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父母懂得孝顺

2023-03-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尊重父母懂得孝顺

如何让孩子懂得孝顺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起码规范,在生活中不会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就不会宽容别人。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孝顺父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

爱,不分贫穷贵贱,

善良,也不分贫穷贵贱,

尊严,更不分贫穷贵贱,

孝顺,不分年龄大小,

那么,如何让你的孩子变得孝顺?

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的时候,可以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亲眼看看父母是怎样孝顺父母的。

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父母在与自己的父母相处的时候,一定要真正做到关心照顾、体贴入微。你只有做到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才能让孩子有所体会,并牢记心头。

比如,年轻的妈妈不可以在孩子的面前称呼婆婆“老东西”,总有一天,你的儿媳也会称你为“老东西”。到那时,你的儿子肯定会觉得理所当然。

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在现在的家庭中,由于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其非常的溺爱,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做,其实这是不对的。

爱是双方的,不是单向的,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让他们知道养育的辛苦与不易,这样他们才会看到父母的辛苦,加深对父母的爱,孝顺自己的父母。

好习惯的培养,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经常给他讲一些关于孝顺老人的故事和一些不孝顺的故事,让他去比较那个小孩做的更好,他就会慢慢地明白孝顺是美德。

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有了好吃的分给父母吃,有了好用的必须也先让父母用。当孩子想要分享好的东西给你的时候,千万不要拒绝,这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教会孩子同情、体谅和怜悯别人

由于现在的孩子很多事独生子女的,所以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是宠爱偏多。其实作为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就要从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学会理解父母,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权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老让别人迁就你。

父母也要教育孩子对别人要有同情之心,父母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适当教育孩子,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帮助拎些东西;应该把吃的先让给长辈。

孩子的正确行为要给与肯定

在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一些行为上入手。比如,当爸爸上班的时候,妈妈经常会把衣服和包给爸爸拿好,孩子看到了就会效仿妈妈,当爸爸再次上班的时候,也会给爸爸拿衣服,那么,这时候爸爸就要很高兴的夸奖孩子的行为,并要鼓励孩子以后这样做很好。

只要对孩子的正确行为给予了肯定,孩子就知道这样做事对的,以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就会很积极的去参与,这样会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让孩子一直保持下去。

养花的人都知道,浇花要浇根。而孝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文化的根,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只要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

第2篇:你懂得尊重吗?

很偶然的一个早晨,我到一所学校有事,却看到一幅极不和谐的画面:学校师生基本都已经到班,校园内少有人走动,一位怀有身孕的老师,拿着笤帚、簸箕,弯腰捡拾着学生打扫卫生时残留下的垃圾,而在这位老师的身旁,一位校长双手插在裤袋里,那神态像是在指点她哪里还有垃圾,但是校长不是用手指着脏物,而是用脚。老师当然无话可说,顺着指点的方向继续捡拾,可我心里却不自在起来。我自问,我有过这样不尊重教师的行为吗?

“校长把我们当人看,我们就把他当神看”,这是流传于教师队伍中一句最朴实的语言。教师渴望得到尊重,校长尊重了教师,将会得到教师更大的回报,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吧。其实,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和谐校园,首先需要的就是尊重。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教师,把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行民主的管理方式,这些都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待老师”,很多校园内都有这样的标语。打造和谐的、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环境,把校园变成家园、学园、乐园,也是我们许多校长述职报告中说的、学校总结中写的,可是我们把它幻化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了吗?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有对教师的尊重吗?如果我们不懂得尊重老师,我们怎样去要求老师尊重学生?在一个缺少尊重的校园里,还谈什么和谐?谈什么人文关怀?平等与尊重难道只是校长时髦的语言标签?没有平等与尊重,我们怎样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是啊,很多校长习惯了把自己当成“官”,所以就有了官腔、官样,最终染上了官场习气,从而沦为“官痞”,这正是我们校长所要警醒的,因为校长毕竟是文化人,是知识分子,有自己做人的品味,有自己的斯文气,更何况我们服务的对象也是读书人,读书人与读书人打交道,应该懂得尊重与被尊重的道理,应该多一些斯文。

写出这些,愿与所有的校长共勉!

第3篇:学生应懂得“尊重”

学生在学校里要尊重老师,回到家要尊重父母。老师是人生的指明灯,不会为了某种利益而存在,是无私的,一心想着引导学生走向正确、成功的道路。学生要理解老师的辛苦,犯错时不能死要面子,出口不逊,顶撞老师,要知错就改,求得老师的原谅。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做好笔记,而且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

家长们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唠叨?是否开口就讲学习方面的事?是否讲话总居高临下?能否倾听孩子讲话?孩子没有踏上社会,没有经历过世事,所以她们不懂得理解大人的苦心。父母在默默地付出,孩子不理解大人所做的一切,甚至认为父母太罗嗦,管得太多。21世纪的父母,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用新世纪的尺子来量量自己,学习新知识,变化形象,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现代父母。当家长为孩子改变了,孩子自然就会尊重家长。

第4篇:如何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一句俗:〔百善孝为先〕,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孝顺是最基本的基础。

孝顺是一个人的本份,父母花了心思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才把我们安全的抚养长大,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样高,如海水一样深,这一种恩情,我们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到底我们该怎样孝顺父母呢?现在我们还正在努力求学的阶段,还不能养活父母,所以还不能做到这种地步,那是长大的事情,现在你只能做一些孝順父母的事就是:

第一:努力求学,不让父母担心自己的功课、自己的课业、自己的成绩,尽到做学生的本份的话,那就不会让父母亲担心了。

第二: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感染了疾病,这样子,才不会使父母操心你的身体,晚上睡觉时,不要把父母帮你盖的被子踢掉,这样不仅回让自己受凉,还会让父母再起来帮你盖被子,这样会把父母累垮了。

第三:不要学坏,一些坏孩子教你抽烟、喝酒、杀人、放火,你绝对不能跟他们学,自己被警察抓是自己的事,更何况还要拖累自己的父母,让父母没面子,实在是太不孝顺了。

第四:要帮父母做家事,在家里的時候,要帮父母做一些事,分担父母的工作,例如:帮父母洗洗碗、拖拖地、扫扫地、擦一些家具……等,这事情不必等到以后在做,现在小学生时就可以做了,当然不只是这样几项而已,要当个孝顺的孩子不只是做这样的工作而已,还有很多事情你都要自己去做喔!

最后我希望我自己能够做个孝顺的好孩子,不让父母操心的好孩子,虽然我自己不是那么的孝顺,但是我想我只要在更孝顺父母,不再跟父母亲顶嘴,那就

好了。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质所需,精神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不虞久缺。

第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儿女无论要做什么事,要创哪一种事业,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父母感觉到你隐瞒他,让他感受到儿女对他有十足的信任。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为,身为子女的就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不要忤逆。我们一生受之于父母,怎忍心违逆他们呢?所以中国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较容易;顺的标准比较难,顺父母的心意难。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我们不要违背父母正当的命令,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违背他。

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假如父母创造了什么好的事业,比方说:父母办养老院、孤儿院,或者办学校,办一些对社会福利的事业机构,我不能让它中断,我要把父母的正业一直继承下去,这才是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就是:

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

第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

今日话题:我们如何孝顺父母?东方卫视

骆新先对"不孝榜"亮自己的观点. 城市老龄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起居不便,心情寂寞,已成了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关方面如能采取一些办法,或多或少缓解一下,自然功德无量。但街道搞“质量监督”,弄得不好,老问题没解决,倒会产生不少新问题。现在在各方争议下, 改张榜公示为私下打电话“友情提示”,那就好多了。 改张榜公示为私下打电话“友情提示”,那就好多了。

1、骆新,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子女吗? (。。。。)

2、过去有一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骆新,你是北京人,按照这个标准来说,你不能算是很孝顺了。 (孝顺,是一个历史概念。社会在变化,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得适应社会变迁。现在很多人外出务工也是孝顺父母,古人说:“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是第二种不孝顺的行为。意思就是说: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是不孝顺的表现,现在很多人离开出生地找工作,跟本上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些。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有一些“丁客”家族,不养孩子,你能说这些人都是不孝顺的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

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3、孝顺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但是,抽空看望父母的时间总会有吧,父母所希望的只是子女常回家看看罢了? (心有余力不足,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工作太忙,工作压力太大,不可能经常回家。)

4、晚报评论:“不孝榜”是诛心,“友情提示”是启心。行孝之心人皆有之,关键在于启发。孔子论孝,说“色难”,意思是对父母“养口体”(物质上赡养父母)并不难,难的是侍奉父母始终能和颜悦色,也是着重在启发。 “人心不古”说了多少年,但我相信,至少在孝的问题上,多数做子女的中国人,还是能行“古道”的,没有必要在这上面像立交通规则那样硬做规矩。如果连这点信心都没有,和谐社会从何谈起。 空巢老人是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孝不孝则是那颗“心”主观上发不发的问题,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要是在过去,“父别居”就已经是不孝,但现在,子女与父母不住在一起,却多数并非“不孝”造成。时代不同了,发孝心、行孝道的方式也大大改变了。 行孝是伦理,本义在自律,不在他律。“ 过去行孝的标准高,现在行孝的标准低?

时代变迁,社会不同,现在如何养老?

1、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到2004年底,上海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大约是260多万人,占到户籍人口总数将近五分之一,上海的人口平均寿命高达80岁。 人口迅速老龄化,不仅仅是上海一个城市的问题,整个中国都面临老龄化社会,对于很多老人来说,不管他们是否愿意,也许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本身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但是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决不等于丢弃不管,好的传统不能放弃。)

2、

有消息说,现在南京东路街道已经把硬性的“张榜公示”变成了软性的“友情提醒”,是不是可以说,类似“张榜公示”这样的措施对促进子女孝顺父母帮助不大? (确实,一刀切的方式,过于简单化。孝顺的方式很多,就像有的市民说的,每个人情况不同。另外,这样的方式,是不是侵犯个人的人身权。这种类似贴大字报的方式在今天很不妥。)

3、还是在上海,上海普陀区长风街道出台“有偿助老服务”这样一个规定,就是那些生活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人员,只要签订一份协议,每月按协议要求照顾父母,就可以领取街道发放的100元至250元的助老服务费。

第5篇:孝顺父母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在他们的呵护下成长。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他们为了我们渐渐老去,有时甚至会失去生命也会救我们。四川大地震时死了好多人,其中有一位孩子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生存了下来,而他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人世,爸妈的爱好伟大。我们应尊重、孝顺他们。

母亲的皱纹深了,却滋润了我青春的脸庞,母亲的严禁看不清了,却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我记得一本书上写了一篇关于母亲的故事。这位母亲好伟大。是写她女儿的脸部有一块被烧伤了,需要一块光滑的肉把她脸部的肉换下来,这位母亲毫不犹豫的说割我的吧,在场的医生大吃一惊,这位母亲真的很棒。医生说不能打麻药,如果打麻药,放在脸上作用很低,这位母亲说不用打麻药,如果我昏迷了,请把我叫醒。就这样,换回了女儿的脸,母亲痛得昏迷不醒。这位母亲多伟大呀。

父亲的手粗了,却使我变得更加坚强,父亲的腰弯了,却给了我挺直的脊梁。父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感谢父亲给我如山的唉。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爸爸失去工作,独立养活女儿,真的很辛苦。他为了女儿不惜失去生命也要换回女儿的生命,父亲真的好伟大!

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唉就是父母的爱。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

们,孝顺他们。不让他们再为我们操心、劳累。

第6篇:孝顺父母 敬老爱幼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题记

孝顺父母 敬老爱幼

各位家长: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数千年来,她一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群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宣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我们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市民道德素养,构建常人尚德的社会氛围。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孝顺是人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指标,孝顺的基础是尊重,起点是抚育之恩和情感关心的回馈,这可以说是一种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尊老、敬老、养老,让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年人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只有让全社会共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才能真正地让老年人能安心享受到幸福的晚年生活,子女们则会更加安心于自己的工作,我们的社会生活才会更加稳定、和谐、安宁。对待孩子,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要有一种普天同爱的态度,做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让孩子们幼有所长。

一、百善孝为先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给我们所经历的坎坷。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顺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美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顺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这就是说孝道、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包括伦理教育、圣贤教育、道德教育,都是从孝道引申出来的。教人要从教孝道开始,做人要从行孝道做起。

古文讲:“天下之人,不孝不教”,就是说,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不能教化。孝对一个人的人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学好孝道,他感恩、道义、责任、奉献的人生态度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人假如从小就受圣贤教育,用爱心经营人生,他的生命绝对不会到成年才发光,也绝对不会到退休就结束,而是愈老愈有价值。

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的根本,他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古人名言: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做人。意思是说懂得自己作为“人子”应尽的孝道,那才谈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算是一个具有人性的人。

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下面我们就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孝?

《孝经》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孝的三个阶段。“始于事亲”是指幼年时期从开始侍奉父母做起。“中于事君”是指中年时期以效忠君王为孝。“终于立身”一说指老年时期应建功立业、留名后世,这是孝的圆满结果。“事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层次,否则“事君”谈不上,“立身”更不可能。

三个阶段既有着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又有着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就今天来说,让父母生活的好是小孝,小孝为家。让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因为自己生活的好,是大孝,大孝为国。一个人的孝心永恒不变,并能发扬光大,做到立身,进德,修业,成圣成贤,那你就是至孝了。养花的人都知道,浇花要浇根。

而孝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文化的根。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也好,论国学智慧也好,则孝道不能不讲,《孝经》不能不读。汉朝大儒郑玄说《孝经》是六经总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按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孝经》是国学之宗。

汉朝自惠帝起,所有的皇帝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景帝、汉孝武帝,使孝道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谥号特点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一如既往地把《孝经》放在了重要地位。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父母,所以《孝经》是一部受到关注最多的书。

《孝经》从“入则孝”开始,详尽地讲解了孝道。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侍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并从五个方面向我们对什么是事亲、什么是尽孝作了具体的阐释: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

二是:“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尽心尽力做到承欢膝下,让父母舒心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说父母到了老年,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做儿女的心中不仅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而要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尽力照料,护理,争取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的恩德。

下面说的是《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拾葚供亲”的故事。 故事主人翁叫蔡顺,河南人。蔡顺父亲早年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很孝顺。当时正赶上饥荒,没什么吃的,他就背着筐去采桑葚。

有一天,他采了不少桑葚,背了两筐往回走,路上碰上了贼。贼是当时官方记载的说法,实际上就是造反的农民赤眉军。赤眉军一看他背的桑葚分两个筐装,都很好奇,问他,这是为什么?

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好吃,有甜味。红的是生的,不太好吃,有酸味。黑的给我妈吃,这个红的我吃,我们没有粮食可吃,就靠这山野果子充饥。

赤眉军的这些人认定蔡顺是孝子,他们决定给他两袋粮食,饥荒年代有人给粮食可是不得了的事!而且不是一般人,是强盗给的!赤眉军除给粮食外,又给他一个牛蹄子,说给你妈妈改善改善生活吧。

蔡顺的例子告诉我们:盗亦有道。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孝子,那些社会边缘人物,或是暴力起家的强盗,也会尊重你,甚至尽其所能帮助你。孝道与亲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

孝是我们成年人“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重病卧床时的细心照管;孝是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孝是东汉孔融四岁让梨,黄香九岁替父亲温暖冰冷的被窝,晋代王祥“卧冰求鲤”,明代朱冲秋“割股为羹”。

古人的孝感天动地,今人的孝同样为人称道。 河南小伙张尚昀家境贫寒,考入长春税务学院不久,因母亲患重度脑部残疾,生活陷入困顿。2001年7月,张尚昀申请休学,他把患病的母亲从农村老家背到长春,白天背着母亲外出打工挣钱,为老母治病,晚上守着母亲挑灯夜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在六个学期中五次拿到奖学金,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录用为河南省税务系统公务员。

张尚昀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孝子”!他在尽孝母亲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成功!从张尚昀的身上,我们读懂了孝的含义,这金光闪闪的“孝”字,激励、感召了我们当代的每一位青年! 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身为儿女,我们毫无理由地应该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来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学们,你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你们给了他们什么呢?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希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作为在外面读书的你,至少每周打个电话,向父母报一声平安,不要让父母牵挂。或者周末放假,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和父母唠唠家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

从来到这个多彩的世界开始我们就注定是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选择的,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父母,连一开始的名字也没有权利。后来我们开始长大,被逼去学好多的东西,认识各种人,不管愿意不愿意。正是因为这许多的被逼,我们才能更快的学会长大,才更能去爱人,不管是我们爱的还是爱我们的,其实这辈子我们欠的最多的就是父母了。

小时候总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然后是看着白发增多却是无能为力,总是说要让父母以后更好的过日子。可是到大了,我们却忘记了小时候的承诺,总是不在父母身边,却总也不能让他们省心。又有多少同学真正了解过自己的父母。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这种现象,使子女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

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试问一下为妈妈洗脚这样一件连小孩子都会的行为我们这些同学谁又做到了呢?可能我们之间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的也是大有人在吧?

有时,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以后,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

同学们,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前面说到,我们成为人,是父母养育。我们成为才,靠老师培养。父母给了我们的生命,老师给了我们的智慧。是父母,给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是老师,让我们成为胸怀理想的知识少年。尊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老师在社会中有相当高的地位。古人所列举的应该受到特别尊崇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老师占有一席。民间“俗以天地君亲师五者合祀,比户皆然”。儒家经典《白虎通义》特别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老师被列入与君、父共同受特殊尊敬的行列。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更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对他也要顶礼膜拜。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它讲述了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虽然已经40岁了,仍然十分尊敬老师。有一次,他来到老师家。为了不大扰老师睡午觉,他站在门外顶着风雪,等老师叫他进去时,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如果当时我们是杨时,我们也许早已忍受不了寒冷了。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做出了好的榜样,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不仅如此,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还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吕氏春秋劝学》中,在这样一句话“疾学在于尊师”,说的是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老师永远是奉献的代名词。老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教师把整颗心都掏给了学生们,他们默默的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光辉的事业——教书育人。师德昭昭恰如耿介拔俗,明月独举,高霞孤映,白云谁侣,“干青云而直上,夺白雪以高洁”,更有师恩惠惠,润物无声,如此伟大的老师,难道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吗?孔子学徒三千,每一个都对老师倍加尊敬,为了感恩,他们四处奔波,传播孔子的仁政。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说的也是学生尊重老师的重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夫子的这段教导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儿女。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治理国家,统一天下就如运转于掌心一样容易了。”

人之一生,谁也不能免这两个时期,在老年人需要人的扶助,正如在年幼时需要人的照管。当年岁大了,无人加以诚恳的扶助,必不能得到安闲。幼小时,无人加以慈爱的照管,必容易趋于坠落。若讲人道主义,须先对于老幼这两项人,施行亲切的爱护。

尊老,顾名思义,就是尊敬老人。尊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尊老作为一种责任和行为规范。社会也十分重视尊老,我国还把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敬老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时候,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家里很穷。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粒米也没有,怎么办?小小的子路,于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的山路,从亲戚家里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尊老敬老的故事又何止这个“子路负米孝双亲”呢!还有 “岳飞敬师孝母”、“黄香九岁为父亲温席”、“邓小平赡养继母,几十年如一日”等等。

爱幼,顾名思义,就是关爱幼小。爱幼自古以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也一直把爱幼作为一种责任和行为规范。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看看你们身边那些年幼的人,也许他们比你们弱小,但他们同样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关心,就像我们需要长辈的关心一样。关心他们,与他们一起成长,也会让我们在成长道路上充满快乐。因为,助人是快乐之本。那些父母儿童们,他们的年龄比你们小,个头比你们矮,身体比你们弱,懂得的知识和经历也比你们少,那么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用爱心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于他们我们就更应该懂得谦让和照顾。

尊老爱幼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做的,让我们大家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尊老爱幼的模范;积极、勇敢地接过先辈们尊老爱幼的接力棒,把祖祖辈辈这一光荣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我们的道德讲堂是属于大家的讲堂,讲述的是我们身边好的的道德故事。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我们这个千年文明古国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古训,有因必有果,好人必有好报,让我们共同祝福我们大家:厚德善行,吉祥相伴。

各位家长,我们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而且对于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用感恩的心对待世界。这种报恩的情感,对于天地而言就是敬畏之心;对于对民族、国家、事业,她就是忠诚之心;对于朋友,她就是友爱之心,对于社会、对于自然,她就是热爱之心。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