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病历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风中医病历

《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中风方药规律分析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中风的方药规律,为中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中风的方剂1068首,分别查出其所使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本病的高频药物为防风、甘草、附子等;药性是温平热性等;药味为辛、甘、苦等;归经以脾经、心、肺、肝、膀胱等;药效是解表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等;并从高频药物之间的联系规则中分析出最常用的药物搭配。结论:中风的病因病机以外感体虚、肺胃虚弱、肝阳上亢为主,临床上多选用解表补益、平肝抑阳之法治疗。

【关键词】中风;数据挖掘;中药;中医方剂大辞典;用药规律

Keywords:Stroke;Data Min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Dictionary; Medication Law

中風,又名脑中风、卒中或脑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作主症的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高[1]。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其起病急,变化快[2]。目前西医主要应用溶栓、抗凝、降纤以及营养脑细胞等方式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能够收到一定疗效,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医辨证疗法,疗效肯定[3]。

文章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中风的所有方剂,对其用药性味归经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和组方原则,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中风的所有方剂(外用方剂及某些特殊食疗无法找到主要药材的方剂除外)共1068首。

1.2纳入标准①所载方剂须是治疗所有中风的方剂;②治疗采用中药内服治疗且有具体药物。

1.3排除标准①所载方剂不适用于所有中风的治疗;②外用剂型;③治疗无中药汤剂且无具体药物或药物不完整。

1.4数据规范中药因地域、品种、古今名称等存在明显差异,为保证所有数据准确,把不同名同药的中药根据《中药学》[4]予以规范,如“黑附子”“天雄”统称附子,“桂”“桂心”统称为桂枝。性味及归经参考《中药学》,如“防风”:解表药,温,甘、辛;归肝、脾、膀胱经。

1.5统计方法把符合筛选条件并整理后的数据录入 Excel2010软件,创立药物数据库,并用 Spss20.0对药物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其中占方比为使用该方的次数除以所使用的方子总数,用药比为该药使用频次除以总的频次。使用Weka 3.8分析各个药物的内在关联,其中Support是支持度,即有a(前项)的内容与总的内容的比;Confident为置信度,指所有a(前项)和b(后项)的数与所有a的数的比值;提升度(Lift)是指既有a(前项)也有b(后项)的数与所有b的数的比值; If a then b,则他的支持度: S=p(a)/p(总); 置信度: C=p(a and b)/p(a); 提升度: L=p(a and b)/p(b)。 采用画图软件Cytoscape 3.6.1对所得关联规则进行网络视图制作。通过关联规则分析,采用层次聚类算法,重新组方,获得治疗中风的新方。

2结果

2.1数据筛选结果最终纳入1068首,其中涉及中药处方1068首;中药10250味,总频次(含药性):10250,总频次(药味):14560,总频次(归经):24421。

2.2高频药物的使用分布使用频次≥105的药物分别为防风、甘草、附子等,累计使用频次5085,累计占总频次(10250)的49.57%。见表1。

2.3高频药物的功效分布使用频次≥154的药物功效分别为解表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等10类,其中解表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以上药物功效累计频次5085,累计占总频次(10250)的49.57%。见表2。

2.4高频药物的药性分布使用频次≥376的药物药性分别为温、平、热。其中温>平>热,以上药性累计使用频次5082,累计占药性总频次(10250)的49.56%。见表3。

2.5高频药物药味分布使用频次≥158的药物药味分别为辛、甘、苦等6味,其中辛>甘>苦,以上药味累计使用频次8320,累计占药味总频次(14560)的57.15%。见表4。

2.6高频药物归经分布使用频次≥105的药物归经分别为脾、心、肺、肝、膀胱等10类。其中脾>心>肺>胃>肝,以上归经累计使用频次13576,累计占归经总频次(24421)的55.49%。见表5。

2.7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挖掘的目的是找出强规则,参数有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支持度主要是评估关联的普遍性;置信度主要是可信度;提升度用于评估规则是否可用。本研究选择以最小支持度9.82%、最小置信度57%和最大前项数1进行分析;获得药对的配伍规则详见表6;根据药对的关联规则,采用网络视图的方式将药对关联规则进行展示,如图1所示。

2.8根据层次聚类筛选的治疗中风新处方根据筛选出的中风方剂数量和不同预读参数,应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了熵层次聚类分析,共得到治疗中风的新方组合4首,结果见表7。

3讨论

中风是大脑动脉发生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脑部血液循环突然发生障碍,相应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坏死,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较高[5]。《金匮要略》首次将“中风病”作为病名使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6]”。近现代医家在前人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治疗观点。张锡纯[7]认为中风因痰瘀血瘀及风寒湿痹阻塞经络,并说“乃自脑髓神经司知觉运动之说倡自西人,遂谓人之肢体痿废皆系脑髓神经有所损伤。而以愚生平所经验者言之,则中西之说皆不可废”,治疗上采用中西结合。李可[8]认为中风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是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中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或风痱。现代一般所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这类中风相当于西医里的脑血管意外,中医一般认为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其治疗围绕祛风和阳气来展开,多以麻辛附为主。

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剂型众多,针对性强、加减灵活、起效迅速、疗效显著等优点,可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理阶段、不同并发症予以辨证施治,灵活组方。除了内服中药治疗外,针灸疗法适用于中风各期的治疗。急性期针刺可以开窍醒神,恢复期可促进功能康复,对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如呃逆、吞咽困难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3.1高频药物使用分布分析频次前3位的药物分别有防风(368)、甘草(320)、附子(302)。防风具有祛风解表,祛湿止痛,止痉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示,防风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过敏、抗凝血、抗血栓、调节机体免疫、抗肿瘤等药理作用[9],对于改善中风后血液循环有积极作用。甘草能泄热,补益脾气,止咳痰,调诸药,止疼缓急。现代药理作用为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抗炎症、抑溃疡、解毒、抗癌等方面都有积极的药用价值[10]。附子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抗心律失常、降压、镇痛、消炎、抗衰老等作用[11],但附子属有毒之品,其有毒成分乌头碱毒性极强,故临床使用时需严格选择适应证,科学的炮制,适宜的剂量,合理的配伍,减毒后应用于临床。

3.2高频药物功效分布分析频次前3位的是解表药(1343)、补虚药(1111)、平肝熄风药(633)。 《中医方剂大辞典》多以解表、补益、平肝驱风法等治疗中风。而此次数据挖掘结果符合其药用规律,同时提示安神药在中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3.3高频药物药味分布分析藥味频次前3位分别为为辛味(3740)、甘味(2323)、苦味(1619)。辛能散能行,具有行气血的作用,此外辛香之气具有芳香化湿,辟秽的作用。甘能和、能缓、能补,可扶正祛邪,顾护脾胃;苦味可泄可降,可泄热、坚阴和祛湿,具有泻火祛湿、泄热存阴的功效;辛、甘、苦符合中风外感体虚、肺胃虚弱、肝阳上亢的病因病机,同时提示引经药味“咸”入肾经。

3.4高频药物归经分布及分析归经总数前4位为脾(2608)、心(2283)、肺(2260)、肝(2246)。中风的治疗应以健脾祛湿、平肝清心、调理气机为主,疏散表邪法贯穿治疗过程。

3.5高频药物相关联规则分析以最小支持度为9.82%、最小置信度为57%和最大前项数为1分析得出支持度最高的药组为白芍和甘草,其次为白芷和防风、羚羊角和防风、白芷和川芎、独活和防风。以上5组药组有解表祛风之功。

3.6基于层次聚类的新方组合分析对1068首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到4首治疗中风的新处方。新处方以祛风、解表、祛瘀活血为治法。方1治以解表祛风,行气活血;方2治以健脾益气;方3治以补肝肾,祛风;方4治以解表疏风。

《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中风常用防风、甘草、附子、川芎等药物,药性以温、平、热、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咸为主,药物归经为脾、心、肺、肝等;主要药对为白芍和甘草、白芷和防风、羚羊角和防风、白芷和川芎、独活和防风。新方以解表祛风、活血化瘀为主治法,加用安神药可提高临床疗效。通过分析《中药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中风的病案可知,中风的治疗多以解表祛风、补脾益肾、活血化瘀为主,中药治疗不仅疗效确切,还可以有效缓解后遗症,值得后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少婷.中医中风渊源刍议[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张惜燕,邢玉瑞.论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及其层级划分[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5):418-421.

[3]杨刚.西医合用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8):1106-1107.

[4]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5]翟宏伟,尹梅,邹慧娟.平之胶囊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阻证临床研究[J/OL].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5.

[6]张笑男,焦富英.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J].中国民间疗法,2019(24):106-108.

[7]穆超超,崔俊波.张锡纯治疗中风规律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2):1668-1671.

[8]王耀顷,曹健.李可治疗中风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30-31.

[9]辛国,李鑫,黄晓巍.防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吉林中医药,2018,38(11):1323-1325.

[10]张耀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9):141-142.

[11]袁雯.附子的药理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4):145-147.

(收稿日期:2020-05-06编辑:程鹏飞)

作者:刘海蝶 段海萍 赵玉荣 王明凯 王丽芬

第2篇: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康复护理在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治疗的中风后遗症病50例均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措施。结果:经护理康复治疗后,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中医康复;护理

引言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病人度过急性期,病情趋于稳定期。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癖,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上以突然昏迷,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症状。笔者近年来采用中医针灸、推拿按摩、康复理疗为主要治疗方法,配合规范的功能锻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中风后遗症患者 50 例,男 30 例,女 20 例,年龄35-72 岁。左侧偏瘫16 例,右侧偏瘫34 例,脑出血 22 例,脑梗死 28 例,其中有15 例伴失语,38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经过1-6 个月的康复后,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2中医护理

2.1情志调理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心理情绪的改变对脏腑产生的影响。中风患者经过急性期的抢救和治疗,大多数患者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后遗症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更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厌情绪,表现为急躁、易怒、悲伤、啼哭、情绪低落或冷漠,甚至对康复失去信心,拒绝治疗。这些负面情绪对康复治疗极为不利。加之中风后遗症期病程长,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如针灸等,以及功能锻炼都需要患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艰苦的努力,因此迫切需要亲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因此,护士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等,耐心解释情绪与疾病的关系;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以宽容豁达的心境,对待疾病和生活;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帮助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等,以解除病人的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2.2饮食、起居护理

2.2.1饮食护理

中风后遗症患者的饮食护理十分重要。中医认为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郁而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也会引起或加重中风。所以中风恢复期应注意饮食调护,以补益气血为主。饮食最好以高蛋自、高纤维素食物、低盐低脂肪为主,宜清淡可口、易消化、营养丰富的细软饮食,注意滋补,可选用木耳、蜂蜜、核桃、甲鱼、莲子等。强调少食多餐。喂食时嘱患者取半坐位,将少量食物由患者健侧放入口中,以利下行。

2.2.2起居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病情轻者,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病情重者,口腔护理每日3次,避免发生口腔感染,对带假牙的患者,定时检查假牙配带情况,饭毕取掉假牙,以防误吞入胃和气管中。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洗受压部位2-3次,保持床面干燥、平整、无渣屑;每隔2-3小时翻身1次。骨突部位放置气圈。皮肤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翻身、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采用理疗、红外线、频谱照射促进血液循环。

2.3功能锻炼

2.3.1肢体功能锻炼

先从简单的关节曲伸及床上翻身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坐位训练、站位训练;待患者达到自动态位站立平衡后,开始步行训练;在可独立行走后,进一步练习上下楼梯、走直线、绕圈、跨越障碍,上下斜坡等。同时,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贯穿在病人每天的生活起居中,如吃饭、个人卫生、穿衣、洗漱、移动等,各种护理活动尽量从患侧接近病人,鼓励患者用患手,或用患手予以协助;指导病人用编织、剪纸等训练双手的协同操作;用叠积木、书写、拧螺丝、捡豆等,训练手的精细活动。但要注意,所有的训练活动均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活动量应逐渐增加,不可冒进。

2.3.2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医护患和家属的共同努力。护理中要多接触病人,鼓励病人说话,尽量用语言表达要求。耐心纠正发音,由简到繁。与患者对话时尽量简短易懂、清楚、适当缓慢,并给患者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当患者由于不能流畅表达意愿而急躁时,应予安慰并教其如何回答。对讲话时出现单音、音调不正确、不连贯者,应加猜测并予以澄清,使患者知道他的讲话已被听懂,使他乐于接受反复矫正。教会病人做口腔操:噘嘴、鼓腮、龇牙、叩齿、弹舌,每个动作做5-10次,每天重复数次。教会病人练习发音,先单个发,当病人能准确发音后,三个连在一起重复,每日重复训练多次,直到病人训练好为止。

2. 4针灸、按摩护理及中药疗法

中风后遗症患者希望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使自己尽快康复。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可采用不同针刺方法,体针多用肢体功能恢复的穴位,如采用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合谷、外关等。按摩一般是针对瘫痪肢体采用由上而下进行,如下肢先从大腿开始,继而小腿直到足趾,上肢从肩关节开始,继而上臂、前臂直至手指,在肌肉较丰满部位采取按摩、揉捏结合,以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变形孪缩。中药辅助治疗,对于半身不遂的患者可予补阳还五汤加味:当归尾、川芍、黄蔑、桃仁、地龙、赤芍、红花、石H蒲;语言不利者可予解语汤加味:自附子、石H蒲、远志天麻、全蝎、木香。口眼唱斜者可予牵正散加味:自附子、全蝎、僵蚕加减;痰涎盛者加半夏、远志以化痰浊;痰浊重者加穿山甲、水蚁 .桑枝加强活血通络,祛癖生新之力;心阳虚者加桂枝、炙甘学;下肢瘫痪显著者加桑寄生、川续断、牛膝、肉从蓉、远志。同时配合药枕理疗法(菊花、冬桑叶、野菊花、辛黄、薄荷、红花混匀捣碎,拌入冰片500g,装布袋枕头)。药浴理疗法用通血化癖浴中药泡液500mL与清温水相混,浸泡肢体约30min后洗浴,可起到通脉活血化寮之功效。

3讨论

中风后遗症的恢复过程漫长,易导致患者、家属失去治疗耐心及信心。笔者认为及时有效的情志调护是病人康复治疗的基础,中医辨证指导下的饮食调护是康复治疗的保证,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是促进后遗症功能恢复的主要手段,而对重症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则是保证康复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才霞,陈惠卿. 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10,01:155-156.

[2]李惠冰. 中风后遗症患者56例的康复护理效果探讨[J]. 医学信息,2010,02:435-436.

[3]谢维廉. 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 交通医学,1994,02:294-295.

作者:赵庆云

第3篇: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中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采用中医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AS、SDS、FMA、GQOIL评分。 结果 干预后两组SAS、SDS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FM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GQOIL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GQOI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风偏瘫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风;偏瘫;中医护理;康复

[

中医护理的基础是中医基本理论,中医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一思想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方面。中医护理工作的原则是辨证,根据病情不同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整体的护理措施[1,2]。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痹阻脑脉或者血溢脑脉外。中风后的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良好的护理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宋灵敏[4]研究显示对脑卒中患者采取中医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研究将中医护理用于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中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1)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经影像学确诊;(3)神志清,精神正常,无精神病病史。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2)合并血液疾病患者;(3)既往有脑部肿瘤;(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导致重度昏迷;(5)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急性期过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干预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1)整体护理。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中医整体辨证观,制定有针对性的整体性的护理计划。(2)情志护理。情志护理是通过调节情绪的方法达到机体功能的效果。康复锻炼时播放悦耳舒适的音乐,在音乐背景下随着指导语引导患者进行想象,通过美好的想象消除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3)穴位按摩,每天按摩3次,每次10 min。(4)饮食护理。中医认为“食药同源”,饮食可调节人体平衡,影响脏腑生理、病理等。中医重视食物疗法,脉络阻滞者可选用柑橘、萝卜等,脾胃气虚的患者可选用红枣等。(5)生活起居护理。《内经》认为人要获得健康,必须“顺四时、调阴阳”,即生活起居须与自然变化相适应,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6)运动康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功能锻炼,中医注重规律呼吸、全身肢体运动适量,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1.3 评价方法

干预前与干预后采用SAS[5]评分与SDS[6]评分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焦虑评定量表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计分,频度越高则评分越高,其中15个条目为负性陈述,按1~4顺序评分,其余5项用正性词陈述,按4~1顺序反向计分。20个条目得分总和为粗分,乘以1.25取整数,为标准分。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及以上。抑郁自评量表含20个项目,采用1~4级评分方法,频度越高则评分越高,其中10个条目为负性陈述,按l~4顺序计分,其余10项用正性词陈述,按4~1顺序计分。20个条目总分为粗分,乘以1.25取整数为标准分。抑郁程度: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干预前后采用FMA[7]、GQOIL[8]评分评价患者运动障碍情况、生活质量。FMA分为上肢积分66分,下肢积分34分,满分100分。GQOIL共74个条目,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评定受评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2。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SAS、SD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干预后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QOIL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干预后GQOIL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GQOI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部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的一门应用科学。中医护理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施护。辨证施护包括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病因辨证。中医护理强调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护理工作的精髓是施护,即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护理工作中,整体体现在统一、完整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体各部分之间不可分割,互相协调,相互影响。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7,8]。中医重视内外环境的统一,中医护理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护[9-19]。辨证是前提与依据,护理是手段与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从整体上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整体的、辨证的、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20,21]。

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人的七种情绪,人的心理活动,中医统称为情志,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应[22,23]。中医认为七情平稳,气血调和,情志异常,伤及脏腑。影响情志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病理因素、个体因素等。恶劣的情绪可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机体发生变化,功能及代谢异常,影响脏腑功能。情志护理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本研究将情志护理用于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护理中,以期通过情志护理,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功能康复。情志护理注意要诚挚体贴,全面照顾,因人施护,有的放矢,乐观豁达,怡情养性,避免刺激,稳定情绪。饮食护理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千金要方》中记载“为医者,必须洞视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令药。”如果临床辨证准确,能做到:药食相须,温寒相医,无味相适,可提高临床效果,加速患者康复[24,25]。反之,如果药食相杵,寒温失当,五味过偏,就可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导致病情恶化。饮食护理也注重整体观与辨证观。中医饮食四性疗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我们将中医饮食护理用于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以调节患者阴阳平衡,达到促进康复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给予中医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同时注重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后,两组SAS、SDS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SAS、SDS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GQOIL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GQOI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中医护理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护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风偏瘫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江月贞,黄美珠,林增萍. 中医护理12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129-130.

[2] 张传美. 中医护理干预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4):137-138.

[3] 景洋. 合并睡眠障碍的稳定期慢性心衰患者中医护理的疗效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4):139-140.

[4] 宋灵敏. 浅谈脑卒中患者的中医护理[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2):234-235.

[5] Zung WWK. A 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 Psychosomatics,1971,12(6):371-379.

[6] Zung WW.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65,12:63-70.

[7] Duncan PW,Propst M,Nelson SG. Reliability of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sensorimotor recovery following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J]. Phys Ther,1983,63(10):1606-1610.

[8] Varni JW,Seid M,Kurtin PS. PedsQL 4.0: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version 4.0 genericcore scales in healthy and patient populations[J].Med Care,2001,39(8):800-812.

[9] 賀荣.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2):85-86.

[10] 张敏.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的实用性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2):212-213.

[11] 甘凤琴. 中医护理干预对产后缺乳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2016,(5):122-125.

[12] 张艳媚,翟妍,李鑫楠. 中医护理措施对2型糖尿病患者失眠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科学,2016,6(5):132-135.

[13] 陈秀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干预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7,(5):124-125.

[14] 白芮,李文娟. 中医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6,(5):116-118.

[15] 邹勃. 中医护理干预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3):112-113.

[16] 黄启莲,张来燕,罗颜. 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J]. 中国医药科学,2016,6(10):108-111.

[17] 孙晶. 冠心病患者施行中医护理对预后的干预作用分析[J]. 当代医学,2016,22(7):124-125.

[18] 沈冬妹. 中医护理在痔疮手术后便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0):84-85.

[19] 卢璇,苏柳平,曾国娣,等.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护理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7,15(17):97-101.

[20] 王会芳,刘晓春,尹艳君,等.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后便秘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评价研究[J]. 四川中医,2016,34(8):218-220.

[21] 温敏. 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中风(脑出血急性期)病人的效果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5,7(28):136-137.

[22] 龚礼敏,张雅丽,蔡珏. 中医护理方案在中风(脑梗死康复期)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5,13(7):601-602.

[23] 李秀. 中医护理方案在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的应用总结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7,9(5):82-84.

[24] 卢春玲,刘蕾,梁艳,等.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12):95-96.

[25] 牛瑞林. 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康复的优质中医护理体会[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4):507-509.

(收稿日期:2018-09-13)

作者:陈贤 刘京 袁军 陈秀荣 张素钊 王惠仙

第4篇:中医中风住院病历

入 院 记 录

姓名:xxxxx 出生地:江西省新建县

性别:男 入院日期:2012年03月21日9时 年龄:68岁 记录日期:2012年03月21日11时 婚姻:已婚 发病节气:春分第二天 职业:无 病史陈述者:本人 可靠 民族:汉 住址:新建县xxxxx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

现病史:患者于二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送当地医院,当时测血压:200/100mmHg,查头颅CT示:脑干、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及左侧小脑梗塞灶及软化灶。住院经活血溶栓、降压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现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求进一步康复,故来本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无吸烟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其他情况:出生于原籍,无不良生活史,无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22岁结婚,爱人及子女体健,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性疾病史。

体 格 检 查

T :36.5℃ P :85次/分 R: 21次/分 BP:14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软。舌淡,苔白腻,脉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辅助检查:暂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姓名:xxxxx 性别:男 年龄:68岁 科别:中医科 床号:八床 住院号:2035

首 次 病 程 记 录

2012-03-21 09:00Am 患者xxxxx,男,68岁,农民,江西新建人,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2012年03月21日9时由门诊拟“中风”收我科住院治疗。

患者于二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送当地医院,当时测血压:200/100mmHg,查头颅CT示:脑干、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及左侧小脑梗塞灶及软化灶。住院经活血溶栓、降压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现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求进一步康复,故来本院就诊。查体:T :36.5℃,P :85次/分,R: 21次/分,BP:14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软。舌淡,苔白腻,脉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辅助检查:暂缺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等,中医诊断为:中风。

中医辩证依据:根据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舌淡,苔白腻,脉弦等,辩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病因病机分析:年老体衰,元气既虚,致气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乏力,脉络不畅而形成气虚血瘀之证。瘀阻脑脉,则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血行不畅,经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瘀血内停,气虚血不上荣故面色晄白;心脉失养,故心自悸动;气虚不摄,则自汗,短气乏力,舌淡,苔白腻,脉弦为气虚血瘀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1.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长,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2.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姓名:xxxxx 性别:男 年龄:68岁 科别:中医科 床号:八床 住院号:2035

3.中风与痫证 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痫症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抽搐而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

西医诊断依据:

(1)50岁以上。高血压病史10余年。

(2)临床症状: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等。 (3)体征:BP:140/80mmHg (4)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脑出血相鉴别。脑出血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多有高血压病史,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头部CT及MRI可明确诊断。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西医诊断:1.脑梗塞

2.高血压病一级

治则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 当归10g 赤白芍各2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6g 地龙10g 党参15g 鸡血藤30g 桑枝30g 桂枝10g 怀牛膝6g 独活10g 杜仲15g 桑寄生20g ×7剂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二次。

针灸: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平补平泻针法,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

推拿:治宜益气通络,推拿在脊柱两侧,患侧为主按揉,患肢肌肉以揉捏法为主,配合四肢关节的屈伸等运动,患侧上肢屈肌,下会伸肌为手法刺激重点,并用擦法刺激手足阳明经筋皮部为重点,手法宜轻柔,并可根据缪刺方式,在肢体健侧交叉取穴。隔天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

(2)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抗凝溶栓,扩张血管。 (3)其他对症手段。 辨证调护:

姓名:xxxxx 性别:男 年龄:68岁 科别:中医科 床号:八床 住院号:2035

(1)积极防治高血压。

(2)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xxxxx 2012-X-XX 8Am x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今天查房,患者一般情况可,右侧肢体活动欠佳。查体:体温36.6℃,P :86次/分,R: 22次/分,BP:140/80mmHg,神清,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食纳可,大小便正常,继续针灸上述穴位捻转治疗。

xxxxx 2012-X-XX 8Am x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一般情况可,右侧肢体活动欠佳。查体:体温36.1℃,P :86次/分,R: 22次/分,BP:140/80mmHg,神清,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舌淡,苔白腻,脉弦。食纳可,大小便正常,继续针灸上述穴位捻转治疗。

xxxxx 2012-X-XX 8Am x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一般情况可,右侧肢体活动有所好转。查体:体温36.3℃,P :84次/分,R: 21次/分,BP:135/80mmHg,神清,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舌淡,苔白腻,脉弦。食纳可,大小便正常,继续针灸上述穴位捻转治疗。 xxxxx

2012-X-XX 8Am x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一般情况可,右侧肢体活动基本好转,生活可基本自理。查体:体温36.4℃,P :82次/分,R: 20次/分,BP:135/75mmHg,神清,心肺听诊无异常。右侧上肢肌力可做抬举运动,手指收缩良好,下肢可做中度抬举运动,可抵抗少许阻力。舌淡红,苔白,脉弦滑。食纳可,大小便正常。患者要求出院。xxxxx主任医师查房后同意出院。出院诊断为:中医诊断:中风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西医诊断:1.脑梗塞,2.高血压病一级。瞩其积极防治高血压,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建议继续门诊针灸推拿治疗。 xxxxx

第5篇:针灸科中风门诊病历

中风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

现病史:患者于二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送当地医院,当时测血压:200/100mmHg,查头颅CT示:脑干、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及左侧小脑梗塞灶及软化灶。住院经活血溶栓、降压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现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求进一步康复,故来本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无吸烟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 :36.5℃,P :85次/分,R: 21次/分,BP:14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软。舌淡,苔白腻,脉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等,中医诊断为:中风。

中医辩证依据:根据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舌淡,苔白腻,脉弦等,辩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病因病机分析:年老体衰,元气既虚,致气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乏力,脉络不畅而形成气虚血瘀之证。瘀阻脑脉,则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血行不畅,经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瘀血内停,气虚血不上荣故面色晄白;心脉失养,故心自悸动;气虚不摄,则自汗,短气乏力,舌淡,苔白腻,脉弦为气虚血瘀之象。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针灸: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平补平泻针法,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

推拿:治宜益气通络,推拿在脊柱两侧,患侧为主按揉,患肢肌肉以揉捏法为主,配合四肢关节的屈伸等运动,患侧上肢屈肌,下会伸肌为手法刺激重点,并用擦法刺激手足阳明经筋皮部为重点,手法宜轻柔,并可根据缪刺方式,在肢体健侧交叉取穴。隔天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第6篇:中风中医诊疗常规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 1诊断 1.1诊断依据

1.1.1 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1.1.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1.1.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1.1.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1.1.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1.2 证侯分类 1.2 .1中经络

1 .2.1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言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1 .2.1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术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腻腻或黄腻,肺眩滑。 1 .2.1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1 .2.1 .4 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日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1 .2.1 .5 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Ⅱ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1 .2. 2 中脏腑

1 .2 .2. 1 风火闭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刚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1 .2 .2.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1 .2 .2.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1 .2 .2. 4元气衰败:神昏,面包苍白,瞳神扩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2治疗常规 2 .1一般处理

病情急重者.保持病人安静卧床休息,避免长途搬动;进行必要处理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或避免振动;严格控制探视,禁止打扰病人,昏迷患者取卧位或头部侧转,有假牙者须取出.同时松解衣领。痰涎壅盛者,可将痰吸出。起病l~2周持续吸氧.卧床时间2~4周。长期卧床者须预防褥疮形成。无论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均应避免情志刺激,饮食宜清淡,二便应保持通畅。 2 .2 辨证论治 2 .2 .1中经络

2 .2 .1.1:肝阳暴亢:基本治法为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汤药选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成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40~60ml,静脉滴注,日l次;或清眩治瘫丸l丸。日2次,口服,或脑立清10粒,日2次,口服;或龙胆泻肝丸1丸,日2次.口服。针刺:合谷、三阴交、涌泉、太溪、百会穴。用泻法。推拿:一指禅法推面额,自印堂经神庭至头维.再从睛明绕眼眶一周到迎香.绕口唇经下关、颊车至人中。一指禅推风池、曲池、合谷.拿肩井.按揉环跳、委中、承山。滚患侧肢体,被动屈伸各关节,掌擦肢。

2 .2 .1.2风痰阻络:基本治法为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汤药选用导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配服牵正散3~5 g,日2次,黄酒送服;或配用复方牵正膏帖敷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迎香等穴。若言语不利.可配甩解语丹1丸.日2次.口服。其余成药可选用华佗再造丸8 g,日2次,口服;或人参再造丸l丸,日2次,口服。也可配用血塞通注射液0.2 g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 ml,静脉滴注,日1次。针剌:百会、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中脘穴。用平补平泻法。推拿:一指禅推中脘、丰隆、天枢、膻中;顺时针方向摩腹、督脉和 足太阳膀胱经·滚患侧上下肢;被动活动各关节;按揉肩贞、曲池、台谷、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穴.

2 .2 .1.3痰热腑实:基本治法为通腑泻热化痰。汤药选用星萎承气汤加味。成药选用黄连上清丸2丸,日2次.口服;或牛黄上清丸1~2丸,日2次.口服;清开灵注射液40~60ml,静脉滴注,日1次。针刺:合各、下巨虚、曲池、三阴交、支沟、太溪。用泻法。推拿:一指禅推中脘、丰隆、天枢、膻中;顺时针方向摩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滚患侧上下肢;被动活动各关节;按揉肩贞、曲池、台谷、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穴.

2 .2 .1.4气虚血瘀:基本治法为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汤药选用补阳还五汤为其基本方。成药配用血塞通往射液0.2 g,静脉滴注,日 1次;或消栓日服液10~20oml,日2~3次.口服;或脑血栓片7片.日2次.口服;或偏瘫复原1丸,日2次,口服;或血栓口服液10mI.日3次,口服。针刺:足三里、气海、合谷、太冲、膈腧、膻中穴。用补法.推拿:一指禅推气海、关元’膻中、血海、三阴交;滚上下肢前侧;按揉伏兔,阳陵泉、解溪、肩井、曲池、合谷、环跳、委中、承山.重点按膈俞、脾俞,胃俞穴;滚背部及患侧上下肢;掌擦患侧肢体。

2 .2 .1.5阴虚风动:基本治法为滋阴熄风。汤药选用大定风珠。成药选用杞菊地黄丸l丸。日2次.口服;或六味地黄丸l丸,日2次.口服。若阴虚火旺而见骨蒸潮热.遗精盗讦者则可配甩知柏地黄丸l丸,日2次.口服。针刺:三阴交、太溪。推拿;一指禅推肝俞.膈俞;直擦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滚背、腰、臀及患侧上下肢;按揉肩贞、曲池、合谷、环跳,委中,承山、太冲、行间;被动活动肩、肘、腕,髋、膝、踝各关节;掌擦上下肢。 2.2. 2中脏腑

2.2.2.1 风火蔽窍:基本治法为镇肝熄风.清热开窍.神昏时用神犀丹1粒.研末分次送服;或予清开灵注射液60~120 ml,静脉滴注,日l~2次;也可配用大承气汤煎取液200~250ml,保留灌肠或肛门滴注。日2次.以急下存阴;神志渐清后改用清营汤合竹叶石膏汤治之;清开灵注射液可继用.量减至40~60m1.日1次。其余成药可选用黄连上清丸2丸,日2次,口服。或牛黄上清丸1~2丸,日2次.口服。安宫牛黄丸3 g,日2次,口服。针剌:人中,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

2.2.2.2 痰火闭窍:基本治法为清肝熄风.豁痰开窍.首选安宫牛黄丸1~2丸灌服(或鼻饲).日 2次;或予局方至宝丹l~2丸灌服,日2~3次;或用安宫牛黄栓1~2粒.直肠给药,同时配用清开灵注射液60~120 m1.静脉滴注.日l~2次。神志清醒后可口服羚羊角汤煎剂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成药用牛黄清心丸3 g.日2次,白开水送下。若病情较稳定,可加用脉络宁注射液20 m1.静脉滴注.日1次。痰盛者加鲜竹沥口服液10~20 ml。日3~4次。针刺:人中、合谷、太冲,丰隆、中脘、商阳。用泻法。

2·2·2·3 痰湿蒙窍:基本治法为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急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l~2丸,日2次:神志清醒后改用涤痰汤煎剂口服。成药配用痰饮丸14粒,日2次,早晚服用。针刺:人中、内关、巨阙、丰隆。用泻法。

2·2·2·4元气衰败:基本治法为益气回阳,救阴固脱。立即静推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20 ml,待四肢转暖后.改用参附注射或生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日1次,也可加用黄芪注躬液20~60 ml,静脉滴注,日1次。汤药以参附汤及生脉饮为主。艾灸:关元、神阙(隔盐灸),用大艾柱灸,壮数宜多。 2.3 康复指导

中风病的康夏医疗十分重要,尤其是后遗症期。药物可依证型不同选用复智胶囊、血栓心脉宁、利脑心、脑立清、 大活络丸。其余还有食疗、水针、头皮针、耳针、推拿、气功、拍打健身法及沐浴疗法等。

附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第7篇:中医推拿治疗疗中风后遗症

中医推拿治疗疗中风后遗症

在多年的推拿临床中,笔者经验认为治疗中风病的最佳时期为中风病的恢复期。确切的说,中经络应在15天以后治疗,中脏腑应在30天后治疗。此为最佳的治疗时间。因为此时病人机体最需要的是尽快建立起血栓区周围的侧支循环系统。此时进行推拿按摩治疗可扩张血管,促进气血运行,使治疗药物吸收速度加快,从而使侧支循环系统得以尽快建立。但此时所采用的推拿手法宜轻而不宜重,而后遗症期的治疗手法宜用中力或重力为好。以下为本人推拿治疗中风病的具体手法,分为头颈部、背腰部臀腿部和上肢部的推拿手法共四部分。

1、头颈部的治疗手法

1.1患者俯卧位,医者双手拇指沿肩上线由内向外反复点压揉拨5-8次,然后医者在颈部两侧做常规推拿按摩手法。如拿法、揉法、滚法、摩法、捏法等。然后在用双掌挤压法挤压颈部两侧的肌肉从大椎穴至风池穴。

1.2在头部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沿头部经脉线由前至后循经按摩。可采用压法、点法、按法、揉法、钳行捏拿法、干梳头法、抓球法等。点按上星、百会、四神聪、护脑、风池、风府等穴位。其中,对双风池、风府三穴进行重点的长时间的点、压、揉颤等手法按摩。在患者可接受的情况下,手法宜重,指力直达于颅内。具体手法如下:

点压风府穴时,用力方向朝向上星穴:对左右风池穴,用力方向应分别朝向对侧的额角。此手法对疏通经络和扩张脑血管,建立脑部的侧支循环系统可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一手法本人称为封三风法,这也是本人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法的重点特色。此处按摩时间宜长,10分钟左右为好。

2、背腰部的治疗手法

2.1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侧,先在患者背部沿督脉与膀胱经由上至下施行直推、以反向两肋侧的分推,每个动作施术5-8次。

2.2依膀胱经循行方向施行掌揉法、搓擦法、摩法、肘揉法等常规按摩手法进行大面积的宏观调整治疗。

2.3用拿脊法在脊柱两侧膀胱经线施术。双手在脊柱两侧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拿住皮肤,在腰部由下至上施行捏拿,直至肩部为止。也可在向上捏拿的同时配合提拿法。方法是每向上捏拿四寸左右即向空中提拿1次,交替进行。施术时,手法力度适中。不可暴力施术。也可采用两手在一侧膀胱经同时使用,再左右交替治疗。

2.4压脊法医者右手无名指、小指弯曲。拇指压于指背侧上形成空拳,食、中二指呈勾状,用第二指骨背侧面按压在脊柱两侧的皮肤上,由上至下点压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施术8-10次,力度由轻至重。如患者体型过于肥胖,医者可将左手按于右手背上帮助用力。医者也可采用双手拇指压脊法。在脊柱两侧进行治疗。

2.5颤掌压脊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侧,医者用单掌或双掌压在患者的脊柱上,从上至下,边颤边压边往下走,直到骶部为止。

2.6滑拿肩背法医者双手搭在患者两肩上,拇指放于肩并穴后方,其余四指放置于肩井穴前方,进行捏拿肩井穴5~8次。然后,拇指在背部向下滑动,扩大捏拿面积,达到滑拿效果。

背腰部的推拿手法应用中力或重力为好,因为背腰部的肌肉比较丰厚,用力不够恐怕达不到治疗效果。也可根据临床中患者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耐受力的大小等具体情况而决定用力的轻重。

3、臀腿部的治疗手法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于臀部和双腿后部的治疗,使用踩跻法明显优于其他常规的手法按摩。因为臀腿后部的肌肉十分发达,以致常规的手法按摩对臀腿后部的穴位与经络的刺激力度远不及踩桥法所达到的良好效果。其方法如下:

3.1患者俯卧位,双踝下垫一个直径为10era的足枕。医者的双脚分别踩在患者两腿的承扶穴与殷门穴上。双足交替踩踏双腿与双臀。并用足拇指点压环跳穴,滑踏双臀。再用双足同踩患腿,用足拇指点压承扶穴与殷门穴。然后,医者立于床上,用单足搓踩小腿,点压承山与涌泉穴。医者下床后采用掌指侧敲击法按摩背腰臀腿部,再用空掌扣击骶部穴位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可达到更好的疗效。

3.2患者仰卧位,对患肢的前、外、内侧进行常规手法按挛。可用推、揉、压、拿、搓、擦滚法等手法。点压气冲、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并用曲髋膝法、摇髋法活动髋膝关节,防止肌肉粘连和关节强直。

4、上肢部的治疗手法

在患者上肢部采用常规手法按摩。可用推、揉、压拿搓、擦滚等手法,点压肩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并屈曲肘关节:上举上臂(活动肩关节),环转摇臂以防止久病不动造成肩关节周围炎。到此中风病的推拿治疗就全部接束。患者结束治疗以后先不要下地。在床上休息10分钟为好。患者回家以后在床上躺着要多做登空动作和活动肩肘关关节。以加强锻练。待能下地以后,还要练习多走路。还要手握橡胶圈锻练手部的握力,再用手拿筷子练习加小木块或小木棍的方法,以锻炼手部的活动能力,尽可能的多做功能锻炼。可达到更好的恢复效果。

5、典型病例

刘某,男,55岁,2007年11月前来就诊,患者就诊时已经丧失了自由行动能力。病人主述:半月前夜间起夜时摔倒,交发痰病,半边身体不听使唤。临床检查:患者口歪眼斜,言语含混不清,但神志尚还清楚,膝反射阳性,足跞趾背伸力检查阳性:手握力检查阳性。对指试验阳性。右侧肢体瘫痪不能动,CT检查见患者左侧大脑半球有血栓形成。经过医院20天的药物治疗以后,稍有好转,然后来我诊所就诊,诊断为中经络型中风病。治疗方案:①采用手法按摩,可用推、揉、捏、拿、搓擦、敲击法等常规按摩手法进行推拿。施术部位在全头及颈部,双肩部及右侧患病的半边肢体。常用穴位:印堂、鱼腰、四白、太阳:迎香、人中、地仓)廉泉、百会、肩井穴及患病肢体上的常用穴位都可选用。②重点治疗部位是头颈肩部。要在双风池、哑门、风府穴处多做点压揉颤手法、三穴滑揉点颤法、封三风法。此法操作要领:点颤风池时,发力方向应朝向对侧额角,点颤风府时,发力方向要朝向前额的督脉线与发际之交点,每次做15分钟。开始时手法轻一些,然后逐渐加大手法的力度。③要在患者各关节部位进行屈伸的活动,以防止关节发生粘连强直。嘱患者多做握橡胶圈、用筷子夹物品的活动。多走路、多活动加强肢体锻炼。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该患者已经迭到基本痊愈。康复标准:口歪眼斜消失,语言功能恢复正常,手握力恢复。但仍力弱不如健侧,下肢恢复得很好,已经达到完全正常,生活自主能力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病例二:王某,女。70岁,2005年3月前来就诊,病人主述,病人在2002年2月发病的,发病前曾多次出现上眼睑下垂。口角歪斜。言语含糊不清,每次出现的时间不同,有时仅出现几秒钟。也有发病超过1分钟的时候。几个月后。在2月份白天时突然发病,发病时突然摔倒,昏迷不醒。48小时后CT检查发现左侧脑部有血栓形成。1个月后出院,采我诊所就诊。临床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走路时点脚跛行,手及上肢萎软无力,上肢不能前举,握力试验阳性。对指试验阳性。闭嘴鼓气试验阳性,足霹趾背伸力检查试验阳性。治疗方案与病例一相同。治疗1个月后,走路跛行消失,手握力检查好转,上臂可抬举过肩达1300。对指实验阴性但无力。3个月后,走路强健有力,手握力基本正常,对指实验正常,各部关节功能活动都已恢复正常,患者机体功能活动已恢复到病前状态。建议患者日后加强锻炼,长期服药。预防复发

第8篇:中风后遗症、肢残等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一、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

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 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 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

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

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 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 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一般 操作如下:

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每穴按摩1分钟,手法适中。

2、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 肉,然后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次5分钟。

3、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 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

4、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两手拇指腔探压背部脊柱两侧,由上至下进行,并用手掌在背腰部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然后用 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臀部及下肢后侧的肌肉群,轻抚几次,每次5分钟。

5、患者取坐位,按摩者站在患者的背面,按摩风池、肩井穴,再按揉背部,并轻抚 几次,这一套动作进行5分钟。

(四)其它

1、吞咽障碍训练:练习咀嚼动作和吞咽动作。

2、言语治疗:口形训练和唇舌功能训练(如发音)。言语不利根据中医理论可分两型:风痰阻络型方用解语丹,成药可用散风活洛丸;肾虚精亏型方用地黄饮子。

3、心理障碍康复:心理护理是根据中风患者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进行的有效护理。家人应该用真挚的感情与患者交往,了解患者,掌 握患者适应能力、性格、不同阶段心理状态。通过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物质帮助、宽慰、鼓励,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及行为。对患者任何一点微小进步 要给以赞扬,给予精神鼓励。可以配合中医的情志调摄法、气功等疗法来改善病人的心身。

只有适当地锻炼才有好的效果。因此,中风病人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遵守以下原则:

(1)持之以恒:每日至少锻炼一次,坚持不懈,否则锻炼的效果不易巩固。

(2)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运动的难度和运动量。

(3)因人而宜:要根据各自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和活动量。

(4)劳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防止心跳过快(每分钟不能超过140次)及心律紊乱,防止血压过高,避免屏气动作及过度用力。如果运动后出现肌肉紧张,说明运动量已经过大。要适当减少。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6)加强正常肢体及躯干功能的锻炼,以代偿残肢功能。

(7)预防废用综合征,防止肩发僵、肢体挛缩畸形等后遗症。

(8)装配假肢及矫形器。对截肢者装配假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对某些肢体畸型、运动异常的患者装配适当的矫型器,可以预防畸形进一步发展,补偿功能活动。对行走不方便的患者,可配备手杖。

(9)在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时,要学习使用辅助装臵及简单工具。

(10)要按神经系统疾患的康复原则进行锻炼,运动量开始要小,病后数周再开始功能训练。

另外,中风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体力活动显著减少,胃肠道蠕动相对减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发生便秘,因此,给瘫痪病人进行饮食调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饮食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必须满足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总热能的需要。②多饮水、多食半流质食物。③忌浓茶、酒类、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④根据引 起瘫痪的病因,调整饮食宜忌,控制食盐、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如蛋类、动物内脏和肥肉等)的摄入,增加含丰富B族维生素的食

一、颈椎病中医药康复

二、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三、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二)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三)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四)文体治疗: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进行功能恢复,如轮椅篮球、台球、网球、乒乓球、射箭、击剑、轮椅竞速、游泳等,一方面恢复其功能,另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娱乐。文体活动的好处在于可提高运动功能和改善体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参加文体活动可以分散对自身残疾的注意,许多文体活动可以和健全人一起进行,对他们积极参与和重返社会十分有利。

(五)中医治疗: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有助于截瘫病人残余肌力的恢复和大小便的功能改善。另外,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对治疗截瘫并发症也有一定效果。

(六)截肢者康复的主要环节

一般截肢手术完成后约在14天左右拆线,拆线后即需进行残肢弹力绷带包扎。为防止残肢水肿及促进残肢成熟,要进行残肢的拍打,使残肢皮肤增厚,提高残肢耐受力,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同时应根据截肢的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大腿截肢患者主要进行髋部的肌力训练及预防畸形发生,具体方法是:患者俯卧位后伸大腿训练臀部肌力,卧位向上抬腿,训练大腿外侧肌力。注意保持髋关节的正常位臵,不要长期坐位,防止出现髋关节屈曲畸形。小腿截肢患者主要训练膝部肌肉力量,进行患肢的伸膝及屈膝肌力训练。注意保持膝关节的伸直位和防止膝关节的屈曲畸形。上肢截肢后的患者,首先应进行利手交换训练,配合健侧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活动肩肘关节,进行残存肌肉的肌力训练。

安装假肢后,要先学会熟练的穿脱假肢,然后再进行使用假肢的训练。下肢假肢训练从站立平衡开始,到扶拐或步行器行走,到独立行走及适应各种不同路面的行走训练及保护性训练。上肢假肢训练主要有开闭手、屈肘、锁肘、开肘锁、物体的拿放移动、日常生活的穿脱衣服、开门、写字、打电话等。

四、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态,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臵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

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五、骨折中医药康复

(一)骨折术后的康复

骨折术后的康复,首先在心理上要有正确的“康复”。术后要学会转移情绪,避免将精力集中疾病上。如有顾虑、猜疑、应坦诚告诉,以便做好心理方面的疏导和解 释。尤其是脊柱骨折引起的截瘫患者,其基本上处于“残障”水平,其心理障碍是很严重的。家人应该用真挚的感情与患者交往,了解患者,掌握患者适应能力、性 格、心理状态。通过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物质帮助、宽慰、鼓励,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及行为。对患者任何一点微小进步要给以赞扬,给予精神鼓励。 可以配合中医的情志调摄法、气功等疗法来改善病人的心身。

(二)骨折愈合早期的康复

骨折愈合早期应以动静结合、局部与全身并重。以患肢肌肉等长收缩为主;非固定关节的患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尽量保持健肢的正常活动。一般骨折早期药物治 疗,西药以消炎镇痛为主,中医中药早期以行气活血、清热凉血为主,行气活血常用方药如:复元活血汤、柴胡疏肝散、顺气活血汤等;清热凉血常用方药如:加味 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等。也可用外用药膏贴敷,消瘀褪肿止痛类膏药如消瘀止痛膏、消肿散等外敷,适用于骨折初期肿胀疼痛。还可用现代的物理疗法如温热疗 法是最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够起到局部镇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伸长胶原纤维、解除痉挛等效果。比较表浅的温热疗法有红外线和温水裕等,热力能够到达深 层的则有超短波、极超短波、超音波等。一般骨折后1-2周,运动锻炼以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原则上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他各部关节均应功能 锻炼,要求锻炼次数不在多而在于精,每天要有点进步。

(三)骨折愈合中期的康复

骨折愈合中期骨折断端已有纤维骨痂形成,骨折已较稳定,应在原运动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量,增加强度,对相关肌肉进行抗阻训练。中药在骨折中期以和营止 痛、接骨续筋为主,常用方药如和营止痛汤、续骨活血汤、接骨丹等。外用药膏贴敷以接骨续筋类为主,常用膏药如接骨续筋膏等。还可以用中医中药热敷熏洗、热 熨等。骨折2周后其运动量在原运动量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强度,应在医务人员或家属帮助下逐步活动上、下关节,动作应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上肢:如患者感到 肌肉有力,骨折部无压痛,在完成握掌动作基础上,做一些自主性的关节屈伸活动,并从开始的单一关节活动,过渡到几个关节的协同锻炼,但应限制多骨折部产生 剪应力的方向运动。

(四)骨折愈合后期的康复

骨折愈合后期此期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此期康复重点应在因骨折而被止动的关节,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以主动运动为主,必要时辅以被动和抗阻运 动,如在持续被动运动机器(CPM)辅助下运动。此期中药着重以补养气血、补养脾胃为主,使气血旺盛而濡养筋骨,常用方药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十全大补汤 等等。骨折后期应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使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尽快恢复正常,由局部性的锻炼过渡到全身性锻炼。此期锻炼应注意,撤除石膏后的关节功能锻 炼,在锻炼前最好先热敷或理疗,有助于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常用的锻炼方法有:自身重量法、不负重练习法、负重练习法。此期可配合针灸、推 拿,取穴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以手、足阳明经穴,使局部经络疏通,血液循环加快,肌肉痉挛减轻。用推拿手法还可以帮助患者被动运动和抗阻运动,加强关节的 运动的范围。指导活动辅助装臵的使用,如各种支具、假肢等。

(五)骨折后的中医食疗

在骨折时期可以用中医食疗的方法,促进骨折尽快康复,如赤小豆适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许温服之,本方适用于活血化瘀期;猪骨头1000克、黄豆250克,加 水小火烧烂,加盐姜调味分饮食之;生黄芪30~60克,浓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等等。骨折时期饮食应注意:

1、忌多吃肉骨头:

有些人认为,骨折后多吃肉骨头,可使骨折早期愈合,其实不然,现代医学经过多次实践证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头,非但不能早期愈合,反而会使骨折愈合时间推 迟。究其原因,是因为受损伤后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肉骨头的成份主要是 磷和钙,若骨折后大量摄入,就会促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骨质内有机质的比例失调,所以,就会对骨折的早期愈合产生阻碍作用。但新鲜的肉骨头汤味道 鲜美,有刺激食欲作用,少吃无妨。

2、忌偏食: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肿、充血、出血、肌肉组织损伤等情况,机体本身对这些有抵抗修复能力,而机体修复组 织、长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肿的原料就是靠各种营养素,由此可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的关键就是营养。

3、忌长期服三七片:骨折初期,局部发生内出血,积血 瘀滞,出现肿胀、疼痛,此时服用三七片能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增加凝血酶,非常恰当。但骨折整复一周以后,出血已停,被损组织开始修复,而修复必 须有大量的血液供应,若继续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运行就不畅,对骨折愈合不利。

各个时期骨折康复的手段很多,各种现代的运动疗法、物理理疗,祖国传统的针灸、推拿、中医中药都对骨折康复有帮助。骨折康复治疗总的原则是在确保内外固定的同时,强调一个“早”字,“早”运动对骨折的尽快康复,尽快的适应生活,回归社会是很重要的。

六、颈椎病的中医药辨证治疗

(一)劳伤筋骨,气滞血瘀型。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二)肝肾精亏,筋骨失养型。治法:滋补肝肾,益精活血,方药验方(人参、黄芪、天麻、首乌、黑豆、乳香、没药、枸杞子)。可用中成药辅助如壮骨关节丸、骨质宁擦剂等等。

(三)颈椎病的针灸、推拿治疗

1、毫针疗法。可用补法、平补平泻法,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肩榆、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风池等。

2、水针疗法。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操作,用丹参注射液2—4ML,每次取2—4对夹脊穴,每穴注射0.5—1ML,每日一次,6次后休息1天。

3、推拿治疗。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肩榆、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风池、阿是穴、天宗等。手法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按拿法。颈椎旋转复位或颈项斜扳法。

(四)现代药物治疗与康复

1、药物治疗

①消炎、止痛、解痉:可用布洛芬、芬必得。②扩张血管,改善脊髓血运:可用烟草酸、地巴唑等。③维生素类应用:可肌注维生素B1及B12等。

2、理疗。可改善椎管周围组织血液循环,以利其功能恢复。

3、颈部固定。限制颈部过度伸屈或旋转。

4、牵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一般采用布带牵引。

5、手术。适应症:脊髓压迫症状进行性加重者、重症神经根型或椎动脉型、非手术疗法无效者。

同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9篇:中医护理病历

病人入院评估单

一、一般资料 包括科别、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联系地址、联系人、电话、入院时间、入院方式、(步行、扶行、抬入、担架、轮椅)入院诊断、入院原因(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红笔包括药物、食物)等。

二、生理评估

1、护理检查:T、P、R、BP 神志、精神状态:(清醒、模糊、嗜睡、昏睡、谵妄、昏迷);表情(自如、淡漠);面色(红润、潮红、苍白、萎黄);饮食:(正常、减退、多食易饥、饥不欲食);睡眠:(正常、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失眠);舌质:(暗红、淡红、青紫、);排便:(大便:正常、便秘、腹泻;小便:正常、失禁、尿潴留)

2、病情:

病情观察包括功能障碍、疼痛、肿胀、感觉、活动。

三、心理社会评估

情志:(开朗、忧虑、易怒、);思维:(正常、混乱);适应能力:(能独力解决问题、寻求别人的帮助);自理能力:(独立、需要帮助、完全依赖);婚姻家庭状态:(和睦);对治疗信心(有、无信心) 住院评估单

住院评估要每周评估一次,评估项目如下:

1、呼吸:(规则、困难)

2、舌象:(质稍红、苔薄黄)

3、脉象:(平脉、浮脉、沉脉、迟脉、洪脉、细脉、结脉)

4、神志:(清醒、恍惚、嗜睡、昏迷)

5、面色(红润、潮红、苍白、萎黄)

6、情志:(开朗、忧虑、易怒、)

7、体位(自主、被迫)

8、睡眠:(正常、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失眠);

9、皮肤(皮肤润泽、皮色枯槁、肌肤麻木)

10、便:正常、便秘、腹泻;尿:正常、失禁、尿潴留 专病主症可根据病种不同填写各科内容。 护理记录单

护理记录(注明日期、时间) PIO形式记录,记录护理诊断/问题P(相关因素)、护理措施(I)、结果评价(O)

护理记录就是护士记录对病人施与的护理措施,这些护理措施一定是基于病人出现了相应的护理问题而作出的,同时要记录你施与护理措施后的效果,也就是说病人的护理问题有无改善。 例:护理诊断/问题(P)

1、皮肤完整性受损

相关因素:与卧床局部组织受压,血瘀气滞有关。 护理措施(I) I

1、保持被褥柔软、整洁、无碎屑。

I

2、每2h翻身1次,轻轻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I

3、正确搬动病人,避免拖拉病人皮肤。 评价结果(O)病人皮肤完整、无损伤。

护理诊断(P)

2、疼痛

相关因素:(1)、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及肌肉痉挛有关;(2)、与气滞

血瘀或风寒湿邪凝滞有关。 护理措施(I) I

1、记录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 I

2、置病人于舒适的体位,鼓励病人经常翻身。 I

3、根据需要给予热敷。 I

4、支持并抬高疼痛的肢体。

I

5、在疼痛变严重之前,嘱病人使用止痛药物。 I

6、记录病人对疼痛缓解措施或止痛剂的反应。

评价结果(O)病人自诉疼痛消失或减轻;病人/家属能采取相应措施缓解疼痛。

护理诊断(P)

3、躯体移动障碍 护理措施(I) I

1、必要时给予止痛剂,并观察疗效。 I

2、病人卧床期间协助生活护理。

I

3、把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能伸手拿到的地方。

评价结果(O)

1、 尽管疾病限制躯体活动,病人仍显示出独自活动后的满足

感。

2、 能进行良好的躯体运动,无肌肉萎缩,活动好。 护理诊断(P)

4、排便方式改变

相关因素:饮食改变、活动减少、摄入液体减少、排便疼痛 护理措施(I) I

1、观察和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颜色和量。 I

2、观察并记录腹胀、腹痛情况。

I

3、根据遗嘱给予缓泻剂,灌肠并记录作用效果。 I

4、根据病人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活动量。

I

5、如病人不能自行入厕,提供便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I

6、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评价结果(O)

1、 病人排便正常。

2、 排便时疼痛减轻。

3、 病人排便失禁程度逐渐减轻。 护理诊断(P)

5、有受伤的危险

相关因素:头晕、眩晕、晕厥、骨质疏松、疲乏无力 护理措施(I) I

1、检测生命体征,了解病人有无高血压、心脏病、低血糖病史。

I

2、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入厕或外出有人陪伴。 I

3、头晕/眩晕发生时,嘱病人卧床休息。 I

4、将日常用品放于伸手可及之处,以便拿取。 I

5、为病人准备行动辅助工具,以防跌倒。 I

6、采取不同方式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评价结果(O)

1、 病人主诉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

2、 病人没有受伤。

3、 病人能够自诉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因素。 护理诊断(P)

6、焦虑

相关因素:对疾病的诊断、检查、治疗、预后等缺乏理解,运动功能改变,经济困难,陌生环境等 护理措施(I) I

1、识别引起焦虑的因素。

I

2、鼓励病人提出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病人表示理解。 I

3、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需要,帮助病人解决问题,使病人感到安全。

I

4、帮助病人结识病友,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缓解焦虑程度。 I

5、嘱病人家属不要在病人面前表现悲伤,焦虑情绪,不增加病人心理负担。

I

6、鼓励病人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 I

7、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

I

8、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加病人治愈的信心。 评价结果(O)

1、 病人能自述焦虑的原因。

2、 病人能说出减轻焦虑的方法。

3、 病人能正确对待所患疾病。

4、 病人情绪稳定,夜间睡眠安好。 护理诊断(P)

7、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肢体运动障碍 护理措施(I) I

1、置病人于正常进食体位,并考虑限制因素。 I

2、根据需要帮助病人进食。

I

3、评估病人的入厕自理能力和所需要的帮助程度。 I

4、了解病人大小便规律,以解决排便方式。

I

5、病人无法入厕时,及时给予便器,并提供方便的条件和隐蔽的环境。

I

6、大小便不能控制的病人使用尿布并及时更换,便后启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臀部皮肤的清洗干燥。 评价结果(O)

1、 病人能够自己进食。

2、 病人能自行入厕。

3、 病人能适应无法入厕的情况。 病人标准教育计划、病人满意度调查

教育内容包括让病人熟悉环境,住院注意事项,牵引、用药、锻炼等标准教育。教育对象为病人、家属。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 出院指导记录 简要进行出院小结,并对病人认真做好出院教育包括:营养、药物、活动与休息、注意事项等。针对病人病情做好康复指导。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医护理病历是护理文件书写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中医院开展中医护理、实行辨证施护的真实记录。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对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医院的护理水平的高低。 现就其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护土收集病史不认真,不深入病房询问病史,有的护士照抄医生病历或凭想象 书写,主观臆断,所以内容记录不够真实。

2、中医护理问题不确切,书写中存在着将医疗诊断作为护理诊断,或将护理措施作为护理问题等。

3、护理措施难落实。如在对一高血压患者在护理措施中指出,每二小时测血压一次,但护理记录单上却无记录;

4、护理记录不全面(PIO记录),记录不连贯,有的像记流水帐,没有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和治疗、用药后的效果。

5、出院指导不具体,内容简单,千篇一律。没有交待复查的具体时间,锻炼的方法,以及饮食的宜忌等。 6.中医术语欠准确, 不能熟练运用中医术语书写护理病历,常常出现用医学诊断代替护理诊断。 7.护理病历完成不及时,不少护理病历存在着回顾性记录,缺乏指导性和时效性。

二、分析 1.部分护士对开展中医护理认识不够, 认为护理病历书写太浪费时间且没有大的临床价值,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 2.部分护士护理业务素质较低, 特别是中医院护士大多未系统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水平不高,在中医整体护理病历书写上尚有一定困难。 3.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严重制约了护理工作的开展.这也是影响护理病历书写质量的原因之一。 4.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医院也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经济责任制,科室要完成医院的经济指标,如果增加人员,就给科室增加支出,而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又不能收费, 不能给科室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影响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5.人员使用不尽合理。由于我院专科医院护理人员相对较少, 在分工上没有按技术职称高 低、业务能力大小来进行分工搭配,都从事同一层次的护理工作,不能体现按职上岗,这也影响了中医护理的开展和护理病历书写质量的提高。

三、对策 1 加强对护士责任心的教育,教育护士多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心情舒畅,对护士信赖,配合治疗护理,顺利完成护理病历。 2.解决护理病历质量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一份高质量的护理病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 护理学、 健康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的知识才能完成。因此作为护理管理者,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鼓励护士参加高护自考,定期举办护理培训班, 请中医方面的护理专家和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讲课,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经验,从而提高护理及中医护理病历书写水平。 3.在开展中医护理过程中,希望医院领导的重视,使之在人力、 财力和物力上得到支持和保证, 特别是要尽量保证护士在岗人员的编制,护理的一系列 措施才可顺利实施。

上一篇:英语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汽修厂员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