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2022-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它是实施某些管理行为的基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企业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企业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浅谈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摘 要:通过管理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使员工行为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企业就可以形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企业文化 自我动力 超我动力 管理制度

作者:王晶晶 彭 铮

第2篇:高职现代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关系及融合路径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上存在着“非文化”特征,管理者需要理清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内在关系。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文化性缺失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要增强文化性、制度建设中的人文精神体现等方面。现代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融合路径包括有效实施品牌战略、切实完善解决制度落实中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口碑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制度文化学校文化

[作者简介] 袁燕(1971-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营销管理;吴亚萍(1961-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常州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现代高职院校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2011210)

[

在当前生源受限、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校制度建设,从办学理念、行政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等各层面开展制度的建立、修订和完善,以弥补并改进工作。根据在校生和社会反映,高职校园氛围普遍不及本科院校,究其实质,在于高职大学文化氛围不够浓郁,体现高职学校文化特征的各种制度在落实一阶段以后依旧显得苍白乏力。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职学校制度建设中的问题,找出制度落实结果缺乏文化性的真正原因,从而明晰现代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概念,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

一、高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一)现代大学制度

学术界对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1810年由洪堡主导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制度”说,即与中世纪大学相对应的大学制度,主要特征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二是“以美国大学制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制度”,典型特征是“大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张俊宗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社会发展逐步依赖知识生产的历史进程中,借以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赵文华、龚放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特征在于大学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性,是大学发展有动力和活力的表现,即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又积极支持大学的发展,两者处于良性的互动过程中。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独立开放,适应性强。

通常意义的现代学校制度是指一种教育制度安排和规则体系。这里“现代”是一种泛指,侧重于学校的普遍性和明确其为特定的组织机构,和时间上的内涵距离较远;“学校制度”所涵盖的范围超出了学校内部管理活动的范围和界限,还涉及学校与政府教育等部门、企业及社会公众的关系。

(二)高职院校的现代学校制度

高职学校制度是规范师生员工行为的轨道,直接影响办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它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而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传统风气。其内容包括学校领导体制、章程、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服务与管理制度、人事与分配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高职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在紧密契合社会需求办学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机制。从香港几所著名大学的发展史中总结发现,这些大学短短几十年跻身世界知名高校之列的主要原因在于具有独到的办学定位、科学有效的现代管理制度和独特的学校文化。现代学校制度作为体现一所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落脚点,其设计、建设和改进、完善是学校必须长期抓好的重要工作。

二、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与制度文化

(一)文化与学校文化

1.文化。文化的定义和人类历史的发展紧密相伴,内涵尤其丰富。英国文学家泰勒在1871年指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习得的包括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或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动物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指人类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不同层面。

2.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作为培养和教育人的组织类型——学校所形成的组织文化。学校文化不能等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指的是一种组织机构,而“校园”指的是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强调校园的地域性,体现的是学校组织内部的精神文化活动等内容,较少涉及学校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对社会的辐射影响。钟启泉指出,学校主要通过“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学力发展的基础,这一使命并非“校园文化”所能单独承担。

国外学者富兰发现“学校文化”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他认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准正确的事情——课程和教学的文化核心” “改变正规的结构不等于改变标准、习惯、技能和信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最难打开的就是学习的内核——教学实践的变革和教学精神的变革”。在对教改方面的成功案例考察和研究基础上,他认为学校的结构变革和思想变革并非总是同步契合,当教职员工试图采用新的方式工作时,结构变革往往显得困难重重,令革新精神难以彻底展开实施。因此,适应教育变革的学校文化才是适合的学校文化。

(二)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

通常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管理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一些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不良倾向;多数学校文化建设存在“摸石头过河”现象,缺乏科学的文化建设理念和知识。 鉴于社会上较长时期难以改变的对高职生的偏见现象,如“有知识无文化” “有专业无思想”等观念,迫使教育界必须慎思高职教育的“再定位”和学校文化的重构。齐守泉就曾指出,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其地位根本攀升的原因是“高职无文,行之不远”。

(三)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

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指渗透于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机制运行中,体现办学特色并被师生员工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各项制度管理规范、组织机构设置状况,还包括制度的产生过程。它十分注重显性制度之外附加的隐性制度及蕴藏的价值观、制度约束下师生员工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是显性制度与隐性制度的内在结合与有机统一。它以学校管理制度为表现形式,通过管理制度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规范性、历史性、多层次性和隐蔽性等特点。高职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制度文化建设薄弱、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缺乏有机衔接和有效融合。

三、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的“非文化”特征分析

何迎发指出,文化视野中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要吸收西方大学制度文明的核心精神品质,即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他从历史、政府与大学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制约因素,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政教合一的传统思维消解了大学自治的空间;自由、理性精神的缺乏阻断了学术自由理念的生根。因此,在目前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前提下,解决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衔接问题的关键是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尽可能体现其定位的独特性和学校个体文化的特性。经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制度设计和建设实践中存在较突出的“非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制度设计需要明确体现高职院校定位的文化特征

每所高职院校都有其办学发展定位,典型的定位如“以多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这一定位理念体现了高职院校办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显性专业技能,而其中的隐性“高素质”如何体现,则需要具体从制度上体现培养过程的文化渗透性,因此高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包括在制度建设中渗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观、价值观、心理健康度、人格完整性、审美意识水准、职业精神等,而这些素质培养可涵盖并渗透在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教学设计与管理、师资培训与考核、课堂管理、课程设置与管理、教学设计与管理等具体制度和措施上进行落实,区别对象(行政人员、教学人员等)明确责任和要求,以体现特定高职院校定位的文化内涵特征。

(二)制度建设需要体现高职院校人文精神

多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高校在办学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忽视教育规律的遵循,以市场需求为由,过分强调所谓实用课程的开设,大量削减人文科学课程,误导学生将掌握技能当作唯一学习目标,只重视对就业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忽视人文学科,不能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知识来滋养其精神生活。一些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意识淡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团队精神欠缺、性格暴躁等问题,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其自由人格的健康成长和独立思维的健全发展,影响其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指出,理想型的当代(1977年以后)中国人文精神必须凸显三个方面的要素,即平等观念要素;理性、科学和真理等观念要素;人格、个性和公正等观念要素。

作为影响和体现一国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机构——大学,人文精神是体现其品牌特质的重要方面。高职校园氛围和校风必然通过其人文精神体现,而在制度建设中体现人文精神是形成高职品牌文化的关键和落脚点。多数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已经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在基本制度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学校可进一步改进建设,在现有制度中充分挖掘或植入较浓郁的文化因子,以体现学校独特的办学使命、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及行为习惯做法等,从而形成特定的制度文化。因此,赋予制度文化以浓郁的人文精神是成熟期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

四、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和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融合路径

鉴于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非文化性”现状,需要对其学校文化和制度文化进行融合性重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实施有效的品牌战略,解决建校时间短、历史积淀少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李明忠指出,品牌战略是世界一流大学成长的内生机理,追求一流的品牌意识,强调特色和个性的品牌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选择是其成功的内在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大都属于公办,生源虽略有紧张,但在其地理区域中都占据一定市场地位,很多学校的品牌意识并不强。从长远竞争和办学发展需要两个角度出发,鲜明的品牌形象是高职院校开展市场竞争,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法宝,而有效树立品牌形象则需要专业化的组织品牌运作方法。品牌管理规律研究表明,一个成熟的组织品牌应该包含品牌故事(历史)、醒目的品牌标识、恰当的组织使命、独特的服务仪式、恰当的定位、创造品牌神奇术语和卓越的领导者等众多品牌要素整合运作,才能获得非凡的品牌影响力,打造出特有的品牌信仰机制,从而获得不菲的品牌资产价值。一所高职院校要成为品牌院校,需要经历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形象设计及策略选择等阶段才得以实现。而有效进行品牌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都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措施。

(二)切实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解决目前制度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制度结构内容陈旧、单薄,不成体系, 仿效成分较多;已建立的规章制度与现行运行管理模式不配套,有些制度落实不到位;试图建立和形成自身的发展模式, 并期望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制度文化,但制度内涵和方向选择不很明确。解决问题的科学做法是从问题分析入手,找出问题的根源,将制度的修订完善落实到实施层面的细节各处,边落实边找问题,边找问题边修改,边修改边解决,从而一步步地解决问题。同时,在完善和落实过程中不断总结调整,对照制度建设是否利于实现学院的品牌定位、长远建设与发展以及办学理念的贯彻等综合目标去实现。

(三)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口碑

一所高校的口碑除了来自其办学历史、品牌声誉等因素,最为根本的是培养人才过程所完成的培养任务和实施的培养过程是否贴近学生的根本需求,其中包括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和素质的养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学习、学习过程的质量、学生和社会对培养方案和所学课程的评价等。因此,进一步切实加强高职学院的内涵建设,从本质上解决毕业生的社会口碑问题是制度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措施。

综上所述,管理者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进行高职学校制度建设,正确认识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概念,理顺各种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明确方向,抓住重点,分清主次,突出制度建设中的“文化性”,从而建立具有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模式,形成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何迎发.文化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D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45-1012486511.htm,2012-05-10.

[2]李桂娟,杨江民.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管理制度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3]李永苍,潘林.论新建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袁燕.江苏企业自主品牌创建与管理的深层次思考[J].江苏商论,2012(4).

[5]郑奇茹,苏艳梅.试论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

[6]赵文华,龚放.现代大学制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7]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袁燕 吴亚萍

第3篇:政治制度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摘 要]文化既包括观念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与此相适应,文化软实力也包括观念文化软实力和制度文化软实力两部分,政治制度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国政治制度是否具有文化软实力有四个条件: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有普世意义;是否有硬实力的支撑;对外能否产生吸引力,是否有一套逻辑论述。我国政治制度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我国政治制度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关键词]政治制度;文化软实力;制度文化软实力

[

198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于是关于软实力或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便开始了,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尽管讨论很激烈,但有关政治制度与文化软实力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战略任务之后,文化软实力问题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而出现了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热潮。学术界主要围绕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及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未从理论上涉及政治制度与文化软实力关系问题,更谈不上研究中国政治制度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问题了。

一 文化软实力和政治制度的内涵

关于文化软实力是否包括政治制度的影响力有正反两种观点。持正观点的人认为文化软实力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的,它是指该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制度等文化因素对内发挥的凝聚力、动员力、精神动力和对外产生的渗透力、吸引力。持反观点的人认为文化软实力不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大多数人持这一观点,如台湾学者张汉音说,世人所说的文化大致涉及三类内容:精神文化(知识类,信仰、价值、规范和素质类等),过程性文化(生活方式,运作制度等),结果性文化(文学、艺术、食品、器物、建筑和一切其他类型的人造之物)。文化软实力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过程性文化和结果性文化取决于精神文化。无形文化实力指的是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决定性力量。”笔者认为,要弄清文化软实力的涵义,首先必须弄清文化的涵义。

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即满足人类生存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表现出来的文化;二是制度文化,即各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各种组织;三是观念文化,它是由特定的符号(语言和其他象征)传达的、在人类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思想观念,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价值观等等。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文化,中层意义上的文化是指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的统一。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一种中层意义上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界定文化范畴,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由软实力衍生而出。学术界并没有很好地弄清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区别与联系,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混用的。约瑟夫·奈教授认为,信仰、价值观、对内对外政策、国际机构、“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就是一种软实力。约瑟夫·奈就混用了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概念。笔者赞同文化软实力既包括观念软实力,也包括制度文化软实力这种观点。笔者认为,与文化的中义和狭义相对应,文化软实力也有中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文化软实力是指观念文化软实力,中义文化软实力包括制度文化软实力和观念文化软实力两个部分。

与文化概念一样,关于制度的概念也是千奇百怪的。制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制度是一系列用来调节、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和。制度是一套规则、组织体系及实施机制,它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形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宪法、法律、规章、契约等。正式制度具有明确的强制性。为了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就需要正式制度的维护者和实施者,这就涉及到实施制度的组织系统及制度运行的实态。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从历史来看,在正式制度建立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约束也只占整个约束很少的一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然由非正式规则来约束”。从狭义上说,制度就是指正式规则及组织机构体系,非正式规则或内在制度不应该被包括在制度的外延之内,因为这一部分,即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是和文化观念出现交叉的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与非正式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制度涵义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正如日本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所说的:“关于制度的定义不涉及谁对谁错的问题,它取决于分析的目的。”

根据制度的构成分析,政治制度是制度的一种形式,政治制度是指“博弈的规则”,是集体决策所遵循的程序,是冲突得以(有时)解决的舞台。[5’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政治制度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它既包括国体、政体方面的问题,也包括政治系统运行和操作的其它一系列制度。

从制度和文化的内容及结构来看,制度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制度是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制度和文化存在交集,尤其是非正式制度正是精神文化的构成部分。

二 一国的政治制度要产生软实力必须满足的四个条件

文化软实力由文化和软实力两部分构成,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范畴都具有软实力,只有那些对内具有凝聚力和对外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自己的目标,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的文化,才具备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和政治制度属于不同的范畴,政治制度本身不是文化软实力。

约瑟夫·奈指出,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当一个国家的文化涵括普世价值观,其政策亦符合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该国如愿以偿的可能性就得以增强。狭隘的价值观和民粹文化就没有那么容易产生软力量。根据奈的看法,一国的文化要产生软实力(吸引力)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文化具有普世价值观,二是要有推行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政策,三是他国须认同这种价值观。

也有人认为,文化软实力分为作为名词的文化软实力和作为动词的文化软实力。名词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军事、经济、科技等有形的硬实力而言的文化特质内在的部分。动词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以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为表征的文化展现出来的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影响力,而吸引和说服其它国家学习、法和跟随。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所努力的只是名词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优

化自己的文化和制度,但是否得以因此而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则是取决许多其它的因素。政治制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优越的政治制度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政治制度是否具备文化软实力需要具备四个条件。

其一,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能解决问题,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别国才会学习和模仿。只有能够解决问题,才能被别人所信服,产生凝聚力和吸引力。发展模式的认可程度是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的标志。发展模式常用来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即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经济政治制度。按照一般的观点,经济应该属于硬实力的范畴。但是,经济成就产生的示范效应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而且,制度本身隶属文化范畴,方式和制度所体现的思想、理念更是深层次的文化。如果一国的发展模式能成功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会对他国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那么该国必然拥有较高的国际威望。

其二,是否具有普世意义。具有普世意义对别人才有意义。约瑟夫·奈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具有全球性,它具有建立一套良好的规则和机制以约束国际行为的能力,是其力量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世性。从一般的规律来看,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首先是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然后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魅力走向世界,通过国际交流、观摩、学习、体验等机制和方式与国际社会的可能认同进行对接,完成民族性向普世性转化,从而完成越是民族的,也就是越是世界的价值置换。政治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弱到强、从不文明到文明,它所倡导的民主、自由、法治、公平、以人为本等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共鸣,被,人们所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并且这些价值观念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那么它就会形成无比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吸引力、影响力,这种政治制度正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一种文化或一种政治制度没有普适价值,也就没有吸引力。

其三,是否有硬实力的支撑。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一种精神性力量,与主体的精神状况相联系;而硬实力是一种物质性力量,表现为客观的事物及其数量。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控制他者的行为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两种实力缺一不可:一方面,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背后的支撑力量,有了强大的硬实力作为物质后盾,文化软实力才有可能得到迅速提升,这样,硬实力就可以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日本经济上的成功赋予了日本软实力。相反,没有硬实力的支撑,文化软实力不可能受到重视。那些硬实力较差的国家地区、组织或个人,其文化软实力也会大受影响。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硬实力决定软实力,硬实力是软实力得以实现和增强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也会对硬实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当今世界,以文化、政治价值观、政治制度等为代表的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文化软实力并不是硬实力的直接体现,硬实力强大决不意味着文化软实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大。正如约瑟夫·奈所说的,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里”,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作用。然而,只要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继续下去,信息革命的领导作用和软实力就会变得更加重要。”约瑟夫·奈最近发表文章说,硬实力与软实力有效地结合就是“巧实力”。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多次说,美国要用巧实力来处理国际政治问题。

第四,对外能否产生吸引力,是否有一套逻辑论述。所谓吸引力,是指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说服,即说服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接受自己的文化价值,并进而影响其行为模式。吸引力,也就是“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力量,“它强调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要想增强软实力,就得强化人们的文化价值认同。如果国家提倡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吸引力,就很容易使本国政治的合法性得到认同,这样,对外则具有吸引力,使之成为他国效仿的对象。约瑟夫·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有吸引力的,其他人就会乐于效仿。如果它能够建立与自己的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则,它大概就无需改变自己。如果它能够帮助建立一种机制,鼓励其他国家按照它的所希望的那样行动,它大概就不再需要过多使用代价高昂的胡萝卜和大棒。”

新建立的政治制度若能够在观念上被人们所认同和拥护,人们就会自觉地遵守此政治制度的规则,使人们能够团结在一起,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发挥强有力的凝聚力作用,有助于维护统治。一国的政治制度所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认同,具有普世意义,并且不断被其他国家学习和采纳,那么这一政治制度就会形成巨大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政治制度要有一套理论体系来论证和说明,才能供他人参考、验证和批判。有了理论论述,通过对理论的补充、修改、完善,充实内涵,形成体系,为别的国家提供有益的学习、借鉴。

三 我国政治制度具备文化软实力的依据

上述衡量政治制度是否具有文化软实力的标准与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三个条件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已经初步具备上述条件。下面用上述四个条件来衡量我国政治制度是否具有文化软实力。

首先,我国政治制度解决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能使别人信服。转型之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人民生活稳步提高。这主要得利于我国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保证了中国的稳定并逐步实行民主这个最大的实际问题。政治制度的进步、公民责任的履行与民族精神的彰显相互辉映,正是这种制度产生的明显绩效。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话正好印证了上述观点:“中国共产党证明了它的合法性,很好地保护了国家利益,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我国充分发挥政治制度的优势,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冰救灾”、“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世博会等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巧妙地解决了国内面临的各种突发问题和困难,维护了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稳定和统一。正如在法国的中国记者所说:“除了在政治、经济领域有所作为,中国软实力的增长也让一些西方媒体为之瞩目。”“当中国文化以一种谦逊、包容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立即受到了西方民众的欢迎。”

其次,我国的政治制度所倡导的民主政治理念

具有普世意义。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方针,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民族平等和团结的民族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平等自由的民主政治理念。国家在保证人民民主政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遵循公平正义的操作规则,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占据主流的民主路径是“协商民主”,西方主要是以“选举民主”为主体。“选举民主”有其弱点:金钱、个人魅力等往往淹没理性,政府政策趋于短见近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倡导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正是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基本精神的普遍价值观,是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和追求的价值理念。另外,我国所倡导的“和平相处”、“和谐世界”的政治价值观念也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具有普世意义。中国不仅解决了国内的实际民生问题,而且用经济合作的和平方式帮助亚非拉一些贫穷国家解决民生问题。正如有些外国记者所说的,“当你在拉丁美洲的几乎任何国家旅行时,你都会发现中国的影响力。”D3]我国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初步具备了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范式,不断转化成文化软实力。

再次,我国的经济实力为政治制度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支撑。根据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和硬实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硬实力则软实力也不可能受重视。中国的地理位置、土地面积、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是制度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我们主要谈谈经济硬实力,因为这是中国制度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支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ODP年均增速保持在8%~10%,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政治制度的软实力在经济上的硬实力支撑下得到重视和彰显。这一点,连约瑟夫‘奈也不得不承认:“在过去20年时间里,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卓越表现,加上儒家文化,加强了它在亚洲地区的软实力。”由于这一切成果都是在坚持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共同出版了《中国大趋势》一书。此书的核心论点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形成了一种目前正与西方民主制度竞争的发展模式,并证明中国所展示的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这是一种协商性的民主制度。由于中国硬实力的上升,中国以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结合对外产生影响。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大诱惑》一书的作者巴特雷米·库尔蒙把中国这种介于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外交政策称之为“粘实力”(他借用了国际关系专家沃特·米德的话)。“北京谋求用资本让其伙伴离不开自己,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

最后,我国政治制度正在形成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力日益上升。一种政治制度能否转化成文化软实力,关键看它是否被世界所认同,是否“经常导致默许或模仿。中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不同,它有六大优势: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高效率;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政府更负责任;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以及避免人才的浪费;真正代表全民。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才是中国实现经济成功、创造出“中国模式”的全新现代化之路的真正原因。如今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和政要正在仔细研究“中国模式”。这种带来中国崛起的制度模式的优点在于:长远思维、规划和管理的延续性,但西方政治制度不具备这些政治能力。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日渐增强,中国模式也受到了世界的重视。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率先从危机中脱困。2009年,在经济增长方面,中国市场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占50%还多。中国经济及早地回归快速增长的轨道,这使得中国模式更具说服力,中国特色发展模式正逐步为世界所接受。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模式”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某些地区,稳固掌控政治体制并发展市场经济的“北京共识”(政府的行政指导行为大量存在,资本市场受到严格控制,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03)比之前大行其道的西方民主政体加市场经济的“华盛顿共识”(提倡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及全球化政策)更受欢迎。中国通过“北京共识”,小心翼翼地在全世界铺设影响力网,尤其是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非西方国家。这说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正在世界舞台上形成其独特的影响力,中国政治制度正在逐步显示其文化软实力优势。这一点连美国国会也不得不承认。2008年9月20日,美国国会出台了一份长篇报告,详细比较了美国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报告说,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的软实力通过外交、经济、文化和其他非强制性力量对比,获得的全球影响力,随着其国际地位的提升而增长。这其中就包括了制度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的趋势,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践中,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民主化进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并形成了一套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为理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台]张汉音,中国崛起所需要的无形文化实力[N],参考消息2008--07--30(16).

[z][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3]卢现祥,西方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日]青术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J],经济体制比较,2000,(5),28--38.

[5] [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6][台]杨开煌,中国大陆“软实力”之分析,http://blog,ifeng,com/ardcle/3402738,htmI

[7]陈育钦,刍议国家文化软实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7);115--118.

[8]张宝泉,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延安大学学报,2008,(4):43--47.

[g][美]约瑟夫·奈,“软推销”成重要巧实力武器[N],参考消息,2010--02--19(03).

[10]中国记者严锋,“执政60年,中国共产党表现相当不错”——专访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N],参考消息,2010—01—07(09,11).

[11]郑建春,李学海,法国《问题》杂志缘何改变“中国观点”[N],参考消息,2009--09--17(13).

[12][新加坡]陈冰,中国将在国家体制建设上迈开大步[N],参考消息,2008--03--12(16).

[1 3][英]罗里·卡罗尔,中国以经济合作扩大在拉美影响力[N],参考消息,2010--04--19(08).

[14]佚名,“中国模式”对世界渐具吸引力[N],参考消息,2010--02—22(01).

[15][法]洛朗·舍米诺,中国用“粘实力”提升影响力[N],参考消息,2009--11—19(16).

[16][新加坡]宁鲁郑,中国的政治制度何以优于西方[N],参考消息,2010--03--18(14).

[17][美]内森·加德尔斯,中美制度互动将催生新发展模式[N],参考消息,2010--01--29(03).

[18][法]安德烈·勒泽克鲁格一彼得里,西方面对中国崛起至今仍在彷徨[N],参考消息,2010--04--04(08).

[19]佚名,“中国模式”成俄牵制欧美手段[N],参考消息,2010--01——28(16).

[20][美]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国“政治动荡”让世人不安[N],参考消息,2010--02--02(03).

[21][西]阿尔韦托·克鲁斯,中国在世界扮演更强有力的主角[N],参考消息,2010—04--13(16).

[22][英]赖洪毅,中国发展模式如何更具吸引力[N],参考消息,2007--10--24(16).

[23][香港]佚名,信誉才是真正的“软实力”[N],参考消息,2008—09--22(08).

作者:田湘波 徐如祥

第4篇: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谈到企业文化时都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非常重要,但是当问及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时就会说不太清楚,进一步追问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什么区别和关系时更是回答不上来,而且经常把两者混淆电玩城设备。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团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些华丽的词语,其本质是要回答企业要如何处理电玩城设备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就是企业在对待各利益相关者时会坚持的基本原则。比如,IBM的核心价值观“ 精益求精;高品质的客户服务;尊重个人”,这三条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IBM在对各利益相关者的承诺,也是IBM对公司全体员工的电玩城设备根本要求。一个企业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方式、方法可以用制度进行规定和规范,但是制度和规范往往无法面面俱到,另外制度和规范由于太具体,各种情况和环境条件变化又特别快,制度和规范往往很容易过时。电玩城设备比如,IBM创始人老沃森规定公司员工必须“穿黑色正装和白色衬衫”的正装规定,这个制度和规定的本质是要求为了更好体现 “高品的质客户服务”这条核心价值观,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客户已经改变了他电玩城设备们在工作时的着装,而且很少有技术型的买家会在公司中出现时身穿白衬衫和黑色套装。”,这时IBM“高品质的客户服务”核心价值观没有过时,可是穿正装的制度规定却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了。因此,企业文化不等同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是核电玩城设备心、是理念,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和具体化。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不同于企业制度,但是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管电玩城设备理的“两手”,一支手是硬的,一支手是软的。可以独立存在,单独运用,也可以同时并存,同时运用。两者不相互依靠,但是两者确存在密切关系。两者可能相互补充、协同作用;两者也可能相互冲突、相互削弱。根据两者一致程度的高低,企业电玩城设备文化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1)一致型关系

一致型关系是指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处于正相关,一致性比较好,两者提倡和要求的行为方向是一致的。这时,两者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电玩城设备就会起到同时作用、相互补充、相益得彰的作用。两者的一致性越高,对管理产生的作用就会越好。比如,前文举的IBM核心价值观的例子,在老沃森年代,“穿黑色正装和白色衬衫”的着装制度与IBM“高品质的客户服务”的核心价电玩城设备值观是高度一致的,两者相益得彰,有力促进了IBM的发展。

(2)离散型关系

离散型关系是指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关性比较低,甚至没有相互关系,企业文化说企业文化的事,企业制度说企业电玩城设备制度的事。这时,两者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力相对于“一致型关系”来讲要小得多。这种情况在很多企业中也比较多见。比如,本人曾经服务过一家供电企业,该企业认为讲服务比较时尚,而且也很吻合供电玩城设备电企业的业务特点,因此就把企业其中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定为“服务”,但是该企业仅仅把服务变成口号、板报,公司对员工没有任何新的制度规定,最终,文化没能有效提升公司的服务水平,员工该如何电玩城设备服务市民还如何服务市民。离散型的企业文化往往由于没有制度的支撑,变成空口号。甚至有很多企业,为了体现差异化,在整合文化时,转向片面追求华丽词语,以追求文化个性和标新立异,但是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提升电玩城设备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却不大。

(3)冲突型关系

冲突型关系是指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呈负相关,两者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企业文化倡导的内容跟企业制定规定的要求相互矛盾,甚至有时完全相反。这电玩城设备时,两者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就会相互对冲,让员工无所适从,结果作用力相互削弱,导致企业管理事倍功半。比如,本人曾经服务过的一家煤矿企业,

公司把“安全 ”列为核心价值观,但是对于那些带病下现场采煤、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的设备的工人电玩城设备却大加表扬,而不是进行惩罚和教育。最终导致员工不知道公司是真关心员工“ 安全”,还是假关心员工“安全”。还有,如前文举的IBM的例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IBM仍然倡导“高品质的客户服务”,电玩城设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客户已经改变了他们在工作时的着装,而且很少有技术型的买家会在公司中出现时身穿白衬衫和黑色套装。”,而IBM的制度还是规定员工必须“穿黑色正装和白色衬衫”的正装,这条规定在这时不仅不电玩城设备能有效体现IBM“高品质的客户服务”的核心价值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客户造成了“劣质、死板的客户服务”的印象。这条规定一直到郭仕纳到IBM后才被废除,郭仕纳在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中,还特意电玩城设备用了一些篇幅说明了此事。

当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存在冲突时,所有的员工为了遵守公司的制度,不得不破坏公司的文化,公司文化逐渐沦为一句空话,甚至最终使得公司的文化在员工的一次次破坏中,逐渐被全体员工淡忘。

三、电玩城设备理顺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为了让企业文化能和企业制度一起共同推动企业管理的提升,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必要理顺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尽量让两者的关系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必须对电玩城设备企业文化及与文化相关的企业制度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哪些是一致型关系、哪些是离散型关系、哪些是冲突型关系。

其次,根据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改进。(1)对于一致型关系的部分电玩城设备,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两者关系的一致程度高低,对于一致程度低的,有必要完善制度,以保证文化执行过程中得到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2)对于离散型关系的部分,有必要对文化和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完善,一方面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电玩城设备统梳理,分析文化的结构是否完整或者冗余,对于不完整的地方要完整和丰富文化,对于冗余的地方,要给予删除。另一方面,要对企业制度和规定进行系统梳理,对于缺乏制度支撑的文化,要建立健全制度。对于有很多制度,但是却电玩城设备没有文化的地方,要看是否有必要丰富和完善文化,以便用文化进行指引和指导员工的思想,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3)对与冲突型关系的部分,必须充分分析两者之间是哪一方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对于不符合或不电玩城设备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一

http://

第5篇: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作者邹恩亮

对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把企业制度与文化分立开来,强调企业文化与制度的不同作用,有人把企业制度归入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制度在企业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笔者在参与集团制度化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认识:

1、企业制度虽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但却是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强调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毋庸讳言,现今我们花大力气搞制度建设,也是基于这一点。

2、企业制度的内容直接体现了企业文化。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须遵循的行为、处事规范,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还能看出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比如集团新近颁布的一些制度修订版,就是不断根据企业文化思想的变化予以修改完善,使之更趋于准确体现集团企业文化。

认识到这层关系,我们就会清楚制度不是空中楼阁,他是将现实书面化、系统化,虽然不可能百分百准确地反映现实,或滞后、或超前、或片面,但总是尽可能地体现了目前企业的运行机制。因此我们要乐于研究企业的制度,从制度中一窥企业的风貌,使自己更好的了解、适应企业。

3、企业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但并不一定能真实体现企业文化,还取决于企业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执行情况。制度的形成过程包括制订制度的动机、方式和方法,应需而生是求实,反映并指导现实情况;跟风造作是形而上学,为了制度写制度必定会脱离实际,起不到制度的规范作用。执行制度的方式和方法不同也体现不同的文化,自上而下强制推行,不沟通、不重视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这是一种集中专制的企业文化。这种执行文化可以让制度短期内得到执行,但长期来看可能因缺乏认同而失去有效性。执行过程中强调让员工理解与认同,有着反复的沟通与反馈,这是一种民主分权式文化。这种

执行文化可以让制度得到广泛认同,执行较彻底,但可能因此延缓制度建设步伐。此外由于执行中对专制和民主安排的次序不同和把握程度不同,企业文化也不相同。可见即使是一模一样的制度文本,由于其形成过程和执行的差异,有可能代表着全然不同的文化。

认识这层关系的意义在于,不仅要完善制度本身,而且要注重制度形成和执行的过程,从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起草人在起草制度时,首先得有明确的目的和基于现实需要,不能抱着“人有我也要有”或者急功近利、标榜业绩的心态;其次内容体系安排上可以借鉴学习别的企业的制度但切忌生搬硬套,毕竟各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再次制度形成后要重视推广和应用,制度宣贯就是为了更好的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让制度真实地反映企业文化,让制度去推进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磅武器。

身在制度建设部门,笔者亲历了制度的起草、审核、审议、修改、标化、报批、汇编、宣贯等过程,也深深感受到了所有起草人、审核人、各部门领导等相关人员在此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绞尽脑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只为一词一句、反复修改审议再修改只为更好的贴近实际、维护员工和公司的利益,其真诚态度和严谨作风令笔者感动。也许在很多方面还达不到尽善尽美的要求,比如起草水平高低不

一、学习制度的主动性欠佳等,但可以看到制度建设的整体实力在提升、在越来越趋向规范化、观念意识在进步,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与每次制度修订中体现出的进步同样让人振奋。

第6篇: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制度是指……它包括从企业的产权制度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探讨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制度的关系。

1、企业文化统率和指导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形成的文化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主导下形成的企业行为方式和传统。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

从企业文化的产生来看,企业文化主要是在企业创始人或企业领导人的倡导下逐渐形成的,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企业领导人的倡导之外,还有就是体现企业领导人主导价值观的企业制度的促进作用,也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的统率作用。换句话说,企业制度归根结底,还是受到价值观念的驱动与制约,不管人们是否认同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变化均源于企业对制订和修改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正是企业价值观念的一种具体表现,正是因为企业认为制订和修改制度有价值,才会去制订与修改,这也是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的另一种体现。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文化观念,然后才是根据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制度进行诊断和分析。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DNMC)企业文化理念的基本框架是:

首先,核心理念实现了安全文化、业绩文化与人本文化的有机结合。

使命:一切为了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的利益,确保长期、安全、环保、可靠和经济发电;提升核心能力,为中广核可持续发展培育人才、贡献技术和经验。

愿景:成为世界一流的专业化核电运营企业。价值观:安全发电、诚信透明、团结合作、追求卓越。

其次,管理理念对核心理念的落地形成有效的支撑。

第三,利用行为理念来固化行为标准。

最后,在制度、政策与支持系统上对核心理念形成文化落地的闭环。

2、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广东大亚湾地区核电站群堆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核电运行管理的良好实践,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核电运营公司。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

一、质量第一和以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好的文化用制度固化下来。公司形成了一切按程序办事,文化通过制度和程序落地相融,取得了良好的安全生产业绩。

实践证明,企业制度受企业文化的统率和指导,反过来,企业制度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由于企业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个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广和传播,但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制度是最好载体之一。员工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但如果在企业制度中体现企业文化,则可以加速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如果企业制度没有很好地贯穿企业理念,那么,企业制度对良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就有阻碍作用,会形成不良文化。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企业文化理念来分析和审查企业制度,使企业制度能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相匹配。

3、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互动互融

在企业文化研究中,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人将企业制度与文化分割开来,强调企业文化与制度不同作用,有的人将企业制度纳入

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制度在企业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果,我们从狭义角度研究企业文化,那么,制度只是文化的载体。企业制度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规范、程序、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企业文化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件、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两者都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

此外,如果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来考察,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线”,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文化管理强调“心理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也就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对多数人来讲,由于认同了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管理成为非强制性的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同样重要。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也不能认为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制度再周密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注意两者之间的互动互融关系,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执行体系

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执行体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好、计划好企业文化的各种工程活动;二是营造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强烈企业文化氛围,把文化理念融入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营造强烈的企业文化氛围还是推动企业文化理念落实的有利渠道。

营造氛围必须与文化融入管理紧密结合,要特别注意运用制度规范的力量。把细节变成规范,让规范成为习惯,在管理实践中使员工的责任心和执行力不断得到提升。实现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企业文化必须在企业管理运营的实践中主导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企业制定的每一项决策、干部员工进行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符合企业的价值观标准,都应该与企业理念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保证管理理念与管理实践的融合,需要建立以理念为基准的制度创新平台,健全以理念为灵魂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建设既要反映企业的核心理念,又要突出可操作性,使制度的实施成为管理的必要流程。制度建设要统筹规划、系统化设计,能够量化的,明确量化标准;不能量化的,要准确定性,界定等级和区界,以便实施考核评价。比如,体现质量观念的ISO9000系列质量考核体系,体现环境保护持续改进的ISO14001系列考核体系等,对每一项相关工作都确立了严格的考核分值,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性,为企业文化理念细化的融入管理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综上所述,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制度的形成,如果企业制度没有很好地贯穿企业理念,那么企业制度对良性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有阻碍作用,会形成不良的文化。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文化理念来分析和审查企业制度,使企业制度能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相匹配。

第7篇: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

有一则关于钱钟书先生的故事,一位女性读者非常崇拜钱钟书,写信给钱钟书说希望能够去拜访他,钱钟书回信道:“您知道鸡蛋好吃就可以了,何必去看生蛋的母鸡呢?”这则故事放到现代营销领域,可以这样理解:厂商告诉消费者,您知道我们的商品好就行了,何必要知道我们厂家的具体情况呢?由此引发出这样的争议:企业文化到底应不应该向普通消费者传播。

争论一方认为,消费者不会对企业经营情况感兴趣,他们不关心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宗旨、愿景等问题,他们只对品牌感兴趣,只注重自己的消费体验和品牌所带来的价值。因此,应该限制甚至不要对消费者传播企业文化。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宝洁公司等大公司极少向外部公众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他们是品牌运作的高手,注重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争论的另一方则认为,企业文化在品牌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不仅关心品牌,其实对企业也抱有强烈而持久的好奇心,企业文化在培养品牌忠诚度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海尔、长虹等公司在将自己企业文化展示给公众的同时,也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对于两方的争论,我们认为,应认真区分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概念,然后在概念的基础上思考这两者的争论,我们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简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和企业人的思想与行为,它有导向、激励、凝聚、约束四大功能。

品牌文化指使产品或服务同竞争者区别开来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设计和这些要素的组合,以及在这些要素组合中沉积的文化特质和该产品或服务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同时包括这些文化特质和现象背后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别:

1、两者的建立基础、形成方式不同。

企业文化主要建立在企业管理基础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内部,主体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经营的基础上,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会慢慢积累、逐渐成型,要经历由不自觉到自觉,无系统到系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提炼和提升。

品牌文化主要是在销售的环节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外部,主体是物或可物化的存在。它是在总结市场竞争状况、自身产品状况、消费者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形成的,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给产品一个明晰而独特的定位,塑造鲜明独特的形象,与消费群体的性格、消费习惯、年龄等因素相吻合。

2、解决的问题不同。

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一、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二、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三、企业和企业人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做。企业文化正是通过对这三个核心问题的回答,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和企业员工行为,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

品牌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因而它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消费者如何接触品牌;

二、消费者的使用经验与感受;

三、如何与消费者建立友谊,倾听消费者的想法,观察消费者态度,体察消费者的需要等。通过这三方面问题保持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长盛不衰的地位。

3、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国内外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有诸多不同的理论。但是,按照比较成熟和权威的理论,企业文化可以剖分为形象、行为、制度和价值观四个层次。

形象层:包括企业的名称、标志、广告、宣传画册、办公环境以及员工服饰等等,透过这些形象表现出来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形象层或物质层。

行为层:企业的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

制度层:企业拟定的用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的各种规章制度,我们称之为制度层,它是企业文化的基本保证。

价值观层: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是组织对自身存在和发展意义、组织目的、组织员工和顾客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判断组织和员工行为的标准。

而品牌文化则是在品牌的建立、品牌的传播、品牌的维护、品牌的再生等过程中精心策划形成的,我们以著名的麦肯广告为例,麦肯认为建立品牌一般需要四个步骤:(1)品牌印迹、(2)销售策略、(3)销售意念、(4)创意概念。

第8篇: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2-000-02

摘 要 为积极的提升企业核竞争力,提升企业员工自身素质,丰富企业自身内涵,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无疑是对企业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而在一个企业的不同历史发阶段上,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呢?如何建立起一种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呢?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首先从企业自身的角度上说,企业作为一类经济实体,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努力降低单位成本消耗,从而实现高产值和高利润。无疑在企业的员工就成为了实现产品生产的关键因素,而在企员工都有着自身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价值观就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而在现代的经济活动中,文化气息无处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尔砸冰箱事件就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企业文化发展的风向标,为了不使具有产品缺陷的冰箱流入市场,更为在企业中形成优良严谨的企业文化,时任厂长张瑞敏带头销毁了76台冰箱,又经过多方媒体的报导,海尔集团逐渐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质量过硬的形象。由此看来,怎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生产怎么样的商品,怎么?拥脑惫に刂示突岽?来怎么样的企业经济效益。当企业面临质量危机时,其如果只是选择退缩或者置之不理,可能在一时可以获得理想经济效益,但是其损失的却是消费者长期形成的信任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企业也一定不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而这类行为恰恰是由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所决定的。因此企业必须具有高度的优良企业文化创建意识,努力在员工中间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以此才能实现企业利润增加,促进企业发展。

2.从企业员工的角度上说,在初级员工成长阶段中,员工的目标主要为获取更多的单位产值报酬而消耗更少的产出代价,在这样的价值观中,企业文化就成为了提升产品质量的条件。假设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能以自己最饱满的激情与创造力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与一群毫无责任与质量意识的员工生产的产品,也一定会产生明显的差距。随着社会化的大发展,企业员工已经不单纯是“经济人”,他们还更应该是“社会人”,员工更多的希望找到自己的企业归属感与发挥自身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就成为了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是员工的又一个家,员工都会希望生产出可以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都希望使得企业成为一个和谐而令人温暖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扮演员工关系粘合剂的角色,在一种快乐而和谐的文化环境下,无疑企业效益会有明显的提升。

3.企业发展又对企业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企业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就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因此企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所以企业领导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时刻紧跟时代发展,努力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做人民百姓认可的企业

结论:企业文化依托企业发展形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能动的意义,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发展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因此企业所有者在建设企业的时候就要既能产生较多的物质效益,也能在精神文明层次上取得长久的发展和进步。

由此看来,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是辩证的一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只有做到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互相发展,使两者共同运行,一个企业才能真正的拥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不断的创造,才能真正使企业在市场上立足,成为社会上可信赖的品牌。

二、如何才能建立一种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些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丰富自我企业文化内涵,才能创造出令社会.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才能真正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在不断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为一个具有发展能力与潜力的企业,因此如何建设与创造企业文化成为了几乎所有企业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课题。

1.企业作为在一个国家存在的经济实体,其自身也受到了本国地域性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一个国家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就造就了本国中企业的文化基础,可能某个企业作为国家的国有企业,其对其他类的企业也就产生了一种排斥与抵制心理,这种方式其实是极为错误的,作为在一个国家中具有优先发展的优势企业,其自身更要有博采众长的发展准则,敢于吸收其他企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极方面与经验,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其企业自身文化必须要向多元化,复杂化,效率化发展,只有一个企业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特质,这个企业才能长久的具有核心竞争力。

2.一个企业自身也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意识,要时刻以经济效益作为自身存在的要务,只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长足的发展,才能在精神文明层面有作为,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全面进步,物质文明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根基与支柱。

3.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要具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企”这个中国汉字,其上可以看做一个“人”字,其下则是一个“止”字,这就是无人则止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在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力量,只有广泛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开发出人的价值,才能真正的创造出企业的价值,才能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才能使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三、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的侧重点与注意点

1.在企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在企业文化建立的重点是发展企业高层领导者的企业领导力,使其引导企业在社会上不断进步,还是遵循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向,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认为一个成功企业必须要在这两个方向上有所作为,有所改变,企业的核心领导者当然是一个企业生存与进步的主力军,但是更不能忽略普通工人在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上的“基础”作用,企业高层领导者应该作为一种表率作用,他们不仅仅要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企业的战略问题,还能够明白企业基层职工的所见所闻所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企业文化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有所注意,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没有什么事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企业员工要有坚持的恒心与毅力,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而形成的,他的存在需要企业全体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与创新。而在这种不断进步过程中,它又恰恰体现了企业文化,所以企业工作者在企业文明不断发展的历程中,要自始至终具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与魄力,同时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具有在社会之中立足的根本。

四、对于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与观点

1.我国当代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立的意识明显不高,且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当某个公司上市或者具有在市场上的极高竞争力时,就会有大量的企业争相效仿甚至全盘复制,往往这样的行为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上是不利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企业也获得不了所预期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必须要积极吸取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并积极的做出适应本企业的改变,只有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才是能够改变企业未来的“推进器”,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吸收者的角色,还要做好修改者角色。

2.在我国企业中往往还会存在企业员工与企业报酬之间的冲突,所以企业所有者在企业文化的建立阶段中还必须要建立好企业员工的关系,只有企业之中存在了优良的建设风气,才能真正的推动起企业的发展,古往今来,以和为贵的思想一直是指导企业优先发展方向的指向标。同样,在如今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只有搞好企业劳动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才会具有生机与活力,企业在追求高收益?c高利润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拥有具有优秀素质的员工,公司才会具有创新发展的动力,而人才资源则是在当今社会中最具有价值的资源,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会有强力的企业人才的支撑,只有具有人才的创新动力才会锻造出一个优秀的企业。

3.企业的全方位发展必须要有制度的支撑,只有企业的自身制度完善了,企业决策者才会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才会做出正确的把握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措施,企业管理可以提升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中的很多规章制度也是从企业文化的内容中抽取出的理念,通过合理的措施互相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提升和发展,才是企业不断进步必进之路。

参考文献:

[1] 商业研究[J].2012(257).

[2] 范家铭.中国城市经济[J].2011(6X).

[3] 陈红军,舒畅.企业导报[J].2010(11).

[4] 厉以宁.中国流通经济[J].2005(7).

第9篇:6s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为了加大推动力度,下决心要将6sigma进行到底的公司,往往把它上升为企业文化的高度。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呢?

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正应了这样一句话:“理念是企业中动力和能量的前提;理念是企业中解决长久问题的前提。”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众多员工在一起共同劳动的理念基础。企业规模越大,员工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共同的理念基础。最近上映的《海底总动员》中,有两处表现已经被套入网的鱼成功逃脱渔网的情节,其秘诀很简单:“大家一起往下游。”所有的鱼不再无谓地挣扎,而是努力向水下的方向用力,终于将渔网挣脱了人的束缚,鱼儿得救了。当然这只是童话,但是说明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其重要性和有效性是多么可观。

所以,企业文化就是用来引导员工有劲儿往一处使,就往那文化中指明了原则,战略中指明了方向,计划中指明了道路的地方去。这是那么多人聚在一起的原因,也是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2009年8月

上一篇:iso9001清单下一篇:七年级上册道法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