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2023-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拥军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拥军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女,68岁,市河旅游开发区村村民。她30年如一日拥军不辍,用一颗爱心积蓄了浓浓的拥军情。她先后被授予全国新时期拥军女模范、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红嫂、省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项荣誉称号,近日又成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市100位时代功勋人物”候选人之一。

真心支援解放军

1978年

天,解放军某部移防到附近修建营房,工兵营三连要在大队居住。当大队党支部动员给解放军腾房子住时,第一个带头响应,主动把三间住室腾出两间给解放军住,全家七口人挤在一个炕上睡了整整三个春秋。三年中,她家住过战斗班,也住过连部。白天在大队缝纫组工作,晚上回家就帮着干部、战士缝补衣服、浆洗被褥,真心为战士减轻生活上的负担,使他们集中精力搞好营建和训练。她不仅给住在自己家里的解放军拆洗缝补,对住在别人家的解放军也同样对待,工兵三连100多人的衣服,她都洗过、补过。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这个连队洗衣服300多件,补衣服250多件,拆洗棉衣30多套、被褥60多件。

两年后,部队搬进了营房。为了更好的为战士们服务,她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就和爱人或孩子推着缝纫机到部队,帮助干部战士补衣服,一补就是好几天。自己补不过来,就叫二闺女同她一起开动两台缝纫机补,有时从晚上直补到天明,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也全然不顾。就这样,四年多来,她在爱人和孩子的帮助下,共为驻军领导机关和十四个连队缝补衣服11000多件(其中改做成品衣服550多件),洗衣服400多件,拆洗棉衣、被褥150余件,做鞋垫120多双。

爱心奉献子弟兵

她常常想,解放军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应该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真心实意地关怀体贴他们。因此,她除了为解放军同志缝缝补补外,还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体贴干部、战士。

1980年除夕,住她家的战士,有的出去会老乡,有的出去玩,唯独刚入伍的新战士吴敏呆在家里,默默不语。见此情景,深知人逢佳节倍思亲的道理。为了帮助这位新战士打消想家的念头,愉快地过好春节,安心在部队服役,便把正感冒躺在炕上的丈夫叫起来,领着孩子陪小吴玩,自己下厨房炒了六个菜,全家一起与小吴喝年酒,来了个军民小联欢。

有一次战士张学太感冒,头痛发烧,早晨没起床,炊事班给他做的面条也没吃。觉得人要身体不好,精神往往比较沉闷,特别需要别人照顾和安慰,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战士,父母不在身边,就更应该关心和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到部队住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于是,她在其他同志上工之后,抽空给小张倒水、拿药,把家里的好面拿出来做成面条汤,再加上几个荷包蛋,煮好后端到小张眼前,一面催着他吃,一面同他拉家常,从各方面进行安慰,把小张感动的流下了热泪。

江苏籍的战士郑少华是个孤儿,从小缺少母爱,在部队里散漫、任性,不安心服役。当她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多次与郑少华谈心,让郑少华把自己当成他的妈妈,有什么困难尽管对她说,郑少华感动的落下泪来。从此,每逢星期天她便把小郑接到家里做好饭给他吃,同时做他的思想工作。郑少华由有名的后进兵成了全团的先进典型,1991年退伍前荣记二等功,回家安排了工作,至今郑少华还和通着信。

1980年9月,工兵三连连长的爱人要来部队生孩子,为了减轻连长的负担,主动把家里的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将杨连长的爱人接到自己家。在分娩之前,帮着产妇把该洗的全洗好,还向她介绍了产前注意的问题。产妇乘车去医院时,随车让产妇半躺在自己身上,轻声嘱咐着、安慰着,以减轻产妇的紧张情绪。由于出现难产,部队医院决定转院,又陪着产妇转到县医院照顾。孩子生下来了,她为孩子换尿布,为大人洗脏衣,忙的两天两夜没睡个囫囵觉。杨连长感动的不知说啥好。产妇出院后,为了让杨连长集中精力做好连队工作,一直坚持每天为产妇做三顿饭,给孩子洗尿布??整整伺候了一个月。

做好事不计名利

同志长年累月为部队做好事,花费了许多钱财和精力,但她从不计较。部队干部战士总想付给她一定的报酬,可是次次被她婉言谢绝。驻军通信三连连长马风松的家属,1981年被组织批准随军,分配在联中当教员,当时因身边有个未满周岁的婴儿没人看管,急的团团转。得知后,主动提出为他们照看,一直看了半年多,帮马连长两口子解决了很大困难。马连长非常感激,多次给她送钱,她都不收,马连长转业离队时,花了二十来元钱买了个电熨斗送到家,在马连长两口子一再说服下才勉强收下了。可是在马连长离队那天,却提着一包给小孩子做好的新衣服,送给了他。马连长感动的说:“大嫂,我当了十几年兵,只在你身上欠了一笔账,临走也没有还清,我们一家人都感到不安。”她却说:“我能为解放军做点事,都是跟你们学的。也是应该做的,值不得挂在嘴上。”

部队一次次换防,但不变的是她的拥军情。虽然现在她年龄已大,行动不

第2篇:拥军模范先进事迹材料专题

免费

分享

创新

拥军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女,68岁,市河旅游开发区村村民。她30年如一日拥军不辍,用一颗爱心积蓄了浓浓的拥军情。她先后被授予全国新时期拥军女模范、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红嫂、省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项荣誉称号,近日又成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市100位时代功勋人物”候选人之一。

真心支援解放军 1978年

夏天,解放军某部移防到附近修建营房,工兵营三连要在大队居住。当大队党支部动员给解放军腾房子住时,第一个带头响应,主动把三间住室腾出两间给解放军住,全家七口人挤在一个炕上睡了整整三个春秋。三年中,她家住过战斗班,也住过连部。白天在大队缝纫组工作,晚上回家就帮着干部、战士缝补衣服、浆洗被褥,真心为战士减轻生活上的负担,使他们集中精力搞好营建和训练。她不仅给住在自己家里的解放军拆洗缝补,对住在别人家的解放军也同样对待,工兵三连100多人的衣服,她都洗过、补过。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这个连队洗衣服300多件,补衣服250多件,拆洗棉衣30多套、被褥60多件。

两年后,部队搬进了营房。为了更好的为战士们服务,她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就和爱人或孩子推着缝纫机到部队,帮助干部战士补衣服,一补就是好几天。自己补不过来,就叫二闺女同她一起开动两台缝纫机补,有时从晚上直补到天明,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也全然不顾。就这样,四年多来,她在爱人和孩子的帮助下,共为驻军领导机关和十四个连队缝补衣服11000多件(其中改做成品衣服550多件),洗衣服400多件,拆洗棉衣、被褥150余件,做鞋垫120多双。

爱心奉献子弟兵

她常常想,解放军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应该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真心实意地关怀体贴他们。因此,她除了为解放军同志缝缝补补外,还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体贴干部、战士。

1980年除夕,住她家的战士,有的出去会老乡,有的出去玩,唯独刚入伍的新战士吴敏呆在家里,默默不语。见此情景,深知人逢佳节倍思亲的道理。为了帮助这位新战士打消想家的念头,愉快地过好春节,安心在部队服役,便把正感冒躺在炕上的丈夫叫起来,领着孩子陪小吴玩,自己下厨房炒了六个菜,全家

免费

分享

创新

一起与小吴喝年酒,来了个军民小联欢。

有一次战士张学太感冒,头痛发烧,早晨没起床,炊事班给他做的面条也没吃。觉得人要身体不好,精神往往比较沉闷,特别需要别人照顾和安慰,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战士,父母不在身边,就更应该关心和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到部队住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于是,她在其他同志上工之后,抽空给小张倒水、拿药,把家里的好面拿出来做成面条汤,再加上几个荷包蛋,煮好后端到小张眼前,一面催着他吃,一面同他拉家常,从各方面进行安慰,把小张感动的流下了热泪。

江苏籍的战士郑少华是个孤儿,从小缺少母爱,在部队里散漫、任性,不安心服役。当她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多次与郑少华谈心,让郑少华把自己当成他的妈妈,有什么困难尽管对她说,郑少华感动的落下泪来。从此,每逢星期天她便把小郑接到家里做好饭给他吃,同时做他的思想工作。郑少华由有名的后进兵成了全团的先进典型,1991年退伍前荣记二等功,回家安排了工作,至今郑少华还和通着信。

1980年9月,工兵三连连长的爱人要来部队生孩子,为了减轻连长的负担,主动把家里的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将杨连长的爱人接到自己家。在分娩之前,帮着产妇把该洗的全洗好,还向她介绍了产前注意的问题。产妇乘车去医院时,随车让产妇半躺在自己身上,轻声嘱咐着、安慰着,以减轻产妇的紧张情绪。由于出现难产,部队医院决定转院,又陪着产妇转到县医院照顾。孩子生下来了,她为孩子换尿布,为大人洗脏衣,忙的两天两夜没睡个囫囵觉。杨连长感动的不知说啥好。产妇出院后,为了让杨连长集中精力做好连队工作,一直坚持每天为产妇做三顿饭,给孩子洗尿布??整整伺候了一个月。

做好事不计名利

同志长年累月为部队做好事,花费了许多钱财和精力,但她从不计较。部队干部战士总想付给她一定的报酬,可是次次被她婉言谢绝。驻军通信三连连长马风松的家属,1981年被组织批准随军,分配在联中当教员,当时因身边有个未满周岁的婴儿没人看管,急的团团转。得知后,主动提出为他们照看,一直看了半年多,帮马连长两口子解决了很大困难。马连长非常感激,多次给她送钱,她都不收,马连长转业离队时,花了二十来元钱买了个电熨斗送到家,在马连长两

免费

分享

创新

口子一再说服下才勉强收下了。可是在马连长离队那天,却提着一包给小孩子做好的新衣服,送给了他。马连长感动的说:“大嫂,我当了十几年兵,只在你身上欠了一笔账,临走也没有还清,我们一家人都感到不安。”她却说:“我能为解放军做点事,都是跟你们学的。也是应该做的,值不得挂在嘴上。”

部队一次次换防,但不变的是她的拥军情。虽然现在她年龄已大,行动不 便,但她每年还是历尽所能的为战士们干点什么。有时她会约上别人,一起拉着缝纫机来到

军营,戴上老花镜为战士们拾裤脚、缝衣服、补提包,与战士们谈谈心。有一次听到驻军某部集训,部队在市石埠子镇休整时,她便与民政局的干部一起,将亲手做的500双鞋垫送到战士们手里,彼此早已熟悉的部队老领导让她对战士们说句话。她说:“孩子们,千千万万的妈妈都是同样的心,都希望你们干好„„”

为国防输送人才

不仅为部队战士做好事、解难题,还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国防建设。她把儿子、女儿先后送到部队。儿子在部队进步很快,被提拔当了营长。女儿1984年入伍,1985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主动请缨,跟随驻的54598部队上了越南前线,并荣立个人三等功、集体二等功。,她又将自己的外甥送到四川当了武警,汶川大地震时,李小辉作为第一批救灾官兵进入汶川,他不怕苦不怕累,奋勇抗震救灾,荣立三等功。

资料来源:http:///data/xianjinshiji/

第3篇: [拥军模范先进事迹]

**,女,68岁,**市**河旅游开发区**村村民,拥军模范先进事迹。她30年如一日拥军不辍,用一颗爱心积蓄了浓浓的拥军情。她先后被授予全国新时期拥军女模范、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红嫂、省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项荣誉称号,近日又成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市100位时代功勋人物”候选人之一。

真心支援解放军

1978年夏天,解放军某部移防到**附近修建营房,工兵营三连要在**大队居住。当大队党支部动员给解放军腾房子住时,**第一个带头响应,主动把三间住室腾出两间给解放军住,全家七口人挤在一个炕上睡了整整三个春秋。三年中,她家住过战斗班,也住过连部。白天在大队缝纫组工作,晚上回家就帮着干部、战士缝补衣服、浆洗被褥,真心为战士减轻生活上的负担,使他们集中精力搞好营建和训练。她不仅给住在自己家里的解放军拆洗缝补,对住在别人家的解放军也同样对待,工兵三连100多人的衣服,她都洗过、补过。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这个连队洗衣服300多件,补衣服250多件,拆洗棉衣30多套、被褥60多件。

两年后,部队搬进了营房。为了更好的为战士们服务,她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就和爱人或孩子推着缝纫机到部队,帮助干部战士补衣服,一补就是好几天。自己补不过来,就叫二闺女同她一起开动两台缝纫机补,有时从晚上直补到天明,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也全然不顾。就这样,四年多来,她在爱人和孩子的帮助下,共为驻军领导机关和十四个连队缝补衣服11000多件(其中改做成品衣服550多件),洗衣服400多件,拆洗棉衣、被褥150余件,做鞋垫120多双,事迹材料《拥军模范先进事迹》。

爱心奉献子弟兵

她常常想,解放军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应该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真心实意地关怀体贴他们。因此,她除了为解放军同志缝缝补补外,还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体贴干部、战士。

1980年除夕,住她家的战士,有的出去会老乡,有的出去玩,唯独刚入伍的新战士吴敏呆在家里,默默不语。**见此情景,深知人逢佳节倍思亲的道理。为了帮助这位新战士打消想家的念头,愉快地过好春节,安心在部队服役,便把正感冒躺在炕上的丈夫叫起来,领着孩子陪小吴玩,自己下厨房炒了六个菜,全家一起与小吴喝年酒,来了个军民小联欢。

有一次战士张学太感冒,头痛发烧,早晨没起床,炊事班给他做的面条也没吃。**觉得人要身体不好,精神往往比较沉闷,特别需要别人照顾和安慰,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战士,父母不在身边,就更应该关心和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到部队住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于是,她在其他同志上工之后,抽空给小张倒水、拿药,把家里的好面拿出来做成面条汤,再加上几个荷包蛋,煮好后端到小张眼前,一面催着他吃,一面同他拉家常,从各方面进行安慰,把小张感动的流下了热泪。

江苏籍的战士郑少华是个孤儿,从小缺少母爱,在部队里散漫、任性,不安心服役。当她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多次与郑少华谈心,让郑少华把自己当成他的妈妈,有什么困难尽管对她说,郑少华感动的落下泪来。从此,每逢星期天她便把小郑接到家里做好饭给他吃,同时做他的思想工作。郑少华由有名的后进兵成了全团的先进典型,1991年退伍前荣记二等功,回家安排了工作,至今郑少华还和**通着信。

1980年9月,工兵三连连长**的爱人要来部队生孩子,**为了减轻连长的负担,主动把家里的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将杨连长的爱人接到自己家。在分娩之前,**帮着产妇把该洗的全洗好,还向她介绍了产前注意的问题。产妇乘车去医院时,**随车让产妇半躺在自己身上,轻声嘱咐着、安慰着,以减轻产妇的紧张情绪。由于出现难产,部队医院决定转院,**又陪着产妇转到县医院照顾。孩子生下来了,她为孩子换尿布,为大人洗脏衣,忙的两天两夜没睡个囫囵觉。杨连长感动的不知说啥好。产妇出院后,**为了让杨连长集中精力做好连队工作,一直坚持每天为产妇做三顿饭,给孩子洗尿布整整伺候了一个月。

第4篇:李拥军先进事迹材料

李拥军,男,1972年8月出生,湖南新田人,本科学历,1997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永州市第二中医院内科副主任、主治医生。

十多年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一线的各类救治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曾4次被零陵区评为“年度优秀或先进工作者”。以病情为第一信号。2008年冰灾,主动送危重病人到省城医院,在返回的路上受冰雪围困达62小时,返回后即参加永连公路公龙岭路段冰灾医疗队抢救。2009年“禽流感”、“手足口病”疫情发生,积极参加专家组从事疫情预防工作。每年组织并参与危重病人大抢救40余次,成功率达90%。以业务为第一需求。从2003年起,先后参加各类学习班5次,并到省级医院进修2次。在内科住院部从事临床工作,每日起早摸黑,不分白天黑夜,病人有求必应,每日所管病人20人左右,同时身为主治医师、科室副主任,每日协助其他医师查房及指导治疗,数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使内科业务收入从原来每年几十万元,攀升到去年260余万元。据统计,今年1-6月份,其个人业务收入达医院总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传道为第一使命。每年给本院或外院医护人员讲授业务课20余次,其中“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心电监护仪”的正确使用、“五套马车”治疗“糖尿病”的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以及“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等专业知识,均深受同行喜爱和认可。以基层为第一选择。在零陵区黄田铺镇医院工作两年,1999年调入中医院后,先后到菱角塘医院、七里店社区医院、大庆坪医院等乡镇医院调查研究、传授经验、义务诊治。以医德为第一追求。多次拒收红包礼金,深受患者爱戴,曾获得多面锦旗,数次用真情化解医患矛盾,为科室年轻医生作出了表率。

永州市第二中医院

2010年8月12日

第5篇:谢拥军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谢拥军,男,1969年生,六盘水市道路运输局货运与物流管理科科长,并担任六枝特区木岗镇抵簸村驻村干部。他自1989年入职以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立足本职岗位、勇挑工作重担,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日常工作中,他无私奉献,吃苦在先,做到了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他将一腔热血奉献在了道路运输事业上,用一腔赤诚守护着道路运输的坦途。任职驻村干部一年多来,他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农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快了解农村和适应农村,努力做到与农民群众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所学之长,为农民群众服务,以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艰苦奋斗、扎根基层;同时积极认真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不辜负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谢拥军同志扎根岗位,立岗成才,在每一个平凡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运输管理人员,其职责就是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做好运输行业管理,谢拥军同志深深体会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表里如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心扑在工作上,十分注意开拓进取,严格要求自己。他经常早上班、晚下班,放弃休息时间学知识、学政策,特别是《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危险品运输

1 管理条例》和有关道路运输法律法规熟烂于心,多年来一直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工作。在他的协同下,稽查队和安全科进一步加强对全市货运车辆违规、违章的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违规、违章车辆给予严肃的处理,使行业管理与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切身利益。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每一位执法人员,要求他们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时刻注意维护运政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他要求每位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规范执法程序,使我单位执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不仅杜绝了违反规定执法和蛮横不文明执法,还做到了文明执法、温情执法、人性化执法。同时他一再强调执法过程中证据的重要性,现在我所件件行政处罚案件证据扎实,行政相对人无一例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二、对社会真诚奉献、为群众办实事

谢拥军同志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基层环境,克服在生活、工作中的许多不适应和困难,做到人到心到,在思想感情、行动上与群众打成一片。逐户对群众进行走访,在走访过程中,广泛深入了解当地的村情民意,了解当地的自然情况、生产发展情况、村务情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惠民政策,动员群众自力更生发家致富。围绕“创先争优、作

2 风建设年、四帮四促”为工作主题,认真理清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确保驻村工作取得实效。

2013年9月19日是我国传统中秋佳节,在六枝特区木岗镇却是一幅不一样的风景:驻村干部们在田间地头、坡上坡下挥汗如雨抢收粮食。

记者在木岗镇戛陇塘村看到,数十名驻村干部在地里抢收包谷,他们熟练地把包谷从秆上掰下,三下两下撕掉皮后,将黄灿灿的包谷堆在地头,不一会就堆起一座“黄金山”。驻村干部谢拥军一边擦汗一边笑着对记者说:“今天是中秋节,也因我们的劳动而成为收获的节日,虽然累但很快乐。”

今年夏季,六枝特区遭遇大旱,驻村干部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抗旱,想方设法保证人畜饮水,对正在灌浆期的包谷、水稻等实施灌溉,村民生活、农作物生长基本没受影响。如果抢收及时,村民就能实现大旱之年不减收。

村民杨芳勤的丈夫外出打工,儿子到外地上大学,今年她种了10亩包谷。“收包谷要看天,就这几天,抢收不及时赶上雨季包谷就会烂在地里,去年就因此烂了不少。”她说。

村支书张仕民介绍,全村有762户共2762人,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去年因抢收不及时,相当一部分农作物烂在了地里。今年秋收时

3 节同样缺乏劳动力,这让张仕民犯了愁。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木岗镇一位驻村工作组组长把附近几个村的驻村干部召集起来,商议解决秋收缺乏劳动力的实际困难,大家决定放弃近期的节假日,趁着好天气帮助村民抢收玉米、稻谷,并一个村一个村地“整村推进”。 中秋节当天,戛陇塘村一共来了52名驻村干部抢收包谷。杨芳勤说:“有驻村干部帮忙,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

六枝特区党委副书记郭萌介绍,驻村干部今年2月份入村,他们通过走访列出了为民解困清单,其中,秋收缺乏劳动力是驻村干部们在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中秋节这天,六枝特区220个驻村工作组中共有300多名驻村干部放弃了和家人团聚,走进田间地头帮助村民抢收粮食。

谢拥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奉献中不断体味人生,体现了价值。他像一面旗帜,激励着和他携手共进的同事。

第6篇:最美拥军人物事迹材料

照顾家庭俨然成为她肩上最重的担子。对于双方的老人,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抽出时间,买上营养品去探望,并经常与老人家谈心,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体贴老人,而且在思想上关心老人,让父母生活的快乐、健康。对于儿子,她更是既当爹又当妈,抚养、教育、培养爹妈责任一肩挑,使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快快乐乐的生活。孩子出生后,身体弱,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最让人心焦的是孩子满月后天天拉肚子,当时就怕儿子大便,一大便她就担心的要命,就怕拉完后接着又发烧。她一人带着孩子,社区医院、区医院、市医院来回奔波,又是吃药,又是打针,两个多月后,儿子才慢慢的好起来。儿子好了,她却瘦了一大圈,同事见了都关心的问:“怎么那么瘦?是不是吃不下饭啊?”她说:“没事,吃得下饭。”可这其中的心酸与艰难只有她自己清楚。

xxxx5年夏天的一件事,至今想起来还让xxxx心有余悸。从来不知发烧是什么滋味的她,突然发高烧而昏迷在门口,多亏窜门的邻居叫来了婆婆和3岁多的儿子,当时想着完了,浑身无力,爬都爬不起来,光会比划,不能说话,朦胧中听到儿子叫妈妈,心中想到,不行,我得挺过来,儿子还需要我的照顾,我要坚强,坚强的意志让她挺了过来。这件事虽然过去几年了,到现在她的丈夫都不知道当时有多严重。平时打电话xxxx也都是报喜不报忧,不让丈夫担心,生活中的琐事、工作中的困难、双方老人的侍奉、儿子的抚养她都一肩挑起。

除了照顾好家庭,自立自强是她永远不变的追求。通过考试xxxx进入到居委会工作,从最底层做起,立足本职,踏踏实实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得到了领导、同事较高的肯定和认可。

激励丈夫是她多年来不变的做法。丈夫是部队一名军人,一年一次探亲假,好多次在家三天就有紧急任务又急急赶回部队。为了支持丈夫安心部队服役,献身边防,无家庭的后顾之忧,不管他在什么工作岗位,工作中遇到什么挫折,她始终给予他默默的支持和鼓励,从不拖丈夫的后腿。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还利用休假的机会,到部队看望慰问官兵,为官兵带去军嫂的祝福。正是由于她默默无闻和任劳任怨地支持丈夫的事业,部队官兵都亲切地称她"嫂子"。

上一篇:观孩子不笨2有感下一篇:少数民族文化节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