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平台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深度学习平台

SPOC平台下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模式建构

摘要:深度學习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以高阶思维发展和关键能力获得为旨归,强调认知、技能、情感等全方位参与和发展的一种整体性学习过程。其中,教师的深度教学包括根据学生的前结构、认知规律以及学科思想设计课程、营造润泽的文化氛围、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课程履历、持续性评价等。该文借助SPOC平台的技术、资源、交互等多维支持,将网络虚拟场域与课堂实体场域、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建构深度教学模式,以期能推进深度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SPOC;深度教学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其中关键能力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能力的形成源于知识的迁移运用,而知识表征的方式、被理解的程度、习得的过程等直接影响到其被迁移运用的水平。因此,指向知识迁移运用与关键能力获得的深度学习以及相应的深度教学被教育改革者广为推崇。

同时,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课程形态、教学方式不断地推陈出新,信息技术打破“滋生浅层学习的温床”的困囿,在实体教学中的应用中逐渐从边缘化走向内核式、迈向深度学习被视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目标与诉求。其中SPOC因其能够提供认知、资源、情感、情境、交互、评估等多方面的支持,突破对互联网的单一技术性应用,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虚拟与实体的无缝衔接,从而成为开展深度教学的重要途径。为此,该文旨在建构基于SPOC平台的深度教学模式,以期促成深度学习的发生,提升信息技术支持下基础教育的质量。

一、提出问题:何为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布鲁纳对认知领域中目标维度的划分,即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由浅入深的过程,蕴含着“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基于此,美国学者Marton和Saljo在一项关于阅读能力的实验研究中,首次明确阐释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概念。其后,Ramsden、Entwistle,、Biggs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发展了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深度学习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加拿大学者艾根(Egan),在其研究成果《Learning in Depth:A Simple Innovation That Can Transform Schooling》等著述中基于新的学习观、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深入探讨了深度学习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6]。此外,Eric Jensen和Le Ann Nickelsen从认知角度明确提出深度学习的内涵,认为深度学习的实质是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也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须对已激活的先前知识和所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有效和精细的深度加工。国内关于深度学习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深度学习的内涵理解可以发现,深度学习是对兼具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建构学意义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的一种质性描述。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要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发生,通过对知识的再背景化、再情境化,还原知识的真实面貌,让学习者与知识的原初与本质相遇;强调学习者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的高投入性和学习过程的沉浸性;强调学习者能够在众多知识与思想间建立关联,把握学科的核心思想、意义与本质。

(二)深度学习的内在追求

深度学习的提出是对传统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的重塑,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追求,如下表所示。

(三)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

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了深度学习的路线(Deeper Learning Cycle,DELC),即DELC路线,该路线包括7个步骤: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评价学生的学习。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DELC路线可以划分为准备、知识的加工与建构、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测评与反思四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如图1所示。

此外,深度学习是一种高投入的沉浸式学习,杜威认为,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这一过程恰似“U型”过程。还原与下沉是指学生在富有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验与探究是指学生在体验、理解、合作、对话中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反思与上浮是指学生运用反思性思维开展元认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建构的“个体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二、选择路径: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如何运行

深度学习的发生依赖教师的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教师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深度教学的实施,深度学习就无从发生。深度教学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和深度处理,在了解学生前结构(知识、经验、经历等)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科思想精心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文化氛围和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体验丰富的、完整的课程履历。

根据DELC路线和“U型”学习过程,笔者将深度教学的过程设计为:评估学生的前结构、预设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创设学习情境、丰富课程履历、检测与评价。

(一)评估学生的前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带着各自的前结构走进课堂。前结构是指一个人全部的知识库、经验、体验等,既包括个体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建构出的认知图式,又囊括了图式建构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经历、体验和情感等。前结构既可以是学习活动的消极限制,也能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条件,是学生思维运行的深层基础。

因此,教师在开展深度教学时,有必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设置一些有梯度、有张力的问题来检测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状况、兴趣点等,从而了解学生的认知背景、现有的水平和需求,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充分发挥前结构的正向功能的基础上设置课程。

(二)预设课程

深度教学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对课程的深刻理解与规划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起点。第一,制定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课程目标;第二,根据学生的前结构和“最近发展区”,深入剖析课程标准和学科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和把握,包括内容中涵盖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以及知識的横向与纵向关联性,基于此,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第三,设计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深度学习的结果是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学习者往往会受到原有生活概念及迷思概念的影响而产生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在与课堂中的科学概念相遇时难免会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充分利用问题带来的认知冲突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学生概念的澄清和转化;第四,选择能够体现课程目标的持续性评价方式。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

深度学习通常孕育于积极的文化氛围中,而这种文化氛围往往根植于学习共同体的环境中。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关系网络和学习型团体,团体中成员各方在共同愿景的导引下,于平等、民主、共享的氛围中,彼此间相互对话、交流、协商、互助、合作,在完成愿景和获得个体与团体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归属感。第一,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上升为集师生个体愿景于一体的共同愿景,凝聚师生的内驱力;第二,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创造“润泽”性的课堂文化,“润泽”表示湿润的程度,隐喻那种安心、无拘无束、柔和舒畅的感觉,“润泽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课堂里每个人的呼吸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这种课堂文化能够消解教师的霸权地位,建立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第三,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展开对话、交流、协商与合作。

(四)创设学习情境

知识是人的活动和情境互动的产物,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索引。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再情境化、再背景化,在知识的多维表征中引领学生与知识的原初与本质相遇,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促进学生具身性的投入和沉浸。第一,教师要创设宏观情境,引领学生置身于知识发现、发明或创造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第二,教师要创设中观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前结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实现概念转换;第三,教师要创设微观情境,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协助学生采用证伪与证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推理和验证,最终建构起自己的“个体知识”。

(五)丰富课程履历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把握知识内涵和学科素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经历“U型学习”的过程。首先,教师要通过模拟或创建真实情境,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现或发明的过程;其次,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分析、推理、验证的完整思维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内在兴趣;最后,鼓励学生开展与客体的对话、与他者的对话和与自己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反思学科的思想与意义、知识的多维表征和本质属性、文本与生活的内在关联等,让学生体验一个相对完整、丰富的课程履历。

(六)检测与评价

深度学习要求评价过程的持续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首先,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控;其次,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再者,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和比格斯的SOLO分类法分析和测评学生深度学习的层次和状况;最后,开展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等多个主体参与的评价活动,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

三、寻找支持:SPOC平台下深度教学的实现何以可能

(一)SPOC的提出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信息技术早已广泛进入中小学课堂,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缺失,基础教育中所呈现的信息化教学往往停留在对新技术的单纯追求、对学习资源的简单堆砌、对知识传递的异化处理、对教学方式的机械改变等。把信息技术简单地视为比“粉笔加黑板”更高效、更便捷、更时尚的一种替代性工具,延续传统课堂中“人灌”的老路而走向“电灌”。教师的教学变得热闹而肤浅,学生的学习走向浅层化,信息化教学本身的优势,如丰富的学习体验、逼真的感知情境、可视的评价手段等被曲解和遮掩,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初衷被挫败。因此,鉴于SPOC在大学教学中卓有成效的应用,笔者试图将SPOC作为一种有效的支挣性条件移植入基础教育的课堂,从而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实现学习的进阶,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私密在线课程”,希冀融合MOOC教育思想,并把微课、小众教学、集成化教育的在线学习效应与传统课堂相交融,使线下课堂变得更加动态、灵活、高效,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小规模”是指在线学生的规模一般在几十人至几百人之间(不超过500人);“私密”是指设置准入条件来限制学生的申请,只有符合筛选条件的学生才能进入。SPOC既融合了MOOC学习资源丰富、训练与测验、监测学习过程、自动评分、在线交互等优点,又结合了自身在“教、学、管、控四大领域的优势”:(1)教: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选取MOOC中的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提前学习,了解学生的疑问所在;(2)学:注重学习体验,通过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过程的高投入性和沉浸性;(3)管:追踪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对学习行为的管理;(4)控:根据大数据的分析和推导,调控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提升混合学习的效果和教学质量,能够有效弥补网络教学浅表化的缺陷和传统教学时空受限的不足。

(二)SPOC对深度教学的支持

SPOC对深度教学的支持表现在对了解学生前结构的前测支持,对课程设计的资源支持、对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情感支持、对创设学习情境的情境支持、对丰富课程履历的体验支持,以及对评价的支持等,如图2所示。教师依托学校资源以所在的班级为单位,建构一个适应本班级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SPOC平台,通过注册认证将全体学生纳入平台中,利用平台的多种支持展开教学。

1.前测支持

在单元学习开始之前,教师通过SPOC平台设计一些“微作业”“微测试”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前结构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SPOC平台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答题速度、疑难问题等进行统计分析,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层次、学习需求等,这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设计的基点。

2.资源支持

教师通过SPOC平台既可以获得相关教学内容的“微案例”“微视频”“微课件”等,帮助自身更深入地理解学科内容与思想,又能够通过SPOC平台制作并上传适合自己班级学生需要的学习内容,如思维导图、关系网络等,协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学习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并融合平台上的多种资源,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的前结构与最近发展区等设计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合理性与合规律l生、有梯度、有张力的教学方案。

3.情感支持

深度教学需要建构学习共同体来作为课堂场域中学习共同体的延伸,教师可以通过SPOC平台建构基于SPOC的虚拟学习共同体。设定共同愿景,精心设计研讨主题,制定相应的契约,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话、协商、合作等深层互动。SPOC的站内论坛、社交网站等交互平台以其自身的超时空性、便捷性、有效性,帮助师生、生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共享,师生在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产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SPOC平台的追踪记录功能发现“游离”于共同体边缘的学生,通过对此类学生的“游离”原因进行分析,可以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或“救助”活动,帮助他们进入到共同体的环境中,成为共同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4.情境支持

深度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的“脱境”“脱域”状态,还原知识发生的背景和情境;要改变知识的单一讲授式传递,呈现知识的多维表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多重变式,建构知识与生活的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SPOC平台依托信息技术中的虚拟仿真、视频制作与剪辑、3D效应等技术,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多种支持,使知识的可视化、再背景化、再情境化成为可能。

5.体验支持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一种“U型”学习过程,要经历知识的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因此,深度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经历完整课程履历的切身体验。SPOC平台以其虚拟化、智能化、可视化、仿真化、超时空、无边界的特性和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5R”沉浸式学习体验(真实训练项目、真实工作角色、真实工作过程、真实工作条件、真实工作压力,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和身份,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的内在兴趣、学习动机和认知冲突。

6.测评支持

SPOC对深度教学的测评支持除了前面提到的前测支持,还包括对学习过程投入度的追踪、记录、统计、分析以及对学习结果的检测与评价等,它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为教学过程提供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一系列的测评支持。其中,在形成性评价方面,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高投入性和沉浸性,学习的沉浸性一方面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深度投入,另一方面是对知识发生过程的深度沉浸。SPOC平台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追踪记录和统计分析,反映学生的交互频率、学习状态、认知层次等,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在终结性评价方面,SPOC打破传统教学纸笔测验的局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作品展示、实验设计、情境测验等和多元主体如教师、同伴、自身等,来发掘学生对非结构性知识的掌握、缄默知识的获得以及认知图式的改变,以此来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建构模式: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何处落地

根据杜威对学习过程的描述可知,深度学习要经历“U型”学习过程,而基于SPOC平台的深度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恰好满足了“U型”学习中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需要,成为开展深度教学、实现深度学习的必要途径。

(一)基于SPOC的深度教学模式解析

基于SPOC的深度教学是虚拟场域中SPOC线上教学与实体场域中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教学准备、学习氛围营造、情境创设、师生交互以及学习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是信息化教学脱离浅表化、技术化、机械化,走向深刻化、丰富化、灵活化的重要依托。

1.SPOC与教学准备

第一,SPOC课前教学与前测。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事先开发设计的微视频、微作业等上传到公共学习空间让所有学生观看、学习与思考;其次,教师在前测区设置相应的测试题让学生作答,诊断学生基于自己的前结构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思考与把握程度。

第二,课堂教学预设。首先,教师根据SPOC对学生前测水平的统计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其次,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刻解读,在SPOC資源区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最后,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状态及深度把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

2.SPOC与氛围营造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的主要途径就是建构学习共同体,SPOC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延伸,其交互区、设计区、仿真区等可以让师生、生生通过扮演不同情境中的角色,相互协商、交流合作、智识共享。而长期的合作交流必然带来关系的融洽及润泽的课堂氛围和文化的形成,进而促进沉浸式学习的发生。

3.SPOC与情境设置

首先,SPOC情境创建。前面提到,SPOC能够为学生提供“5R”沉浸式体验,在SPOC设计区、资源区以及仿真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调取相應的课程资源,通过图、文、声、像、视频制作与剪辑、3D效应、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设置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其次,课堂角色的赋予与体验。教师将基于SPOC的问题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情境和教学需要赋予学生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承担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4.SPOC与师生交互

首先,SPOC课前交互。教师把课前学习内容、作业及小测试等上传到SPOC平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SPOC交互区与教师、同伴随时随地展开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其次,课堂交互。教师针对SPOC课前学习与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情境中的角色体验,设置有梯度、有张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刺激学生的认知图式;最后,SPOC课后交互。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通过SPOC交互区以私聊或论坛的形式展开追问和研讨,以获得对知识的深度把握。

5.SPOC与学习评价

第一,SPOC智能评价。SPOC智能评价能够获得持续性评价的效果。首先,SPOC对学习过程的评价。SPOC以其追踪记录、自动评分、统计分析等功能,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份电子档案,协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投入程度、认知过程等;其次,SPOC对学习结果的评价。SPOC的后测区是对学生学习结束后的检测,将前测与后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获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以及认知图式的变化。第二,课堂师生评价。教师根据SPOC的统计分析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采用师评、同伴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动机、学习结果等展开评价,引发学生的反思与元认知活动。

(二)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分析

1.还原与下沉

教师通过SPOC的多种技术支持将知识的学习情景化、背景化,并尽可能地还原为学生能够理解的“经验”。学生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感知知识的多维表征,“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现或发明过程,自觉激活自己的前结构,调动以往的情感、认知、行为等经验对新的知识加以理解。在理解知识并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受到原有经验的限制如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等,往往会产生认知冲突。

2.经验与探究

学生在体验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和处理认知冲突时,不断地与情境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主我和客我对话,进而对知识进行深层的理解和加工,明晰知识的本质与变式。同时,知识的多维表征和变式也使学生建构起自我的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关联,通过积极地同化和顺应,改变认知图式,平衡认知结构,进而实现概念的转化。

3.反思与上浮

首先,SPOC的多种测评功能和课堂上教师、同伴、自我的评价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学习的状态、动机、态度、效果等,帮助学生反观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自己的学习境况;其次,教师的深度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了完整而又丰富的课程履历,学生对整个学习历程进行回顾、反思时,重新对自己加工的知识进行梳理,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分类和关联,建构自己的“个体知识”。“个体知识”的建构是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表达,是学生透过知识的现象与多种变式和表征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最后,学生调取、迁移和运用“个体知识”创造f生地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能力的获得与提升。

五、结语

基于SPOC的深度教学扎根于学习共同体的土壤中,始于对学生的了解和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借助学习情境的创建和多样化的角色体验,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个体知识”。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环境中获得合作能力,在情境体验中发展认知能力,在知识的迁移应用中锻炼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SPOC平台支持下的深度教学,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新形式,不仅要在高等教育中广泛推广,在基础教育阶段也要积极拓展,加强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应有的支撑作用和价值。

作者:张晓娟 吕立杰

第2篇:基于全国产软硬件的深度学习平台设计

摘要: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日益紧张,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就尤为重要。目前深度学习被应用到生活以及军事领域中,实现深度学习训练及推理的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设计一种基于全国产软硬件的深度学习平台,并打通目标检测领域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对平台的实用性进行验证。

关键词:全国产软硬件 深度学习平台 目标检测

0 引言:

在深度学习的发展研究过程中,数据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高效的进行对数据的训练,并提供足够的计算资源,对深度学习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外都展开了针对深度学习硬件加速平台的研发,如NVIDIA公司的GPU以及针对推理端的TX2[1],谷歌的TPU[2]等,以及国内百度推出了XPU[3],寒武纪的加速卡[4]以及华为的昇腾系列AI处理器[4]等。但是这些设备多数是针对推理端的硬件加速平台,在训练端,目前主要采用的还是x86体系的CPU+GPU的形式在进行,也有少数采用ARM平台进行训练的。在深度学习框架的应用上,目前应用较多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有谷歌的tensorflow,脸书的pytorch以及百度的Paddle等。在深度学习的训练以及推理平台上,我国进行深度学习训练的主流平台主要还是采用x86体系的CPU+GPU的形式,并在该硬件平台上搭载tensorflow或pytorch的深度学习框架。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式的日益紧张,美国对我国高新技术的部分企业进行了限制和制裁,并对部分企业的部分设备和器件的采购进行了限制,因此发展基于国产化硬件平台并且可以实现软件·框架自主可控的深度学习平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文本识别,数据挖掘以及个性化推荐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因此想要直接实现软硬件自主可控的通用深度学习平台是不现实的。因此本文设计了针对目标检测领域,设计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国产平台下的目标检测系统,利用软硬件自主可控平台,初步完成在目标检测领域部分模型的训练与推理的全流程的实现。

1 系统概述: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国产平台下的目标检测系统包括了在深度学习中训练+推理的全流程,完成从训练到推理全过程的硬件模块及应用软件的全国产化。其中硬件部分主要由使用FT-2000/64为CPU的硬件电路组成,利用XPU架构AI芯片[3]的算力进行深度学习的训练过程。软件部分则是在搭载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的基础上,适配国产深度学习框架PaddlePaddle,完成深度学习的模型训练以及推理验证。

本文采用的FT-2000/64是飞腾推出的通用计算处理芯片。FT2000/64是基于ARMV8架构的国产服务器CPU,集成64个飞腾自主研发的内核,兼容64位ARMV8指令集并支持ARM64和ARM32两种执行模式,并且支持单精度和双精度浮点运算指令,在硬件层面增强了芯片的安全性,满足复杂应用场景下对性能和安全的需求。可以在满足国产化硬件的需求上,为深度学习的训练和推理过程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

根据本文选用的硬件环境,本文要针对ARMV8架构的CPU进行深度学习框架的适配。国产深度学习框架PaddlePaddle是由百度推出的中国国首个自主研发、功能完备并且开源开发的深度学习框架。PaddlePaddle支持在多种硬件设备以及多操作系统下的使用,由高兼容性,高性能的多端部署能力[3]。由于目前在ARM平台上进行深度学习训练的应用案例较少,考虑到PaddlePaddle对飞腾处理器的适应性以及支持的模型函数可能有一定不足,我们仅选用YOLOv3作为本系统所选用的模型,进行对系统设计的验证。

2 硬件方案:

在硬件设计上,本文主要采用了以FT-2000/4为CPU,并挂载百昆仑AI加速卡XPU,实现对深度学习训练过程的加速。在以FT-2000/4为CPU的主板上,通过PCIE总线搭载百度XPU神经处理器架构k100来实现硬件设计。

FT-2000/4集成4个飞腾自主研发的内核,兼容64位ARMV8指令集并支持ARM64和ARM32两种执行模式。最高主频为2.6GHz,拥有2个DDR4接口,2个x16PCIE接口,2路10/100/1000Mbps自适应以太网接口,除此以外,还拥有1个SD2.0、4个UART、32个GPIO、1个LPC以及4個I2C等接口。可以提供高效完整的计算流程支撑。

XPU的处理器采用14nm工艺,拥有16B HBM高带宽内存,提高最高512GB/s的内存带宽。采用标准的PCIe Gen4接口使加速卡可以被快速安装到不同类型的设备上。XPU在着重于计算密集型、基于规则的任务的同时, 确保效率、性能和灵活性的最大化,并且原生支持深度学习框架PaddlePaddle的推理和训练任务,并实现对矩阵运算等的性能加速。其中SDNN(Software-defined Neural Network engine),即软件定义神经网络引擎是用来处理张量和向量运算。可以以软件形式灵活实现卷积,矩阵计算等操作,支持8位及16位的整型运算;Cluster是通用计算核,用来处理标量和向量计算。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编程性,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实现多种函数;Shared Memory即片上内存,为每个计算单元共享。可以提供比片外DDR更低延时和高带宽的访问;每个HBM高带宽内存的容量为8GB,采用的PCIe Gen4的总线,兼容3.0/2.0/1.0协议,提供单向16GB/s,双向共32GB/s的带宽,可以满足高速率的数据交互。

3 软件设计

在软件层面,本文选用百度推出的PaddlePaddle作为训练和推理的深度学习框架。整个PaddlePaddle的生态主要分为开发训练框架,模型以及部署三个部分。开发训练框架是Paddle全生态的最底层。在这部分,Paddle核心框架是Paddle深度学习框架的核心,集成了深度学习所需要利用的基本函数库,其余不同的训练框架是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体系下进行训练而准备的。模型主要作用是方便利用核心框架进行训练开发的工具,在这一部分主要根据应用方向分出来了不同的模型库,并在这几个方向,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提供不同的开发套件。根据需要,利用模型库或开发套件进行训练开发。压缩工具是为了针对训练完的模型进行压缩优化,方便模型进行更好的部署。PaddleSlim主要目的是对模型进行优化,提供剪裁、量化、蒸馏、和模型结构搜索等模型压缩策略。部署部分主要是将进行推理的部分。Paddle Inference是原生推理库,主要面向服务器端进行推理预测的部属;Paddlelite是轻量化的推理引擎,主要用在手机以及嵌入式的硬件设备上。

本文在利用该框架的过程中,在训练和推理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组件进行开发。在训练端,本文采用Paddle核心框架+Paddledetection开发套件的形式。其中Paddle核心框架提供在深度学习过程中会调用的基本运算函数以及提供各种接口函数。为了便于Paddle能够调用足够的硬件资源,我们在新的硬件环境,即FT-2000/4+百度XPU的硬件环境下,对Paddle进行源码编译。这使Paddle可以有效调用XPU以及ARM的硬件资源进行运算。Paddledetection是目标检测开发套件,用于目标检测任务的模型训练、优化工作。通过配置yml参数文件,通过max_iters对最大迭代次数进行设置,通过pretrain_weights指定预训练模型地址,并通过dataset_dir以及anno_path对标定完成的数据集进行定义。完成对yml参数文件进行配置和修改后,调用train.py可以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可以获得model_final以及xxxxxx_final,之后通过inference.py对训练结果进行验证。在推理端,本文采用Paddlelite推理框架+在训练过程中获得的model及参数文件的形式来进行。Paddlelite重点支持在移动端设备上的推理预测,相比起一般的推理框架,可以以更轻量级的框架做到更加高性能的推理过程,并已经在多种硬件上进行了测试运行。因此本文选用Paddlelite在FT-2000/4上进行推理的部署,为后期将Paddlelite适配到ARM体系下的系统以及其他AI加速芯片提供技术储备。在Paddlelite适配过程中,本文针对编译运行环境进行配置,包括python3,arm-gcc交叉编译库以及cmake等,编译环境是进行源码编译的基础。在实际编译过程中,在确认框架所需要的三方库并进行安装配置后,调用build_linux.sh进行编译,根据硬件环境需要,设定为ARMV8的体系结构,并设定编译python版本的Paddlelite库。在编译完成后,在生成文件夹build.lite.linux.armv8.gcc中,生成了c++静态编译库以及动态编译库,以及python的安装库。Python版本的Paddlelite库还负责模型转换工具opt的运用,模型转换工具opt优化原始的训练模型,其中包括量化、子图融合、混合调度、Kernel优选等方法,将训练过程中生成的模型及参数文件转化为在训练端Paddlelite可以输入的模型参数格式。在获取Paddlelite可以输入的模型参数格式后,将模型输入到推理的脚本,并调用opencv将预测目标的坐标以及锚框显示在源图像中,完成目标检测的任务。

在具体软件设计与验证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任务分为训练段和推理端进行。在训练端,我们主要是通过以Paddle核心框架作为训练的核心,之后调用PaddleDetction开发组件开展训练任务,之后通过训练脚本进行具体训练,在训练完成后,通过测试脚本对训练结果进行测试。在推理端,我们主要通过Paddlelite轻量化推理框架展开推理任务,并利用具体的推理脚本+Opencv绘图,完成推理,并输出结果。根据任务的走向,首先本文在获取训练所需的训练数据以后,在搭载好的训练平台上进行训练,并将训练好的模型进行优化裁剪,之后利用优化好后的模型进行推理,并完成验证。

4 系统验证

在上述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中,本文已经搭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国产平台的软件硬件系统。之后本文选用主干网络为SSD_MobileNet_v1模型文件以及公开的预训练模型参数进行模型训练,使用pascalvoc VOC 2007公开数据集进行训练,并通过配置yml文件进行参数设置,指定模型及数据集路径,设定迭代次数为400000次,之后利用PaddleDetection中的train.py开始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损失拟合曲线,基本符合训练要求。训练完成后,利用test.py针对测试图片进行验证,可以对图片中目标进行检测,通过导出模型文件,对模型文件进行压缩优化为model.nb文件并运用Paddlelite框架进行推理,如图7所示,成功实现推理,完成目标检测任务。

5 结论

本文针对目标检测领域,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国产平台下的目标检测系统,利用软硬件自主可控平台,初步完成在目标检测领域部分模型的训练与推理的全流程的实现。经过验证,本文所设计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國产平台下的目标检测系统包括了在深度学习中训练+推理的全流程,完成从训练到推理全过程的硬件模块及应用软件的全国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齐健.NVIDIA Jetson TX2平台:加速发展小型化人工智能终端[J].智能制造,2017(05):20-21.

[2]乐学.谷歌推出定制化机器学习芯片速度是传统GPU的15到30倍[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08):7-8.

[3]张依依. 7nm昆仑二代量产  百度芯片直面通用化商用化大考[N]. 中国电子报,2021-08-24(008).DOI:10.28065/n.cnki.ncdzb.2021.001050.

[4]王哲,冯晓辉.AI芯片:加速智能时代的发动机[J].人工智能,2018(02):20-33.DOI:10.16453/j.cnki.issn2096-5036.2018.02.002.

作者:吕昊 靳文兵 郝志超 郭潇 刘瑞泽

第3篇:基于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算法的图像成剪纸平台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阅读受到越来越多年轻读者的喜爱,无形中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新技术、新模式如何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剪纸平台是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为背景,将新技术与传统剪纸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用户上传自己照片后可以通过算法进行自动生成剪纸,并通过订单化的生成模式与在线支付,获取剪纸文创产品,该平台对于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顺应用户需求,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探索意义。

关键词:剪纸;传统文化;深度学习技术;社交;订单化生成

1 项目背景

剪纸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史悠久且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民间艺术领域影响深远。民间剪纸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简洁明快、个性夸张,极具装饰性。剪纸是农耕经济的产物,用于表达美好的心愿以及祝福。随着科学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条件的变化等,作为祈福类的剪纸也逐渐减少,商品经济给这种古老的艺术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与冲击。从事剪纸艺术的规模渐少,现代剪纸艺术家艰苦的创作条件和生活现状,以及剪纸艺术后继无人等问题被社会所关注。

剪纸艺术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剪纸艺术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生产流程复杂,缺乏个性化元素。如今这项艺术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与冲击。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民间剪纸这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肯定剪纸艺术人文价值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挖掘剪纸潜在的商业价值,来扩宽剪纸艺术市场。让设计工作者更深层次的了解剪纸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提取具有民族元素的精华,合理的运用到设计中,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尤其是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日渐频繁,文化冲击现象愈演愈烈,民族文化身份变得模糊起来,文化安全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面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如何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是当今探索的一大趋势,也是让剪纸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2016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就提到“要促进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时代数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自身出发,依托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将先进互联网研发技术与传统非遗文化进行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互联网+剪纸”私人定制平台。

本文依托技术平台可以对用户上传的照片进行分类,识别肖像、风景等图片类型[3],通过对不同的图片类型进行不同的算法处理,自动生成剪纸效果,同时提供相关参数进行设定调整,创新性的利用手机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载体将传统人工构思、设计、绘制的剪纸过程实现了互联网化,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

本文重在建设一个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剪纸效果模板资源库、订单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剪纸需求。以剪纸效果图片在电脑、手机等多种载体上呈现。同时借助大数据语义分析挖掘,向用户推送最佳的剪纸模板,实现剪纸模板的增值服务。最终形成对剪纸模板资源库进行整合再造,更好的服务传统剪纸行业。

2 平台详细内容

2.1平台概述

本文打造了基于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算法的图像成剪纸私人订制平台,是“互联网+非遗文化”的一个技术应用型创新,是运用当前流行的互联网新型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与个人用户有机结合,将传统的非遗文化,拉近到普通用户的日常生活中,豐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审美情趣。这个项目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项目。该项目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用户与剪纸的承接方,用户只需上传任意一张照片,系统会自动将这张照片通过深度学习的技术,将照片变成剪纸需要的艺术效果,相当于在用户实时呈现出剪纸所需的电子文档,用户确定付款后,剪纸方就能收到需要剪纸的电子文档,简单输出后,即可立即剪成,大大缩减了剪纸的工序。这种方式打破了以往剪纸的流程,过去,剪纸艺人首先需要知道用户需求,然后根据用户提供的照片模板,最后剪纸艺人才能进行手动处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剪纸中,能90%以上呈现剪纸前的成像效果,让用户先看到效果后再确定购买剪纸。

2.2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在系统架构上分手机客户端,数据服务,订单服务,后台管理,数据存储,支付服务,物流配送几个主要的功能模块。系统整体设计图:

图1 一键剪纸平台系统整体设计图

1)手机客户端:手机客户端是平台面向用户的主要载体,包括用户登录注册、图片上传、剪纸定制模版、剪纸预览、参数设定调整、在线订单支付、查询快递信息等功能。手机客户端支持Android、iOS等主流系统版本。

2)数据服务:分布式业务支撑系统,为手机客户端提供接口API的支持,确保了手机客户端数据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3)订单服务:平台用户通过订单形式对所需要的剪纸产品进行下单,剪纸提供方进行订单式生产。

4)后台管理:管理平台用户、订单信息、物流信息,费用对账、内容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

5)支付服务:平台提供用户在线支付功能,支持支付宝、微信、银联、苹果Apple Pay进行费用支付。

6)物流配送:平台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提供物流配送进度的线上查询追踪。

2.3平台技术方案

本文总体架构使用微服务设计原则,各系统模块之间充分解耦,围绕业务能力组织服务、自动化部署、智能端点、客户端版本自动更新、客户端热修复、对语言及数据的“去集中化”控制。各组件对外发布的服务通过HTTP Rest API的形式来进行,各应用组件可以独立的开发,部署与管理。保证了项目的后期进化设计与各类功能的快速迭代升级。具有以下特性:

1)先进性和成熟性。系统规划充分考虑云计算架构和大数据技术,尽可能采取先进而成熟的技术,在一定时期内都保持先进的水平。系统性能不仅适应现在的需要,也可以满足未来几年数据量的要求。

2)开放性和标准性。功能建设遵循开放性的原则,系统接口开放,提供标准接口。

3)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合理、实用、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和网络安全防护机制,确保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安全可靠。

4)稳定性和高可用性。系统设计应采用成熟、稳定、可靠的软件技术,确保系统在大数据量、高并发的网络环境下不间断地高效运行。在正常的互联网环境下,客户端静态信息页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秒,动态交互功能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秒。

5)结构化和模块化设计。系统遵循结构化和模块化设计,清晰划分各个功能模块,模块设计合理,有利于今后功能扩展。

6)经济性和实用性。从实际需求出发,方案设计应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合理优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7)人性化设计和易使用性。遵循人性化设计,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和业务特点,设计友好人机交互界面,做到功能完善、操作简单直观。

3 平台核心技术实现

本文中关键技术基于深度学习方法,通过深度学习对图片进行剪纸艺术化处理。深度学习思想最早始于1943年MCP人工神经元模型,受限于当时计算机性能与算法的局限性,深度学习研究一直未能有重大突破,直至2006年深度学习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在2012年迎来全面爆发期。2016年3月份,谷歌公司AlphaGo围棋深度学习系统战胜李世石,使得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国内外一系列深度学习算法、框架的发布,深度学习技术覆盖更多领域。

本文通过走访调研传统剪纸艺人,在收集了大量传统风格的肖像剪纸、风景剪纸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高清扫描对传统剪纸进行数字化处理,对剪纸图片进行图像处理,提取剪纸特征,从色值、对比度、颜色分配、人脸属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数据特征的收集。对特征进行数据训练,获得关键模型[1]。

图2 技术实现图

对于平台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图像上传,客户端进行图像的初步处理,对于处理完成的图像通过剪纸生成算法进行艺术处理,得到剪纸效果图像。

图3 剪纸过程图

本文所描述的剪纸生成算法重点包括

1)剪纸特征点的提取,本文选取了传统剪纸中对于人脸肖像剪纸处理,通过对人脸特征的提取、剪纸特征的提取后进行模型训练。

对于特征的提取与样本训练使用深度卷积网络进行样本训练[1]。核心使用Gram矩阵表示剪纸特征点,其数学表达式:

对于特征风格转换网络进行以下定义:

表1 特征风格转换网络

2)对于用户上传图片进行预处理,包括人脸提取、灰度、素描、属性调整等方法。人脸提取与分割使用Grab-Cut [2]算法进行提取与分割,对于分割后的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得到灰度图像。对灰度图像进一步进行平滑与亮点分析,对于亮度不足的图像进行亮度补充。

3)算法套用,使用训练的模型对于用户图片进行算法处理,生产剪纸效果。对于产生的剪纸效果图片,进行高斯模糊处理,对于图像线条进行优化处理,采用σ=0.8的高斯函数对图像进行处理。

图4 高斯模糊转换代码片段

4)预览模块,对用户图片与算法处理的图片进行对比展示预览。同时输出符合Web规范的JPG图像与PNG图像。

4 平台的创新应用

4.1 观念创新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审时度势,以独特的眼光,超前的战略,突破传统思维,通过剪纸平台为抓手,运营互联网,打破传统出版和固有数字出版将纸质内容数字化的观念模式,反其道行之,通过平台嫁接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剪纸,选取优质原创剪纸服务传统出版内容建设。借助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辐射全行业乃至文化产業的转型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

4.2 内容创新

将先进互联网技术、深度学习技术与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进行充分整合,打造一个按需定制的剪纸交易O2O平台,是对“互联网+”在传统文化艺术产品的一次富有成效的探索。

4.3 消费创新

传统的剪纸交易都是线下交易,受限于地理位置,人文因素等原因,使得剪纸消费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时代数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剪纸定制平台,打破地域限制,用户可以不用直接与剪纸艺人面对面,就可以实现定制所需的剪纸样式,在线进行下单购买。结合快递系统,用户可以不用出门就可以收到相应的剪纸产品。

4.4 技术创新

本文中的核心技术是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平台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对用户上传的照片进行艺术化处理,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不同的艺术化处理效果,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排版技术,自动生成符合剪纸效果的图片,实现用户个性化按需定制。

4.5 模式创新

本文通过“互联网+文化”的形式,以web平台、App形式将传统剪纸艺术做到实时可见,将传统剪纸效果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呈现,为线下剪纸艺人和普通大众搭建一个沟通的纽带。在宣传传统剪纸艺术的同时,也为传统剪纸艺术寻求新的销售途径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5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现象,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已经迈进“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升保护传承的水平”,如何传承“非遗文化”,变得刻不容缓。“基于深度学习的剪纸”平台的研发,有助于提升传统非遗文化在社会上的关注热度,有助于传统非遗文化在互联网趋势下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掀起保护传统非遗文化的热潮。“基于深度学习的剪纸”平台能够突破区域性限制,打破传统剪纸生产周期长、产量低、产品种类单一的模式。借助互联网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改变一批传统剪纸民间作坊的经营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会给剪纸文化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Justin Johnson, Alexandre Alahi, Li Fei-Fei.Perceptual Losses for Real-Time Style Transfer and Super-Resolution.2016.

[2] 赵春江.图像局部特征检测和描述 基于OpenCV源码分析的算法与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3] 郑泽宇,顾思宇.Tensorflow:实战Google深度学习框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王能玉 杨敏

第4篇:中国网络购物平台行业深度调研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

中国网络购物平台行业深度调研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4.5%;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2亿人,在宽带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3.25%。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B2C市场增长迅猛,B2C市场将继续成为网络购物行业的主要推动力。

2012年淘宝商城、QQ网购、京东商城、亚马逊和当当网、苏宁易购等平台式购物网站融合了C2C和B2C的主要优势,结合了中小网站和商家的商品资源优势和大平台庞大的用户资源优势,使得平台和商家(网站)共同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艾瑞分析认为,C2C和B2C模式融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链上资源合理分配以及网站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提升。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前景研究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中国网络购物行业的概念,接着分析了中国网络购物行业发展环境,然后对中国网络购物行业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网络购物行业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网络购物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 网络购物行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 电子商务产业基础概述

一、电子商务产业范围界定

二、电子商务的分类

三、B2B、B2C、C2C是网络购物最常见交易方式

第二节 网络购物阐述

一、网络购物流程

二、网络购物安全

三、网络购物支付

第三节 网络购物的优势及缺点

一、网络购物为消费者带来方便和便宜

二、网络购物对商家及整个市场的经济利益

三、网络购物仍然存在诸多顾虑

第四节 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统计范畴

第二章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行业运行环境解析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600-8596(7*24小时)

三、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网络购物迅速向大众普及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网民热捧网络购物

三、网络购物跻身十大网络应用之列

四、地方规范开启网络购物有章可循大门

五、缓解就业压力中国应大力扶持网络购物产业的发展

六、网民数量是网络购物高速发展的土壤

七、网络购物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

第三节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宏观状况分析

一、网络购物渗透率

二、购物金额

三、各购物网站网络购物渗透率

四、购物网站用户市场份额

五、购物网站用户重合度

第三章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行业运行新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发展总况

一、网络购物在发展回顾

二、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迅速增长

三、中国网络购物发展挑战传统零售业

四、中国网络购物推动就业潜力巨大

第二节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规模

一、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

二、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

三、C2C仍是中国用户首选网购站点

四、B2C成为电子商务最主要投资行业

第三节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分布

一、地域分布

二、年龄分布

第四节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问题

二、中国网络购物安全问题

三、中国网络购物的支付结算问题

四、中国网络购物商家信誉的问题

五、中国网络购物立法问题

第四章 2012年中国C2C类购物网站运行透析

第一节 淘宝

一、网站介绍

二、淘宝商城介绍

三、经营情况分析

四、优劣势分析

五、淘宝战略

第二节 易趣

二、易趣免费牌奏效关键指标月内涨三成

三、竞争优势分析

第三节 拍拍网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三、网站竞争优劣势分析

第四节 百度“有啊”

一、网站介绍

二、网站竞争优劣势分析

第五章 2012年中国综合类B2C购物网站运行分析

第一节 当当网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三、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卓越亚马逊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三、发展战略

第三节 红孩子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三、竞争力分析

第六章 2012年中国服装纺织类B2C购物网站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国服装类B2C网购市场概况

一、经济低迷难改服装电子商务强劲势头

二、影响网络购物用户购买服装商品的首要因素

三、中国服装网络购物增长速度

四、中国服装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第二节 VANCL(凡客诚品)

一、网站介绍

二、物流情况

三、经营情况

四、发展战略

第三节 麦网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三、发展战略

第四节 梦露时尚网

一、网站介绍

二、网站运营模式

三、网站经营特色

第五节 MASA MASO (玛萨玛索)

二、经营情况

三、竞争力分析

第六节 时尚起义

一、网站介绍

二、竞争力分析

第七章 2012年中国数码家电类B2C购物网站运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国数码家电类B2C网购市场概况

一、家电网购成数码新品首发渠道

二、八成网民认可网购家电

三、用户网购过数码家电类产品占比

第二节 京东商城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三、竞争力分析

四、发展战略

第三节 新蛋网

一、网站介绍

二、竞争力分析

三、发展战略

第四节 世纪电器网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三、竞争力分析

第五节 易讯网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三、最新动向

第六节 苏宁易购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第八章 2012年中国其它类型B2C购物网站运行分析

第一节 99网上书城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三、发展战略

四、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钻石小鸟

一、网站介绍

二、经营情况

三、竞争力分析

第九章 2013-2017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前景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7年中国网络购物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前景无限美好

二、中国未来网络购物市场仍保持高速发展

三、2013-2017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预测

四、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将到达成熟期

第二节 2013-2017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趋势分析

一、中国网络购物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网络购物模式发展的融合趋势

三、中国网络购物行为未来发展七大趋势

四、B2C将成为未来网络购物市场的主趋势

五、网上百货商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六、B2C电子商务市场竞争将更加分散

七、购物搜索将成为网络购物的重要角色

八、B2C企业的物流渠道建设将逐步好转

第十章 2013-2017年中国网购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第一节 2013-2017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一、母婴市场自成为掘金的富矿

二、保健品成网购新宠儿

三、网购建材成为现代人购物新潮流

第二节 2013-2017年中国网购市场投资风险预警

一、政策风险

二、经营风险

三、技术风险

四、进入退出风险

第三节 中国产业信息网投资建议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2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2年中国月度CPI、PPI指数走势图

图表:2005-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5-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1978-2010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

图表:2010.12-2011.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统计

图表:2005-201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投资额走势图(2012年不含农户) 图表:2005-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支出走势图 单位:亿元

图表:2005-201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5-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2005-2012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2006-2012年我国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

图表: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变化情况

图表:2000-2012年中国网民规模增长趋势图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职业分布状况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用户样本属性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购物次数

图表:中国网民未进行网络购物原因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获知购物网站渠道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用户网络购物沟通方式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用户网络购物支付方式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用户交易网站类型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用户预购网站类型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买家交易考虑因素

图表:2012购物用户在各购物网站上的分布(占各城市买家受访者比例) 图表:中国主要购物网站买家用户满意度

图表:网上购物消费者数量与渗透率比较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网站买家用户忠诚度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买家在两类购物网站购买商品种类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卖家交易主要考虑因素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卖家网上售物方式

图表:中国主要购物网站网上售物买主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网站网上售物网下成交情况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卖家出售商品种类

图表:网民对购物网站核心功能的评价

图表:评价购物网站竞争力的相关指标

图表:C2C市场竞争状况

图表:中国C2C电子商务运营商交易额比重变化情况

图表:2012年中国两类网络购物平台用户访问频率分布图

图表:2012年中国两类网络购物平台用户月度总有效浏览时间 单位:万小时 图表:卓越竞争实力指标一览表

图表:当当网竞争实力指标一览表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产业链分析

图表:中国网络购物买家再两类购物网站购买商品种类

图表:网络购物分类

图表:淘宝网热销品牌排行榜(根据销量排行)

图表:网上购物支付方式比例情况

图表:主要“专业B2C模式”企业对比表

图表:“专业B2C模式”保健品企业情况对比表

图表:略……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第5篇:深度学习论文: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与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不同,更加强调和关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批判性地学习,要求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的完整含义,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对于学习者学会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深度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存在的肤浅学习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在厘清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反思,实现概念与范式的重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学习理论中的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基点,探索设计、架构并实践课堂教学新的有效方式与操作策略系统,通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改变学生低效学习的现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构建平台,达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应有意义。本文主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深度学习的;第二部分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三部分提出相应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英文摘要】Deep learn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that the contemporary study science has put forward. Deep

ler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rface study, in which the students just gain knowledge mechanically and passively and store the information isolatedly. Deep learning stresses the learners active and critical study and it requires th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te meaning,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knowledge and new knowledge and transfers the knowledge to the new situations, and finally makes the decis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According to the class observa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deep interview,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tudents’surface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the author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alizes the rebuil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the paradigm. The author studi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refully, depends on the theory of the deep learning guidance and targets the students’deep learning. By exporing and design the classrooms, the author tries to build and practise the new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operation strategy systems. Through the classroom practice of the deep learn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hange the students’inefficient learning, improve the students’trait of thinking and the students’learnig literacy to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with personality and in an all-round way. As a result, the

teachers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also help realize the their own teaching aims.Thesis contains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The intrduction to the study background of the deep learningThe second part: The anaysis of the exsiting problems in the contempora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ir causes.The third part: Th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deep learning 【关键词】深度学习 教学策略 学生发展

【英文关键词】deep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students’development 【目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4-5景8Abstract

5一、绪论8-1

1摘要

(一) 研究的背

(三) 国内外深度学

2、国

1、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8-9

9-10习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外相应理论综述9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0-11内相应文献综述9-10研究思路10-1

12、研究方法1

1二、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11-16基本观点11-1

3(一) 深度学习的含义及其

2、深度学习与

1、深度学习的含义11传统教学主义课堂学习之比较11-12的启示12-13结分析13-16

3、深度学习对课堂教学

(二)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以及症

1、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13-1

52、

肤浅学习现象成因分析15-1616-3

3三、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1、重视“日

3、基

(一) 创设深度学习的环境17-22常会话”的气息17-19

2、构建学习共同体19-21于学习者的智力和兴趣潜质21-22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学习支点22-262

3(二) 以开放、自由、具

1、课堂提问的困境

3、变问题为

2、封闭式和开放式的问题比较23-24话题24-2626-30

(三) 以体验性活动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1、语言学习:开设戏剧课

27-28

2、科学科目:倡导做中学28-3030-3330-3335-37

(四) 学习内省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2、内省重在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二:

1、内省开始于安静30结语

33-34

注释34-35附录一: 学生学习行为问卷调查37-38与学生深度访谈问题列表38-39题列表39-43

致谢43

附录三: 《认识角》课堂问

第6篇:深度学习心得

《深度学习的内涵解读》心得体会

张莹

今年9月底,我们有幸听到了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著名的崔成林教授关于深度学习的讲座,讲座相当精彩,引人入胜,使我们受益匪浅!

崔教授从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在课堂中实施 “深度学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提出:深层学习与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提高质量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只有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学生最喜欢的教学策略,是让主动权在学生们中间不断传递,并含有大量的辩论和讨论机会。只有瞄准核心素养才有生命力,“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深度学习”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具有高层次思维能力学生课堂表现 :1.对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见解。2.解答问题时,学生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3.在讨论时能向同伴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其次是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是:批判理解、内容整合、问题解决、迁移运用、知识建构。深度学习所强调的整合,还包括新旧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它提倡将新学内容与已知概念、原理联系起来,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对新知识信息的理解、长期保持及迁移应用。知识建构是指个体在某特定社会环境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审视真伪、理性推论的思维方式。不仅包含“独立思考”,还包含“真理多元”。

最后是深度学习的实施途径。先要凝炼优质问题。最好的学习发生在教师停止讲授的时候,这取决于:

1、好的问题或活动。

2、合适的策略。

3、清晰的时间安排。有预设、可操作、分步骤。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但传统课堂存在着知识碎片的问题,如经常会听到教师的提问“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某某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等等。这种片断和分散式的学习只适合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不利于知识的深入推进。还要嵌入评价设计。思维碰撞”课堂是以思维差异为资源,多维对话为载体,交互反馈为保障,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的公民课堂。所谓有效学习就是要把学生头脑中正确的、不正确的,或者不全面的、不深刻的都暴露出来,经过“碰撞”,再进入学生的脑中。

第7篇:精准解读,深度学习

精准解读,深度学习 ——部编本一下

三、四单元解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部编版教材已经使用了一个学期,老师们对于它编排的特点也已经大致了解,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也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但是面对一年级下册新教材,我们仍然需要静下心来,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学资源,力争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从单元架构,教学要素,教学策略,评价检测,资源开发五个方面对一年级下册

三、四单元内容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单元架构

第三单元是围绕“伙伴”这个主题展开。由课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课文一共是3篇,包括《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前两篇是童话故事,后一篇是儿童诗;语文园地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查字典》《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第四单元是围绕“家乡”这个主题展开的。由课文和语文园地两大部分组成。课文包括《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共4篇,其中第一篇是古诗,第二篇是儿童诗,最后两篇呢是散文;《语文园地》四的安排与语文园地三有所不同,它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这五大板块。

两个单元七篇课文里有四种体裁,这也充分体现了教材选文内容的丰富性。也就是编者所言“本套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而且题材多样,有童话,有散文,有儿歌,有故事,不仅确保了教材全面的思想内涵,而且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二、教学要素

这套教材的编写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教学的,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助学系统和语文园地中都有所呈现,做到了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第三单元的人文要素主要是体现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课文中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当然,道理不在直接告诉,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五个方面。识字方面是要求认识33个生字、3个偏旁和4个多音字。写字方面要求会写20个字。阅读包括4个方面: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不”的变调。2.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朗读儿童诗,读出自己的感受。3.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赠汪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4.和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巩固学过的汉字。口语交际方面有两项要求:1.在不同情境下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2.能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

第四单元体现人文要素的方面也比较明显,比如学习了《端午粽》之后,让孩子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故事;学习了《夜色》后,说说自己曾经怕黑的经历,是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的等等。

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三大方面。识字方面是认识46个生字,4个偏旁。写字方面包括两项:1.会写28个字。2.学写“主、门、书、我”4个带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阅读方面包括: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2.朗读《静夜思》并背诵积累;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3.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其中,读好长句子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贯穿于整单元的教学。我们来重点看一下.首先,在《夜色》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长句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引领学生初步感知了,可以从长句子的停顿上引领,指导孩子读通、读懂长句子;在后面《端午粽》一课时,课后题中则明确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所以在这一课我们必须对长句子的朗读作重点指导,指导孩子学习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而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彩虹》中,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和情趣。从这三课关于读好长句子的要求来看,就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者所说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梯度性。正如教材编者熊宁宁所言:本套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另外,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在《夜色》一课,“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此时,就可以引领学生做简单的推断,“我”会看到什么?以为是什么?这些都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其实大家回顾一下上学期的内容就不难发现这是也对上学期的一个承接,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特点在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中也有体现。回顾上一学期到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教材设计对“说”的要求从起步时的敢说、“大胆说”,逐步到 “配合动作清楚明白地说”,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本次口语交际则从交际习惯和交际规则方面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懂得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在不同情境下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并且能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落实了本册口语交际目标中的“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的目标。可见,教学安排从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到礼貌意识,都考虑到了让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得到针对性地训练,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层层递进中螺旋上升。

语文园地三安排了三项内容。一个是查字典,要求学习正确使用字典的方法,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习惯。这一内容也明显的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从语文园地一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到语文园地二复习巩固大小写字母,到语文园地三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教学策略

下面,我结合这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具体的教学建议和策略。

(一)识字教学

本册教材要求认识常用汉字400个,而

三、四单元就要求认识83个,会会写汉字200个,

三、四单元要求会写48个生字,可见虽然是两个阅读单元,但是识字、写字的比重还是很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识字教学:

1.字源识字。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中,教学“身”字的演变。“身”是象形字,引领学生观察最早的“身”字,从字源字理上入手进行理解,识记,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使记忆效果牢固. 2.编儿歌识字。还是《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一课里,我们可以用“捉捉捉,用手捉;跟跟跟,用脚跟;急急急,心里急”这种编儿歌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儿歌朗朗上口,大大激发了孩子的识字兴趣。

3.用偏旁进行识记。这两个单元的课文中一共需要学习8个新偏旁。可以根据偏旁表意的特征来记忆。

另外,加一加,换一换、利用图片、生活经验识字、做动作等都是可以运用的识字方法。

写字教学:

1.根据笔画的不同位置归类。比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中“河、说”都有点,但位置不同,写法也不同:“河”中的三点不能在一条直线上,“说”的两点大小、高低不同。另外,“河、说、听、哥”四个字都含有“口”字,也是因不同位置而写法不同。我们可以编个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河”口在中央,“说”口在右上,“听”口要写窄,“哥”口不一样。《彩虹》一课中同样存在三个带点的字,分别是“高、兴、成”,也要进行总结不同的写法。而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栏目也因此提供了不同的字中点的位置不同的不同写法,引领学生总结出“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如主和门;点在右上方,后写点,如书和我”;

2.熟字作部件的变化。如《怎么都快乐》里的“王”在“玩”中横变成了提,教师应加强示范与指导。

3.不同结构的字的不同写法。这两个单元中出现了多种结构的字,如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字,引领学生在写字时形成结构意识。《树和喜鹊》中出现了3个左右结构的字,引领学生巩固“左窄右宽”的书写规律。《夜色》中出现了“色、爸、笑”三个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发现“上大下小,上小下大”的结构特点。

4.强调关键笔画的重要作用。如《端午粽》这一课中出现了“午、真、豆、节”四个字,它们同时出现了“长横”,要引导学生把横写平、写舒展,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才能立得住,有协调、匀称之美。

总之,在写字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养成“一看二写三对照”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强烈的情境性。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爱的声音,情趣盎然的小动物的活动场景,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低年级尤其如此。这两个单元中,有几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实现。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要求“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我们可以先让孩子把两种小动物说的话画出来,然后创设情境演一演,读一读,感受不同角色的特点,以达到教学目标。

2.尝试探究,独立学习。

这两个单元中,对于理解词语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树和喜鹊》中的“孤单”一词,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找出“孤单”,然后让其自读第一段,感悟什么叫孤单,孩子自然会找到“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甚至有的孩子能找到“只有”一词,这些都是“孤单”的证据,而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本课中后面学习“邻居”一词时使用。

3.朗读指导,感悟文本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是低年级阅读的重要任务。翻看我们的课本大家就会发现,无论哪一篇课文后面的助学系统都有“朗读课文”的要求。那么如何做到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教师的范读。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作一定的示范,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并可模仿教师的语调、语气、节奏、情感去朗读课文,逐渐掌握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2)教给学生技巧。朗读技巧包括:停顿、重音、速度等的处理。这两个单元中的阅读训练重点就是读好长句子。《端午粽》中出现了难读的句子,就是第2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一个句子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引导孩子分步读好。首先,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其次,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如此,再让孩子美美的读一读。最后,引导关注描写顺序,发现句子从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还可借助停顿符号,训练诵读能力,然后经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3)反复训练,体现层次变化。

加强朗读训练,不仅仅是多读,而更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否则便成了乱读、瞎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中的不同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须注意层次性: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再读课文。让学生在文中画出生字,在认记生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读流利。 精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段,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反复品读。 通过这样的方式,层层递进,不断提高要求,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方向性,从而使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口语交际

第三单元安排了一次口语交际,是以“请别人帮忙”为主题设计的。课本中以文字和插图的形式呈现“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和“问路、借东西、请别人拿东西”,图画下方还提示了6个礼貌用语。教材提出了口语交际重点为学会请别人帮忙,并且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做,首先唤醒交际需要,然后创设情境,示范交际,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同桌互演,组内互演,进行练习,提升实际交往能力,最后引向生活,实践练习。

四、评价检测

基于以上对于这两个单元的教学要素的理解,我们设计了如下单元检测。首先是体现单元目标的纸质检测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第三单元的考前导语是这样的——。很明显,这是以本单元人文主题的训练要素带领孩子走进这份试题的。第一到第三题是对孩子本单元读音的考察,第一题主要考察的是孩子们对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的区分情况,第二题呢是对生字掌握以及组词情况的考察,第三题是针对本单元的多音字的考察,第四题是在语境中出现生字,考察生字的书写情况,第五题是考察的孩子对查字典的掌握情况,第六题是考察孩子们对于AABB结构的词语和动宾短语的积累情况,最后的阅读题呢考察的就是孩子们对阅读,理解等各方面语文综合素养的掌握情况了。再来看第四单元的试题,同样的单元导语带领孩子回顾了本单元学习内容。第一和第四题考察了孩子对生字的认读情况,第二三题考察的是学生生字的书写情况,第五题和第七题分别考察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的对古诗的积累,而第六题是与语文园地四中的字词语运用相对应,考察学生对轻声词语的认读情况,第八题阅读理解考察的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这样看来,两份测试题都从识记、书写、积累、理解等多种语文素养方面进行了考察。

第二种测试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情境测试,这种测试可以是课堂上随机的课文朗读,看学生能否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停顿;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来进行测试,如创设情境看孩子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有礼貌。无论纸质测试还是情境测试,目的都是为了从不同方面测试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待在日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弥补和提升。

五、资源开发

《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语文时间的机会。”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努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就这两个单元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怎么都快乐》教学资源

1.读一读任溶溶的其他作品《爸爸的老师》。

2.玩中积累。说一说平时的游戏活动,玩一玩,体会各种游戏带来的快乐。如,拍手游戏,我是木头人等等。选择课堂上能够进行的游戏。

(二)《静夜思》教学资源 1.李白的简介,“诗仙”的美名。

2.补充拓展描写月下思乡的古诗《月下独酌》《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

(三)《端午粽》教学资源 1.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2.屈原简介

当然,这些只是部分资源的举例说明,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都可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适当的资源开发,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上就是我对于三四单元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有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您的倾听!

第8篇:“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学习体会

宿丑云

2018年12月13日至15日,我参加了在太原市太航大酒店隆重举办的中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研讨会。

会议的主旨是为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适应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推进数学课程的变革,构建体现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蓝舰信息科技以及太原二十七中联合主办。山西省教科院高中中心副主任薛红霞、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科室主任薛三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核心编写人员赵维坤专家、晋中市教研室教研员董广庆、蓝舰信息科技总经理余海涛、太原市二十七中校长史建如出席了本次会议。另外,来自山西各地近五百名校长、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白雪松老师上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上,白老师以银行点钞的生活情景引入同底数幂的学习。何君青老师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却是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作为引入,通过不同的课堂设计,让大家领略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

下午两位老师上的课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李昕老师与许迎春老师也是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展开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有效地引领学生发现知识点薄弱处并及时得到改正巩固。江苏、山西两地的教师虽然在教学方法、授课思路上有所不同,但都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思考“深度学习”的真正涵义。赵维坤校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老师们精彩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度评价与探讨,再次强调了构建课堂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来自江苏南京的许迎春老师还特别分享了其多年的教学经验,许老师表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老师不是单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需在学生解决不了情况下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赵维坤校长以“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区分,细致地为现场老师解读两种课堂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学习。我们教师要确实做好自己本该的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专家报告环节中,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专家喻平教授为大家带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转型”主题报告。

让我受益最多的是喻平教授用具体的四个案例解读了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怎样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最后的圆桌主题论坛,把本次研讨会带到高潮,多位专家的分享及思维的碰撞,让我对如何“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必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次学习,我有很多新的思考,归纳起来有这样几句话:

1、一堂好课,学生的情感态度是积极的,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

2、一堂好课,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数学思维是有所提升的。

3、一堂好课,应由追求课堂容量向追求思维品质与深度转变。

4、我们教师课前应从主观判断学情向从数据、事实反馈转变。

5、我们的教学目标应从教会学生做题向教会学生思考、提问、探究转变。

能够出来学习,我是快乐的;能够学有所获,我是幸运的;把学到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我就是幸福的!

第9篇:英语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

[摘 要]深度学习课堂是教师从教材资源的深度解读中把握编写意图,挖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教学点,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小学英语;深度学习;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7901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课改精神,缺失对教材资源的深度挖掘,盲目地进行情境创设,势必会带来粗浅的教学诟病。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必须加强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研究。

一、宏观解读教材,把握文本

教材是每一位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必备材料,教材的宏观解读,要从大处着眼,抓住关键,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例如,在进行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学期第一节英语课的教学时,教师专门设置了走进教材“Say hello!”的活动,并围绕新教材,让学生从封面的细节、编者的话以及教材的其他内容进行研读,然后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新教材的认知和看法。在编者的话中,教师了解了本教材的教学重点和目标,从目录的阅读中了解本教材所设置的探究活动和内容,也了解到不同单元的教学话题。最后,教师从分组探讨中为学生勾勒如何学习教材的轮廓,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立足单元教学,见微知著

从译林教材的设置上来看,每个单元相互独立,而教师通过对教材封面、目录的分析,每个单元又相互关联成一个整体。所以,在对教材中的各个单元内容进行挖掘时,教师需要从“细微”处来洞见关键点。例如,在进行单元阅读教学时,教师围绕“常规阅读、专门阅读、审视阅读”的思路,对于可以直接感知的内容,通过寻找单元话题等方式进行常规阅读,创造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阅读环境,然后针对角色转换需要,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开展专门阅读,挖掘各单元、各板块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在Story time板块和Song time板块联结教学上,要凸显课堂趣味。最后,教师以“审视阅读”的方法,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文化、情感、态度等内容,也让学生从英语阅读中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塑造英语素养。

三、优化教学主线,突出目标

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呈现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从个性化学习、特色化教学中获得应有的能力养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研读教材,明确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从单元各个板块入手,精准挖掘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从中获得提升。例如,在第六单元Fun time板块深度学习课堂构建时,教师先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本板块的重点任务是什么?二是与Story time板块之间有什么关联?三是如何加强本节课重点词句的操练?问题明确后,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来优化教学环节,特别是在与Story time板块进行承接时,既要关注知识点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从文本情境构建中来融入语言操练。如在情境的设置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钢琴演奏的画面,通过提问:“What can he play?”引出“He can play the piano.”,再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分别呈现“piano”“violin”“guitar”等单词。在构建“Listen and say”的环节时,教师通过教材图示,设置会话情境,让学生分组,以同桌互问互答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在引入“Is that...”“Whose...”等句型问话时,教师同样设置分组,让学生从口语交际中来训练和巩固。所以,教师可以尝试趣味性、互动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以游戏来展开词汇训练,以会话情境来操练“Whose...”特殊疑问句以及“Is/Are...”一般疑问句的对比,从而增强学生对本节教学重点的理解和应用,实现教与学的收放自如。

四、创设学习情境,服务课堂

深度学习要在师生之间构建有意义的对话,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师要从服务课堂教学上,全力支持学习情境的创设,避免单纯性的一问一答,或脱离学生的真实交际需求。教师只有优化教学,才能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潜能。当然,教师在课堂组织与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应把控好学生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课堂教学要素的整合。如对多媒体的应用,教师要能够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创设健康、有效的学习情境,通过与学生进行示范对话,将问题进行呈现和说明,让学生从问题中去反思、去感知、去纠错。

?之,在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时,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推敲和挖掘,从学生的视角来品味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与体验,促进每个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获得语言素养。

(责编 容 耘)

上一篇: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下一篇:半年工作总结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