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

2022-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

我们共同的节日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窗口

——祝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喜逢《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值此,谨向贵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学术杂志,它不仅是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学习交流园地,也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论坛,更是反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窗口。20年的时间,对于人生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不断在踏实前行的《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这20年刻下了它从初创到发展的历史足迹。不论是“特稿”、“论坛”、“乐评”,还是“教学园地”、“教师教育”、“杂谈随感”,它总是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敏锐的前瞻、务实的操作,来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不论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还是在素材搜集、文章选用等方面紧紧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学实际紧密相连。

从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始,到90年代末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音乐教学大纲的修订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国音乐教育》都以它敏锐的触角,将有关的文件、法规、教育观念、教学研究和探讨及时地反映出来,使高师的改革不断从教学方法的改变,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以及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一步步深入,扎实并富有成效。

《中国音乐教育》是目前国内为数甚少的不收版面费的杂志之一,这不仅体现了杂志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编辑们的职业品德。20年间,《中国音乐教育》始终践行它的办刊方针、宗旨,深深植根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土壤中,关注和惠及着音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它无愧为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学业良师和挚友,是被公众认可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加油站。

借此《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之际,谨向坚持杂志工作但却默默无闻的编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你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今天《中国音乐教育》的成长硕果!祝愿你们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时度势、创新发展、坚持特色、求真务实,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尹爱青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

——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普通教师,我表示由衷的祝贺!

2002年10月,《中国音乐教育》走过了百期的光辉历程,记得我曾在百期贺文中写道:“《中国音乐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音乐教育》以她积极的进取态度、严谨的学术规范、敏锐的改革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这种不断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使《中国音乐教育》站在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作为一本全国性音乐教育理论权威刊物,《中国音乐教育》紧紧把握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它丰富、科学的栏目安排,优质、实用的论文成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宣传国家有关美育、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使读者及时了解国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方针。二是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如已举办了5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以及全国音乐教研员培训班等,这些活动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促进音乐教育科研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加深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刊物紧紧把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适应基础音乐课程改革需要的宗旨,发表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论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教育部2006年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后,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文,对如何试行该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论文对实施该课程指导方案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四是翻译介绍了一大批外国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五是《中国音乐教育》为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园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这20年来,笔者的一些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正是通过该刊面世而产生一些社会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是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我们衷心地祝福她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办越好,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的大好日子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迎来了20周年的生日。从1989年创刊至今,这本专业性刊物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一个热爱音乐和献身教育的忠实读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翻开摆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仿佛能看到这20载每一篇文章背后作者的全身心投入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中国音乐教育》一直都关注高师教育,经笔者粗略统计,自创刊以来刊出的相关文章近二百篇。其中很多论题都是围绕高师的音乐教育与改革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法研究展开的,此外还有数十篇国外高等教育概况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文章,足见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本刊的重视与关爱。刊出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高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专业课(如钢琴、声乐和器乐技巧课)和理论基础课(如视唱练耳、和声、指挥、合唱、音乐史和作曲等)两大方面的教学法研究,同时还涉及到了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及“招生考试环节”两大问题的探讨。其间,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对于“如何面对市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担忧最多,讨论也最为激烈。一本本杂志细读下来,感觉这里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又是一个畅所欲言的乐园。

伴随本刊一路走来,从文章关注的层面来看,笔者发现,面对高师音乐教育,大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并不断深化和细化。创刊初期,问题多集中在“改革的目标”这个层面;而随后的几年,出现了诸如“对改革的再认识”、“理论思考”等方面的文章;进入21世纪后,“观念转变”、“多元化”、“学科渗透”及“中西方比较”等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08年,“人本论”这个新角度的出现正与教育改革的新方针不谋而合——未来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要在丰富办学模式和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在强调师范性的基础上推广“大教育”观念,将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教育与艺

术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培养文化水平高、理论视野开阔、专业技巧精通和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中国音乐教育》自创刊以来,一直都全心全力服务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期望杂志举办更多的研讨会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编作者研讨教学方法或向读者介绍一些新教材,以加深大家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同时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和各种赛事,既能分享成功者的学习经验又能鼓励师生参加各项比赛。如果能在互联网主页上增设一个类似“交流园地”的栏目,那将会是读者们交流心得的新平台。

20年正逢人生青春华彩的黄金时光,对于一本集专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刊物来说,20载也迈入了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望《中国音乐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吹起“教育创新”的号角,奏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新篇章。

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我很想对他说,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回忆起20年前,当我拿到《中国音乐教育》创刊号时,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个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教师来说,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新朋友,一个在学术上帮助我、引领我的好老师。我也好像找到了一块可以耕耘、收获的新天地。从那时起,每一期《中国音乐教育》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学习,从中获取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最新理论、最新方法,使自己总是走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列。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作为一本权威性的音乐教育专业刊物,这20年来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及时向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传达并诠释我国政府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文件、政策和精神,是教育部组织全国音乐新课改的重要喉舌。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时,《中国音乐教育》在第一时间花大量的版面进行了宣传和解读。

第二,紧扣音乐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有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学等层面的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的优秀音乐教案、音乐教学纪实,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对音乐新课改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第三,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涉及了基础音乐教育,也涵盖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不仅有在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研究,也探讨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诸多问题。此外,每期都有关于国外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体现了一种开放的编辑思想。

第四,采用稿件以质量为标准,具有开拓精神。我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忠实读者,也是忠实作者。这20年来我在《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从来不需要找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发表。去年我承担了湖南省的一个社科课题研究工作,内容是研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因为在此之前《中国音乐教育》没有刊登过有关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没想到竟发表了。这说明《中国音乐教育》不墨守成规,具有开拓精神。

20年了,要讲的话很多,但我最想说的还是: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感谢你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继续做你的忠实读者和忠实作者。

感言与感谢

——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随想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音乐教育的革新而革新,所刊载的文章质朴真实、雅俗共融,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推动新时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双月刊到月刊和,不断增加的栏目中可以看出,刊物的作者遍及全国各地,内容从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研究,从最偏僻的边疆小学音乐教学感想到最发达城市的高中音乐教学成果,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到音乐教育家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从中国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到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新信息和新动态等包罗万象。《中国音乐教育》不仅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与国家教育政策制定部门之间有了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准确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面对不断深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地处西部最偏远的一所综合大学内的音乐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拿得出、用得上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我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首先考虑的大事,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资料的缺乏和信息的闭塞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一次带领学生到中小学校实习,偶尔在音乐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翻开内容一看,我欣喜若狂,丰富的音乐教育研究内容为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充分的理论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在她的关照下也很快有了明确的思路。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来一期不差的订阅研读下来,不仅对如何办好音乐教育专业感想颇多,有时和专家的想法还不谋而合呢,那种满足是从心里释放出来的。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更新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在一次研讨会上,为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我为系里的专业教师定购了两份《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期刊内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国外音乐教育的新信息和新理念以及大量的来自教学一线的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和学术成果,着实为促进教师音乐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打开了一扇门。受益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学手段的革新上都更贴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也自然更加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由于常年在高校教学,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情况了解不多,能直接深入中小学开展调研活动的机会也很少,自从订阅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使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十多年的研读与资料的积累,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此,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及其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编辑工作者。

愿贵刊在繁荣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桥梁·窗口

——我心目中的《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了,1993年初识它时,我是一名刚

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从那以后,我一直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20年,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生中她可谓是我的老友兼良师了!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进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坚持走教育科研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几年来,通过《中国音乐教育》这一联系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窗口,我密切关注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动态,向战斗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她们发表在杂志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常常成为我的《音乐教材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范例。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新课程大家谈”、“教学园地”栏目为我们提供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可以说,它们使我的教学更具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2008年4月“特别关注”栏目《各地热议京剧进课堂》一文,发表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各界人士和媒体对这一文件精神的热议。在其启发下,我带领学生申请了一个“大学生课外研究性课题”,围绕京剧进课堂的问题在广州及深圳两市进行试点学校的调研。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师资是“京剧进课堂”能否顺利实施及成败的关键。学生们通过课题调研,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加上我将贵刊承办的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的获奖课例《京剧的行当》(胡樱平执教)、《京剧大师梅兰芳》(张亚娟执教)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们对京剧的学习有了空前的热情。由此,我们与广州市京剧团合作,请京剧演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传授京剧知识、教唱十五个必唱曲目,为培养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师开辟另一通道。

贵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心得、科研成果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专家信箱”栏目为我们答疑解惑,“他山石”为我们提供国外音乐教学的可借鉴之处,“教师教育”为我们展示兄弟院校的改革动向……

感谢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你们的辛勤劳动使杂志更精彩!期待《中国音乐教育》能一如既往,把握、引领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

程建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础,是实现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则成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听”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提高“听”的效用和质量?尤其在由过去的“说音乐”转为当下的“听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听”的行为与过程均发生了质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音乐教学中的“听”予以深入探讨。

“给谁听——了解“听”的对象”

对于听觉器官正常的人来说,一切来自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都会对其产生经验性的作用,如敲门、汽车轰鸣声、风声、雷声等。但音乐中的声音,无论其长短、高低、强弱都是音乐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并希望引起听者共鸣而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声音信息。这些声音信息并无明确的语义概念,对于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耳朵来说,其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达到“听”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要了解音乐听者的听觉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听赏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在音乐听觉上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与阅历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有所不同,这其中与听者的生活阅历、理解程度、知识积累以及文化底蕴等有着直接关系。比如,与中小学生相比,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经历中,已经在有意或无意中锻炼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具有听的主见和选择,同时也具备了听的积累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要针对其特点认真设计听的环节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和听觉好奇感。

2、专业基础与音乐资历的差异。现今的学生中有很多自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某些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有的在长期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增长了较全面的音乐素养或积淀了较好的音乐基础。面对这些学生,过于浅显的音乐或较为简单的音响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听觉需求。因此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作品中,尽可能地去挖掘相同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或音响效果,这样就可顾及到这些学生的听觉需要。

3、音乐兴趣与关注度的差异。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对音乐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其听觉上的注意力及关注度也不高。对于音乐这种在时间中展示自身内涵的艺术,声音稍纵即逝,如果听者的注意力不十分集中的话,就不可能通过听觉的渠道进入音乐。尤其在音乐的普及教育中,教学对象的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对所听曲目的接纳程度也各有所好,因此,这些听者主观能动上的差异也是直接影响其听觉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纵观以上各种差异,教师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了解并引导他(她)们。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提高一群对音乐富有求知欲的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不难,难的恰恰是激发一班专业基础和兴趣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听觉兴趣,并由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听什么——发掘“听”的内涵”

音乐的内涵其实都渗透在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听者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所散发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中,最大范围地激活学生的听觉意识,诱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走进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1、听“门道”,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所呈现出的高低、长短、强弱和粗细就是在以自身的表现元素和声势形态诉说着音乐的内涵,并牵引着听者由表及里地深入音乐的本体。其实,音乐外在的音响声势是比较容易辨听的,关键是隐含于之中的音响寓意如何去发掘。透过旋律高低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进而深入音乐的内核,即可大致了解和把握音乐家的创作意图及欲要传达的意向。而这些常规的且老生常谈的音乐听赏“门道”却往往被文学释义的路径所取代。因此,听音乐只能以音乐的方式为首选,只能以音乐的元素为先导,否则,任何脱离了音乐元素的“听”,最终获得的只能是与音乐本体寓意相距甚远的主观猜想。

2、听“情思”,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其传播过程中,它的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个

段落都在散发出一种可感的情绪导向,并直接影响或“侵袭”着听者的心境。但音乐所外露的情感信息是多解性的,需要与听者的情感相融合并产生共鸣后才能真正发生效用。其中包括音响本身所透射出的客观情绪、听者本身对音响所赋予的主观情绪,以及音响对听者所引发的反应情绪。这几种情绪的交融渗透即唤起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等总体的情绪指向,或“明快清新”,或“华丽流畅”,或“奔放豪爽”,或“抑郁低沉”,或“暗淡悲哀”。一旦听者置身于这种强烈的情绪氛围中,其内在的、具有个体经验的情感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随之涌动,并潜移默化地明晰着自身对“爱、恨、情、仇”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有唤起了听者潜伏的情绪反应,才能使音乐的情思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进而产生“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

3、听“美感”,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享受音乐。美感总是和视觉与听觉结合而产生的,但听觉美感与视觉美感相比则更直接,更具渗透性。那么音乐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声音美。比起自然界里的声音,音乐中的声音净化并超脱了自然界的声音概念,倾注了大量的人的情感因素和美学信息,声音的概念已被上升为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渗透力的美感“基因”,它给人的听觉以全新感受,使其听觉得以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其次是形式美。音乐的形式已超越了形式本身的意义,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第三就是意韵美。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如旋律的线条、节奏的律动、和声的叠构、结构的匀称以及音调的韵味等,这些美的元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4、听“历史”,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自音乐艺术出现以后,音乐一直在记录并见证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进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情态。因此,一段经典的旋律、一首熟悉的歌曲可以引发听者的历史追忆或联想,也可以诱导听者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去品略当时的人文气息,帮助听者从音乐的层面去感悟和见证历史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很多音乐作品也都在描述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故事或经历,或在刻画着人类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和思想境界,这正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的历史元素。这些层面的开掘不仅辅助了音乐教学,同时也拓展了相关历史的视野。

5、听“文化”,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貌中认知音乐。在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需求中,音乐一方面以其独有的方式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另一方面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并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功能。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每个音乐家的艺术手法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并反映着时代的审美需求,也都如实地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刻记下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都为后人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时代特征及风格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由此介入将会更深刻地认知音乐生成、延续和传承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将使听者的视野得以延伸,思维得以扩展。这也是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听——

注重“听”的方法”

音乐教学中的“听”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听赏行为,与其他场合或形式的“听音乐”有较大区别。由于课堂听音乐的时间有限,因而“听”的方法和过程格外讲究。以下几点应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1、追求完美地听,避免匆忙应付地听。对于人的听觉来说,优美的声音、优质的音响永远是被优先接受的。因此,选择美的音乐音响、美的音响设施,营造美的音响环境是保证听者“享受音乐、愉悦身心”的基本条件。教师对所听音乐的版本、质量及音响效果要首先试听把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满意的音响坚决不要让学生听,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听赏兴趣,也会在无意识中污染学生的听觉器官,阻碍学生听觉意识的顺畅发展。

2、尽量完整地听,避免支离破碎地听。音乐的时间性及不可中断性决定了音乐在传播中的连贯性特点,人的听觉思维也需要在声音连续的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因此,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听觉过程是提升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听音乐的过程和行为,实际上也是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一种听音乐的习惯,相对完整和连贯地“听”是对音乐的尊重和对听者的信任,尤其是面对较高学龄段的学生,更要避免以“说”代替和干扰“听”的现象。

3、富有引导地听,避免稀里糊涂地听。音乐教学不听不行,光听不说也不行。但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问题。笔者以为,在听音乐的教学中,教师的说应该是:启发性的引导而不是直白式的概说;描述性的讲解而不是解释性的灌输;逻辑性的深入而不是程式化的分析;意向性的领悟而不是具象化的归结;探究式的对话而不是权威式的解答。音乐的多解性为教师的“说”开阔了空间,音乐的意味性也为学生的“听”注入了自由想象的因子。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到感性,听音乐的过程就会在一个合理的循环往复中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音乐教学中“听”的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尽管音乐的声音发聩于耳,由听觉来接受,但最终达到的却是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因此,听音乐不仅要入耳,还要人心,更要入神。只有打通了从听觉体验到心觉感受,再到神觉领悟这样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智力到精神的递进渠道,才能最终实现培育“音乐耳朵”的教学目标。

向音乐教师的心灵净土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位最真挚的伴随者,陪我走过了很长一段从青涩向成熟过渡的事业人生,她就是《中国音乐教育》。最初与之相识就注定了今生的不解之缘,因为,当我轻轻翻开那一页页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然、一种亲切、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已久似曾相识的邂逅。那一个个充满生命动感的音乐教学事件,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教育反思,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经验交流,一次次成功活动的举办纪实,一句句充满激励和展望的话语,这不正是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教师的真实的教学与生活的写照吗?我细细品味着这些鲜活的文字后面隐藏着的灵魂独白,默默感受着与这些看似静止的文本进行的心灵交流。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在心灵因无所依托而感到迷茫与困惑之时,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在这片土地中,我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看到了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播种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收获了一秋又一秋的累累硕果。这片净土远离世俗和功

利,播种的是纯洁的生命的种子,承载着来自一线教师的喜乐哀愁,承载着一代音乐教育工作着的美好心愿,见证了我们中国音乐教育20年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谱写了辉煌的音乐教育历史的篇章……

在这收获无数感动的瞬间,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教育》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给予我教育事业上很多的指引和帮助,使我从中找到了音乐教师的价值意义,同时也铸就了坚定执著的职业精神。在多年的高师音乐教学中,我已习惯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分享、一同思索,在一次次的启示和感悟中,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教育经验和灵感。《中国音乐教育》伴随着我和学生们不断成长,共同进步。《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界最权威的一本刊物,以其视野广阔、远见卓识、内容丰富、信息及时的特点,已成为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们在音乐教育航程中的“导航员”,它将引领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乘风破浪,满载着信心和希望不断前进。

《中国音乐教育》,你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一片心灵的净土,有了你,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属。在你创刊20周年之际,除了对你深深的感激,还有最衷心的祝福,祝愿你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收获更多的美好和希望!我们共同的节日——《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系列连载之三

尹爱青等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窗口

——祝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喜逢《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值此,谨向贵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学术杂志,它不仅是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学习交流园地,也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论坛,更是反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窗口。20年的时间,对于人生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不断在踏实前行的《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这20年刻下了它从初创到发展的历史足迹。不论是“特稿”、“论坛”、“乐评”,还是“教学园地”、“教师教育”、“杂谈随感”,它总是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敏锐的前瞻、务实的操作,来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不论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还是在素材搜集、文章选用等方面紧紧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学实际紧密相连。

从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始,到90年代末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音乐教学大纲的修订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国音乐教育》都以它敏锐的触角,将有关的文件、法规、教育观念、教学研究和探讨及时地反映出来,使高师的改革不断从教学方法的改变,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以及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一步步深入,扎实并富有成效。

《中国音乐教育》是目前国内为数甚少的不收版面费的杂志之一,这不仅体现了杂志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编辑们的职业品德。20年间,《中国音乐教育》始终践行它的办刊方针、宗旨,深深植根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土壤中,关注和惠及着音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它无愧为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学业良师和挚友,是被公众认可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加油站。

借此《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之际,谨向坚持杂志工作但却默默无闻的编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你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今天《中国音乐教育》的成长硕果!祝愿你们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时度势、创新发展、坚持特色、求真务实,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尹爱青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

——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普通教师,我表示由衷的祝贺!

2002年10月,《中国音乐教育》走过了百期的光辉历程,记得我曾在百期贺文中写道:“《中国音乐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音乐教育》以她积极的进取态度、严谨的学术规范、敏锐的改革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这种不断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使《中国音乐教育》站在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作为一本全国性音乐教育理论权威刊物,《中国音乐教育》紧紧把握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它丰富、科学的栏目安排,优质、实用的论文成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宣传国家有关美育、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使读者及时了解国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方针。二是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如已举办了5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以及全国音乐教研员培训班等,这些活动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促进音乐教育科研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加深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刊物紧紧把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适应基础音乐课程改革需要的宗旨,发表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论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教育部2006年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后,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文,对如何试行该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论文对实施该课程指导方案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四是翻译介绍了一大批外国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五是《中国音乐教育》为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园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这20年来,笔者的一些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正是通过该刊面世而产生一些社会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是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我们衷心地祝福她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办越好,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的大好日子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迎来了20周年的生日。从1989年创刊至今,这本专业性刊物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一个热爱音乐和献身教育的忠实读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翻开摆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仿佛能看到这20载每一篇文章背后作者的全身心投入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中国音乐教育》一直都关注高师教育,经笔者粗略统计,自创刊以来刊出的相关文章近二百篇。其中很多论题都是围绕高师的音乐教育与改革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法研究展开的,此外还有数十篇国外高等教育概况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文章,足见高

等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本刊的重视与关爱。刊出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高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专业课(如钢琴、声乐和器乐技巧课)和理论基础课(如视唱练耳、和声、指挥、合唱、音乐史和作曲等)两大方面的教学法研究,同时还涉及到了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及“招生考试环节”两大问题的探讨。其间,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对于“如何面对市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担忧最多,讨论也最为激烈。一本本杂志细读下来,感觉这里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又是一个畅所欲言的乐园。

伴随本刊一路走来,从文章关注的层面来看,笔者发现,面对高师音乐教育,大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并不断深化和细化。创刊初期,问题多集中在“改革的目标”这个层面;而随后的几年,出现了诸如“对改革的再认识”、“理论思考”等方面的文章;进入21世纪后,“观念转变”、“多元化”、“学科渗透”及“中西方比较”等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08年,“人本论”这个新角度的出现正与教育改革的新方针不谋而合——未来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要在丰富办学模式和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在强调师范性的基础上推广“大教育”观念,将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培养文化水平高、理论视野开阔、专业技巧精通和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中国音乐教育》自创刊以来,一直都全心全力服务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期望杂志举办更多的研讨会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编作者研讨教学方法或向读者介绍一些新教材,以加深大家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同时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和各种赛事,既能分享成功者的学习经验又能鼓励师生参加各项比赛。如果能在互联网主页上增设一个类似“交流园地”的栏目,那将会是读者们交流心得的新平台。

20年正逢人生青春华彩的黄金时光,对于一本集专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刊物来说,20载也迈入了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望《中国音乐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吹起“教育创新”的号角,奏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新篇章。

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我很想对他说,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回忆起20年前,当我拿到《中国音乐教育》创刊号时,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个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教师来说,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新朋友,一个在学术上帮助我、引领我的好老师。我也好像找到了一块可以耕耘、收获的新天地。从那时起,每一期《中国音乐教育》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学习,从中获取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最新理论、最新方法,使自己总是走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列。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作为一本权威性的音乐教育专业刊物,这20年来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及时向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传达并诠释我国政府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文件、政策和精神,是教育部组织全国音乐新课改的重要喉舌。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时,《中国音乐教育》在第一时间花大量的版面进行了宣传和解读。

第二,紧扣音乐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有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学等层面的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的优秀音乐教案、音乐教学纪实,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对音乐新课改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第三,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涉及了基础音乐教育,也涵盖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不仅有在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研究,也探讨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诸多问题。此外,每期都有关于国外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体现了一种开放的编辑思想。

第四,采用稿件以质量为标准,具有开拓精神。我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忠实读者,也是忠实作者。这20年来我在《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从来不需要找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发表。去年我承担了湖南省的一个社科课题研究工作,内容是研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因为在此之前《中国音乐教育》没有刊登过有关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没想到竟发表了。这说明《中国音乐教育》不墨守成规,具有开拓精神。

20年了,要讲的话很多,但我最想说的还是: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感谢你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继续做你的忠实读者和忠实作者。

感言与感谢

——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随想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音乐教育的革新而革新,所刊载的文章质朴真实、雅俗共融,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推动新时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双月刊到月刊和,不断增加的栏目中可以看出,刊物的作者遍及全国各地,内容从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研究,从最偏僻的边疆小学音乐教学感想到最发达城市的高中音乐教学成果,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到音乐教育家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从中国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到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新信息和新动态等包罗万象。《中国音乐教育》不仅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与国家教育政策制定部门之间有了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准确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面对不断深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地处西部最偏远的一所综合大学内的音乐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拿得出、用得上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我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首先考虑的大事,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资料的缺乏和信息的闭塞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一次带领学生到中小学校实习,偶尔在音乐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翻开内容一看,我欣喜若狂,丰富的音乐教育研究内容为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充分的理论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在她的关照下也很快有了明确的思路。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来一期不差的订阅研读下来,不仅对如何办好音乐教育专业感想颇多,有时和专家的想法还不谋而合呢,那种满足是从心里释放出来的。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更新了高师

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在一次研讨会上,为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我为系里的专业教师定购了两份《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期刊内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国外音乐教育的新信息和新理念以及大量的来自教学一线的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和学术成果,着实为促进教师音乐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打开了一扇门。受益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学手段的革新上都更贴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也自然更加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由于常年在高校教学,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情况了解不多,能直接深入中小学开展调研活动的机会也很少,自从订阅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使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十多年的研读与资料的积累,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此,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及其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编辑工作者。

愿贵刊在繁荣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桥梁·窗口

——我心目中的《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了,1993年初识它时,我是一名刚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从那以后,我一直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20年,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生中她可谓是我的老友兼良师了!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进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坚持走教育科研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几年来,通过《中国音乐教育》这一联系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窗口,我密切关注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动态,向战斗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她们发表在杂志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常常成为我的《音乐教材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范例。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新课程大家谈”、“教学园地”栏目为我们提供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可以说,它们使我的教学更具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2008年4月“特别关注”栏目《各地热议京剧进课堂》一文,发表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各界人士和媒体对这一文件精神的热议。在其启发下,我带领学生申请了一个“大学生课外研究性课题”,围绕京剧进课堂的问题在广州及深圳两市进行试点学校的调研。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师资是“京剧进课堂”能否顺利实施及成败的关键。学生们通过课题调研,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加上我将贵刊承办的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的获奖课例《京剧的行当》(胡樱平执教)、《京剧大师梅兰芳》(张亚娟执教)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们对京剧的学习有了空前的热情。由此,我们与广州市京剧团合作,请京剧演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传授京剧知识、教唱十五个必唱曲目,为培养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师开辟另一通道。

贵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心得、科研成果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专家信箱”栏目为我们答疑解惑,“他山石”为我们提供国外音乐教学的可借鉴之处,“教师教育”为我们展示兄弟院校的改革动向……

感谢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你们的辛勤劳动使杂志更精彩!期待《中国音乐教育》能一如既往,把握、引领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

程建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础,是实现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则成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听”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提高“听”的效用和质量?尤其在由过去的“说音乐”转为当下的“听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听”的行为与过程均发生了质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音乐教学中的“听”予以深入探讨。

“给谁听——了解“听”的对象”

对于听觉器官正常的人来说,一切来自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都会对其产生经验性的作用,如敲门、汽车轰鸣声、风声、雷声等。但音乐中的声音,无论其长短、高低、强弱都是音乐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并希望引起听者共鸣而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声音信息。这些声音信息并无明确的语义概念,对于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耳朵来说,其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达到“听”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要了解音乐听者的听觉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听赏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在音乐听觉上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与阅历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有所不同,这其中与听者的生活阅历、理解程度、知识积累以及文化底蕴等有着直接关系。比如,与中小学生相比,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经历中,已经在有意或无意中锻炼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具有听的主见和选择,同时也具备了听的积累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要针对其特点认真设计听的环节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和听觉好奇感。

2、专业基础与音乐资历的差异。现今的学生中有很多自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某些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有的在长期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增长了较全面的音乐素养或积淀了较好的音乐基础。面对这些学生,过于浅显的音乐或较为简单的音响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听觉需求。因此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作品中,尽可能地去挖掘相同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或音响效果,这样就可顾及到这些学生的听觉需要。

3、音乐兴趣与关注度的差异。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对音乐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其听觉上的注意力及关注度也不高。对于音乐这种在时间中展示自身内涵的艺术,声音稍纵即逝,如果听者的注意力不十分集中的话,就不可能通过听觉的渠道进入音乐。尤其在音乐的普及教育中,教学对象的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对所听曲目的接纳程度也各有所好,因此,这些听者主观能动上的差异也是直接影响其听觉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纵观以上各种差异,教师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了解并引导他(她)们。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提高一群对音乐富有求知欲的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不难,难的恰恰是激发一班专业基础和兴趣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听觉兴趣,

并由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听什么——发掘“听”的内涵”

音乐的内涵其实都渗透在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听者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所散发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中,最大范围地激活学生的听觉意识,诱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走进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1、听“门道”,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所呈现出的高低、长短、强弱和粗细就是在以自身的表现元素和声势形态诉说着音乐的内涵,并牵引着听者由表及里地深入音乐的本体。其实,音乐外在的音响声势是比较容易辨听的,关键是隐含于之中的音响寓意如何去发掘。透过旋律高低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进而深入音乐的内核,即可大致了解和把握音乐家的创作意图及欲要传达的意向。而这些常规的且老生常谈的音乐听赏“门道”却往往被文学释义的路径所取代。因此,听音乐只能以音乐的方式为首选,只能以音乐的元素为先导,否则,任何脱离了音乐元素的“听”,最终获得的只能是与音乐本体寓意相距甚远的主观猜想。

2、听“情思”,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其传播过程中,它的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个段落都在散发出一种可感的情绪导向,并直接影响或“侵袭”着听者的心境。但音乐所外露的情感信息是多解性的,需要与听者的情感相融合并产生共鸣后才能真正发生效用。其中包括音响本身所透射出的客观情绪、听者本身对音响所赋予的主观情绪,以及音响对听者所引发的反应情绪。这几种情绪的交融渗透即唤起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等总体的情绪指向,或“明快清新”,或“华丽流畅”,或“奔放豪爽”,或“抑郁低沉”,或“暗淡悲哀”。一旦听者置身于这种强烈的情绪氛围中,其内在的、具有个体经验的情感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随之涌动,并潜移默化地明晰着自身对“爱、恨、情、仇”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有唤起了听者潜伏的情绪反应,才能使音乐的情思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进而产生“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

3、听“美感”,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享受音乐。美感总是和视觉与听觉结合而产生的,但听觉美感与视觉美感相比则更直接,更具渗透性。那么音乐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声音美。比起自然界里的声音,音乐中的声音净化并超脱了自然界的声音概念,倾注了大量的人的情感因素和美学信息,声音的概念已被上升为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渗透力的美感“基因”,它给人的听觉以全新感受,使其听觉得以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其次是形式美。音乐的形式已超越了形式本身的意义,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第三就是意韵美。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如旋律的线条、节奏的律动、和声的叠构、结构的匀称以及音调的韵味等,这些美的元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4、听“历史”,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自音乐艺术出现以后,音乐一直在记录并见证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进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情态。因此,一段经典的旋律、一首熟悉的歌曲可以引发听者的历史追忆或联想,也可以诱导听者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去品略当时的人文气息,帮助听者从音乐的层面去感悟和见证历史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很多音乐作品也都在描述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故事或经历,或在刻画着人类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和思想境界,这正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的历史元素。这些层面的开掘不仅辅助了音乐教学,同时也拓展了相关历史的视野。

5、听“文化”,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貌中认知音乐。在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需求中,音乐一方面以其独有的方式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另一方面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并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功能。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每个音乐家的艺术手法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并反映着时代的审美需求,也都如实地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刻记下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都为后人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时代特征及风格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由此介入将会更深刻地认知音乐生成、延续和传承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将使听者的视野得以延伸,思维得以扩展。这也是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听——

注重“听”的方法”

音乐教学中的“听”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听赏行为,与其他场合或形式的“听音乐”有较大区别。由于课堂听音乐的时间有限,因而“听”的方法和过程格外讲究。以下几点应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1、追求完美地听,避免匆忙应付地听。对于人的听觉来说,优美的声音、优质的音响永远是被优先接受的。因此,选择美的音乐音响、美的音响设施,营造美的音响环境是保证听者“享受音乐、愉悦身心”的基本条件。教师对所听音乐的版本、质量及音响效果要首先试听把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满意的音响坚决不要让学生听,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听赏兴趣,也会在无意识中污染学生的听觉器官,阻碍学生听觉意识的顺畅发展。

2、尽量完整地听,避免支离破碎地听。音乐的时间性及不可中断性决定了音乐在传播中的连贯性特点,人的听觉思维也需要在声音连续的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因此,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听觉过程是提升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听音乐的过程和行为,实际上也是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一种听音乐的习惯,相对完整和连贯地“听”是对音乐的尊重和对听者的信任,尤其是面对较高学龄段的学生,更要避免以“说”代替和干扰“听”的现象。

3、富有引导地听,避免稀里糊涂地听。音乐教学不听不行,光听不说也不行。但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问题。笔者以为,在听音乐的教学中,教师的说应该是:启发性的引导而不是直白式的概说;描述性的讲解而不是解释性的灌输;逻辑性的深入而不是程式化的分析;意向性的领悟而不是具象化的归结;探究式的对话而不是权威式的解答。音乐的多解性为教师的“说”开阔了空间,音乐的意味性也为学生的“听”注入了自由想象的因子。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到感性,听音乐的过程就会在一个合理的循环往复中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音乐教学中“听”的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尽管音乐的声音发聩于耳,由

听觉来接受,但最终达到的却是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因此,听音乐不仅要入耳,还要人心,更要入神。只有打通了从听觉体验到心觉感受,再到神觉领悟这样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智力到精神的递进渠道,才能最终实现培育“音乐耳朵”的教学目标。

向音乐教师的心灵净土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位最真挚的伴随者,陪我走过了很长一段从青涩向成熟过渡的事业人生,她就是《中国音乐教育》。最初与之相识就注定了今生的不解之缘,因为,当我轻轻翻开那一页页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然、一种亲切、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已久似曾相识的邂逅。那一个个充满生命动感的音乐教学事件,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教育反思,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经验交流,一次次成功活动的举办纪实,一句句充满激励和展望的话语,这不正是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教师的真实的教学与生活的写照吗?我细细品味着这些鲜活的文字后面隐藏着的灵魂独白,默默感受着与这些看似静止的文本进行的心灵交流。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在心灵因无所依托而感到迷茫与困惑之时,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在这片土地中,我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看到了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播种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收获了一秋又一秋的累累硕果。这片净土远离世俗和功利,播种的是纯洁的生命的种子,承载着来自一线教师的喜乐哀愁,承载着一代音乐教育工作着的美好心愿,见证了我们中国音乐教育20年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谱写了辉煌的音乐教育历史的篇章……

在这收获无数感动的瞬间,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教育》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给予我教育事业上很多的指引和帮助,使我从中找到了音乐教师的价值意义,同时也铸就了坚定执著的职业精神。在多年的高师音乐教学中,我已习惯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分享、一同思索,在一次次的启示和感悟中,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教育经验和灵感。《中国音乐教育》伴随着我和学生们不断成长,共同进步。《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界最权威的一本刊物,以其视野广阔、远见卓识、内容丰富、信息及时的特点,已成为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们在音乐教育航程中的“导航员”,它将引领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乘风破浪,满载着信心和希望不断前进。

《中国音乐教育》,你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一片心灵的净土,有了你,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属。在你创刊20周年之际,除了对你深深的感激,还有最衷心的祝福,祝愿你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收获更多的美好和希望!

作者:尹爱青等

第2篇: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总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如约而至。为使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日,永安市南门小学少先队组织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通过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慰问贫困儿童,诵读经典,与亲人一起过中秋等系列活动,充分营造了“和谐、和睦、团圆、团聚”的浓厚节日气氛,同学们不仅从活动中了解了中秋传统习俗、重温了古人、今人中秋的思乡情结,还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更是一个快乐的节日。通过本次中秋节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更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学会合作,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为日后孩子们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篇:“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总结

9月19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为使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日,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我们的节日---中秋”精美贺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长辈、老师、同伴、自己最亲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

(2) 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手抄报评比活动,孩子们小组间团结合作,利用周围图书资源搜集有关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

(3)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led电子屏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通过讲中秋的故事、说中秋的习俗、赏中秋的诗篇、送中秋的祝福等,让全校师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到了中秋节的美好氛围。(4)各中队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各班师生精心准备,以诵读传统经典诗句,讲中秋民俗故事,齐唱名谣的方式来欢庆中秋佳节,诵读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在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中秋习俗,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不仅了解到了更多的中秋节知识、习俗,还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及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

第4篇:“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总结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虽然年年都过中秋节,但学生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得并不太深,为了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上级精神《关于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中秋节前夕,我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目的在于深度挖掘蕴涵在中秋节中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真对待传统节日、由衷喜爱传统节日,传承节日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对活动开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二、节前广泛宣传

1、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

2、在班会上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历史背景、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活动丰富、全员参与、共同体验、动手实践、收获快乐

1、在搜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的同学和老师不但培养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手抄报、花灯,对中国的传

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共度中秋佳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通过对中秋诗歌的朗诵,对中秋的传说、小故事的表演,不仅激发了同学的浓厚兴趣,更使教育内容丰富起来。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空洞的说教变得具体、实际,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育形式。切身的体验使同学有了真实的感受。同学们在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认同和喜爱,弘扬了民族文化。老师们也在活动中踊跃参与,谱写一曲“满幼颂”弘扬民族文化,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办学理念得以升华。

3、开展“和谐校园·欢乐中秋”主题各类相关系列活动。由各年级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社区护绿、护卫”活动,不仅是我们的学生,就连居民们的参与热情也很高。整个系列活动虽紧凑但是充实有意义,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节日”会有他们自己更好、更透彻的诠释。

鞍山市XX高级中学 2011年10月8日

“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总结

第5篇: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方案

榆中县文成小学“我们的节日—中秋”

主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中秋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文体娱乐、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师生了解、认同、喜爱中国传统节日,努力营造社会温暖、家庭幸福、城市文明的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提高师生文明素质。

二、活动目的:

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为契机,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题,让学生知道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什么叫中秋节;中秋节民间的传说、民间庆祝方式;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校园内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推进学校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三、活动时间:

2018年9月17日—9月26日

四、活动内容

(一)加强宣传

利用主题班队会、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开设专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讲述与中秋有关的民间故事。

(二)具体活动

活动一:“情浓中秋-精致兰州”文体娱乐活动。 突出团圆主题,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校组织开展活动,引导师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节日民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中秋民俗故事会:与中秋节有关的传说故事、经典文章,了解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具体负责年级及负责人:四年级(刘萍)

活动要求:在9月25日上午上报本班活动照片及文字材料。

2、中秋诗会:以诗歌诵读的方式忆古诵今,吟诵优美诗句,了解传统文化。

具体负责年级:三年级(张梅芳)

活动要求:在9月25日上午上报本班活动照片及文字材料。

活动二:“情暖中秋”关爱老人活动

在中秋节前后,关爱我们身边的空巢老人,特困家庭,开展敬老爱老活动,为他们赠送月饼和祝福卡,与他们一起过中秋,吃月饼,赏月亮,传递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使他们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度过中秋佳节。

具体负责年级:

一、二年级(高梅翠,岳琴英) 活动要求:在9月25日上午上报各班学生活动照片及祝福卡照片,每班1-2张。

活动三:“情满中秋”手抄报及作文活动

通过手抄报制作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节日民俗,继承传统优秀美德。并通过优美的文字来描述家庭节日气氛及感受。

具体负责班级:五年级制作手抄报(王娇) 六年级书写作文(王丽蓉) 活动要求:在9月25日上午上报各班手抄报3份,各班作文电子版及手写版3份。

活动四:“小餐桌大文明-勤俭节约”主题活动 各班在节日期间要给学生进行“节水、节电、节粮”教育,积极开展勤俭节约美德宣传,开展文明餐桌及文明就餐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文明餐饮知识,推广文明餐饮礼仪,营造勤俭文明的社会氛围。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展现亲情的节日,希望各班精心策划组织、积极创新形式,不断增强节日文化活动的感染力,教育同学们传承民族文化。

榆中县文成小学 2018年9月19日

第6篇: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简报

洛阳旅游学校“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简报

为了欢庆我国中秋传统佳节,为了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及感恩教育,在校团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校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了解了许多关于中秋的古诗词,了解了中秋的来历和有关中秋的故事传说,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增强了我是中国人,说中国话,过中国节的爱国情感。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

1.收集中秋节资料。我校召开了班主任会议,布置了“了解中秋佳节,热爱祖国节日”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了中秋节的形成,以及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之类的传说故事。学生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及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进而更加热爱文化底蕴深厚的祖国。 2.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在了解了中秋佳节的基础上,全校26个班以不同的形式分别开展了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猜谜语、讲故事、吟古诗、唱歌、吃月饼,使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节日的基础上,感受到中秋节时人们盼望团圆、思念亲人的情感。

二、开展了班级黑板报和手抄报评比活动,要求每班办一期与中秋有关的黑板报和两张手抄报,校团委组织学生会评比,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

三、开展了“短信送祝福,文明过中秋”的活动。学校通过家校通平台为学生、家长送去节日的祝福。同时,学校通过短信向广大家长宣传节假日期间,文明餐桌,不攀比讲阔,勤俭节约,提倡文明过节,节俭过节,低碳过节。

洛阳旅游学校 2015年9月

第7篇:我们的节日-中秋队会活动方案

“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队会

莘口中心小学六年(1)班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应该拥护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保留一点炎黄子孙传统的东西。此外,借助于“团圆”,让学生感觉到亲情、感情存在。

二、活动准备:

1、召集班委讨论、决定班会程序,构思班会主题、内容,确定主持人;

2、根据班会内容确定班会骨干同学;

3、学生准备活动物品;

4、学生查找有关中秋的信息。

三、活动过程:

(一)预备部分:整理队伍、报告人数。

中队活动正式开始前,中队长发出口令:“全体起立!立正!”

转身面向中队辅导员敬礼,中队辅导员还礼,中队长报告:“报告中队辅导员,本中队有少先队员38人,出席38人。报告完毕。”

中队辅导员回答:“接受你的报告,祝活动成功!”

(二)正式部分:活动仪式、活动内容。

⑴宣布活动开始

中队长向辅导员报告结束后,面向全体队员宣布活动题目“六(1)班中队‘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⑵出旗

中队长宣布“出旗”,发出“敬礼!”口令。音乐播放出旗曲。队旗出场。

队长发出“礼毕!”口令,旗手端旗礼毕,护旗手、全体队员礼毕。

⑶唱队歌

中队长宣布“唱队歌”之后,播放伴奏录音。

此项进行完后,中队长发出口令:“全体坐下!”

⑷队长讲话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队会,相信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应该拥护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保留一点炎黄子孙传统的东西。此外,借助于“团圆”,让同学们感觉到亲情、感情存在。

(三)进行活动

1.同学们课前都利用报刊、网络搜集了好多有关中秋的小知识,有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呀?(---同学讲述中秋节的来历)

2.中秋月儿圆,其实呀,民间关于月亮 的故事有很多,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故事是?下面请---同学为我们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大家还知道什么故事呀?下面请---同学为我们讲述“吴刚伐桂”的故事。 3.正是这些神话,让人们对月亮有了很深的情感,久而久之在民间就有了一些为广大民众接受和欢迎的习俗。我们都了解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呢?请---同学介绍下你搜集到的知识吧。

中秋佳节是人们团圆的节日,可是,有许多爸爸妈妈为了家庭在外努力工作,在中秋团圆日无法和家人在一起团圆,下面请---同学代表大家向远在他乡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吧。

4.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还有很多,但猜谜可是一项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在中秋佳节一家人欢聚一堂,互相出、猜谜语,既开发了智力,又给节日增添了些许欢乐。我这里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谜语,来挑战吧!

一个黑孩,从不开口,要是开口,掉出舌头。打一食品 【谜底】瓜籽

屋子方方,有门没窗,屋外热烘,屋里冰霜。打一电器 【谜底】冰箱

长得像竹不是竹,周身有节不太粗,不是紫来就是绿,只吃生来不能熟。(打一植物)【谜底】甘蔗

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打一日用品 【谜底】雨伞

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打一水果【谜底】西瓜 上不怕水,下不怕火;家家厨房,都有一个 (打一生活用品)。【谜底】锅

头像绵羊颈似鹅,不是牛马不是骡,戈壁滩上万里行,能耐渴来能忍饿。(一动物)。【谜底】骆驼

有个矮将军,身上挂满刀,刀鞘外长毛,里面藏宝宝。(打一植物)【谜底】大豆

5.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有谁知道哪些月饼的小故事呀?下面请---同学说一下吧。

6.交换礼物,品尝美食-月饼。 7.朗诵诗歌

⑹辅导员讲话:月是中秋明,情是中秋浓。在这象征着收获、团圆和喜庆的日子里,在这里我祝愿六年(1)越来越美好,我们的明天越来越美好!谢谢大家!

⑺呼号

队长宣布“呼号。辅导员面向全体队员,举起右拳。全场队员随之举起右拳,目视领呼人。辅导员待全场队员举拳,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全体队员高声回答:“时刻准备着!”领呼人右拳落下,全场队员随之落下右拳。

⑻退旗

中队长宣布“退旗”,发出“敬礼!”口令。奏乐,队旗退场。全体队员向队旗敬礼。

⑼宣布活动结束

中队长面向全体队员宣布“六(1)班中队‘‘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队会活动’结束!”

上一篇:北京火锅店招聘信息下一篇:艾滋病日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