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公共艺术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方法与观念—2010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展览机制研究

摘要:公共艺术(public art)一词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当抽象表现主义与极少主义退下历史舞台之后,现代主义的单一叙事被多元文化所取代,艺术家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社会现实。这一转变背后的契机是大众文化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的概念传入中国,是伴随着社会对公共空间的民主化要求而产生的。实际上,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当代艺术开始寻求新的生产方式和创作场域。首当其冲的是当代雕塑开始向公共空间拓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出现在公众的生活中。城市发展的需求与艺术变革的诉求形成了一种共振的关系。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而且是可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艺术,是可以改善社会问题的艺术。当我们回溯公共艺术的出现及发展时,会发现公共艺术这一概念的边界不断被拓展和解读,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1990年从最早强调纪念性的城市雕塑到融入当地文脉的大规模城市规划;2000年后出现了很多雕塑公园、雕塑广场;2010年后介入乡村的公共艺术实践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在实践中持续有新案例、新形态涌现,需要我们不断认识与解读中国的公共艺术实践。而创作得繁荣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机制中才能更好的发展,2010年后大规模公共艺术展览的出现,为以公共艺术展作为媒介研究公共艺术提供了可能。有关公共性的讨论是伴随着艺术生产和艺术实践同时进行的,近几年公共艺术展在各大城市频繁出现。本文以对公共艺术展览的研究为切入点,以具体展览案例带动分析,从理论层面展开对公共艺术展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分析公共艺术展览机制的构成要素与系统运作方式,并考察当下公共艺术展览的公共性是否得到了实现。

关键词:公共艺术展;展览机制;公共性;城市雕塑

学科专业:艺术学理论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展览机制

1.3.2 公共艺术展

第2章 中国公共艺术展览机制的建构

2.1 公共艺术展的出现与发展

2.1.1 从“白立方”到“拓展的剧场”

2.1.2 从城市雕塑到介入乡村

2.2 公共艺术展览机制的构成

2.2.1 策展机制

2.2.2 评选机制

2.2.3 展示机制

2.2.4 传播机制

2.2.5 参与机制

第3章 公共艺术展览机制的类型与路径

3.1 对公共艺术的功能型展示

3.1.1 美化需求下的公共艺术展

3.1.2 教育需求下的公共艺术展

3.2 对公共艺术的当代性解读

3.2.1 策展人制度下的公共艺术展

3.2.2 艺术家自发的公共艺术实践

第4章 中国公共艺术展览的当下反思

4.1 对公共艺术的功能型展示

4.1.1 公共艺术展沦为一种商业化策略

4.1.2 公共性的实现缺乏有效的机制

4.1.3 公共艺术自主性与公共性需求的矛盾关系

4.2 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上一篇:都市农业城市经济论文提纲下一篇:固定资产会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