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农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技农业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年来,罗源县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优农业,初步形成了以水产、食用菌、果茶、林竹、畜牧等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第一篇:科技农业论文

张桃林强调:加快“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2015年11月20~21日,2015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学会会长张桃林在论坛上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农情,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机遇,贯彻落实中央科技管理改革的战略部署,调整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重点,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张桃林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粮食亩产提高到359公斤,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可以说,我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举世瞩目。尽管成绩斐然,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内外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组织方式等都出现重大变化,这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张桃林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要加快实现从偏重土地产出率向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相结合,并更加注重资源利用率转变;从偏重粮食农业向粮食农业与粮经饲及大食物农业研究相结合转变;从偏重产中研究向产地、产中和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后储运加工的全过程覆盖研究转变,还要探索从“农业”向“农业+”的转变。为加快“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除调整农业科技发展方向重点外,还要拓展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布局、完善农业科技管理、壮大农业科技力量。同时,要构建现代農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高农业技术转化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二篇:农业科技研发支出与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明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创新环境在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具体机制及作用,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我国30个省(区、市)2005—2017年的农业相关数据,包括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研发支出强度、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等9个维度指标,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路径机理。【结果】我国整体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表现为西部地区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作用呈显著正向效应,东部地区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作用呈显著负向效应。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影响效果显著,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影响不显著,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效果显著。农业科技创新可调节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且调节作用在西部地区作用显著,其他地区不显著;整体创新环境可调节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其调节作用均为负向,且仅在西部地区的作用显著。【建议】调整政府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的空间结构,根据产业结构和产业特点分配研发支出;根据区域产业特征制定相应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认定资格体系;建立独立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通过成立国立技术收储公司盘活市场。

关键词: 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科技创新;农业生产;空间异质性

Promotion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YANG Zong-han1,2, LEI Liang-hai1*, YUE Gui-ning3, YAO Zeng-fu2

(1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Guangxi Aviation Logistics Research Center,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3Business School,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0 引言

【研究意义】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公布的《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2017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5%,但发达国家在2015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70%~80%(沈琼等,2018)。这在经济上的直接反映是整个农业产业升级尚缺乏科技支撑,60%以上的农副产品未得到循环、高值和梯次利用(魏后凯,2017)。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过低,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研发支出不足,加之科技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不高。因此,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发现制约科技投入转换率的具体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进而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前人研究进展】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区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则具有明显门限效应,农业科技投入达到一定标准后对生产效率提升作用显著(陈鸣和周发明,2016)。此外,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投入的农业研发资金获得成果转化之后,不仅能促使当地农业生产获益,还可带动周边地区获益(杨义武和林万龙,2018;赖昭豪等,2019)。相关研究也揭示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生产间的特定关系,政府部门在制定研发支出政策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确定当地的研发支出预算,以获取最佳的投入回报(赵丽娟等,2019)。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创新效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使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农业创新的衡量指标(王洋洋等,2019),其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具有显著关联,且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张淑辉和陈建成,2013)。除了全要素生产率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样可用来衡量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王洁和夏维力,2017),研究表明农业产值与科技进步率同步增长,增加政府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可在短期内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但长期效果不明显(张跃强和陈池波,2015)。此外,农业科技创新在促进农业生产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农业生产除了受创新活动影响外,还受研发支出等因素的多重影响(黄红光等,2018;张莉侠等,2018)。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农业生产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相关创新要素的影响,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张在一等,2018)。【本研究切入点】现有的研究虽然为阐明农业科技研发支出与农业生产效率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理论,但尚存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主要针对最优研发投入区间、整体创新效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没有揭示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具体路径和机制;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和技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当前对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和科技创新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尚不充分,未能体现相关变量的空间结构差异。【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环境纳入到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农业生产的研究框架中,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创新环境在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及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研究所用数据主要通过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公开渠道获取,收集的数据包括30个省(区、市)2005—2017年农业研发支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针对不同省(区、市)每个变量可获得390个观测值,确定的变量包括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研发支出强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业结构、创新环境、农业从业人数、地区和农业产业人均产值等9个维度。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1. 2 研究方法

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创新及农业生产的长短期效应差异显著(张跃强和陈池波,2015),基于这一研究结论,首先分析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同时确定农业研发支出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影响路径,然后选取变量对农业研发支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量化建模,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量化模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1. 3 统计分析

运用Stata 15.1中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相应的统计指标使用和判别标准在具体研究部分列明。

2 结果与分析

2. 1 农业科技研发支出效应传导机制

本研究将农业科技研发支出效应分解为两部分,分别是投资效应和创新效应。农业科技研发支出作为一种投资活动,与其他投资活动一样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拉动效应,即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的投资效应;但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又有别于一般的投资活动,其能产生创新效应,且研发支出的活动能产生创新成果,如农业技术专利等。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呈短期效应,主要是其投资效应所发挥作用。一般性的研发支出具有滞后效应(白俊红等,2009),但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的长期效应不显著(张跃强和陈池波,2015),其原因可能是前人的相关研究尚未考虑研发支出长期影响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后续研究將通过计量模型探讨和验证研发支出的长期影响。为分析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的长期效应,本研究构建模型以阐明农业科技研发支出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传导路径(图1)。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形成后,由研发活动主体开展研发活动,最终形成研发成果;研发成果需通过技术市场进行转化,最终应用于实体经济,即研发支出的长期效应需通过创新成果和市场转化两个因素发挥作用。

2. 2 统计分析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为检验在上述模型中的传导路径,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对国内30个省(区,市)2005—2017年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运用面板数据的方法不仅可分析变量间的时间效应,还能发现变量的空间异质性。

2. 2. 1 基础模型设定 基础模型用于检验研发支出、农业创新的短期效应,在模型中主要考察研发支出和农业创新对农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模型设定如下:

sgrainit+1=β0+β1sRDit+β2lnaPatentit+β3lnGDPit+β4aStructit+β5iEnvirit+β6lnaPopulait+εit (1)

在模型中,t代表时间,i代表省(市、区),β0为回归方程截距项,除β0外的βi为各自变量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包含其他未在本研究范围内的影响变量。

sgrainit+1是因变量,代表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通过计算单位耕地上的粮食产量,用于衡量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sR&Dit是核心解释变量,代表研发支出强度,使用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主要考虑到除研发支出绝对值外,研发支出占产值比重体现了地区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在基础模型中仅考察整体研发支出的影响,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影响将在扩展模型中分析。

aPatentit是第二个核心解释变量,代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衡量创新成果的指标通常包括专利申报、专利授权等,在本研究中使用年度农业专利申请数量衡量地方农业创新成果。数据来源于国家专利局专利网站,通过检索逐年和逐省(区、市)的数据手工收集。

GDPit是控制变量,代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的地方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可能更高,加入控制变量可更好地观测核心变量的影响作用。

regionit是控制变量,代表不同的区域划分,不同区域除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外,地方文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影响研发支出和农业生产。

aStructit是控制变量,代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会影响农业研发支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

iEnvirit是控制变量,代表地区创新环境,地方对农业创新成果的保护程度会有效促进创新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aPopulait是控制变量,代表农业生产规模,随着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口日趋减少,因此农业产业从业人数可衡量地区农业产业规模,而农业产业规模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产生直接影响。

2. 2. 2 扩展模型 根据基础模型的设定,为明确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创新效应,本研究引入3个交乘项变量以满足研究需求。第一个交乘项是sR&Dit*aSturctit,主要用来进一步衡量农业科技研发强度是否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效应,因为农业产业占比较大的地区通常研发投入也较大。第二个交乘项是sR&Dit*aPatentit,考察研发支出效应是否受科技创新成果影响,可衡量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下是否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長期效应。第三个交乘项是aPatentit*iEnuirit,考察农业科技创新性成果转换效率是否受当地创新环境的影响。t+j=t+1、t+2分别代表滞后一期和两期的因变量时间维度,其他的变量含义与公式(1)相同。

sgrainit+j=β0+β1sRDit+β2lnaPatentit+β3lnGDPit+ β4aStructit+β5iEnvirit+β6sRDit*aStructit+β7sRDit*lnaPopulait+β9 lnaPopulait* iEnvirit+β9lnaPatentit+εit (2)

2. 3 描述性统计

为避免异常数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首先进行原始变量的描述性分析(表2)。在7个主要的研究变量中,农业科技创新成果(aPatent)、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创新环境(iEnvir)的统计绝对值较大,主要是由于各变量单位存在差异所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单位是件,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为亿元,创新环境的单位为万元。单位差异形成的统计值差异将影响统计结果,为此本研究将几个单位不同的变量统一取自然对数以消除量纲影响。本研究中使用的变量数据均来源于公开可得的渠道,其中农业创新科技成果是较难收集的数据,研究团队手工从国家专利局网站上进行检索统计。

2. 4 面板数据协整性检验

进行变量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必须确保面板数据变量平稳,否则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Seo and Shin,2016)。从图2可看出,各省(区、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科技研发支出并无统一时间趋势,其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识别农业生产发展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面板数据趋势图(图2)初步判断核心变量间不存在不平稳性问题。

通过Hadri LM检验可对数据平稳性进行严格验证,进一步确保统计分析过程中不会因面板数据非平稳性而出现伪回归现象。Hadri LM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用于统计研究的主要变量平稳(表3),所选取的变量均适用于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在模型设定中,对于aPatent、GDP和iEnvir等3个变量均使用对数值,因此在平稳性检验中同样是针对这3个变量的对数值进行检验。

2. 5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

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过程中,除在按照设定模型分别进行基础模型和扩展模型的检验外,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还进行分地区统计分析,以观察农业研发支出和创新活动对农业生产作用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

2. 5. 1 固定与随机效应模型选择 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混合回归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变量估计研究。若各省(区、市)的农业生产和研发支出间关系相同,应选择混合回归;反之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以分析各省(区、市)间的差异。从变量描述性统计中可看出,各省(区、市)间的农业研发、创新和生产等变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设定的模型中可能每个地区均存在个体效用。在进行模型选择时,本研究通过对比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中随机误差的个体效应进行判断。

(1)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比较。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并假设各省(区、市)差异对农业生产无影响,在估计固定效应模型同时对假设进行F检验。令ui表示各省(区、市)差异对模型(2)中误差项的扰动,对ui等于0的假设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远小于0.05,可初步判断各省(区、市)个体差异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根据F检验结果,不宜选择混合效应模型。

(2)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相对于混合回归,固定效应通过变动模型(2)的截距项解释各省(区、市)的农业生产差异。但各省(区、市)农业生产方程除了截距项可能存在差异外,代表农业生产与研发支出等变量间关系的系数βi也可变。因此,通过豪斯曼检验来确定各省(区、市)个体效应除了体现在截距项外是否也存在βi差异。检验结果(表4)显示,P小于0.05,基本上可拒绝原假设(Test:Ho),故在后续分析中将使用固定效应模型。

2. 5. 2 基础模型分析结果 以所有省(区、市)为对象的全样本,在基础模型中主要分析研发支出强度(sR&Dit)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aPatentit)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sgrainit+1)的影响。首先,变量sR&Dit的系数为负数(表5),说明整体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负向,可能是研发支出存在挤出效应。与此同时,sR&Dit的t检验结果不显著(P>0.1,下同),说明整体的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影响作用不明显。另外,变量aPatentit的t检验结果极显著(P<0.01,下同),说明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具有影响力;同时,aPatentit的系数大于0,意味着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正向,具有促进作用。

由于农业产业发展地区间差异明显,本研究在基础模型的框架下进一步分地区对核心变量进行分析。按照统计年鉴中对我国省(区、市)的四个区位进行划分(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由表6可知,在4个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sR&Dit的系数是负值,说明除了东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整体研发投入对农业生产具有促进作用。这也进一步证实在全样本基础模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全国的研发支出投入对农业生产有负面影响,是由于存在投资的挤出效应,尤其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资源更多地投向高科技和重工业等产业,导致农业产业可获得的资金资源减少;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整体研发投资尚未对农业生产形成挤出效应。总之,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用不明顯。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呈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生产促进作用不显著;而在西部和东北部均达显著水平,且aPatentit的系数为正值,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这可能是东部和中部在农业研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促进效用不显著;而西部和东北部由于农业产业规模较大,产出农业科技成果较多,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较显著。

2. 5. 3 扩展模型分析结果

2. 5. 3. 1 全样本扩展模型 在全样本分析过程中逐步添加有关农业研发支出强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环境的3个交乘项是sR&Dit*aStructit、sR&Dit*aPatentit和aPatentit*iEnvirit。通过3个交乘项的逐步添加,将依据理论模型对农业研发支出的投资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行分别论证。

首先,在基础模型中添加农业产业结构(aStructit)和研发支出强度(sR&Dit)的交乘项,通过该交乘项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研发支出进行衡量,并考察其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由表7可知,交乘项sR&Dit*aStructit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节后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与理论分析结论一致,说明农业研发支出具有短期效应。

其次,进一步添加研发支出强度(sR&Dit)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aPatentit)的交乘项,通过交乘项衡量研发支出的创新效应,观察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是否有助于农业研发支出促进农业生产。检验结果在农业科技创新模型中显示,交乘项sR&Dit*aPatentit的系数为正值,说明研发支出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此外,交乘项t检验P<0.05,说明交乘项统计结果显著,再次印证了理论模型的分析结论,农业研发支出在长期内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最后,通过引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aPatentit)和创新环境(iEnvirit)的交乘项,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转换效率及其效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在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模型中显示,交乘项t检验P<0.05,说明创新环境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互作用对农业生产有影响。但交乘项系数小于0,说明这个创新环境对农业生产起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创新效率越高,资源更多地集中到高科技领域,从而抑制农业生产发展。

2. 5. 3. 2 扩展模型分地区分析 选择包含变量最全面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模型进行分地区研究。在全样本分析中,已确认研发支出强度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环境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但这种研发支出的创新效应是否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需通过分地区的模型分析进行验证。通过分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8)显示,东部、中部和东北部的农业研发支出创新效应均不明显,仅西部地区农业研发支出创新效应明显,说明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强度的长期创新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的存在可能与地区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创新系统等相关,但具体原因需进一步分析。

2. 5. 4 稳健性检验结果 为确保研究分析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通过替换因变量(sgrain)构造替代模型对已有的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用于稳健性检验的替换变量为人均农业产值(pagdp)。对比农业科技创新模型,发现反映短期投资效应的研发支出强度(sR&D)和反映长期创新效应的交乘项(sR&D*aPatent),在稳健性检验中的结果(表9)与原模型基本一致,核心变量和交乘项的影响效果显著。

在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模型中,研发支出强度(sR&D)和交乘项(sR&D*aPatent)的回归结果同样显著,与原模型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在稳健性检验的三个模型中有两个通过稳健性检验,只引入一个交乘项的农业研发支出模型未通过检验,但该模型相对于另外两个模型重要性稍弱,说明原有的回归分析结果稳健。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效用不明显,但在使用分地区样本后进一步得出研发支出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正向效应,而东部地区研发支出效应呈负向。张淑辉和陈建成(2013)也曾研究表明,农业研发支出短期内对农业生产影响作用。农业科技研发支出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作用,显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尤其在农业产业发达的西部和东北部,说明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确实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来实现长期效应,与理论模型结论一致。张跃强和陈池波(2015)研究表明,农业科技研发支出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长期内并不明显,与本研究的结论存在差异,其原因是农业科技研发支出长期效应需通过创新成果及其转化来实现。此外,以技术交易市场为衡量指标的整体创新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抑制效应。这是由于当前的技术交易市场倾向于投资高科技和高新产业,过多资源被其他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占用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得不到快速转化,从而抑制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可见,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比过低,与技术市场交易的环节效率过低有关。与已有的研究(张淑辉和陈建成,2013;张跃强和陈池波,2015;Fuglie and Toole,2015;Eastwood et al.,2017;沈琼等,2018)相比,本研究检验了一个特殊的变量——技术交易市场,其是农业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但该环节农业创新的效用被抑制。

4 建议

4. 1 调整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空间结构

农业科技研发支出要紧跟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应匹配相应的农业科技研发支出经费。政府农业研发经费应更多地向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等农业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倾斜。同时,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还需考虑具体产业技术特征,不同农业细分产业处于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对科技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也存在差异,也是造成研发支出效果具有空间异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4. 2 制定差异化的创新激励政策

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除了科技研发支出强度的效用具有空间异质性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效用也存在空间异质性。这可能是东部发达地区政府倾向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更多激励措施,导致农业科技扶持力度不够;而西部地区由于农业产业占比较大,地方政府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更多支持。当前,国家制定的高新产业目录中尚未单独针对农业科技类,导致农业创新技术必须合并到其他技术类别中去申请国家的高新技术扶持政策。因此,不同地方政府可在现有的高新技术评定体系下,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建立适合本地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并给予达标企业合理的税收、补贴及产业扶持政策。

4. 3 建立独立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本研究发现技术交易市场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抑制效应,说明现有的创新成果转化环境并不适合农业科技成果发挥其应有的效应。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技术交易市场极易将资源引导向回报更快的成果转化项目,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通常较长,不易吸引到投资。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针对本地的农业产业特征,建设独立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同时需要引入相应的交易商,在初期启动阶段政府可考慮成立国有的技术收储公司,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收购和出售,以激发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活跃度。

参考文献: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 2009. 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 管理世界,(10):51-61. [Bai J H,Jiang K S,Li J. 2009.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R&D innovation in China [J]. Management World,(10):51-61.]

陈鸣,周发明. 2016. 农地经营规模、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生产效率——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J]. 产经评论,(3):130-140. [Chen M,Zhou F M. 2016. Farmland ope-rational scale,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vest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A Study based on the threshold panel model[J]. Industrial Economic Review,(3):130-140.]

黄红光,白彩全,易行. 2018. 金融排斥、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J]. 管理世界,(9):67-78. [Huang H G,Bai C Q,Yi X. 2018. Financial exclusion,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Management World,(9):67-78.]

赖昭豪,陈美球,邝佛缘,傅聪颖,张玉琴. 2019.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农户生态耕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50(4):905-912. [Lai Z H,Chen M Q,Kuang F Y,Fu C Y,Zhang Y Q. 2017.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ecological farming based on the distributed cognition theory[J].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50(4):905-912.]

沈琼,王少朋,张兆瑞. 2018. 农业技术创新对粮食生产效益的影响分析[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17(6):669-677. [Shen Q,Wang S P,Zhang Z R. 2018. Impac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J]. 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7(6):669-677.]

王洁,夏维力. 2017. 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分析——基于索罗余值法[J]. 科技管理研究,(19):98-102. [Wang J,Xia W L. 2017. Analysis on contribution rate calculation of Sha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based on solow residual method[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8-102.]

王洋洋,张晓慧,崔冀娜. 2019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J]. 统计与决策,(4):150-153. [Wang Y Y,Zhang X H,Cui J N. 2019. A study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J]. Statistics & Decision,(4):150-153.]

魏后凯. 2017. 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J]. 中国农村经济,(5):2-17. [Wei H K. 2017.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and policy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J]. Chinese Rural Economy,(5):2-17.]

杨义武,林万龙. 2018. 农业科技创新、空间关联与农民增收[J]. 财经科学,(7):70-82. [Yang Y W,Lin W L. 2018.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spatial correlation and farmers’ income[J]. Finance & Economics,(7):70-82.]

张莉侠,吕国庆,贾磊. 2018. 技术引进、技术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基于上海农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9):80-87. [Zhang L X,Lü G Q,Jia L. 2018. Technology introduction,technology absorp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Shanghai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9):80-87.]

张淑辉,陈建成. 2013. 农业科研投资与农业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5):83-90. [Zhang S H,Chen J C. 2013.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J].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5):83-90.]

张跃强,陈池波. 2015. 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32(10):50-54. [Zhang Y Q,Chen C B. 2015.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fisc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to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32(10):50-54.]

張在一,杜锐,毛学峰. 2018. 我国诱致性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基于十种农作物劳动力节约技术变革的研究[J]. 中国软科学,(9):15-25. [Zhang Z Y,Du R,Mao X F. 2018. The path to indu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A research on laborsa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based on ten crops[J]. China Soft Science,(9):15-25.]

赵丽娟,张玉喜,潘方卉. 2019. 政府R&D投入、环境规制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J]. 科研管理,40(2):76-85. [Zhao L J,Zhang Y X,Pan F H. 2019. Government R&D inputs,environment regulation and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S&T innovation[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40(2):76-85.]

Eastwood C,Klerkx L,Nettle R. 2017.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research and extension rol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Case studi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daptation of precision far-ming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49:1-12.

Fuglie K O,Toole A A. 2015. The evolving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ublic and private agricultural resear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96(3):862-883.

Seo M H,Shin Y. 2016. Dynamic panels with threshold effect and endogeneity[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5(2):169-186.

(责任编辑 兰宗宝)

作者:杨宗翰 雷良海 岳桂宁 姚增福

第三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摘 要] 近年来,罗源县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优农业,初步形成了以水产、食用菌、果茶、林竹、畜牧等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罗源县农业科技以建设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闽台农业合作园区为契机,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生产力水平,重点在食用菌、茶叶、林竹、渔业、畜牧、果蔬等产业上下功夫,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切实服务“三农”,促进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了进一步了解罗源县科技投入与成效情况,笔者走访了罗源县科技局、县农办、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科协等有关单位,对罗源县农业科技投入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关键词] 农业;科技投入

一、罗源县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与成效

据罗源县农业局统计,包括中央、省、市、县各级农业项目推广经费,全县每年用于食用菌、茶叶、畜牧业等科技经费投入约300万元。食用菌重点推广工厂化栽培和无公害病虫防治应用新技术;茶叶重点推广无公害栽培、机械采茶、绿乌红茶兼制技术;渔业大力发展鱼类、鲍鱼、白对虾、海参等品种养殖规模,积极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畜禽推广零排放和生物安全饲养技术;蔬菜重点推广穴盘基质育苗、无公害栽培等生产技术。

近年来,在全县农业科技工作中,我县相关部门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全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围绕菌、茶、畜、蔬四大支柱产业,抓龙头,建基地,送科技,搞服务,积极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全县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县共有12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或无公害认证。通过几年的发展,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华源菌业、罗源长兴食用菌种植场、罗源长盛水产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被评为2011-2012年度福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创建了罗源县食用菌行业协会、县科源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起步镇上长治希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7家,各类会员达到500多人。目前,罗源飞竹绿丰食品公司注册了“飞竹”牌商标,起步宏发香菇保鲜厂注册了“选择”牌商标,福建益升食品公司申报了“益秀”秀珍菇的无公害产品使用标志,此外还有“富和”、“长兴”牌秀珍菇,并成功申报罗源秀珍菇地理标志。这些措施促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

1.食用菌方面

罗源县在巩固大宗食用菌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行珍稀菌类,重视产品质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食用菌生产取得较快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秀珍菇栽培固定厂房703座,年栽培量100万袋以上的菇场有7家,50万袋以上有53家,30万袋以上有73家,15万袋以上有179家,年栽培5万至8万袋的农户有数千家,形成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县。由于罗源县秀珍菇种植基础好、原料来源丰富、效益高,已被罗源县列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为适应秀珍菇工厂化栽培需要,福建华源菌业、福建益升公司、福芳席业公司、罗源新咏农场等4家菌包生产企业,不断提高菌包生产质量,加快生产,全县机械化生产菌包日产能力达40万袋,基本满足了菇农生产需要。全县从事食用菌产品销售的企业有19家,每天销售量在100t以上,逐步形成良好的交易氛围,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11年罗源县秀珍菇种植面积达到2.3亿袋,年产值6.75亿元。全县农村有30%的农民从事秀珍菇生产,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拥有食用菌行业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12个,会员14000多人。

罗源县科源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承担《福州“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项目,从台湾、上海、三明等地引进金福菇、秀珍菇、姬菇、白背毛木耳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16种,并进行试管母种提纯复壮,分别在罗源起步长兴菇场、松山茂盛基地、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基地试验研究,通过两年的初试研究,从5个秀珍菇品种中筛选到适合反季节栽培的秀珍菇HC810。

2.茶叶、果蔬方面

实施沿海、平原、山区梯度开发,选择推广市场效益型优势品种,推行设施农业,实行基地化运作,鼓励土地合理流转。近年来,县财政扶持开发乌龙茶、名优水果,基地化运作种植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茭白、毛豆、黄色韭菜、西甜瓜等,全县水果、蔬菜、茶叶面积分别达到5.3万亩,7.5万亩,4.3万亩。同时,财政专款扶持新建乌龙茶加工厂4座,在建7座,新上红茶加工企业1家,为果蔬茶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畜牧业

罗源县在畜牧业发展上,实施抓大放小,生态循环,规模扩张,集体发展战略,引导禁养区、传统分散型畜牧养殖逐年淡出。引进4家投资千万元以上零排放规模养猪场,新上国家级福建山羊保种基地1项,扶持4家标准化养猪场发展,扶持2家大中型沼气项目,目前全县规模化养殖达到18家。引导山地生态养鸡,生态休闲养殖农场模式,新上生态休闲养殖农场15家,畜牧规模成倍扩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选择,为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前景。

4.渔业

大力发展鱼类、鲍鱼、白对虾、江蓠、海参等品种养殖规模,积极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加强水产疫病测报与防治,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科技下乡普及等活动,使我县渔业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鱼、虾、贝、藻类全面发展格局。2011年全县水产品达11.8万t,总产值达17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1.95%,取得了较好成效。

5.林业

竹类加工生产逐渐向系列化、产业化发展。竹制品加工由原来零星家庭作坊式生产竹扫把、箩筐、竹家具等手工副业型逐步向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批量加工生产竹凉席、竹筷、竹签、竹工艺品等系列开发利用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竹加工企业7个,笋加工企业1个,产值约1600万元,产品涉及竹制品、竹工艺品、竹笋产品等三个系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薄弱

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偏少,农业科研机构实力不强,设施不够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

2.科技投入不足

近年来,除了省、市主管部门投入农业科技经费外,县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相对偏少,特别是大多数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研发经费投入少。在缺乏科技经费情况下,我县农业企业难以承担科研项目和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造成整个农业科技发展后劲不足。

3.闽台农业示范区有待完善

我县现有台资企业有罗源茂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日胜食品有限公司、罗源山林食品有限公司等,但规模偏小,档次较低,技术支撑能力弱。

4.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素质偏低、观念落后

目前,我县农业部门及各乡镇在职从事技术推广高级职称人员偏少,科技力量薄弱。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较多,特别是近年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实际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更低。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沿用传统办法种田,对新的优良种苗、栽培技术和农药、肥料的性能弄不懂,即使将新型的技术送到户,也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提高罗源县农业科技含量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技术平台

一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主要培育和建立一批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通过企业研发机构的培育创建,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外源技术的内源化。二是着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企业。三是着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四是着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及农业成果推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产学研结合、机构灵活、优势明显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2.进一步加强科技示范、科技成果应用和成果转化

大力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户),努力使其成为科技应用推广转化的主体。一是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构建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建设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技创新成果推广机制,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三是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形成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合力。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重点在茶叶、食用菌、水产、竹木加工、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质量安全技术等领域中,选择一批适合罗源经济特色的成熟科技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带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竞争力,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3.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增加科技投入是科技兴农基础。各级党政领导要牢固树立起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战略性投资的观念。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全社会科技经费对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逐年提高。要尽快建立并完善以财政拨款、企业自筹资金、金融贷款、社会集资、引进外资等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一是财政拨款是基础性、引导性投入,县、乡、村资金再紧再缺都必须按规定从当年财政正常支出中划出部分金额,作为农业科技经费。有条件的乡镇、村居还要适当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比例。二是龙头企业是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舍得投入搞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舍得花钱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行政措施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增强技术开发与创新。三是金融贷款是科技投入的重要渠道,各专业银行要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的开发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四是社会集资也是一种量大面宽且具有长久效应的科技投资,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组织、乡镇企业和家庭增加对科技投入,花一部分钱投到科普学习上,从根本上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要用好用活科技资金,要把这些资金用在刀刃上,从人员培训、资源培育、示范试验、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工艺引进、新品种开发等方面贯穿于农业开发的全过程。要加强产学研协作,提高农业科学经营水平,以科研促发展。特别是要增加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研开发和高优技术、品种推广引进与示范。

4.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步伐

一是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惜才如金,唯才是举,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造就和使用好人才。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二是要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社会蔚然成风。各级领导要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切实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同步实施。三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采取各种形式,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创造巨大效益,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应有的奖励。要加速我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闽台农业合作园区建设,“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空间。四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要完善和规范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加快人才信息网建设,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系统。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与乡镇企业、基层专业技术协会合作,共同培养科技人才,发展支柱产业。五要立足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攻关,采取优惠政策,引进科技人员到我县工作或合作研究。六是加大继续再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作者:王增术等

第四篇:创新农业科技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摘要: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恒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具体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

[2]王月然.构建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4,(10).

[3]郭金彪,田允波.论农业产业化与新技术革命[J].农业经济,2004,(05).

作者简介:刘艺玮,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作者:刘艺玮

第五篇:科技大集让农业科技接地气

11月30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科技大集”现场,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展位前:

“你们是卖果树苗的吗?”一位操着浓重武汉方言的乡亲问到。

“我是从辽宁过来的,果树研究所的研究员,展板上介绍的都是我们所研发的苹果新品种。”

“原来是大专家呀,那你可得给我推荐推荐,在我们武汉这边,栽什么果树比较好?”

“好嘞。您看,这边有华红、华富等新品种,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品质很不错。您地里的具体情况是啥样的?”面对前来咨询的农民朋友,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研究员岳强热情、耐心地一一作答。

这样的场景,在农交会“科技大集”现场比比皆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各研究所精心布置的站台前,来自五湖四海的言语与交织的人流,共同打造了一场实用而朴素的“科技盛会”。

“此次农科院组织的‘科技大集’展区,突出科技服务‘三农’的主题。”展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我们的展示会通过各种模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生产。”

“科技大集”首次亮相农交会

作为我国农业科研的“国家队”,历届农交会上自然少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身影。但专门组织“科技大集”展区,对一个时期以来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进行集中展示,还是农交会历史上的第一次。

此次农业科技大集,中国农科院组织了作科所、植保所、蔬菜所、油料所、哈兽所等29个研究所(单位),共110多名专家,携500余项科技成果参展。在展会布置方面,设立了94个摊位,466块展板,占地1800平方米。可谓是兵强马壮,有效展示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

无论是开辟了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新历史,还是投入如此多的精力组织参展、布展,在我国最高规格农业盛会上创办的“科技大集”,都体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兴农的重视。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科技的进步,需要强化科研单位与农民、农企的交流;也需要科研单位间进行交流合作,互通有无。更重要的是,科技只有从科研院所走出去,走到市场上,成果才能转化为成绩,才能为农民带来实惠,为农业作出贡献。“科技大集”在农交会的亮相,正是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接地气”的科研院所

那么,“科技大集”究竟是怎样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呢?集中精锐专家力量,为农户在现场签疑解惑,只是其中一个部分;“科技大集”更像是农交会上的一扇窗,透过它,展示出了中国农科人在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方面的不懈努力。

中国水稻研究所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浙江省杭州市建立,是以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所,是建国以来我国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他们带到武汉来的“超级稻”,是本次“科技大集”展示的重点。

“我们所选育、开发的水稻新品种‘春优84’,目前每亩产量能高出传统品种50到100公斤,超高产潜力巨大,而且适应性强,耐肥抗倒。”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展位前,工作人员倪建平自豪地介绍,“可以说,‘春优84’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带来实惠,所以这个品种推广地特别快。”

“还有我们研究所参与育成的‘天优华占’这个超级晚稻品种,产量高、米质优、病虫害发病少、适应性广,十分受市场和农民朋友欢迎。”在“天优华占”展板的品种介绍上,有这样的说明,“截至2012年,‘天优华占’在我国南方稻区已推广应用700多万亩。”当记者正要对这样的成绩表示赞许的时候,倪建平补充说,“这段说明文字用的是2012年的数据,目前‘天优华占’播种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

令人赞叹的不只是水稻研究所科研成果的推广范围,更包括推广的效率与速度。作为一家科研单位,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又有什么秘诀?答案就是,走市场化道路。

倪建平介绍,中国水稻研究所为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专门成立了成果转化办公室,促进研究所与市场结合,更加“接地气”,从而能够给研发的水稻新品种找好“婆家”。他们通过企业招标、加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等方式,与企业合作,构建成果转化网络,理顺推广渠道。“我们从2002年开始探索走市场化道路。十多年来,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最关键的是,能够让农民有效地接受科技成果,切实获得实惠。这对农民、对企业、对研究所三方都有好处。”据悉,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超级稻“国稻6号”,曾创下经营权让价达千万元的好成绩。

走市场化道路,不仅意味着要重视市场,积极与各市场主体合作,更要求科研单位尊重市场,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中国水稻研究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在立足浙江的同时,以中小型种子企业为依托,在南方稻区各省份设立新品种试验站,提高选育水稻新品种的适应性,加快水稻新品种的选育进程。同时,通过试验站的示范作用,促进研发的水稻新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由点带面地在南方稻区进行推广,促进与新品种相配套的集成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推动水稻新科技在南方稻区的普及,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而且,通过试验站的“桥梁”关系,同时为种子企业培训大批企业急需的应用型水稻科技人员。

“科技大集”上,坚定不移走市场化道路的,远不只中国水稻研究所一家。尽管市场化程度不同,但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也正积极探索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果树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开展苹果、梨、葡萄、核果类、小浆果等北方落叶果树的研究工作。

岳强是果树研究所成果转化处的助理研究员。在本次“科技大集”上,他也分享了果树研究所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方面的做法。

“苗木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不同。这些杂交育种的作物,需要种子繁殖,一年一季,所以生产者每年都需要购买种子。而苗木的繁殖是通过嫁接技术的,如果果农从其他大树上剪枝,嫁接到自己的果树上,就相当于改良了一个新品种,所以品种保护特别难,很难保护知识产权。”岳强向我们透露,因为这样的原因,愿意参与苗木新品种推广的企业比较少,使得果树研究所很难找到企业合作,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困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在果苗推广的时候,采取公益性办法,通过实验等渠道,将果苗无偿送给果农、合作社。”岳强说,“通过与企业合作走市场化道路的办法比较难,这是果树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所以,我们研究所正积极开发与果树相关的新产品。”岳强拿起两个印有“富硒”、“富锌”字样的苹果,“这是我们研究所生产的功能性果品。我们首先研发出新型叶面肥,在果树生长期使用,能提高果树的茁壮程度,增加果品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消费者食用后能起到保健的作用。这些果品的生产由果树研究所监制,我们与各地生产条件优良、规模效益较好的果树合作社进行合作,将研发的新品种授权给当地合作社种植。”

面对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果树研究所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创新与市场结合的途径,想方设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广。

还有更多的科研单位,正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不断寻求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来自北京,是我国唯一国家级蜂业科学综合研究所,也是世界上蜂学学科设置最全、规模最大的蜂业研究机构。蜂蜜研究所在“科技大集”展位上布置的展品十分丰富。既有常见的各类树种的蜂蜜、蜂胶软胶囊,也有蜂胶洗面奶、蜂胶沐浴露等各种新型蜂蜜制品。据参展工作人员介绍,蜂蜜是与普通消费者日常接触紧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为了更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组建了北京中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蜂产品生产、销售工作。公司将蜜蜂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结构调整、“ 863 ”、“ 948 ”等多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转化成高品质的华兴牌系列蜂产品,推向市场。

“蜂蜜研究所在科技研发方面的力量首屈一指,但在市场开发、产品推广等市场化运作方面,与一些大型蜂蜜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中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区域经理高歌坦诚地说。“但是我们在市场上也有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科研优势。蜂蜜研究所曾开发出一款治疗咽炎的蜂蜜喷雾剂,消费者使用后反响特别好。这些新型产品的开发需要依托专业、尖端的科研力量。我们需要的是不断探索深化市场化之路,将蜂蜜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真正高品质的产品在市场上打响,让更多消费者享用到安全、质优的蜂产品。”

“顶天立地”的农业科研国家队

“我们要做到‘顶天立地’。”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倪建平这样说。这也是“科技大集”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参展的各研究所表达出的最强烈的决心。

“顶天”,就是要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就是要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据悉,1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00多个,农业新技术近2000项,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20亿亩以上、畜禽新品种15亿头(只),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家承担了国家产业技术体系17个首席科学家、182个岗位专家的职责,对产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科技进步将成为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推广,真正体现了科技进步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而谈及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科技大集”里的工作人员说得最多的,就是市场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给农业科研人指明了方向。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充分挖掘农业科技的潜力,尽快解决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

参观者从“科技大集”上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尽管各个研究所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导致市场化道路不同,程度不一,但都有强烈的市场化意愿。“科技大集”也是研究所“接地气”的一个最佳展示窗口。经过第十一届农交会,中国农业便更有信心:科技兴农,路还很长,但有中国农业科研人的全情投入,有各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科技终将给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崔明理

上一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经济信息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