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内涵

2023-0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立德树人内涵

剖析德育内涵,践行立德树人

【摘 要】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正处于人生重要成长阶段。这里所说的重要成长阶段不仅包括与意味着该阶段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最后的中考成绩,决定其今后人生走向,同时也特指该阶段学生的行为素质与态度基础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与波动。作为初中教育重要科目,同时也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化学教育的价值十分突出。为了体现化学教育价值,迎合时代追求,贯彻德育教育,达成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就需要明确初中化学德育教育内涵与育人追求。本文将以初中化学为例,分析德育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分析初中化学育人功能,最大化初中化学教育成效。

【关键词】德育教育;立德树人;初中化学

前言

对初中生来说,化学学习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其中考成绩,对初中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来说,初中阶段化学学习质量决定与影响着其最后的成长方向。对于教师来说,必须重视对立德树人思想的贯彻,这样学生才能够同时具备扎实的文化素质与优良的人文品质。初中化学本身就具备育人的价值、育人的功能,因化学来自于生活基础,所以化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很好的引入生活化内容。教师在教育中必须贯彻立德树人精神,发挥初中化学中的育人思想、育人价值,提高初中化学成效。

一、初中化学立德树人实践重要性

新课改指出,面对当代社会背景,化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实际,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教师需要利用化学教育的过程改善学生人文品质,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科发展规律、人类文明物质变化,做好对学生化学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的学习与引导,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价值观。

二、树立德业榜样

对学生而言教师就如同自己的第二任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学识学风、道德品质、思想素养[1]。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彰显为人师表魅力。尤其是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热爱工作

教育的前提是教师需要具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健康成长。教师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不可行的。教师需要具备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教书、育人的态度,带着爱心与纯真参与到工作当中[2]。

(二)严格要求自我

如果教师人格十分平庸,教师将无法完成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工作。教师职业需要体现出示范性作用,学生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师必须也要能够做到。教师需要待人谦和、礼貌。教师的行为举止应大方、得体、庄重[3]。教师不应穿着花了呼哨的服饰,而是要大方、朴素。除了外表以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我工作水平、思想境界,提升自身的价值与生命质量。教师应当秉承高尚品格教育学生,以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形象影响、鼓舞学生。

(三)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面对当代社会背景,为了提高教育有效性,以合格教育者身份、形象出现,教师就必须不断充实自我、不断学习。即便是工作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技术,不断提升、充实自我,改变自己的教育弊病、教育问题。教师需要用宽广知识面与扎实基本功赢的学生厚爱。

三、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化学中的渗透

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做好对德育教育的把握,将化学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作用理解的透透彻彻,做好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一)爱国主义思想渗透

教师可以用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以及化学故事事例作为指向标完成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如碳酸钠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侯德榜博士,正是因为侯德榜博士德努力,国外制碱技术才会被打破,推动我国制碱工业的发展。在看到我国落后局面以后,侯德榜博士放弃国外美好生活,回到落后国内。在潜心研究中开发了候氏制碱法。在面对掌声与鲜花的时候,侯德榜平静的说道我的发明属于祖国。侯德榜博士德高尚爱国情怀是值得学生所学习的。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故事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愫与爱国思维,使学生打心底形成民族使命感、忧患感、优越感。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主动的学习化学知识,为今后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能力与力量。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

为了在教学中完成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教师就需要做好对内容的分析。如氧化还原反应中,教师需要告诉学生还原剂与氧化剂是对立概念。有得必有失,同一个反应中如果有氧化剂,通常都有还原剂。除此之外化学反应中的新键形成与旧键断裂也是对应关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了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所有人都有优点与缺点。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他人闪光点尽可能包容他人缺点。

2.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渗透

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缓慢氧化出现自然现象这种案例作为引导,帮助学生明白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用这样的案例与过程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生活学习中要做好习惯的养成。把握细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获得进步。

(三)绿色化学思想渗透

为了完成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教师大可利用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当前我国社会在快速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社会进步过程中,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越发严重。教师需要重视绿色化学理念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必须要做好化学用量的控制,在结束化学实验后及时收集与整理化学药品,以免泄露影响到周围环境。如讲解到硫的性质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化学方程式中的硫与空气接触以后形成酸雨。随后让学生用化学方程式推导如何控制酸雨问题,减少酸雨对社会的影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了环保意義、环保观念。学会了使用绿色氧化剂。学生会在这样的课程中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影响突出。

三、结语

只有在学生具备了卓越品格与意识以后,学生才能够承担与肩负起文明传承者的重任。一直以来立德树人就是我国教育的追求基本理念。化学源自于生活,应用与生活。我们需要重视德育意识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够收获进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肃云.阐述初中化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J/OL].学周刊,2019(13):56

[2]刁金连.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02):56-57+63.

[3]吴伟莲.关于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83.

作者:李良

第2篇:立德树人的内涵与方法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教育的地位、方向、目标、任务等根本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多次、反复强调了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论在重视程度上还是落实要求上,都比以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且具体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同时,提出了整改的原则和要求:“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特别是作为党中央的最高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问题上就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严肃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基础教育更是如此,中央批准的少先队改革方案中清晰明确地规定,少先队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这些重要精神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的重要基础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价值和实践成果。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不仅关系到党中央精神和指导思想的落实,而且关乎治愈当代中国教育的痼疾,真正实现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根本方向。

扭转价值引领中的功利倾向,增强政治引领的有效性

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强力扭转教育价值和行为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倾向,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方向。立德树人的本质在于“人”,是否真正以人为本,涉及育人的所有行为、所有环节,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就是突出的表现。教育的根本社会功能是育人,核心追求是人的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在一切教育行为中坚持人的发展目标,即“人的发展是人的完整实现”,是“人作为个体丰富的个性的完整实现”;坚持把握学习的本质,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个体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活动及其作用是共时、交融的;坚持把握教育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即通过教育的改造和社会的合作,使青少年儿童在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身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包括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必须把握根本,实施有效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政治引领关系到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鲜明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決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立德树人的灵魂是理想信念的树立,这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政治方向的引领作为育人的核心内容。

在政治引领内容上,首先我们必须坚持政治认同的方向和目标,引导青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从小树立坚定不移跟党走的观念和行为取向。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人民群众对于政权的赞同态度、支持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对政权代表的国家的心理归属感,这必然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例如,对国家的认同既包括个体对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认同,也包括对政治学意义上的现代国家的认同,即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国家制度、政策等的理解与赞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曾提出了著名的发展任务理论,他明确将“形成对社会集团和制度的看法”与“学习普通游戏中所需的身体技能”“学做适当的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等并列为6至12岁儿童的9项发展任务中的重要一项,可见政党和制度认同从来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任务。

其次是理想信念的树立,这是立德树人的灵魂,也是政治引领的根本。引领青少年儿童把自己的发展与祖国、民族联结在一起,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是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志向的底盘,人生的脊梁”来形容这种志向对于育人的关键意义。政治认同与理想树立其实是一致的,在教育实践中也是相通的,这不仅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技巧,更需要教育者基本的政治信念与政治素养。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道德价值的引领,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来说明价值观对于中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明确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育人的方向和基础。从内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体成长与社会和谐、国家发展三者统一起来,明确了个体自我修养与国家发展目标、社会建设理想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我国国民教育育人目标的本质性规定,其核心立足于人本,突出了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整体教育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心的道德引领,对于扭转当前渗透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功利性、工具性与短期性,特别是德育与学校、家庭教育实际行为严重脱节的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需要将价值观的引领渗透到总体育人目标中,渗透到一切教育行为和实践过程中,紧紧把握全国教育大会明确的育人方向。

结合青少年儿童时代特征,创新以人为本教育方法论

坚持立德树人必须改革方法,认真研究社会变迁和当代儿童思想及行为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定意义上也是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在社会激烈变迁的时代,方法创新更具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方面这一代青少年儿童是在繁荣社会长大的一代人,处于较高生活水平状态,对于国家发展模式和道路,对于党和社会主义的认知是正向的,情感上是积极认同的,政治引领具有比较深厚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这一代青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爱国、向上、责任、担当等优势,这也为立志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土壤。另—方面,这一代青少年儿童在开放的环境中长大,有较好的全球视野,他们希望与世界和睦相处,也有了更多的比较与思考,他们会更清醒,也会更理性。在他们那里,简单的强制性“灌输”常常会遭到从内到外的抵抗。他们在基本价值判断、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情感表达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时代特点,他们思考的深度、对于某些问题的见解和独特性,常常给成人社会以惊喜,但更多的是震惊;他们掌握信息的海量、思考问题的复杂、情感世界的丰富,也常常给成人社会以强烈冲击。

面对这样一代人,创新立德树人工作首先要将教育内容具体化,紧密结合青少年儿童的时代特征。如在政治引领方面以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等方面为介入点,以提升对于中华民族和现代中国政治体制、执政理念的普遍认同,培养肩负担当民族振兴时代重任的志向,落实到引领青少年儿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上;在价值引领上,坚持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目标。

其次,创新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实现具体教育方法的创新,把握基本途径。

正面灌输。我们常常将灌输理解为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其实它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包含功能、结果、目标等多种含义。在政治引领中,正面灌输是最常见的方法,即通过形象化的教育让孩子记住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精神内涵,记住对自己的要求。

实践体驗。无论是政治认知和政治能力,还是道德精神追求和道德自觉行动,孩子的获得都是个体自我经验积累的过程。儿童实践体验就是要通过参与及互动,在体验中将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深入孩子心中,并能够落实到行为中,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社会服务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文化熏陶。一定意义上,教育即文化,教育是文化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同时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必然受到文化的制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把孩子带入社会这个大课堂,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既是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必须。

分析对比。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多元,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对青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影响,也使得媒介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孩子观察现实社会,通过讨论、辩论等途径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加深对政治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已成为立德树人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具体方法上,我们也可以从四个维度搭建一个框架:一是个体教育方法,如国民身份认同、个别谈话、情感辅导、评价激励、行为养成等;二是群体教育方法,如群体互动、角色扮演、冲突管理、信息传递、舆论管理等;三是组织教育方法,如宗旨传递、礼仪标识、阵地建设、骨干培养等;四是社会教育方法,如家庭、学校、社会系统分析,传媒运用,资源开发,社会事件分析等。

立德树人是一个大的教育主题,但又是渗透到教育行为细节末枝中的点滴。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儿童为本,从儿童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充分尊重儿童年龄、心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是能否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例如坚守形象化,以儿童思维特点为基础,强调具体、形象、生动、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再如坚守情感化,从“爱”出发,教育全过程渗透“爱”的情感等。因为“爱”不仅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共有的价值,而且“爱”是公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的情感依据。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冀晓萍

读者热线:010-82296707

投稿信箱:jixiaoping@foxmail.com

作者:陆士桢

第3篇: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

摘要: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基本问题,探究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从德育发展方针的提出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确立,再到德育为先方针的实施,以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最终确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和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立德与树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立德之基,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立德之要,倡导公民道德教育为立德之核。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其各自包含要素构成了立德树人“三全456”统筹模式,是新时代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立德树人;科学内涵;现实要求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展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深刻阐释了立德树人问题。习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切实深人贯彻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基本问题,探究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

一、立德树人的发展历程

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其内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德育发展方针的提出,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确立,再到德育为先方针的实施,以及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等不同阶段。立德树人内涵的形成与发展,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使命,阐明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向。

(一)德育发展方针的提出

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第四十二条明确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强调要建设“五爱”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教育要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青年一代,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次确立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要求。1952年3月根据《共同纲领》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学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年青一代,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并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效忠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使他们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高等教育部在《1954年的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每个教师都应有向学生进行文化科学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责任4。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获得发展凹。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我党第一次对教育方针的明确表述,也是首次将德育提到首位并强调其对智育、体育等方面发展的统领。

(二)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的确立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我国教育方针进行总结,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4。这一论述将学生德育工作摆在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突出位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再次强调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5]。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延续了对“四有”人才的培养要求,并强调实现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立法形式写进国家教育方针。1988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该文件不仅阐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和主要任务,还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阐释,指出德育对于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问。在此基础上,原国家教委在1993年和1995年分别颁布《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实施、原则、要求、评定、管理等作出整体、系统的规划,有效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建设。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学校德育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有效指导和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三)德育为先方针的实施

进人新世纪,中共中央发布的系列文件确立了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视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再次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以。该意见还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同时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为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教育部于2005年4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和整体设计,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教育根本任务时确立了育人为本的方针,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要实现的全面发展内涵扩充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强调“德育為先”的宗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对国民教育体系做出全面规划布局,明确指出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将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凹。至此,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其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丰富。

(四)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应当具有中华文化的底色,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10]。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总书记以“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喻,从青年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出发,强调青年价值培养的重要意义"。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要培养理想远大、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12]。总书记还进一步阐明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需要具备的基础和核心是自觉加强道德养成和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教育事业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九个坚持”中再次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5]。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向。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特征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其意义不仅包括了对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承,也随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发展,更是对我国教育目标“中国化”阐述的深化。新时代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不仅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还需深入探讨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

(一)立德的要义

立德树人是“立育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统一。谈及为何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用人标准和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德”在个体发展中不仅居于“首位”,也是成长发展的根本方向,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方能“尽其所能”“用得其所”[16]。“大德”“公德”“私德”的论述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其中既包含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使“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具有崭新的科学内涵和丰富的理论意蕴。总的来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立德之基;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立德之要;倡导公民道德教育为立德之核。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立德之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实现了国家、社会、公民不同层次价值要求的有机融合[17]。之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从国家、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对个体发展价值依据和基本标准的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根本旨归。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德”,体现在每个个体身上并“汇集”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大德”[18]。因此,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有效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践行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

2.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立德之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标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活水源头,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之“魂”,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保障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相互融合,构成立德树人的精神支撑。

3.倡導公民道德教育为立德之核

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做好两个“忠于”(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强化三个“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不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总的来说公民道德可以分为政治品德、社会公德以及个人品德,政治品德表现为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等;社会公德包括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乐于奉献,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奉献社会等;个人品德不仅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和法律素养等,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集中体现与反映。坚持立德树人,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和重要任务。

(二)树人的指向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相关论述集中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即我国教育事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20],培养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以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这些论述为我国教育事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即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以树时代新人为新时代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所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立德树人和以文化人[22]。总书记还阐明青年培养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的重要作用,青年的“兴”与“强”和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息息相关,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2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征程的新时期,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过硬的本领能力。首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叫。此外,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担当是一种品格、更是一份勇气,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必须勇于担当,能够担当,以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身姿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后,过硬的本领能力是理想信念得以实现、担当作为得以发挥的基础和条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要有真才实学、也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教育工作要引导青少年下苦功夫、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始终坚守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表述,并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出要求[25]。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和价值方向的明确表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则是对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的具体目标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的重要论述,与党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德育、智育、体育”成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响,再到将“美育”正式纳入全面发展教育叨,以及“五育并举”理念的正式确立,是对党的教育理论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创新,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度思考和提炼升华。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并赋予其时代的新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任务包括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并尊重劳动,从内心深处认同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并从实践行动上辛勤、诚实、创造劳动28。五育并举的实现还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并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构建德智体美劳相依相促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工作,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三)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立德”一词最早出现在《左转,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为个体要“身死名不朽”,需要达到的最高层次是具备高尚品德,并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树人”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30],这一论述以“树谷”与“树木”作喻,凸显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今天我们所强调的“立德树人”概念,不仅包涵对传统思想的传承,也随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发展。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还需要深人领会立德与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深刻论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总书记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论断并进一步阐述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育人和育才是相统一的,育才以育人为本,育人以立德为本,立德树人的落实是检验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必须遵循的规律[31]。

总书记的论述表明,首先立德与树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育人与育才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人才培养谈立德,德就成了无根之木;抛开立德谈人才培养,人就成了无源之水,二者互为依存。其二,立德是根本,树人是核心。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所在,树人是立德的最终旨归;不立德就难以树人,离开树人,立德就失去了意义;立德才能树人,立什么德决定树什么人,树什么人取决于立什么德;树人先立德,立德为树人。其三,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一切教育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树人,只有把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工作同时做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工作,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三、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根本上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做什么的问题”[32]。实际上,新时代“立德树人”就是要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现实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33]。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人并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全包括的育人体系,学科、课程、教学、教材、管理、评价等工作都要围绕立德树人工作有序开展[34]。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全員育人指明了学校、家庭、社会、个人都是育人主体;全过程育人包括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的协同作用,并贯穿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阐明了课程、文化、实践、管理、网络、自我育人的整体效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及其各自包含的要素构成了立德树人工作的“三全456”统筹模式(如图1所示),是新时代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要求。

(一)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指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都是育人主体,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各自的教育作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的协同作用。其中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立德树人工作推进的主要阵地;家庭教育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作为教育者,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立德树人工作实效的重要组成;社会教育主要是依靠社会各方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社会舆论、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等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力量。最后,每一个个体都是道德养成的主体,立德树人是个体通过外引内发的方式实现主体价值建构的实践过程,目的在于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整人格的养成。因此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要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学校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在全员育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创设全员育人的有效路径,完善全员育人的制度保障,加强各主体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以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效应的最大化。

(二)全过程育人

立德树人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也不是单一学段的教育任务或只通过课堂教学等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对于各级各类教育来说,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35]。因此,全过程育人不仅要求立德树人要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也要求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协同发挥育人作用。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基础,教学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评价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导向,管理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立德树人要渗透到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综合协调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营造体现时代特征的立德树人新格局,这既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也是新时代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途径。

(三)全方位育人

课程、文化、实践、管理、网络及自我等都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只有将其有机结合,才能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具体来说,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责任田”作喻,阐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协同发挥“同向同行”的重要作用[36]。文化育人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表现出非显性、渗透性的特点,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显著的影响,对增强立德树人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立德树人既要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育,又要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承担重要的育人育德功能,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立德树人需要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配合和保障,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育人,构建各级各类教育一体化育人管理新格局,推动不同学段德育工作管理方式的协同,加强德育环境构建与管理,能为立德树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此外,新时代以互联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为主体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健康的网络空间,培育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构筑“网络育人长城”,是新时期立德树人工作的新要求。最后,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学生变“要我立德成才”为“我要立德成才”,自我育人的发挥是立德树人工作成败的重要条件,充分调动和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时代发展要求立德树人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需要凝聚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使课程、教材、教学、管理、文化等一切育人途径有机结合,全面营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立德树人的“三全”统筹模式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多维立体的关系,相互影响、彼此贯通,构成立德树人工作推进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部召开首次中等教育会议[J].人民教育,91,(5):34.

[2]刘献君.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1999,(4):29-39.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4]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1978.(5):3-7.[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6]培养“四有”新人的奠基工程[J].人民教育,1989,(3):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18.htm,2020-05-22.

[8]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0L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2020-05-22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20-05-22.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0L_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2020-05-22.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2).

[12]办好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N].光明日报,2016-09-11(01).[13]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6-09-1301)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5][21][5[28]34][3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09-13(10).

[16][17][18][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169.168.155

[20][23]习近平.决胜全而建成小康社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70.

[22][24]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2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2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88[30]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5

[3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32]靳玉乐,张铭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10.

[3][36]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作者简介:

王嘉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政策(wjy@nwnu.edu.cn)。

张晋: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690158649@qq.com)。

收稿日期:2020年5月8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

作者:王嘉毅 张晋

第4篇: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体布局中,把教育放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位,以“人民满意”为总要求,特别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素质教育、提高质量和综合改革结合在一起,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将教育公平落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并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和贯彻。这里,我仅就“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谈谈初步的学习体会。

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它是在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对于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日益紧密、教育的功能多样化和溢出效应不断强化的新形势下,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上确实成了一个大问题。不妨到媒体上看一看:有人认为,尽管育人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已经并日益成为更多的任务如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等之中的并列的一项;有人认为,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处于竞争中心的研究性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学术创新,表征大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是研究产出。这种观点事实上是科研为本的观点,将育人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林林总总的“排行榜”大抵是这个路数;有人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求大学把重心放在产学研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这常常见于政府和企业领导人的言论甚至是正式的文件;还有人认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建设学科、发展学术,这往往见诸于大学的规划文件和不少学者的言论。如此等等,其共同点是偏离了大学育人之本。需要澄清的是,有不少论者,以洪堡强调“研究”、蔡元培强调“学问”、梅贻琦强调“大师”为元理论,论述“学术为本”的观点,这其实是极大的误解。仔细而完整地看看这些哲人的言论,就不难发现:洪堡并不是就研究论研究,他强调的是只有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尚的品格,其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育人;蔡先生讲“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针对的是学生错误认识,在那篇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他“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其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育人;梅先生讲“大学乃大师之谓”针对的是“大楼之谓”,而他之所以重视“大师”,是因为他们对于育人之重要,即在同一篇讲话中所说的“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其着眼点和落脚点还是育人。

十八大报告明明确确地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可不是一般性的宣示,它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正本清源的重要命题,它针对的就是当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甚至还在发展着的对于教育本性的迷失。“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明白白地表达了我们党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多少的排名、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

还必须注意的是,报告不仅仅是一般性地讲“育人”是根本任务,而是进一步指出要“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成才,先成人;要成人,先立德。育人之道,立德为先。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称其为“三不朽”,并将“立德”摆在第一位。而在当下,却往往是重视“发文章”,或可戏称为“立言”为先。殊不知,真正能“立”得住的文章,必定是“道德文章”。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人,若竟有文,岂不是“鬼话”?!“立德树人”是古往今来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理念。在我们的学校里,“德育”也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但其实效尚不尽人意,所以在十八大报告还要特别强调“立德树人”。

真正贯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立德”的重要性、“根本”性。

首先,要破除将德育仅仅看成是几门课程的错误认识,更不能将德育仅仅当作是政治理论专门知识的讲授。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做合格公民的基础要求做起,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贯穿到全部的教育环节之中。

进而,要转变将德育仅仅看成是德育专门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的错误认识。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从事教育职业的根本任务,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和言行举止中。既要“言教”更要“身教”。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和研究指导中要有“德”,一方面以敬业精神、严谨学风、求真精神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尽到教育学生了解和理解科研诚信、学术伦理、职业道德(文有文德、史有史德、法有法德、医有医德,如此等等。每一种专业都有自己的道德伦理要求和学术专业规范,它们是“专业化”的公共道德伦理)的职责。干部职工在履行职务中也要有“德”,要自觉认识到作为“老师”(学生总是把学校的员工干部当作“老师”的),不要以为只有“上课”才是育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学生:我们认真负责就是教学生认真负责,我们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我们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我们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我们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我们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再者,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这就是说,德育的“落实”不是落到教材里、课堂上和活动中,而是要落到人心里。这才能达于“树人”,否则就只不过是写书、讲课、搞活动罢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焕发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主动发展,大学尤应如此。在大学教育中,必须破除将学生当作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育人观。如果不认识、不尊重学生自身在其发展成长中的主体地位,不是启迪、引导、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是搞行政化的命令、或是工业化的“塑造”,那或许可以制造出“工具”,却不可能真正“树人”。所以,立德树人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之本,立德树人。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大学的功能虽然在不断拓展,但是其“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或核心功能始终没有变。坚守“立德树人”之本才是大学的正道,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二、提高质量看素质,素质教育靠改革

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里,一口气讲了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质量三件事,最终落脚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蕴含了十八大对于当前教育工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

提高教育质量,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日益强烈的要求。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十四大报告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十七大报告则突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什么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要反反复复地讲“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因为它是“永恒的主题”,更因为这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即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转变质量观。向哪里转?从知识为本向素质为本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交集就是“素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质量的关键。一方面,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综合和全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修养,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公民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紧迫又长远的需求。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是在“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总要求下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的;十四大报告也是首先讲“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十五大报告将“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放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突出位置;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则郑重提出并一再重申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更是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讲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总是没有真正得以全面实施呢?原因在于还没有实现教育改革的真正突破。素质教育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如不少人以为素质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事情),素质教育也不是一个方面的教育(如不少人以为素质教育只是知识教育的补充),素质教育也不等同于“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素质教育是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超越工具主义教育的、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全面的历史性转型。因此,不更新教育观念不行,不转变教育模式(包括内容和方法)不行,不调整体制机制不行,一句话,没有综合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段话,点明了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质量的关系。它揭示了素质教育要以改革为动力,强调了这种改革的综合性,也指明了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的中心是素质教育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实际上是重申了教育纲要的要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和方向是至为重要的。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改进、学制的调整、专业的分合、考评的宽严等等乃至权力的收放和转移、机构的设置和整合,教与学、学与做、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师与生、干与群等等关系的调整,都要彼此兼顾相互呼应,不能各行其是,此“综合改革”之谓也。然而,这个综合改革需要有中心,这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有重点,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十八大报告将素质教育与教育综合改革、提高质量结合在一起,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改革环境和提供很好的制度保障,并通过素质教育实现提高质量,这也是检验教育综合改革成败的标准。

当前,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转型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甚为紧迫。适应社会需要,结合教育实际,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三、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和特色

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十八大报告中只有一句话,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深刻地指出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的突出重要地位。正是由于高等教育这一特殊地位,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也对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中寄予厚望。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并可能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来自高等教育,它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导向作用更强、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大,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在高等教育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什么是内涵式发展?

首先,它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第一要义。质量问题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过了大约30年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法国在1984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中强调,“法国政府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1984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指出:“倘若美国高等教育沉湎于不求进取的状态,倘若允许追求高校文凭而不学习,那么各级教育都会深受其害。”因此,“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6.9%,在校学生数从1998年的340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2232万人,增加了5.56倍。目前,从规模上看,我国无疑已是高等教育大国,但“大而不强”,今后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是静下心来从规模扩张转到质量提升。这里,必须再次强调的是,不能再用工具主义的质量观来谈质量,确立素质为本的质量观是提高质量的前提。

再者,强化特色是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内涵式发展应各有千秋、各具魅力、各领风骚,突出个性化发展观念,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地区和行业特色,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大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形成本校发展的个性化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确实存在着趋同发展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批评者往往斥责一些高校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丢失了学科特色。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综合化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甚至含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教育特色的实质其实不在于学科的差异,而在于文化内涵的个性。拿基础教育来说,教学科目几无不同、教学目标几无不同、教育资源亦趋均衡,难道就不能发展特色了吗?再看牛津、剑桥或是哈佛、耶鲁,他们之间在学科构成上差别不大,但谁能无视其各自的特色?因此,学校的特色根源于其文化特质。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教育特色发展的逻辑起点。大学的文化内涵是最重要的内涵。文化的个性是制度个性、体制个性、模式个性和形象个性的内涵所在。学校提供给师生的不仅是教室、操场、图书馆、实验室、礼堂等等有形的东西,对于“育人”来说,学校是一个无形的文化环境,它积淀着这所学校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特定的人物和故事,积蕴出这所学校独具的风格和气质、特属的光荣与梦想,也形成了特别的文字性表征(如校训、校歌等等)、制度性安排(如书院制、选修制、导师制等等)和物化的载体(如文物、建筑、碑刻、雕塑等等)。而要发展特色,不能只是嘴上说说,需要给予各个学校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改变过度的行政主导、管制和干预,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扩大校园的民主,如此才能让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成长起来。南开大学的文化特质就浓缩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之中,它表达了南开人的核心价值理念,乃是南开“话语”的核心。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南开大学要进一步拓展“公能”文化的时代内涵,以“公”为先,以“能”为重,培养全面发展的有文化高素质之秉公尽能的“南开人”。

第5篇:立德树人学校征文:高扬立德树人主旋律

立德是育人的根本,立德树人是学校的使命和价值。

xx市xx实验学校是一所幼小中xx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培养的学生从3岁进幼儿园到18岁高中毕业,学生生命的底色就在这里铸就。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所好学校就要高扬立德树人主旋律!

一、“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

“立德树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德育方面要从小培育学生的是非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个方面,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材,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这就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顺应每个学生自然的禀赋,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尽最大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德树人”包含了德育和智育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xx实验学校牢记育人使命和价值,传承“德行好、基础实、能力强、视野阔、特长显”的学校育人目标,始终将“立德”放在育人的首位。2019年10月学校将迎来八十年校庆,八十载xx育人播撒爱,新时代立德树人再出发。学校致力于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关键在教师。

结合区域“三好两优”人才建设项目,党总支在发动师生、家长讨论的基础上,设定了xx“好老师、优势学科、优秀团队”标准,明确将“立德树人、学科育人”写入好老师和优势学科标准内容中。党总支通过设标准,达到广大教职工共学习、树榜样、有提升的教育成效,在广大教职工中倡导立德树人使命和育人价值。

二、增强全体教师 “立德树人”责任感

2014年9月9日,习总书记在对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拥有大量的好老师。办人民满意教育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xx实验学校党总支落实学校“全员、全面、全程”的教育机制,通过“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全体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的不断涌现。营造风清气正、和谐进取、敢为人先、积极探究、勇于创新、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氛围。

党总支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提高全员“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xx实验学校目前全校教职工247人,围绕学校“实验性、创新型、国际化”办学目标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党总支就学校师德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坚持师德规范要求,加强思想文化引领,营造“立德树人”氛围。结合长宁区“三好两优”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自下而上广泛听取师生、家长意见,制定了“xx好老师、xx优势学科、xx好团队”标准,引导广大教工和班组对照标准,完善行为,提升师德修养;并注重挖掘培育身边先进师德典范,每年评选“xx好老师、xx优势学科、xx优秀团队”,通过道德讲堂进行表彰宣传,弘扬先进,倡导师德风尚;组织中小两部学生运用网络APP无记名征集“最喜欢听老师讲的一句话”和“最不喜欢听老师的一句话”活动,在道德讲堂上进行发布。通过设标准、树榜样,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党总支组织开展以“勤耕杏坛,芳菲满天”为主题的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利用建党纪念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xx实验学校建校80周年、十九大报告会、道德讲堂、电影党课、外出参观、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最喜欢听的十句话》印成书签发给每一位老师等等,在教工中广为宣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传xx“好老师、优势学科、优秀团队”标准,激发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服务奉献、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xx好老师。

党总支把“弘扬高尚师德,倡导立德树人”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党性观念,提振教师精气神,引领党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以敬业爱生、服务奉献的突出成绩共同奏唱出校园最美好声音!

三、培养党员教师成为“立德树人”的楷模

xx实验学校目前的党员人数共101人,占全校教工总人数的41%,抓好党员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将党员培养成师德典范和教育教学骨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更多教师树师德、强师能,为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秀教师人才队伍的保障。

党总支鼓励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在探索幼、小、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以及开展国际融合教育实验、探索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总支组织“道德讲堂”让党员成为引领高尚师德的模范。“道德讲堂”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师德素养,增强党员“立德树人”意识,促进党员带动广大教师成为师德强、业务精的好老师,将党员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管理骨干,推动和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例如:《清气满校园,师德耀xx》的“道德讲堂”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青年党员教师谈教育理想;有教工团志愿者展示他们的风采;有展示学校“三好两优”先进集体和个人风采;有校领导为 “三好两优”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有“团队育人 润物无声”视频展示;有幼儿部中班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展示;有手球队师生的访谈;有小学部合唱队献给亲爱的老师们的合唱《茉莉花》;有校长对好老师诠释的微讲座。“道德讲堂”主题活动凸显师德师能、立德树人、党性修养、服务宗旨等关键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每学期召开的“道德讲堂”与每年3月开展的党员师德承诺活动增强了党员教师的师德素养,提升了党员教师立德树人意识。

党总支开展“做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党员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思想境界。2019学年起,组织党员教师每周开设“党员教师讲时政”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国旗下讲话”;组织青年党员教师跨学段开课、全体党员教师听评课活动;结合家长、学生所需,组织党员参加特色课程---《情商》课程的培训学习,提升党员教师的育德能力,帮助党员教师更好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总支组织“做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的微型党课征文、演讲活动,提升党员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境界。

四、“立德树人”培育xx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在教育综合改革、注重“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

党总支倡导鼓励党员教师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先锋模范。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学生选课走班学习成为了学习常态,走班制的学习模式给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和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党总支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要求党员积极参与集体辅导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党员教师积极参加对学习困难、心理焦虑等学生开展个别化针对性的辅导,以及集体会诊、集体反馈、分头指导、集体家访等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育。

“集体会诊”---在以党员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集体会诊制中,导师组成员在党员班主任老师的召集下,每周一碰头,一月一例会。每周一碰头,班主任老师主动向任课老师询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行为规范的表现。通过任课老师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班主任把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和谐师生关系。在每月例会上,各科老师就个别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状态起伏较大、心态出现问题、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方法需调整以及个别学生进步较快或者退步明显等情况进行集体讨论、分析,集体确定帮扶对策。

“集体反馈”---对一些需要与家长反馈、沟通的学生,党员班主任邀请家长到校,相关任课教师集体与家长反馈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情况,听取了任课老师全面而科学的建议和辅导,凝聚导师团队集体智慧的沟通、反馈往往全面而高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分头指导”---对学生进行全面“把脉”结束后,党员班主任协调任课老师进行课外辅导、答疑解惑等,导师组老师各自领取 “扶贫”对象和“攻尖”对象,随后,任课教师各自采取行之有效的个别辅导形式,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师生一对一),点对点(帮扶薄弱方面)的辅导。一阶段后再进行评估。党员教师尤其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使家校共育达到理想效果。

“集体家访”---以党员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集体家访制最大限度发挥了教师团队家访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学生更加亲近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家长更加信任教师,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推学生成长!例如,党员班主任施宇慧老师先分析学生情况,找出典型,确定家访对象。随后征询并邀请任课教师一同随行。在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前,施老师协同语、数、英学科老师一同前往陈某(过渡焦虑型)、顾某(严重偏科型)、郑某(自由散漫、严重缺爱型)等几位同学家里,了解情况,送去老师们的关爱。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许、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情况。在家访的过程中,有着丰富德育工作经验的语文万技伟老师充分展现了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技巧,与家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了家长的充分信任与认可,也让我们其他老师觉得受益匪浅。数学曹俊老师和英语任含华老师认真查看了学生的暑假作业,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并给学生私人定制了近期小目标。英语任含华老师为顾某同学定制了英语一考能达到100分的目标;万技伟老师为陈某同学定制了每天读15分钟文言文的任务,争取语文过班级平均分;曹俊老师给陈某同学定制了每天挑战一道数学难题的任务,争取能在数学学科上有突破;给郑某同学定制了补齐暑假作业的任务,争取不拖欠作业的目标。通过本次家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老师满满的关爱,更是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事实也证明了他们将这份鼓励化作了学习的动力,高三一个学期下来,这几位同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总支将继续加强组织、宣传和发动,将党员服务宗旨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党建项目积极回应“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求,引领全体党员和广大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xx实验学校就是这样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培养了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造就一代有青春梦想,有理想追求,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

第6篇:仁以立德立德树人

仁以立德

立德树人

仁,仁者爱人,立己达人。

德,厚德载物,立德树人。

为适应教育发展大势,自2009年建校以来,廉江一中通过学习孔子、弘扬国学、浸润育德,逐渐找到了一条仁以立德、立德树人的“仁德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推动学校不断前行,不仅中考、高考成绩显著,还被评为湛江市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湛江市绿色学校、湛江市德育示范学校、湛江市文明单位、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全国特色学校、全国校园写作示范学校、全国创新名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仁德之始

走进廉江一中,仿佛徜徉于国学殿堂:宽广美丽的“论语广场”正中矗立着孔子雕像,中央两侧的石柱,刻着体现“仁、义、礼、智、信”核心思想和“温、良、恭、俭、让”处世品格的论语名句……从“论语广场”的创设,到“仁”“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课程的融入,廉江一中仁德教育特色的创建之路,无不凝聚着廉江一中校长张旭的智慧与心血。

1. 一个校长的德性之思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灵魂所在,生命不息。”在张旭看来,德育就是让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无限接近天空时,又勿忘脚下的大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传统文化智慧就像一条长长的根脉,扎根在我们生长的土壤里。由此,张旭认为,德育是扎实人生的根本,德育是树人成事的保障。

2008年7月,按照廉江市委组织部指示,张旭负责筹建廉江一中。学校建成后,摆在张旭面前的难题是,如何确定办学宗旨、奠定办学基调、构建办学特色?张旭选择往回看,开辟了一条教育“寻根”之路――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根。基于此,经过与教师讨论,张旭敲定了办学思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

2. 一所学校的树人之举

理清办学思路,接下来就是搭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平台。基于此,张旭提出了建设论语广场的设想。在廉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论语广场于2010年1月建成。张旭说:“建设论语广场,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学经典’,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学生明白‘颂经、尊孔、学做人,知书、识礼、成大业’的道理。”依托论语广场这一载体,廉江一中从校园生态、文化建构、课程建设等方面入手,为学校通过传统文化导向立德树人搭建了一个标志性的平台。

立德树人,要树人,教师必须先立德。为此,廉江一中每年都开展一次以“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立师德,树师表,正师风,铸师魂,用精神和事业点亮教师成长的心灯。同时,张旭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专业成长:对青年教师,张旭提出三年循环教学制,通过循环教学助其成长为优秀教师;对中年教师,张旭指导制定了《廉江一中名师培养方案》,每学年推选10位名师培养对象,助其早日成为名师。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成长,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之路上有心有法,有为有位。

既有文化育人之平台,更有立德树人之良师,廉江一中逐渐形成了仁德立人的学校育人特色雏形。

仁德之式

“以德立校,以智强校,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培养有中华灵魂和世界眼光的当代人才”的办学宗旨,“争一流、创特色、办名校、育英才”的办学目标,“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孝亲、尊师、赞美、鼓励”的校风,“勤学、善思、互助、奋进”的学风……现都已篆刻在廉江一中的各式建筑之上,处处彰显着学校的精神文化底蕴,凸显出仁德教育样式之美。

1. 成式

这里所谓“成式”,是指已经形成的特色教育样式。从传统文化入手,办学以来,廉江一中逐渐形成了文化育人、活动怡人的育人之路,彰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路径。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文化育人。以论语广场为平台,以传统文化为抓手,廉江一中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每日书声琅琅的晨读、晚读,每周一节的《弟子规》或《读,学做人》校本特色课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例行儒学传统教育,每年9月28日的敬师节活动……如今,廉江一中已基本形成了“读?看?听?说?行”融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一“读”,利用晨读午读、文化周等读《论语》《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精华;二“看”,由班主任组织,每月安排一节班会课,利用教学平台播放《感恩》《母亲》《天下父母》《母慈子孝》《让生命充满爱》等视频,引导启发学生珍惜生命、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奉献;三“听”,利用“校园之声”广播让校园处处散发传统文化书香,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学生聆听专家解读经典;四 “说”,打造“说”的平台,如每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后,由学生代表作《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专题演讲等,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反思和吸收;五“行”,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组织新生集体礼拜孔子,通过书画、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名言名句选读”“读《论语》、写心得”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

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活动怡人。廉江一中把学生社团作为素质教育新课堂、学校特色活平台,对各社团制订了科学的学年活动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开展活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是全校统一开展社团活动的时间,各社团定期开展书法、美术、文学和科技等知识讲座和比赛,举办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和科技文化艺术节。“在我们学校,每人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每人参加一个社团,每人学习一门艺术技能。”张旭自豪地说。课外时间的廉江一中,琴声曼妙,歌声飞扬,艺术楼里传来朝气蓬勃的大合唱、古筝曲,运动场上已拉开了足球比赛的序幕,论语广场空地上闪过各种高难度动作的轮滑舞者……论语朗诵队、美术社、书法协会、合唱团、古筝队、女子足球队、科技协会、摄影协会等34个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校超过50%的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并结出了喜人的硕果:学校合唱团参加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比赛夺得小组合唱金奖、混声合唱银奖,参加广东省第5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一等奖,参加第13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比赛荣获重唱小组唱银奖、青少年组铜奖;学校足球俱乐部 9名女足球员被选拔到湛江市女子足球代表队,参加第14届广东省运动会(学校体育组)足球比赛,获得冠军;科技协会在全国航模比赛、青少年创造力大赛等活动中斩金夺银,多人多次获国家级奖励――学校科技小组参加第3届“晶草杯”钟南山创新奖公益活动、第11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和第67届德国纽伦堡发明展中国地区选拔赛,获得三金一银的好成绩,学生叶德瑜的 “便携式高效发电装置――重力势能太阳能风能互补蓄电演示仪” 发明作品勇夺第68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银奖及第9届国际发明创意大赛金奖。

2. 创式

这里所谓“创式”,是指正在以及将要探索的特色教育样式。立足于论语广场平台,通过传统文化育人与特色活动育人这两大成式,廉江一中以仁爱之德载育人之道,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与极高的社会声誉。在此基础上,廉江一中立足现代化视域下教育理念的范式变革,于2016年下半年起明确提出仁德教育理念,创建仁德教育特色学校,让学校的教育特色在聚焦中更加鲜明。

为什么要在这时提出现代化视域下的仁德教育理念?“主要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适应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到了一个需要主题性聚焦、体系化梳理的阶段。”张旭接着说,“将‘仁’‘德’思想与现代化视域结合起来思考,有利于学校在仁德教育理念引导下整合学校特色发展样式与路径,构建起更多样、更系统的学校特色发展生态。”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与思考,廉江一中不仅明确了仁德教育发展理念,而且通过申报《仁德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教育理念的范式变革》省级重点课题立项深入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方向,以现代化视域为基点,以“慈、和、爱”为核心,积极探索以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强化教育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的仁德教育实施策略,构建“崇德尚礼”的仁德课程体系,全面开展“仁师、仁生、仁教、仁学”的仁德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创建系统化的仁德教育特色样式。

仁德之旨

仁德,既是传统文化之精华,又寓现代教育之精髓。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以爱育人,强调真、善、美。这些,都可以从仁之德性找到精神源头。廉江一中的仁以立德、立德树人的仁德教育理念与实践,以现代化视域传承传统文化智慧,推进教育特色优质发展,可谓找到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相生的教育发展路径。

仁德教育,立足于文化“寻根”,但这种“寻根”,不是一味遵循不合时宜的文化传统教条,而是要寻回被遗忘了的或被边缘化了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现代教育价值导向,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教育内涵。所以,廉江一中虽然倡导一拜孔子学礼仪、二拜孔子学做人、三拜孔子学读书的“三拜”活动文化,但这种“三拜”活动文化不是为了复古,不是崇尚迷信,而是以一种现代敬拜礼来营造尊师重教、立德树人的育人氛围,展现学校以孝为先的孝道、以生为本的生道、以师为主的师道三位一体的“三道”思想理念,并由此促进学生在日常行?橹凶跃跣纬啥辔⑿Α⒍辔屎谩⒍嘈欣竦摹叭?多”习惯,自觉实现内务无杂乱、餐桌无剩饭、地面无垃圾的“三无”目标。学校还通过成立“清华园”助学基金,以“借”而不是“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学生可在将来有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归还”,实现仁德品行的自觉传递。如今的廉江一中,处处展现了举止文明、知书达理、热心服务的师生风貌。

在廉江一中,通过对以孔子为典型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学习,促成学生日常优良品行的生成、培养与传递,极好地彰显了仁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与旨趣――仁以立德,立德树人。

(本文图片由廉江市第一中学提供)

1

第7篇:〈〈立德树人〉〉2

弘传统文化

做少年君子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的根本任务,它要求我们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同时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德育教材《立德树人》的出版,目的是培养学生纯正的品质,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下面是我校开展《立德树人》教材的具体做法与收获。

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

市教育局把我校作为学习《立德树人》小学片的试点,我校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开展,把《立德树人》课程纳入了课堂教学,主要做法:

1、学校强调学习《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云浮市云硫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后学校精神面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根本性改变的具体例子说明学习《立德树人》不但不会影响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反而会促进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并让全体教师清楚认识《立德树人》一书的真正教学意义。它共分为10课,书中故事有古代的“蔡文姬为父续书”、“孟母三迁”和“颜之推教子”等等;今有大将军“朱德承母之美德” 、“苏步青苦学”和“毛泽东读书的故事”等等。通过古今故事的阅读,让学生受到正确的教育,让他们懂得怎

样区分是非、善恶;让他们懂得做一个正直的人,做正确的事。

2、我校把《立德树人》课程纳入校本课程,在课程表中体现出来,每周一节。要求上课教师做好备课,写好教案,上好每一节课。由管理学校德育的中层领导负责检查落实,并把发现的问题通过召开老师会议及时反馈与整改,力求每一节课都能真真正正落实到实处。

3、本教材主要是通过古今故事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所以在教学这套书时,我们要求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品质。让学生在故事的讲述中得到感想与体悟,让他们学习个中的道理。并要求学生完成“有感而女发”的内容,让他们写下自己所学到的做人道理与心得体会。

4、通过诵读《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经典诵读》里面的古诗词,传承着中国文明精神,对校园、对家庭、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所以,我们收集了《弟子规》、《三字经》及《增广贤文》等内容为校本《经典诵读》。要求全校学生利用早读、午读前十分钟分诵读经典名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不达到练背诵的程度。德育处利用早操时间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背诵,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回到家里与家长一起学习,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创建书香家庭。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

5、营造传统文化校园氛围。“马行软地易失蹄,人贪安逸易失

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一句句增广贤文走进了校园内、宣传栏、楼梯通道,走廊等处,令人赏心悦目,体现了人文关怀,烘托教育氛围。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通过营造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以致用出实效

通过使用《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教材后,全体教师感觉收获很大:学校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得到了提升;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老师们认为:《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既是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一定会取得很好成效。从目前来看,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上就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学生以前见到老师或外来领导时,不敢主动问好。现在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大部分学生能礼貌待人,主动问好;上下楼梯时,能够主动让道;学生乱丢垃圾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校园环境清洁了;早、午读钟声还未响,同学们已能争分夺秒进行早、午读,学习的自觉性得到了加强;学生的仪容仪表变得规范了,学生间更加团结。

学生反映:大多数学生对此项活动感兴趣,能够主动要求家长购买一些书籍,以增加阅读量,积极背诵老师要求的内容,高年级的同学大部分内容都能背诵。他们认识到,通过《立德树人》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要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规范;不应与父母和师长顶嘴,父母和师长教育时,应认真听,不反驳,有错改正,无错诫免;学校倡导学生为家庭做一

切力所能及的事,学生基本上能做到。

家长的看法: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孩子进行经典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家长们反映,自己孩子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学习更加积极了,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些不懂的地方,就主动查阅资料,对拓展孩子知识面有帮助。有的家长向学校反映,近来他们的孩子能主动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整理自己的房间。孩子在家时家长们也经常用《弟子规》来提醒、纠正、规范孩子的言行。

《立德树人》是一本好书!是一本能培养学生纯正品质,养其正气,为孩子将来能成为正人君子奠定坚定基础的好书!我们会让教师们上好《立德树人》课程,让经典的正能量在孩子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

第8篇:立德树人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十心”立“师德”,才能搏击教育之长空,培育社会之幼苗;学校教育要重视并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就有重立德的传统。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也是把道德放在首位,把立德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外来思想与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有些人盲目崇洋,有些人无所适从,有些人迷失了自我。再者,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已不再是一方净土,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因此,重视师德,加强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立师德以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师德,就是树立教师良好的德行,为人师表,做人楷模。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问题,而且关系到熏陶和培育出怎样的人的问题。

1.忠心是教师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教师,忠心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忠诚于学校,只有当人民教师将“忠心”二字内化为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内化为对工作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持久的工作动力。

2.良心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和调节机制

“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作为老师,我们要对得起我们国家给我们的那份工资;要对得起上级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要对得起我们学生及其家长给予我们的渴望的目光。在有限的时间里,潜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将自己智慧与汗水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让我们的良心才能坦然。

3.热心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动力源泉

作为教师,就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拥有一颗对工作的无限热爱之心,你才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业职责,才会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4.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师职业,懂得教学艺术,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才能激发自己为这一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其次教师要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三是爱同事。这样才能与同事友好相处,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5.雄心使教师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作为老师,如果有了雄心壮志,肯定会注重学习与研究,观察与思考、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实践,善于从教学实际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6.虚心是教师进步的阶梯

虚心学习是一个合格教师良好的品德,在师德修养中善于虚心学习他人、自觉与他人交流,才有可能成为师德修养高的教师。

7.同心是教师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定有力武器

教师应该树立校荣我荣的意识,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心情舒畅;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共同击破一个个难题;只有同心同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协调一致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造就素质全面、出类拔萃的人才;只有同心同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8.耐心是教师成就事业的保障。

“耐心”如实反映出一个教师自我修养的程度。守住耐心,就意味着教师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良习惯;就意味着教师能以一种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障碍;就意味着教师愿意给学生一种在成长过程中有人陪伴的安全感;就意味着对每一名学生都寄予期望,都不放弃。

9.公心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一杆公平秤

身为教师,也要时时牢记这一点,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带着成见去评价学生。

10.恒心是教师成就事业的试金石

只要有恒心,相信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对于教育事业而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时时事事不性急、不气馁,力求耐心细致地教育和帮助孩子们,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德正身堪为人师才称其职。”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更为重要。 “十心立德”中“十心:忠心、良心、热心、爱心、雄心、虚心、同心、耐心、公心、恒心”均离不开真诚。让我们真诚地对待教育事业,真诚地对待上级同事,真诚地对待各位学子,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具有高尚师德和文化素养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重德育以树人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事业。那么,人才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我国古代讲“德才兼备”,现代提“四有”新人。可见“德”乃人才的首要条件。

教育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培育人才是长久之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才的培养,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欲速则不达”,不能急于求成。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现象仍较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被忽视,学生道德等素质的发展被削弱。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十分普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持刀抢劫、结伙斗殴等已成为社会上令老师和家长头痛之事。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德和智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因此,学校德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品质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之道,以立德树人为本。立师德,抓德育,树新人,小而言之,可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建功立业;大而言之,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梁蓉

第9篇: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论坛

稿

2017.09.10

“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论坛

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育界的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这个主题,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立德树人,用爱心播种希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唐代大文豪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们的思想和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是“五育并重,德育为首。”那么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呢?所谓立德,就是坚持以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关系到美好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这一伟大理论为学校和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找准自己的定位,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师德修养为引领,以学生品德培育为教学重点,切实用理论的魅力和信仰的指引去培养人、感召人、引导人,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立德首先是要我们教师立好德。师德是教师职业赋予的重要操守,要想成为一名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广博学识、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爱岗敬业,有仁爱之心,把教书育人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来看待。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在人世间,能做到爱自己孩子的人是父母;而能做到爱别人孩子的唯有我们教师!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懂得,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这种“爱”源于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这种爱能超越一切。所以教师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力行师德规范,保持高尚情操,保持本色不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师之无德,教之无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人的主旨内涵是立德,立德方能正己,正己才能律人,教师立德树人,必须集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用高尚的人格,和蔼的态度,端庄的仪表,丰厚的学识去面对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小时候我看到的最多的是长辈们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关爱自己的孩子,许多老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们的学生。而今长大后我也成了“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带着饱满的热情与美好憧憬的我接手了自己的第一个班级,成为一名教师。但是,当真正的工作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知道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同样需要耐心和爱心。

我记得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带过许多班级,也带出了一点名堂。但从来没有像2009那年带的一个班那样让我感到手足无措。当时我刚送走一班2009届小学毕业生,新学期开学,我又开始从一年级班带起。我的班上共新报到 12名学生。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和这些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使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时代,看着他们天真的笑脸与求知的眼神,我觉得我的使命是何等的重要,我不能在这个充满神圣的工作岗位上有一丝的马虎,我要让他们永远对学习产生乐趣,要让他们不断地进步。然而事实和我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几次考试下来,我所带的科目始终落在别人后面,而且每次考试都是那几个孩子考不及格。

何某是我们班一个很例外的孩子,小脑袋聪明就是不爱学习。当时我想一个学生其实学习差点儿并没关系,只要有考试,分数总会有人得第一,也有人是倒数第一。只要勤奋努力,品行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进也就够了。但是只过了一周的时间,事实证明我确实是盲目乐观了。他在早晨到校时,为了多睡一会儿懒觉,总是踏着钟声进校门,而且在晨读时,总是心不在焉,有时还欺负旁边的同学。怎么办呢?纯粹的批评能解决问题吗?我没有着急,而是开始从侧面了解他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通过了解,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以经常是起早贪黑,顾不上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学习方面就更是无暇督促及辅导,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就对他的印象比较深刻,因为他的穿着实在让人头痛,早晨穿得干干净净,可不一会工夫就变成“小土球”了,而且手脸也脏得不像样子。从一年级刚开始他就是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不爱学习,爱打架,个人卫生差,一个典型的“双差生(学习差、纪律差)。这是我了解到的有关他的全部情况。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心里直打鼓:批评起作用吗?谈心有效果吗?我能改变他吗?用什么办法来转变这个“双差生”?短期内看来不会有大的转机。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就没有就这件事直接批评他,而是避实就虚。我找了一些经常和他一起玩的同学谈心,故意冷落他,每当他要插话的时候,我就故意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一次,两次,三次,最后他着急了,说:“老师,你为什么总是让别的同学说话,而不让我说话。”时机来了,我说“你不喜欢学习,我想你也不会喜欢和同学交流。”他没想到我把事情引到了这上面,稍微愣了一下,说“老师,是我不对,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但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能感觉到他并非心悦诚服。但是,我没有再深究下去,只是说:“我相信你是个好孩子,只是过于贪玩,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重。”以后每隔一两天左右我就以检查功课为理由找他谈心,给他讲学习方法,讲解难题,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鼓励他,让他把心多用在学习上,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与自己前途的关系。开始,他对我说的话并不在意,更多的是在那儿坐着听我说,有时候有点心不在焉,甚至有点儿不屑一顾。许多次我自己都想放弃,觉得委屈,但是想想自己最初的梦想与信念,再想想他的前途,又不甘放弃。时间就这样流逝,已经入学两个月了,他没有什么改变。

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由于天冷,学校要求每个班级都要生火炉来取暖,而生火时需要引火的木柴,我请每个同学都拿一点木柴。我开始发现他身上的一些闪光点,他第二天就拿来了一塑料袋木柴,我很高兴,并及时地对他提出表扬和鼓励,当有同学说自己家里没有木柴时,他又举手说他要替这位同学拿柴。过了一天,他果然又拿来了一塑料袋木柴,我再次对他提出表扬。他一高兴,对我的话也多了,说他热爱体育运动,就是不爱学习。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坏’学生。他们都只是在成长中遇到了一些小问题。”经过这件事,我心里一阵阵地激动,深深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个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学生。何某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他贪玩,调皮,不爱学习,又有什么呢?我又怎能在学习乃至其它方面因为他做的不好而放弃他呢?

从此后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带上一样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材,并且在课间和他们一块儿跳绳,踢毽子,打沙包,让孩子们在课间尽情地玩好,这样他们上课后就能集中注意力。何某会跳绳,会打沙包,很会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表扬与鼓励。从那以后,他早晨来得早了,读书也认真了,家庭作业也能完成了。上课时他坐在座位上坐的比平时上课还直,听得比以前还认真。

其实孩子都是需要用爱心去教育和感化的的。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的心血没有白费,我的付出也有了回报。他的成绩比以往有了进步。由此我觉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是可以相通的。我觉得我们只是需要时间来互相了解,学习成绩并不是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体育运动是某个学生的强项,我发现某个学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些学生对集体的事特别热心,这都是他们的优点。另外学生成绩的优劣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只要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利用时间,从基础抓起,学生的学习一定会取得进步的。 多年来,我用自己的真诚与爱心打动了一个个家长的心,也感染了许许多多后进生的心。也许我做的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但改变的将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质量。我得出了人生的一条经验:用爱心可以换回爱心,用真诚可以呼唤真诚。

尽管有些“差生”很让人头痛,但一无是处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作为老师就应该尊重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一颗平等对人的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寻找合适的契机,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指导学生,使其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绝不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爱心去播种希望,用爱心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用爱心去播下希望的种子,用爱心去浇灌娇嫩的幼苗,用爱心去修剪桀骜不驯的枝条,那么多年以后你会收获一片森林!

各位同仁们,让我们努力吧!努力对得起“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赞誉,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努力肩负起立德树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使命!

上一篇:建设局党员建设下一篇:土耳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