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南充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全域旅游发展背景

近年来, 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 我国旅游有效供给不足、体制不完善、旅游资源发展不平衡、品质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针对目前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国务院在2018年3月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意见”中指出, 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 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的发展战略。可见, 全域旅游不仅仅是指对一个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的全域覆盖以及在此区域对不同旅游项目的统筹规划, 同时也是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在业态、管理上的综合联动发展。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土景观

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近年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展途径。乡村旅游以乡土景观资源作为市场核心吸引力, 通过质朴的乡土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吸引着广大城市人口的旅游消费, 极大地带动了乡村旅游地经济发展, 提高了该区域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乡土景观作为乡村旅游中的核心旅游资源,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乡土景观的概念内涵

乡土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 村落聚居群体从事农业生产和居住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景观格局。景观学者俞孔坚在《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文章中研究指出了乡土景观概念的三方面对应关系:一是“本土、地域性景观”相对于“外地、异域景观”, 它是地方的, 传统的景观, 具有地域特性;二是“乡村景观”相对于“城市景观”, 乡土景观产生的根源是在乡村, 是村庄和农牧业地区, 而非城市;三是“寻常景观”相对于“高雅景观”, 乡土景观是村庄居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世俗景象的寻常化景观, 具有实用性和朴实性, 有别于皇家修建的高雅景观。乡土景观是乡村地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乡村聚落景观、生产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的综合体, 具有生活性、生产性和生态性, 并与乡村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紧密相连, 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土景观特征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 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景观, 其景观要素需要满足旅游市场的基本要求。因此, 乡土景观呈现出了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的历史特征:

一是生态性特征。乡土景观本身是在自然生态的条件下形成的, 无论是自然的山川河流、森林植被, 还是人工种植的蔬菜果林, 都具有生态性能。对于旅游资源而言, 乡土景观的生态性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满足了现代社会生态旅游的基本前提。

二是文化性特征。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乡村的自然山水结构、农业生产形式、乡土聚落空间以及乡村文化遗产都反映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民俗风情。这些本土地域文化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旅游资源, 是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核心动力, 也是形成差异化旅游市场的重要因素。

三是经济性特征。无论是原始农耕或现代农业, 其基本功能就是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 是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的, 农业本身就具有经济性特征。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业格局、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作物又是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而存在的。因此,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 农业生产景观从本身的生产属性到作为旅游资源的景观属性上都呈现出经济性特征。

四是审美性特征。旅游是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过程, 而景观是美的呈现载体, 乡土景观更是具备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审美特性。

三、南充乡土景观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南充作为成渝经济圈北部中心城市和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拥有百万城市人口, 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而当前南充的旅游以文化旅游和自然景观旅游等传统旅游产业为主, 乡村旅游并未进行全面系统地详细规划, 乡村旅游呈自发生长状态, 乡土景观破坏严重, 不能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在目前乡村旅游环境下, 本地区乡土景观凸显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 整体发展不均衡, 未形成合理空间布局

南充市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 大部分面积属于乡村地区。除去周边郊县, 南充主城三区共规划布局了东南西北四个乡村旅游组团。四个组团主要依托近郊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呈点状布局进行打造, 碎片化开发特征明显, 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导致各个景区的空间整合力度不够, 没有形成整体品牌优势。

(二) 景观形象“城市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少乡土气息

乡土景观本质属性是乡土的, 无论是视觉层面或是体验层面, 都应该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乡愁。而在南充当前的乡村旅游区建设中, 乡土景观缺少了“乡”味和“野”味, 大面积的人工草坪、规则的植物色带、生硬的硬质广场铺装等具有城市特征的景观元素使得乡村变成了城市化的乡村;同时, 模式化的建筑外观也没能体现出川北民居地域建筑特色, 建筑景观呈现出千村一面的现象, 同质化严重。

(三) 不注重文化挖掘, 缺少地域文化呈现

文化是景观的内在灵魂。南充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 嘉陵江孕育了南充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中, 以川北民居聚落文化、蚕桑文化、丝绸文化为代表的川北农耕文化则是南充乡土景观的重要体现。在目前建设的乡土景观中, 不注重对乡土文化挖掘, 乡土文化景观没能得到系统展示, 导致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缺乏发展内涵。

(四) 景观营造手法单一, 粗制滥造现象较多

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专业规划设计指导, 建设资金投入也受到一定限制, 在对乡土景观的建设中还存在着景观营造手法单一、景观建设粗制滥造现象。目前, 南充的乡村旅游规划大多以区域性总体规划和概念规划为主, 对于景区详细的空间规划设计则较为缺乏。这也导致了景区在进行乡土景观建设时只有大的方向指引, 而缺乏可实施建设蓝本, 落地性较差。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南充的乡村旅游景点大部分依靠业主自发建设, 在建设投资上更多地考虑短期效益回报, 建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乡土景观建设粗制滥造现象较为突出。

(五) 片面注重形式, 忽略乡土景观功能性

乡土景观不是“为了景观而景观”人造景观形态, 它是在满足农民自身生产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不自觉地营造出的乡村田园景观。乡土景观最朴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征, 从一定程度上讲, 乡土景观的审美是在功能性的基础上呈现的, 生产景观也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南充乡村旅游地的乡土景观营造过于注重表面形式, 而忽略了其本身的生产功能。

(六) 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

近年来, 随着广大消费人群对乡村旅游的要求不断提升, 对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南充部分区县对具备旅游资源的村庄进行了“幸福美丽新村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规划, 对乡土景观的建设有积极地指导意义。虽然乡村景观规划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总的规划水平不高, 缺乏合理性。一是对本地区历史文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缺乏统筹安排, 乡土景观设计与整体规划不能形成有机结合;二是规划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 一些参编人员和设计师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真实需要, 在规划中简单地套用城市造景手法, 使得乡土景观缺乏乡村特色。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了其不具备科学的可实施性, 从而缺乏现实指导意义。

四、全域旅游背景下南充乡土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

《南充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域旅游战略, 围绕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全域旅游战略目标引导南充由传统的文化旅游、自然景观旅游向范围更广的乡村休闲旅游拓展。新的社会发展要求赋予了乡土景观新的历史使命, 它不仅作为一种景观形态而存在, 也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而存在。因此, 对乡土景观的科学规划是实现乡村旅游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重要前提条件。在南充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 针对前文分析的系列问题, 提出了对南充地区乡土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

(一) 全域规划, 系统布局

从整体规划角度出发, 南充乡土景观的规划设计应以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导向, 积极推动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开发模式, 引导产业要素均衡布局, 促进南充旅游产业空间优化, 构建全域一体化的旅游新格局。全域规划包括了在空间上的全域覆盖以及产业上的全域布局:首先, 在南充市“三城、两带、六区”的整体空间格局规划框架下, 以“嘉陵江沿江生态休闲旅游带”“G212南充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带”“西河田园生态旅游带”为线索对传统村落、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组团以及各类乡村旅游景点进行有机串联, 整合优势乡村旅游资源, 打造以线串点, 全域覆盖的乡村旅游景观体系;其次, 以乡村旅游为引擎, 实现全域产业联动。通过“旅游+”融合发展方式, 以农业生产景观、乡土人文景观为乡村旅游资源, 拓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 实现农旅结合、一三产互动发展, 打造全产业链经济, 形成综合新产能。

(二) 生态优先, 发展绿色乡村

乡村景观是一个由村落、林草、农田、水体、畜牧等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在对乡土景观的规划设计中, 应遵循“生态优先、绿色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构建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南充自然环境优美, 山、田、河、湖、林等自然景观要素齐全, 大量传统村落散落分布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 营造出“天人合一”的乡土景观意境。

规划中应牢固树立科学的生态发展理念, 坚持保护优先, 合理有序开发。在对乡土景观的具体规划中, 对乡村旅游环境进行全域环境整治, 开展净化、绿化、美化行动, 打造生态绿色乡土景观资源, 全面优化提升乡村旅游环境。

(三) 因地制宜, 形成差异化定位

每个乡村环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在进行乡土景观规划时, 应仔细踏勘调研乡村现状, 规划时以现状为依据, 因地制宜地进行差异化定位。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的特色, 防止“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产生, 推行各具特色、差异化定位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达到“一乡一色, 一村一品”的建设要求。南充地处嘉陵江中上游, 嘉陵江的水系资源、浅丘地形地貌以及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村庄的差异化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如南充北部嘉陵江岸的乡村景观规划与南充西部山地传统村落的乡村景观规划就应体现出不同的定位及景观风格。

(四) 地域文化挖掘, 打造内涵式乡土景观

南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交融生辉。在嘉陵江孕育下, 蚕桑农耕文化作为乡土文化元素独树一帜;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也体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 川北民居传统村落也是重要的乡土文化载体。在进行乡土景观规划时, 应充分挖掘南充地域乡土文化, 加强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保持传统村落原有肌理, 延续传统空间格局, 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 对民俗文化景观进行活化, 构筑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南充乡土景观风貌。

(五) 乡土符号提炼, 呈现“视觉乡土”

从景观视觉层面, 还应注重对乡土符号的提炼。一个村落, 一栋老屋, 一棵桥头古树, 一条青石小道, 一片稻田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乡愁的画面。在对乡土景观进行规划时, 充分提炼南充本地域的乡土景观符号,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运用本地的乡土材料、乡土植物进行造景, 从景观视觉上达到“视觉乡土”感受, 发展的“看得见山, 望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乡村。

(六) 营造乡土体验景观, 增加游人参与度

在乡土景观营造上, 不仅在景观表现上体现乡土感受, 还应把乡土景观进行互动参与式营造。根据乡土农事活动、民俗节气规划景观, 合理设置游人的农耕体验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项目, 增加乡土景观的互动参与度, 由单一的观赏景观向“观赏—体验”景观功能转变。如在规划考虑果城采摘体验园、川北蚕桑体验馆、川北农耕园等项目设置, 增加游人体验感。

(七) 乡土景观功能合理设置, 凸显综合效益

乡土景观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功能, 通过乡土景观的审美呈现, 吸引广大旅游消费者前往乡村旅游地;二是实用性功能, 可以是通过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农业生产进行生产景观打造, 也可以依托川北特色民居进行建筑景观提升, 打造乡村民宿等新型农业业态,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带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

(八) 实施“多规合一”, 为景观营造提供策略保障

在乡土景观规划时必须做到科学合理, 以全域规划为指导纲要, 充分考虑旅游、经济、文化、环保、土地利用等各方面要素, 探索实施旅游规划、村庄规划、景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规划方式, 从顶层设计设计为乡土景观营造提供策略保障。

五、结语

乡土景观是乡村旅游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要素, 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条件。要实现全域旅游的战略目标, 就必须把乡土景观纳入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南充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乡土景观数量极大, 对南充乡土景观的现状分析和规划策略研究, 有助于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旅游资源, 从而推进南充全域旅游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乡土景观是乡村旅游中的核心旅游资源, 对乡土景观的科学规划设计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资源核心价值, 对实现全域旅游战略目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南充全域旅游的宏观战略目标研究以及南充乡村景观的现状分析, 综合生态、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要素, 探求合乎南充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南充,乡土景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2] 张建, 赵之枫, 郭玉梅, 禹永万.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 匡斌权.新农村乡土景观规划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4] 俞孔坚, 王志芳, 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 2005 (4) :123-126.

[5]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及其正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 2001 (1) :52-55.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Z].国发办 (2018) 15号, 2018.

上一篇:公路工程机械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下一篇:舍曲林合并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