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囚绿记教师版

2022-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导学案囚绿记教师版

囚绿记 导学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重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 【教法指导】

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3、反复诵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以34岁的英年殉于日寇屠刀之下。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决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陆蠡爱绿色,爱生命,爱光明,他不屈服于敌人的屠刀,终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囚绿记》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

二、时代背景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日寇入侵。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北京已沦陷,上海已成孤岛,国难当头,使作者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备感焦灼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三、积累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瞥见( ) 涸辙( ) 移徙( ) 淅沥( ) ....婆娑( ) 猗郁( ) 目不暇择( ) 揠苗助长( ) ....囚系( ) 蕈菌( )( ) ...

2、解释下列词语。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急不暇择:情况紧急,没有时间做出选择。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猗郁年华:美好的年华。

探究案

一、在横线处填上一个字,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二、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绿”还象征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三、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四、“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 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

五、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训练案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B )

A 瞥(piě)见

涸(hé)辙

脉(mài)络 ...B 茎(jīng)叶

淅(xī)沥

婆娑(suō) ...C 葱茏(lóng)

蕈(diàn)菌

猗(yī)郁 ...D 镶嵌(qiàn)

揠(yǎn)苗

浆(jiāng)液 ...

2、选出下列各中字形有误的一项( A )

A、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支之绿也视同至宝。 B、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 C、(我)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的旧都。 D、(我)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杨柳的什么特点? ①比喻。②杨柳的特点:婀娜多姿,柔弱细长。

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其一)

刘禹锡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杨柳的什么特点?

第2篇:《囚绿记》导学案答案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给下列生字注音。

陆蠡(lǐ)嵌(qiàn)着 孔隙(xì)瞥(piē)见 涸(hé)辙 移徙(xǐ) 纤(xiān)细

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 lì) 婆娑(suō)葱茏(lóng)

猗(yī)郁

蕈菌(xùn jùn)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⑵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⑶婆娑:盘旋(多指舞蹈)⑷葱茏:(草木)青翠茂盛。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3、同义词辨析 固执 顽固

两个词都可做形容词,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主要区别:“固执”指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可以做动词用,如:固执己见。“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①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如:顽固守旧,顽固不化。②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如:顽固分子。③不易制伏或改变,如:这种病很顽固,要根治不容易。“顽固”没有动词用法。 本课例句:“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二、整体感知

1、释题《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答:“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2、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在下面的括号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

(1-4)寻绿(5-7)观绿(8-12)囚绿(13) 释绿

(14)怀绿

3、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 (1)“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一句话自成一段,有什么作用?(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2)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炎热的特点)

(3)“我怀着满足而喜悦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有什么作用?(留下悬念,自然的引起下文。)(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

- 1

4、第四部分——放绿 (1)、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意味着什么? (“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2)“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5、第五部分——怀绿

(14)“怀绿”,意味着什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板书 怀绿——惦念牵挂)

四、合作探究

1、文章自始自终紧扣一个“绿”字,从寻绿到怀绿,这个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答: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对绿色生命的热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2、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释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答: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导出板书 顽强抗争)

3、作者笔下的绿枝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答: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 “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答:文章写出了绿枝条日见憔损的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的非常细致逼真。

- 3

上一篇:食品知识问答下一篇:18四月愚人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