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辅导员视角下流行音乐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影响探究——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生为例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什么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的概念相对比较模糊。它到底是什么呢?首先, 这是一种音乐体裁;其次, 流行音乐是从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而来的, 从字面上看流行音乐要具备流行性、大众性这一特点。从内容上看, 通常有这么几种说法:第一, 流行音乐是需要具备通俗性, 这区别古典音乐, 严肃音乐而讲, 易于传播;第二, 商业性也是流行音乐的特点之一, 流行音乐的传播离不开它的载体, 比如磁带、唱片等, 这种消费品满足了大众对音乐欣赏的需要;第三, 流行音乐中一定包含了试下受到大众喜爱的元素, 换句话说它具有时尚性。第四, 流行音乐还具有参与性强的特点。除了上述一些比较常见的观点, 流行音乐还有这么几点认识容易引起人们的争议:第一, 认为流行音乐是在酒吧、夜总会、歌舞厅里面播放的音乐;第二, 认为流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多为低俗不堪, 甚至是黄色音乐。

本文中将流行音乐的范围限定为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首先, 限制对地域做了限制:中国境内流行的音乐;其次, 对时间做了限制——当代。原因有这么几点:1) 笔者通过上课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听华语歌, 包括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港澳台流行音乐以及华人华侨流行音乐等用“中国话”演唱歌曲的均在此范围内;2) 笔者认为根据流行音乐的性质, 只要是当时收到大家喜爱的、广泛流传的都可以称为流行音乐的角度来看, 在抗日战争时期到新中国的建立这期间的我们通常称为“红色歌曲”的歌也可以称为流行音乐, 但这并不属于当代大学生广泛欣赏的流行音乐, 故对时间也进行了限制。

我们将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流行音乐自身具备的属性上进行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知

如果在校园中进行“我所知道的流行音乐歌手”询问调查的话, 笔者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会说出好几个歌手的名字, 如:周杰伦、林俊杰、田馥甄、薛之谦等。可见流行音乐在学生中的传播之广泛, 笔者在我校担任公共选修课《流行音乐赏析学唱》的主讲教师, 期末考试选择了由学生自行选歌, 以独唱或者合唱 (不得超过5人) 的方式进行随堂考核。120位学生中, 只有1人选择了英文歌, 其余118位学生选择了华语歌。在华语歌中, 民谣、校园歌曲、港台流行音乐等占大多数, 还有一些原创“网红”歌曲也有同学涉及, 值得惊喜的是有部分同学在考试中选择用吉他“自弹自唱”、对歌词进行改编等方式重新演绎。可见当代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接受度很高, 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这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是分不开的。

1. 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度较高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群体,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是不容置疑的, 流行音乐自然不例外。具一项调查显示, 流行音乐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部分学生主要是通过手机、电台、网络、MP3等形式来收听音乐, 在我校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情况下, 部分音乐在线收听流行音乐其实是不收费的 (由于版权问题音乐下载需要付费, 在线收听免费) , 所以听音乐的成本相对较低。

随着手机软件的发展, 在手机K歌似乎已经成为潮流。学生们已经很少去KTV唱歌, 更多的选择在手机上, 用收音设备进行录制, 并将满意的作品发布在互联网上,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个手机软件来收听并评论。例如手机App全民K歌:这个软件是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们推荐的, 在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软件有以下好处:1) 对演唱者总体演唱情况进行几个档次的评价, 有了具体的量化分数, 方便同唱一首歌的人们进行比较, 也刺激了演唱者继续练习提高演唱得分;2) 演唱完毕后可以对刚才演唱的歌曲进行检验, 客观认识到自己唱的好不好, 哪里唱的好, 哪里唱的不好;3) 学生能跟着伴奏带针对某一问题反复练习;4) 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首乐曲, 趣味感增加;5) 互动性强, 是一种新型社交。

2. 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增强

流行音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所以受到批判,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流行音乐大多表达个人情感, 这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并不和谐。而今情况却又有不同, 现在大学生提倡思想解放, 他们更多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情感, 追求“个性”, 思考“我是谁”“我将成为一个什么养的人”, 在不断强调自我的过程中, 有些摸不清的感觉, 表达不出的情感通过流行音乐在心理感知及情感上的契合, 更让大学生们发出:“这首歌简直是为我写的”的感叹。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王思琦教授在“‘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点”一文中写道:流行音乐在意识形态上多为“非主流”的表现, 说其“非主流”主要表现在它更多强调娱乐功能, 感官刺激功能与游戏功能, 相应的淡化了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表现内容多为爱情、成长、灰色人生等主题, 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主旋律、权威话语) 反差较大, 在一些音乐 (例如摇滚乐) 中, 甚至会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宜提倡的反文化势态。流行音乐更多是从个体情感出发, 满足个体的情感要求。例如在毕业时, 学生们都会唱《朋友》:“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无声无息的你, 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 如今再没人问起……”以表达对兄弟情的珍惜;《同桌的你》:“明天你时候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表达对一起经历的时光的感怀;等, , 失恋了唱《可惜不是你》:“可惜不是你, 陪我到最后……”, 恋爱了唱《说爱你》:“我的世界, 变得奇妙更难以言喻, 还以为, 是从天而降的梦境……”可以说:总有一首适合你!流行音乐往往取材贴近人们的生活, 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 所以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 中国流行音乐旋律感强, 唱起来朗朗上口, 比起民族唱法等需要进行专业训练的歌曲唱法来说, 确实要简单的多, 即使是没有演唱经验的人也是可以唱出来的, “门槛”如此底, 受众自然广泛。

3. 大学生的审美需求

中国城市流行不仅仅在唱法上贴合大众, 在感官刺激上也让人“欲罢不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演唱者的高“颜值”。在这个“小鲜肉”“小花”霸屏的时代, 学生们本能对“美好的事物”驱使, 除了喜欢听歌以外, 还喜欢看。成为这些“小鲜肉”“小花”的“粉丝”。2) 华丽的舞美为流行音乐增光添彩。随着湖南卫视的2005年《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的热播, 让大众认识到:原来成名离我们这么近, 大批音乐互动类的选秀节目井喷式增长。进入2016年, 《我是歌手4》《中国好歌曲3》等节目相继收官, 《对口型大战》《看见你的声音》《谁是大歌神》《我想和你唱》等节目马不停蹄接力, 《盖世音雄》《跨界歌王》等蓄势待发。随着竞争的白热化, 中国音乐选秀节目不仅在选手的选拔上下功夫, 在舞美、灯光、音响、乐团伴奏、伴唱、伴舞方面都相当专业。势必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也同样享受一场视觉盛宴。这点也算是符合当代大学生对时尚的认知。

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流行音乐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流行音乐

不可否认, 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们只有在客观认识到其利弊, 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1. 积极方面

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正向的音乐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例如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歌词直指人心, 给人力量, 点明了生活态度。另外, 流行音乐又可以起到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的作用。流行音乐作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产物, 能更贴近人们内心的情感变化。当他们内心因为受挫情绪出现波动的时候, 适当的听一听流行音乐, 可是使内心的情绪得到抒发, 尝一尝流行音乐, 可以使积压的情绪得到释放。第三, 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能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如笔者前文说说, 在考试中, 有些同学对音乐进行重新整理后, 更改歌词重新演绎, 例如:将《北京欢迎你》改为《郑航欢迎你》, 歌词更贴近实际生活, 而且也体现了同学们之间友好, 正向的一种情绪。

2. 消极方面

流行音乐内容所涵盖范围广泛, 多数还是以描写爱情为主, 有些歌词低俗, 例如笔者在一次课堂上要求同学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歌, 有位同学分享的歌曲内容就不是那么积极正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影响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例如:《香水有毒》这类歌曲, 传播的是一种颓废, 不健康的一种生活状态, 还有失恋主题的歌曲, 这种的歌曲容易是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意志消沉, 无心学习, 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另外,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信息多种多样, 各种审美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创音乐也可以在网上随意试听, 这就要求同学们有一定的审美水平, 或者需要有人引导他们, 分辨出适合自己心理成长的音乐。

3. 利用受众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

基于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 我们应当把握好流行音乐关, 将精品引入课堂。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动态的, 受到了社会的发展的制约, 相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音乐”的“高、硬、快、响”而言, 从形式到内容变化可谓是非常大, 现如今的流行音乐不仅仅吸纳了港台流行音乐的元素, 还融入了欧美流行音乐的特色, 流行音乐与高科技的结合也使其更富有魅力。在“全球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 这样的音乐更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笔者认为, 将精品音乐引入课堂, 建立榜样形象, 挖掘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流行音乐可谓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路边的商店在播放;公交车广播里在放, 校园广播在放, 同学们每天被听音乐的次数可能比主动听更多。大学生对流行音乐应当仔细甄别, 应明确听到的流行音乐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提高自己的审美, 多听优秀的流行音乐来激励自己前进。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这样的流行音乐, 引导其发现最美的内涵、美的规律, 让学生主体参与到音乐互动中, 比“严防死守”更有效果。

我们除了呼吁音乐创作者们多创作一些好的歌曲外, 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健全德育机制, 适当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 积极向上的音乐来欣赏。

摘要:作为年轻人的聚集地, 一群“90”后的大学生成为了校园的主人, 他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喜欢新鲜事物, 追赶潮流也乐于表现。笔者在担任相关的课程教授中, 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特别感兴趣, 甚至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何流行音乐会收到学生们的喜爱,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类音乐传达的情感是本文将要进行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流行音乐,大学生,引导

参考文献

[1] 许士红.校园流行音乐与大学生心理的调查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J].南阳师院学生专题, 2012, (11) :133-135.

[2]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 2003, (3) :80-83.

[3] 索振美.流行音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5, (3) :77-83.

[4] 王青耀.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J].中国高校研究, 2006, (3) :74-75.

上一篇: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X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