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2023-04-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祖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项羽本纪》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第二课时

二、合作探究

1、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黥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提示: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

3、明确:(1)用了夸张手法,显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2)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两场战争,作者运用不同手法刻画了项羽的性格特点。项羽不仅有叱咤风云、勇猛善战的一面,他还有儿女情长、重情重义的一面。

三、拓展提升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 “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歌,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

四、课堂检测

1、B

2、D

第2篇: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有感

前段时间观看了电影《王的盛宴》,并重新阅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以下几点感受颇深,与各位分享。 一是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为政治服务的,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举个例子,史记中对项羽、刘邦的描述:(1)出身。除身世外,对刘邦的出身提了一些神话色彩的描述“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身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根据现在的科学,这些显然的荒谬的。(2)外貌。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巧妙地突出了两个人的长相和性格特点。(3)看到秦始皇的场景。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给读者的感觉,项羽更多的是霸气,而刘邦更多的则是豪气。但是,历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历史最起码应该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让人读了可以信服,而这一点是不可以也不应该为政治所左右的,是需要我们用良心去坚守的。

二是对成功的认识。做成一番大事业可以认为是成功。除了当事者(领导者)本人具备一些特质外,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而集体的力量如何发挥?组织尤为重要,组织的关键在资源的运用,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如何用人,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那怎么用人呢?刘邦和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邦的个人能力是不能和项羽相比的,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项羽亲临战斗则每战必胜,刘邦临战则必败,但结果却是项羽自刎乌江。更可悲的是项羽至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最后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关于项羽这个问题刘邦给出了一个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刘邦虽然(个人)能力、才气不强但他能很好地使用好比他能力、才气强的人,能让他的团队效率最大化,而项羽所致命的就是这一点他没有做好。正所谓: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对人的纯粹认识。人在出生前,周围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无论是当下的“富二代”,还是“穷二代”,无论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人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还将在你未来的生活中留下印迹,就像某些天生的东西一样。所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我们应抛出周围的环境,纯粹地看,人应该都是相同的、平等的。但对于现实中的自己,对于现实中的人生,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周围环境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然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怎么做?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项羽出身贵族,没有体会颠沛流离,不明白生存的珍贵,刘邦出身草莽,于血雨腥风中穿梭,非常明白生存的重要,他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鸿门宴”,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跳出现有环境,纯粹地看待自己,不仅为了自信,更是明白什么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明白这些之后,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现有环境中顺势而为,终有一番作为。

第3篇: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诸侯将无敢隐朕①,皆言其情②。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③,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④。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⑤,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⑥,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⑦,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①无敢:不能。隐朕:瞒我。 ②情:真情,这里指心里话。 ③慢:简慢无礼 ④同:同享、共享。 ⑤害:忌妒,嫉恨。

⑥筹策:谋求,计谋。帷帐:军帐,幕府 ⑦馈饷:粮饷。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项籍

苏洵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唉!以项籍百战百胜的才能,而最后却兵败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而死,对此倒也不必奇怪。我从钜鹿之战中,即看出他的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未尝不对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当项籍渡过黄河北上之时,沛公才开始整顿兵马向武关进发,这时项籍如果率领军队去进攻秦国,趁着刘邦军队的锐气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阳,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运用这种策略,却愚蠢地去同秦国的将领争一日胜负的名声,既然已经在钜鹿大获全胜,却又在黄河以南新安县一带往返作战,等到他到了函谷关时,刘邦早已经进入咸阳几个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经安心接受沛公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势必不要再强迫他们臣服项籍了。所以项籍虽然把刘邦改封到汉中,而自己最后建都在彭城,致使刘邦仍然能够再次占领三秦。这样,天下的形势就要归汉,不会归楚;楚虽然能百战百胜,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项籍终于在垓下战败身亡,钜鹿之战就已出现预兆了。

史记

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周生: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 ②苗裔:后代。

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

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 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 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 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 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

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

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 (11)力征:以武力征伐。 (12)寤:同“悟”。 (13)过:错。

(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第4篇:《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对比阅读 教案

两手分书

一喉异曲

——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比较阅读

教 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授课人:唐舒娅 班 级:高二(8)班

时 间:2011.12.14上午第四节课 【教学设想】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此文具体记载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此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巨大影响。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的认识项羽、刘邦呢?学生更多的是从影视作品中学到这些知识,也是受影视作品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而对这两个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评价。

我想通过还原历史的真相,让他们二人同时走到前台,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他们,理解他们,评价他们。所以我在讲完《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后,特地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对他们二人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文本对比阅读,通过对比发现异同,全面认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2、学会从人物性格中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他人对项羽性格的分析,小结历史原因,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学会与别人合作,改变自己的性格弱点。

【教学重、难点】对《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的比较阅读,分析项羽失败原因,并分析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探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引新 稳实基

一、复习已学文言知识(通过请学生板演方式)

(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关键还是要学好文言知识)

二、激情导入:中华民族虽然不是一个好勇斗狠的民族,然而我们的骨子里却时时还沸腾着英雄的血脉„„读《项羽本纪》:

读“巨鹿解围”,想见其长驱北上,势如破竹的意气风发,每每使人击节称叹;

读“霸王别姬”,想见其挥别美人,仗剑悲歌的英雄气短,每每使人神情凝重;

读“东城快战”,想见其叱咤阵前,神威不减的酣畅淋漓,每每使人忧喜交集;

1

读“乌江自刎”,想见其不忍偷生,为故人德的男儿血性,每每使人叹息扼腕!

这样的一位英雄怎么就失去了天下,原因何在呢?是他所认为的“天之亡我”,还是另有原因呢?

(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中。)

对比阅读 突重心

三、比较阅读

1.先天条件相对比

(设置悬念:项羽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何以会输给一个近于市井无赖的刘邦呢?难道果真如张良所说的“沛公殆天授也”吗?) 2.同事件中相对比

①瞻望秦始皇的车马、仪仗时的反应。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②进入咸阳城,两人的做法有何不同?民众的反应如何? ③比较分析《大风歌》、《垓下歌》。

(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对他们两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下面学生对项羽的整体评价作铺垫。)

拓本延外 展观点

四、介绍相关评价项羽的资料

太史公的评价——他赞扬项羽,但并不隐瞒他的缺点,他批评项羽的缺点,但并不妨碍对他的敬仰

刘邦的评价——不能用人

韩信的评价——妇人之仁、失去人心

后人的评价(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兵家用兵、民心向背、气节 毛泽东的评价——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

(从众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个性,这样学生就能够自我进行概括分析,形成观点。)

五、由学生小结项羽失败的原因并交流

五、作业布置:

就“刘邦”和“项羽”的不同特点,选其一,写一段人物赏析,400字左右。

2

第5篇: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说来惭愧,身为一名大学生,我除了课本上的史记内容外,我还未曾读过其中的其他传记。通读完高祖

本纪原文后,略晓高祖的生平经历,但仍需要借助翻译结合原文来阅读。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在此刻一览无余,

精炼的语言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主观思考。其间的孰是孰非都绝非定论,我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好好品味秦末

那段纷扰的历史。史记中记载高祖是其母刘媪梦中与龙交合所生,龙颜美髯,所到之处常出现龙。如此传奇

的身世,可见高祖注定有个不平凡的人生。他曾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成帝王之心,应由此时此刻而生。大丈夫有志,则求必非远。

我决定分析高祖成功的因素。通过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述,字里行间透露出高祖成功的因素有这么几项,

首先是君命天授,其次他善于用人,再者是他善于抚慰百姓,以及他的随机应变,当然必不可缺的是他的能

屈能伸。高祖本纪开篇就叙述了很多高祖早期的神话经历,从出生到吕公将女儿许配给他,到老人预言看相, 再到高祖斩蛇。这些都无不在神化高祖的形象。让人们深信不疑高祖就是天生要有所大作为的人。高祖本身

也有这方面的自信。他渴望权力,虚荣和别人对他的畏惧心,这些不难从初期看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显示出高祖干大事之心。都说成大事者要不拘

小节,不以事小而不为。其实就现在看来高祖的最终能成功还是很有争议。高祖出生低微,油腔滑调,常人

很难看出他将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是吕公看出他的不凡,慧眼识人。一个人的成功,机缘巧合也是非常重要

的。高祖除了被人识之外,也慧眼识人。知道哪些人能为他所用,依人而用。《史记》曰:“吕后问:‘陛

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

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而项羽则疑人,让陈

平、亚父范增、韩信都离开他。赢得天下之后,高祖曾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

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

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 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高祖

深知自己的缺点也了解别人的长处利用他们的优势替他扫天下,最终获得天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并且

“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让人有盼头,会安抚人。所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

性,为他卖命。而项羽“则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失天下,算是意料 之内。

所用总结下来高祖刘邦就是凭借以上的优点一扫天下。

第6篇:《史记高祖本纪》总结课教案(大全)

《高祖本纪》总结课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2.了解作者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别人眼中的刘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梳理情节。

1.纪传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高祖本纪》记叙了刘邦一生中的哪些主要事件 ?

学生回答。

师;补充;全传记刘邦一生六十二年间事,按时间顺序大体分为:从开头到二世元年起事前,记刘邦贫贱时事;从“二世元年秋”到入咸阳推翻暴秦统治,写刘项响应陈胜起义,共诛暴秦的功绩;从汉元年到五年,写刘邦灭楚兴汉的功绩;从六年到十二年事,写刘邦南征北战,初步巩固了西汉统一政权的功绩。

2.刘邦一生随着一系列大事件的完成,他的身份也相应的产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刘邦的身份来高度概括文章的情节。

(1)天蛟刘邦

(2)平民刘邦

(3)将帅刘邦

(4)帝王刘邦

3.每个阶段分别展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特征?依据文本做出分析。 天蛟刘邦 (出生,妻子):奇异诡秘

自古帝王多异相。在史书记载中他们的出生都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和常人不一样。如殷契由母亲吞玄鸟卵而生,周后稷由母亲践“巨人迹”而孕。为什么史书要这样记载呢? “君权神受”观念,秉承天意来统治管理天下。

写史者这样写的目的也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心理,安抚天下百姓的需要。 平民刘邦仁爱,大度喜施豁如,不事产业

将帅刘邦礼贤下士,知错就改,从谏如流, 安民抚民贪图享受 帝王刘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自私狠毒、心胸狭窄粗俗鄙陋 附: 探究过程

1.请大家谈谈刘邦的形象。美:

雄才大略,抱负非凡

“咸阳纵观”,向往登上皇位一直深藏于心中,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他曾编织了许多奇异诡秘的神话。尤其是彭城之败,大军损失殆尽,诸候纷纷叛汉归楚,刘邦几乎是只身逃入关中,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立太子”“大赦罪人”,并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

仁厚爱人,喜施豁达

与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三教九流”,兼收并蓄。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伟大人物的性格弱点,恶:

好逸恶劳

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自私狠毒、心胸狭窄

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韩信)

总结形象

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随机应变,百折不挠。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 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帝王,天之子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都应是人世间的道德准则。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作为一代帝王的刘邦,一个政治家的形象是栩栩如生。在作者的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盲目歌功颂德,也没有把汉代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而是在展示一个政治家形象的同时,也写出“平民刘邦”的无赖、“将帅刘邦”的残暴、“帝王刘邦”的卑鄙等性格特征。刘邦被拂去神圣和灵异的光环,还之以凡夫俗子的本相。说明他原本是一个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而且性格

中有不少毛病。。 也写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等,还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

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写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我们从司马迁的身上看到,作为一名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从中更能体会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那种忍辱践志的巨大动力。

三、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

① “遣兵入关”中,对百姓的态度的对比。

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① “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

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上一篇:中班绘画活动教案下一篇:会计学原理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