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十年发展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正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高校面临着对尚无工作经验的学生进行全日制培养的挑战,也对行业企业参与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深化阶段,从历史纵深角度梳理不同阶段行业企业参与的政策演进,结合实证研究展现改革成效。研究发现,通过持续改革,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得以提升,并且优化了教育过程,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成效。根据研究结果,从提升行业企业参与能力的角度,展望新时代专业学位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教育规划纲要》;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产教融合;成效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十年,恰好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年。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十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模快速增长,招生对象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大力发展全日制教育。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逐步扩大,从2009年的14.1%、2010年的22.2%,增长到2018年的52.1%,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培养格局逐渐形成[1]。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作为以培养应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性是其根本特性。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其异质性体现在与行业企业更紧密的联结,更需要行业企业提供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要求和行业规范,以匹配人才培养标准,因此,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正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由于全日制攻读专业学位的学生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高校培养面临很大挑战,也对行业企业参与提出了新要求。鉴于以上,有必要梳理十年来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结合反映不同改革发展阶段的调研数据,分析行业企业参与的政策特点与措施、改革成效与问题。

二、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发展演进

(一)改革起步阶段(2010—2012年):明确将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为重要的社会责任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自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我国高校开始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2010年《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发布,提出“到2020年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基本完善”的发展目标,明确“把校企(行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人才作为重要社会责任”。在政府努力营造鼓励行业企业介入的宏观环境下,高校开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吸引行业企业融入专业学位教育全过程,包括参与教学和评估、设立见习岗位、提供实习条件、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等。

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201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等64所高校、118个类别或领域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同年,针对19个新增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其学位授权点的师资条件和实践条件提出明确要求。专业学位教育在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中要突出理论结合实践,因此首要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既需要对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出一定要求,将校内导师培养成“双师型”人才,也需要补充一定数量来自校外实践部门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与校内导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随着2012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针对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开始探索政产学研用的融合,逐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2]。

(二)改革发展阶段(2013—2016年):加强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建设和质量保障

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鼓励各地区、高校和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保障培养质量,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教指委作为试点,开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在这一阶段,各专业学位类别不断尝试与相关产业融合进行人才培养,2014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率先启动了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新闻与传播、旅游管理、体育、艺术等文化产业领域的教指委也在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以加强高校与文化产业、企业间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文化行业的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的困境,教育质量严重缺失行业企业的监督。为解决此问题,2014年国家正式提出“五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明确了行业部门是外部质量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行业部门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培养方案制订、标准制订、实践训练和质量认证等指明了方向。

(三)改革深化阶段(2017—2020年):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2017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赶超学术硕士,在这一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补偿式规模增长,向规模适度增长、更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国家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科技投入不断增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释放更多创造活力。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十三五”中后期,研究生教育的建设重点从协同创新计划,进入了“双一流”建设阶段,立足于教育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的紧密衔接,开展产教融合。在这一阶段,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分类培养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已将完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列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点任务。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解决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外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想目标之一[3]。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亟需遵循教育规律深入探索和完善,为此教育部等部委于2020年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发展方案》),为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提出要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三、改革成效

十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加强社会支持、社会投入和社会监督,逐步形成国家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高校主体的发展格局,积累了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4]。截至2019年,专业学位教育已设置47种专业学位类别,共有599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覆盖了国家的主要行业产业。累计培养研究生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26.6万人,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持续增强,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为深入探究改革成效,本研究选取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应届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有效问卷分别为15415份、9424份和11828份。问卷设计主要采用李克特式五级量表,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实证检验。通过分析行业企业的总体参与度,参与“双导师制”和特色化建设(案例教学、实践基地),以及促进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等内容,可以看出十年来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并且优化了教育过程,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成效。

(一)行业企业总体参与度分析

首先,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大幅提升。总体上,实践性课程的参与度从2015年的58.8%提高到2017年的71.1%和2019年的79.7%。(见表1)其中,会计和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的参与度最高,在2019年分别达到83.0%、82.0%。此外,实践训练的参与度从59.7%提高到71.8%、80.0%,在2019年,实践训练参与度较为突出的专业学位类别为艺术(82.8%)、会计(82.4%)、法律(81.2%)、工程(81.2%)、工商管理(81.2%)。

其次,参与度与学生评价(行业企业评价、总体教育评价)的相关性增强。在三个改革阶段中,一方面,参与度与学生评价的相关性均显著,且相关程度逐渐递增,反映出参与实践性课程和实践训练与学生评价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行业企业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性统计指标的判定标准,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在0.5与0.8之间为中度相关,参与度和学生评价的相关程度表现为中度相关,显示出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制约行业企业充分参与的因素以提升参与能力。

(二)行业企业参与“双导师制”的形成与完善

校外导师指导有助于提升专案例的质量也不断提高,还开设了一批优秀的专门案例教学课程。从表3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校外实践机会、案例教学占课程教学比重、案例库建设、本土案例占比、案例教学校内条件的改善最大,从2015年到2019年满意度提升超过10%。到2019年,学生对教师案例教学水平、案例教学形式、教师参与案例教学积极性的体验评价最突出,分别达到78.5%、76.5%、75.4%。

2.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十年来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实践基地,以开展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对行业一线的了解与关注,加强职业技能的应用。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积极推动本硕贯通培养、“理论+实践”分段式培养、理论与实践并行培养、大工程团队集成模式等基地特色培养模式的探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表4可知,在2019年,实践基地满意度明显高于2015年,但低于2017年,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实践基地的要求不断提高。在2019年,基地导师的能力水平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并对就业提供指导及帮助。已有实证研究表明,通过担任校外导师,校外人员能够有效发挥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5]。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行业”的“双导师制”逐步完善,双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到2019年,校内外导师组占比已接近四成,与2015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10%。

(见表2)同时,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双导师组成教学科研团队,在2019年有26.6%双导师开展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作,其中,主要形式以分段分环节校内导师为主(16.6%),且呈现小幅提升趋势。

(三)行业企业参与特色化建设分析

参与案例教学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主要为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通过学习、解读和分析行业企业案例的实际应用情境,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问题识别、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过行业企业参与案例的开发、分析、撰写和反馈,案例教学的各项建设获得了持续改进。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涌现出更多本土案例,案例库建设更加完善,案例教学校内条件在不断改善的同时,学生校外实践的机会不断增多。随着教师参与积极性和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教学形式多样、案例更具针对性,学生开展案例撰写训练更有获得感,教师编写新和投入程度与2015年相比均有提升,学生对基地导师的能力水平满意度从61.5%增长到70.2%,投入程度满意度从62.0%增长到70.5%。此外,基地的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对实习指导手册的满意度提升幅度最大(13.4%),达到68.6%。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不断改善,满意度达到69.8%。较之基地导师、管理制度和环境条件,基地对学生实践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满意度为66.6%。

(四)行业企业参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业成就体现在职业胜任力获得、高质量就业及对知识生产的贡献。职业胜任力主要分为专业知识理论水平、职业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伦理与道德和创新能力,高校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业企业参与侧重培养其他四种能力。知识生产的贡献表现为毕业选题的实践性和毕业成果的应用性。高质量就业则参照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专业学位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多塔结构理论框架[6]。使用2019年分析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验证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核心环节对上述学业成就的影响,体现行业企业参与对教育结果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高参与度下(指参与比较多和非常多的比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业成就显著高于低参与度。(见表5)

学生的毕业成果可以在现场实施,能够取得一定效果和实践应用价值,但经济效益不明显。

2.行业企业参与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高参与度有助于大幅提高高质量就业的水平。学生层面,实践性课程的影响明显大于实践训练,尤其对收入期望符合度的影响最大,增幅达到77.2%。高校层面,高校忠诚度的提升幅度大于专业学位忠诚度,尤其是行业企业多参与实践训练的指导,有助于改善学生对母校的认知,忠诚度提高64.2%。企业层面,行业企业多参与实践性课程对对口就业的影响更大,提升幅度为68.5%。社会层面,社会需求符合度均值水平低于其他指标(专业学位忠诚度和高校忠诚度为二分类变量,未进行比较),但多参与实践性课程和实践训练,可以使社会需求符合度分别提高56.7%和51.0%,体现了行业企业在授课或实践指导中关注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四、发展展望

随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一系列政策的推进,行业企业积极响应,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不断增加,改革成效逐步显现。本研究发现,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的问题获得改善,参与积极性逐渐提高,同时参与度与学生评价的相关性不断增强,反映出行业企业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是目前尚未达到强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①在参与制度建设方面,“双导师制”初见成效,双导师队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仍有超过一半学生只获得单一导师指导,双导师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明确。②在参与特

色化建设方面,学生对校外教学环境中实践基地的1.行业企业参与对职业胜任力和知识生产的影响。行业企业对实践性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高参与度有助于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表现为职业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伦理与道德以及创新能力水平较高,均值水平在3.95~4.08之间。其中,职业伦理与道德水平最高,反映了行业企业逐渐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的培育;但创新能力水平低于其他能力。与毕业选题实践性相比,毕业成果应用性的均值水平虽较低,但高参与度对其提升的幅度影响较大,分别为20%、20.1%,反映出体验整体逊色于校内案例教学,需要重点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建设。案例教学效果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有二成以上学生教育体验不佳。根据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创设案例教学的校外实践机会,以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案例教学;同时案例撰写训练能够检验和改进案例教学效果,需要得到行业企业的深度指导与反馈,也需要结合中国企业实践共建共享适用性强的本土化行业案例库。③在促进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方面,尽管行业企业参与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幅度最大,超过其他能力,但整体水平还不够理想,影响知识的生产。基于此,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的未来发展,提升行业企业参与能力,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发挥教育评价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体系。①在教学评估评价上,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鼓励课程教学参加由行业机构或国际认证组织开展的诊断式评估,依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准入及水平认证的有效衔接。②在教师考核评价上,克服“五唯”倾向,考核与评聘指标应增设案例的编写与评价、实践教学、行业服务等反映专业学位特点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加强校企人才评价导向的协调一致,降低校企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服务于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产业发展。③在评价主体上,教育评价从传统单一知识共同体的内部评价扩展到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评价。2015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社会参与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合法性,标志着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法治建设日益健全[7]。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应遵循法律许可的制度路径,如积极加入教指委等专家组织,作为第三方参与到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中。

第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位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体系。①在质量标准上,由于教育治理的背景是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而非单一高校或企业,治理的目标对象是共同参与下的教育质量,而非高校或企业本身,因此,教育质量标准应由产教双方合作开发、共同制定。②在机制建设上,一方面成立产教融合理事会等专门机构,负责协调产教双向需求,组织设计集成化培养方案、编制预算、管理和监督,协同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统筹考虑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积极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研究智库。在服务政府教育决策方面,教育智库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循证式”智力支持,以及提供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的新模式[8]。智库应积极搭建高校与行业企业信息共享的数据平台,用数据反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基于实证的“循证式”决策服务机制,增强政府产教融合精准治理能力。③在质量控制上,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明确合作成果归属作为合作的基础,实行过程调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集成式一体化治理模式,及时监督产教融合目标推进进度。④在制度文化上,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城市),构建共享治理的制度文化,促进人才、知识、资源等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一方面逐步加强企业在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建设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央企和国企积极带头引领中小企业参与,形成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另一方面发挥政策激励和政策牵引作用,保障全过程可持续合作。

第三,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应强化专业学位教育的动态性、探索性和引领性,及时新增带有交叉学科性质的专业学位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兼顾培养质量和系统质量,其中,系统质量反映了规模和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9]。2020年,交叉学科作为新增的第14个学科门类进入学科专业目录,交叉学科一般被认为归属于学术型学位,事实上对于专业学位而言,同样也存在着交叉学科对类别领域带来的变化。当前,根据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治理等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国家将增设相应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同时《发展方案》提出,对于高校自主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如果发展较好可允许进入专业学位目录,专业学位目录的灵活进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专业学位教育培育交叉学科的生长点。未来响应和引领社会需求变化、带有交叉学科性质的专业学位类别,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进,紧跟世界前沿、深度融入世界、逐步参与全球治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命题。按照知识生产理论中知识生产模式III的观点,应站在全球发展的角度,思考全球性的重大社会复杂问题和集群性问题。在全球合作和竞争并存的当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开展更广泛的跨组织、跨国界产教融合培养。无论是面向服务世界经济一体化、职业性强的高端职业需要,还是面向全球竞争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都要求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更多知识背景复合交叉的高层次实务人才。

上一篇:基于管理会计理论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