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课程中的思政探索与教学设计

2022-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摄影教学与思政教育融通的教学设计目标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摄影课程教学的整合,让专业话语与思想政治话语对接,同时利用课程思想政治的动力与资源,提高摄影课程的学术水平,使学生不仅对数码单反相机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和技术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熟练地利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各种场景,了解摄影的核心价值表现。也通过学生在实践中拍摄主题内容的作品,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镜头把握当今历史的特殊阶段,捕捉全国各行各业人们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过程。在摄影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法治意识、创新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使摄影课程的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达、能力培养和价值导向的统一。

二、摄影与思政融通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摄影课程各部分知识点的梳理,在遵循摄影课程的正常教学规律中,挖掘出各部分知识点的思想政治要素。在课堂教学中,随着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入,使思想政治内容逐渐得到体现和深化,从而拓展了爱国主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教育途径,激发摄影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摄影课程重点章节思想政治要素的探索

1. 摄影发展史

在摄影发展史中,通过对中国古代摄影科学的成就分析与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了具有勤劳、自强、智慧的中华民族也为世界摄影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1835年,科学家郑复光完成著作《镜镜詅痴》,其中涉及近代几何光学和应用光学知识,是研制照相镜头的基本理论,这也是中国摄影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当西方摄影术传入中国时,中国早期的摄影师就成为中国摄影事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努力探索摄影艺术,为摄影的发展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拍摄的纪录照片,内容丰富,涉及人文、地理、民生等,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现实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对旧照片中生活场景和现代生活的对比,提炼出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并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载体。使学生能够在摄影课程中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拥有和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主动学习,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2. 相机结构与曝光原理

通过讲解相机的结构和曝光原理,使学生可以理解到只有正确的摄影曝光才能将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描绘成色彩明快、层次丰富、光线无穷变化的景象。正确的曝光可以突出主题,从而让观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主体身上,有利于仔细分析和研究画面主体的表现力,引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正确的曝光也为人们营造了一种让人情绪激昂的氛围。

例如,通过对一组反映改革开放40年祖国发生巨大变化的优秀作品的分析,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难忘和非凡的40年。40年来,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的发展道路,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这些优秀照片的分析和解释,使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性变化很不容易。在40年前,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困境。面对着一个个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凭借信心与智慧,平静地应对着一切,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途径,果断地做出划时代的决定,实行改革开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决了以前没有解决的许多问题,做成了许多过去没有做成的许多大事,并推动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这些历史性的变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了更加光明的希望。通过认识这些优秀的摄影作品,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应对自己的民族充满自信与希望。青年学生应该从自身做起,珍惜今天的改革成果,努力学习,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 摄影构图

在摄影中,构图的目的是强调和突出画面中典型的人物或事物,摒弃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妥善安排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更完美、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从而提高摄影作品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摄影构图就是将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他人的艺术。通过分析反映祖国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优秀摄影构图作品,在作品赏析中提炼出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鼓励学生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崇高理想。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同时这也是一种学生应该牢固确立的生活信念。

4. 摄影用光

摄影是使用光的艺术,光在摄影艺术的表现力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摄影创作中,一定要有“光”的造型意识,要充分调动“光”的造型手段,达到其艺术效果。光线对于摄影的造型、环境气氛的渲染、思想情感的表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通过正确使用光线,景物的清晰度、真实的色调,丰富的层次得到展现,有利于场景的立体感,空间和质感的呈现,最终体现出摄影画面中的美和精神力量。在课堂上,通过分析反映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照片,激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的引导下,要始终保持充满活力的人生状态,无论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还是在人生的逆境和美好时光中,青年学生都应始终保持生命力、活力与毅力,在实践中敢于剖析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

5. 摄影的主题

摄影作为光的创造艺术,不仅对创作者的审美、观察力和表现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摄影创作的灵魂。

通过对社会现状的审视与思考,摄影师应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握作品中社会发展的主流,关注时代的变迁,聚焦于国家和社会主要关注的主题。例如,摄影师通过镜头来描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反映特殊时代人民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面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自然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等,还要弘扬正义,表现人民对美好、稳定、和谐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因此,主题摄影使镜头中的现实生活变得有意义,它可以使镜头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激发摄影师富有热情地打开情感创造的大门。没有主题的作品只能是平庸的。摄影师只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中,才能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令人难以忘怀的摄影作品。在课堂上,通过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鲜明作品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在优秀摄影作品中进行认知和思想领域的各种体验,从而促进思想道德的提升。

6. 拍摄实践

利用摄影课程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这一阶段集中体现了前面各重点章节探索与挖掘的思想政治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树立和谐、敬业、爱国、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勤奋、创新意识、开拓进取的科学观,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向社会传递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正能量。

(二)主要教学内容与安排(见表1)

(三)课堂中的教学技巧

1. 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如让学生参与总结,交流,讨论和分析经典照片,理解并提炼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核心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发扬与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而获得快乐与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开展摄影创新理念的研究与讨论,提高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积极性。

2.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主题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围绕主题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开展案例教学,讨论和辩论等,以创造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摄影主题的实践教育模式也渗透到课堂和课外活动中,并在课堂上进行“热门话题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并增进对社会的理性理解。在课外主题拍摄实践中,学生可以体验社会生活,洞察各种社会形态,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总结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的基地。摄影与思政融合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核心价值观表现的创新载体的传播与引领,做到在专业中育人,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事业中,并与服务国家建设和发展相结合。

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的学习中思考“中国自信从何处来”,引发学生从自身学好专业做起,在实践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将对课程的热爱与职业理想转变成深化、拓展爱国情怀的途径。

摘要:通过提炼摄影教学各章节中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并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使学生能够在摄影课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科研创新意识和学术诚信的科学观,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与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摄影,思政要素,融通,教学设计,探索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上一篇:基于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下一篇:我国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共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