玉兔一层层的拆开)

罗佳妮:啊!就是一个月饼。还弄得这么高档奢华。 胡珺杰:怎么样喜欢吗?这是在大商场买的高档品牌,花了999元。(得意的笑)

苏泓力、王珂心:太浪费了吧,这是礼品吗,明显一大堆包装纸。(惊讶的嘲笑)

第四部分

(放映幻灯片13)

(注:准备十个小月饼,作为奖品)

王珂心:现在进行中秋节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我宣布一下知识竞答规则,采用举手回答,由主持人点名,同学们自由回答,答对有奖品。(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每个问题可由多人回答奖赏一枚月饼)

罗佳妮:

1、中央电视台于1991年开始每年中秋节晚上,为庆祝中秋节举办综艺性文艺晚会,简称“中秋晚会”,谁知道今年的中秋晚会在哪里举行吗?主题是什么?

(答案:每年中央电视台,都要准备2015年中秋节晚会将于9月27日晚在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景区”太白碑林南大门广场举行,主题是“月圆江油”。)

胡珺杰:

2、说起了李白,有谁知道李白关于中秋节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答案:

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王珂心:

3、古时月饼俗称“小饼”和“月团”,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地域特色的月饼或者哪些种类的月饼?

(答案: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月饼。云腿、牛肉、五仁、椰蓉、豆沙、枣泥、水果月饼。)

苏泓力:

4、我想各位同学,每年中秋节后,家里都会剩下一大堆月饼,扔掉又觉得可惜,这“甜蜜的负担”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答案:

1、水晶月饼:制作蛋糕,把它切成小块,铺在蛋糕表面上。

2、枣泥、豆沙、莲蓉月饼:制作八宝粥,把豆沙、枣泥馅的月饼搭配五谷杂粮熬成一锅粥。

3、五仁月饼:做豆浆,把五仁月饼切成小丁,在打豆浆的时候和黄豆一起放入打浆机制作,增加了豆浆的甘甜口感。

4、水果味月饼:做沙拉,把水果和各种果味月饼等食材切成块状,浇上酸奶搅拌后就可以食用了。

5、香辣牛肉月饼:凉拌、炒年糕,将月饼切成细丁,和香菜、葱花、榨菜丝、味精、香油等拌在一起,爽口不腻。还可将月饼切成小长条,年糕切成片状,加上葱花、韭菜花、姜丝、辣椒和味精,在油锅里快速翻炒。还可以自由发挥想象)

第五部分

(放映幻灯片14)

罗佳妮:下面,我们有请老师给做活动总结,大家欢迎!

(同学们鼓掌有请老师总结)

胡珺杰:月是期盼,月是牵挂;今夜,举家团圆,共度美好时光。

苏泓力:相遇是缘,相聚是福;四年,陌生熟悉,哭过笑过学过。

王珂心: 月是思念,月是圆满;今夜,月光如水,我们互相祝福,相伴快乐成长。

罗佳妮:相励是友,相助是情;四年,同窗共读,铸就真诚友谊。

(放映幻灯片15)

全体主持人合:我爱我的祖国,更爱这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爱我的学校,更爱四年级六班这个大家庭。

让我们铭记这美好的读书时光,再过二十年,中秋来团聚。

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幸福,团团圆圆!

苏泓力:我宣布,**十小四年级六班中秋节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7篇:我们的节日中秋

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

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县经济开发区,县直各单位,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六潜高速管理处:

为进一步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载体作用,营造热烈喜庆、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推进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奋斗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央和省、市文明委工作部署,县文明委决定,中秋节期间在全县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活动安排

1、开展中秋慰问主题活动。由县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牵头,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各级文明单位志愿者,开展慰问帮扶活动,亲切慰问退休老党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特困家庭及医护人员、环卫工人、武警、公安、电力职工等特殊行业仍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祝福和慰问、表演节目,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2、开展网上中秋主题活动。动员网民,充分利用网络,赏析古今有关中秋佳节的诗词名篇、美文佳作,即兴赋诗,并邀请网民投票评选自己最喜爱的中秋诗文;发送中秋美景、中秋活动的文字、图片及感言寄语等,分享欢度传统佳节的喜悦;模拟制作“爱心月饼”,并在饼上留言祈福,向

亲朋好友、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送饼送祝福;展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以及家家户户欢度中秋的和美场景。

3、开展娱乐中秋主题活动。由县文广新局牵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秋民俗文化表演、文艺联欢、中秋民俗故事会、游园会、灯谜竞猜活动和书法、剪纸、绘画比赛等,便于广大群众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丰富节日生活情趣。

4、开展文化中秋主题活动。由县教育局牵头,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中秋诗文朗诵会、诗词赏析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和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各单位要把组织开展中秋节主题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结合正在开展的争创全国文明县城迎国检活动,策划活动内容,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推动活动有序开展。

2、创新载体、务求实效。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创新中秋节庆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增强“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与建党90周年、争创全国文明县城迎国检与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景区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富有内涵、有声有色,深入开展。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报纸和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体的自身优势作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网页、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网络寄语、公益短信等多种形式,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举国欢庆中倡导文明新风,积极营造“团圆、祥和、文明、欢乐”的节日氛围,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提供精神动力。

4、认真总结、及时报送。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行动起来,把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落到实处,要掌握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新闻宣传情况,并在2011年9月15日前将节日活动开展的实施方案、信息报道、活动图片、成效反馈及总结等材料报至县文明办

上一篇:教学常规检查报告下一篇:潍坊市投标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