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体会

2022-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深度学习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深度学习体会

语文深度学习需要深度建构

摘要: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建构,还强调思维的深度建构,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度建构。语文深度学习应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核心,从语言、思维、情感和能力四个维度,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进行语言、思维、情感和能力的深度建构。

关键词:语文深度学习 深度建构 学习情境

深度学习是一种与浅层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建构,还强调思维的深度建构,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度建构。

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宗旨,语文深度学习应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核心,从语言、思维、情感和能力四个维度,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进行语言、思维、情感和能力的深度建构。

一、语言的深度建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理念并将其列为四大核心素养之首。这是因为,语文首先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因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素。所谓“语言建构”,是指“根据语言内在规律和话语结构来建构语言系统——用词语组织、构建句子,用句子组织、构建篇章,其实质就是在口语或书面表达中恰切地选择词语并按照语言的内部结构系统进行组合”;所谓“语言运用”,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以语言为交际或书写工具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行为”。

语言学习的本质是语用。语言能力其实质就是一种语用能力,一种语言交际能力。它体现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要具有目的意识、对象意识、语境意识、语体意识等,并能够精准把握语言交际的目的、对象、场合、功能等因素的具体差异。许多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都重视真实的语言交际应用能力,强调听说读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体现出鲜明的语用观和语用意识。西方盛行的文章“6+1”评价标准就十分突出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该标准指出,衡量一篇文章的优劣主要应考量以下问题: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文章是写给哪些人读的?文章适合读者并能够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吗?文章给读者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作者说话的方式恰当吗?文章便于它的读者阅读吗?

反观我国的语文教学,长期以应试为价值追求,着力点放在教学生一定数量的通用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上,放在发展学生的简单初级的语言技能上。这是一种基于静态语言学的去语境的语文教学,由于缺乏读者意识、文体意识和语境意识,忽视语言的应用和交际,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差。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们具备交流与沟通合作的能力。学会交流和沟通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核心素养。过去那种只要能够听明白、说清楚、写出来就能应付现实需要的初级语用能力——语言浅建构能力,必须向能够处理复杂社会环境中语言交流和沟通问题的高级语用能力——语言深度建构能力转变。在以发展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的今天,发展学生基于语用的语言深度建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语言的深度建构以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形成为目标。对于学生来说,要不但能够说出来,还能够根据不同的听众有针对性地说,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不但能够写出来,还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准确、规范地写,以达成交际目的。一言以蔽之,语言深度建构要求学生能够面对各种具体情境,做出正确、得体、恰切的应对,运用语言高效、灵活地解决交际中的问题。实现语言深度建构的高中学生应达到如下语用能力要求: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积淀了较为丰富的言语活动经验,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和语言素养;理解并初步掌握了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语用规律,有效完成口头和书面语言交际活动;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自己在语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并通过梳理和整合将其转化为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策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依据这些要求,建立基于语用的语文素养评价体系。

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们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从参与言语实践活动开始的。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的言语经验和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是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起来的。”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训练语言,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达到语言建构的目的。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要遵循“运用—建构—能力”的规律。传统语文教学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走的是“识记—训练—技能”的路子,由于语言文字训练脱离了实际运用,因而培养的是一种机械、低级、虚假的语言能力。

因此,要将学生置于广阔的语言实践场中,引导他们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反复的练习,体会、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发展言语智能,建构语言系统,形成语言自主能力。这就要创设任务驱动性语言交际情境。没有任务驱动和交际情境,只是死记硬背语言知识,生搬硬套语言材料,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语言运用规律的。要兼顾生活需要和阅读、作文、口语表达的语言知识系统,确定语言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以语言知识系统为骨架,以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为血肉,形成以語用为目标的语言学习内容。如学习屈原的作品,可以开展“屈原纪念馆设计方案”语言实践活动。活动可分两步进行。一是书面表达。以“为屈原建造一座纪念馆”为情境,让学生从选址、馆内外设计等方面,写出设计方案。二是口头表达。请学生陈述各自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探讨和辩论,比较方案的优劣。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课堂言语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进行提升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的深度建构。

二、思维的深度建构

安德森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等级。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只需要简单的认知思维就能够完成,人们通常称之为“低阶思维能力”;而分析、评价与创造则需要复杂的认知思维才能完成,人们通常称之为“高阶思维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低阶思维和低阶能力的层次上。其主要表现,要么是思维训练缺失,比如上课就是课件展示,教师自问自答或者是一起回答;要么是思维训练简单,诸如说说最喜欢的句子、找找最精彩的段落,按照规定的句式说话、造句,等等。这种语文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不用说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了。要改变语文学习的这种浅层状况,就必须代之以发展高阶思维为价值追求的深度学习。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语文学习中的高阶思维能力包括“分析与综合”“评价”“创造”三个层次。其中,分析与综合思维是语文学习发展高阶思维的基础,评价思维、创造思维是语文学习发展高阶思维的重点和核心。高中语文教学应围绕这三个方面,尤其是后两种思维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

分析思维,是指对认识对象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各个要素进行具体剖析,探究其属性、作用、性质、特征等,弄清其部分与整体或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思维过程。综合思维,则是指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整合或概括、抽象,以便从整体上认识、把握认知对象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一体两面,二者往往是辩证的统一体。分析与综合思维是高阶思维的第一层级。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应以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起点,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1)梳理写作材料或阅读文本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2)整合写作材料或阅读文本的内容要点并进行阐释;(3)提炼写作材料或阅读文本的主旨并进行解读;(4)概括阅读文本的表达技巧或艺术价值并进行说明。其中,“阐释”“解读”“说明”是分析,“梳理”“整合”“提炼”“概括”是综合。将分析与综合有机统一起来,展开学习活动,避免了学生理解的浅表化、思维的简单化,为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评价思维能力

评价是依据准则和标准做出判断。作文中的评价思维主要是对写作对象(人物、现象和事件等)进行分析评述的思维过程。文本阅读中的评价思维是阅读主体在对文本进行审视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由于它往往带有思辨性,又可称之为思辨思维。评价性写作和阅读要求学生不能被动接受材料或文本中的信息和观点,而是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自己的看法。

评价思维是分析与综合思维的深入和发展。就阅读而言,评价性阅读是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不能仅凭直观感受去评价文本,而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理性地对文本的各个方面做出判断,评价其优劣得失。具体包括:对文本中的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审视,对文本予以历史与现实观照,对文本的内容与艺术表现做出审美判断,等等。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设计这样几个评价性思考题:(1)《老人与海》是西方文化“天人相分”思想的形象体现,请你对小说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评价;(2)“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是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的人生哲学,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小说创作“冰山理论”的实践,请你结合这部小说对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进行价值评估。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做出价值判断,能够发展学生的评价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高阶思维的最高阶段。它的主要特征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得出创造性的结论,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策略主要有:(1)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2)指导学生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3)指导学生学会假设、推理和想象;(4)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创设四个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1)立足文本和情节的发展,展开推理和想象:别里科夫死亡时的情状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到别里科夫死亡时的反应是怎样的?(2)传统观点认为别里科夫是可恶、可憎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3)请对别里科夫的病因和死因做多角度分析和探究。(4)小说中说别里科夫死后“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并提出诊疗方案。问题(1)侧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问题(2)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3)侧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问题(4)侧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将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目标贯穿语文教学始终,指导学生通过高阶思维进行阅读和写作,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三、情感的深度建构

从语文学习的客体看,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熔铸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生命体验,是作者生命情感的结晶。语文学习应该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旅行。少年情怀总是诗。青春年少的中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心丰富、浪漫多情。他们不仅渴望知识的获得,也需要情感的丰盈。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天地情……中学生的人生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需要这些情感的滋润。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习存在追求知识至上、严重忽视情感体验与人文关切的误区。学习以考试为导向,从字、词、句训练到文学常识积累,一篇篇情文并茂的作品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没有机会沉醉于文本的情意世界去汲取情感的营养,去寻找诗与远方。去情感化的语文浅层学习只有理性,没有性情,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语文学习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更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促进学生情感世界的深度建构。这是语文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

语文深度学习既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又是情感升华的过程。它不仅是主体建构文本生命意义的过程,也是主体在文本生命意义的照耀下,升华自我生命、建构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当学生心醉神迷于文本的情感世界和生命世界而欲罢不能时,其灵魂会受到涤荡,精神会受到洗礼,心灵也会受到启迪和震撼。这种涤荡、洗礼、启迪和震撼不仅能够使学生顿悟文本真义、建构对文本的生命化理解,也点亮了学生的自我生命——从美中听到召唤,從而心生向善之心;从丑中受到警示,从而知耻而后勇;从悲剧中升腾起力量,从喜剧中品味出辛酸,从滑稽中看到严肃,从荒诞中领悟崇高……最终实现自我情感的深度建构,走向生命的丰盈、高远和灿烂。

因此,语文学习要强化阅读体验,追求情感体验的深刻和升华。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感体验情境,使学生受到情绪氛围的感染;其次要指导学生反复涵泳,产生情感共鸣;再次要指导学生诵读品味,感悟文本的情感意蕴;最后指导要学生反求诸己,以阅读感悟叩问自己的情意世界,实现自我情感的升华,走向自我情感的建构。“感染—共鸣—感悟—升华”,阅读体验的这四个层次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构成一个完整的情感体验过程。学生读屈原,可能感到自己渺小;读陶潜,可能感到自己势利;读杜甫,可能感到自己逼仄……

总之,语文学习不应是冰冷的知识记忆和机械的技能训练,而应是火热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生命感悟。语文课堂上缺少了情感的奔流和生命的涌动,也就失去了灵魂。没有情感体验和生命意义建构的语文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四、能力的深度建构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21世纪,学习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使人能够在信息化社会自由地表达、交流,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能够在共同体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发展关键能力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2017版课标》指出,要“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发展关键能力,实现能力的深度建构是语文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能力是对知识本位、学科能力的超越,它不仅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课程的本质与宗旨,还需要我们调整教学方向,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的训练转变为关键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以关键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型、实践型学习。基于关键能力发展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将任务群和专题研讨项目化,创设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将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转化语文关键能力,追求能力的深度建构。因此,要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言语实践活动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如《论语》专题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设计:(1)开展“为孔子写传记”活动,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论语》辅助读物自学《论语》,在了解孔子生平的基础上为孔子写一篇传记;(2)开展“《论语》章节表演”活动,指导学生选取《论语》中师生对话的一个章节,编成剧本并进行排练表演;(3)开展“《论语》与人生”演讲活动,写一篇演讲稿,组织学生进行演讲,用《论语》中的思想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情境化、项目化的教学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会学习、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等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

[2] 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语文学习,2018(1).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9-25.

[5] 袁國超.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实现路径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9(9).

作者:袁国超

第2篇:活动的深度决定学习的深度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深度学习模式已经日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采用。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教育技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深度学习等现代化教育策略,用科技理念和现代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探索深度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融入教育体系中,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关注教学中突出的重点问题,采取深度学习等现代教育策略,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深度学习模式的理论概述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深度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深度学习得到了多方面的应用。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深度学习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深度学习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创新,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教师应用深度学习模式开展教学,应利用新媒体、合作模式、实践模式进行教育创新,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助和引导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学习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对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背景下,深度学习应运而生,对推动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小学数学活动与深度学习的关系论述

小学数学活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教师要将每位学生都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按照自主思维进行活动选择、伙伴选择,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逻辑性思维,从而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活动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数学操控性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了解数学知识、懂得基础数学常理。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认识需要有一个从简到繁的过渡。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摆放活动材料,摆放的位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让学生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使第一个映入学生眼帘的是熟悉的物体或材料,避免将所有活动材料都堆放在一起,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从而对要做的事情不知所措。

相比于成人,小学生缺少抽象思维,更多的是利用具象思维进行认知。因此,生活化的物品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利用生活化物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习数学概念、理解数学定义。例如,学生的成长速度较快,教师和家长都会定期测量学生的身高。这种活动也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由教师启发学生合理使用测量工具,利用数学比例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物品的高度,加深学生对操作材料的熟悉程度,让学生对不同物体之间的差距和比例进行初步的认知。

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有效创新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数学是一门重点学科。经过多年来的教育发展,数学教学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稳定的教学体系。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很多教师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导致整个数学课堂过于保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习缺乏创造性。

2.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

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学科,数学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实践性训练。但是,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很多教师往往单纯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或者虽然设置了一些实践环节,但是流于形式,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训练和实践学习,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理论型教学形式,充分融入深度学习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效果。

3.信息技术利用效果不够理想

从学科本质来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存在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很多教师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除开展基本的PPT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外,信息技术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运用。在拓展小学数学课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如何让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教师给予重点关注和思考。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如何利用新媒体等现代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有序开展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认知效果,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价值

1.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深度学习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很多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而数学属于难度较高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深度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具体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解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拓展出多个教学板块,以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时,很多教师没有进行教育拓展和教学创新,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深度学习模式的核心在于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而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进行学习规划,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因此,深度学习是一种现代教育模式的创新,通过整合利用思维导图、微课、实践教学等资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其学习效果。

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深度学习的几点思考

1.深度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发挥深度学习的优势,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规划时,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和理念,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激发,让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时,小学数学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是先让学生对自身有更清晰、准确的定位,以及对教学内容有较高的把握能力。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阶段性,解题思路也就有阶段性。例如,一个正方形周长是 6 分米,求它的面积。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小数和分数,能把 6 分米化成 60 厘米做出(60÷4)×(60÷4)=225(平方厘米) 的解答。教师就要对其给予肯定和鼓励。但到了高年级,这种题目的解法未必唯一。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提高实践教育的比重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离不开实践教育的支撑。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实践教学内容比重较低,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在深度学习教育模式的指引下,教师要积极发挥深度学习的优势,提高实践教育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化教学方式,通过布置相应的教学课题项目,让学生相互合作,完成相應的教学课题,提升学习参与度。在项目化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项目课题研究,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积极了解深度学习等现代教育模式,提升教学的创新度,通过融入多种现代教育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借助深度学习等教育模式,提升小学教育的实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钱中华,羊琴.小学数学教学前端“三辨”:基于促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2):63-66.

刘家文.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之有效理答研究[J].情感读本,2019(36):87.

左明旭.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路径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1):12-13.

马秀平.小学数学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探索[J].科技风,2019(34):31.

倪梦娇.小学数学单元组合教学如何有效运用深度学习[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9(12):99-100.

温洁.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南北桥,2019(22):175.

赖国珍.小学数学基于深度学习的说理教学[J].魅力中国,2019(46):252.

程明喜.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4):66-70.

作者:田晶

第3篇:什么是深度强化学习: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下一步

强化学习非常适合于监督学习或者无监督学习技术不能胜任的自主决策环境。

在人工智能领域,强化学习一直处于小众地位。但是,强化学习过去几年中已经开始在很多人工智能项目中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其最佳应用点是在环境情境化决策场景中计算出代理应采取的最优措施。

强化学习使用试错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算法奖励函数,因此,非常适合IT运营管理、能源、医疗、商业、金融、交通运输和金融等领域的很多自适应控制和多代理自动化应用。它被用来在机器人、游戏和仿真等传统关注的领域中训练人工智能,也用于边缘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助理等新一代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强化学习也是物联网自主边缘应用开发的基础。对于工业、交通运输、医疗和消费类应用,大部分边缘应用开发都涉及到在动态环境下,开发出能够在不同程度自治情形下运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强化学习是怎样工作的

在这样的应用领域,由于缺少预先存在的“完全真实”的训练数据集,边缘设备的人工智能大脑必须依靠强化学习,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累积奖励函数,例如,根据规范中包含的一组标准来装配制造组件。这与其他类型的人工智能学习方式形成了对比,其他类型的人工智能通过(例如有监督学习)最小化基于完全真实数据的算法损失函数,或者(例如无监督学习)最小化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函数来进行学习。

然而,这些人工智能学习方法并不一定是相互孤立的。最有趣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之一是强化学习与有监督和无监督学习在更高级应用中的融合。人工智能开发人员在应用中混合了这些方法,因为没有一种单一的学习方法能满足需求。

例如,如果没有带标签的训练数据,监督学习本身是无用的,自动驾驶等应用中经常没有带标签的数据,每一次环境的瞬间变化基本上都是没有标签的,也是唯一的。同样的,无监督学习——使用了聚类分析来检测传感器馈入数据和其他复杂的无标签数据中的模式,并不适合用于确定智能端点在实际决策场景中应采取的最佳措施。

什么是深度强化学习

还有深度强化学习,在这种前沿的技术中,自治代理使用强化学习的试错算法和累积奖励函数来加速神经网络设计。这些设计对依赖于有监督和/或无监督学习的人工智能应用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深度强化学习是人工智能开发和训练流水线自动化的核心研究领域。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其他人工智能模型的设计人员在确定各种架构、节点类型、连接、超参数设置,以及其他选项时,使用深度强化学习驱动的代理能够帮助他们迅速弄清楚这些设置的优缺点。

例如,研究人员使用深度强化学习,快速确定哪一种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架构最适合解决特征工程、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分类等应用中的各种难题。人工智能工具使用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得出的结果,自动生成最优CNN,针对具体任务,可以使用TensorFlow、MXNet和PyTorch等深度学习开发工具。

在这方面,令人鼓舞的是出现了强化学习开发和培训的开放框架。当你研究深度强化学习时,表中列出的强化学习框架可以供你参考,这些框架与TensorFlow以及其他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建模工具有接口,利用并扩展了这些得到广泛应用的工具。

人工智能开发人员需要的强化学习技能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开发人员自己也应该沉浸在这些以及其他框架中实现的各種强化学习算法中。还需要加深对多代理强化学习架构的理解,其中很多架构充分利用了已经建立起来的博弈论研究成果。还应该熟悉深度强化学习,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来识别计算机视觉应用中与“模糊”这种攻击方法相关的安全漏洞。

作者:James Kobielus 杨勇

第4篇:深度学习论文: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与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不同,更加强调和关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批判性地学习,要求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的完整含义,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对于学习者学会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深度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存在的肤浅学习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在厘清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反思,实现概念与范式的重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学习理论中的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基点,探索设计、架构并实践课堂教学新的有效方式与操作策略系统,通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改变学生低效学习的现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构建平台,达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应有意义。本文主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深度学习的;第二部分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三部分提出相应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英文摘要】Deep learn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that the contemporary study science has put forward. Deep

ler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rface study, in which the students just gain knowledge mechanically and passively and store the information isolatedly. Deep learning stresses the learners active and critical study and it requires th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te meaning,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knowledge and new knowledge and transfers the knowledge to the new situations, and finally makes the decis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According to the class observa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deep interview,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tudents’surface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the author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alizes the rebuil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the paradigm. The author studi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refully, depends on the theory of the deep learning guidance and targets the students’deep learning. By exporing and design the classrooms, the author tries to build and practise the new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operation strategy systems. Through the classroom practice of the deep learn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hange the students’inefficient learning, improve the students’trait of thinking and the students’learnig literacy to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with personality and in an all-round way. As a result, the

teachers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also help realize the their own teaching aims.Thesis contains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The intrduction to the study background of the deep learningThe second part: The anaysis of the exsiting problems in the contempora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ir causes.The third part: Th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deep learning 【关键词】深度学习 教学策略 学生发展

【英文关键词】deep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students’development 【目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4-5景8Abstract

5一、绪论8-1

1摘要

(一) 研究的背

(三) 国内外深度学

2、国

1、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8-9

9-10习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外相应理论综述9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0-11内相应文献综述9-10研究思路10-1

12、研究方法1

1二、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11-16基本观点11-1

3(一) 深度学习的含义及其

2、深度学习与

1、深度学习的含义11传统教学主义课堂学习之比较11-12的启示12-13结分析13-16

3、深度学习对课堂教学

(二)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以及症

1、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13-1

52、

肤浅学习现象成因分析15-1616-3

3三、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1、重视“日

3、基

(一) 创设深度学习的环境17-22常会话”的气息17-19

2、构建学习共同体19-21于学习者的智力和兴趣潜质21-22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学习支点22-262

3(二) 以开放、自由、具

1、课堂提问的困境

3、变问题为

2、封闭式和开放式的问题比较23-24话题24-2626-30

(三) 以体验性活动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1、语言学习:开设戏剧课

27-28

2、科学科目:倡导做中学28-3030-3330-3335-37

(四) 学习内省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2、内省重在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二:

1、内省开始于安静30结语

33-34

注释34-35附录一: 学生学习行为问卷调查37-38与学生深度访谈问题列表38-39题列表39-43

致谢43

附录三: 《认识角》课堂问

第5篇:深度学习体会

2017年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23号上午,一年一度的全员教师培训又如约而至了。马云鹏教授给我们进行了《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教学设计》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什么是深度学习2.怎样进行深度学习3.关于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反思。我就以上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它不仅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知识整合和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还强调学生高阶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不仅关注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鉴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就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智慧之旅。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一)单元学习主题

“单元学习主题”回答学生要学什么才能获得深度学习能力的问题,是围绕学科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单元学习活动主题。因为信息海量造成学生认知负荷,需要加以系统组织,有组织、模式化的知识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迁移,与真实世界和学生有关联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其主要特征为:

1、学科核心。

2、联系生活。

3、持续探究。

(二)深度学习目标 “深度学习目标”明确表达了单元主题学习完成之后,期望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包括能反映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技能、测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学科课程标准,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其特征为:

1、指向学生,以“学生将会理解---”的形式。

2、指向学科本质。

3、指向“高级”思维能力。

(三)深度学习活动

“深度学习活动”回答“如何学”才能达成深度学习目标的问题,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问题等在已有基础上建构性的活动,创造对新知的理解。其特征为:

1、与深度学习目标向契合。

2、让学生参与挑战性任务。

3、考虑学生多种学习倾向。

4、有指导的探究。

5、表现思考的结果。

6、系统设计。它是一个导入活动---指导性探究活动----综合展示活动的过程。

开头起始阶段的深度学习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领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间深入探究阶段的深度学习活动,主要为达成学习目标,聚焦关键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展示交流阶段的深度学习活动,注重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使得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持续性评价

“持续性评价”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深度学习目标,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包括建立标准并提供反馈。其特征为:

1、依据目标。

2、关注过程、重在反思改进。

3、共同制定和执行。

4、评价深度。

5、公开评价标准。

6、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评价方案可以是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检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在形式上可以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

因此,深度学习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学习学习中的价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反馈,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他们的学习策略。此外,深度学习还要求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元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因为发展了的元认知能力和改善了的思维品质才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积极探究的动机,才会将学生的学习引入更高层次。

第6篇:“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学习体会

宿丑云

2018年12月13日至15日,我参加了在太原市太航大酒店隆重举办的中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研讨会。

会议的主旨是为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适应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推进数学课程的变革,构建体现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蓝舰信息科技以及太原二十七中联合主办。山西省教科院高中中心副主任薛红霞、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科室主任薛三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核心编写人员赵维坤专家、晋中市教研室教研员董广庆、蓝舰信息科技总经理余海涛、太原市二十七中校长史建如出席了本次会议。另外,来自山西各地近五百名校长、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白雪松老师上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上,白老师以银行点钞的生活情景引入同底数幂的学习。何君青老师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却是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作为引入,通过不同的课堂设计,让大家领略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

下午两位老师上的课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李昕老师与许迎春老师也是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展开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有效地引领学生发现知识点薄弱处并及时得到改正巩固。江苏、山西两地的教师虽然在教学方法、授课思路上有所不同,但都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思考“深度学习”的真正涵义。赵维坤校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老师们精彩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度评价与探讨,再次强调了构建课堂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来自江苏南京的许迎春老师还特别分享了其多年的教学经验,许老师表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老师不是单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需在学生解决不了情况下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赵维坤校长以“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区分,细致地为现场老师解读两种课堂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学习。我们教师要确实做好自己本该的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专家报告环节中,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专家喻平教授为大家带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转型”主题报告。

让我受益最多的是喻平教授用具体的四个案例解读了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怎样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最后的圆桌主题论坛,把本次研讨会带到高潮,多位专家的分享及思维的碰撞,让我对如何“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必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次学习,我有很多新的思考,归纳起来有这样几句话:

1、一堂好课,学生的情感态度是积极的,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

2、一堂好课,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数学思维是有所提升的。

3、一堂好课,应由追求课堂容量向追求思维品质与深度转变。

4、我们教师课前应从主观判断学情向从数据、事实反馈转变。

5、我们的教学目标应从教会学生做题向教会学生思考、提问、探究转变。

能够出来学习,我是快乐的;能够学有所获,我是幸运的;把学到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我就是幸福的!

第7篇:精准解读,深度学习

精准解读,深度学习 ——部编本一下

三、四单元解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部编版教材已经使用了一个学期,老师们对于它编排的特点也已经大致了解,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也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但是面对一年级下册新教材,我们仍然需要静下心来,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学资源,力争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从单元架构,教学要素,教学策略,评价检测,资源开发五个方面对一年级下册

三、四单元内容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单元架构

第三单元是围绕“伙伴”这个主题展开。由课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课文一共是3篇,包括《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前两篇是童话故事,后一篇是儿童诗;语文园地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查字典》《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第四单元是围绕“家乡”这个主题展开的。由课文和语文园地两大部分组成。课文包括《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共4篇,其中第一篇是古诗,第二篇是儿童诗,最后两篇呢是散文;《语文园地》四的安排与语文园地三有所不同,它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这五大板块。

两个单元七篇课文里有四种体裁,这也充分体现了教材选文内容的丰富性。也就是编者所言“本套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而且题材多样,有童话,有散文,有儿歌,有故事,不仅确保了教材全面的思想内涵,而且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二、教学要素

这套教材的编写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教学的,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助学系统和语文园地中都有所呈现,做到了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第三单元的人文要素主要是体现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课文中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当然,道理不在直接告诉,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五个方面。识字方面是要求认识33个生字、3个偏旁和4个多音字。写字方面要求会写20个字。阅读包括4个方面: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不”的变调。2.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朗读儿童诗,读出自己的感受。3.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赠汪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4.和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巩固学过的汉字。口语交际方面有两项要求:1.在不同情境下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2.能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

第四单元体现人文要素的方面也比较明显,比如学习了《端午粽》之后,让孩子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故事;学习了《夜色》后,说说自己曾经怕黑的经历,是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的等等。

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三大方面。识字方面是认识46个生字,4个偏旁。写字方面包括两项:1.会写28个字。2.学写“主、门、书、我”4个带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阅读方面包括: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2.朗读《静夜思》并背诵积累;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3.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其中,读好长句子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贯穿于整单元的教学。我们来重点看一下.首先,在《夜色》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长句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引领学生初步感知了,可以从长句子的停顿上引领,指导孩子读通、读懂长句子;在后面《端午粽》一课时,课后题中则明确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所以在这一课我们必须对长句子的朗读作重点指导,指导孩子学习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而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彩虹》中,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和情趣。从这三课关于读好长句子的要求来看,就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者所说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梯度性。正如教材编者熊宁宁所言:本套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另外,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在《夜色》一课,“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此时,就可以引领学生做简单的推断,“我”会看到什么?以为是什么?这些都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其实大家回顾一下上学期的内容就不难发现这是也对上学期的一个承接,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特点在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中也有体现。回顾上一学期到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教材设计对“说”的要求从起步时的敢说、“大胆说”,逐步到 “配合动作清楚明白地说”,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本次口语交际则从交际习惯和交际规则方面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懂得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在不同情境下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并且能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落实了本册口语交际目标中的“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的目标。可见,教学安排从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到礼貌意识,都考虑到了让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得到针对性地训练,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层层递进中螺旋上升。

语文园地三安排了三项内容。一个是查字典,要求学习正确使用字典的方法,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习惯。这一内容也明显的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从语文园地一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到语文园地二复习巩固大小写字母,到语文园地三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教学策略

下面,我结合这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具体的教学建议和策略。

(一)识字教学

本册教材要求认识常用汉字400个,而

三、四单元就要求认识83个,会会写汉字200个,

三、四单元要求会写48个生字,可见虽然是两个阅读单元,但是识字、写字的比重还是很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识字教学:

1.字源识字。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中,教学“身”字的演变。“身”是象形字,引领学生观察最早的“身”字,从字源字理上入手进行理解,识记,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使记忆效果牢固. 2.编儿歌识字。还是《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一课里,我们可以用“捉捉捉,用手捉;跟跟跟,用脚跟;急急急,心里急”这种编儿歌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儿歌朗朗上口,大大激发了孩子的识字兴趣。

3.用偏旁进行识记。这两个单元的课文中一共需要学习8个新偏旁。可以根据偏旁表意的特征来记忆。

另外,加一加,换一换、利用图片、生活经验识字、做动作等都是可以运用的识字方法。

写字教学:

1.根据笔画的不同位置归类。比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中“河、说”都有点,但位置不同,写法也不同:“河”中的三点不能在一条直线上,“说”的两点大小、高低不同。另外,“河、说、听、哥”四个字都含有“口”字,也是因不同位置而写法不同。我们可以编个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河”口在中央,“说”口在右上,“听”口要写窄,“哥”口不一样。《彩虹》一课中同样存在三个带点的字,分别是“高、兴、成”,也要进行总结不同的写法。而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栏目也因此提供了不同的字中点的位置不同的不同写法,引领学生总结出“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如主和门;点在右上方,后写点,如书和我”;

2.熟字作部件的变化。如《怎么都快乐》里的“王”在“玩”中横变成了提,教师应加强示范与指导。

3.不同结构的字的不同写法。这两个单元中出现了多种结构的字,如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字,引领学生在写字时形成结构意识。《树和喜鹊》中出现了3个左右结构的字,引领学生巩固“左窄右宽”的书写规律。《夜色》中出现了“色、爸、笑”三个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发现“上大下小,上小下大”的结构特点。

4.强调关键笔画的重要作用。如《端午粽》这一课中出现了“午、真、豆、节”四个字,它们同时出现了“长横”,要引导学生把横写平、写舒展,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才能立得住,有协调、匀称之美。

总之,在写字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养成“一看二写三对照”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强烈的情境性。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爱的声音,情趣盎然的小动物的活动场景,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低年级尤其如此。这两个单元中,有几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实现。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要求“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我们可以先让孩子把两种小动物说的话画出来,然后创设情境演一演,读一读,感受不同角色的特点,以达到教学目标。

2.尝试探究,独立学习。

这两个单元中,对于理解词语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树和喜鹊》中的“孤单”一词,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找出“孤单”,然后让其自读第一段,感悟什么叫孤单,孩子自然会找到“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甚至有的孩子能找到“只有”一词,这些都是“孤单”的证据,而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本课中后面学习“邻居”一词时使用。

3.朗读指导,感悟文本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是低年级阅读的重要任务。翻看我们的课本大家就会发现,无论哪一篇课文后面的助学系统都有“朗读课文”的要求。那么如何做到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教师的范读。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作一定的示范,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并可模仿教师的语调、语气、节奏、情感去朗读课文,逐渐掌握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2)教给学生技巧。朗读技巧包括:停顿、重音、速度等的处理。这两个单元中的阅读训练重点就是读好长句子。《端午粽》中出现了难读的句子,就是第2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一个句子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引导孩子分步读好。首先,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其次,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如此,再让孩子美美的读一读。最后,引导关注描写顺序,发现句子从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还可借助停顿符号,训练诵读能力,然后经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3)反复训练,体现层次变化。

加强朗读训练,不仅仅是多读,而更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否则便成了乱读、瞎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中的不同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须注意层次性: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再读课文。让学生在文中画出生字,在认记生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读流利。 精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段,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反复品读。 通过这样的方式,层层递进,不断提高要求,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方向性,从而使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口语交际

第三单元安排了一次口语交际,是以“请别人帮忙”为主题设计的。课本中以文字和插图的形式呈现“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和“问路、借东西、请别人拿东西”,图画下方还提示了6个礼貌用语。教材提出了口语交际重点为学会请别人帮忙,并且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做,首先唤醒交际需要,然后创设情境,示范交际,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同桌互演,组内互演,进行练习,提升实际交往能力,最后引向生活,实践练习。

四、评价检测

基于以上对于这两个单元的教学要素的理解,我们设计了如下单元检测。首先是体现单元目标的纸质检测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第三单元的考前导语是这样的——。很明显,这是以本单元人文主题的训练要素带领孩子走进这份试题的。第一到第三题是对孩子本单元读音的考察,第一题主要考察的是孩子们对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的区分情况,第二题呢是对生字掌握以及组词情况的考察,第三题是针对本单元的多音字的考察,第四题是在语境中出现生字,考察生字的书写情况,第五题是考察的孩子对查字典的掌握情况,第六题是考察孩子们对于AABB结构的词语和动宾短语的积累情况,最后的阅读题呢考察的就是孩子们对阅读,理解等各方面语文综合素养的掌握情况了。再来看第四单元的试题,同样的单元导语带领孩子回顾了本单元学习内容。第一和第四题考察了孩子对生字的认读情况,第二三题考察的是学生生字的书写情况,第五题和第七题分别考察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的对古诗的积累,而第六题是与语文园地四中的字词语运用相对应,考察学生对轻声词语的认读情况,第八题阅读理解考察的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这样看来,两份测试题都从识记、书写、积累、理解等多种语文素养方面进行了考察。

第二种测试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情境测试,这种测试可以是课堂上随机的课文朗读,看学生能否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停顿;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来进行测试,如创设情境看孩子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有礼貌。无论纸质测试还是情境测试,目的都是为了从不同方面测试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待在日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弥补和提升。

五、资源开发

《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语文时间的机会。”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努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就这两个单元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怎么都快乐》教学资源

1.读一读任溶溶的其他作品《爸爸的老师》。

2.玩中积累。说一说平时的游戏活动,玩一玩,体会各种游戏带来的快乐。如,拍手游戏,我是木头人等等。选择课堂上能够进行的游戏。

(二)《静夜思》教学资源 1.李白的简介,“诗仙”的美名。

2.补充拓展描写月下思乡的古诗《月下独酌》《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

(三)《端午粽》教学资源 1.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2.屈原简介

当然,这些只是部分资源的举例说明,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都可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适当的资源开发,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上就是我对于三四单元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有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您的倾听!

第8篇:《深度解读中国梦》学习体会

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是我们的个人梦;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民族的梦想就是中国梦!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小康梦是个人的中国梦。人民幸福不是街头采访的“我姓曾不姓福”,也不仅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GDP增长速度,而是十八大为全国人民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均翻一番的新要求。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小康梦是美丽而又可及的。

强国梦也是国家的中国梦。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社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翻番。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逐步向前迈进。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中国投资、中国伙伴、中国责任,这些都是更加强大的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强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看得见也摸得着。

复兴梦更是民族的中国梦。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开启了铸梦世纪工程大幕,领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

我们的中国梦,既不虚幻也不遥远,小康梦、强国梦、复兴梦,个人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共同构筑成了我们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仰,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我们就一定能拥抱美丽的中国梦!

第9篇: 深度体会—拓展训练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郊游或者娱乐活动,而是活泼生动而又非常具有教育和纪念意义的明阳天下体验式拓展培训。有研究表明:人类对听到的大约可以记住10% ,对看到的大约可以记住25% ,对亲自经历过的大约可以记住80%。一天的训练,使平时耳熟能详的“团队精神”变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训练带来了心灵的冲击,引发内心的思考。以下我把自己的心得和感受与所有的同仁们进行分享。

在第一环节——“破冰”训练中有这样一个游戏:20个人站成一排,双手交叠放在身前。在不允许说话、没有手势,甚至不能用口型、眼神的情况下,按每个人的生日从小到大正确排列成一行。一开始,大家都流露出迷茫、疑惑的神情,不知所措。期间,有个别员工开始偷偷私下交流。而一旦违反游戏规则,全队要受罚。每当有1人说话,全队必须做5个深蹲。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大家开始想办法,于是有的摇头示意、有的用脚在地下划拉、有的用下蹲的次数来表示,方法虽然很多,但很不统一,乱成一团。于是杨升超自发站了出来,在队前示范着下蹲的方法。经过全队的努力,我们终于准确地排列完成。

体会与分享:

1.每项工作都有它的规范和流程,正如每项游戏都有它的规则。在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必须去了解、熟悉规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2.工作中,我们可能会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甚至想超越规则而自行其事。然而,个人的鲁莽和造次,都有可能会给整个团队的业绩带来损失。因此,时刻要记住,我是团队的一员,我的任何举动,都会给公司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3.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却不知道别人的生日。于是,沟通成为一种必需。面对一项任务,大家会产生各自的想法,但是如果各行其事、缺乏沟通,行动中不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更容易出现混乱和矛盾,甚至产生分歧和冲突,从而导致内耗和争斗。

4.当杨升超站在队前,示范下蹲动作的时候,他已经成为这个游戏的领导者。团队需要有一个领导,而领导者需要了解团队的目标、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找到合适的方法。同时,他必须站在队前,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方法,说明领导者必须对团队思想、行动进行统一,指明方向和方法,并且进行强有力的执行。

5.也许下蹲的方法不是最好的,甚至是笨办法。但是在没有更好的方法提出来或者被大家接受前,原来的“笨办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能做的,就是保留各自的意见,无条件地服从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任何阻挠、非议、一意孤行都会导致组织的管理系统和员工行动的紊乱。

6.鼓励团队中进行知识、技能或者经验的分享,如果对工作方法、理念或者管理制度有好的、建设性的建议,可以及时提出来,供同事和领导参考,在争取获得组织层面的认可和采纳后,才能真正推动组织的创新和改进。

信任背摔

“背摔”,这是拓展训练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之一。当人站在1.4米的跳台上直挺挺地向后倒下的时候,在台下方的同事会用手托起成一个“人床”把台上摔下的人接住。不少队友出于本能的恐惧,在后倒时心理上出现犹豫,弓起身子,屁股先下去,这样在下面接的同伴承受的局部重力过大,容易导致伤害。

体会与分享:

1.当台上的人问到:“我要跳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台下所有组成人床的同伴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准备好了,请相信我们!”这就是承诺。团队同伴的承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勇气、力量和信心的源泉。

承诺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当说出自己的承诺时,相当于把自己的人品、公信力、责任心置于公众的考验中。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些东西是值得誓死捍卫的。

2.台下同事表现出死守阵地,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能让台上同事抛开心中的疑虑放心地摔下去,这体现了彼此间信任的作用。工作中的信任,来自长期的沟通、了解和默契。集体的温暖、团队的力量都会在信任中得到解释和感受。

3.只有在心理放松、姿势标准的情况下,倒下的人最安全,而接的人也最省力。当我们对同伴或者团队出现信任危机时,就会猜疑、无法真诚相对,然后动作就会变形、行动容易出轨,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得不到支持,还有可能损害到团队的利益,而且最终让自己受到损害。

第三项:穿越电网。

在两棵树之间挂着一张网,网上有大小不一的20个格子。要求每个人逐一从其中一个格子过去,身体的任何部分(包括头发、衣襟)都不能碰到网,否则“触电”。只要有一人“触电”,全队失败,先前通过的人,都必须重新来过。这是一项非常严厉而艰难的游戏,也是我认为最有教育意义的项目。

一开始大家跃跃欲试,但事实发现,单靠个人根本无法通过。于是,在队长的安排下,大家想办法,根据网格的大小和队员的体形,合理进行安排,先尝试过去几个同伴,虽然通过的过程很艰难,而且刚开始屡屡“触电”,只好重新来过。大家冷静下来,进行了严密的分工,有人指挥,有人帮助、有人监护,“抱、抬、托、举”,各种手段都用上了,最终大家全部顺利钻过了“电网”。

体会与分享:

1.有很多事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协同配合,这就是组建团队的意义和价值。一个团队成立时,一定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才能保证团队工作有序的开展。

2.大小不一的电网格子,有的非常小,象征着不同的环境和艰难的条件。游戏就像是一个社会竞争,不要试图轻易改变游戏规则或者社会环境,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同时,游戏的规则会不断改变,犹如社会环境和竞争环境在改变,竞争是一个不断学习、改进的过程,不断寻找它的突破点。

3.大的格子非常有限,我们不能让瘦小的女生占用大格子,必须留给身材高大的同伴,这说明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学会合理分配。因此,任何一项工作开始之前,团队领导人要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条件和资源,统筹计划,合理安排。

4.组织中虽然各有分工,但是所有人都对结果和最终的绩效负有责任。任何一个工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触电”,团队的成果将前功尽弃、毁于一旦。我们在“抱、抬、托、举”的时候,都必须留意一下其他同伴的动作,团队所有成员都必须在相互协作中善意提醒、彼此关注。

5.每托起一个同伴,我们都小心冀冀,凝神屏气。工作中,我们不正是需要这种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吗?

6.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代表整个团队的成功,只有团队成员群策群力,鼎力相助,才能最终完成团队的目标。

第四项:毕业墙

每个人都要翻越一堵大约4米且垂直的围墙,这又是一个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的项目。刚开始,大家都认为这是很难完成而且比较危险的任务,估计需要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才能全部通过。通过集思广益,我们拟定了计划,采用“叠人墙”的方法,让身强力壮的杨升超、陈伟江、陈治作为底座,先由高德全、关弟华踩在他们的肩膀,大家奋力将他们先托上高墙,然后他们在上面接应,其他同伴踩着底座同伴的肩膀,一个一个成功地翻越了高墙。整个过程历时不过5分钟,活动结束后,所有队员都为自己和团队的精彩表现鼓掌、欢呼。那一刻的场面激动人心。

体会与分享:

1.首先要感谢作为底座的杨升超、陈伟江、陈治,十几个同伴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汗水、沙土粘满了衣服,肩膀被踩出红红的血痕。他们的奉献和付出,换来了团队的成功。公司的发展,不仅需要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的将帅、骨干,更需要许许多多辛勤工作的普通员工,正是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才真正奠定了成功的基石、托起了事业的希望!

2.每个游戏都会遇到很多困难,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都没有选择放弃和退缩,因为每个成员都相信,只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坚持精神,尝试精神、团队精神在这一刻显得如此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这不正是现实工作中需要去体验和运用的吗?

3.团队,不是群体,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具备团结、信任与协作。每一次齐心协力的团结合作,每一次成功之后的热情相拥,每一次完成项目的坦诚分享,都会让彼此之间多一份了解,多一份亲切,多一份友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对待帮助自己的人,要有感恩的心,学会帮助别人,才会被别人帮助。

结束语: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有一位企业家说过:不要以为你什么都行,离开了团队,你可能一事无成;也不要以为你势单力孤,有了团队,你也许什么都行! 感谢此次活动所有队员的积极参与和真诚相助,希望我们都能用心去体会拓展的核心精神,不断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更深刻地去体验个人与企业,下级与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工作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让我们的团队更富凝聚力和战斗力!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下一篇: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