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参与家庭教育的途径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语“养不教, 父之过”, 道出了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是家庭成员的长辈和长者, 他们对子女既是第一位教育者, 也是终身的教育者。但是在现阶段, 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现出问题, 有的甚至与学校教育相互矛盾或者抵触。作为学校和老师, 虽说教师不能替代家长, 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仍然可以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 为家庭教育出谋划策, 寻找到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为全面育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1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 培养好孩子, 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在现实生活中,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流动性增强、教育需求增多等诸多因素的变化, 家庭教育随之面临诸多困难, 此时, 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一起参与, 形成合力, 完成对孩子的全方位教育。目前, 我们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越来越集中,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多, 家庭原有教育功能淡化。

在过去的大家庭中, 子女有各种各样的参照群体, 在跟打击庭成员的接触中, 在对家庭成员的观察里, 孩子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行为规范, 发展自身待人接物的能力。而现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 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现在,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员少, 家庭原有的成员影响力淡化了,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受到了大量的以至于过度的呵护和溺爱。生活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只知受爱, 不知爱人”“生理发展超前, 心理成熟滞后”“依赖性太强, 能力太弱”等人格发展的严重缺陷。

2) 特殊家庭现象增加, 教育出现新的难点。

近些年来,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了城市, 人口流动性大,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许多家长无暇照顾孩子, 孩子们寄宿在亲友家、老师家、学校里, 家庭教育缺乏, 甚至没有根基。离婚率大幅度上升,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数量增多, 这些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温馨, 普遍缺乏归属感, 心理脆弱, 容易受到伤害, 个性极端, 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出现新的难度。

3)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教育缺乏科学依据。

激烈的社会竞争, 家长们的人生目标确定, 使得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 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过大, 让本应是理智而科学的教育行为, 染上了太多的功利因素。有的家长总是一厢情愿的给孩子设计未来, 还有的家长, 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 孩子出了问题, 一阵“急风暴雨”, 教育完全没有科学性, 许多家长没有掌握好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导致孩子的心灵扭曲。

4) 现代媒体深入家庭, 家长与孩子代沟巨大。

在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 各种形式的现代媒体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洪流, 给孩子们掌握知识、了解世界, 提供了快速、 便捷、形象的手段。信息渠道的广泛性, 使孩子和家长之间出现了很大的代沟, 孩子们看到、听到、经历到的, 家长可能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 造成了沟通与教育的困难。

2教师参与家庭教育的途径

面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重重困难, 学校教育显得无能为力的时候很多。作为教师, 只有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与家长一起共谋教育之计, 才能够促使家庭教育有针对性, 才能寻求最好的教育办法。只有家校合力, 才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我们认为, 教师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 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参与家庭教育的途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发挥学校家访功能, 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入户家访活动是一种指导者 (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任科老师) 与家长、学生、之间为主体多向互动全面交流的指导过程, 使学生、教师、家长形成彼此尊重、心理相密、情感融洽、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 自始至终抱着真诚的理解和关怀, 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中, 了解学生生活的实际状况, 了解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方式的不同。在家访过程中, 认真听取家长们发言, 对家长的观点投去鼓励的目光, 给家长介绍切实可行的教育观点。只有深入沟通, 满腔热情地给家长以关心, 给孩子以帮助, 才能站在家长的立场, 设身处地为这个家庭考虑, 才能与家长共商育儿对策, 进而获得家长的信赖。通过入户家访, 在平等的融洽的氛围中,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才能够融合。

2) 指导家长选取适用的策略, 尊重家长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对家庭教育的策略予以指导。在指导家庭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家长们心理、心态和接受方式等因素, 对于家长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性格, 应采取灵活的、多变的、恰到好处的指导策略, 引导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充分尊重, 根据孩子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办法展开教育, 交给家长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在指导的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家长的个性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可以是我们的教师准备好一些材料, 提出一些话题出来, 与家长讨论和交流, 适当地进行调控与牵引;可以是召开家长会, 鼓励一些平时善于交谈的家长带头发言, 做经验介绍;还可以是开展一些亲子活动, 让孩子一同参加, 然后由家长总结出来好的教育策略共享。

3) 配合家长寻找科学的教育规律, 引导家长把握教育的尺度。家庭教育的度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的界限、限度, 是一种分寸。作为教师, 要关注家长教育的度, 要引导家长必须遵循子女发展的规律, 不能操之过急, 不能拔苗助长。在配合家长寻找教育规律的同时, 要提醒家长注意:教育目标不宜过高, 教育不能太功利。现在不少家庭中的家长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成熟、自律, 不尊重孩子自身的条件, 把目标定得过高;有的家长更是功利性地确定教育目标, 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施加很重的负担, 如果达不到目标就就以“家长制”来压孩子, 这样做, 只会得不偿失。作为教师, 在配合家庭教育的同时, 一定要学会与家长的沟通, 要告诉家长教育的尺度、教育的规律, 教育要与孩子的身体、心理成长共进步。

4) 建议家长要善于放手, 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作为教师, 要善于建议家长尊重身体发育规律, 跟上孩子的成长节奏,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建议家长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 由牵手行走到放手跟从, 是需要家长们的教育艺术的。

(1) 爱孩子, 要科学地表达爱的意图。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身上出现问题, “病根”通常在父母身上。目前, 溺爱孩子是一种普遍现象, 父母竭尽全力地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 代替孩子完成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爱孩子的时候要有原则和尺度, 父母要科学地教育孩子成长, 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 让孩子真正成为有思想的个体, 爱在心里, 爱得理智才是科学的爱。

(2) 尊重孩子独立生活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选择, 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前提。想让孩子真正独立, 就一定要勇敢地对孩子放手。孩子虽然年纪小, 也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要给孩子充足的选择机会,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尊重孩子独立生活的意愿。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 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3) 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习惯。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 也是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和正确劳动态度的过程, 同时是孩子学习知识、认识社会的途径。孩子的年龄小, 做事的目的性不强, 父母可以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对于独立做事的兴趣。此外, 做事的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不可以太复杂, 时间也不能太长, 以免影响做事的效果, 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厌恶的情绪。当孩子具备独立做事的能力之后, 父母要懂得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孩子, 让孩子在父母的赏识中,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这样也会增加独立做事的兴趣。

(4) 教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技能。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独立生活的技能, 应该充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会独立生活, 也会自觉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小学阶段, 从父母让孩子学习穿衣服, 学会整理衣服开始, 不要给孩子喂饭, 让孩子学会自己轻松地吃饭, 直到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比如扫地、倒垃圾等, 同时要传授做事情的技巧和办法, 孩子学会了这些独立生活的技能, 才能离开父母的庇护, 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明智的父母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如何去做, 孩子会在父母的指导和鼓励中, 逐渐学会独立生活。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我们认为, 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 只有让每位老师都能够对本班学生家庭现状以及教育现状进行调研, 搜集整理家庭教育经验, 对家庭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 对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思路以及教育方式进行指导,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才是完美结合, 家校共育才能形成合力, 这样的教育才会深远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才能真正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摘要: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我们认为, 学校、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只要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够对本班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研, 搜集整理家庭教育经验, 对家庭教育提出意见, 对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思路以及教育方式进行指导,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才是完美结合, 家校共育才能形成合力, 这样的教育才会深远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才能真正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教师参与,家庭,教育,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0) :1.

[2] 李国森.提升家校合作的主体性[J].中国家庭教育, 2010 (4) .

[3] 李洪曾.关于家庭教育的知道模式[J].中国家庭教育, 2011 (4) .

[4] 曹中亚.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和推进[M].百家出版社, 2010 (6) :1.

[5] 赵忠心.开创家庭教育的新局面[J].中国家庭教育, 2011 (1) .

[6]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7]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8]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 2010.

[9]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 2010.

[10]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 2007.

上一篇:浅谈柑橘星天牛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下一篇:ICP-MS测定老年痴呆患者(AD)全血中Al、Cr、Mn等11种微量元素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