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高职院校领导者的领导有效性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从“相对落后”到“质的飞跃”的转换,也向着未来多层次、宽领域、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现行的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又将高等职业教育放置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比如,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就糅合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概念,如此一来,对“高等职业教育”便可衍生出三种理解: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它是高等教育中具有更强职业性和特定性的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它是职业教育最高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即只要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比如,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位列的教育,其国家财政投入水平、师资实力水平、生源质量都远不及本科院校水平,这也对高职院校发展及领导者领导工作的有效性起到负面作用;再比如,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基本采用本科教学模式,强调理论学习,对实践技能的锻炼因为各种因素显得十分薄弱等等。正是由于这样复杂的校内外背景,高职院校的领导能否把握自身办校的特色,看清社会形势,从而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愿景将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能否实现。

一、领导有效性的概念

领导有效性是指领导者是否能够成功带领团队及成员的能力。一位领导者能否取得成功,除了外在的客观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领导有效性的高低。国外学者就领导有效性(Leadership effectiveness)已有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它是领导科学的中心课题,其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特质理论研究阶段、行为理论研究阶段、权变理论研究阶段。目前,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历史根基浅,再加上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惯性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管理粗放、水平低、效率差,尚未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从而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领导者的作用和影响更显突出,其领导工作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中国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和整体实力。

二、导致高职院校领导有效性不足的因素

(一)领导者的个人特质

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院是由原有的、实力相对强劲的高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因此其领导者的素质水平与能力也相对有限;也有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是由其他教育行政管理单位或者本科院校调任而来,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深;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职业生涯即将结束,对于即将退休的他们而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更加强烈。比如,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尽量避免推行可能会在教师群体激起波澜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即使是推行,也会因为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弱化。这些都在影响着高职院校领导者的领导有效性。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自身也没有接受过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这局限了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现阶段,职业教育紧扣“职业素质养成”这一核心,强调培养和发展“适合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高职院校领导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意识也未必跟得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受自身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也由于是在长期的集权管理下,高职院校领导者的组织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没有充分发展。还有部分领导者思想观念落后,职业素质与职业意识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有效性”的责任观念,“蛮干”“死干”,直接降低了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二)被领导者的特质

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同样都是处于被领导者的位置,但教师与学生不同,他们是知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师的工作有效性将直接影响领导者的领导有效性。

就工作的实际而言,高职院校的被领导者又有其特殊性。首先,因专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大量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水平人才。这部分高知人才文化水平更高、工作能力更强、更有更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相较于其他被领导者,他们对工作环境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近年来高职院校快速扩张,大量年轻的、新鲜的“血液”被输送到学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放弃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院校的直接目的就是“图安逸”,他们不希望有很大的科研及教学压力。第三,受“铁饭碗”体制的影响,领导者在推行一些改革时,一些老教师往往更希望学校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管理办法。这些无不干扰了高职院校领导者的领导有效性。

(三)领导环境

就体制环境而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领导更倾向于行政职务性领导,距离职业化、专业化的层次与水平仍有差距;高职教育领导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尚未完善。这种状况制约了高职院校领导有效性的提高。要提升高职教育领导的有效性,就需要根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实际需求,确定高职教育领导资格、选拔、任用、评价、激励的相应制度。这些方面在我国高职院校还未发展完善,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领导有效性的提高。

三、提高高职院校领导有效性的现实途径

有效的领导是受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目标等因素共同影响的。高职院校是有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要提高高职院校领导的有效性,就必须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及领导环境等多个角度入手。

(一)提高领导者的管理素养、开阔职业眼界是提升高职院校领导有效性首要的条件

第一、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成为业务精湛、本领过硬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政治立场,使其成为思想积极、要求进步、道德品质高尚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不仅需要扎实的领导理论知识基础、突出的专业技术才能,更要有开阔的领导眼界和高效能的领导艺术,及时把握时代前沿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运用到学校领导与管理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院校师生心悦诚服。

第二、高标准的专业素质。培养高职院校领导者的专业技术权力,树立“技术权威”。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性,不仅具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具备职业教育特点。专业技术教育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不仅要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更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树立技术权威,能够“有专业技术、懂生产与经营”,如此才能把握职业院校发展方向,体现高职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彰显高职院校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突出的领导才能。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学院的各项重大问题,深入调查、切实分析,并及时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其次,要具有组织和领导、沟通和协调的才能,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条件,以多种方式调动全员积极性,把高职院校营造成一个高效运作集合体。最后,要善于及时掌握最新的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全面了解国家及各地区的社会和企业用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权衡利弊、分析研判,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保证学校各方面事业健康顺利发展。

(二)建立共同愿景、充分调动院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性

对于高职院校的领导者来讲,能否和学校、教职员工以及学生达成共同的目标愿景将影响领导的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必须创新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有效激励教职员工,办出适合学生发展、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领导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措施实现,例如,在建立教职工与学院共同愿景时,可采取将学院目标与教职工目标统一起来,提高教职工接受目标和执行目标的自觉性,使职工在学院目标的完成中体现自身价值;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并满足教职工的个人合理需求,从而激发教职工实现学院目标的热情和动力;同时还要为教职员工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尤其是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使其工作顺心、舒心,提高教职工为学院做贡献的行为效率。

四、总结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必须转变固有思维,根据实际需求,创新工作思路;敢于放权,构建精诚团结的领导班子;建设精干的中层及基层干部队伍;善于激发愿景,形成上下统一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抓住工作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高职院校领导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实现和提高,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并获得长足发展。

【相关链接】

高校:

高等学校是大学、学院、独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学历和培养层次上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学一般指综合型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包括了医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师范学院、青年政治学院、管理学院、农学院、政法学院、警察学院、旅游学院、戏曲学院、音乐学院、交通学院、美术学院,高职高专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也在快速成长,但是由于国家政策法规限制及自身办学条件差等原因,高职院校发展也面临较大的困难。高职院校要想在林林总总的高等院校中寻得一席之地,领导者的领导有效性是否能充分发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领导有效性的局限点,提出一定的改善措施,以指导高职院校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领导者,领导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玉堂.高等教育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81-185.

[2] 朱国定.领导学[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3.

[3] 孙立樵,冯致笺.现代领导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72-74.

[4] 冯大鸣.沟通与分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69.

[5] 郝凤茹.职业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孙萍,张平.公共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 李优良.中国十一五教育探究.职业教育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8] 唐耀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建设与案例实务手册[M].石家庄:河北音像出版社,2005.

[9] 李泽尧.领导力[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10] 邓靖松.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10.[711徐兴恩.新时期高校领导者素质[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3(4):1-4.

上一篇: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功率匹配与转速感应控制下一篇:浅析离心式压缩机的喘振现象及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