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技术》项目课程校本开发实践研究

2023-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械加工技术》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和《机械制图》、《设备控制技术》、车钳工实习等相结合, 形成满足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主要面向各类机械制造企业, 主要从事普通机械制造加工的工艺实施、加工质量检测和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调试、保养等工作。在《机械加工技术》项目课程校本开发的过程中, 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克服困难、坚持实践, 逐步建立起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并协同开发团队开发多媒体课件, 建立课程网站, 完善评价体系, 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

1 课程建设

本课程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 我们对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 将几门课程通过以工作任务中心的项目进行融合, 把工作内容关联程度比较高的内容合并在一起, 选择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产品的加工任务来设计, 以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原则整合知识和技能体系。

1.1 启动阶段

首先进行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认证和本课程的企业调研, 对江阴30余家机械加工企业进行了问卷和访谈式调查, 充分掌握了本地区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需求, 根据专业认证和企业调研, 制订本课程的岗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了课程建设方案, 预期达到如下目标: (1) 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 构建三以一化的模块化课程; (2) 加强教材教案建设, 编写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讲义; (3) 加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形成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4) 规范教学管理,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

1.2 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即以行业或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需求为核心来构建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

1.2.1 制订课程标准

以我校无锡市示范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依托, 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依据, 根据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群,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制订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标准。

1.2.2 开发“三以一化”的模块化课程, 编制校本讲义

从市场调查入手进行了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 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改革, 提出了具有“三以一化”特点的新课程方案, 拟订了一套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实施性教学方案, 形成了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的主体框架。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机械加工技术》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两门课进行了课程整合, 并对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

1.2.3 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完成项目教学教案

(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本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电火花成型加工冲压模”等新型加工项目;并定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先进加工技术的应用。

(2) 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努力实践切合本课程特点的实施途径和多样形式的教学策略, 探索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3.1 校内实验实习室建设

近三年, 我校加大学生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拥有数控实习中心、车工实习中心、钳工实习中心、机械拆装实习室、CAD/CAM实训室、公差与测量实验室、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机械制图测绘室等数个实训实验室, 已能基本满足机械类各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需要。各实验室开设专门的开放性实习场所, 专人管理, 不间断的对学生开放, 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1.3.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我校与本地30余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协议, 并根据学校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教学实习, “把企业的车间变为了学生实习的工场”, “工学结合、做学合一”,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如课程中专业模块的“箱体加工”, 本校无法提供完整的机加工设施设备, 校外实习企业给予了顶力协助, 不仅提供场地和设备, 还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给予全程指导。

2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原则, 全面理清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配合典型零件的生产工作过程为主线, 遵循“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观, 以学生为主体, 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 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 为学生提高职业化的教学情境。

2.1 课程建设与教科研相结合

在课程建设中, 立足校本研究, 边实践边研究, 积极开展机械加工专业理实一体、行为导向等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提升课程建设内涵。

2.2 校内实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原则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以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配合典型零件的生产工作过程为主线, 遵循“教、学、做”合一的行为导向教学观, 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 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 为学生提供职业化的教学情境。

2.3 优秀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

在教材建设和模块化项目建设中, 使用了国家优秀教材, 同时结合我校设备、师资、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了课程标准, 自主开发了校本讲义。现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基本形成, 模块化的项目已基本确立。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正的理念, 不断对课程进行修订和完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完成一系列的融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一体的工作任务, 激发了学习兴趣, 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现中职学校多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 本文主要研究《机械加工技术》项目课程的校本开发,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 本文重点介绍整个课程的建设过程和课程特色。

关键词:机械加工技术,项目课程,校本开发,实践

参考文献

[1] 焦小明.机械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 马成荣.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上一篇:对当今初中阶段语法教学的思考下一篇:重庆地区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