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022-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抗战时期兰州毛纺织工业的发展研究:研究综述

【摘要】兰州是我国的西北重镇,近年来西北地区的研究者所重视研究兰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本文是我學术论文《抗战时期兰州毛纺织工业的发展研究》中的研究综述。它从民国时期的学者对纺织学的研究的著作开始,囊括了中国纺织史方面的许多著作与论文以及和本文主旨相关的论文是我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抗日战争;纺织史;毛纺织工业;论文

人类自从进入文明时代后,用于遮掩身体的衣装便成为了生活必需品。中国的纺织历史可以说漫长而繁盛。早在《尚书·禹贡》中便多次提及在大禹统治时期,周边的多数部族都向禹进贡纺织品或纺织品所用的材料。可见在那个时期,纺织品便是人类社会中极重要的产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纺织业更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支柱之一,男耕女织是对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最准确的描述。在近代中国,纺织业是民族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代工业机器化大生产的模式传入中国,纺织业这一古老的行业也面临着近代化的冲击而走向了变革的道路,并成为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中发展最早、最快的工业之一,更在我国近代工业部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对中国纺织业发展史研究的学术著作

最先对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研究的书籍是著名经济学家方显廷的代表作品《中国之棉纺织业》。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棉纺织行业全面调查和研究的重要作品。全书共有八章,全面论述了中国棉纺业历史与现状。特别是书后附有大量的统计表格,对了解中国棉纺织业历史及其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此外,另一位经济史学家严中平的代表作品《中国棉纺织史稿》也是研究近代纺织工业史的著作,真本书于1942年发表出版。1966年,日本学者依田喜家将此书翻译为日文,并将书名定为《中国近代产业发展史》。《中国棉纺织史稿》是严中平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第一部著作,内容叙述1289至1937年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史,其中特别对1840至1937年间的发展史着重分析。该书通过对棉纺织发展史的研究来阐述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作者在书中使用了丰富的史料来分析中国工业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发展的条件和状况。从而认为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难以顺利进行。该书在宏观上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纺织业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通史意义显著。这两部作品都是建国前的作品,其作品也反映当时的学者对近代纺织业发展的看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近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的论著逐渐增多。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该书便详尽地将纺织纤维利用的变迁,纺织印染工艺技术的原理发展,纺织品的类型及其特征,相关的生产、教育、科研、学术机构等情况一一介绍。同时该书还将国外纺织业学术发展的状况也有附录。《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编委会于1997年出版的图书《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在书中详细的介绍鸦片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同阶段社会与经济的表现,在这一时期纺织原料、技术装备与产品,各地纺织业分布及演变,各个代表人物在各方面的表现。该书的一大特点便是将史料穿插入这些文章之中,使该书论据充实,令人信服。这些著作都有着纺织业通史的性质,它们从宏观角度下认真分析了近代我国纺织业的总体状况,从技术的角度为此类研究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和发展的概述。为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能力和认识水平开创了先河。这些研究对本文中挖掘抗战时期兰州毛纺织业的发展与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提供了详实的史料,也从认识上给了本文莫大的启迪。

二、关于近代纺织业发展史的学术论文

2014年华东师大的人文学院赵晋的博士论文《落日余晖:新中国初期的私营工商业(1949—1954)——以上海刘鸿生家族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为个案的考察》将上海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刘鸿生以及其家族的核心企业——章华毛纺公司作为研究的中心,具体的考察其命运的兴衰起伏。刘鸿生是中国民族资本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们也有着相同的性格,即为外国资本服务来起家,从买办开始创业。中国资本在那一时期所经历的一系列曲折与苦难革命、战乱、军阀混战等等,这些企业不得不在混乱中艰难的生存着。而创办较晚的章华毛纺公司,也在抗战中颠沛流离。这是一篇以毛纺织业为考察的对象而引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建国后的命运的一篇学术论文。东华大学的赵军2014年的博士毕业论文《近代山西机器纺织业发展的考察——以西北实业公司纺织工业为中心》本文重点说明了山西的工业发展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许多从其中的一方面来论述近代纺织业的论文也很具有参考意义。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张靓在2004年的毕业论文《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从大的方面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刘萍在《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的考察》一文中对抗战中期,从生产度荒中发展起来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简称妇纺运动)进行了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系吴静、郑剑顺在《技术引进与企业发展——抗战前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的个案研究》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对工业企业的巨大影响来分析近代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南京大学历史系马俊亚《工业化与土布业:江苏近代农家经济结构的地区性演变》对江苏不同地区的农家经济在19世纪末期现代工业兴起后产生了极不相同的影响。以及其对传统的自然经济解构理论及西方学者的农家经济理论与区域发展模式构成的挑战。

三、对甘肃近代毛纺工业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

关于对近代甘肃毛纺织业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有许多:夏阳在社会科学上发表的《甘肃毛纺织业史略》就甘肃的毛纺织发展的概况简述了下来。内蒙古大学白维军《兰州织呢局的成败探析及启示》通过探讨兰州织呢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成与败”来看兰州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机器毛纺织业的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横向对比同一时期内其它成功的企业来总结兰州织呢局的经验教训。林隆《中国第一个机器毛纺织厂的历史沿革》详细的论述了兰州织呢局作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毛纺织厂的兴衰与经验教训。魏丽英《左宗棠与甘肃近代机器工业的开端》以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上与部将赖长共同努力下,拟办了兰州制造局、甘肃制呢总局和甘肃机器采金的等近代机器工业,是甘肃近代机器工业的发源。余晓的《左宗棠与兰州机器织呢局》也简要的叙述了左宗棠与甘肃毛纺织业的关系。

四、对近代中国西北地区羊毛业研究的学术论文

对西北地区羊毛在中国近代社会作用研究的论文对本文也很有补充,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谭刚《抗战时期西北皮毛贸易与大后方经济变动》以西北皮毛内销数量的增加来推动了大后方毛纺织业的发展来说明战时西北皮毛业的内向化,一定程度上为战时大后方经济的发展积累了新的动力。毛光远《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在甘肃民族地区推行绩效考评——以甘肃省贸易公司代复兴商业西北分公司统购夏河地区羊毛为例》强调了战时民营贸易开展困难的情况下,国家统制政策助推夏河滞存羊毛走向了国内外市场,同时为了改进羊毛品质所推行的畜牧改良活动则促使该区畜牧业生产步入了近代化历程。西北师范大学李晓英和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王正儒合著的《近代甘宁青羊毛业述论》将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出产着大量的羊毛由于国内的生产水平落后与国际市场的需求而使得其大量出口来论述西北羊毛出口的种种前因后果。李晓英在《双重因素制约下的羊毛贸易(1894—1937年)——以甘宁青为中心的考察》中提出羊毛出口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羊毛出口量在总体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这其中又多次出现起伏。以往史学界多从帝国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这一角度来探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而认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原料需求的变化直接决定着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兴衰。如果以近代羊毛贸易为中心,以甘宁青地区为切入点,考察羊毛贸易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在以美国为主体的海外需求量的影响下,社会内部的诸多因素也直接制约了近代甘宁青羊毛贸易的正常发展。毛光远《论20世纪40年代西北羊毛改进处》则从国民政府农林部在甘肃岷县设立羊毛改进处改进羊毛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方显廷. 中国之棉纺织业[M]. 商务印书馆, 2011.

[2] 严中平. 中国棉纺织史稿[M]. 商务印书馆, 2011.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纺织[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4] 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M].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7.

[5] 赵 晋. 落日余晖:新中国初期的私营工商业(1949—1954)——以上海刘鸿生家族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为个案的考察[D].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6] 赵 军. 近代山西机器纺织业发展的考察——以西北实业公司纺织工业为中心[D]. 东华大学, 2014.

[7] 刘 萍. 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的考察[J]. 抗日战争研究, 1998(02).

[8] 吴 静, 郑剑顺. 技术引进与企业发展——抗战前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的个案研究[J]. 中国社会经济研究, 2007(01).

[9] 马俊亚. 工业化与土布业:江苏近代农家经济结构的地区性演变[J]. 历史研究, 2006(03).

[10] 夏 阳. 甘肃毛纺织业史略[J]. 社会科学, 1985(05).

[11] 白维军. 兰州织呢局的成败探析及启示[D]. 内蒙古大学, 2005.

[12] 林 隆. 中国第一个机器毛纺织厂的历史沿革[J]. 历史教学, 1983(03).

[13] 魏丽英. 左宗棠与甘肃近代机器工业的开端[J]. 社会科学, 1984(04).

[14] 余 尧. 左宗棠与兰州机器织呢局[D].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1).

[15] 谭 刚. 抗战时期西北皮毛贸易与大后方经济变动[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01).

[16] 毛光远.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在甘肃民族地区推行绩效考评——以甘肃省贸易公司代复兴商业西北分公司统购夏河地区羊毛为例[J]. 山西档案, 2012(06).

[17] 李晓英, 王正儒. 近代甘宁青羊毛业述论[J]. 宁夏社会科学, 2013(02).

[18] 李晓英. 双重因素制约下的羊毛贸易(1894—1937年)——以甘寧青为中心的考察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19] 毛光远. 论20世纪40年代西北羊毛改进处[J]. 中国农史, 2008(03).

【作者简介】

宋杨(1991—),男,安徽利辛县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方向。

作者:宋杨

第2篇:2005年水泥工业发展综述和2006年工作重点

2005年我国水泥工业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我国水泥工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水泥工业运行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产量增速回落,投资趋于理性

2005年水泥产量10.60亿吨,比2004年增长9.3%,增速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下降5.1%,施工项目减少116个,新开工项目减少125个,全年计划总投资下降9.2%。投资趋于理性。

(二)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水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83.84亿元,销售收入2608.35亿元,产销率达98.37%,销售款回收率达87.97%,全行业实现利润80.5亿元。水泥出厂价格下降,能源价格上涨,全行业主要是靠企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实现利润。

(三)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指导下,我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目前,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落后工艺水泥已不被社会各界认同,湿法工艺水泥已淘汰出局,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处于最佳机遇期。

(四)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经过20多年发展,水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安徽海螺集团水泥和熟料产量已超过6200万吨,在世界水泥企业集团中排名第5位。十大水泥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不到4.4%提高到2005年的13.3%。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对提高我国水泥工业的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水泥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开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水泥行业的科研创新与技术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1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全球只有7条,我国就拥有4条。

(六)技术和装备已跻身国际市场

随着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的成熟和大型化,一批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已走出国门。

(七)全行业亏损面增加

据统计,2004年我国水泥企业总数为5034家,亏损1393家,企业亏损面为27.67%。2005年亏损1851家,企业亏损面增加到35.95%。从亏损面看,上升8.28百分点。亏损企业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2005年煤、电、油、运价格上涨,致使水泥生产成本上升,但水泥销售价格未涨,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二、2006年工作重点

近两年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有效遏止了立窑生产能力的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出现可喜变化,不仅大中型水泥企业在积极发展新型干法窑,许多优势立窑企业也纷纷发展新型干法窑。新开工水泥项目基本符合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为了巩固水泥工业宏观调控成果,2006年的工作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切实按照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规范行业准入标准,以优化地区布局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充分考虑资源、能源、交通运输及生态和环境承载能力,在有条件的区域加快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二是继续严格执行好金融、土地、环保等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依法行政,对不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支持。对日产规模小于2000吨的水泥熟料项目,必须上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禁止以任何名义建设落后工艺的水泥生产能力。

三是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依靠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节能降耗和能源替代工作。支持利用大型水泥窯协同处置可燃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和利用窑系统废热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

四是加强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有关标准,做好水泥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同时加强对民采民运的石灰石矿山进行有效监督,减少资源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对采后矿山要做好复垦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供稿)

第3篇: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摘要:工业旅游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旅游形式之一,是一种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文章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对工业旅游自引进中国以来的理论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并在工业旅游发展现状、产品研究、规划开发等多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供产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

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4、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5、孙爱丽,朱海森.我国工业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其中,田里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王婷婷 田 里

第4篇:建国六十周年工业发展综述

建国六十年万盛工业发展情况综述

自万盛区1955年建区以来,万盛工业围绕煤炭工业的兴衰和发展,走过了54年的艰辛历程,万盛的每一次变化、每一次转折都与产业的调整变化息息相关。万盛工业54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1980年)以前

这一阶段,我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因矿设区,为矿服务”,主要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的职能,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国家直属企业,产业结构非常单一。

这一时期主要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国有工业,地方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当时的工业体系构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南桐矿务局。1954年国家把南桐煤田列为西南开采重点,1955年,国家共投资1300万元对南桐煤矿、东林煤矿进行改扩建。1957年成立南桐矿务局,使万盛区的煤炭工业进入有计划发展阶段。1955年至1980年,国家共投资15574万元,新建鱼田堡煤矿、砚石台煤矿、红岩煤矿和干坝子洗选厂、南桐洗选厂,原煤产量由1955年72万吨发展到1980年的204万吨,煤炭洗选能力由1955年的19万吨发展到1980年的40万吨,煤炭采选初具规模,并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主体。二是国家“三线”企业和市属企业。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三线”建设布局调整,万盛的军工制造

- 12结构性过剩。从万盛的主导产业煤炭生产来看,1997年以前南桐矿务局属国家统配煤矿之一,煤炭不愁销路。但随着1998年统配煤矿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取消煤炭的亏损补贴,煤炭产业出现销售困难,价格下降,亏损大幅度增加,与煤炭产业相关的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地区经济陷入困境。同时,由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家出台限制关闭十五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对万盛区属工业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二是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使我区的非煤工业基础遭到大幅度削弱。从90年代初开始,“三线”企业逐步向主城区搬迁,到1997年底,3户军工企业已搬走2家,2户市属企业先后外迁,晋林机械厂也于2002年迁出。这5户工业企业的搬迁,使我区原本就不发达的非煤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工业经济实力大幅下滑。

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使我区工业经济在1997年—2002年期间,一直保持在10%以下的低增速徘徊,与1997年相比,200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0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正是全国处于大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万盛区委、区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培养新的、多元型产业结构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地区经济逐步迈入正轨,基本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10多年来,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四维龙头、福耀玻璃、万立煤焦、普生药业、方盛电厂、万盛电厂、20万吨醋酸等工业项目,原有天泽钻井、振兴煤业、南桐化工厂等区属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也逐步理清思路,基本明确了工业方面重点发展煤化工、材料、机械三大接续替代产业的方向,煤化工方面更被确定为市级煤化工基地进行打造。2008年工业占地区经济的比重由1997年的28.9%上升为42.1%,对地区经济的支撑明显增强。通过2003年以来的恢复性增长和近两年重大项目的不断引进,万盛工业经济的发展将呈现出快速跨越式发展的新趋势。

54年来,万盛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因统计方面原因,参照数据均以1978年为基数):

一、工业总量迅速增加,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 1978年,万盛的工业总产值仅为12250万元(90年不变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时期以来,万盛的工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1.3亿元,比1978年增长25.5倍;工业增加值13.6亿元,比1978年增加35.5倍;工业企业上交税金占到全区工商税收的80%左右;工业对地区GDP的贡献率为54.2%,拉动地区GDP7.7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次产业重心逐步由

一、二产业向

二、三产业倾斜,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24.6:66.4:9.0调整为2008年的11.9:49:39.1,

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达88.1%。2007年,万盛区人均GDP达到10351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1418美元,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24.5:41.9:33.6,城市化率达到

- 56脱硫石膏、硫酸渣等工业废渣作为原料生产水泥,目前已累计使用各种工业废渣近100万吨,2007年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4%,成为全国同行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率最高的企业之一。2008年,全区工业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有31户,其中过千万元的企业有3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02.5%。

“历经风雨成大翼,喜看鲲鹏展翅飞。”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入贯彻国务院2009年3号、2007年38号等重要文件的相关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12345”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煤电化、材料、机械等三大接续替代工业产业,迅速壮大区域工业经济,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提速发展,让工业经济为万盛资源型城市的全面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坚信,万盛工业必将在新时代的跑道上,奋力拼搏,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5篇:新中国成立70年来谷城工业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谷城县工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70年来,勤劳智慧、坚毅执着的谷城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工业经济在发展中实现蝶变,获得新生,步入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谷城县工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

70年来,勤劳智慧、坚毅执着的谷城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工业经济在发展中实现蝶变,获得新生,步入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70年非凡的光辉历程

70年风雨无阻,70年奋楫前行,谷城县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国有企业逐渐退出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谷城县工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发展轨迹上看,大体分为起步加快发展、改革加速发展和转型协调发展三个阶段。

工业经济建设起步加快发展阶段(1949-1977年)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谷城工业经济恢复建设,生产开始起步,先后投资兴办了砖瓦厂、造纸厂、酒厂、粮油加工厂、工具厂和水电站等企业。

1949-1977年,工业企业数量由157家增加到419家,年平均增长9.1%。主要产品在最初的饮料酒、中小农具、铁锅等6种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电量、木材、粗铜水泥、磷肥氮肥、布、酒、日用陶瓷和食用植物油等产品,工业门类不断增加。

1953-1977年,是谷城县执行“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计划时期。

1966年是“文化革命”十年**时期开始,工业发展受到冲击。

1967-1968年,工业生产急剧回落,但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工业经济在波动中仍得到一定发展。

1970年工业生产开始加速,到1977年,谷城县发电量、砖、粗铜和布等产品产量分别为28.81万度、2519万块、45.5吨和129.68万米,全县工业总产值24年间年平均增长32.15%,尤其是水力发电、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较快,为谷城县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经济改革加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

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谷城县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的发展方向,先后实施技改扩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1986-2000年,是谷城县执行“七五”“八五”“九五”计划的时期。“九五”时期,谷城县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了对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加大了资产重组力度,将有效存量资产向优势产业、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仅1988年就有“石花大曲”等六种产品获得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在市场上享有盛誉。自改革开放十年来,乡镇工业“五个轮子”并转,发展迅猛,1988年工业总产值21573万元。

工业经济转型协调发展阶段(2001年-现在)

进入“十五”时期,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10年间,谷城县工业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发展阶段。

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生态工业,全县工业经济得到历史性跨越发展。

“十五”期末,谷城县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以上的企业41家,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与2000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25.5%、48.7%和35.8%。

“十一五”以来,谷城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工业强县”这一发展战略,积极大力招商引资,以经济转型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产业为依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全面提速,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65家;

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25倍。

“十二五”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谷城县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结合工业发展特点,多措并举加快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谷城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与2011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41%和70%。

2018年,是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谷城县抢抓经济发展新机遇,上下齐心,聚力发展,工业经济转型取得了明显效果。工业企业数量扩张和结构转型并存,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发展动力正从传统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组组数据,承载着谷城县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就。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系列工业发展利好政策纷至沓来,如春风化雨,沐浴着谷城县这块热土,使得工业各行业枝繁叶茂,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成为谷城县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70年瞩目的辉煌成就

七十年来,谷城县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工业化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70年的艰苦创业,谷城县工业在不断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中谋发展,在探索中求跨越,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指标大幅增长。

从企业情况看,骨干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多年来,谷城县在汽车零部件、纺织、农副食品加工等工业重点领域,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2018年,谷城县工业大型企业3家,分布在汽车制造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两个行业;

中型企业27家,分别分布在汽车制造、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尤其是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县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集团公司,年生产铅酸蓄电池产量全国占比11%。骨干龙头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使工业在新旧动力转换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传统行业不景气对经济的冲击,成为支撑工业整体平稳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谷城县工业结构单一,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粗糙。“十五”以来,谷城县坚决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总体部署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力抓好工业绿色转型,工业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一批工业企业相继被淘汰,行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绿色生态产业拉动作用逐年增强,产业升级效果显现。

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70年来,谷城县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对产品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品种种类,努力打造“名、特、优”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使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品品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种产品增加到今天的涵盖三大门类11个小门类的工业行业产品体系。其中汽车制造、纺织业等重点行业,每个行业产品都极为丰富,多达几十个品种。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从汽车前桥、后桥到转向节,从商用车铸造件到火车、飞机铸造件。

70年来,工业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品产量突飞猛进。2018年,谷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统计目录中蓄电池、铸铁件、水泥、布、纱、食用植物油、瓶装矿泉水、人造板、塑料制品和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2324万千瓦时,2万吨、127万吨、54676万米、135400吨、16042吨。

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70年来,谷城县工业在保持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2018年,谷城县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与1970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19倍、1.15倍和1.2倍。尤其是作为谷城县工业主力军的制造业在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保持质效双增的发展态势。2005-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9倍;

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33倍;

平均用工人数年均增长1.08倍。制造业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生产规模都逐步扩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凸显,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经济成分多元齐全,经济结构稳步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谷城县仅有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后,谷城县按照国家国企改制精神加大力度对县域内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

如今谷城县工业已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成分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2018年,谷城县规模以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为28家、9家、2家和128家,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6.03%、28.8%、0.88%、54.28%;

资产总计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0.85%、0.39%和49.62%;

利税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07%、0.76%和53.89%。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壮大,使得工业经济整体活力增强。

70年沧桑巨变,70年辉煌成就。

一路走来的艰辛岁月,是谷城县工业的发展之路,是崛起之路。

如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虽然谷城县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替代产业支撑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但历经岁月沉淀,谷城县工业未来发展基础坚固、充满希望。

回望来路,我们砥砺奋进、步履坚实;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斗志昂扬。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梦想凝聚信心和力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谷城县人民仍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不竭的精神动力,在谷城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携手并进,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实施战略转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坚持建设全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全力开启谷城县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续写谷城县工业发展盛世华章!

第6篇:新中国成立70年北京工业发展综述

七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成就斐然。新中国成立70年是北京完成工业化进程,取得辉煌成就的70年,也是北京工业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70年。尤其是2014年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北京并对北京发展指明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深入推进,北京工业更是加快进入由“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的新阶段,焕发出新活力。

一、稳步壮大,工业总量跃上新台阶

工业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从生产总量看,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总产值仅为9.1亿元;

1972年、1993年、2008年分别突破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

2018年接近2万亿元,达到19212.9亿元,年均增长12.3%。从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看,201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资产48009.5亿元,较1979年末增长337.8倍;

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35.7亿元,增长179.7倍;

实现利润总额1530亿元,增长35.9倍。

高技术装备类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汽车产量从1978年的1.8万辆增加到179.7万辆,其中轿车从无到有,从1999年的1万辆增加到92.2万辆;

集成电路产量从1996年的0.5亿块增加到137.5亿块;

手机产量从2000年的1549.6万台增加到9029.6万台;

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从1996年的326台增加到1.2万台。

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工业发展始终围绕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转向以汽车、电子、医药等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现代工业结构,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2018年,汽车、电子、医药三大行业产值均达到千亿元的规模;

总产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0.1%,比1986年提高了27.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5%,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传统产业不断“瘦身健体”。北京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把握好“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推动工业“瘦身健体”。制造业五大高耗能行业[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26.4%下降至2018年的8.3%,下降18.1个百分点。传统工业产品产量呈现明显的倒u型发展曲线。其中,水泥由2006年1269.4万吨的峰值回落至2018年的397万吨;

粗钢由2005年827.6万吨的峰值回落至2018年的2.4万吨。

“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全市工业发展。2018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个数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4.1%,比2014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2%,比2014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3.4%,比2014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二者有交叉)。

三、内涵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企业效率效益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5.6万元/人,是1996年的19.5倍,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1.9倍;

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5%,比1997年提高5.1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率为44.6%,比1996年降低15.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显著增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整体呈显著提升态势,2018年为7.1%,比1996年提高5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54.1%下降到2018年的23.4%,下降30.7个百分点;

2002-2018年,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9.2%(按可比价格计算),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四、创新驱动,新动能不断增强

从创新活跃度看,2017年,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56.2%,比2006年提高17.9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活跃度显著提升。从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看,2013-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累计1214.6亿元,占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为17.6%;

汽车、医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工业创新中发挥领头作用,两大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年均增速分别为21.1%和11.6%,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五、优化布局,空间分布更趋合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工业布局经历了由中心城区向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再向城市发展新区逐步转移的变迁。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出台之后,“多点”地区[3]成为承接中心城区[4]功能疏解、“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主战场。2018年,中心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5.9%,比2001年下降31.1个百分点;

“多点”地区占比为43.9%,比2001年提高16.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在工业企业向“多点”地区集聚的同时,也进一步向产业园区集聚。2018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58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数的49.6%,比2014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实现工业总产值1018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3%,比2014年提高3.6个百分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841.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0%,比2005年提高3.9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工业取得瞩目成就,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北京工业将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勾勒的宏伟蓝图,深入推进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不断激发新动力、新活力,加快实现由“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的根本转变,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进一步支撑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新的力量。

[1]规模以上工业:2000年以前为乡及乡以上工业口径;

2000-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口径;

2007-2010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

2011年及以后调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

[2]制造业五大高耗能行业: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多点”地区:本文统计范围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亦庄。

[4]中心城区:本文统计范围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

第7篇:中国工业设计综述

中国工业设计的现状

提纲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指出:“21世纪将是工业设计世纪, 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是落伍者。”综观国际市场的热门产品, 都是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品牌独特的优质产品,无一不闪烁着工业设

计的火花。

学号:011201

21专业:工业造型设计

姓名:畅航

前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从市场潮流,人的需要到提出设计构思方案,除了解决技术与材料的问题,还要研究内部结构与功能、使用习惯与方法、生产工艺的选用,节约原材料与降低成本、外观设计与色彩、包装与运输,直到如何推向市场销售等问题。有机地将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适用与美观等方面统一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上,设计中寻求和解决人一产品一环境一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协调,除去某种产品系列中不符合人的使用目的的因素,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关键词:工业设计、现代工业、专业。

正文

这个时代是体现个性消费的时代,运用丰富的色彩,美妙的曲线,独特的造型,新奇的构造方式和使用方法,较浓的个性化色彩,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反应,达到影响人、感染人和使人易于接受的目的。 这个时代是一个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时代,而工业设计正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这样的时代里,工业设计师的贡献度与存在价值将因为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日益扩大而水涨船高。工业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手段,不仅在过去的时代中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新的世纪中,也必将和其他领域一同携手,为人类共同创造更加高效、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

工业设计专业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历史,而在国内最早由湖南大学开办本专业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而,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 目前,国内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约400所大专院校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艺术类院校,另一类是理工科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而后者占了所有这些院校的绝大多数。可见,理工科大学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主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专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

资料显示,我国工业设计强校东北大学较的热门专业:04年工业设计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其他各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就业率也普遍较好,表现出了这个专业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但是,众多接近100%的数据在我眼里非但不能使人信服,反而,不由的引发我去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调查。随这资料的积累,一些事实出现在我眼前,其中最让我警醒的就是一篇介绍山东省艺术考生就业现状的文章,下面是我对原文的简略引用:

2005年山东省本科共录取192270人,其中艺术类录取42462人,占到五分之一。与此同时,艺术生就业不容乐观,2005年艺术生就业率不足50%,艺术生如何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仔细分析这篇报道,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山东省艺术生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现状,也是乃至我们工业设计专业的现状。现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设计在中国人眼中升温,设计被认为又是一条发财之路,大批人如潮水般涌入,各种各样的高校大专培训班开设了工业设计这门专业或课程。单从人

数上面,我们这个专业的竞争局面可想而知。但与设计人员增多的速度不相称的是当今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并不如前些年所预料的那么紧缺,现在中国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有我们用武之地的只有少数大中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我们根本无法施展,况且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生产商生产的东西粗制滥造毫无设计成分在其中,或者仅仅进行了很低级很简单的设计,产品不追求美观,种种使得我们的就业面也很窄。现在工业设计毕业生主要想向电子产业涉足,但是这些产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没有明显逐年递增,而是平缓的大约每年5%,这远远低于投入涉及领域的学生们。

并且在当今外界的影响下,学设计的学生常将自己置身尊位,一心只想找一份回报高.体面.高尚的工作,不能将自己心态调整好,找一份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工作,这样导致某些用人单位门庭若市,另外一些单位却无人可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成为一种大众教育,作为学生,是把自己当成大众还是精英,是否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专业的学习,能否在接受教育的这段时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精英,也决定着我们将来就业的成败。也就是说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一分称心的工作要求我们是大众中的佼佼者,用人单位选择的是会带来经济上的效益的求职者,我们现在就要衡量一下究竟自己可以创造些什么价值。作为涉及领域的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外,增加和扩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与基础学科相比,我们有更多机会做兼职,其实完全可以利用兼职的优势,多培养动手能力,为就业铺路,并在将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转行中提供丰富知识和经验积累;增加和扩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也是我们大学生与大专或培训班竞争的最有力武器。

总结

现如今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刚刚起步的专业,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目前多人才少岗位的情形下,就业前景较为紧张,竞争较为激烈。但是我们应该看的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工业设计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将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乐山 《工业设计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

2 何人可 《工业设计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 丁玉兰 《人机工程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

4 简召全 《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3

5 赵得成 《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设计到实现》2010.2

6 赵农 《设计概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

7 王昭 《工业设计专业英语》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6

8 许或青 《绿色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5

9廖国伟 《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姚文放 《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

第8篇:工业园区规划讲座综述

规划院系列讲座简报(总第1次)

时间:2005.02.2

2地点:规划院评图室

主题:工业区详细规划

主讲:吴坚 总工程师(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

主持:周玉斌 副院长

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性强,具有高品质的综合设计能力,完成的著名项目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金山石化以及上海闵行开发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中的许多项目。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被评为2002全国百强设计勘察单位之一,在上海市设计院综合实力评比中进入前五名之列。

总图设计

总图设计,属于传统的工程设计专业,起源于苏联时期的工程设计教育培训,全称为总图、运输和仓储设计专业。目前,国内主要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专业化的人才培养。

总图设计的第一步是立项前协助企业进行项目选址。选址是战略性决策,对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以美国通用落户中国为例,90年代初,江泽民总书记与美国通用签订合同时,曾就选址问题有很慎重的斟酌,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北京、长春、上海、广州、重庆等几个地区级城市进行区域选址,针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区位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认为上海在各方面都比较出色,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上海是全国著名的人才高地,对跨国公司、高素质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两大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沪形成积聚效应;紧接着的是上海地区的进一步详细选址,金桥和外高桥两大开发区竞争最为激烈,这两个开发区比较成熟,基础设施条件完备,产业服务政策以及税收政策比较有利,而外高桥保税区还有独天独厚的运输条件,对今后产品的出口贸易都很有帮助。经过一系列的项目比较,尤其是一些重要数据,包括我们对投资规模的一些计算,分别按照15w、30w、50w的生产工艺进行计算,对每年的企业运输量,水运、陆运量等完整的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经济效益值以及政治决策因素,最终将选址定于金桥开发区。由此可以看出,项目选址是项目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完成了选址程序以后,总图工作第二步即是总平面布置。布置是以总图、运输、仓储三方面为基本点对整个工业工厂企业的现状未来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其中决定总平面布置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工艺和生产纲领。首先要了解该企业产品自身的特点和生产工艺,是否要包括从原料生产到精艺加工的全套工艺,

1还是只包含一个中间环节生产工艺,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其次就是产量,不同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也有很大的差异,对总平面的布置、地块的大小以及配套设施布置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生产纲领和生产工艺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详细精确地进行总图设计。机电行业的每个项目都会有不同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生产纲领,项目经验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设计者要学会如何在制造业种类繁多的加工工艺中摸索并总结共性。以我们机电业的龙头制造业汽车制造为例,汽车制造有很多零部件以及配套产品的工艺,项目种类繁多,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纲领都是为整车厂服务的,但又不同于整车厂的加工工艺。比如整车制造最重要的是五大要素工艺——冲压、焊接、油漆、组装和发动机,如果对整个生产过程思路比较清晰,则对整车厂工业区的总平面设计布置就有了很明确的概念。由产品的生产工艺与纲领来确定厂区的总平面,是我们总图专业参与项目设计的第二步,也是比较复杂而关键的一步。厂区的规划有很多层面问题,所有问题都通过总图来解决也不是十分客观。

总图确定后,第三步就是将总图与其他多方面进行协调。其一,与建筑、给排水、暖通等公用专业的合作设计。这一工作要求设计人员在总图设计层面对这些公用专业有明确的概念与清晰的框架,总图设计需要整合所有的公用专业,因此除了要求总图专业设计人员自身在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必须对建筑结构、给排水、供电、暖通、锅炉等要有足够的了解,这有利于与公用专业的工程师有很好的沟通,加快整个项目的进程。其二,布置的时候要总体考虑几大生产要素、配套用房、公用服务设施与总图之间的协调。其三,要考虑整个厂区的运输、仓储与管线。所谓运输包括道路交通运输与生产管线运输。比如通用企业厂区,对空调系统设计要求很高,考虑到仪器、设备对灵敏度、精确度都有极高的标准,空调冷凝水管道最大的管径最大的达到2.2m,如此大的管径,其管线的布置走向就显得特别重要,处理得不当,对整个流水线都会有很大得影响。总图设计中,往往涉及到的管线种类有十几甚至数十种,对这些工业企业的生命线的设计处理也需要十分重视。

工业区开发与详细规划

工业园区是个很宏观的概念,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开发建设各类工业园区。从最早的闵行开发区、漕河泾高新科技开发区、到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临港新城工业园区,纵观20多年的发展,上海的工业区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以上这些开发区都是以工业开发为主,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闵行开发区)创建于1983年,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西南部,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在此之前,国内没有类似的开发经验为借鉴,所以,当时机电院在进行该项目时,也是一边摸索一边进行的。1983年开发时成立中外合资的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闵联公司),采用企业化经营运作的方式,负责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在与政府共同开发过程中,我们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地块如何划分,规模容量怎么确定和控制,这个问题在如今看来是比较简单的,但由于在当时没有可以参照的行内规范,没有定性的标准。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又成为APEC国际

科技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984平方公里,综合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开发区前列。开发区位于上海市区的西南部,致力发展的高新技术有:微电子、计算机(软、硬件)、通讯、激光、生物工程、新材料及科技含量高的传统工业。该开发区的明确定位,使得我们在为其设计时概念比较清晰,可以有所参照。

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区位条件非常好,西连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接外高桥保税区,南近张江高科技园区。以金桥路为界,金桥出口加工区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工业区,1998年4月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上海金桥现代科技园”。西部为生活区——金桥国际社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具备“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配套,其中包括“集中供热”和“卫星通讯”。同时区内的金融、贸易、商检、报关、仓储、运输、科研、咨询、零售、餐饮娱乐、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配套服务项目也已基本完善。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集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运作区域6.4平方公里。

随着政府开发定位的逐渐明朗,国内国外的经验不断积累,使得我们在操作工业区项目上也更得心应手,对设计流程以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开发操作也有了很好的拿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全国掀起了建设开发区、工业区的热潮,各级政府纷纷选择以这种形式来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甚至于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也投入其中,以下案例——京阪昆山工业园区就是其中之一。其开发业主是日本海归人士,定位十分明晰,针对日本经济滑坡不景气、中小型企业本土运营成本过高、经营惨淡的经济背景,并且目前中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低廉,中小型企业发展氛围良好,经济前景光明,因此在昆山建立4平方公里的以吸引日资中小型企业投资的专业化工业园区。通过良好的沟通,我们了解到类似于这样的中小型企业主要都是以包装、印刷、电子产品为主,人员配置精简,加工工艺并不完整,根据这些特点,这个园区采用的单位地块规模控制在2公顷左右,大型企业的地块则充分运用地块组合的灵活性。

以上是通过对上海开发区建设的简单了解,以及京阪开发区这个案例,探讨在工业区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些重点问题。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影响工业区规划的重要因素是国家政策,去年下半年,温家堡总理根据近年来各地为了招商引资将大量农业用地开发成为工业用地,但实际土地利用率低下的现象,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并在2005年初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因此,我认为,工业区规划首先宏观上要符合国家发展政策,园区产业发展定位中观上要符合地区产业经济导向;其次还要考虑整个地区的基础条件,交通(海陆空)、人力资源;再次,在满足了以上条件之后,还必须对政策与项目中所涉及的产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与定位,例如,仪征大众桑塔纳生产基地(5w/y)与奔驰MB100的生产基地(2w/y),我们在接触项目时,对甲方提出的生产纲领进行市场分析时发现,后者2w/y的生产纲领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并且偏差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市场分析结果也可以协助甲方完善并修订其建议书。这也同时要求我们对制造业的行业特殊性有足够的了解与积累,这样的经验使我们在操作一个项目时,对地块的规模、开发容量以及控制要素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以制造业的一些经验数据为例,1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大致需要120千瓦的用电量,

这包括生产用电,照明用电还包括一部分通风、空调用电。根据上一层面控制性规划的控制指标,控制地块的大小以及公用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的容量,目前对土地的开发的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不仅有了上限控制,对其下限也有所要求,这主要是针对现今土地增值很快的市场趋势通过对下限的控制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一般来说,工业用地的开发容积率以0.6-0.7为好。

综上所述,工业区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对国家政策、市场定位的全面调查与分析、对工业行业长期的专业积累与业内经验等。

问题交流

问题一:对刚才提到的一些经验数据很感兴趣,比如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做到0.6-0.7比较好,但最新的国家文件规定容积率不低于0.8,按照这个要求,单层厂房的厂区规划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一些当地政府也反映,0.8的容积率标准在实际招商开发中也难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专家,您觉得在实际设计中,如何达到这个标准?

回答:在拥有完整加工工艺的加工型企业中,实际容积率都在0.6左右,很少有达到0.8。一方面很多加工设备难以在多层厂房中使用,另一方面,在上海的软土地地理条件下,如果要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它的屋面的楼层荷载只有300kg左右,依据这一数据,很多工业都不符合建造多层厂房的条件。但国家宏观的政策,面比较广,可能对标准厂房的厂区规划有所控制。因为标准厂房在各大工业区都普遍存在,但上海的各大工业区特点不一,比如闵行开发区,开发早,入驻企业类型繁多,而金桥开发区则大多是仓储类工业,以单层大型厂房为主,外高桥保税区的园区性质也难以建设标准厂房型的加工工业。另外,现代工业联合厂房成为一种趋势,即将完整的加工工艺安置在一个巨大空间内,节省企业内部操作交通,便于一体化操作。因此,我觉得国家建立0.8的容积率标准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来确定具体控制参数。

问题二:设施容量的预测有无国家统一标准或国家规范?

回答:国家规范暂时没有,但国家机电工业部即原先的北京设计总部物流协会,90年代初有相关的业内规范标准,针对工厂运输、工厂总平面、工厂仓储的一些经验数据标准。这些经验数据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亟待改进与修订。

问题三:地块划分问题,除了河流等地貌条件,有无划分原则,对不同性质的工业有没有特殊的要素?

回答:工业园区定性后,除了运用原有的地貌条件、基础条件,习惯用长宽比3:2来划分(黄金分割率)。因为实践证明,工业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最终要以满足生产要求为基本目标,由于生产设备主要以满足线状,长方形更适宜用作生产空间,更有利于生产工艺流水线的布局。

问题四:联合厂房目前的规模?

回答:以通用汽车厂为例,目前其发动机联合厂房规模最大,达到60000平方米。联合厂房有利于加快企业的生产节拍gph,目前,一般来说,每个联合厂房配有多个运输装卸泊位,对运输装卸要求很高,将生产线的的限制条件风险转嫁于零部件供应商。

问题五:请您谈谈标准厂房。

回答:标准厂房的规模也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以上海开发区的发展为例:

闵行:由于其开发早,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标准厂房的建设经验也是在不断摸索与积累中,园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标准厂房一般采用以9m为柱距,w=27/18m,54m

金桥:目前金桥规模最大的标准厂房有30000平方米,主要为运输仓储物流中心的概念服务。

漕河泾: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功能突出,其标准厂房更是不同于一般概念,更类似于办公建筑,大多是高层建筑。

以上介绍了各个开发区标准厂房的个性,他们之间也有共性。标准厂房都具有招商引资的用途,在园区内建设规模比较大,可以积聚开发区的人气。另外标准厂房的规模还与政府的开发成本相关。

问题六:工业区内部道路红线有什么特殊要求?通常如何设置?

回答:工业区内的道路等级可以相对城市道路等级有所降低,一般工业园区道路空旷,如果按照城市道路等级设置对土地资源有所浪费,次干道一般采用21m红线宽度。道路板块一般采用3.5m的标准模块,这样可以满足工矿企业大型运输车辆的行车要求。道路建设的开发成本一般为180元/m2,一般占总开发成本的20%。

问题七:请您谈谈工业区的仓储规划

回答:现在有个新兴行业——第三方物流,为企业提供仓储运输服务。企业开发商对成本的控制是十分谨慎的,提出了精艺生产,力求做到零仓储一物流。目前的惯用手法是在地块开发时需要对各行业进行整合,集中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

简报整理:王蓓芳

第9篇:综述论文:复合多管除尘器在工业炉窑净化中的应用

复合多管旋风除尘技术在工业炉窑烟气净化中的应用

沈恒根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延安西路1882号,邮编 200051)

摘要 利用惯性沉降-旋风器组合除尘设计复合多管除尘器。其中把多管组合旋风器进气空间设计为惯性沉降除尘空间;采用多进口回转通道结构设计的新型旋风器具有高效低阻性能。给出了燃煤电厂锅炉、水泥回转窑、轧钢加热炉、工业锅炉、铁合金炉烟气除尘中的实际应用结果。

关键词

复合多管除尘器,多进口旋风器,惯性沉降,工业炉窑烟气净化

1 引言

燃煤、煅烧、冶炼过程产生大量的含尘烟气需要净化,以往的烟气除尘器有相当部分采用的是旋风除尘器(后简称旋风器)。但是,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日趋严格,对除尘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早期投入使用的旋风器有相当一些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需要进行技术改造。

为了适应已有的管理经验和国家标准要求,需对旋风器性能进行深度研究,要求进一步达到低阻高效。因此,提出了惯性沉降-多进口旋风器组合成一体的复合多管除尘技术。 2 现有技术改进的核心问题 (A) 单体

在CZT型、XCZ型、XCY型高效旋风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型低阻高效的带回转通道的多进口旋风器单体,试验研究表明(B) 组合

多筒组合时,双筒、四筒采用分支并联方式,对于五~八筒组合采用环状分支并联方式。

多管组合一般比多筒组合处理气体量大。针对工业炉窑的除尘器改造应用实际,设计提出了具有惯性沉降和高效旋风器两级除尘一体的单元模块,针对处理气体量比较大时(数十万m/h)进行组合使用。 (C) 防磨损

影响旋风器使用寿命的最大危险来自颗粒物的冲蚀磨损。一般来讲,磨损受粉尘负荷、粒度、比重、硬度、运动速度增加而加大,随旋风器材料硬度增加而减小。

采用前置惯性沉降除尘可以降低浓度、减少粗颗粒进入旋风器。

防磨损措施可以采用钢板加内衬(如矾土骨料层、铸石板)或采用耐磨材料(耐磨铸铁、硌钼合金铸件、石英或刚玉陶瓷)制做。对于耐久性、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推荐采用硌钼合金铸造旋风器。

旋风器单体下部排灰不畅不仅造成除尘失效,同时加剧旋风器磨损。相关影响因素有:系统风量的变化幅度(特别是低负荷状态)、旋风器单体斜置角度(旋风子斜置角度一般应大于粉尘流动角与旋风子半锥角之和)、烟气湿度、灰斗密封性、排灰方式等。 3 多进口旋风器性能试验研究 3.1 冷态性能试验测定

试验粉尘选用燃煤飞灰尘样(质量中位径8.46μm,几何标准差2.15,真密度为1958 kg/m)。

改变进口通道长度(通道回转角度β表示,β大则通道长)、进口个数进行对比测定,结果汇总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见,采用多进口可以降低阻力和提高除尘效率。

对双进口120°φ260mm的旋风子实验分级效率为

ηI= 1.0-exp[-0.909898dp常温。

3.2 热态性能试验测定

采用双进口旋风器设计成复合多管单元模块在电厂锅炉烟气除尘系统上进行工业性热态试验(进尘质量中位径26.0μm,真密度2080 kg/m)。除尘器单元进气位置采用上进口和侧进口两种方式。测

30.77647

33

3[2][3]

[1],采用多进口将有效改变旋风器内流场气流偏心;采用进气回转通道结构,

[4]改变进入旋风器的颗粒浓度分布,使短路流量携固相颗粒排放量减少。

] 测定工况:旋风器进尘为惯性沉降收尘后排尘,进口速度18.4m/s,除尘效率93.30%,阻力1700Pa,定结果见表2。结果可见:进气方式不同、进气负荷不同除尘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尤其是上进气工况1除尘效率达到95.02%。在烟气量波动时惯性沉降空间和旋风器之间除尘效率有互补特点,使设备除尘效率稳定。

表1 冷态性能试验对比结果

──────────────────────────────────

进口形式 单 进 口 双进口 三进口 四进口

通道角度 β 30° 90° 120° 180° 120° 90° 90°

──────────────────────────────────

阻力系数 ζo 6.700 7.063 7.144 7.665 4.875 4.223 4.862 除尘效率η% 87.81 93.32 94.52 94.01 95.17 93.62 92.94 阻力增加率 % 0 5.42 6.62 14.42 -27.24 -36.97 -27.43

排尘降低率 % 0 45.20 55.05 50.86 60.38 47.66 42.08

──────────────────────────────────

表2 热态性能测定结果

──────────────────────────────────────── 测试工况 侧 进 侧 出 上 进 侧 出

测定序号 1 2 3 4 1 2 3 4 5 ────────────────────────────────────────

进烟气量 m/h 10724 10521 7610 7651 11020 10933 10914 7621 7356

进尘浓度 g/Nm 13.11 12.76 11.13 11.50 17.04 17.18 17.18 17.18 17.33

排尘浓度mg/Nm 978 961 968 950 848 1000 1132 1233 1472

除尘效率 % 92.47 92.42 91.23 91.96 95.02 94.18 93.41 92.82 91.44 阻 力 Pa 1060 1060 500 500 1163 1111 1062 763 567

3 33 ────────────────────────────────── 4应用实例 4.1 电厂锅炉除尘 (A) 液态排渣锅炉

宝鸡发电厂共有液态排渣锅炉4台,其中1#、2#炉额定蒸汽负荷为115 t/h,3#、4#炉为200 t/h 。主要燃用铜川煤,燃煤灰份含量30%左右。由于球磨机制煤粉细(R90为10%);炉膛液态排渣率35%;尾部过热器和竖向烟道惯性捕集粗烟尘10~15%等原因,从炉尾排出的飞灰比较细(质量中位径17.20μm,几何标准偏差3.45,真密度2661kg/m)。 原有除尘系统设计采用Φ630×100多管旋风除尘器(1#、2#炉各为单组;3#、4#炉各为双组),除尘效率在50~70%。

经过1995~1998四个年度,依次进行1#、3#、4#、2#炉的除尘器改造,经改造的四台锅炉除尘器有关测试结果见表3,除尘效率91.15~93.34%,除尘器阻力(含除尘器两端测点截面内的管件阻力,下同)1000Pa左右。 (B) 固态排渣电厂锅炉

50MW以下燃煤电厂锅炉多数为固态排渣炉,锅炉除尘器除部分采用湿式除尘器外,大多采用旋风除尘器(轴向进气ф256旋风子多管组合、XLPф900旋风器多筒组合)。采用复合多管除尘器技术改造后测试结果见表4,除尘效率达到92.75~95.75%。 4.2 轧钢加热炉

轧钢燃煤粉连续加热炉是中小钢铁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排放烟气温度波动幅度大,烟气温度可以达到500℃,使一些高效除尘设备不能使用。西安钢铁厂3座加热炉(台时产量1#炉为30t/h、

2、3#炉均为16t/h)原采用颗粒层除尘器,由于烟气温度过高,造成除尘器清灰系统失效,致使除尘器无法工作。采用复合多管除尘器完成3台加热炉改造。1#炉改造测试结果见表5,除尘效率为91.23 %,阻力1000Pa。

3 表3 宝鸡发电厂液态排渣锅炉除尘器改造后测试结果

─────────────────────────────────── 参 数 1# 2# 3# 4# ───────────────────────────────────

额定容量 t/h 115 115 200 200 烟气流量 m/h 194351 211889 398448 384877 烟气温度 ℃ 156 182 165 147 除尘效率 % 92.76 91.52 91.15 93.34 除尘器阻力 Pa 931 850 1110 920 ─────────────────────────────────── 3 表4 固态排渣锅炉除尘器改造后测试结果

────────────────────────────────────────

测 试 户县热电厂 灞桥热电厂 略阳发电厂 渭河发电厂

参 数 2# 3# 4# 5# 7# 3# 2# ──────────────────────────────────────── 额定容量 t/h 175 175 75 75 75 200 200 烟气流量 m/h 343908 316671 173787 191372 221646 476228 430377 烟气温度 ℃ 155 152 169 156 158 165 145 除尘效率 % 94.02 92.75 94.40 93.40 94.50 95.75 93.6

3除尘器阻力 Pa 950 1000 1050 800 1050 1050 970 ──────────────────────────────────────── 3表5 轧钢燃煤粉连续加热炉除尘测试结果

────────────────────────────────────────────────

处理烟气量 烟气温度 除尘器阻力 进口浓度 出口浓度 除尘效率 收尘真密度 收尘质量中位径

────────────────────────────────────────────────

33

3 45000m/h 350℃ 1000Pa 2204mg/m 193mg/m 91.23 % 1958kg/m 8.65μm

────────────────────────────────────────────────

表6 带料浆蒸发器的湿法回转窑预除尘测试结果

───────────────────────────────────────────

处理烟气量 烟气温度 除尘器阻力 进口浓度 除尘效率 收尘真密度 收尘质量中位径 ─────────────────────────────────────────── 220000m/h 250℃ 850Pa 73.16g/Nm 94.60% 2586kg/m 18.2μm ───────────────────────────────────────────

3

3

3 4.3 水泥回转窑预除尘洛阳水泥厂3#炉为带料浆蒸发器的湿法回转窑,台时产量17t/h,窑规格为φ3.5/4.0×69m,原除尘系统为2×Φ2800旋风器--50m立式电除尘器,由于旋风器效率过低(28.3%),造成除尘效率急剧下降。改用复合多管除尘器替换原旋风器,测试结果见表6,收尘效率 94.60%,阻力860Pa。 4.4 链条炉排工业锅炉

在陕西钢厂新建集中供热工业锅炉房(4台6t/h链条热水锅炉)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t/h链条锅炉除尘器改造(替换XZD/G-4)上使用复合多管除尘器,测试结果见表7,烟尘排放浓度均低于100mg/Nm。 4.5 铁合金炉

硅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容积密度小的微细烟尘(接近60%的烟尘粒径小于2μ成分SiO2),该烟尘回收后是绝好的保温材料。采用复合多管除尘器进行干法回收,同时可以保障后级布袋除尘器或湿式除尘器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的复合多管除尘器测试结果见表8,除尘效率达到70%

3

2左右。

表7 链条炉排工业锅炉除尘器改造后测试结果

────────────────────────────────────────

锅炉铭牌 DZL2.8-1.0/1.5/70-AⅡ SZL4.2-0.7/95/70-AⅡ

1# 2# 3# 4# ──────────────────────────────────────── 相当锅炉蒸发量 t/h 4 6 6 6 6 排放浓度 mg/ Nm

84.3 96.4 98.1 83.1 78.4 ──────────────────────────────────────── 3表8 铁合金炉回收粉尘测试结果

──────────────────────────────────────────── 额定容量 KVA 烟气流量m/h 烟气温度 ℃ 进口浓度mg/Nm 除尘效率 % 阻力Pa

3

3 1800 19847(低悬罩) 141 8554 80.41 4500 73349(高悬罩) 120 8142 62.13 1000

──────────────────────────────────────

5 结语

(1)通过理论研究和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提出了惯性沉降除尘和多进口旋风子两级一体的新型高效复合多管除尘器。在燃煤电厂锅炉等工业炉窑烟气除尘工程应用表明,该除尘器技术性能优越,为工业炉窑除尘器改造提供了投资少、除尘达标的实用技术。是一种适合国情需要的新型高效除尘设备。

(2)通过分离机理研究、流场测定研究和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带回转通道的新型高效多进口旋风器单体。该旋风器与其它同类旋风器不同,通过回转进气通道改变进入旋风子内腔含尘浓度分布,减少了短路流携尘量;采用多进口,改变单进口旋风器气流轴不对称。使用结果表明,具有低阻高效性能。

(3)所设计的惯性沉降空间不仅保证了旋风器配气,而且对粗尘粒具有良好的除尘性能,这对减少旋风子磨损、提高多管除尘器长期可靠运行十分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沈恒根,叶龙:单元组合式复合多管除尘器(93209986.6).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局.1994年6月8日. [2] 沈恒根,刁永发,党义荣,许晋源:多进口旋风分离器单体性能的试验研究.环境工程1998年No4.

[3] 沈恒根,党义荣,刁永发,许晋源:双进口旋风分离器流场的实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No3. [4] 沉恒根,张玮:旋风分离器进口回转信道气尘分离模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No1.

上一篇:劳资员管理制度下一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