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教媒体

2022-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巧用电教媒体

巧用电教媒体 激活语文课堂

摘 要:在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所以,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就要巧用电教媒体,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将围绕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来谈谈激活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电教媒体;语文课堂;途径

小学语文不仅仅具有工具性和知识性,它还具有形象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课文中的真实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使学生通过文字的表达使自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的一线教师就必须把小学语文的教学和电教媒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加语文的立体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心动——激发兴趣,在情境中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学习是枯燥的,要想使孩子们爱上学习,就要让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去愉悦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当孩子们带着自己特有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来,那是一种特殊的享受,这种享受还能满足一定的精神需求。既然,孩子们上课需要兴趣,那我们的教师就要“投其所好”使其心动,所以,就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合理的情境中学习。

教学实例:

比如,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节课时,笔者是这样借助多媒体进行导课的:在上课之前,笔者准备了4张有代表性的图片,珊瑚礁图、椰子树图、沙滩图、群岛图等,并把他们制成了PPT,在上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将其一一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笔者自己进行适当的解说:同学们,看!多么迷人的画面,漂亮的珊瑚、美丽的小岛、成熟的椰子,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风光,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熠熠生辉,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的学生知道,有的学生不知道,此时教师再借助多媒体展示南海在中国地图中的位置,接着导课,这里就是南海,在南海上有四大群岛,西沙群岛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南面的一扇大门,是海防前哨。同学们,快快打开书吧,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二、行动——利用资源,在生活中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源于生活的,但它们又都高于生活。生活其实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挖掘它的宝贵资源并且加以适当的利用。其实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也应该把课本中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只有把生活中的知识运用到学习中,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边的有情趣的素材,并将它们运用到教学中来,以促进语文的教学。

教学实例:

比如,在讲授《春笋》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实施教学的:由于我所教的学生都生活在北方,他们对笋根本没有过多的了解,部分同学也许品尝过笋,但是对于笋的生长过程知之甚少。为了降低课文的难度,我先准备了一块笋,让同学们在课上观察,当学生们对笋的外部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再借助多媒体播放笋的生长过程,从笋的破土、发芽、成长,视频都能演示的很清楚,通过视频,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或“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这样描写生动的句子。这样,在讲课文的时候学生不仅具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还使自己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可谓一举两得。

三、互动——积极参与,在合作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与学习,让学生在集体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互动起来,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教学实例:

比如,在讲授《与象共舞》一课时,我采用了电教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或者是没有见到过大象,或者是见到过动物园里的大象,但与大象相隔甚远,这种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在学生心中的感觉是陌生,甚至还有点恐惧,学生很难想象自己与大象亲密接触。但是在泰国,大象完全失去了庞大的身躯引起的压迫感和稀有物种引起的神秘色彩,它带给人一种亲近感。所以,在学生学习时,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那就是每五个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到网上查閱相关资料,了解泰国象与人的亲密表现有哪些,待到上课时,让每个组派出一个代表,说说自己小组对泰国象的感觉。如此,学生在上课前,就克服了距离产生的难点和心理产生的盲点,在课上,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就可以了。在此,还要赘述一句,《与象共舞》是小学五年级的课文,所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已经具备了,在这方面就不用有过多的疑虑。

四、触动——驰骋想象,在探究中学

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掌控了整个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学生则呆如木鸡的听讲,这样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请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所以,我们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搭建一个可供学生驰骋想象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在探究中放飞思绪,学会创造。为了触动学生学习的心灵,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学实例:

比如,在教授《寻找春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欣赏到小池塘春天的美,我为学生们做了一个配乐朗读,在配乐朗读的时候,我还用PPT为学生播放了一些相关的画面,这样学生在读的时候,不仅能借助美图来想象美丽的春天还能被美好的事物所感染。学完课文后,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美丽的春天描绘出来。有的学生用简笔画的方式来表达;有的学生用彩色的画笔画了春天的一隅;还有的学生写了几句赞美小池塘的话。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特长,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丁继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32)

[2]高玉宝.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J],才智,2009(13)

[3]沈长英、李尤华.浅议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作者:蔡艳

第2篇:巧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 寻求语文教学的春天

摘 要: 互联网教学在教学中已成必然趋势,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学习电化教学知识,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做好准备,寻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春天。

关键词:媒体 兴趣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同时也改变了教学。网络教学的最大好处是实现资源共享,彻底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使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不限时间地点上网学习,查看资料或者与老师讨论交流学习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按课程标准完成学习任务,还能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在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教学一方面解放了教师,一方面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教改的需要。如何根据教学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电教媒体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是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的前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布置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开阔。例如,给学生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关于数量词的填空题:“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个马掌;掉了一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如果仅仅是把答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要求学生查资料填空,并要求学生了解故事内涵,通过上网查资料,不但能够准确填空,还会明白自己做任何一件小事时都不能粗心大意的道理。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掌握的知识非常牢固。

二、运用电教媒体多功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利用电教手段形、声、色、动感的优势,对其进行有效的突破。

三、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教育并不是通常理解的灌输和管理,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觉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设计的教学情境准备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哪些知识?获得哪些实践能力?都要紧密地联系本课的主要内容,去设计思维能力。如《大海睡了》教学设计中,就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你们见过大海吗?说说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交流看到的大海。)师:对,大海无边无际,真大呀!一起读!(生再读:大海!)[课件出示白天的大海图]师:看,大海就在我们眼前,跟她打个招呼吧!(学生打招呼:大海,你好呀!  大海,你好!)师:这是白天看到的大海,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会说浪花、波涛声、如果说看不到海风,提示为什么海上波浪翻滚呢) 师小结:白天的大海多热闹呀![出示夜景图]到了夜晚,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们也露出了笑脸,大海睡觉了。[师事先板书“睡了”,把盖着的黑纸拿掉](个别学生读,读后评:大海要睡觉了,我们能不能吵她呀?轻轻地读一读!她睡得可真香,真甜!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由多媒体再次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借机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突出白天大海的闹、笑,为深夜里的大海“不闹了”“不笑了”做铺垫。我深刻体会到要唤起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热情一定要在教学方式上下一番工夫,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运用电教媒体,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操作课件,观察实物、观察自然等,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写作题材,进行起步作文训练。训练时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想象,大胆构思,交流观察的收获。然后教师提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对自己没有观察到或观察不细致的地方,重新观察,重新描述,并要求学生以日记等形式写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扩大写作范围,丰富写作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个人的潜在独创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总之,互联网教学在教学中已成必然趋势,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学习电化教学知识,为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做好准备,寻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张尊江.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5).

[2] 刘忠志.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思考[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24).

作者:沈海云

第3篇:运用电教媒体教学作文

作文教学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学生喊作文难作,老师说作文难教。由于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和教学条件的局限性,作文教学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脱离社会实践写作文;二是不按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教作文。特别是小学作文教学,小学生见识少,思维能力有限,问题就更为突出。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尝试作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运用录像教学生作文

录像以活动的画面,逼真的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在作文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利用录像进行作文教学,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帮助的。但并非一用录像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运用适时,方法科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者选择一些学生亲身参加过的活动情景,制成录像片让学生观看。观看前教师提出要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观看完以后,让学生叙述所看到的内容。由于这些活动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完整地叙述下来,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生动叙述。这时,则要教师把最感人或吸引人的场面定格,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最后形成文字,写成文章。比如在写《记一次篮球比赛》时,让学生看完比赛录像后,采用定格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发球同学的神态:他的眉毛、眼睛、脸部肌肉、嘴的形状;观察动作:是单手发球,还是双手发球,身体是僵直,还是充满灵性。观察神态、动作的同时,让学生揣摩球员的心理:是沉着,还是慌张。进球时,仍用定格方式让学生依据上述观察方法,观察球员双方,赛场上观众的神态,猜度他们的心理,从而让学生去体验运动场上的高兴、激动和遗憾等丰富多彩的感受。这样,一篇篇语言生动、充满动感、叙事真实的文章也就诞生了。

由于录像可重复活动场面,便于学生反复观察,而定格手段又为突出重要部分提供了条件,因此学生不论是写景、写人还是记事,都能各抒己见,一直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教学效果自然勿需多言了。

二、运用幻灯教学生作文

幻灯的最大特点是静止,便于让学生长时间详细观察,认真分析事物的特征,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运用幻灯作文,可采用一幅或多幅幻灯片来进行。幻灯画面是静止的,变静为动是观察的难点,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就更为重要。

1.重点观察

在观看画面时,要把握住重点,注重画面中最突出的内容是什么。指导学生在重点部分多花些时间,在写时要多花些笔墨。同时,还要思考一下画面的主题是什么,画面的内容是褒还是贬,在写作时如有必要,可以点明画面所表达的中心。

2.梳理内容

学生观察或写作时,往往东一下,西一下,条理性不强。因此,指导学生养成按一定顺序去观察的习惯,如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由里向外、由整体到局部等进行观察。学生养成一定的习惯后,再带他们步入自然、社会,用观察画面的方法来观察身边的环境。这样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有条有理了。

3.使其生动

学生在接受一定的训练之后,基本上在观察时能做到有重点,有条理,但却不一定能进行生动地叙述。为增强文章可读性,在写人、写事、写景时,可常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你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感觉如何?怎样才能证明这种感觉?你准备主要通过哪种情况来表达这种感觉?如写《小花猫》时,围绕录像设计以下问题:小花猫喜欢吃什么?怎样吃?见了人怎样?见了同类怎样?有什么脾气?你有什么感觉?哪件事最能表现这种感觉?这样,学生口述或写作就不乏生趣了,写出来的内容也就显得生动些了。

4.发挥想象

为让学生通过静止的画面进行合理想象,使画面活起来,可从多角度、多方法去设计幻灯片,尽量避免单一内容的画面。如以《记一位刻苦学习的同学》为题设计幻灯片:一个孩子在写作业,他抬着头,皱着眉。很多学生都是写怎样怎样勤奋、如何认真,写出的内容千篇一律,且很单调。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生活现实,围绕“皱眉头”去合理想象。一同学马上举手说,是因为画中孩子的父亲在外面打麻将,声音很大,吸烟的气味又呛人,他没法作作业,急得直皱眉。问她为什么这样想,她说她在家遇到过这种情况。

经这位学生的提示,同学们写作思路打开了,范围一下子扩大了,有的写学校生活,有的写家庭生活,有的写受委屈、想心事……通过合理想象,学生把画中人物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写出的内容真实可信,情节丰富多彩。

三、 运用录音教学生作文

运用录音进行作文教学,除了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听文章来谈感受、体味情感外,还把它作为一种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手段,即让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用录音机录在磁带上,在作文课或自习课播放给其他学生听,让学生追求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很多学生在写完作文进行录音时,经常是一遍又一遍地读,并不断自我修改,一遍又一遍地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实践证明,用录音进行作文教学,大大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能够相互取长补短。这种录作文、听作文的形式,不仅达到了学生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而且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运用电教媒体教学作文,小到字词句,大到段篇章,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但要科学地、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同时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作品,多鼓励表扬学生的进步,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才能探索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

(栏目编辑:兰云波)

作者:娄彦淑

第4篇: 巧用电教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本文结合实践,向大家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

关键词:巧用电教媒体 激发兴趣 激发情感 扩大阅读面 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是立国之本。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将多媒体的应用深入到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这必然引起教育手段的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当务之急,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立体式艺术。而多媒体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它还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因此,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显得势在必行。

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就如何巧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电教这一课题本人进行研究和探索,并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钻研教材,确定运用多媒体的组合教学的总体思路,精心制作课件,是我展开多媒体教学的一贯原则。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由于年级高低作者不同,体裁有别,文风各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大胆改革,锐意创新,进行各种电教方法的应用,彻底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借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以走出高分低能的误区,向高效率、轻负担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电教的教学实践中,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忌方法类同,要做到恰当选择。(二)、忌千课一面,要做到常用常新。(三)、忌一成不变,要做到灵活运用。(四)、忌搭花架子,要避免为电教而电教的形式化倾向。

下面我结合课例,谈一些具体的经验和做法。

一、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1 如我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电教媒体,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介绍地理位置时巧用,引领学生体验课文的意境。

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地理位置较广,而小学生在地理知识方面认识较少,知识面窄、不易理解。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小学生难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具体、形象地显现出来。因此,在介绍地理位置时,运用电教媒体,适时投影,可使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黄鹤楼”、“扬州”各在什么地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再如《泊船瓜洲》中“京口”、“钟山”、“瓜洲” 各在什么地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这些假如弄不清楚,就会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学这两首古诗之前,我先画了一条由西向东流的长江,再画出有关地理位置,用投影的方法放映地理位置图,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地理位置,便于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如“西辞”。还便于学生理解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心境和“孤帆远影碧空尽”所表达的诗人对老朋友依铱惜别的情意。通过运用幻灯手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便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四、巧用电教媒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轻易地整合大量阅读资源。阅读资源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要鼓励学生多利用电子媒体,与它多对话,“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快捷地满足你的欲望,向你展示一个五彩缤纷、无边无际的阅读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存储空间,极大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鉴别和整合有价值的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主题相关性,提供的材料要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其二,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提供的阅读材料也可以为提升写作能力服务;其三,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使学生进行愉快阅读而获取知识,并逐渐提升语文的阅读兴趣;其四,提供的材料要考虑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心智的健全

2 和视野的开阔有促进作用;其五,提供的材料要考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中并能获得一定的成功的体验。

总之,电教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传统教学相比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电教媒体只是实施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我们教师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并有机配合,扬长避短,才能让其在语文课上充分地发挥有效性。

第5篇: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姓名:岗

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库区第六小学 邮编:467337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创设情境,直观呈现,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密西西比河风光》这篇课文时,由于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我先播放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密西西比河风光旖旎风光,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对于接下来的问题更是听得专心致志,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迫不及待。色彩鲜艳的画面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

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首先播放乐曲《月光曲》,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是怎样来的吗?是谁创作的呢?关于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化抽象为表象,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黄山松》一文作者用朴素的语音,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显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各种姿态的黄山松图片配以音乐„„从而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从静态观察,结合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认识黄山松生活环境从而体会到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这样通过先观察画面,再阅读课文内容,使画面的形象成为学习抽象文字教材的感性支柱,有效地帮助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实践表明,

这样不仅提高了可见度,且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提高了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学《神奇的丝瓜》一课时,学生对丝瓜是有“思想”的没有感性认识,特别对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的有关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教学录像及图片,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丝瓜居然能让无法承受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让它们疯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将丝瓜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三、运用电教手段丰富表象,发展思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离不开想象的。阅读教学更是这样,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为了使学生理解七月的天山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首先出示反映七月的天山的课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七月的天山水美、接着让学生继续看课件,并让学生说出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水底的沙石清楚可见,倒映的树木像在镜子里一般......水真清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对七月的天山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有了正确的形象认识,犹如身在天山。学生仿佛置身天山,融入诗句,在画中吟咏,并沉浸在祖国美丽的幸福之中。

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但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当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非一日之功,但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它,无疑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6篇: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论文

[关键词]电教媒体 语文课堂 教学如何巧用电教媒体,才能优化语文课堂,使之真正融于整体教学之中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时机,适时使用

电教媒体只有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果以“激趣、整体感知”为主的课,媒体可放在新授之前,以激发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兴奋度,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如果以“明理”为主的课,媒体可放在新授之后,以巩固深化所学内容。如果以“思维训练”或“突破难点”为主的课,媒体则放在新授过程中,用定格、重放、补充等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理解新知、发挥新知,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渲染重点,突破难点

选用电教媒体,首要原则就是媒体要服从于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

三、返璞归真,注重实效

电教媒体有其优势,但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切不能摆花架子。要把理解教材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理解是通过独立思考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解是能力的标志,小学生年龄小,实践经验少,对教材中的某些片段、词句、概念、定义理解有困难。通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电教教材,可使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规律,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真正体现了电教媒体的实效性。

古诗词的意思、意境是孩子们理解的难点。在此时运用电教媒体,不仅会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还会辅助孩子们理解诗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只有适时、适度的巧用,才能优化今天的语文课堂。

第7篇:巧用电教手段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巧用电教手段,能开阔学生和老师的视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营造学习氛围,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发挥数学学科的功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用电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电教手段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例如:我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小猴分桃’‛。一边说

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大屏幕上出现了画面,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有趣的画面吸引了,老师继续讲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在等待孙悟空分桃子。孙悟空吩咐一只小猴分桃子,孙悟空说:‚给你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又说:‚好吧,给你4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您开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4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 小猴子连忙说:‚好了,好了‛!这时,小猴子笑了,孙悟空也笑了。‚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孙悟空和小猴都笑了呢?(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得出每只小猴分到的桃子是一样多的)。那么,孙悟空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分桃子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如此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产生一种冲动,迫切需要寻找问题的原因,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刺激学生兴趣。激发兴趣,才能诱导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不可抑制的参与欲、求知欲、发展欲,把要学生参与逐渐变成为‚学生要参与‛。同时又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提供了必要充足的活动内容。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

去了。而且学生的心也会一直被老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巧用电教,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的特长,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其认知技能。利用多媒体变静止的‚说‛为‚动‛的演,可有效地解决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关键处,借助电教手段,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在教学时,我是这样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学们,我们来轻松一下,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个木桩,用一根绳子栓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样)再请同学们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莓。(草没的谐音)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栓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栓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让这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些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吃草,怎么办?(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了圆心的位置)这说明了圆的半径与圆心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很轻松的

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巧用电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电教手段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黄花5朵,红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时,我采用复合片,先出示5朵黄花,8朵红花,再覆盖活动片,将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覆盖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使学生清晰可辨红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黄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概括出计算方法: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就要从8朵红花中去掉与黄花同样的红花朵数,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用减法计算,即8-5=3(朵)。这样通过直观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揭示了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 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

了障碍,没考虑圆周 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通过抽拉演示并伴以 ‚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总之,现代教育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习难度、训练学生思维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实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 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 弄成了电教‚满堂灌‛。

主要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教学设计》

第8篇:巧用多媒体教1

聚焦课堂减负增效

高三年级杨福玖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在全社会普遍关注教育,关注“减轻青少年过重课业负担”的大背景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迫在眉睫,而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探索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一条捷径。

一、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他要求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语文作为人文化极强的一门学科,更是如此。因为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其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单纯的语言讲述,多媒体所展现的色彩鲜艳、音色悦耳、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图画、动画等,无疑更能调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我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常用方式是:

(一)、音乐营造氛围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可以先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主题曲《好汉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从歌词中引导学生感受水浒好汉们的那种豪情意气。并让学生即兴回答唱歌后的感悟,以此导入新课。这种激情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冲动与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激情作用,为后面的文本深入领悟林教头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在写景状物上手法别具一格,又因为它是篇文言文,于是在正式授课前,可以播放一段幽雅的古筝乐曲,营造一种古雅的氛围,再让学生伴着音乐畅谈自己对以往游玩过的风景名胜地的感受,然后就势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二)、图片营造氛围

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在课件导入部分可以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同时,引导学生发掘秋的丰富内涵,回忆诗人墨客对秋的感悟和赞叹。既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秋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 1

垫。又如《春》一文在历来的教学中都是重点篇目,也是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的篇目。但如何导出新意,如何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个重任只能是多媒体技术去承担。在《春》一文的导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要化大力气去引导学生品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原因是导学手段单一,仅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难以取得义想中的效果。如果借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则可以从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全方位调动学生,多角度品析春天的草绿、花香、风暖、雨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营造氛围不仅仅限于音乐、图片,还可以是影片、幻灯片等。它可多角度地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也可运用多种手段来营造切合文章主题的环境,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利用多媒体板书无需多写,问题也无需重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如在给学生上文言句子翻译课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文言句子翻译的要求,然后把一些常见的句子形式结合例句一一展示给学生,再分类出题,让学生当堂作业,利用实物投影仪当堂反馈,这样教师就掌握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心中就有数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训练,避免了盲目操作,一锅全端的现象。再如《道士塔》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历史名人、历史的故事、有关历史的成语诗文等内容,多角度的展示材料,突破原有的单块的知识体系,使条、线能有机的融合,从而客观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把握观点,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理解整合更加有序,合理。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为更多掌握丰富的知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填空题、判断题,老师可制作成课件,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真聪明”!学生听了自然很高兴;如果回答错了,计算机马上会说“没关系,再想想”。即时的反馈,使学生所学的

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增长更多的社会知识,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丰富的语言资料环境

在文本阅读感受过程中,在深入品析人物形象时,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理解去查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资料,加深对文本人物的理解。如关于《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分析的资料是很多的,学生在查阅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感性认识。并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精读与品析形成自己的审美形象构建。另外网络中丰富的资料语言环境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节选自《水浒传》的一篇课文,是林冲反叛性格行成的转折点。要学生仅仅凭课文的阅读中领会到林冲性格中的叛逆性,是很困难的。只有引导学生全面地利用资料和原著,才能全面品味林冲性格发展的脉络。真正弄清林冲从软弱走上叛逆的痛苦心灵之路是那样漫长,也才能真正理解“逼上梁山”的“逼”字的真正含义。

五、利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能力

现代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有效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里尔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优化语文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生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那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联想争相发挥,见仁见智,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主人”意识。

2.能否将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幻化成一幅画或一组镜头?学生通过想象,很快就将书面文字变成画面或镜头进行了表述。然后用多媒体将课前制作的影视镜头(蓝天,明月,巍巍群山。群山中江如白练蜿蜒。江边,诗人朝江兀立,望着江水出神。江水滔滔,后浪推前浪,气势磅礴。历史上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孔子、屈原、司马迁、汉武帝、曹操、诸葛亮、周瑜、唐太宗等依次随波浪高低出现并

渐渐消失)播放出来,让学生同自己想象的画面或镜头比较优劣。结果,大多数学生非常兴奋,因为他们想象的画面或镜头与老师的设计大同小异。

3.这三句是写水名句,你还知道哪些写水名句?

此问一出,学生脑子里储存的有关名句一下子就调了出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论语•子罕》)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这些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获知:这些名句,都气象开阔,显得辽远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在这里,江水浩荡,巨浪翻腾,倚势挟风,一泻千里。这是一幅壮美的大江奔流图。“浪淘尽”三个字最妙,它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转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人类社会杰出人物的歌颂。自然伟力所引起的心灵震憾同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羡慕叹惋巧妙地统一起来,给人以丰厚的意象美。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教学方法,它有着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特殊功效,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只有将传统教学的长处与多媒体优势进行整合,才能让它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9篇:巧用多媒体 妙建新课堂

让多媒体为新课堂注入活力

姜堰市白米中心小学 潘兆良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强势推进,在如今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屡见不鲜。利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计算机将知识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新型美术课堂,从而充分彰显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高效、灵动的美术课堂教学。

一、 利用交互性,实现开放教学

当今社会离不开广告、包装、服装、建筑等行业,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设计艺术,电脑美术进入课堂也带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现代艺术设计制作也走进了美术教材,对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教师反复示范后让学生做大量练习,似乎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在电脑中自主进行设计、绘画、上色和修改,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和二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都能很快地完成,我们需要的基本图案和美术字都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从图库中找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和灵活使用,甚至对图案、美术字进行变形、移位、立体化和材质化的编辑处理,也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我们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灵活的课堂氛围,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有更强的选择权和机动权,从而设计表现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

二、 挖掘整合点,实现互补教学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间的某些知识点是共通的,如果进行互补教学,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点重点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教学,Windows中的画图软件的使用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在这个软件中的许多知识点如:直线、曲线的使用,调色盒的使用等等便和美术学科中的部分内容相通,

- 1

- 3 -

上一篇:家初中作文下一篇:文职个人工作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