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调查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是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同时老年人是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活动的重要人群,因此,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被赋予了更高的适老化要求。通过对丽水市白云街道代表性的居住小区开展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分析了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满意度评价,以及居住小区重要功能空间规划设计现状,以进一步提出基于适老性的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规划设计提升的方法建议,为老年友好型居住小区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住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景观;规划设计;

我国已于199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比重达30%以上,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2]。浙江省丽水市素有“中国长寿之乡”之称,老龄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丽水市为应对“积极老龄化”开展了大量工作[3]。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是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对老人而言,他们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等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也希望能够和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此外,他们对居住和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以适老性视角,调查分析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规划设计状况,了解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满意度及其行为规律与心理诉求,对提升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规划设计的质量品质与人文关怀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4,5]。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范围为丽水市白云街道。白云街道地处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中部偏东北,东连岩泉街道,南接万象街道,西与联城街道毗邻,西北与太平乡相接,北与仙渡乡毗邻,东北邻岩泉街道。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1km,南北最大距离12.0km,总面积37.68km2。白云街道辖白云、北郭桥、后庆、灯塔、三岩寺、接官亭、陈道门7个社区和灯塔、丽光、城西、城北4个行政村。该街道内居住小区较多,建成年代从1980年跨度到2020年,本次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跨多个建造年代的22个居住小区,主要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各小区的重点功能空间进行现场调查。从居住使用者和规划设计者两个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各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使用满意度以及居住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设计的方法策略。

1.2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形式,历时1周,根据老人的活动特点,每天共分5个时间段发放,总共发放21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200份。在发放过程中,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交谈,以求更加真实、全面、深入地了解老年人的活动特点、需求,以及其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满意度评价及改进意见。实地调查则针对各居住小区的重要功能空间进行现场观摩和拍照,从老年活动心理与行为规律的角度,分析各小区的功能空间现状及适老性状况。

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分为3部分:一是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居住状态;二是老年人在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活动状况及特征规律;三是老年人对于居住小区室外环境中的各项设施使用满意度评价。采用图表形式对调查问卷进行研究整理和统计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调查显示,居住小区室外活动的老年人男性占比稍多,占55%,男女比例相对均衡。老年人年龄以60~69岁为主,占47%,70岁以上的老人占25%。老年人的职业状态以退休为主,占91.5%。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高中及以上的占比超过25%。老年人在居住小区的居住状态以与老伴同住为主(34.5%),其次是与子女同住(29%)、与老伴及子女同住(19.5%)、独住(17%)。

2.2 居住小区老年人的室外活动状况分析

调研统计结果显示,白云街道老年人在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活动的频率以每天2~3次居多,占73%;室外活动频率达到每日3次以上老年人比例占21%。40%的老年人在小区室外活动的总时长达到1~2h,另有38.5%的老年人在小区室外活动的总时长达到2~3h,还有12.5%的老年人室外活动总时长达到3h以上。他们活动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7:00-9:00和17:00-20:00,其次是9:00-11:00和15:00-17:00这两个时间段(见图1-3)。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在室外活动的目的包括邻里交往、休闲娱乐、安静休息、消磨时间和强身健体,50%以上的老年人到室外活动的目的以邻里交往为主。他们在室外开展的活动内容丰富,包括聊天交谈、打牌、锻炼、跳舞、带小孩、遛狗、打球、拉二胡、唱歌、下棋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见图4、5)。老年人的上述活动内容有些是个体性的活动,有些是集体性活动,有些是静态活动、有些是动态活动。因此,对活动场地及设施的布置位置、类型、数量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3 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使用状况评价

问卷重点针对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将影响室外环境使用状况质量及景观功能的要素具化为以下7项设施:指向性标识设施、服务设施、卫生设施、娱乐设施、休息设施、健身设施、照明设施,利于老年人有更为直观的评价对象,形成更真实的评价意见。统计数据显示,对上述各项空间设施非常满意的老年人比例较低,都在7%以下,其中对服务设施的总满意度最高,对标识设施、休息设施、健身设施相对较为满意,而对娱乐设施、卫生设施和照明设施一般满意。对标识设施、休闲设施、服务设施的使用不满意的老年人比例在10%以上。对娱乐设施、休息设施、健身设施、服务设施的使用不满意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20%。调查数据显示,存在一定数量的老年人对各项设施很不满意,对休息设施不满意的老年人比例甚至达到15%(见图6)。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老年人对室外环境的使用满意度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对各项设施的布置也有较多改进的要求。

问卷还对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服务管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服务管理满意的老年人总比例占81%,其中非常满意的仅占4%,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服务管理不满意的老年人比例占19%,其中很不满意的占1%(见图7)。因此,这对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的服务管理意识、服务管理措施、服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一定要从人文关怀的高度,以更加亲切、热心、细心的服务管理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设施的维护、更新、改造,让老年人在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室外活动体验中获得更强的情感归宿。

针对日常活动过程中对环境设施的实际使用感受,老年人提出了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提升改造建议。老人们对室外环境的心理诉求最突出的是希望能提供充足的休息空间设施,其次是增加场地便利性和保障环境更加清洁优美。这为新的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规划设计或老旧小区室外环境改造提升提供了调查依据。再通过增加清晰的提示导向、区分各年龄阶段的游憩空间、增加文化氛围等方式,提高环境的识别性、文化性和交往性。

3 居住小区室外环境重点功能区域适老性分析

老年人的室外活动通常包括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3大类。调查显示,室外环境的卫生状况、空气质量、绿化质量、铺装条件、景观美感等要素是老年人开展室外活动的基础性的先决条件,也是他们交往活动时优先关注的方面[6]。较好的景观环境能增强空间对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吸引力,增加老年人室外活动的频率、时长和强度,也能增强交往的愉悦感,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1 出入口空间

居住小区入口空间作为小区和街道的主要连接部分,主要有交通与疏导、保护与阻隔、宣传与展示、识别等作用[7]。入口空间也是个暂时的公共交往空间,调查发现,有部分老年人喜欢在出入口聚集交谈,但很多小区的出入口空间较为局促,且与城市道路间的距离较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在进行出入口空间规划时,尽量在小区入口区外部设置一定的空间作为过渡区域,在入口区内部就近设置小型广场作为集散空间,为公共交往提供更为明确的功能空间,既能更好地组织入口交通疏导,又能提高出入口空间的安全性。

3.2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居住小区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主要功能空间类型包括中心广场、健身设施区域和儿童公共娱乐区块等。调查显示,老年人室外活动多数为交往活动,主要包括2类:第1类为休闲型交往活动,包括静态休闲、动态休闲、亲子休闲;第2类为文化娱乐型交往活动,包括棋牌游戏、太极舞蹈、健身运动[8]。老年人偏好有依靠感、围合感的物体或场所。因此,可以合理利用凉亭、景墙等构筑物,形成顶面或立面的围合或遮挡的休息空间,或利用植物形成具有围合感的观赏空间,并防止产生或减少穿堂风与倒灌风,让老年人产生安全感的同时,提高活动的舒适性。

上述调查结果中,老年人室外活动形式中有一部分是带小孩,而且这种老携幼的代际交往活动在各个居住小区中的发生频率都很高,但2000年之前建成的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布置多数没有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有些小区儿童活动区域只布置了简单的滑梯、跷跷板等设施,而没有布置供休息的座椅设施。建议小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设置儿童公共娱乐区,且在区域周边增设座椅、廊架等休息设施,或者可以将健身设施区与儿童娱乐区一起设置,这样老人可以一边照看幼儿,一边进行休息交谈或健身锻炼,促发“老幼同乐”式活动场景[9]。

老年人的室外活动具有较强的周期性、连续性、习惯性等特点,而且他们更倾向于在熟悉的场地或环境中开展活动。富有人文关怀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雕塑等景观小品,能提高环境对老年人的吸引力。因此,应尽量多设置功能明确、安全便捷且识别性强的活动场所,如人行主干道交汇口,住宅单元入口、组团入口等,通过布置景观小品,提高其标识性与文化性,布置充足的带靠背的座椅等休息设施,来满足老人休息、观望、交谈,提高其场所感。

3.3 宅旁空间

宅旁空间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续和补充,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街道内部分小区宅旁空间多为单一的绿化,由于养护不精细,导致绿化景观要么长势太盛而影响室内采光通风,要么长势太弱而裸露地面。可以结合建筑出入口空间开辟小型场地,以更加方便年龄更长或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就近开展室外活动。

3.4 灰空间

居住小区的灰空间主要是建筑架空层。居住小区内架空层作为建筑的一种衍生空间,属于半室外空间,既使空气流通,又遮风避雨,既能形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又能形成室内外功能的互补。但部分小区内的架空层形态和功能单一,基本被电瓶车占据。应该将架空层进行优化设计,合理进行功能分区,丰富休闲设施,使其动静结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功能空间激发出互动性、交往性和舒适性的多元活动场所功能,使灰空间变为多彩空间,促进老年人休闲健身与情感交流[10]。

4 结语

调查发现,白云街道老年人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达到基本满意的水平,但离非常满意还有一定的差距。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要真正达到老年友好型,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提升规划设计工作:①从材料、色彩、照明等方面做好居住小区控制性规划设计,充分符合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与适应能力,并加强景观维护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安全性。②合理规划老年人活动的不同功能场地,丰富道路交汇节点的场地,提高老年人室外活动的便利性。③结合老年人静态休闲、动态休闲、亲子休闲、文化娱乐等交往活动形式和要求,创建多类型的环境与场景,提高老年人室外活动的交往性。④有序设计与合理利用建筑架空层,充分发挥其空间优势,合理布置健身锻炼、安静休息、休闲交谈等空间设施,使老年人的室外交往活动免受不良天气与气候状况的干扰,提高老年人室外活动的舒适性。从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出发,进行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规划设计,让老年人在居家与邻里交往中真实地感受到老有所乐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管筱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01-15(004).

[2] 毛奥琳.老龄化视角下的住宅小区居住适宜性评价[D].武汉:武汉大学,2019.

[3] 胡牮,蔡燕静,周罗军.基于POE的综合公园适老性评价———以丽水市处州公园为例[J].安徽建筑,2020,27(03):9-12.

[4] 杨昱,卜岚.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探索[N].中国老年报,2021-12-30(003).

[5] 李志鹏,曲绍旭.政社关系视角下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21,9(12):67-75.

[6] 林文洁,于喆,杨绪波.居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夏季户外活动实态调查[J].建筑学报,2011(02):73-77.

[7] 赵文瑾.基于老年人行为特点的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美术大观2016(3):116-117.

[8] 付杰,陈晓,卫刘青.居住区规划应如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要求[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14.

[9] 林文洁,于喆,杨绪波.营造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区复合型公共空间[J].华中建筑2005.23(5):94-96.

[10] 洪尔好.居家养老背景下的杭州住区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89.

上一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论文下一篇:栖霞市农业劳动力雇佣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