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概述

2022-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通信工程专业概述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专业的应用概述

摘要:现今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专业得到了认可与广泛的应用,其优势在于方便修改设计、有效地检查施工图中的碰撞问题以及各专业间的协调工作等。除此之外在成本控制、绿色节能和可视化效果展出方面也都有出色的表现。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绿色节能、便捷施工正是BIM在建筑工程类专业中的主要使用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BIM;方案优化;碰撞检查;BIM协同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简称,是以信息数据构建三维模型的工具。早在2002年就已引入建设行业,至今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中都已逐渐完善,并已在国内的建筑市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利用输入信息参数的方式绘制建筑构件,以三维模型为基础进行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模拟搭接建模,从而更形象地考察空间、模拟施工、检查碰撞。而在其使用上,无论是在可视化还是在逻辑性能,对于建筑师来说,BIM技术无疑是当今建筑行业的最有力、最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必备工具。而根据建筑类不同专业以及工程进度的不同,BIM技术的应用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下文将简要阐述主流建筑工程市场上BIM技术的应用。

一、方案的优化

由于BIM软件本身是进行的参数化三维建模,既可如同原始CAD制图般进行二维的呈现(包括平面、立面和剖面),又可进行三维可视化观察。而利用传统CAD在做方案设计绘制二维图纸的同时,又必须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因此,相对于传统CAD软件而言,在方案设计中利用BIM技术可以使传统的工作进行合并。而本身建筑师的思维应该从空间着手进行设计,平、立、剖面图无非是在建筑空间上各个面上的映射图形。在这一点上,BIM完全切合建筑师的思考逻辑,在绘制各个平面的同时可以对三维空间进行实时的分析和考察,既提高了设计的准确度,也提高了效率。

用原始CAD在整个建筑设计图纸的绘制过程中,立面设计、平面设计与剖面设计无法对应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利用BIM技术绘制,建筑师可根据实际的绘制情况对草图和工程图纸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思考和更改。既可以反思设计,又可以指导设计。总之,三维可视化信息模型和二维图形彼此对应生成是BIM技术的一大优势,也方便模型的一步深化,为施工图的绘制与碰撞的检测提供基础信息模型,减少翻模的工作量。

二、碰撞的检测

一直以来,因图纸错误导致的设计变更或者返工造成的进度与成本的浪费与损失是行业内的一大弊端。据统计在2010年《中国商业地产BIM应用研究报告》通过调查问卷发现,77%的设计企业遭遇因图纸不清或混乱而造成项目或投资损失,其中有10%的企业认为该损失可达项目建造投资的10%以上,43%的施工企业遭遇过招标图纸中存在重大错误,改正成本超过100万元。

建筑业高达57%的浪费与消耗,使低碳装配式建筑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其中BIM也是成本控制和降低消耗的时代利器。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总结BIM技术价值时发现,使用BIM技术可以消除40%的预算外变更,通过及早发现和解决冲突可降低10%合同价格。消除变更与返工的主要工具就是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模拟建造的过程,并且进行碰撞检查。

碰撞检查是指在施工设计阶段对各种专业技术图纸(包括给排水、暖通、结构等)综合检查其合理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避免在设计中因专业间缺乏沟通而导致在施工中出现的结构与各种管线的碰撞打架以及建筑与结构之间的碰撞打架所造成设计变更。碰撞分硬碰撞和软碰撞(间隙碰撞)两种,硬碰撞指实体与实体之间交叉碰撞,软碰撞指实体间实际并没有碰撞,但间距和空间无法满足相关施工要求。例如,空间中两根管道并排架设时,因为要考虑到安装、保温等要求,两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间距,如果这个间距不够,即使两者未直接碰撞,但其设计是不合理的。再如,设计图纸中挑梁悬挑过少而造成两个梁间距太近无法施工等。目前BIM的碰撞检查应用主要集中在硬碰撞。通常碰撞问题出现最多的是安装工程中各专业设备管线之间的碰撞、管线与建筑结构部分的碰撞以及建筑结构与建筑本身的碰撞。

利用BIM模型的碰撞检查服务是指利用Revit,ArchiCAD等BIM软件建立BIM模型,通过碰撞检查系统整合各专业模型并自动查找出模型中的碰撞点,可获得需要的碰撞检查的报告。而利用BIM进行碰撞检测的意义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成本,把控施工进度,减少设计中的变更;而且也是对施工过程的一次三维模拟,提高各专业间的对接和对设计成果的认知度。

三、BIM协同

建筑项目工程涉及到建筑、结构、水暖、电气等众多专业的配合和信息的交流,在传统的作图工作流中,各个专业在设计期间往往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够,不可避免地出现碰撞等各种施工不合理现象,所以碰撞檢查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工程人员在传统的效验核对工作中难免会发生一定的疏漏和错误,而且效率不高,若是在审核过程中疏漏了工程上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工程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延误;而BIM的协同工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信息即时共享和BIM协同管理任务分配,并提高对接,是BIM协同的核心意义。

以ArchiCAD的BIM协同处理单项工程为例,在协同工作前需要对设计人员的管理级别进行设定。管理级别的权限越大,所能更改和协调管理的范围和能力越强,管理级别最低的只可对上一级发包的任务进行设计和更改,而对同级别的其他任务没有更改权限;但若发现有碰撞或有类似不合理现象出现,即可及时发送问题至上一级别的管理,或要求对问题有更改权限或发送问题至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协同更改,但对于同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人进行更改,他人既无法更改也不能删除,所以协同工作的重点是在前期任务的分配和对工程量的把控上。

BIM协同实质是一种优秀的管理平台,是利用BIM进行设计和检测碰撞的基础,只有在协同优化后进行以后的工作也会在效率和人员使用率上有很好的把控。这种高效的管理模式使问题和一些碰撞解决在施工图的绘制中,从而减少了设计的变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分别对施工管理提出了“协同工作”和“消除信息孤岛”“建设协同工作平台”加强对施工的管控要求。由此说明,建筑行业协同工作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重要性,而若使用协同工作,也必须使用BIM技术。

四、结语

BIM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一套复杂的技术系统。除以上功能外,对算量提取、建筑节能计算等都有很好的应用。而以上真对建筑设计与施工图的设计部分的BIM应用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满庆鹏,李晓东.基于普适计算和BIM的协同施工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S2):311-315.

[2]黄亚斌.BIM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实现[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04):71-78.

[3]陆艺,李琪.浅谈BIM技术在高层复杂管线碰撞检查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

作者:卢程遥 刘凯霖

第2篇: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概述

[摘 要]过去的十年里,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从注重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关注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更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和研究方法论的体现。通过对国内大学英语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研究趋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研究,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研究以及大学英语教师成长方式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教师教育;专业发展

[

一、引言

在诸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政策与实践中,学者都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大学英语教师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夏纪梅指出,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师质量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如何培训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如何自我发展的问题,如何引导教师开展以课堂教学为对象或以学生为对象的微观、具体、细致的研究问题,都是值得有关方面探讨和行动的根本大事。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正式定稿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决战阶段。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中居于中心地位,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就仅仅只是理想而不能变为现实。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研究从开始的注重教师人格与特质、探讨教师特质与学生成就表现的关系到后来的过程一结果的研究,即重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成就的影响。当今的研究则注重教师的信念研究、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能力是当今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的和更高的发展目标。

二、关于大学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自此学者陆续开展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情况的调查。调查研究得出了一致结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大学英语教师的图书借阅率低、不作广泛阅读、只教语言、不懂理论、科研甚少。因此,响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于大学英语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的呼声。

为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突破,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等成了大学英语教师在职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理论素养教育,更强调教师自我发展和反思意识。Bailey等在《追求专业化发展:以自己为资源》一书中指出,追求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为:学习新知、新技;适应社会和教育变革;增加收入、提高地位;知识就是力量;克服教学环境中的负面影响,如职业倦怠;克服教学的孤立感和加强对教学的概念性认识。这些思想影响了我国关注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研究者,认为这些系统认识完全适合我国职业地位有待提高的、受职业倦怠困扰的大学英语教师群体。Shulman提出了教师的知识基础涵盖七类知识:教材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情境(教育目的)的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他认为教学内容知识是该学科教师之所以存在的理由,而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因为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并不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惟一条件,“能教”不等于“教”。

三、关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

对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得到了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较大关注,“外语教师研究已成为外语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方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有很多,在外语教学文献中,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是指教师在职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接受课堂技能的训练,还要开展应用语用学语言测试和评估、科研方法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以使教师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语言课堂的实践活动。教师发展是一个终生持续成长的过程,其核心是培养教师在复杂的环境下自我决策、自我评价与调控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Wallace认为教师发展既不是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也不是教师教育(teachereducation)。培训着眼于近期目标,力图使教师在预期内获得并掌握某些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学实践与反思之间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他指出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是由别人提供和组织的,而教师发展却只能由教师自己进行并且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行为。

在我国,专门针对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专业发展的研究不仅落后于我国教育界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研究,而且落后于对外语教师教育和职业发展的研究。与英语专业教师相比,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似乎相对“边缘化”。

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有研究者从自我成长和专业素质的视角加以揭示,认为其内涵就是大学英语教师以自我发展需要为动力,在教师教育机制中通过不断学习、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职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如辛广勤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内涵就是通过各种可能可行的方式,在英语水平、语言理论、语言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技能等方面所进行的自主的学习、反思、行动和研究,进而在教学技能、经验和态度上成长的终身性动态过程。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结构与专业具体内容,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专业素质结构模型,代表性的有:戴曼纯和张希春的扎实的基本功,教学效果好,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外向的性格和身心健康;刘润清、戴曼纯的流利、地道、规范、顺畅的英文,宽泛的知识面,懂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具备科研能力,具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吴一安的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束定芳、庄智象的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周燕的语言基本功,现代教育理念,对应用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把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自主训练的能,等等。研究者比较多地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怀的成长和发展等基本范畴来分析,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倾向于

大学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大学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学习者的知识。随着“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各高校的推广“自我学习能力”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重视。一些学者则进一步探索专业自主、专业意识等更带有情境性、实践性的问题。

由于国内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的性质与内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大家认同的严密体系,因此,在论述专业标准的组成要素和特征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这些研究有一些共性: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随着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知识的获得而自然获得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性、情境性与建构性;把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教师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经过不断地反省和反思,对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客观地分析、评估和剖析,为以后的教学行为提供改善依据;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并加以实施;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并实现自我发展管理;终身不断自我提升,超越自我。

四、关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研究范式

(一)“研究型实践者”范式

该范式强调,大学英语教师为了解决自身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采取边教学、边研究的方法,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的研究者。科研能力的锻炼、加强和提升,是最有效的自我发展前途。研究型大学英语教师的培养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研究教育对象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策略、教学手段等,并在研究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力与水平,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这类研究很多,研究内容已经逐渐从大学英语教师参与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论述转到研究型大学英语教师特征的把握以及研究型大学英语教师的培养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上。同时让自觉的研究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给予教师灵感去发现课题、验证理论、开展实验;科研又能保证教师对教学的高度兴趣和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及时代性的把握,而不是成为额外的负担。教师因共同的目标和兴趣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在积极合作的氛围中,有助于形成教师发展的良性环境。一个积极、团结的学习集体、不同经历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要求和期待也可以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自觉的教学科研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必走之路,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是促进教师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反思型实践者”范式

本范式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这种实践-反思的专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性的知识的获得,而是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促进教师对自己及自己的专业活动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外在因素是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取决于教师有无反思、反思所指向的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反思的深度以及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wallac提出了外语教师专业化教育和发展的反思模式,把外语教师培养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他认为外语教师专业化教育和发展的反思模式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所出现问题进行内省和展开思考的过程,并力求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教师的自我发展的目的。反思是行动研究的核心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反思被认为是在职大学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和主要途径,而行动研究是大学英语教师用于反思自身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或者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日常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对改进今后的教学实践作出新的抉择,以改进教学质量。

有学者建议在研究方法上,外语教师发展研究要跳出传统的以自然科学定义的定量、实验控制的研究,转而采用阐释性研究、定性研究。也有学者综合了前面的几种范式,认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多种范式综合产生作用的结果。例如,周燕等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域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框架,选取了不同年龄、学历和职称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跟踪比较研究。经过一年的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揭示出教师实践群体、项目和自我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促进。提出了有别于其他研究者的一些重要观点。

五、关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很多,刘润清建议给大学英语教师办师资培训班,因为外语教师一定要懂语言学、外语学习理论、测试理论等,学会在计算机上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黄建滨和邵永真指出大学英语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建议各校采取脱产学习、在岗进修、传帮带、教学研讨等方式,分批培训青年教师,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学位,提高她们的科研和教学能力。教学竞赛、同各地同行同台竞技、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材料等都可以直接学到很多具体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在中小学教师教育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校本研究”近年来也被研究者用来探索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研究被认为是一种更为经济和长效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借助日记研究为突破口,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观摩教学活动也被看做是教师在岗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方式,是教师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这种信念是大学英语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戴曼春和张希春指出,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发挥需要外部条件,如体现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教材、教学评估手段等。许晚婷和刘永灿采用叙事探究的方法证明教师未来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教师过往和现在经验的基础上,并在教师经验的实践传承中得到传递。教师经验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应当利用好这个资源。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信息培养也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六、结语

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和实践根植于社会和教育系统的特定情境之中,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尽管模仿国外研究方法,但其研究内容体现了中国具体的国情与现实问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研究者们的共识是: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专业发展的内容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关注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当注重每个阶段教师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高四霞

第3篇: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概述

【摘 要】梳理与分析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有研究状况,以“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框架为理论基础,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途径,展望中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研究趋向。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自我发展意识

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迄今已十余年,改革进程中的教育现实和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外语教师是关键。研究中学外语教师及其专业发展是为了满足我国外语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缘起

(一)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的界定。课程改革引发的反思、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也促成了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新兴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奠定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基础,也为其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英语是我国外语课程规定教授的主要语种,与西方各国课程要求教授的外语在概念与内涵方面都不相同,因此我国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其实质是指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贾爱武认为,无论是从教师的内在要求还是对教师的外在培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完善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驱动下,由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组成的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学者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指自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始,基于已有专业知识技能,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发自我发展意识,完善自身专业素质,在专业结构和专业情意等方面逐渐成熟并不断更新和丰富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兴起。1990年,Richards & Nunan出版的《第二语言教师教育》一书标志着外语教师教育进入新阶段,脱离了以传授理性知识为导向的传统框架,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思维方式及教学能力习得的研究。作为指引国际第二语言学术界研究最新动向的TESOL于1998年推出以“英语(注:向其他语言使用者教授的英语)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主题的专刊,引发世界性专题讨论,这标示着英语教师教育已经引起了国际英语教学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各国从事英语教育专业人士的研究焦点,外语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研究逐步兴起。与国外相比,我国英语教师教育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较为迅速。《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2001-2006)》是一项对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规模性系统研究。顾佩娅认为,这项研究提出的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概念框架为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目标和实践导向,该研究虽仅涉及高校包括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师和学生,但其研究成果显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二、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现状

2005年,《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等级标准(试行)及培训、考核、认证体系》课题启动,这是国家为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项目小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点面结合的调查方法,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指出: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师资质量迫切需要提高是我国基础阶段外语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提高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带动下,由教师教育研究者主导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吴欣对我国当前师范教育模式下在职中学英语教师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发展过程作了研究。该研究以一批参加在职培训项目的中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及教师培训如何促进此类转变。研究成果《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现状与措施)》于2005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3年,贾爱武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心理的“工具性专业发展”和“主体性专业发展”的假说,并以该理论假设为其实证研究的框架和方向,对部分省市的中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态度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她认为在现行教师学历教育和职称评定体系下,为使外语教师在进行工具性专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强化其主体性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建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型组织可以成为促进当前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化倾向的有效措施之一。

为全面了解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现状,2013年5月笔者以“CNKI 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检索时间为2003年到2013年;检索期刊主要是我国外语类和教育类核心期刊,博士、硕士论文以及学报类和非核心外语及教育类期刊,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中学或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2005年检索结果为零,2003~2013年间共计查阅74篇文章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中硕士论文41篇,占55.4%;发表于各类期刊或学报的文章共计33篇,占44.6%,其中3篇发表于教育类核心期刊。笔者以表格形式对上述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归类(见表1)。

根据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非实证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非实证性研究(17例)采用思辨方法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本文主要对实证研究部分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概述。

(一)关注教师发展的现状和需求,侧重内在结构和外在培训两个维度的归因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访谈。例如,李冬耘从生活状况、工作环境、教学情况、科研情况、专业现状和发展需求、自我发展意识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对河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陈玉虎以苏州市高中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因素及发展阶段的研究,总结出若干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王家芝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为研究素材,探讨了教育硕士项目在培养学员运用行动研究方法提升教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方面的现实意义。但只有1例研究探讨了教师实践知识及其生成机制。对发展策略的实践性研究只有7例,主要使用校本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及案例对比研究的方法。如孙丽媛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维度——教育信念、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对两名初中英语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状况和途径进行了个案研究。朱志成使用了个案研究方法对一名优秀城市高中英语教师和一名优秀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进行了对比研究。上述不足之处,一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关注显然不够,信息技术与教师发展的整合研究仅有1例;二是全部研究中无一例使用叙事研究方法。

(二)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者主要由英语学科背景和非英语学科背景的教育研究者组成。英语学科背景指高校英语教师教育者、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英语教研员及中学英语教师,共计37人;非英语学科背景的教育研究者即高校教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城镇初中英语教师,从篇名及论文内容无法明确判断为初中教师的,以及明确以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的共14例。其中只有王垠关注了原国有企业子弟中学的英语教师。

上述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师资素质问题成为阻碍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但以上实证研究中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城镇初中英语教师,对农村(12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有限。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城镇化促使农村义务教育发生重大变革并呈现出地域性差别,并将对农村义务教育产生深刻而长期的影响。关于城乡教师的对比研究却仅有4例。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应着眼于如何在现有条件和环境制约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开展与城镇教师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英语教师是基础教育教师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全部研究中研究少数民族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仅5例,研究视角与汉族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本相同,没有反映出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特别是没有针对教师文化认同的研究,而这应该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英语教师研究中很值得探究的方面。

从深度来看,基于课堂教学的、以教师主体参与为特征的行动研究成果还没有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切实体现,研究内容上“知其然”但对其“所以然”挖掘不够。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专业活动形式,因此,对其专业发展机制的探寻也应扎根于课堂教学。另外,针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和职业、文化认同的研究还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2.研究主体和对象不均衡。74篇文章中由一线英语教师撰写的论文仅4篇,其中,唐敏芳的观点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力推动并不必然地促使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的规律;薛春芳针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状况,提出“建立多层次、阶段性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建议。讨论一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地位时,多位研究者认为一线教师缺乏自主反思意识或反思能力,缺乏专业发展理论基础的支撑,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普遍缺乏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动力。以上因素不仅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使得她们处于教研过程中的从属地位,其主体参与性和自主发展意识无从发挥作用。彭伟强等学者指出:“如何使从事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扮演教学实践者的同时也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大学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如何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和指导等都必须尽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并积极行动起来。”

3.研究视角相似、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多达47篇论文的研究视角、内容,结论和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只是表述上略有不同,时间跨度近10年,调查问卷、半开放式访谈是唯一的数据收集工具。对一线教师教学和生活实际中面临的“教师数量不足、优秀教师流失、教学负担重、班额过大、无暇顾及家务、外出培训机会少,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科研能力薄弱”等困惑与难题而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包罗万象,却空乏无力,对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仅点到为止。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与当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发展态势相合。但研究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具体实践性的研究成果仍是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主要特征。

三、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趋势的思考

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后,笔者认为,今后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以“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框架为理论指导。叶澜等学者在综合国外教师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更新(self-renewal)”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框架,强调教师本人在将外在影响因素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叶澜等指出:“外在促进因素是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还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和反思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按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对象其实是处于“再评价”阶段的教师,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专业发展动机,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丧失信心,导致其专业发展停滞。从长远来看,外语课程改革的成功、教育保障机制的形成、教师教育课程与培训的变革,是国家教育改革过程中必将逐步实现的目标,但绝非一蹴而就。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以“自我更新”理论框架为指导研究中学英语教师,激发其自主发展意识,促进其专业成长,极具现实意义。

(二)以中学教师为研究主体,开展行动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普遍接受的理念。张莲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做研究之间的关系,“教师专业化是当今国际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成为专业化教师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成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规范、严谨的探究”。以研究者的身份对自身及同事的专业发展过程进行探索是检验一线教师是否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近年来,教师教育领域越来越注重通过现场研究、基于现场的扎根研究及行动研究,帮助研究者深入到真实的学校及课堂教学场景中,对复杂多样的教育现象作出基于情境的意义阐释。这种情景化的实践性研究既有利于推动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本土化发展,也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和支持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促进其专业发展,是纵向深入开展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有效途径。行动研究也因其研究性与实践性的有效融合成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落实“教师即研究者”之理念的最佳途径之一。张莲指出:“因此教师行动研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即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更是研究的受益者。”但在缺少科研时间、缺乏相应理论与研究方法支撑的现实背景下,由基础教育教师主持开展的行动研究为数甚少。基于此类现实问题,王蔷等研究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的一项高校与高中英语教师合作的行动研究课题(2007~2009)通过构建基础教育教师、高校研究者和地区教育管理者三方合作的新型研究共同体发展模式,开展行动研究,其研究实践证明,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对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师自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校研究者的参与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贾爱武认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至少必须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所构成的学习和工作群体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而这一群体是现代管理科学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 ),即把个人学习融入组织学习,将组织成员个人的发展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适应当代人们追求自我发展的需要”。王蔷等提出的研究共同体,其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学习型组织,对实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在我国基础教育现实的制约下,要促进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必须加强一线教师主体参与的实践性研究。为了实现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一线教师必须在高校教师及教育研究机构专家的指导和共同参与下,建立由基础教育教师、高校研究者和地区教育管理者三方合作的研究共同体,深入到学校和课堂中开展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激发并强化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帮助教师形成在职自修理念,培养同事、师生之间互助互教的教研氛围,协助教师在丰富多样的实践路径中通过“自我更新”促进其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267;220-221

[2]顾佩娅.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3]陈莹莹.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J]. 国外外语教学,2004 (2)

[4]王家芝.行动研究在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5]刘慧.湖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6]周智忠.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J].基础英语教育,2009(1)

[7]李冬耘.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8]彭伟强,朱晓燕,钟美华.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 现状、思考与展望. 外语界,2008(5)

[9]张莲.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10]王蔷,张文华,林周婧.高校与基础教育教师合作行动研究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11]贾爱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关崇霖(1970- ),女,辽宁岫岩人,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责编 卢 海)

作者:关崇霖

第4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概述

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的不断升温,建筑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近年持续走高。找到一份工作,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并非是难事,然而建筑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其行业薪酬水平近年来更是呈现出管理高于技术的倾向,而从技术转向管理,也成为诸多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的瓶颈。如何在大学阶段就为“钱”途做好准备,找到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呢?

建筑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

1、工程技术方向

代表职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

代表行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等。就业前景:就像我们看到身边的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地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向四面八方不断延伸一样,土木建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2010年进入各个人才市场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的企业共涉及到100多个行业,其中在很多城市的人才市场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跃居第一位。随着经济发展和路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只要人才市场上没有出现过度饱合的状况,可以说建筑工

程技术人员一直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

典型职业通路:施工员/技术员-工程师/工长、标段负责人-技术经理-项目经理/总工程师。

年薪参考:施工员/技术员:3.5万~5.5万元;工长:6万~7万元;技术质量管理经理:7.5万~8万元;项目经理:8万~12万元;建议:随着我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建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不但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取得必要的执业资格证书。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执业资格认证主要有全国

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全国

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执业资格认证均需要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报考,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更新,尽早报考以取得相关的执业资格。想要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大学生,在实习中可选择建筑工地上的测量、建材、土工及路桥标段的路基、路面、小桥涵的施工、测量工作。

2、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

代表职位:项目设计师、结构审核、城市规划师、预算员、预算工程师等。

代表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或市政工程类行政机关职能部门、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

就业前景:各种勘察设计院对工程设计人员的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兴职业,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也需要更多的现代化设计规划人才。随着咨询业的兴起,工程预决算等建筑行业

的咨询服务人员也成为土建业内新的就业增长点。

典型职业通路:预算员-预算工程师-高级咨询师。

年薪参考:预算员:4.5万~5万元;预算工程师:5万~7万元;城市规划师:8万~10万元

建筑设计师:10万~12万元;总建筑设计师:25万元以上。

建议:此类职位所需要的不仅是要精通专业知识,更要求有足够的大局观和工作经验。一般情况下来说,其薪酬与工作经验成正比。以建筑设计师为例,现代建筑还要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需要建筑设计师拥有扎实的功底以及广博的阅历,同时善于学习,并在实践中去体会。目前,市场上对建筑设计人才大多要求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资质,并担任过大型住宅或建设工程开发的设计。此类职位也需要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如建筑工程师需要通过国家组织的注册建筑师的职业资格考试拿到《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才能上岗,预算工程师需要取得注册造价师或预算工程师资格。另外,从事此类职业还需要全方面地加强自身修养,如需要熟悉电脑操作和维护,能熟练运用CAD绘制各种工程图以及用P3编制施工生产计划等,有的职位如建筑设计师还需要对人类学、美学、史学,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建筑精华有深刻的认知,并且要能融会贯通,锻造出自己的设计风格。这些都需要从学生时代开始积累自己的文化底蕴。实习时应尽量选取一些相关的单位和工作,如房地产估价、工程预算、工程制图等。

3、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

代表职位:监理工程师

代表行业:建筑、路桥监理公司、工程质量检测监督部门。

就业前景:工程监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职业,随着我国对建筑、路桥施工质量监管的日益规范,监理行业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并且随着国家工程监理制度的日益完善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典型职业通路:监理员—资料员—项目直接负责人-专业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

年薪参考:现场监理员:3.5万~4.5万元;项目直接负责人:4.5万~5万元;专业监理工程师:6万~7万元;总监理工程师:10万~12万元。

建议:监理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因此也是一个与执业资格制度结合得相当紧密的行业,其职位的晋升与个人资质的取得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监理员需要取得省监理员上岗证,项目直接负责人需要取得省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员上岗证,工作经验丰富、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专业监理工程师需要取得省监理工程师上岗证,总监理工程师需要取得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证。建筑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建筑系统举办的监理培训班,通过考试后取得监理员上岗证,此后随工作经验的增加考取相应级别的执业资格证书。在实习期间,可选择与路桥、建筑方向等与自己所学方向相一致的监理公司,从事现场监理、测量、资料管理等工作。

第5篇:东莞理工学院移动通信概述总结的专业名词

长波通信long-wave communication

短波通信short-wave communication

微波通信microwave communication

公众陆地移动网PLMN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 (Improved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移动电话系统AMPS (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体系IMT-2000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

蜂窝系统AMTS (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s)系统

全入网通信系统技术 TACS (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系统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PMRN (Private Mobile Radio Network) 多址接入方式(Multiple Access)

频分多址接入FDM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多址接入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接入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双工(TDD)

频分双工(FDD)

切换(handover or handoff)

硬切换(hard handover)

软切换(soft handover)

接力切换(Baton handover)

水平切换(Horizontal handover)

垂直切换(Vertical handover)

正交频分复用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保护间隔GI (Guarding Interval)

循环前缀CP (Cyclic Prefix)

符号间干扰ISI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载波间的干扰ICI (Inter-Channel Interference)

区群(motif)

基站收发器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安全间隔值ACS (Adjacent Channel Suppression)

数字通信系统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空中接口(Air Interface)

巡游管理(Itineracy Management)

移动台MS (Mobile Station)

唯一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 (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SIM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卡

基站子系统BSS (Base Station Subsystem)

移动服务交换中心MSC (Mobile-services Switching Center) 基站控制器BSC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无线资源管理RR (Radio Resource)

移动性管理MM (Mobility Management)

连接管理CM (Connection Management)

呼叫控制CC (Call Control)

短消息服务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

补充业务SS (Supplementary Services)

网络子系统NSS (Network Subsystem)

操作子系统OSS (Operation Subsystem)

设备身份寄存器EIR

用户身份代码TMSI (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移动国家代码MCC (Mobile Country Code)

移动网络代码MNC (Mobile Network Code)

移动用户识别码MSIN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 国家代码CC (Country Code)

国内用户号NMN (National Mobile Number)

国内目的地代码NDC (National Destination Code)

用户号码SN (Subscriber Number)

位置区标识LAILocation Area Identification

广播控制信道BCCH (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

接入(IMSI Attach)退出(IMSI Detach)

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PSTN) 系统信息的广播(BCH)

复帧(Multiframe)

超帧(Superframe)

超超帧(Hyperframe)

帧号FN (Frame Number)

专用信道(Dedicated Channel)

非专用信道(Common Channel)

专用模式(Dedicated Mode)

空闲模式(Idle Mode)

话务信道TCH (Traffic Channel)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 (Stand-alone Dedicated Channel) 慢速辅助控制信道SACCH (Slow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 快速辅助控制信道FACCH (Fast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 信标信道beacon channel

频率校正信道FCCH (Frequency Correction Channel)

同步信道SCH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基站本地身份代码(又叫色码)BSIC

随机接入信道RACH (Random Access Channel)

扩展尾比特(extended tail bits)

准许接入信道AGCH (Access Grant Channel) 寻呼信道PCH (Paging Channel)

小区广播信道CBCH (Cell Broadcast Channel) 蜂窝小区(suitable cell)

蜂窝小区间的切换(inter-cell handover)

蜂窝小区内的切换(intra-cell handover)

第6篇:药学专业概述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培养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十分广阔,有高校、科研院所、药厂、医药公司、国家药品管理机关以及医院等单位。

一、专业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试析:若仅本科毕业之后,尚不能达到“高级”之标准。我且称这为“准高级”,他们经过磨励,必定超越赶,所谓:长江水后浪推前浪。中国现今的药学界需要的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试析:此四门课程乃药学学程四大专业方向。一般本科不分专业,但研究生需选其一而考之。当然,要想学好这四门专业课程,必须先打好基础,基础课程则是大

一、大二所学的英语、计算机、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此重点也。

◆ 掌握主要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试析:重要!

◆ 具有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试析:此要求高而不过分,但同学中恐未能及者也。

◆ 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试析:只学好《药事管理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常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最新动向,学习相关文件法规。尽管不可能一下子了解,但应该作为药局之常客。还要多留意关注药品之新闻。

◆ 了解现代药学的发展动态;

试析:此必须也。世间各行各业皆须了解本行业之动态。此谓“信息”也。

◆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试析:昔大学有《医学文献检索》之课程,同学之中皆轻之,以至毕业之时不知检索为何物,尝以“百度”而概之。后多学,方知“检索”之学问亦深,难究其竟。

3、主干学科

药学、化学、生物学。

4、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生理学、仪器分析、药用植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统计学、药事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参考烟台大学药学院本科课程]

试析:课程虽有主次,然大学所有课程皆重要也。不致“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憾!

5、实践教学

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

试析:恐生产实习不能普及。回忆当初,仅“参观”耳。即便是参观,亦当珍惜此机会。

6、修业时间

4年。

试析:毕业了才会发现:4年光阴,何其短也!这4年,也许是你人生中最后的一段“学生生涯”,当珍惜!

7、学位情况

医学或理学学士。

二、专业综合介绍

药学专业是包括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中药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她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新药的设计与开发、适宜的用药途径和形式,以及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从我国的药学历史来看,古老的中医药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药学界的巨著,直到今天还在为人们造福。现代药学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而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早期的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已与生物、化学、临床等其他学科互相渗透,先后发展成为多个边缘学科。

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做一些药物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一般不做主治医生,但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道义感,这是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提出的要求。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出发,由于药学是以化学和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这两个学科基础比较好,或是对它们较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本专业的学习。没有接触过具体课程的高中考生,可以从高中对化学和生物两个科目的学习中得到初步的判断。再有一点就是,医学学科专业毕竟和其他理工科、文科专业不同,特别是在学制的安排上,很多院校会采取本硕连读的形式,学习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本科毕业参加工作相对其他专业比较少。如果在本科毕业后不是很愿意继续深造的考生,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不过在医学类专业中,药学并不是热门,取分相对临床医学等专业来说比较低,报考难度小。

试析:“但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道义感”,此即我所推崇之“专业意识”。“本硕连读”,了解不多,其厉害也难断决。

本专业可授予理学或医学学士学位,学制是四年,不过很多都采取本硕连读的形式。毕业生掌握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在这个基础上掌握一些主要药物设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互相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评价的方法,学会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等。

试析:本硕连读毕竟为少数。

毕业后可到各类药物研究与开发单位、医药生产和贸易企业、药检所、药政管理、医药情报等单位工作。药学专业就业形势曾经不景气,但现在的状况却与原来成为鲜明的对比,各个医学院校的药学专业毕业生变为紧俏人才。这是由于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逐步推进和医药分家的实行,私营药房随之增多,去私营药房购药的人会愈来愈多,这对药房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懂得卖药,更要懂得药理。新修订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也严格规定,药房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医药行业中激烈的竞争使得医药公司、药厂必须聘用专业的药学人才去开拓市场。这使得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开始向医药公司和私营药房等方向转移。可以说,药学人才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试析:此段精彩!随着体制的改革,医药市场需要的是有一定学历、有专业意识、有素

养的人去填充,而并非现在医药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的情况。

药学专业代码:100801。

三、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国际上,古罗马最杰出的医学家格林(Calen,公元130—200年)与我国医圣张仲景同时代。他有许多著作,现存80余种,对后世药学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植物制剂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人为纪念他,仍把用浸出方法生产出的药剂称为“格林制剂”(CalenCals)。由于其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对医药学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被称为药剂学的鼻祖。中世纪欧洲正处于黑暗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古罗马文化被摧毁,因而,医学的中心也随着社会的变动发生转移,阿拉伯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医学遗产,博采兼收了中国、印度和波斯等国的经验,塔吉克医生阿底森纳(Aricennna,980—1030)编著的《药典》分为5册,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物知识,对后纪影响颇深、被奉为药物学的经典著作。伊尔·阿尔·拜塔尔(1197—1248)是一位杰出的药用植物学家,他的《药用植物大全》描写了1400余种药物。

到了近代,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早期没有分科的药物,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使药学分离出去。而且又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尤其是近年来受体学说和基因工程的创立,为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我国古代医药不分、师徒相传,行医兼售药。现代药学教育始于1906年(光绪22年)的满清陆军医学堂的药科。辛亥革命后南京临床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教育制度,对药学教育作了以下规定:确定药学教育分为大学教育和专科教育(当时称专门学门)两种;明确了两种教育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实验教学项目;制定了药学大学教育的四种专业化及教学课程和实验教学科目。

1919年至1949年全国先后创办的高等药学学校、系共20余所,其中办学时间久,毕业生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有:浙江公立医学专门学校药科(1913年);齐鲁大学理学院药学专修科(1929年创立,1941年改为药学系);私立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1929年);私立华西协和大学理学药学专修科(1936年);北京大学医学药学系(1943年)。其他还有英士大学药学系,苏州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满州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浙江大学药学系,江西医学专门学校药科,贵阳医学院药学专修科,福建医学院药科,西北药学专科学校,川至药学专科学校等。原陆军医学堂药科于1945年更名为国防医学院药科。此外,在一些大城市还举办了一些中等药学职业学校,培养药剂师。据统计,40多年中,高等药学校系毕业约2000人。现代药学教育的兴起,促进了药专业队伍的形成,药师法规的实施,使药师成为一种法定的、独立的科学职业。这一时期,从事药学研究、制造、鉴定和教育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中除学药的外,还有许多别的大学毕业生、留学生。另外还有大批中药专业人员,他们主要从事中药炮制、配方和中成药生产。

试析:学药学,也应该了解她的发展历史。

就国内外来讲,现代药学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专业:

药理学:分子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毒理学、神经精神药理学、遗传、发育、时间、老年药理学。

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工业药剂学、临床药剂学、放射药剂学。

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合成药物化学、植物药物化学、生物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分析

天然药物化学

在国外,医学院、药学院,一般设置在综合大学中,且医学院与药学院独立分开。本科有药学专业,药学专业在大学中的设置范围比临床医学专业略为广泛,其中,药理学专业往往与毒理学相结合。

在国内,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由于社会的需要,国家越发注重药学教育的发展。目前在国内最具影响的几所药科大学或学院(非中医类)是:北京大学药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现已并入复旦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

在这些大学中都有多位中科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如北大药学院王序院士、张礼和院士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试析:教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为人师表、百年育人、桃李满天下,深得学生及同业者的敬佩,他们是会社会的宝贵财富。但也有个别老师,他们或多从企业中来,把企业之中一股刻克专营风气、尖嘴利鳃之面目、唯金钱是图之拜金主义带到大学里来。他们或技术精通,或小有成就,但缺少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专业意识。误人无数,罪过。在专业设置方面,由于学校规模,培养侧重点不同,专业设置也有较大区别。但一般都设有药理、药化、药剂等专业,且分为本科与专科教育。专业调整后,有很多专业进行了合并,如北大药学院,原招收3个专业的本科生,1998年后改为招收一个专业即大学专业本科生,学生接受三年的公共基础教育后,再决定今后的专业方向,接受专业教育。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化学与生物技术的世纪,而药学正是这两门学科的交汇点。制药科学必将领导未来的科技领域。近期,基因制药,生物制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广泛,这几项新技术还都正处于萌芽期,但其发展趋势极其对未来人类健康事业的影响都将无法估量。对国内来说,生物制药,尤其是植物药,在国际上较有竞争力,此方面将有较大发展前途。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民族药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中有科研经费不足的原因;但人才流失严重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国外药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药业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冲击。从宏观上来讲,目前,国内需求量最迫切的既有科研人员,也有直接面向患者的医务人员。尤其在《职业药剂师法》出台后,对药品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要求近几年内,国内每家药店都需有一名以上职业药剂师。但现状是,全国共有约11万家药店,而具有药剂师资格的仅有一万多人。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药学类人才将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四、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药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十分广阔,与药品相关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药品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管理部门、营销及使用部门)都需要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具体而言有高校、科研院所、药厂、医药公司、国家药品管理机关以及医院等单位。由于药学专业就业方向广阔,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药品生产和营销部门,而在国家药品管理机关需求量相对较小。也正由于该专业就业方向广阔,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性质千差万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各个药学院系培养方向有很大关系,如北大药学院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较高。

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分配形势较好。但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及新的药学院系的出现,使得就业压力将不断增大,但近期内还不会出现就业困难。该专业毕业生收入状况因就业方向的不同有很大差别。在药品研发部门,如在高校、科研院所,月收入大约在800—2000元。若在制药公司,大约在2000—3000元;若在药品管理机构或医院,收入稳定与国家公务员收入持平;而在营销部门,收入将与销售业绩直接相关,月收入应在2000元以上,大公司营销部门收入相对较高。此外,在同一职业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直接相关。

如今,中国的制药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中国应尽早摆脱依赖仿制药,进口药的局面,加大投入,加快新药开发的步伐。这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新药开发的队伍中来。另外在生产环节,要不断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的管理上也应有较

大的改革。制药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将供不应求。在完成本科或专科的学习后,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将显得日益重要。毕业后可从事一切与药物有关的工作:

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药厂的研究部门,从事药物的研发工作;

医院药剂师——在医院药剂科,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

药检人员——在药检所从事药物的质量鉴定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公司职员——在医药贸易公司或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流通及国内外贸易。试析:

近几年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的去向有:

1.进药企从事生产或研发或质检或行政:此为一般途径。包括进食品公司、保健品公司等与分析检验有关的公司。

2.进药企从事销售有关:工作几年积累经验、资金、人脉,或升职当区域经理,或辟山门开小灶单开独干,成立医药贸易公司。等。

3.进医药贸易公司从事质量或管理。用到专业知识不多,但可以熟悉其经营方式,为自己开公司积累经验。

4.进研究所从事质检、剂型研究,或从事新药开发相关。

5.进大学当研究员。本科一般只能当研究员。工资不错、环境也好,但前景似乎不太理想,他们有考研的,也有一些元老级的找个相当的对象结婚了事。当然也有机灵的在大学混得也不错,但那都是前几年了,现在想留在大学可非常不容易,即留下也不能入编。

6.进医院在制剂科。这方面有不少同学(绝大多数是女同学)毕业后进去的,工资待遇各方面都不错,毕竟是事业单位嘛。但一般来说想进医院得摸着“关系网”才能爬进去。

7.考公务员进药检所、质检所等从事与药有关的工作。工资待遇很好,除非十分优秀,否则得先结一张结实牢靠的网。这很公平,人脉与背景也是成功的重要法码,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8.出国。出国渡金者就不用多说了,若干年后回国来,且不管里面塞了些什么洋玩意,但外面看还不是金光灿灿、夺人二目的“金龟”?国外(美国)的药品领先了国内不止一个档次,若真能修得正果,岂不皆大欢喜?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祖国、崇美亲倭、数典忘祖的事最好不要干。总之,有能力出国者就出国吧。

9.考研。

10.从事非药学相关。或创业或改行。创业者有自己开小店铺或作安利直销等。这样的人毕竟少数,但只要自己喜欢都未尝不可,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方式。

注:尽管我尽量把药学毕业就业的情况分析地全面,但现在看来,我所列举的这些仍然不是药学毕业就业的全部。有些人改行但与本专业仍然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像(医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内审员、外审员,情报人员,卫生局、海关等等等等。正所谓:道法法不可道。我说过只要自己努力,路就会越走越宽。(20080923增补)

五、专业院校分布(部分,无序)

沈阳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山东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烟台大学贵阳医学院 昆明医学院 大理学院 兰州医学院 新疆医科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内蒙古医学院 大连医科大学 延边大学 佳木斯大学 江苏大学 安徽中医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 咸宁学院 湖南中医学院 广东药学院 桂林医学院 石河子大学 吉林大学 中南大学 四川大学 苏州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华北煤炭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试析:

下面为网络上摘引排名,参考吧。

2002-2004年年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的学科评估排名显示,药学专业高校排名TOP20如下:

中国协合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汕头大学,烟台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青岛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徐州医学院。

来自: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

第7篇:工程概述

一、 概述:

1. 工程建筑耐久年限:50年

2. 建筑安全等级:二级

3. 建筑分类及耐火等级:三级、二级

4.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六度

5. 建筑面积1305.5平米

6. 建筑层数:地上三层

7. 结构类型:局部底框结构

8. 建筑标高:±0.000高于室外场地整平标高0.47米

二、 设计依据:

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87

2.<明永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陕西省实施细则>陕DBJ24-8-97

3.<明永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95

4.<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三、分项说明:

1. 门窗

A.防盗门及防护网由甲方自理由。

B. 木门中空玻璃塑钢窗,气密性等级4级。

2. 节能设计:

A.建筑主要朝向南北方向,体系系数S<0.3。

B. 屋面保温层为80厚的EPS保温板。

C. 外墙外保温做法:外50厚EPS保温板(B1级)

暖气槽及楼梯间外墙均刷保温砂浆。

3. 其他:

A.凡埋入墙内木砖均以毫米为单位,外露铁件刷防锈漆两道。

4. 计量单位:

本图全部标注尺寸均已毫米为单位,总图及标高以米为单位。

5. 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时应全面熟悉各有关专业图纸,协调施工,

未经设计人员同意不得擅自更改设计,施工图未

注明处应在设计单位、甲方、施工单位、共用协调后确定。

第8篇:养护工程概述

维护道路完好状况,预防和及时修复各 种缺陷损坏,提供并保证安全、快速、经济、舒适的行车条件,有计划地改善道路技术状况,以适应交通发展需要。

各国多采用有训练和装备的养路道班和工程队组织,完成养护工程任务。养护工程按其工作性质和任务分为:①小修保养。对道路及其一切设施进行预防事故和维修较小损坏部分。重点是排水和路面,冬季防冰雪,雨天防滑溜。②大中修工程。对道路及其设备进行较大的修复,或在原有技术等级内的添建和局部改建。③改善工程。分期分段改善道路的技术条件或进行局部改建能显著提高通行能力,如改进线形视距,拓宽路基、提高路面等级、改建桥涵等。

第9篇:铁道通信概述教案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

第2讲 铁路通信概述

一、 铁路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1、以架空明线为主的建设和技术发展时期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铁路通信的初始阶段

第二阶段:铁路区域性通信网形成和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铁路通信网形成和明线多路复用化

2、电路模拟通信为主的建设和技术发展时期

专用通信:推广音频选叫调度、各处电话 电缆区段:推广区间电话自动接续设备 站内电话:推广电话集中机

线

3、光缆数字通信建设和技术发展时期

①光、数字通信建设的起步阶段 ②PDH光缆数字通信建设阶段 ③SDH大容量光数字通信建设阶段

4、铁路通信全面数字化时期

①传输骨干网采用:DWDM技术 ②采用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 ③采用软交换、智能网、TMIS等新技术

注:软交换的定义:实现了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提供呼叫控制和业务处理相互离。

IP网络的定义:能使连接到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可以相互通信的规则,利用数据报进行传输数据。

二、铁路通信的作用:

铁路通信技术是铁路运输、生产的基础,是铁路实现集中统一指挥的重要保证,是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和改进管理水平的重要设施。

三、铁路通信业务类型

第1页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

1、按传输信号分类:语音业务

数据业务

图像业务

2、按应用性质分类:地区、长途交换通信

铁路专用通信

会议通信

应急通信

四、铁路通信网的构成

承载网:传输网、数据网

构成:业务网:调度通信、电话、移动通信、会议通信、视频监控、应急

线

支撑网:时钟同步、信令网、通信综合网管及检测

五、铁路通信的发展趋势

以高可靠、高性能、高效率为目标,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六、铁路行车设备与工种 ①铁路行车设备

包括:铁路线路、铁路车辆、机车、车站、牵引供电、通号。 ②铁路行业的工种

1 机务系统<机车司机> 2 供电系统<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 3 工务系统<桥隧工、线路工> 4 电务系统<信号工、列车员> 5 车务系统<乘务员、列车员> 6 车辆系统<检车员、动车组机械师>

七、本节小结

第2页

上一篇:服装品牌形象系统下一篇:公关公司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