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生态廊道建设背景下标志性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2022-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地区的风貌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浙江省按照国家林草局“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方针,积极进行“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实践行动。金华市城市发展以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态呈现。为加强城市群之间联系、优化资源共享方式,破“散”促“聚”,2017年金华市政府规划构建“三条廊道”(即交通廊道、科创廊道、生态廊道)。其中生态廊道的建设依托浙中地区山水脉络,其中涉及到的规划范围面积约830平方公里。

本次将对浙中生态廊道沿线部分的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永康市、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区域内的乡村或乡村群落空间的23个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和现有文献收集与分析。(婺城区分别为喻斯村、岩头村、泽口村、后童村共4个;兰溪市诸葛八卦村、芝堰村、浒溪村、姚村村共4个;东阳市张麻车村、王潭村、学士宅村、蔡宅、甽干村共5个;永康市塘里村、黄棠村、雅庄村、大陈村5个、义乌市、长府村、东陶村、何斯路村、马丁村、塘里蒋村共5个。)

一、浙中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村庄建设现状及分析

笔者先后查阅《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森林浙江”的意见》、《浙中生态廊道林业建设规划图》等数个相关文件。对现阶段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以下分析:

1. 部分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备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乡村中人们交流的速度和方式的变化,原来的乡村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承载当前发展的需要。在走访的村庄中,有对乡镇进行新一轮规划设计并实施的数个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较好,街道空间尺寸适合,硬件设施相对配套。但部分村庄受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仍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村庄除局部景观设计以外,仍需要建设提高民众的参与性的乡土文化景观。

2. 景观风貌需改善

在乡村的景观提升过程中部分村庄的的局部景观设计存在特色缺乏的问题。如沿路景观,多以植被为主,多处为大面积的桂花、紫薇等乔木,灌木地被搭配较少,尺度和数量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单以木犀属常绿小乔木桂花为例,花期9-10月份,是乡村建设中常被选择的植物之一。个别村庄由于种植密度较高,导致花期香味过于浓郁,影响了整体绿化的效果。

另外,虽然乡村建设中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开展一段时间,浙中地区总结了一定经验。但部分村庄垃圾分类处理水平落后,仍存在废弃物随意丢弃的情况,整体风貌景观性不强。

3. 文化的趋同、景观的雷同

从乡土景观的提出到实践,国内外均存在许多优秀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乏作为“范本”被个别村庄建设随意模仿、胡乱拼凑。尤其是村口标志性景观的建设和休息类景观小品,从景观建设形式到材料利用,大量存在雷同的情况。对区域地方文化的展现不足。

4. 乡村规划重视短期效果,忽视长远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郑如火如荼的进行,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冒进的情况,破坏了当地的发展环境现状,忽视了本村的历史文化,不利于乡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例如,乡村生态景观绿地面积较少,主干流沿线景观质量不高。尤其是部分河段采用硬质块石驳岸,削弱了河流的下渗作用,河道对于洪水的调控能力下降,虽形式统一美观,但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影响当地自然水循环系统。

三、浙江生态廊道建设背景下标志性乡土景观设计内容

乡村与城市是一对同源异质的存在,都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从规模上看,乡村聚落规模要小很多。建设要从整体入手,自上而下,建议对生态廊道建设沿线乡村的标志性景观设计:

1. 自然乡土景观元素的运用

自然地乡土景观元素指未经过或较少受人类干扰和开发景观。研究过程中将乡村本身的的地貌、气候、水体、植物等要要素纳入设计中。并对当地材料、色彩、符号进行分析及提炼,完成特色提取,进行乡村建设。如东阳市金航村,利用本地的地貌、气候等优势,着重发展民俗旅游,对本地的乡村文化进行提取,利用本土的材料,进行标志性乡土景观构建,该项目正在进行中;义乌何斯路村依托临近国家大草坪森林公园和环形交通优势,具有独特的丘陵地带农业发展特质,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成效颇丰。

2. 人工乡土景观元素的运用

人工乡土景观元素主要在人们长期历史活动中形成,体现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常常带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例如,农业生产性景观因乡村发展时期、地域差异和生产内容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东阳市东湖村全村以编制凉席产业为特色发展,在村口的标志性景观引取乡村特色产业进行设计。

3. 非物质乡土景观元素的运用

受自然乡土景观和人工乡土景观的影响,非物质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精神产物。在长时间的乡村聚落形态下,部分村庄具有本地的独特的传统习俗、乡土艺术、乡土习俗等。例如,东阳南马镇联合村瑶仪自然村,埋着千年窑址,并有包粽子等饮食习俗文化。在村庄建设中,这类非物质文化景观内容经过提炼处理,以符号化的形式出现与乡村标志性乡土景观的建设中。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森林城市理念的引导下,依托金华地区浙中生态廊道建设的实际情况,利用自然乡土景观元素、人工乡土景观元素和非物质乡土景观元素,充分发挥金华地区乡村地域特色文化的功能,将地区文化融入到乡土景观设计中,打造一村一景的标志性特色乡村景观。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金华地区乡村景观建设文化趋同、景观雷同的现象,实践性创新“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提升乡村的识别度,促进人们驻足乡村,深谋发展,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摘要:本文在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下,对浙中地区部分乡村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对乡村景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将自然乡土景观元素、人工乡土景观元素、非物质乡土景观元素三个方面相结合,构建标志性乡土景观设计的建议,以减少乡村建设景观雷同的现象。

关键词:浙中生态廊道,乡土景观,标志性

参考文献

[1] 李琦琳,徐斌,章晓航.基于地域视角的乡土景观意象的营造策略[J].福建林业科技,2019,02.022:98-101.

[2] 袁延平,刘胜军,蒋望,文斌.“美丽乡村”背景下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园艺,2018.8:137-138.

上一篇:浅谈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对工业企业的影响下一篇: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时机选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