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院校药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与日俱增,评价质量的标准也不断发展变化。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要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除了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条件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考察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药学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医药产业,个是高等教育。对于医药产业,主要研究其各个组成环节对于药学人才的需求特点。对于药学高等教育,主要研究其结构组成,包括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就业结构等等,研究在这种结构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层次、知识体系方面是否适合医药产业的发展。 对于医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组成环节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这一领域。这种组成环节有两个维度的分类方式:一种依据产业链理论将医药产业划分成新药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四个链节;另一种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产业分类标准,选取化学药品制造业、中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这三个子产业。 医药产业的各链节或者各组成部分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理论上讲,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和药品流通环节需要大批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药学服务环节需要高层次服务型人才;化学药品制造业由于规模大,需要各种人才的数量要超过中药产品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造成医药产业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和理论上发生偏离,比如目前我国新药研发环节和药学服务环节都不发达,所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不旺盛。 对于药学高等教育,主要研究其规模与各类结构的现状以及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以药学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作为表征规模的指标,以医药工业总产值作为表征医药产业规模的指标,近十年二者的发展速度基本一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医药产业的生产方式、投资结构没有较大变动的情况下,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基本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 (2)将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个能级。目前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偏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量偏少。导致的结果将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数量偏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偏少,这种培养不适应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3)将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划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四个层次。目前各层次规模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高职生、博士研究生;按规模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这种层次结构导致的结果将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超出医药产业的需求。 (4)药学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研究药学高等教育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这里的地域既指每个省级行政单位,也指按照三大经济地带的方法将我国划分成的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所拥有的大学数量和质量都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介于二者之间。但是将各省级行政单位拥有的大学数量与该地区医药总产值相比,则结果又发生变化。 (5)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指药学高等教育领域有哪些专业,以及这些专业的专业点数量。在专业组成结构方面,医药产业的每个领域都有适合的专业为其培养人才基本可以满足医药产业对于人才种类的需求;目前的问题在于,为中药制品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群规模比为化学药品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群规模还要大,这与产业发展现状是不符的。另外,为药学服务环节培养人才的临床药学专业规模过小,不利于将来药学服务的大范围开展。 (6)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指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组合、衔接和联系的方式。本文以沈阳药科大学新旧专业计划作为对比,得出结论在新教学计划中,化学类和工程类课程的学时数均有下降,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类课程的学时数均有上升,体现了课程结构由“化学—药学—工程”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模式转化的趋势,并根据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情况,提出通过增加新的课程来完善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 (7)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指药学院校毕业生在不同就业部门分布的数量对比关系。本文分层次研究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高职生和本科生均以医药企业为主要就业渠道,这种就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需求基本适应;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在医药产业就业为主,并且规模逐渐增长;博士研究生仍以在高校就业为主,但在医药企业就业的规模逐渐增长。这种就业结构说明医药产业尚不能吸纳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就业,也体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有一定程度的过度现象。

关键词:药学高等教育;教育结构;医药产业

学科专业:药事管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更加关注

1.1.2 合理的结构是高等教育适应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 研究进展以及发达国家经验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医药产业与药学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医药产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医药产业的组成结构

2.1.2 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

2.1.3 医药产业的关联

2.1.4 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简要介绍

2.2 药学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2.1 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

2.2.2 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2.2.3 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2.2.4 药学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

2.2.5 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

2.2.6 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2.2.7 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

2.3 医药产业与药学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2.3.1 医药产业对药学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2.3.2 药学高等教育对医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

3.1 美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特点

3.1.1 规模扩张的方式

3.1.2 美国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3.1.3 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认证

3.1.4 高等教育相关者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3.2 美国的药学高等教育

3.2.1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3.2.2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3.2.3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3.2.4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

3.2.5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4.1 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药学教育的人才的需求

4.2 各子产业的现状以及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4.3 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4.3.1 新药研发环节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4.3.2 药品生产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4.3.3 药品流通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4.3.4 药学服务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研究

5.1 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历程

5.2 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分析

5.3 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分析

5.4 药学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现状

5.4.1 高校及本科、高职专业点的区域分布

5.4.2 药学研究生专业点的区域分布

5.5 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研究

5.5.1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5.5.2 药学本科生的专业结构

5.5.3 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

5.6 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研究

5.6.1 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发展

5.6.2 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评述

5.6.3 临床药学专业课程结构研究

5.7 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研究

5.7.1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结构

5.7.2 药学本科教育毕业生就业结构

5.7.3 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结构

5.7.4 药学博士研究生就业结构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6.1 药学高等教育规模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6.2 药学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6.2.1 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国民经济的适应性分析

6.2.2 药学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6.3 就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6.4 专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6.4.1 专业设置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6.4.2 专业比例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6.5 课程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6.6 药学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与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

7.1 构建合理的药学高等教育结构

7.2 丰富药学及相关专业目录

7.2.1 产业关联决定专业关联

7.2.2 开设药学类新专业,促进医药产业全方位发展

7.3 改进课程结构

7.3.1 药物基因组学

7.3.2 分子影像学

7.3.3 生物电子学

7.3.4 药物计量学

7.3.5 时间药学

7.3.6 代谢组学

7.3.7 药物代谢学

7.3.8 纳米药物

7.3.9 计算中药学

7.3.10 生物信息学

7.3.11 转化医学

7.3.12 循证药学

7.3.13 药学心理学

7.3.14 药物经济学

7.4 药学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应履行各自职责

7.4.1 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

7.4.2 高校的责任

7.4.3 医药产业的责任

7.5 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认证委员会

7.5.1 专业认证委员会

7.5.2 教学指导委员会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糖尿病脑梗塞患者护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农产品品牌建设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