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我国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探讨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改进旅游教育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中国的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之初真正启动以来, 一直以巨人的步伐向前迈进。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不仅需要能获取知识的实用性人才, 而且更需要能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管理人才。所以, 高校的旅游管理课程将面临的, 是以注重素质教育的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育思想观;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 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要求的教育教学观;以终身教育为信念的教育价值观的全面挑战。这些思想和观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发展。而我们以往的教学中, 多以传授知识为主, 以书本、课本、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更多的采用了“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恰恰是对具备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的桎梏。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更新, 能力得不到强化, 素质得不到提高, 而且许多优化的教学内容也将难以表现。届时陈旧的教学方法必将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成为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桎梏。

旅游管理学的知识点, 在不同程度上分布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应用等层面上, 涉及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理论, 涉及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 也涉及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实务和服务技艺。而我们在现行教学过程中, 对此多采用“照本宣科”, 力求在理论层面上加以说明, 以维护教材的科学性。而旅游管理学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结合的科学。它们反映的社会现象具有综合性。所以仅用粉笔教学很难表现或较好表现的现实问题。因而, 欲提高讲授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 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必须对理论概念辅以形象化、生动化、现实化的显示与剖析。这就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原有教学方法的弊端

2.1 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

由于我国的旅游教育起步较晚, 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比较缺乏, 现有教师中较大一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较少, 实践经验更是缺乏, 导致在教学过程当中只能照本宣科, 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 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 以致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情况, “上课记笔记, 下课背笔记, 考试考笔记”,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只局限于书本, 对于实际问题缺乏相应的解决能力。

2.2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

即以课堂教学为主, 缺少相配套的其它教学方式的补充,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

2.3 以闭卷考试为主要目的传统方式

传统的计划教育体制下, 学生的成绩只能由最终的闭卷考试来决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拼命地死记书本的条条框框, 不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落后方式

主要是指在教学中仅使用传统的几本教材。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很快, 旅游管理的理论更新速度也很快, 因此很多教材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 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 造成理论与实际情况的脱节, 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 适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与选择

3.1 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 很适合用于教授管理类课程, 应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旅游管理案例教学能够提供典型性的真实案例, 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环境中, 锻炼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具体来看, 其有效性表现在:第一, 通过案例分析,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某一理论的要点和该案例的结论, 而且要弄清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和原因。这培养的是学生综合、全面的管理能力。第二, 案例教学有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地合理衔接, 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摒弃以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实践场景中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第三, 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某一旅游管理事例的参与者和决策者, 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学生会积极地将自己所学到的全部理论知识、能力投入到案例分析中, 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综上, 案例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水平, 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效尝试。

3.2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可以与案例式教学结合起来使用,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一案例进行准备、讨论、和交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 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侧面, 这些不同的侧面所造成的冲突可引发学生间的交流, 使学生互相促进。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 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 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 思维火花的碰撞, 也是发掘自我潜力, 实现优势互补, 形成团队合作的过程。这种讨论交流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再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后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能够组建对知识整合的思维网络, 形成自己的知识空间。

3.3 情境教学法

传统的旅游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情境是两个被割裂的部分,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对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作用, 认为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一旦脱离了特定的情境, 个体很难建构出知识的真实意义, 所以有必要通过创设旅游工作情境的方法, 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4 结语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旅游人才面临严峻的挑战和任务。原有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不仅需要满足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 而且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 根据时代的需求, 设置与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是我国院校培养优秀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必由之路。

摘要: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国旅游教育发展也较为迅速, 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然而在旅游教学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存在着教学方法滞后等现象。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上的教学方法, 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 努力改进旅游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迅速提高我国旅游教育水平, 切实保证旅游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进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祁颖.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2] 顾婷婷.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的思考[J].时代人物, 2007 (12) .

[3] 祁超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刍议[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 .

上一篇:浅谈渝西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下一篇:阿巴嘎旗地区基于微信的气象服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