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

2023-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

科学家的故事

刘洁民,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

开 篇 词

我从事数学史、科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已有30多年,读了不少数学史、科学史方面的书,其中当然有历史上的科学论著,更多的则是对数学家、科学家及其业绩的研究和介绍,包括科学发现、实验和创造,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思想和方法,科学观念和精神,以及那些伟大人物所处的时代,他们的成长和探索、成就和挫折。在努力弄清历史上科学工作的来龙去脉并对其做出有足够证据的解释的同时,我也经常为做出这些业绩的人们的经历和探索所吸引,为他们的情感和心灵所感动,为他们的执着和坚韧所震撼,为他们的雄心和业绩所鼓舞,为蕴含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人类智慧而骄傲。今天的教科书,往往只是给出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而渗透在这些知识和方法中的科学智慧却往往被忽视,那些探索中的思考与尝试,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更是绝大多数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的,而这些对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方法,生动形象地感受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思想,形成较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所能起到的作用,可能丝毫也不亚于通常的教科书。承担理科课程教学的教师,更需要对此有起码的了解,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可以通过在教学中渗透这些内容使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思想和灵性。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正在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感觉,那么我愿意与你分享我的读书心得,共同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超卓的智慧和天才的业绩。让我们现在就开始这科学的心灵之旅吧。

他们的故事之一 — 他们的老师

在读过很多科学家的故事之后,也许你偶尔会想知道,他们的老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老师对他们的成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讲几段这样的故事。

开普勒的老师第谷·布拉赫

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关键人物,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者。

很多人都知道开普勒是17世纪杰出的天文学家,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还有人知道开普勒的工作对牛顿后来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只有很少的人知道,开普勒的工作主要是在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二十多年观测所得的详细资料基础上的。

第谷·布拉赫出身于丹麦一个贵族家庭,虽然家族希望他学习法律,他却狂热地喜爱天文学。1563年,17岁的第谷曾说:“我研究过所有现有星表,但它们中没有一个和另一个相同。用来测量天体的方法好比天文家一般多,而且那些天文家都一一反对。现在所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从一个地点来测量的计划,来测量整个天球。”经过多年刻苦学习,他在天文学上达到很高造诣。1576年,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给予他汶岛(Island of Hven)的管辖权,并资助他在那里建造了一个天文台。此后20多年,他不断制作和改进观测仪器,和助手们长期不懈地进行精细的天文观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可靠、完整的观测资料。

长久以来,托勒密的地心说在天文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由于这个理论并不符合人们的感觉经验,又与教会认可的地心说强烈冲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受到各方势力的压制。第谷的天文学观念比较保守,但以他精深的天文学造诣还是能看到哥白尼体系的优越之处。为了调和两大体系的矛盾,他于1588年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宇宙体系:地球静止地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和月球绕地球运转,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绕太阳运转,最外面是恒星所在的空间外壳。这个体系很快取代托勒密体系而广为流行。它虽然仍是一个地心说体系,但在几何上与哥白尼体系等价,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心说的普及做了准备。

1588年弗雷德里克二世去世后,宫廷停止了对第谷的资助。在艰难维持了9年之后,第谷于1597年离开了汶岛。1599年,第谷应德皇鲁道夫二世的邀请到布拉格,在其资助下建成了一座天文台。

1596年,25岁的开普勒出版了《宇宙的奥秘》一书,其中不仅接受了日心说,并且以五种正多面体层层嵌套的方式解释地球和其他五大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不久他将这本书送给第谷。第谷对作者表现出来的数学才能颇为赏识,邀请他来汶岛访问,开普勒因故未能成行。1600年,第谷在位于布拉格附近的新天文台再次向开普勒发出邀请,1600年2月开普勒前往访问并在那里做了几个月的研究,最终于1600年10月受邀成为第谷的助手。1601年10月24日第谷逝世。在最后日子里,第谷将自己生平积累的观测资料赠给了开普勒并指定他为自己的继承人。

开普勒最初的工作极不成熟而又充满神秘色彩。在到达第谷的天文台之后,他首先致力于对火星轨道的研究,因为除了离太阳最近而难以观测的水星之外,火星轨道最不接近正圆,难以用传统的圆周运动来解释。这项艰苦的研究持续了好几年,开普勒说,它有三项基础:哥白尼的日心说,第谷无可比拟的观测记录,以及英国人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的磁学。其中,第谷完整而精确的行星观测记录不仅对确定火星轨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引导开普勒进一步发现一般的行星运动规律:1602年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第二定律—行星在同样的时间内扫过同样的面积;1605年又得到第一定律—行星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609年开普勒出版《新天文学》,其中包括了这两个定律,1619年出版的《宇宙和谐》则提出了第三定律: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

牛顿的两位老师

艾萨克·牛顿(I.Newton,1642—1727),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天才”,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与莱布尼茨共同发明微积分,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牛顿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出生在英格兰林肯郡伍尔索普村一个自耕农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两个月去世,3岁时母亲汉娜改嫁,牛顿随外祖母生活。10岁时继父去世,汉娜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伍尔索普。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8英里以外的格兰汉姆镇读中学。16岁时母亲决定让他回家务农,在牛顿舅父和格兰瑟姆中学校长史托克斯的竭力劝说下牛顿才得以继续学业。其间史托克斯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牛顿的母亲:“在繁杂的农务中埋没这样一位天才,对世界来说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1661年,牛顿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家里拿不出足够的钱供他深造。因成绩优异,牛顿被允许通过为学院做杂役减免部分学费。1663年,卢卡斯捐款在剑桥大学设立了一个数学教授席位。1664年2月,杰出数学家巴罗(Isaac Barrow,1630—1677)成为首任卢卡斯数学教授。同年秋天,巴罗开讲几何学课程,其中包括利用“特征三角形”求曲线切线的方法,实际上蕴含了把切线看作增量趋于零时割线的极限位置的思想。当时牛顿被指定为巴罗的助手,帮助他整理讲义,从而充分接触和了解了巴罗的思想。同一时期巴罗又讲授过运动学课程,据说牛顿后来曾回忆说:“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1665年夏,由于鼠疫流行,剑桥大学停课,牛顿回到伍尔索普,直到1667年春学校复课。在此期间,牛顿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初步创立微积分,初步形成万有引力的想法,进行光的色散试验,发明反射式望远镜。学校复课后他回到剑桥,不久当选为三一学院管理委员会的低级成员。1669年10月,39岁的巴罗推荐不满27岁的牛顿接替了自己担任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虽然对巴罗让位给牛顿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但此举给牛顿提供了专心致志从事科学研究的优厚条件是毋庸置疑的。

伽罗瓦的老师理查

伽罗瓦(?variste Galois,1811年10月25日—1832年5月31日),19世纪法国数学家,与挪威青年数学家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1802年8月5日—1829年4月6日)并称为现代群论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关于代数方程求解的伽罗瓦理论至今仍是非常活跃的数学研究领域。

伽罗瓦自幼聪颖、敏感,家人说他“有才能、认真、热心”。在他12岁考入中学后,他的老师们发现这个学生有“杰出的才干”,“举止不凡”却又“为人乖僻、古怪、过分多嘴”。15岁的时候,伽罗瓦自学了一系列18世纪后期以来的大数学家的著作,包括勒让德的《几何原理》,拉格朗日的《论数值方程解法》《解析函数论》《函数演算讲义》等。1826年,他进入修辞班(中学的最高班,侧重于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不久因痴迷数学而退回到二年级(法国中学年级编号与我国相反,最高年级是一年级)的数学班。这时他已经研读过欧拉、高斯、雅可比等大数学家的多部著作。一位教师说“他被数学的鬼魅迷住了心窍”,另一位教师则用“平静会使他激怒”来形容他的性格。1827年他重回修辞班,1828年报考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失利后进入由理查(M.Richard)主持的数学专业班。

理查当时33岁,颇有数学才华却无法在大学找到位置。他从1821年起就在这所中学任教,发现和培育英才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许多学生在他的指导下考取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他的学生中有著名的天文学家勒威耶(U.Le Verrier,1811—1877,曾用数学方法推算出海王星轨道及其位置,发现水星近日点的异常进动)和杰出数学家埃尔米特(C.Hermite,1822—1901)。他的授课风格优雅,方法独到,多年后仍为他的学生们念念不忘。

伽罗瓦进入数学专业班之后,他的数学才能令理查欢喜万分。在理查的教学笔记中写道:“伽罗瓦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中工作”“他大大地超过了全体同学”。理查热情鼓励和帮助伽罗瓦整理自己的论文和研究备忘录,伽罗瓦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很快就得以在1829年3月的《数学年鉴》发表。虽然备忘录的审查后来在法国科学院遭遇挫折,但理查慧眼识英才却成为科学史上的著名佳话。

康托的老师克罗内克

格奥尔格·康托(G.Cantor,1845—1918),出生于俄国的德国数学家。创立了现代集合论作为实数理论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还提出了集合的势和序的概念。

在19世纪以前数学发展的历程中,人们始终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无穷,并且尽可能回避这一概念。德国数学家康托建立的以无穷集合与超穷数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集合论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1867年康托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69年起任教于哈勒大学,直到去世。1874年,他在《克列尔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集合论的第一篇论文,在承认实无穷是一个确实的概念的前提下,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确定相同基数,得到第一批重要结果:全体有理数所构成的集合是可数的;全体实代数所构成的集合也是可数的;全体实数所构成的集合是不可数的;全体实超越数所构成的集合是不可数的。1878年他在同一杂志上发表关于集合基数与空间维数的论文,建立了一维的线段与二维的正方形之间的一一对应,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空间维数的理解。

康托在柏林大学的老师克罗内克(Leopold Kronecker,1823—1891)是这份杂志的编辑,他坚决反对康托论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并从此不遗余力地攻击康托和集合论,这份杂志也从此不再发表康托的论文。不仅如此,他还在许多场合说康托的集合论空洞无物、同任何一门数学毫无共同之处,甚至大骂康托是“败类、臭虫”“我们科学的敌人”。康托迫不得已转而在其他国家的数学期刊发表论文,克罗内克的攻击也随影而至。例如,瑞典的《数学学报》发表了康托的论文之后,克罗内克随即写信给其主编米塔格-莱夫勒(Mittag-Leffler),宣称他将证明“近代函数论和集合论的结果没有实际意义”。康托后来精神失常,克罗内克的攻击和围追堵截是重要原因之一。

到20世纪初,支持与反对集合论的数学家明显形成了两大阵营。100多年过去了,从今天的观点看,两派数学家的观点各有道理,但集合论的重要性却是不容置疑的,康托创立集合论的历史功绩也是无人可以抹杀的。克罗内克作为构造主义数学的代表人物,反对康托的非构造性方法,这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学术界应该容许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存在,学术批评也不应演变为人身攻击,无论作为一个数学家还是作为一个老师,克罗内克的做法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陈省身的老师姜立夫

陈省身(1911—2004),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数学研究生,是20世纪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

陈省身是20世纪后期世界微分几何领袖,他的工作深刻地影响了数学的发展。姜立夫是他在数学事业中的第一个领路人。

姜立夫(1890—1978)早年留学美国,1920年回国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系。他学识渊博,又是一位高明的教师。他早年的学生吴大任回忆说:“他就像熟悉地理的向导,引导着学生寻幽探胜,使你有时似在峰回路转之中,忽然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不感到攀登的疲劳。听姜先生讲课是一种少有的享受。”

1926年,年仅15岁的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学院,第二年开始专攻数学,师从姜立夫。后来他回忆说:“姜老夫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师,课讲得很好。他一个人讲授高等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复变函数论、高等代数、投影几何等七八门课程。”“姜立夫老师当然也很喜欢我,叫我做他的助手。因为大学没毕业,不够资格做助教,只能做助手,帮他改卷子。”“姜先生在人格上道德上是近代的一个圣人(记得胡适之先生在独立评论的一篇文章上也曾如此说过)。他态度严正,循循善诱,使人感觉到读数学有无限的兴趣与前途。”南开的四年为陈省身未来的几何学之路打下了基础。193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算学部攻读硕士学位,1934年留学德国,师从微分几何学家布拉施克(W.Blaschke),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赴法国追随几何大师埃利嘉当(Elie Cartan)研究现代微分几何。1937年回国后到昆明就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0年,中央研究院决定筹建数学研究所,聘请姜立夫担任筹备处主任。1941年2月17日,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傅斯年在致姜立夫的信中写道:“此学为一切科学之本,本院成立十五年,尚于此无所尽力,以难得其人故也。全蒙先生不弃,实本院之荣幸,欣喜无极。将来此所成立,自非先生主持无以成丰长之进步,此节请万勿谦抑,今即作为定论也。”据“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第一次年会纪录”(1941年3月13—15日)载:“本院增设数学研究所,请姜立夫先生任所长。”然而,姜立夫对所长人选则另有考虑,在受命任筹备处主任之前即说明:“至于筹备处主任一节,则系临时性质,既承雅命,义不容辞,自当竭蹶从事,勉襄盛举”,至于“所长之职,于立(按:姜立夫自称)实不相宜”(致傅斯年的信,1940年12月25日)。他还恳切地说明了理由:自己身体不好,难以专心学术,且不谙行政,又为南开所倚重,不忍贸然离去。1947年,数学所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已为之付出多年努力的姜立夫从美国致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1947年2月14日),郑重提议:“请任命陈省身先生为第一任所长。忆立受命之始,早经声明不为所长。……代理主任陈省身志趣纯洁,干练有为,与全院新旧同人相处融洽,其学业成就尤为超卓,所发表之论文能以少许胜人多许,所研究之问题极为重要,所得之结果饶有价值,不但美国数学家一致推重,所见欧陆当世大师亦复交口称许。本院数学所长之选,宜推省身第一。况研究所初告成立,需要创造之精神,需要推动之力量,是皆立之所短,而为省身所长,故请毅然加以任命,以利所务之进行。”朱家骅立即复函(1947年3月6日)称:“所长一席,非兄莫属,万祈切勿谦让。成立时决发表先生为所长,并同时发表陈省身先生为代理所长,在台端未返国以前,即由彼代理。”这段往事屡为前辈数学家提及,但多语焉不详,有关细节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查阅档案时才发现的。如今重读姜立夫的肺腑之言,愈见其胸襟坦荡,远见

卓识。

题外的话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精神和操守。相对于大多数职业来说,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需要识才的眼光、育才的能力、容才的心胸,用自己生命的烛光,照亮一代又一代纯洁、好奇的心灵,那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责任编辑:林静)

作者:刘洁民

第2篇:一百个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一百个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1寒假里,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科学家故事100个》,我爱不释手,一天时间就把它读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100个科学家刻苦钻研,探索科学奥秘的故事。其中有“炸不死的人”——诺贝尔,世界发明大家爱迪生,还有“昆虫迷”法布尔等。

这些著名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一件事情坚持不懈,不怕困难。1864年9月3日,一场大爆炸把诺贝尔的实验室炸得无影无踪。参加实验的人当中有5人被炸死,其中包括他的弟弟——埃米尔。诺贝尔!可是,这并没有吓到诺贝尔。他毫不畏惧,继续试验。他发誓一定要造出一种威力巨大而又可以由人控制的安全炸药!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每一项都失败过无数次,正是由于他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他们不怕困难,甚至甘愿为科学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真让人敬佩。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勇敢的面对,永远不放弃,不退缩,就一定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有所成。一百个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这本书,我读了以后,令我受益匪浅。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这本书讲述了一百位伟大的科学家,有”活鲁班“——喻皓,轮船之父——富尔敦,”昆虫迷“——法布尔,中国的莱特——冯如,镭的母亲——居里夫人,飞机兄弟——莱特……他们都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 你听说过有人会把虫子放进嘴巴里吗?看到这个问题,你就会很奇怪:谁会把虫子放进嘴巴里呢?确实有过这样的人:他在一棵巨树的树皮上发现两只罕见的昆虫,连忙用两只手各抓了一只。正在这时,又飞来一只更加稀奇的虫子,这个人急中生智,连忙把右手的虫子放进嘴巴里,腾出手抓住那只飞虫。尽管虫子在嘴巴里乱蹦乱跳,甚至分泌出又哭又辣的液体,他却紧抿着嘴唇 ……“ 读到这里,我心想:到底是谁,竟然把虫子放进嘴巴里?怀着好奇的心情,我继续读了起来。 ” 这个把虫子放进嘴巴里的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达尔文。 “” 哦,原来是达尔文呀! “ 我自言自语道。

读到这里,我若有所思:达尔文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不仅是因为他把大自然当成课堂,还因为他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和他那个善于思考的脑袋。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们是多么勤奋好学,珍惜时间;科学家们是多么勇敢,永不放弃;科学家们是多么谦逊,从不骄傲;科学家们是多么坚定,保持真理。俗话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一代“。一百个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100个》这本书这100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它告诉我每个科学家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并让我知道了勤奋,惜时如金的科学家法布尔、牛顿;勇敢、知难而进的科学家哥白尼、诺贝尔;谦逊而永不满足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科学家故事100个》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讲了100个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书中有个故事叫“从‘朝三暮四’到专心致志”,主要讲了法国的拉马克,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当将军、金融家、音乐家、医生……然而,由于他朝三暮四,最终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遇到了一位良师,让他做生物学家。

从此他就开始研究生物这门学科。

渐渐的迷上了生物学,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植物学,最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被人们称为“拉马克学说”他的一生在贫穷和冷漠中度过,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科学,把个人的悲痛辛苦都置之度外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多么勇敢,知难而进;多么谦逊,永不满足;多么如学,孜孜不倦;多么坚定,捍卫真理……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家们的种种优秀品质吧!让我们一起向科学的高峰进军吧!。一百个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4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关于科普的`书——《科学家故事100个》。

我翻开书本,就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了。书中的科学家们为了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他们不惜一切,坚持研究,永不放弃,哪怕用一生的精力来搞科学研究,他们也毫无怨言。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敢于”改错“的人》,我看到”改错“这两个字,心中出现了无数个问号:改错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我带着疑问,开始读这篇故事。

书中讲到,在清朝,有一位医学家,他花了四十二年的功夫,写成了《医林改错》这本书,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王清任。作为医学家,就一定要了解自身的构造,可当时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要是谁解剖人体,就会带上”大逆不道“的罪名。正因为这样,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人体的构造,所以,会发生许多的错误。王清任却一定要解剖人的尸体,这样才能弄清楚人体的秘密,有一次,一个人被大车扎死了,他赶过去,可是又不能动手解剖,只能在旁边看。时机终于到了,有许多的孩子被麻疹夺走了生命,穷人的孩子死后,就被扔在野地里,有的被狗咬破肚皮,内脏露了出来,王清任看到,立马跳下马车,仔细观察尸体的内脏,并把它画下来。之后,王清任在坟场、野地里,招到了三十多幅比较完整的内脏,画了人体的许多构造图,发现了古人以前的错误,把它改正了过来。之后,王清任成功写了一本《医林改错》。

《科学家故事100个》让我懂得了许多的知识。王清任就敢于改正生活中的错误,我们也要像他一样敢于改错。一百个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5

这个寒假,妈妈与我共读了《科学家故事100个》,书中科学家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写的,里面写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比如说:妙手神医—华佗、真金不怕火的—赛尔维特、临死的挑战—哥白尼等。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炸不死的人—诺贝尔!有一次,诺贝尔拿了一把吸饱硝化的甘油的泥土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这种泥土引爆后,能够猛烈地爆炸。这一次的爆炸空前猛烈,浓烈的烟雾直冲半空,人们都失声的喊着:“诺贝尔完了!“谁知这时候,从浓雾里冲出来一个鲜血满脸的人,一边跳跃着,一边高喊着:“我成功了!”后来诺贝尔被人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我们要学习诺贝尔对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以后再学习当中,也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一百个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6

在这几天,我阅读了叶永烈写的叶永烈讲诉科学家故事100篇这本书。科学家故事100个里讲的都是名人,他们各自都发明了东西,让现在的我们带来了幸福。

里面一个个故事吸引了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里面写的是牛顿请来一个还就没有见到过的一个老朋友。他端来了一盘烧鸡给老朋友吃,后来他说要去拿东西了,但是老朋友见他好久也没有来,就自己先吃起了烧鸡,再等一会儿,牛顿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打开盘子,见里面有骨头,牛顿一拍脑子,说我听好了饭了,我记性怎么这么差啊,说完,又回到研究室里,读到这儿,我的心被打动了,牛顿学习是这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我要学习牛顿那样可贵的精神,我再往下看,牛顿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可是我看到最后,但是我真有个小问题憋在心里,为什么牛顿会发明望远镜,他这种东西是哪来的?他怎么会发明,他成功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家故事100个 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

【一百个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一百个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8篇

2.叶永烈讲一百个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3.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4.科学家的故事

5.读《科学家的一百个故事》有感范文300字

6.科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300字9篇

7.钱学森科学家的故事

8.科学家霍金的故事简介

9.科学家童年的故事

第3篇:读《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有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妈妈走了》,另外一本就是《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这本书写了一百位伟大的科学家。有坚持不懈,经过了刻苦的努力,而成为了一个世人称送的神匠;还有敢于向古希腊“权威”盖伦的错误思想“开炮”而被教会判处火刑的塞尔维特等等科学家。

我发现这些科学家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坚忍不拔。是呀,本书的作者叶永烈也在书中的后记中写到“本书的主人公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百位重要的人物。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业精神、持久毅力······”的确,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都能像科学家一样有着专业精神和持久的毅力那该有多好呀!

读了本书我觉得不仅告诉了我们有科学家专业精神和持久的毅力,还告诉我们,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

第4篇:《科学家故事一百个》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家故事一百个》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科学家故事一百个》读后感1

在这本精心浓缩的图书中,收录了近百位影响力大、创造性强的科学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发明大王爱迪生、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全身瘫痪仍不辍研究的科学奇才霍金……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读本,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法拉第了。

法拉第虽然并不出名,但是他所热爱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法拉第有着一个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候他一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正因为这样的家庭,所以他连小学都没念。

法拉第12岁的时候就去卖报,13岁的时候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把他那少得可怜的工资来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用印刷厂的废纸记录下来,形成了一本手抄本。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变成了一个出色的科学家。所以我要向法拉第学习,不要只是羡慕别人的好,优势,而不去努力。

《科学家故事一百个》让我懂得了每一个科学家都是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获得了自己的理想,我们也要用努力来达成自己的理想。《科学家故事一百个》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100个》这本书这100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它告诉我每个科学家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并让我知道了勤奋,惜时如金的科学家法布尔、牛顿;勇敢、知难而进的科学家哥白尼、诺贝尔;谦逊而永不满足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科学家故事100个》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讲了100个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书中有个故事叫“从‘朝三暮四’到专心致志”,主要讲了法国的拉马克,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当将军、金融家、音乐家、医生……然而,由于他朝三暮四,最终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遇到了一位良师,让他做生物学家。

从此他就开始研究生物这门学科。

渐渐的迷上了生物学,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植物学,最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被人们称为“拉马克学说”他的一生在贫穷和冷漠中度过,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科学,把个人的悲痛辛苦都置之度外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多么勇敢,知难而进;多么谦逊,永不满足;多么如学,孜孜不倦;多么坚定,捍卫真理……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家们的种种优秀品质吧!让我们一起向科学的高峰进军吧!。《科学家故事一百个》读后感3

叶永烈是这本书的作者,他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时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 超过一亿册,深受读者喜爱。

这本书里全是一个个科学故事,每一个都引人入胜,比如:“《等一下杀我的头》,《妙手神医》,《烈火烧不了的真理》,《月球山上有他的名字》,其中我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真金不怕火》。

在《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中,有妙手神医——华佗;有飞机兄弟——莱特兄弟;有炸不死的人——诺贝尔有镭的母亲——居里夫人……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数学家苏步青了。他酷爱文学,喜欢写填诗词。外语也很好,还喜欢音乐,喜欢贝多芬和《天鹅湖》……苏步青在学习上有一个特点——“学不偏废”,全面学好。正因为他有广博的知识,所以当他钻研数学时,触类旁通,容易深入。他读书常常不只读一遍,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读书,第一篇可先读个大概,第二篇,第三篇逐步加深体会。要读到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了,读精了。”苏步青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过几十岁,但充分利用起来,这个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细水长流,积少成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科学家故事一百个》读后感4

在这几天,我阅读了叶永烈写的叶永烈讲诉科学家故事100篇这本书。科学家故事100个里讲的都是名人,他们各自都发明了东西,让现在的我们带来了幸福。

里面一个个故事吸引了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里面写的是牛顿请来一个还就没有见到过的一个老朋友。他端来了一盘烧鸡给老朋友吃,后来他说要去拿东西了,但是老朋友见他好久也没有来,就自己先吃起了烧鸡,再等一会儿,牛顿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打开盘子,见里面有骨头,牛顿一拍脑子,说我听好了饭了,我记性怎么这么差啊,说完,又回到研究室里,读到这儿,我的心被打动了,牛顿学习是这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我要学习牛顿那样可贵的.精神,我再往下看,牛顿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可是我看到最后,但是我真有个小问题憋在心里,为什么牛顿会发明望远镜,他这种东西是哪来的?他怎么会发明,他成功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家故事100个 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科学家故事一百个》读后感5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科学家故事100个》,我爱不释手,一天时间就把它读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100个科学家刻苦钻研,探索科学奥秘的故事。其中有“炸不死的人”——诺贝尔,世界发明大家爱迪生,还有“昆虫迷”法布尔等。

这些著名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一件事情坚持不懈,不怕困难。1864年9月3日,一场大爆炸把诺贝尔的实验室炸得无影无踪。参加实验的人当中有5人被炸死,其中包括他的弟弟——埃米尔。诺贝尔!可是,这并没有吓到诺贝尔。他毫不畏惧,继续试验。他发誓一定要造出一种威力巨大而又可以由人控制的安全炸药!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每一项都失败过无数次,正是由于他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他们不怕困难,甚至甘愿为科学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真让人敬佩。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勇敢的面对,永远不放弃,不退缩,就一定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有所成。

第5篇:《一百个母爱故事》读后感

邮编:114200

学校:海城市北关小学班级:四年二班作者:刘珊杉电话:13238971355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一百个母爱故事》这本书,书中《水果》里面的母亲让我很受感动,这位母亲为了给无法吃到一个完好无损水果的儿子完成遗愿,为了八块五毛钱,宁愿和歹徒进行生死搏斗,右手的食指被折断了也毫不松手。母亲如此大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每个 人都感到震惊,同时也体现了母亲多么的坚强。还有一个是《耳朵在哪里》里面的母亲更是无私、伟大,为了使身 患缺陷的儿子更加完美无缺,以后不再受到别人的嘲笑,竟然作出勇敢的决定,把自己的耳朵捐献给儿子,并隐瞒多年不让儿子知道,体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多么无私的爱。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位母亲都让我感动不已。每当读到

一 些感人肺腑的情节时,我的泪水便渐渐模糊了我的视线,泪眼中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每天都起早贪黑,白天上班累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既要做饭又要收拾家务,更重要的是还要来关心我的学习。有时母亲对我要求很严格,我心里很不舒服,但现在想想母亲的所作所为都是希望我将 来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以后我要更加理解母亲的心意,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母亲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就得到了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占据了她生命里几乎所有的空间,成了她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母亲几乎是用整个生命来爱着我们,当孩子遭遇灾难的时候,她愿意付出一切来帮助我们转危为安,甚至连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我的母亲也不例外,她非常疼爱我,经常把好吃 的水果或者饭菜让给我吃,我每次让母亲也一起吃时,她却说:“我不喜欢吃,你多吃点身体会更健康,学习会更好。”我心里明明知道母亲在说谎,她怎么会不喜欢吃呢?这时我就想起了人们常说的“可怜天下父母 心”这句话。 在这个世界上,母爱是任何幸福与甜蜜无法替代的,她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着想。无私的母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珍惜!我们要好好报答父母,不要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指导教师:刘锦铭

联系电话:15542733322

第6篇:“一百个伤心的理由”——

“一百个伤心的理由”——学生和任课老

师在课堂上顶嘴,怎么办?

发布:贺华

时间:2009-4-5 23:12:39 来源:宁夏银川市第五中学

点击:37 讨论:0 为对方寻找“一百个伤心的理由” 。心病还需心药诊,“开心”的钥匙只有一把,就是我们做班主任的要走到她心灵深处去。除了用爱走向爱,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小B原是一位性格较开朗的九年级女生,学习成绩也较好,而最近一段时间却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情绪很低沉,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上课精神恍惚,有时上课竟然打瞌睡。周二上午的语文课她竟又伏在课桌上睡着了,语文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小B,并让她站着清醒清醒。小B没有站起来,还当场与语文老师吵了起来。语文老师十分生气,责令小B立即去办公室写检查。小B说了一句“不用你管”,就哭着向教室门外冲去……

在这个问题后边提了三个问题:

(1)你觉得这位语文老师的教育方式有哪些不妥?为什么?

(2)如果你是这位语文老师,你在现场将怎么处理?

(3)如果你是班主任,发生了这件事情你将如何处理?

教育没有如果,顶嘴事件发生之后,总有一方、甚至双方觉得特伤心特难过的。小B冲出去之后,任课教师也很难过,小B将更加难过。

作为老师,最满意的是自己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课,学生在下面俯首帖耳,认认真真。最痛恨的莫过于自己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口水说干,学生在下面唧唧喳喳,或者呼呼大睡。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轻则怒火攻心,怒形于色,重则停课怒呵,或者像语文老师那样责令小B站起来。说句实在话,学生上课睡觉,这种现象是难免的。我们要放宽心态,把它当作正常现象。因为学生的水平层次不同,接受能力不一致,也许你讲的课好成绩的学生喜欢,但对差生来说则如同嚼蜡。他们上课不睡觉,又不准做其他的事情,就只好吵闹。对于这样一批学生,我以前的做法是允许他们做别的事情,比如说自学,比如说练字,甚至还允许过个别学生上课看过小说。只要不妨碍其他同学上课,他们的这些行为我都允许。这样做不是我的发明,一些著名教育家如魏书生、李镇西他们都用过,翻看他们的演讲稿,或者班级工作书籍,都能够找到这样的具体案例。但是,如果像小B同学那样,原来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学习成绩也比较好的学生,而最近一段情绪低沉,作业不能够及时完成,而且精神恍惚,上课睡觉,我们更多的应该是从她们心理和身体原因出发去想问题。

一般来说,这样的学生没有特殊情况,他们自己是很难得上课睡觉的。那么,我们做老师的,就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可以温和地、体贴的问一下原因,或者关照他们是否回寝室好好地睡一睡。 很多时候,当我们老师关心地询问学生时,都会让他们不好意思,从而打起精神上课。实在有原因,孩子们也会自己提出来,要老师不要担心。 从事件冲突来看,很明显,小B近段应该是遭遇了心理上面的困难,忧心憧憧、情绪低沉、精神恍惚,这些都说明她心里有事情。我们应该给孩子们自我疗伤的时间,给他们倾听的空间。 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帮助,而不是斥责。这个时候体罚一个脸皮薄、心里有事情的女孩子,她“冲出去”已经是最幸运的结局了。好些孩子自暴自弃,甚至轻生,很多时候就是我们老师不留心,凭借着主观臆断使他们濒临毁灭的心灵上雪上加霜的。很多悲剧发生过,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就不能够引起注意呢?

作为班主任,当时的课堂已经是没有办法挽回了,我们总不至于代替任课教师去大包大揽。课堂纪律组织的事情,是每个任课教师分内职责。不要出了问题,都找班主任,那不是一种无能,而是一种推责。

班主任需要做的,应该是做好冲出来的孩子思想工作,避免事情进一步恶化。 班主任要仔细了解课堂上冲突的原因之后,和学生一起来为对方寻找“一百个伤心的理由”——这是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实际上的办法是老师站在学生角度上说出他伤心的理由,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寻找“赶他”出来的理由。 这样互换角色之后,很多学生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上课与老师发生顶撞的问题。当时我和学生互相寻找“一百个伤心的理由”,还只说到12条,学生就哭着对我说:“老师,我错了,你放我进去吧!”于是,我幽默地打开教室门,弯着腰子对他说:“欢迎我们的勇士认错归队!”同学们都笑。不要认为这样是滑稽,耍小丑。要知道,一个幽默的老师,比一千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让学生欢迎。 对于小B,我想送给她这样一首诗歌: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气伤自己,

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折磨自己, 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摧残自己,

忧虑是用虚拟的恐慌惊吓自己,

孤独是用自制的牢笼禁锢自己,

自卑是用别人的长处诋毁自己。

一起大声朗诵吧,也许能够让她疲惫的心灵豁然开朗。

最后,我想说,心病还需心药诊,“开心”的钥匙只有一把,就是我们做班主任的要走到她心灵深处去。除了用爱走向爱,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前一篇:建立班主任威信的几种途径

第7篇:《一百个孩子,一百个世界》读后感

------精心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弥新,意境深远,以源头活水比喻为读书学习,告诫我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我拜读了吴庆琳主编的《一百个孩子,一百个世界》,这本书以精辟的见解,生动鲜活的例子,带着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予“课堂”的一个重新的定义含义。顿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多维度备课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过去自己写教案,一般就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去撰写,备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刻,面对新教材、新课堂、新学生感到彷徨;教学信息资源有限,备课视野狭窄;课时多,备课时间有限,备课不够深入。而细读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后,结合《隆化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却发现这样的备课,这样的设计只是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的多维度备课的一个方面。多维度备课包括备学生、备课程、备情景、备自己、备设计。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我们在备课中下功夫,尽心备好每一节课。

首先是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充分备学生实际需要,尊重差异,了解学生的外在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并充分估计。从备课理念上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为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个性化教学”做好准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双基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来实行分层教学。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树立自信。

备自己就是备课时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说具体点就是备自己的教学策略,升华教学,追求美的境界。备自己的教学风格: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备弱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自己就是认识自我,长善救失。还要备期望:关注差异,全面发展。备自己的形象: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在教学意识上高度重视三个问题:穿什么衣服贴近新课程的意义?理什么发型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课堂形象是否符合教师行为规范?当然行动上更要精心准备。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备自己的课堂话语,包括语言风格、话语技巧等。

最后,我想用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话语来结束: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学没有道理,更不是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我们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上一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下一篇:工程质量安全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