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经济增长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业发展经济增长

绵阳工业发展增长潜力研究

[摘 要]工业是绵阳的支柱产业,对于绵阳而言,加快工业发展是绵阳经济发展的主线。绵阳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来,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新常态下的绵阳工业也暴露出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根据绵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把握绵阳工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挖掘绵阳工业增长潜力、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具有较强产业集聚力、自主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西部工业经济文化生态强市。

[关键词]绵阳;工业;增长潜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4.113

1 绵阳工业基本情况

绵阳在2008年地震后,工业经济增长迅速,赶超业绩令人瞩目。一是总量规模持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289.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93.8亿元,总量扩大2倍,年均增长15.4%,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1.1个百分点,规模优势逐渐显现。二是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9%提高到2013年的4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较2008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绵阳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有力地带动了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三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企业715户(含九洲、灵通电讯、烟厂),注册上市公司12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79%,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的“2+4”优势产业占全市比重达到9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2%,新产品产值率达54%,建有科技城创新中心、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各类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四是工业效益明显提高。从2008年开始,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综合效益指数等经济指标逐年上升,2013年利税总额达到160.8亿元,工业税收年均增长26.3%,增长了2.21倍,呈现出产、销、效三环节同步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

2 绵阳工业增长潜力分析

2.1 潜力优势

一是区位发展优势。绵阳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的腹心地带,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已成为四川省西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加快建设,绵阳机场开通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拉萨等22个城市的航线,运输旅客量不断增长。同时拥有完备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有二类铁路口岸、公共保税仓库、集装箱货栈和出口加工区,加上铁路成渝经济区、天府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有利于绵阳在产业分工协作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

二是中国科技城优势。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素有“西部硅谷”和“智慧之城”的美誉,是中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研发与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市和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务院专门成立科技部为组长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先后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和两个五年发展规划,并在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中突出强调支持科技城建设。绵阳享受的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有关政策正在“落地”实施。绵阳科技城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已增加到18个,召开了11次协调小组会议,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到目前已下放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支持新规划建设总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核心区77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区域概念和政策优势日益凸显,科技城新区将在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力提升、高端重大项目引进落地等方面获得顶层的优先支持。

三是技术人才优势。作为“两弹一星”的摇篮和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绵阳科技城科技资源富集,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建有西南科技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0个,建成了包括科技城创新中心、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技术交易所绵阳工作站等一大批创新平台,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达到180多个。包括25名两院院士和860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在内的21.7万余名科研、工程技术人员,构成了中国西部中等城市最大的智力密集区,在许多重要研究领域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

四是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优势。全市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21户,4亿元以上企业达59户。其中长虹集团入围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进入中国品牌千亿元阵营;九洲集团荣列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20位,较去年上升6位;长虹、九洲、新华、富临、铁骑力士5户企业列入四川省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长虹、九洲、富临、银河化学、新晨动力5户企业跨入“2014年川企100强”,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作用日渐凸显。

五是军民融合发展优势。作为国家重要的军民融合先行先试地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特色鲜明。绵阳科技城经过长期的创新探索实践,构建了军民融合互动交流、院所发展保障、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和军民融合促进“四大机制”,成功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四种军民融合模式。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17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3项,实施了各类科技计划2500余项,“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加快建设,一大批军民融合项目相继建成。现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已覆盖电子信息、核技术应用等300余个专业领域,军民融合企业已超过260家,产值达到12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一半以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加快国防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

2.2 不利因素

一是外部环境趋紧。国际环境不断改变,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际需求下降,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造成了很大压力;发达国家峰回路转回归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各尽其能争夺产业转移,由此对我国工业造成双重“挤压”;低碳经济引领发展方式,成为国际新规则;传统产业在过剩的同时,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上情况正逐步向绵阳工业传导,市场开拓难、成本消化难、企业融资难开始显现,绵阳工业下行压力明显增大。

二是总体水平不优。总量仍然偏小,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21个市州中为第4位,在西部地市以上城市(含1个直辖市、11个省会城市)为第23位,与成都、德阳、泸州等工业强市的差距不断拉大,与鼎盛时期的全省第2位形成强烈反差;对全省的贡献优势在不断弱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1998年的10.25%下降到2010年的5.44%,创建市以来的最低水平;发展速度偏低,2009—2013年历年增幅在全省排位多数时间段在第10位左右。

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从布局结构看,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式发展水平不高;从产业结构看,高级化特征优势不突出,新兴产业比重低、贡献小,支撑力较弱;从企业结构看,大中小企业规模分化明显,百亿元工业企业较少、仅2户,2010年全省“7+3”产业前10强企业中仅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4户上榜;从技术和产品结构看,技术创新投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四是投资效益不高。存量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特征明显。2008—2013年技术改造投资由不足90亿元跃升至287.2亿元,年均增长26.4%,分别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同期增幅19.0个百分点和15.7个百分点,对其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29.8%和43.8%,见下图。与技术改造的快速增长相比,近年来增加值增幅却在全省市州中处于中等水平,表明投资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投资效益相对不高,基于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同时,重大项目引进乏力,内源式增量难以维系工业持续增长。

绵阳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变化图(单位:亿元)

绵阳工业投资上不去有诸多原因。一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好项目;二是土地制约突出,发展空间受限,且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三是国内外战略性投资较少进入,即绵阳较少被大型中央企业、跨国公司及台资企业定为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没有高质量投入就没有高质量产出,“十二五”时期绵阳工业投入明显不足,“十三五”时期的工业发展压力增大。

五是转型升级速度慢。绵阳工业以低端产业和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结构特征明显。由于工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工业增长潜力受到较大制约。高精尖加工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设备制造能力薄弱,高端装备领域难见绵阳身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缺乏核心能力和重要增长点等突出问题已成为绵阳工业增长的瓶颈压力。

3 绵阳工业增长对策及建议

综合前面的分析,绵阳工业增长潜力及优势突出,困难和问题显而易见。如何突破瓶颈压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实现工业经济稳步增长,需要全方位发力,多方面参与,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转型升级发展为重点、军民融合为特色,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开放合作、做大增量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促发展。国务院批准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论断、要求,深刻揭示了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动因,并指出推动转型升级全面创新,积极培育新增长点,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战略方向。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绝不能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大,又回到粗放发展的老路上,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使创新驱动的着力点落实到新产业、新项目上来。

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提升到创新驱动,实现从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转变。同时,加快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解决当前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长期积累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绵阳工业原有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再沿袭原有工业发展方式,不加快转型升级,绵阳先发优势将进一步削减,工业发展路子将越走越窄,不仅难以走在全省前列,而且存在不断落后的可能。

(2)加快做大总量促发展。制约绵阳工业发展的瓶颈仍是总量偏小,产业不强。因此,在实施优势企业、产业、园区“三个倍增计划”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注册组建绵阳工业投资公司,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和园区承载能力不强两大难题。二是坚持鼓励集中、集聚发展的支持原则,加快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推动优势产业和园区加快倍增。三是全力扶持现有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下大力气做好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工作,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头引领作用,同时不遗余力地支持企业抓人才、抓创新、抓产品、抓品牌、抓市场,努力造就一大批梯次跟进的大企业大集团。

(3)充分利用科技城优势促发展。科技城是绵阳最独特的品牌和优势,也是支撑绵阳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动力。必须着眼于科技城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对西部的战略功能、对四川的战略影响,深化科技城体制机制改革。学习借鉴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做法经验,着眼于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对科技城体制机制进行创新。贯彻国家和省上支持绵阳科技城的政策优势,配套完善各项政策,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进一步抓好交易展示平台的打造,借助每年举办的科技博览会,进一步提升科技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坚定各方支持科技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释放科博会宣传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力度。

(4)加快军民深度融合促发展。军民融合是科技城的特色和优势,一方面要加快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主动作为。加强与国防科研院所、企业的配套协作,建立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及平台,促进军地协调、需求对接、共建共享,争取十大军工集团在绵阳设立军民融合示范点或建设科研生产基地,探索“民参军”服务保障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特别是要着眼于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先行先试政策的研究,争取国家赋予绵阳更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点政策,争取国家将科技城作为国防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区域。

(5)突出开放合作促发展。受自然资源、区位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绵阳工业更多走的是以依靠技术改造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重大工业项目落户较少。在继续挖掘存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引进增量。一是要加大以企招商力度。鼓励企业走资本扩张之路,主动与国内外的优势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展开战略合作,鼓励战略投资者控股、参股、并购企业,整合重组和改造提升现有资源。二是敢于把企业推向对外开放第一线,帮助和指导企业梳理重点产品招商目录,制订有针对性的企业招才引智奖励办法。三是将加快军民融合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重要手段,千万百计促成一批在绵科研院所与企业携手合作,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转化基金,对一定期限内实现重大合作和项目建设的予以相应奖励。

(6)大力营造良好氛围促发展。坚持推进工业强市,是绵阳市委、市政府正确把握全市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部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兴工业、重工业、抓工业的氛围渐已形成。要赢得发展先机,就必须以最强的力量、最好的政策、最大的投入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形成领导力量向工业集中、生产要素向工业倾斜、人才资源向工业聚集的发展局面。建立领导干部工业发展绩效个人档案,重点考察考核在企业、产业、园区和项目等重点工作方面的实绩;建立健全“帮企业、包项目”工作机制,由市级领导牵头,并在部门抽调一部分干部,以每人包干一个5000万元以上新落户工业项目,为项目落地提供全程服务。加大财政对工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奖到企业、奖到项目、奖到人头,实现支持政策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统计局.四川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绵阳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3]陈文君.绵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4]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研究,2011(8).

[5]绵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总体规划[R].绵阳市经济委员会,2009.

作者:李维 李文华

第2篇: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摘要

工业水资源节约是节水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因此,了解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工业水资源节约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考虑到中国区域间工业用水的差异性,在对中国31个省份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以及面板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构建面板协整方程及其误差修正模型,并检验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因果关系,结果显示: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变化具有促进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增长1%时,工业用水量增加0.04%,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比重增加1%时,工业用水量增加0.57%,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变化相较于工业经济增长给工业水资源利用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以及工业水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均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基于以上结果可以得知,水资源短缺的确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为保障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工业水资源的利用亟需落到实处。而产业结构调整是节约工业水资源的有效措施,所以在保障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适当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使工业结构比重下降,从而得到工业水资源利用的节约。

关键词工业水资源;工业经济;产业结构;面板协整

水是工业的血液,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业用水迅速上升,至今经历了加速上升到减速上升的变化过程,工业用水量由1949年的24亿m3上升至2012年的1 423.88亿m3,增长了近58倍,工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的占比也从1949年的2.33%上升至2012年的23.2%,增长了9倍。然而水资源是有限的稀缺资源,中国更是严重的缺水国家,从人均水资源角度看是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若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一直保持在如此高的水平,未来水资源很可能成为制约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保障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节约利用水资源。

但以往水资源在工业中的利用是粗放式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结构不合理以及不能够被有效回收利用等问题使工业用水资源被极大地浪费,而当前企业工业节水意识依然不强,节水进度缓慢,因此检验水资源对工业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制约作用以及探讨使工业用水资源得到有效节约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水资源节约的重要手段,其节水效果明显并且迅速,但其在工业用水资源的节约方面是否能够带来同样的效果,成为工业节水的有效措施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1文献综述

为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对自然资源利用以及环境污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对水资源尤其是工业水资源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罗光明等运用协整理论对新疆总体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证明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与GDP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1],吴宗杰和董会忠则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山东省水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山东省经济增长与工业耗水量和生活耗水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与总耗水量与农业耗水量村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2],可见不同地区运用相同方法研究所得到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亦不甚相同。以上研究都是针对中国特定区域的研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不能以此推断中国整体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潘丹和应瑞瑶运用面板VAR模型对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依存和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3],为研究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借鉴。

在工业用水的研究方面,贾绍凤是较早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2004年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对用水库兹涅兹曲线进行研究,指出发达国家工业用水存在一个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点,并指出使工业用水下降的两方面来源:用水效率提高和经济结构调整[4]。邓朝晖等基于VAR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分别做了研究,得到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5]。但张陈俊和章恒全对工业用水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库兹涅兹曲线进行研究,指出不同地区工业用水绝对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分别呈现“N”型、倒“U”型、“N”型和单调递增形态,工业用水相对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分别呈现倒“N”型、倒“U”型、“U”型和倒“N”型形态[6],显然不同地区工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差距很大,在研究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应该将这种地区差异性考虑进来。

贾绍凤等在研究中指出经济结构调整对工业水资源利用的节约作用[4,7],雷社平等[8]、许凤冉等[9]分别以北京为例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对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作用。显然在研究水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时不能够忽略经济增长因素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同时作为影响因素来研究其与工业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且为考虑地区差异性的影响,利用1998-2012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期待得到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2方法简介及模型设定

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理论是对时间序列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理论研究的继续和发展,它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特性,通过加入横截面能够更直接、更加精确地推断单位根和协整的存在,尤其是在时间序列不长、可能获得国家、地区、企业等单位截面数据的情况下更具应用价值[10],鉴于本文所研究工业用水的时间序列不长,同时研究中需将地区差异性考虑进来,所以最终选择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理论作为研究方法。

2.1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由于传统的面板模型会受到数据的非平稳性影响产生伪回归,所以在面板协整检验及模型建立之前需要首先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所研究变量是否为同阶单整,即是否是平稳的。检验面板数据单位根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同质面板单位根检验法,包括LLC检验[11]、Breitung检验[12]等,另一类是异质面板单位根检验法,包括IPS检验[13]以及Fisher类型检验[14-15]。

2.2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若所研究变量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则可进一步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Pedroni[16-17]提出的基于残差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允许最大程度的个体差异,不仅每个个体的协整系数可以不同,还允许有不同的短期动态学,从而被广泛地使用。本文选择采用此方法对中国各省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长期协整检验。Pedroni一共提出了

七个统计量,并证明在一般性的假定条件下,

七个统计量在经过均值和标准差调整后都渐进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可以用于进行统计检验。同时Pedroni的Monte Carlo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大于100的样本来说,所有的7个统计量的检验效力都很好并且很稳定,但是对于小样本(T<20)来说, Group ADF统计量和Panel ADF统计量是最有效力的,其次是Panel PP统计量和Group PP统计量。

若变量通过协整检验,证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进一步建立协整方程得到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

2.3协整模型及其估计

本文选取工业产出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分别来衡量工业经济增长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变化,设定模型如下:

lniwit=α0i+α1ilnigdpit+α2ilnirit+εit(1)

其中iw表示工业用水量,igdp表示工业增加值,ir表示工业增加值占总GDP的比重,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εit表示随机误差,α0i、α1i、α2i为待估参数。

对于模型估计,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OLS)仍然是最常用的协整模型估计方法,但如果解释变量是内生的或者回归误差项是序列相关的,OLS估计出的参数是有偏的。为得到更加准确的估计结果,Phillips和Hansen[18]提出完全修正普通最小二乘法(FMOLS)对OLS估计量进行修正,有效地纠正了因系统扰动相关可能产生的估计偏差,Phillips和Loretan[19]、Saikkonen[20]、Stock和Watson[21]提出动态普通最小二乘法(DOLS),通过引入解释变量领先形式与滞后形式的差分变量来克服可能存在的序列相关及回归变量内生性等问题。FMOLS和DOLS都成为常用的协整模型估计方法。

2.4误差修正模型与因果关系检验

即使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于现实中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很少处在均衡点上,所以实际观测到的只是它们之间短期或非均衡的关系。为检验工业经济增长、工业比重对工业用水的短期效应及其对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作用,可以建立面板协整模型(1)所对应的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VECM):

Δlniwit=∑k=0β1,kΔlnigdpit-k+∑k=0β2,kΔlnirit-k-γ(lniwit-1

-α0i-α1ilnigdpit-1-α2ilnirit-1)+εit

即:

Δlniwit=∑k=0β1,kΔlnigdpit-k+∑k=0β2,kΔlnirit-k

-γecmit-1+εit(2)

其中,emcit-1表示模型(1)的面板协整残差,γ表示误差调节系数,反映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工业比重的长期协整关系对它们之间的短期变化所产生的调节效应。如果γ为负,则-γecmit-1为正,意味着t-1期的lniwi小于α0i+α1ilnigdpi+α2ilniri,说明长期协整关系对短期变化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说明误差修正模型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不利影响;反之,如果γ为正,说明长期协整关系对短期变化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说明误差修正模型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正向影响。

Granger[22]提出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之后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时间序列情形下经济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但随着面板数据的广泛使用,学者们对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研究与应用也延伸到面板数据上。如果将普通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直接应用于面板数据中,那么检验的原假设过于严格[23],所以Dumitrescu和Hurlin[24]提出了针对异质性面板数据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原假设为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Homogeneous Non Causality),备择假设为存在因果关系,统计量为服从渐进卡方分布的平均瓦尔德统计量(W)和服从渐进标准正态分布的标准统计量(Z),通过统计量的值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的比较可以判断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3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检验

3.1数据说明及描述性检验

中国水利部自1997年开始公开发布《中国水资源公报》,其中自1998年开始的省级行政区用水量被细分为生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和生态环境用水量。本文选择1998年以来各省级行政区的工业用水量用以研究。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但均以当年价格计算,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将各省各年份工业增加值调整为以1998年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通过对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中国国土覆盖面积广阔,南北及东西不同地区或省份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约束等条件下,拥有不甚相同却适应本地环境的经济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工业用水变化也是相去甚远。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某些地区已经出现工业用水的负增长,如北京、河北、甘肃,尤其是北京,自1992年起,除个别年份有所上升,北京市的工业用水量总体上已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也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与此同时,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不遗余力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自1992年起,北京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工业比重都已经在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除少部分区域进入工业用水负增长外,相对更多区域进入了工业用水零增长阶段,如广东、黑龙江、上海、陕西等,即这些区域的工业用水量在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但是,大多数区域仍处于工业用水持续增长阶段,如四川、河南、内蒙古等。

与北京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变动与工业用水变化相稳合的情况相同,大部分其他区域二者变化均呈现出明显的一致状态。

3.2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考虑到各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同时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ADFFisher检验以及PPFisher检验五种检验方法对工业用水量、工业增加值以及工业占比的对数值(lniw、lnigdp、lnir)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结果可知,当对变量水平值进行检验时,检验结果不能完全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当对变量的一阶差分进行检验时,各检验方法下都能够显著地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1%显著性水平下),所以可以认为变量能够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即都是一阶单整的序列。

3.3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在面板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之上,本文接下来采用Pedroni提出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各省(市)工业水资源利用、工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统计量的结果见表2。由于本文所研究样本的时间T<20,所以Group ADF统计量和Panel ADF统计量是最有效力的。其次是Panel PP统计量和Group PP统计量,而表2结果显示所研究变量的Group

ADF、Panel ADF、Group PP统计量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Panel PP统计量在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所以本文认为变量通过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即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工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5]的仿真实验表明,无论在同质面板还是异质面板协整估计中,DOLS估计法都比FMOLS估计法具有更好地有限样本性质,因此本文选用DOLS方法,对面板协整方程进行估计,协整方程的滞后阶数由Schwarz准则确定,结果见表3。从方程估计角度,lnigdp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lni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且R2较大,方程拟合程度较高。从经济分析的角度,lnigdp、lnir的系数均为正数,表明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协整关系,即从长期来看,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工业比重增大会促进中国工业用

水量的增加。由于本文所建模型为对数形式的,变量

lnigdp、lnir的系数分别表示工业用水量变化对工业经济增加值增加、工业比重变化的弹性系数,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工业经济增加值变化(或工业比重变化)的百分数对工业用水量变化的百分数的影响,即工业经济增长(工业比重增加)1%时,工业用水量增加0.04%(057%),显然工业比重增加促使工业用水量加大的作用要大于工业经济增长对工业用水量加大的作用。

3.4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及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在面板协整方程的基础上,对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方程(2))进行估计,根据AIC和SC准则以及模型的自相关性、变量的显著性,最终确定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的滞后期为2,估计结果见表4。γ显著为正,说明中国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工业占比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变化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说明工业经济增长、工业占比对工业用水的正向影响。

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基础上,利用Dumitrescu和Hurlin[23]提出的针对异质性面板数据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5,结果表明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比重变化都是工业用水变化的原因,同时反过来工业用水变化也是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比重变化的原因,即中国工业用水变化与工业经济增长及工业比重变化具有双向因果

拒绝原假设

正模型对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调整过程进行分析,并对他们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得到如下结论及启示:

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变化具有促进作用。另外,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对工业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是正向的,即工业经济增长以及工业比重增加都会促进工业水资源利用量的上升,具体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增长1%时,工业用水量增加0.04%,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比重增加1%时,工业用水量增加0.57%,显然工业比重增加对工业用水量增加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工业经济增长对工业用水量增加的促进作用。

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均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即工业经济增长、工业比重增加均是使工业水资源利用量增加的原因,同时水资源在工业上的利用也是保障工业经济增长、工业比重增加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正是由于水资源在工业上的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在面对水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现状时,工业经济增长必然会受到制约,所以考虑水资源约束的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另外,由于产业结构变化作为中国工业水资源利用量变动的诱因,显然对产业结构进行主动地调整可以达到使工业水资源节约的目的,并且节水效果显著,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要全力配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适当降低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同时降低用水量大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实施。

(编辑:常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罗光明,侍克斌,张宏俊. 新疆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J]. 干旱区地理,2009, 32(4): 566-570. [Luo Guangming, Shi Kebin, Zhang Hongjun.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Xinjiang[J]. Arid Land Geography, 2009, 32(4): 566-570.]

[2]吴宗杰,董会忠.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时序变量动态关系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3,34(7): 68-72.[Wu Zongjie, Dong Huizh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Use and Economic Growth:Take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Dongyue Tribune, 2013,34(7): 68-72.]

[3]潘丹,应瑞瑶. 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61-166.[Pan Dan, Ying Ruiyao.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Research Based on Panel VAR[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2(1):161-166.]

[4]贾绍凤,张士峰,杨红,等. 工业用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水库兹涅茨曲线[J].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3):279-284.[Jia Shaofeng, Zhang Shifeng, Yang Hong, et al. Relation of Industrial Water U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Use Kuznets Curv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4,19(3):279-284.]

[5]邓朝晖,刘洋,薛惠锋. 基于VAR模型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6):128-135.[Deng Zhaohui, Liu Yang, Xue Huifeng. Study in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Water Resourceuse Based on the VAR Model[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2(6):128-135.]

[6]张陈俊,章恒全. 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工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116-123.[Zhang Chenjun, Zhang Hengquan. A New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Water Use and Economic Growth[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5):116-123.]

[7]贾绍凤,张士峰,夏军,等. 经济结构调整的节水效应[J]. 水利学报,2004,(3):111-116.[Jia Shaofeng, Zhang Shifeng, Xia Jun, et al. Effec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Water Saving[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4,(3):111-116.]

[8]雷社平,解建仓,阮本清. 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相关分析理论及其实证[J]. 运筹与管理,2004,13(1):100-105.[Lei Sheping, Jie Jiancang, Ruan Benqing.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Water Resources[J].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04,13(1):100-105.]

[9]许凤冉,陈林涛,张春玲,等.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用水量关系的研究[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学院学报,2005,3(4):258-263.[Xu Fengran, Chen Lintao, Zhang Chunling, et 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Water Use in Beijing City[J].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2005,3(4):258-263.]

[10]汪涛,饶海斌,王丽娟. Panel Data单位根和协整分析[J]. 统计研究,2002,(5):53-57.[The Analysis of Panel Data Unit Roots and Cointegration[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2,(5):53-57.]

[11]Levin A, Lin C F, Chu C. Unit Root Tests in Panel Data: Asymptotic and FiniteSample Propertie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2, 108: 1-24.

[12]Breitung J. The Local Power of Some Unit Root Tests for Panel Data, Advances in Econometrics, Nonstationary Panels, Panel Cointegration, and Dynamic Panel[M]. Amsterdam: JAI Press, 2000, 15: 161-178.

[13]Im K S, Pesaran M H, Shin Y.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3, 115:53-74.

[14]Maddala G S,Wu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 Test[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 61:631-652.

[15]Choi I. Unit Root Tests for Panel Dat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1, 20: 249-272.

[16]Pedroni P. Critical Value for Cointegration Tes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with Multiple Regressors[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 61:653-670.

[17]Pedroni P. Panel Cointegration: Asymptotic and Finite Sample Properties of Pooled Time Series Tests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PPP Hypothesis[J]. Econometric Theory, 2004, 20:597-625.

[18]Phillips P C B, Hansen B E. Statistical Inference in Instrumental Variables Regression with I(1) Process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0, 57: 99-125.

[19]Phillips P C B, Loretan M. Estimating Longrun Economic Equilibria[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0, 58: 407-436.

[20]Saikkonen P. Asymptotically Efficient Estimation of Cointegration Regressions[J]. Econometric Theory, 1991, 58:1-21.

[21]Stock J, Watson M. A Simple Estimator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 in Higher Order Integrated Systems[J]. Econometrica, 1993, 61:783-820.

[22]Granger C W J. 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J]. Econometrica, 1969, 37: 424-438.

[23]Granger C W J. Some Aspects of Causal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112:69-71.

[24]Dumitrescu E I, Hurlin C. Testing for Granger Noncausality in Heterogeneous Panels[J]. Economic Modeling, 2012, 29: 1450-1460.

[25]Kao C, Chiang M H. On the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f a Cointegrated Regression in Panel Data[J]. Advances in Econometrics, 2000,15:179-222

作者:张兵兵沈满洪

第3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工业用水

摘 要:基于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分别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工业用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呈现倒“U”型关系形态,只有北京、天津和上海跨过拐点,取得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下降的“双赢”,产业结构与工业用水存在正相关关系;(2)综合考虑两者对工业用水的影响,与单独考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因素相比,产业结构因素会延缓工业用水下降时点的到来,而经济增长会弱化产业结构因素对工业用水增加的压力;(3)环境保护要求、工业内部结构、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虚拟水战略”也是工业用水下降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工业用水;倒“U”;“两难”困境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中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工业用水将成为用水量增长最快的部分,未来十年工业用水量要比十年前增长一倍多[1],2011年,中国工业用水量1 461.8亿m3,比2010年增加14.5亿m3,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为23.9%,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为78 m3,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降低工业用水量和提高工业用水效率,2012年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量的减少和效率的提高,对缓解中国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工业用水的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乏对工业用水的相关研究,例如,对工业用水量的预测:在对国内外工业用水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工业用水增长态势进行了趋势展望,按照流域分类预测中国未来工业用水量,同时提出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对策与政策[2],采用经济预测理论,分别采用“成长”曲线模型和全对数逆函数曲线模型对城市工业用水量进行预测[3];对工业用水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中国用水实际、供水价格上升趋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日益严重的环境立法和中国水资源本身的限制五个方面,分析得到目前中国的工业用水已经将近顶峰,何时达到顶峰[4];对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之间的均衡性研究:基于VAR模型,通过对变量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广义脉冲响应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的长期均衡关系及其动态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GDP的增加导致工业用水的增加,工业用水量对GDP的方差方差分解平均贡献度仅为0.428%,几乎可以忽略[5];工业用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将工业用水纳入C-D函数,分析工业用水的边际效益及产值弹性等[6]。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影响工业用水变化的因素分析,有学者阐述了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研究发现,工业用水在经济增长到一定时期,会出现拐点,工业用水会出现停止增加和下降的态势[7],或许可以利用库兹涅次倒“U”型曲线来描述工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8],中国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如果存在这一形态,那拐点应该何时出现?

库兹涅次倒“U”曲线最早被用于描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早期,经济增长会加剧收入不平等,但是当经济增长突破某一特定的“转折点”,收入分配便变得平等[9],随后出现环境库兹涅次曲线,很多学者对库兹涅次曲线进行改进和实证分析[10~14]。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之间是否呈现这种关系形态呢?借用Munasinghe的理论[15],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可觉边际收益太小,以至于无法放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收益,由于水资源越来越稀缺以及水危机的出现,相对于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与水资源稀缺性相比,物质产品与服务的边际效用递减,于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受到重视,所以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研究将会受到广泛关注。

除了经济增长因素之外,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随着第二产业逐渐被第三产业所取代,第二产业经济比重和就业比重的下降,工业用水也会进入减少的阶段[4],而第三产业的用水量明显少于第二产业,用水从效率低的转向效率高的产业,相反,工业用水量会增加。

从很多相关研究来看,工业用水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着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研究很少;同时,研究对象大都是省份截面数据或是时间序列数据,而面板数据的利用比较少。本文基于2003—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作为影响因素,分析两者与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

一、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选择

本文选择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前文已经指出,有学者指出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的关系可以用库兹涅次倒“U”曲线表示,为了验证这一观点,于是模型设定如下: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数据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数据为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份的省际数据,其中被解释变量是工业用水量,解释变量为人均GDP、人均GDP的平方项(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增长比GDP更加合理)和产业结构,为了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在此消除价格因素,人均GDP指标根据2003年的不变价格进行调整,产业结构指标用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表示,旨在说明工业产值的变化趋势,与工业用水密切相关,由于没有历年的工业产值的价格指数,所以根据2003年第二产业产值不变价格进行调整。

二、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模型,根据对截距项和解释变量参数的不同限制,将面板数据模型分类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中国31个省份的社会经济状况差距比较大,区域特征明显,希望截距项能反映个体特征,因此采用变截距模型,冗余变量似然比检验同时也拒绝了“模型估计参数都为0,而采用混合回归模型”的原假设,考虑到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之间存在相关性,同时Hausman检验也认为固定效应模型要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所以本文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所以将模型模型(2)中的C为均值截距项,在各个截面方程中都是相同的,Ci*为截面个体截距项,在各个截面方程中是不相同的,反映截面成员对均值截距项的偏离,并且对均值的偏离之和为零,即∑Ci=0。

由于31个省份的截面存在较大差距,可能使得随机误差项存在截面异方差性,从而使得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在模型估计时失效,为此采用截面加权的GLS(Cross-section weights)估计方法。为了分别考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工业用水的影响而建立三个模型:M1、M2和M3。 估计结果中,由于DW统计量值过低,分别为0.8138、0.8825和0.8006,说明残差序列存在明显的自相关,因此需要进行修正。克服自相关存在很多方法,如差分法和Cochrane-Orcutt迭代法[16],本文采用逐步加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期AR项作为解释变量消除自相关,修正后的模型的DW统计量值分别为1.8603、2.0383和1.9575,从统计上已经消除了自相关性,估计结果(见下页表1)。

模型M1中,人均GDP和人均GDP的平方项的系数分别为0.000380和-2.91E-09,并且都是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工业用水与人均GDP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形态,工业用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但是当经济增长到某一拐点处时,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下降。为了进一步得到当前各省份的工业用水与人均GDP的关系现状,计算得到倒“U”曲线的拐点值为65 292元(以2003年为不变价格),2010年的人均GDP超过这一拐点的地区为北京、天津和上海,说明随着经济增长,工业用水会逐渐下降,取得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下降的“双赢”。而剩下的28个省份都未跨过拐点,工业用水随着经济增长会逐渐增加,从而处于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下降的“两难”困境,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工业用水,将是这些省份面临的巨大挑战!

模型M2中,产业结构(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的系数为0.1282,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AR项也是显著的,说明工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与工业用水呈正相关关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的上升,会带来工业用水的增加,与理论分析的预期是一致的。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服务业产值和比重在逐渐增加,但是工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模型M3中,人均GDP、人均GDP平方项、产业结构和AR(1)项的系数都是显著的,模型拟合效果也很好,R2达到0.9969,系数的符号和模型M1、M2是一致的,工业用水与人均GDP之间还是符合倒“U”型关系形态,与模型M1相比较,在加入产业结构因素之后,拐点处的值增加为70 739元(以2003年为不变价格),大于M1的拐点值,说明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的上升会延缓工业用水下降时点的到来,跨过拐点的地区仍然为北京、天津和上海3个省份,剩下的28个省份处于曲线的上升段,随着经济增长和工业产值占GDP 比重的上升,工业用水会增加,工业用水的下降将面临严峻挑战。与模型M2相比较,在加入经济增长因素之后,工业产值所占GDP比重的系数从0.1282降低到0.0791,说明对工业用水的影响降低,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上升对工业用水量增加的压力。

该文选择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作为工业用水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影响工业用水的因素还有很多,没有加入模型中。例如,环境保护要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环境保护要求更高,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排污具有严格的限制,从而迫使企业减少用水量,当然,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也会降低工业用水量;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水价的提高和用水定额的压力,单位产值耗水量大的产业会逐渐被单位产值耗水量少的产业所取代,用水效率得以提高,从而工业用水量也会减少;区域间产业转移,高耗水行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转移到不发达地区,都会引起区域间工业用水量的变化,同时“虚拟水战略”即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方式从富水地区购买水密集产品,也是工业用水减少的一条途径。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2003—201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为了分别考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工业用水的影响,本文估计了三个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性修正,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形态,人均GDP小于65 292元时,工业用水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加,一旦人均GDP突破65 292元时,工业用水就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下降,在2010年,只有北京、天津和上海突破这一拐点,取得了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下降的“双赢”,剩下的28个省份均处于曲线的上升段,工业用水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加,处于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下降的“两难”困境。产业结构与工业用水是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工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上升,会引起工业用水的增加。

第二,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对工业用水的影响时,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也是呈现倒“U”型关系形态,不过拐点值增加为70 739元,即在人均GDP小于70 739元时,工业用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跨过这一拐点时,工业用水会随着经济增长增长而下降,2010年取得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下降“双赢”的省份还是北京、天津和上海,与单独考虑经济增长因素相比,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的上升会延缓工业用水下降时点的到来;工业用水与产业结构呈现正相关关系,不过系数减小,与单独考虑产业结构因素相比,经济增长弱化了工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上升对工业用水增加的压力。

第三,除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因素之外,对工业用水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很多,环境保护要求、工业内部结构、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虚拟水战略”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发展经济与工业用水下降并举,走出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上升的“两难”困境,取得“双赢”,企业要采取相关节水技术研究,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政府要更加严格环境保护要求,减少企业的排污;第二,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耗水工业行业以及服务业行业,提高用水效率;第三,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虚拟水战略”也是减少工业用水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Rory Clarke.Water Crisis?[J].OECD observer,2003,3.

[2] 王浩,汪党献,倪红珍,等.中国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J].水利学报,2004,(4):1-6.

[3] 钮平南.城市工业用水量预测[J].数理统计与管理,1988,(6):19-28.

[4] 贾绍凤,张士锋.中国的用水何时达到顶峰[J].水科学进展,2000,(4):470-477.

[5] 邓朝晖,刘洋,薛惠锋.基于VAR模型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6):128-135.

[6] 沈大军,王浩,杨小柳,等.工业用水的数量经济分析[J].水利学报,2000,(8):27-31.

[7] 贾绍凤.工业用水零增长的条件分析—发达国家的经验[J].地理科学进展,2001,(1):51-59.

[8] 贾绍凤,张士锋,杨红,等.工业用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水库兹涅次曲线[J].自然资源学报,2004,(3):279-284.

[9] 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1-28.

[10] Grossman G M,Krueger A 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J].NBER Working Paper,1991.

[11] Dasgupta S,Laplante B,Wang H,et al.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

16(1):147-168.

[12] 张成,朱乾龙,于同申.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研究,2011,(1):59-67.

[13] Torras,M,Boyce J K.Income,inequality,and pollution:a re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25):147-160.

[14] 李惠娟,龙如银.资源型城市环境库兹涅次曲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3,(1):19-27.

[15] Munasinghe Mohan.I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economic growth:Tunneling through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1):89-109.

[16] 沈坤荣,蒋锐.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6):9-15.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毕雪华

第4篇:推动工业经济逆势增长经验做法

春江水暖鸭先知。遭受危机冲击首当其冲的是企业,保增长必须优先保证的也是企业。**市坚持把保增长作为学习实践活动最需要取得的实效,咬定发展不动摇,谋定后动不折腾,凝心聚力,稳商援企,全力助推工业经济逆势增长,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元至4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7.6亿元,增长40.9%;规模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61.3%;那一世小说网 htt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增长31%;财政总收入2.41 亿元,增长2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9亿元,增长29.8%;元至三月外贸出口总额968.2万美元,增长11.4%;实际利用外资230万美元,增长8%。

一、政策带动,营造企业发展“暖春”环境。一是挖掘优惠政策潜能。认真研究和梳理国家出台的促进经济增长和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按照更灵活、更宽松、更开放的原则,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税收、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和投资者最大限度的扶持,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集中,真正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投资优惠政策,充分运用政策的潜力,为经济发展服务。二是放大优强企业优势。全市筛选确定32家优强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从发展环境、资金扶持、要素保障、项目申报、服务审批等方面为重点企业和外来客商提供特殊政策和“直通车”服务,鼓励企业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目前,**已有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18家,年税收过2000万元的企业4家、过100万元的企业32家。截至3月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51家,同比净增40家。三是催生企业扩规升级。制定出台支持重点投资项目加快建设的政策措施,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和技改扩规企业,建立专班协调机制、实行提前介入制度和建立限时办结制度,积极协调项目前期咨询、市场准入、规划选址、征地环评等工作,全程跟综,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目前,全市新开工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个,计划投资8.83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5个。

二、银企互动,破解企业发展融资瓶颈。一是引导金融信贷投入走向。研究出台《**市金融机构支持市域经济发展货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和《**市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办法》,督促和指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市域经济的投入力度,缓解企业贷款融资难。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对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潜力、管理较规范、还贷守信用的科技型、外向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款审查、信用评级、抵押担保、资金定价等信贷管理制度,及时给予合理的信贷支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加大对食品酿造、纺织、化工、建材、电子材料等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的支持力度,满足项目资金和流动资金的信贷需求。目前已协调市内金融机构为全市工业企业提供贷款4.04亿元。二是完善企业诚信体系。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利用工作,建立中小企业资信获取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开展征信知识问卷调查,深入到相关单位、企业采集信息,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中小企业信息通报平台,提高对中小企业授信的效率,加大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和a级信用企业培植工作力度,帮助企业及时获得信贷支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截至目前,采集企业信息有效信息398户,其中新采集167户,更新企业信息231户,全部录入人民银行总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完成数量和质量名列宜昌第一,其中的电信缴费信息、法院诉讼信息和环保信息等非银行信息在宜昌市乃至湖北省尚属首次。三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在全市组织开展“银行行长企业行”活动,组织全市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和信贷经理,主动到有信贷需求、2008年纳税1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或者去年投产,或当年准备投产的招商引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面对面开展信贷洽谈,零距离交流供求状况。截至目前,全市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和信贷部门负责人深入9个镇(街办),实地参观考察62家有信贷需求的企业,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资信状况、贷款需求额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剖,并为企业量身设计贷款方案。截至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制定企业信贷投放计划20.59亿元,惠及122家企业。

三、政企联动,引领企业发展危中转机。一是深入调研,共商应对危机之良策。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先后深入**酒业、三宁化工、中石化湖北分公司、中冶重工等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现场办公,帮助企业分析市场和产品,在调整产品结构中寻求商机,在应对危机中加强技术改造,在精细化管理中增加效益,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4月末,全市1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除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大行业外,其余9大行业均呈两位数增长态势,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及机械制造业3大行业增幅超过60%,分别为87.8%、76.4%和62.7%。

法尊 逍遥农民 飞越主神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二是优化服务,营造抱团取暖好环境。牢固树立“产业第

一、企业家老大”、“企业的要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等理念,积极构建政企互动平台,经常性、多层次开展党政企等各方面的交流互动,满腔热情支持企业发展,满怀深情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饱含深情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按照“流程最短、环节最简、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目标,大力那一世小说网 http://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流程,构建服务“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市领导重点项目联系制度,继续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三是建强队伍,培育企业人才后备军。全面树立“企业家的成长决定我们的增长”的理念,筹备建立企业家俱乐部,主动对接国内外企业管理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主动寻求与国内名牌大学合作,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家学习培训、实地考察学习活动,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要求的一流企业家。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信息库,将后备人才管理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引导激励一批年轻企业管理人员早成才、快成才、成大才,形成企业家队伍的“梯队”结构。

法尊 逍遥农民 飞越主神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第5篇: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增长迅猛

据统计,上半年新余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71.29亿元,同比增长19.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3.67亿元,同比增长50.1%;实现利税57.14亿元,同比增长76.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29.96%,同比提高54.6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4.5%,列全省第二;工业增加值总量全省第四,实现利税增长速度全省第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全省第四。主要工业经济运行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三大产业贡献大。上半年“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完成增加值137.31亿元,同比增长21.5%,拉动增长16.7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86.9%,同比提高14.6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6.27亿元,同比增长52.8%;占规模工业的比重高达80.2%,同比提高

3.5个百分点。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长迅猛。上半年非公有工业完成增加值124.34亿元,增长29.1%,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长迅猛,完成增加值65.66亿元,增长41.1%,增速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1倍,同比提高19.7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1.99亿元,增长87.4%,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快37.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48.7个百分点。

园区工业支撑半壁江山。我市三大工业园区共有规模工业137户,上半年完成增加值105.64亿元,同比增长28.0%,比全市平均增速高8.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4.11亿元,增长69.6%,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9.5个百分点。三大工业园区企业数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0.2%,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61.7%、57.0%。

企业亏损减少,经济效益显著。上半年,规模工业企业273户,其中亏损企业12户,亏损面4.4%,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2.10亿元,增长86.1%;实现利税57.14亿元,增长76.5%。资金利润率8.49%,同比提高3.15个百分点;人均创利率80115元,同比增长76.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29.96%,同比提高54.64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1.74%,提高3.9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3.49%,下降3.4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22.2%。

第6篇:关于稳定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报告

市政府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总要求,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狠抓运行调度、企业帮扶、政策落实、重点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力促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一、基本情况

我县1-2月份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开局,51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3%,随着3月份部分企业恢复生产及订单量增加,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7%,进入4月份特别是5月份以来,企业受环保整改、资金短缺、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至12.5%,且呈现下行态势。预计6月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5月份全县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增幅同比、环比呈现下降态势,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面临的因难和问题依然较多,稳增长、促转型、增后劲压力较大。

一是稳增长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1-5月份受部分产品需求不足、价格下滑、水泥错峰生产、天然气限气等因素影响,部分骨干企业增长势头减弱,规上51家企业仍有17户产值同比下降,累计减产5.36亿元。同时上年年报新增规上企业同期基数逐月累计的体现,成为影响工业增速的重要原因。二是运行质量不高,缺乏新增经济增长点拉动。油气化工企业由于受环境整治、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运行质量下降,已建成煤矿未取得相关批复,无法投产;中民投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指标不足,无法并网;目前无新增企业入规,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三是融资难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贷款门槛依然较高,加之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四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一方面土地、环保、安全政策趋紧,企业前期手续办理缓慢,影响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另一方面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稳增长压力大。

三、下一步措施

(一)解决环保整改企业停产限产问题。由县环保局及工信和商务局负责,加快解决环保整改缓慢、验收责任不清、验收程序复杂等问题,力促企业尽快完成环保整改,实现复产扩产;对整改缓慢的安排专人驻企指导服务,督促加快进度,促进企业尽快达标复产;对环保达标但未生产的企业解决验收责任、衡量标准、审批等问题,不能因为沟通协作不到位影响企业生产。

(二)解决资金短缺停产减产问题。由县财政局和金融局负责,尽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严禁在企业还贷之后随意断贷、缩贷、抽贷,切实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有市场、有订单、有盈利空间的企业要“雪中送炭”,增加授信,扩大放贷额度。要切实加强政、银、企融资对接,用足用活各类风险补偿资金,扩大工业信贷额度,努力解决工业企业特别是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企业因资金问题全部或部分停产问题。

(三)解决企业季节性停产问题。由县工信和商务局和统计局负责,帮助企业尽早掌握劳务、市场、价格、原料等方面信息,在停产期间做好资金筹措、设备检修等准备工作。督促企业在停产期间健全完善安全制度,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做到安全责任、投入、培训、管理和应急救援“五到位”,确保企业环保达标、安全到位,待生产季来临即可开足马力生产。

(四)解决统计数据报送问题。由统计局负责,开展企业统计人员培训,组织开展统计执法检查,针对部分企业不会报、不敢报、不愿报统计数据的问题,指导企业准确理解《统计法》相关要求,让企业明白少报、漏报、瞒报、拒报、多报统计数据都是违法行为。对漏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尽快补报,对新开工项目帮助项目单位完善入库资料。对瞒报、漏报、拒报、且不整改的企业依据有关规定予以曝光。

(五)解决惠企政策落实问题。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工信和商务局负责,紧盯国家和自治区降低企业成本和创新驱动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自治区电力调解、对标提升、两化融合等项目切块资金,以及贴息、担保、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扶持资金,帮助减产企业降本增效。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需求,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六)解决企业入统纳规问题。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工信和商务局负责,深入企业摸底排查年内销售收入接近2000万元的已退库和规下工业企业基本情况,指导帮助成长性好、符合条件的企业完善手续,促其及时纳入规上统计,实现应统尽统,避免年末“一拥而上”纳规入库。帮助多司得滩羊和盐池晶澳光伏8月份入规,京城甘能、金家渠煤矿、宁鄂石膏和巨拓石膏年内纳入规上统计,确保有效拉动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七)解决工业项目建设滞后问题。各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工业项目建设调度会,及时会商解决项目建设中手续办理、征地拆迁、资金短缺等问题,推动项目早建成、早达产、早见效。电力、环保等部门要重点介入新能源项目电力并网和化工项目核准建设问题,开辟绿色通道,打通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一批符合我县产业发展要求的好项目落地开工,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重点工业项目计划中,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补充一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附件:盐池县减产工业企业存在问题汇总表

盐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6月25日

第7篇: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了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帮助企业克服当前困难,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稳中求进,进中有升,经研究决定,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支持企业增加生产

(一)支持、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增加生产。对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10亿元、年增长20%以上,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50亿元、年增长15%以上,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亿元以上、年增长10%以上,且年税金同比增长10%以上的制造业工业企业,分别按销售收入增长部分的2‰对企业给予奖励;对2012年新建工业项目投产且纳入统计的企业,投产当年工业总产值超过0.2亿元、1亿元、5亿元和10亿元的,分别奖励企业经营者2万元、5万元、10万元和50万元(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二)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商务、交通、煤炭、电力、铁路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采取措施优先保证省内重点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的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需求(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牵头)。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保证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并给予利率浮动等方面的优惠(省金融办、省工信委牵头,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配合)。

(三)加强中小企业培育。各市地要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对纳入省统计局统计口径、完成省工信委确定的小企业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计划目标的市(地),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对市地政府给予奖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省统计局配合)。

二、缓解企业资金紧张

(四)帮助重点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对地方经济贡献大,产品市场好、订单足,上下游产业带动力强,关系区域产业链安全,但流动资金出现阶段性紧张,支持后可实现较大或稳定增长的重点企业在2012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增贷款,按利息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鼓励担保机构采取降低门槛、简化担保手续方式,对发展前景好、能够实现产值、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同比具有较大增长的企业提供新增担保贷款,通过提高风险补偿代偿标准的办法予以支持。引导帮助企业盘活存量,加强销售,减少库存,清欠应收账款,加快资金回笼,减少两项资金占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五)鼓励企业向市场融资。对省工业企业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合作平台贷款放大8倍(含)以上的部分,放大倍数每增加1倍,给予合作平台10万元奖励;对采取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方式投资本省中小企业项目的投资机构,省级财政在市县按项目退出或获得收益后形成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奖励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可另行给予奖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三、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六)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对由省政府组织参加在省外举办的国家级或区域性的综合型展览会和重点专业展览会的重点企业,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市县政府组织的参会、参展费用由同级政府给予补贴;对自行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会、展销会的企业,经审核后,省财政给予其参展柜台费用50%的补贴(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牵头)。

(七)扩大省内市场需求。对省内交通、铁路、电力、石油、水利、市政等重点工程,保障房、廉租房建设等民生改善项目,以及政府采购等,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定期发布大宗物资及机电产品设备需求信息,组织省内企业配套对接,在价格合理、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优先采购本省自行生产的产品,稳步提高省内产品采购配套比重。结合国家对农机等产品的补贴政策,由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制定我省专门用于支持农机等产业发展的办法。省内资金重点向省内配套比重大、产业链条延伸长的重点项目和企业倾斜,特别是向农机、装备行业配套倾斜。生产企业要密切跟踪省内外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市场需求和变化,主动对接,寻求更多的配套合作及合同订单,扩大市场份额。对重点工程项目新增加的政府采购物资及配件等,经审核,可按销售额的1%由供应企业计入销售成本给予奖励;对采用省内产品配套的企业,经审核,按每年新增采购额的1%由供应企业计入销售成本给予奖励,对新增采购额超亿元的企业,由市地工业主管部门颁发“工业保增长贡献奖”证书予以鼓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牵头,各市地政府、省商务厅、省农委、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哈尔滨铁路局、省电力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配合)。省内基本药物招标,在同质同价的前提下,优先采用省内医药企业产品(省卫生厅牵头)。

四、支持企业结构调整

(八)确保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对今年内计划投产或部分投产的省重点产业项目,逐一跟踪服务,做好政策及要素保障,确保年底前如期投产。对今年计划新建和在建的重点产业项目,要优先配置土地资源,简化程序,提高核准、备案效率,属于财政支持的资金尽快安排到位,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形成新增长点(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牵头,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省电力公司、哈尔滨铁路局和有关金融机构配合)。

(九)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利用国家对我省的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开展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重点推进省内钢铁、水泥、医药、食品等产业的兼并重组;积极推进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利益共享机制,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地区间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签订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配协议,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省国资委、省工信委牵头)。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企业目标管理,以钢铁、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企业为重点,开展节能降耗对标达标工作,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采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严格成本管理与控制,挖潜增效(省工信委、省国资委牵头)。

五、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在自愿的原则下,对具备条件的,将学校、医院及其他供电、供暖、供水等社会公益性质的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尽快操作实施,让企业“瘦身”,轻装前进(省国资委牵头,地方政府配合)。

(十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地方经济贡献大,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经省工信委、省地税局、省国税局审核认定,可以缓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征收企业“探头税”和“过头税”(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牵头,省工信委、省财政厅配合)。在确保内社会保险费用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连续亏损3年,拖欠税金、欠发职工工资6个月以上,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地税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在2012年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省人保厅、省财政厅牵头,省工信委、省地税局配合)。

(十二)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督查处力度,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省减负办、省物价局牵头);严格控制涉及企业的各种评比、检查、达标、庆典、培训、评价评估等活动(省减负办、省监察厅、省人保厅牵头)。

六、服务基层解难题

(十三)开展下基层服务活动。各级政府、中省直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深入基层开展对口服务,倾听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改进和落实定期走访、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现场办公、联审联批等工作制度和方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对下基层过程中企业反映的问题,要尽快解决;对单一部门无法解决、影响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由省工信委负责协调,报告省政府召开工业发展与运行联席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各地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稳增长。

(十四)一企一策解决问题。根据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组成五个协调组,帮助企业解决制约生产和发展的突出问题。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电力公司组成电力保障协调组;由省工信委、省交通厅、哈尔滨铁路局组成运输保障协调组;由省金融办、省工信委、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哈尔滨支行组成融资保障协调组;由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组成项目服务协调组;由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组成市场对接协调组。各协调组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一企一策解决问题。

(十五)研究落实国家政策。中省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抓紧落实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财税、投资、金融信贷、产业发展等政策,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解读,出台具体实施细则,上网公告,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由省金融办协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七、净化省内市场环境

(十六)净化省内市场环境。对进入我省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如地条钢、化肥、农药等),坚决依法没收取缔;对省内制假售假企业,一经发现,由工商、质监部门依法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取消其经营资格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其法定代表人3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企业法定代表人(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牵头)。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监察厅要加强效能监察和绩效考核,对工作不力、服务不到位、任务完成不好的要进行批评整改,对失职渎职、推诿扯皮、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要严格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努力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省监察厅牵头)。

第8篇: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湖北省发改委调研组

2012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老工业基地也称老工业区,是指以传统工业部门为基础,历经长期繁荣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因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失业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而逐渐衰落的特定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加快我省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是我省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副”重要战略部署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省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

一、湖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贡献、现实困境与发展机遇

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主要为武汉、黄石、十堰、宜昌、襄阳(原襄樊)、鄂州、荆门、荆州(沙市)等八个市。2011年末,八市(全市)国土面积共10.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56.8%;常住人口占全省61.2%。2011年,八市(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283.95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5.2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2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43.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8.0%、75.9%、77.3%、73.0%,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力军,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核。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进行工业化战略布局时,充分考虑我省拥有的独特区位优势,从“一五”至“三线”建设时期,将湖北确定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战略基地。我省老工业城市大多是在建国以后获得现代工业构建和发展的契机,并于“三线”建设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全国的规划和布局安排中,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发展成为全国产业布局中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原料采掘和加工基地以及国防军工基地,为全国工业一盘棋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均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协调发展的双重压力,计划经济下积累的不利因素相继涌现,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一是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足,八个老工业城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只有30%-40%;国企改革遗留问题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工业比重大的趋势进一步强化,2010年,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且工业内部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装备工业、重化工的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部门的比重较低;产业集聚发展和融合配套能力较弱,鄂西老工业基地“嵌入型”特征明显。三是历史包袱负担沉重。八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国有企业历史欠账和负债大,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四是社会民生问题突出。居民和职工收入偏低,就业压力大;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不充分、水平低;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五是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工业企业和城市其他功能单元交错布局,生产生活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建设欠账多、难度大;工业遗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六是经济地位不断下滑。经济规模较小,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辖区)在全国城市中总体竞争力相对落后。

当前,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面临新的机遇。尽管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存在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也应该看到,调整改造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未来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如我省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具备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迎来多重机遇汇集的契机,以及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有效推动等。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要抢抓机遇,迎接调整,砥砺奋进,在调整改造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总体思路、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促进产业振兴、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心,以减轻历史负担、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任务,以改造老工业区、提升城市功能为重要抓手,以培育新增长极、促进区域连片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将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

(二)发展定位

鄂西五市:将鄂西五市(襄阳、宜昌、荆州、十堰、荆门)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磷盐化工基地。在市域层面,各城市老城区逐渐调整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鄂东三市:将鄂东沿江三市(武汉、黄石、鄂州)着力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中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现从老工业基地向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的具体发展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努力打造万亿元产业千亿元集群百亿元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鄂西形成汽车、化工、能源、纺织等年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乃至千亿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优势产业居国内龙头地位,新兴产业获得较大发展,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5%左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

城市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城市功能品位明显提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其中,武汉中部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襄阳、宜昌两省域副中心的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他城市综合功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工业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申请1-2个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

社会民生赢得极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率超过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全面巩固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棚户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生态环境压力得到初步减缓。

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石化、轻纺食品、建材等产业是我省老工业基地的传统支柱产业,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应用生态化、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如钢铁产业应大力支持武钢实施西南战略,扩大钢铁产能;积极推进海外战略,加强资源保障;进一步实施本地战略,发展钢铁精深加工,扩大高牌号硅钢、特钢、汽车用钢等规模。大力发展

航天、航空、重大工程用高端钢材。汽车产业应重点扩张东本二厂、神龙三厂、东风天籁等汽车整车产能,引进建设上海通用汽车、东风雷诺等新基地,加快发展自主品牌轿车,实现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产业化,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提高省产零部件配套率,嵌入国际汽车零部件生产采购体系等。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生物、节能环保等新兴技术向产业转化;加快突破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应依托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优势,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产业加快向研发制造转型,重点发展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地球空间信息和物联网,加快发展基础软件产业链、网络游戏、网络视听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应重点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规模化、成套化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均应抓住重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发展取得突破。

(三)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容纳就业能力强、促进经济增长、受资源约束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特征,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为制造业生产和升级提供全程支撑,提升经济竞争层次;有利于节能减排,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促进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的调整改造须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着重打造4个软件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进一步推动光谷软件城建设,建设一批信息共享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引进艺术品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数字产业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二是积极打造中部金融中心。借助武汉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的优势,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三是努力建成中部物流中心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科学布局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构建三大物流圈,积极发展专业物流,形成以武汉为核心,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阳等大城市为支点,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四是打造公共科技平台。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技术辐射、市场推广能力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五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和开发具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积极开发生态、文化、工业等特色旅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重点,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四)加强改造,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城市功能体现为城市要素的集聚、扩散和辐射作用,体现为城市对生产、生活的综合服务能力。我省老工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城市功能相对单一的问题,要改变我省老工业城市发展就是发展工业这一传统理念,通过“三大转变”,促进城市、产业、生态相互融合、统筹推进,实现要素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由“重生产”型城市向“重消费”型城市转变,开拓城市消费大市场。积极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因地制宜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提升城市消费能力;通过产业布局调整与用地功能置换,将部分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或者公共用地,优化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工业遗产开发利用。

由“设施薄弱”型城市向“软硬兼施”型城市转变,加强城市软硬件设施建设。以老工业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新老城区基础设施的配套与衔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完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加快给排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防洪排

涝设施标准,推进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和电网改造,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搭建城市管理、应急保障、定位测控、生产调度、公众服务等方面的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由“单打独斗”型城市向“抱团共赢”型城市转变,推动鄂西五市连片发展。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利用产业优势,在宜昌、荆州、荆门建设宜荆荆化工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盐磷化工基地;在十堰和襄阳打造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连片发展旅游业,共同打造旅游产业带,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统一规划和部署,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城市之间交通、通信、教育、科技、医疗、旅游等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城市之间“双赢”或“共赢”。促进观念、体制、机制、管理和科技创新,建立合作交流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与豫西和湘西老工业城市的合作交流和产业互动,建设鄂豫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五)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引导重点行业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强环保型链接项目建设,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开发区产业升级,深化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降低污染和能耗,引进或新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实施老工业区的转型、改造与新开发区的并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城市中水回用和固废资源化为重点,全面建设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

建设循环经济园区。继续扩大循环经济园区规模,加强循环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开发等方面的配套,建设能源、物流、信息等共享设施,实现循环经济园区管理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扩大辐射力、集聚力;以现有开发区为载体,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门类较全的地区,加强现有园区改造,集聚区域内不同产业和企业,完善各个行业内部的循环产业链,在园区内企业间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在宜昌、黄石、荆门等地建设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园区。

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襄阳谷城、荆门、黄石“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和建设多元化回收体系,实行集中化处理,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等重点“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开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国际领先技术,提升“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加强监督管理,探索形成 “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机制。

加强节约循环型消费理念引导。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宣传和引导,突出强化公共传媒的责任,积极倡导公众不断增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意识,建立理性和清洁消费理念,自觉做到节能、节水、节粮、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培养和转变消费观念,逐渐减少对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促进企业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第9篇:xx县工业保增长专题汇报材料

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08年红枣受灾的严峻形势,我县认真贯彻和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业保增长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榆林市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成立专门机构,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管理,加大扶持力度,狠抓措施落实,促使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快速增长,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保增长”任务。具体汇报如下:

一、工业经济运行状况

1、产值:2009年,全县全部工业企业共实现产值11.03亿元,同比增长38%,超县政府下达任务(5.3亿元)的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03亿元,同比增长61%,超市政府下达任务(4.3亿元)的17%。

2、增加值:截至2009年底,全县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6亿元,同比增长32%,超县政府下达任务(1.56亿元)的1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同比增长62%,超市政府下达任务(1.67亿元)的6.6%。

3、销售:09年,全县全部工业企业共实现销售产值10.98亿元,同比增长39%,产销率达9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99亿元,同比增长61%,产销率达99.2%。

4、利税:2009年,全县全部工业企业共实现1.8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实现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税金3535.93万元,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实现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税金934万元,同比增长25%。

二、经济运行中凸显的几个特点

1、食品行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全县食品行业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3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6%,实现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3%;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95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实现工业增加值1.37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据重要地位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03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6%,实现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44%,可以说在全县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各项指标比例接近一半,可见其重要地位。

3、对财政贡献不断增加

全县工业企业共上缴各种税费约1700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91%,占全县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1900万元)的89%。尤其是永吉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上缴税金达1200多万元,打破了我县纳税没有超过1000万元的工业企业的历史纪录,目前已经申报榆林市百强企业。

三、主要存在问题

1、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2、中省市很多扶持政策难以兑现;

3、企业人才缺乏,管理滞后;

4、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规模整体偏小;

5、金融危机影响继续存在,工业经济正常运行困难重重。

四、县上对工业保增长采取的主要措施

今年,我县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了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总指挥)、副县长为副组长(副总指挥)、经贸、财政、经发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xx县工业经济运行领导小组和xx县工业保增长协调指挥中心,领导小组和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局。同时,运行办针对全县工业经济运行工作的需要,相应成立了运行监测分析组、项目组、技术进步组、资金协调组、生产要素协调组、工业品促销组和招商引资组七个专项组,具体抓保增长、促发展的日常工作,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发展。具体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全力保增长、保稳定、保发展,县政府出台了《xx县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管理的实施意见》、县运行办出台了《xx县关于工业保增长促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年工业保增长促发展的各项任务和手段,夯实了责任。同时,根据市上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县政府又向17户重点企业派驻了特派员,出台了《xx县政府派驻重点企业特派员管理办法》,以便政府及时了解企业运行状况,为企业排忧解难,确保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二)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1、减轻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由县投资环境110办公室联合有关部门专门对全县各职能部门的收费进行了一次专项清理,以减轻企业负担。

2、规范中介机构等经营性服务收费。

3、减轻企业社会负担。坚决杜绝以各种名目向企业拉赞助、乱摊派,并且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切实减轻全县工业企业的沉重负担。

(三)加大扶持力度

1、继续贯彻省、市工业企业各项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全力为工业企业服务。今年已经有2户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得到了省上批准,获得贷款贴息45万元,另外几户企业又在申报中。

2、加强工业项目的要素供给,包括电力、土地、运输、物资等。由生产要素协调组和项目组具体负责实施。

3、抓好工业强乡强镇工作。确定了折家坪、宽州镇、下二十里铺和秀延街道办四个乡镇为重点监测和调度乡镇。

(四)加快工业项目建设

1、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今年各项工业投入达2.92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入(9.06亿元)的32%,其中基建投入2.1亿元,技改投入0.82亿元。

2、加强工业项目开发力度。

3、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4、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通过带领企业参加“西洽会”、“神木民营经济博览会”、“榆林市煤博会”和“杨凌农高会”等活动实现招商引资6000万元。

(五)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1、根据食品的行业准入条件,整合xx红枣品牌。

2、突出重点乡镇、行业、企业,抓好“规模企业”效益活动。

4 继去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户后

(六)努力扩宽融资渠道

1、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由资金协调组负责通过省、市相关政策落实和举行银企座谈会等方式为企业改善金融服务。

2、大力拓展工业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招商引资、吸收民间闲散资金、企业内部挖潜增效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3、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目前已经有一户担保机构正在申请办理中,成立后将为全县工业企业融资问题产生积极的效果。

(七)切实加强协调服务

1、制定行业规划。今年我县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xx县2009—2015年食品行业规划》和《xx县2009—2015年红枣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县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确立了奋斗目标。《xx县红枣产业集中区规划》已通过省政府审定,并列入陕西省园区规划中。

2、加大运行调控力度。全年共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议4次,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县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困扰,同时按照市上要求,对重点企业实行年、季、月、周报表结合制度,及时收集企业信息,上报市县两级政府。

3、加强培训,完善机制。组织10名食品行业从业者参加全国食品安全师职业培训,使我县食品安全师增加到16人,并为我县争取到《食品安全师示范单位》荣誉称号。组织企业财务人员、统计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等培训50余人,提升了企

5 业专业人才业务水平。

总之,2009年在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县工业经济战线上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全面完成了“保增长、促发展”的任务目标,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明年的工业经济运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xx县经济贸易局 二00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上一篇:预防医学下一篇: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