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科技植入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制度安排,通常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环境等。具体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是以公共部门的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及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和应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管理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技创新管理农业科技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

摘 要:根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国农业科研機构发展状况,对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主要职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服务 农业科技推广

2012年2月1日,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连续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从深层次解决“三农”问题的更高境界与宽广视野。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重要力量的农业科研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更大挑战。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分为农业部属、省属和地市属三个层次,农业部属、省属农业科研机构以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地市属农业科研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优势,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的主要职能定位,其主要职责是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扎实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为推动本行政区域和周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 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处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末端,又位于所在行政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前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本地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出现的实际问题,应着重加强应用型、集成型、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结合单位实际,亦可开展部分应用基础研究。

1.1 发挥品种选育优势,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品种更新是农业升级换代的关键因素,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中,品种贡献最大,约占 40%。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品种选育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据统计,从建国到2006年,我国培育并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达6000多个,其中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培育的品种占60%-70%[1]。最近,王俊岭等研究结果表明[2],2001—2009年,农业部审定发布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507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育成136个,省级农业科研机构育成406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育成449个,高等院校育成168个,种子管理部门和农场育成43个,其他(公司、个体和县级机构等)育成304个,分别占育成品种总数的9.02%、26.94%、29.79%、11.15%、2.85%、20.17%,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育种数量位居第一位。从育成品种类型看,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育成小麦、水稻新品种103个和150个,分别占小麦和水稻育成品种的46.82%和32.75%,位居第一位,显示其在主要粮食作物育种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上,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应继续坚持以常规育种为重点,将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加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农业基因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和育种材料改良创制,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提供优良品种支撑,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

1.2 加强实用关键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农业生产技术瓶颈

立足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加强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创新和集成应用,尽快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重点发展动植物新品种高效标准化配套生产技术,种苗快速繁殖及工厂化育苗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畜禽水产高效、节本、健康养殖技术,高效缓/控释肥料、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研制和平衡施肥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化及设施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相关技术以及制约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等。

1.3 立足自身发展特色,适度开展农业高技术研究

瞄准农业高技术发展前沿,以现代生物育种前沿技术为核心,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发展特色,可适度开展转基因、分子标记、细胞工程等植物分子育种高技术和畜禽分子设计、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以及现代农业节水高效技术等高技术研究,在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占有一席之地,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 扎实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服务是实现农业科研与生产有效对接的重要环节,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以及与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应当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及其科技人员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广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农技服务模式。积极深入基层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标准化生产指导、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产品市场营销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科技服务,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

3 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构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虽然不是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的主体,但由于其科研工作贴近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化经营实际,能够将科技创新体系“上游”的成熟技术吸纳过来进行组装、集成、配套、再创新,通过示范推广,将这些综合配套技术以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应用于生产,促进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助力完善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尽快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参考文献

[1] 佟屏亚.基层农科所体制改革调查报告[J].农业科技管理,2006(4):1-3.

[2] 王俊岭,葛昌斌.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9):14-17.

作者:王冰林

科技创新管理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江苏的启示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科技植入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制度安排,通常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环境等。具体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是以公共部门的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及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和应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是影响一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发达国家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构想和实践,对于完善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重视大学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大学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美国、日本、以色列、荷兰等国大学在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都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美国依托《莫雷尔法案》建立起来的“赠地大学”逐渐形成集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种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大学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在进行科研和教学时,及时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可以第一时间把大学里最好的技术和信息推广给农民,而与此同时在推广这些技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科研中去,以进一步研究解决。这样教学、科研、科研成果的推广形成了交互发展、良性互动的网络。正是得益于这种机制,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才成为其农业经济发展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源。从江苏目前情况来看,江苏大学和科研单位资源丰富,仅南京地区就汇聚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20多家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江苏现行的产学研主体重点分工的基础上,强化这些大学和科研单位在成果推广中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多种功能在农业类大学、农业科研院所的集中,江苏完全有实力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科技创新是具有很高外部经济性的活动,仅靠市场很难使创新活动达到社会需求和最优水平,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而且农业科研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它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因此尽管各国的科研体制不尽相同,但在农业科研投入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政府,尤其是在农业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中,政府投入占据了农业科研投入的主体。美国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作用推动了科技创新:一是制定法令、法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二是支持农业组织科技发展;三是通过建立政府投入和购买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美国农业部所属的研究中心和农业试验站科研经费全部来自联邦政府财政支持,州立农业试验站科研经费的84%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资助;法国农业研究中心几乎全部由政府管理,其国立农业科研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占全部资金的97%;即便是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研究经费也有60%来源于中央政府,20%来源于地方政府,二者占据了全部经费来源的80%。虽然“十一五”期间,江苏财政安排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高达12.2亿元,但同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资金缺口相比投入水平仍然偏低,未来江苏省必须继续坚持把科教兴农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增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各级财政需要通过各类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确立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合理引导非政府公共投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逐步形成多元化农业科研体系

发达国家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拥有相当的数量和规模,非政府公共投资农业科研的比例接近50%。这些科研机构是农业科研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公共科研机构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农业科研体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公共研究机构主要侧重于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民间私人企业的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侧重于实用价值大、市场前景好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涉足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种子、化肥、农药、饲料、食品及农业机械等商品化、集约化程度高的行业。德国的拜耳、霍斯特,美国的孟山都、先锋种子,都属于此类企业,这些公司大都拥有雄厚的研发资金,科研成果丰硕,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和单位的市场化改革还不是很完全,从目前江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来看,很多农业科技创新机构还必须依赖政府的財政支持来维持,特别是一些非基础性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机构还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因此需要政府建立规范的政策体系和多元化的机制来引导非政府公共投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在稳定政府投资科研机构的同时,创造有利于企业参与的环境,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柱、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支撑体系,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的多元化的农业科研体系。

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优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科学技术是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基础。“十一五”以来江苏虽然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00多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4万人,但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比较荷兰、美国、丹麦、法国、日本、以色列、韩国等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难发现,尽管这些国家相互之间国情差异较大,但在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素质提高。以色列等国建国初期,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不是从事别的职业的人,而是农民,他们大都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甚至大学或专科。这些国家通过不断优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体制,一方面,政府强化对农业技术职业教育的干预,逐步规范农业职业教育,强调农业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完善了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以推代训,在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同时宣讲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因此江苏亟需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持有涉农专业职业教育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培育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经营服务人才。

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实现成果转化的无缝衔接

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十分重视产学研的密切合作,重视农业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主要通过推动产学共同研究、委托研究等方式促成农业产业与大学的合作研究,并且实施“产学官合作研究体制”,政府制定重大的、需要政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国家产业科技项目,发挥大学、研究机构、政府三个主体在研究开发中各自的侧重性作用。发达国家农业产学研合作的经验表明,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依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创新主体的利益互惠、组织方式的灵活多样、成果转化的无缝衔接以及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从江苏农业产学研合作现状来看,产学研合作存在创新主体目标导向不一致、信息不对称、人员分治、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等问题,此外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科研、高校、企业的研发成果也难以实现共享,产学研联合的水平不高。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力度,拓展农业功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须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拓展合作空间。

责任编辑:金雯

作者:奚炜菁

科技创新管理农业科技论文 篇3:

笃耕云岭 凝铸辉煌

入刊理由:创者生存,新者强盛。作为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该院已有6个研究所进入全国农业科研院所百强的行列,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基本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是云南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多学科、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研究任务,建院30多年来为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为主要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支柱产业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院下属15个研究所,其挂靠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改良分中心、工程中心等达40多个,与州市联合共建了9个研究所。全院学科发展主要涵盖了农业产业和农业科研领域,特别是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品种资源收集保存与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分析测试、优质粮经作物种子、种苗生产繁育技术、农业工程咨询设计等领域更具优势和特色。

2008年以来,省农科院始终按照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部署,始终突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基本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加快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與服务能力,积极为“三农”、为政府、为企业服务,在科技引领云南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云南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 支撑产业发展

五年来,省农科院始终围绕科技创新这一根本,狠抓科技创新,全院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部对“十一五”全国独立运行的地市级以上1058所农业科研机构(部属机构59个,省属机构553个,地市属机构446个)进行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结果显示,云南省进入全国100强的研究所有6个,全部属于省农科院,分别是粮作所(第24位)、生物所(第39位)、花卉所(第73位)、质标所(第83位)、甘蔗所(第96位)、环资所(第99位),实现了从“九五”无百强所到“十一五”末拥有6个百强所的跨越。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9项,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11个,拥有植物新品种权106项(在全国教学科研单位中排名第六),获得各类专利148项。3个水稻和玉米品种入选国家主导品种,3项技术连续多年入选国家农业主导技术,占云南省入选国家的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的100%。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0个科学家岗位、19个综合试验站的支持,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位居前列;获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5个,功能研究室科学家岗位22个,14个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支持,分别占全省种植业口相应岗位设置总数的80%、50% 和56%。承建农业部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和10个科学观测实验站,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位居前列。全院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7个、国家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分中心)4个、省级工程中心7个、检验测试中心(机构)7个、原种繁育基地6个。2个团队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团队;7个创新团队入选省科技创新团队;全院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13人,博士、硕士45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及国突、国贴专家等7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80人。先后与6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牵头或参与成立了GMS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东南亚保护农业协作组、中(国)法(国)保护性农业联合实验室等10多个跨境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了云南农业科技的跨境合作,一批作物品种已被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周边国家引进、示范、推广达10多万亩。

成果转化 带动产业发展

省农科院始终围绕“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把成果留给广大农村和农民”这一主题,全面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科技支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1.39亿亩。2009年,省农科院整合资源,在全省实施“八百双倍增”工程,累计完成百亩核心示范20万亩,派出科技人员9000多人次,组织实施500多个增产、增收核心试点村,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增收390元,成为科技服务全省“三农”的重要品牌。2009年以来,省农科院共承担省粮食高产创建695片、695万亩的技术指导任务,年均任务超过全省的30%,共计派出科技人员1000余人次深入实地进行指导,选育的玉米品种、水稻品种、麦类品种、马铃薯品种及油菜、豆类品种在生产中表现出较强的增产潜力,成为全省高产创建的骨干品种。省农科院始终把农业应急防灾作为科技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及时做好薇甘菊爆发危害防控、稻飞虱爆发危害防控、雨雪冰冻灾害应对、科技抗旱服务等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由省农科院与新华社云南分社、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共建的“三农通”专家热线咨询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及时解答和解决全省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急需的科技问题,5年累计发布实用“三农”信息43万条(次),累计专家值班2400余人次,回答各类涉农问题1.5万个,全省900多万农户免费使用“三农通”信息服务。科企合作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省农科院坚持以共建研发中心、技术服务、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成果推介等方式,先后与100余家农业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加快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动云南烟草、茶叶、花卉、油料、蚕桑等传统优势产业及咖啡、柠檬、魔芋、蓝莓、药用植物等特色产业做强做大。

创新平台 保障产业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条件与科技事业发展需求严重不适应的问题,2008年,省农科院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将基本建设作为全院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来抓,2009年进一步确立了全院基本建设“三年大改观、五年大跨越”的奋斗目标,绘就了全院基本建设的宏伟蓝图,并着力抓好各项工作。按照昆明市北部山水新城建设规划,省农科院位于龙头街桃园村的1300多亩科研试验用地全部纳入北部山水新城规划建设。省农科院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及时启动了院部规划改造建设工作,为院部的整体规划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院部科研办公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涉及的城中村改造正加快推进,创造了60天完成拆迁协议95%的奇迹,实现了零强拆、零上访、零安全事故、零加层的四个“零突破”。同时,加快改善科研试验条件。省农科院新科研办公楼已完成建设,即将投入使用;院科技创新大楼于2012年正式启动建设,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预计2014年即可竣工;驻元谋县的热区所和驻保山市的热经所科研实验大楼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全面改善了两个研究所的科研实验条件;与此同时,省农科院其余驻州市研究所也启动了科研实验大楼建设计划,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全院科研实验条件正在加快改善。为彻底解决科研基地不足的问题,省农科院及时启动了科研试验基地建设计划,按照科研基地建设驻昆研究所不少于500亩,驻州市研究所不少于5000亩的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加快科研基地建设,以全面解决科研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经过努力,目前省农科院科研基地总面积已达44600多亩,科研基地不足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创新人才 引领产业发展

省农科院始终坚持把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和打造服务农业科技事业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通过努力,全院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不断充实,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相关要求,采取竞争上岗、公开考试、公推直选等方式,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院处级干部平均年龄为44.08岁,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处级干部136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88%;女性处级干部23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15%;少数民族处级干部29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19%;党外处级干部21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14%。重视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了研究所职工测评、机关职能部门与研究所交叉评议、院领导评价的三级考核办法,加强全院处所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增强了全院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了从严管理干部,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实施细则等办法,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对年度综合考核中干部职工认可度较低的处级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考核较差的所领导班子及时进行整改。同时,深化人才岗位设置管理,初次岗位设置管理走在全省事业单位及全国兄弟院所的前列。高度重视后备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制定了处级和科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组建了100余名后备干部数据库,并分批、分期培训处科级领导干部500余人次和专业技术骨干2000多人次;5年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375名(硕博士232名),引进高端人才7名、海外高层次人才3名,1名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增6个团队入选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新增国贴、省突、省贴专家12名,21名专家入选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12名专家受聘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1人入选省级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39人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0名博士后进站开展工作,遴选培养了50多名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全院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全院职工总数的73%,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已达400多人。

突破瓶颈 引领产业发展

“多年来,省农科院始终围绕云南农业发展科技需求,以科技支撑引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何兴泽表示,“总体来讲,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全院科技创新平台条件严重滞后,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全院仍面临着繁重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任务,经费投入压力极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本高且效率相对较低。由于云南农业特色产业丰富多样,想要做好各个特色产业链的科技支撑,需要投入更多的创新资源,这必然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云南农业科技创新稳定支持机制。”

何兴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省农科院将按照中央关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提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引领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学科布局,不断拓展科技创新领域,突出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科技支撑与引领,不断提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好省农科院“八百双倍增”工程、省粮食高产创建、GMS农业科技协作网、科企合作等重要平台的作用,加快全院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与推广,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更好地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广大农户增产增收。三是提高科技创新综合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全院科技创新条件的改善,积极争取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分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尽快建成几个现代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更好地发挥科技成果示范作用。

風雨兼程,沧桑巨变。多年来,省农科院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用农科文化孕育农业科技创新事业,以农业科技创新事业丰富和发展农科文化,把成果留给广大农村和农民,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树立了无愧于时代的新丰碑。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当前省农科院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云岭大地上,省农科院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播撒着科技的“及时雨”,引领着云南农业迈向现代化。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信心百倍。在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农科院一定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 芳

作者:田硕

上一篇:安全生产交流材料3篇下一篇:社会医疗保险营销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