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实施方案

2022-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培训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农民培训实施方案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以湖南省蓝山县为例,介绍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通过分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蓝山县

作者简介:邓东京(1981一),男,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农村职业教育研究。饶异伦(1951一),女,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和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2006年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并启动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个县1万个村开展培训工作,到2007年已经扩大到31个省600个县2万个村。该项目主要对务农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本研究以湖南省蓝山县为例,立足现实,积极探索能促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更好开展的对策建议。

蓝山县地处湖南省最南端,毗邻广东连州,为湘粤重要之门户,境内山、丘、岗、平区交错,以山地为主,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山区县。南部山岭连绵,盛产松、杉和楠竹等珍稀植物,中北部耕地宽广,土地肥沃,是全县粮食、油茶、茶叶、烤烟、金桔、黄花梨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蓝山县辖6镇9乡358个行政村和5个国有农林茶场,全县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86万人,占总人口的72.85%左右。2007年蓝山县被国家列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日前,该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成立工作机构,切实加强领导。从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以来,政府对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以县委或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局长、财政局长为副组长,农业、财政、畜牧水产、科技、科协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以农业局为主体,农广校、水果办、粮油经作站、植保站、农产品检测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和土肥站8个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共同参与组织的培训体系。(见图1)

(二)择优选定培训机构,确定培训示范村、培训对象及培训教师。以项目为依托,通过“公开、公平、公正”评审择优确定培训机构,选定在农村具有工作基础的农广校、水果办、粮油经作站、植保站、农产品检测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和土肥站为培训机构,并在全县选拔优秀农业技术人员作为培训教师。在确定培训示范村时,项目组充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明显的特色优势;第二,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应;第三,有开展培训的场所或场地;第四,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较强,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高。在选定培训对象时,充分考虑参训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以及接受新技术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结合村委会的推荐,公正合理的进行。

(三)从当地实情出发,围绕主导产业展开培训。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组织实施,根据该县的农业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选定35个村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把养鸭、种桑、养蚕、早熟梨、葡萄、西瓜、梨子、药材、茄子、养鱼、烤烟、优质稻、柑桔、养猪、香芋栽培、蔬菜、养牛、养羊等做为2007年新型农民培训的主导产业(见表1)。培训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确定每个村40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的农民作为基本学员,开展系统培训,使他们成为扎根农村的农民技术员、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波及效应,达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目的。

(四)以农民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显成效。在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项目承接机构通过实地调查,从农村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把27个进村培训教师直接与35个示范村挂钩,并确定不同村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则进村办班,通过集中培训、“田间课堂”等培训方式,开展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技术指导,并编写了《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教材包含种植和养殖35项实用技术共20余万字,印刷5000册,全部免费发放到各示范骨干学员和外围学员手中。据调查,平均每个村作15堂知识讲座,作15次田间现场指导。日前,该县已经建立了10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0万担优质烤烟基地,并在塔峰、祠市、大麻等地,建立了十大蔬菜基地,在毛俊、大洞等地区建立了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基地的建立,规模化种植、养殖的实施,先进技术的推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以源头村为例,2007年该村香芋种植面积达300多亩,按每亩成本400-500元计算,当地农民每亩可获得2000元左右的经济收益,可实现农民平均增收200元;再如广车村,是一个早熟梨专业村,被列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以来,全村共有早熟梨面积600亩,全村50%的农民都有5-10亩梨园,每亩梨园产值都达到了2000元左右,较2006年每亩平均增加产值达400元,人均增收300元。

(五)按照项目管理要求,有序组织,科学管理。该县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的项目管理办法制定了《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培训学员的管理,项目办公室与承培单位、承培单位与教师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培训示范村个数及各村培训人数、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并严格执行培训工作月报制度,加强项目的监督检查,定期不定期检查培训情况,对参加培训的农民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并在开展的示范村中采用末位淘汰制,淘汰少数不利于产业发展、培训效果差的村,如今年该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就增加到40个,并采用淘汰制度,淘汰2007年培训效果不佳的3个村,给想参与此项目的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提高了各村参与的积极性。

二、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受训农民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农村后续力量堪忧。在对基本学员的遴选中,尽管对年龄、文化程度、常年务农时间、家庭产业状况等条件作了大致的规定,但在留守农民中选择学员的范围十分有限,仍然不能改变受训农民素质整体偏低的现实。据调查,参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农民年龄大部分在40-60岁之间,其中40-50岁占41%,50-60岁占56%,而且大部分参与培训计划的农民为初中文化程度,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有1.5%。由于参训农民基础差、整体素质偏低和年龄偏大,一方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抗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投资的意识弱,可能造成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情况,不能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到产业发展上;另一方面,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青年农民少之又少,影响了农村后续力量的培养。

(二)培训总体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为了保障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补助资金,对培训示范村按每村l万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补助。以蓝山县为例,2007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有35个村,则能够得到中央财政补助的有35万元,据调查,该县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下拨的这部分资金,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责任到村的培训教师和参与培训的专业农民在培训过程中所需开支都来自于中央财政的补助,按每个村40名学员计算,一共有1400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则分摊到每个学员头上的钱只有250元,与湖南省平均每人430元的培训标准相差甚远,同时该县担任技术指导和教学的教师共有27人,按每个进村教师每村补助3000元计算,每年所需开支81000元,再加上培训机构用于与培训直接相关的教学耗材、培训资料、购买培训证书等方面的支出,可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相当紧张,故对于学员提出的多请些外面的专家、种养能手来讲课,组织学员代表走出去参观、学习,进行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现场指导等需求无法满足。

(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后续跟踪监督、评测力量缺失。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一般实施年限为三年,而面对广阔的农村,广大的农民,三年似乎尤显其力度不够。而且培训后对培训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性问题和收益率,特别是培训对农业生产、农业收入的贡献大小,尚无准确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何况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受结构调整、市场波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即使采用了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在短短的一年的培训期内,也未必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没有进行持续的科技培训和跟踪比较,是难以科学衡量农业科技贡献比值的,培训效果也无法进行定量评估。

三、完善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青年农民参与培训项目。通过县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发布有关新型农民培训信息,广泛动员农技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特别是要调动好青年农民的积极性。针对当前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到城市务工,农村现有劳动力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后续力量不足等新情况,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必须要对症下药,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把科技理论同当地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多开展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而且建议培训部门适当对参训者进行误工补助,比如说每天补助10—15元,同时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时候,应该增加农民对风险意识和抗击自然灾害知识的培训,让农民能够增加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投入力度,拓宽培训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应该加大对培训经费的投入,除中央财政补助之外,县政府应适当根据本地区的实情,增加本地财政的投入,扩大农民培训面,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温暖。相关部门可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鼓励措施,筹集社会资金进入农民培训领域,如通过减税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来,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民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

(三)为了切实提升培训的质量,建议县政府及培训部门应加强对培训过程的全程监控。不但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监督,落实责任到人制度、开展跟踪管理、实行分级监管、强化公正透明、做好通报奖惩制度,而且也要加大对师资的监督和培训结束后培训效果的评估,成立农民培训质量监控小组,依据一定的培训质量标准,对培训效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的年限虽然是三年,但对整个培训绩效的跟踪和评估应该站在发展的高度适当延长其跟踪评估年限,这样才能更好检测出农民科技培训带来的收益率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2007年蓝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lanshan.gov.cn/article.html?Id=81865/[EB/OL].2008.6.

[2]湖南农业信息网.湖南永州蓝山农业产业化硕果满枝.http://nc.mofcom.gov.cn/nes/P1P431127I2645719.htm1/[EB/OL].2007,9.

[3]唐正生.蓝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回顾与展望[J].农业开发研究.2008,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文告.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J].2007,5.

作者:邓东京 饶异伦

第2篇: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实施路径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着供需失调、质量不高等问题。需求侧管理方法导致在培训内容、层次、方式、周期和服务等方面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引发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文章提出了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路径:从培训向培育、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办与市场调节并重转型;以有效供给为核心,改革农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从效率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创新农民教育培训“互联网+”行动,实施精准服务,创造新供给,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提质与增效。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要求。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项服务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准公共产品服务,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刘剑虹率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组对全国15个省(直辖市)100多个乡村约一万名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高达89.3%的农民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有51.7%的人认为没效果,只有47.5%的人愿意或希望继续参加教育培训。可见,我国大规模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成效均存在较大问题。从培训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深入研究长期以来我国需求侧管理思想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路径,对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需求侧管理主导农民教育培训的审思

自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各级政府、各类机构与社会团体积极组织或参与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的培训供给体系。农民教育培训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服务,广大农民是“消费方”,他们的需求直接影响农民教育培训服务的供给。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存在明显的需求侧管理特征。

需求侧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市场的强力干预,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加大投入、刺激消费,来扩大培训规模与范围。各级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产品服务的消费。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组织大规模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二是加大基层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学校(如市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农广校、乡镇成校等)的投入,并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办学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三是通过发行培训卷、全额或差额补助培训经费等方式,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教育服务,促进培训消费。

然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侧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方在发展与完善培训服务产品上的积极性。为追求规模业绩或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一些主办方缺乏提高培训质量或开发具有创新性、高适应性农民教育培训产品的动力,更倾向于“避重就轻”地开展一些所謂“短、平、快”(即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培训项目。有些农民培训机构为完成任务,甚至出现严重的“摊派”生源现象。这些缺乏针对性的短期项目无法适应农民培训需求的多样性、持续性要求。需求侧管理方法导致的农民教育培训“有效供给不足”引发了“有效需求不足”,进而严重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二、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供给结构性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内容、层次、方式、周期与服务等方面。

一是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不对接、甚至相互脱节。农民需要农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技术、管理知识、创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目前培训主要集中于农业种植、养殖生产技术方面,无法满足农民技能提高、素质提升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需求。

二是培训层次不合理。培训以初、中级层次的农业生产知识、技能为主,停留在传统种养殖技术层面,对新近发展的标准化、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推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高层次内容涉及不多。这不利于高层次、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三是培训方式不适当。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而目前农民教育培训主要采用面授方式,缺少实践性教学,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另外,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推广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力度不足,也使培训缺乏便利性、灵活性和延展性。

四是培训周期不合理。未能根据目标要求设定合理的周期,组织农民开展较长周期、相互衔接、可持续的项目培训。大多数培训定在1~2天,除去来回路上的时间,实际培训时间少之又少,农民学员在这么短的时间很难学到新技术、新知识。

五是供给要素、服务形式等结构失衡。首先,培训中高端讲师不足,且不少培训讲师缺乏实践经验;其二,培训教材建设滞后,教材类型、品种、层次结构不够合理;其三,农民教育培训主要由政府出资,较少采用市场调节。这不利于满足农民多样性的培训需求。一般政府项目完成,培训就结束了,这也影响培训的可持续性。另外,对农民教育培训内涵的理解局限于培训教学实施过程,忽略了前期需求调研对培训效果的重要影响与培训后续服务对培训成果落地的重要作用。

三、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施路径

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加大对农民培训资源投入的同时,继续从资金、税收、行政管制等方面放松对农民教育培训供给的约束,降低供给成本,解除对培训资源的供给抑制,着力解决农民培训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通过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供给结构调整,扩大培训的有效供给,提高培训供给对农民培训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高培训供给效率,提升培训效益,并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具体来讲,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要从培养模式、供给方式上进行转型,从培训资源开发、培训评价体系上进行改革,从实施“互联网+”行动、提供精准服务与创造新供给入手开展创新。

(一)转型

1. 从培训向培育模式转型

实现农民素质与技能提升培训目标,需要一个较长周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培养模式转型:一是转变教育培训理念。从培训知识与技能转变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并举,覆盖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二是转变教育培训方式。从推进办班到育人的转变,采用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推广“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培训方式。围绕产业发展,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主线,实施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实现产业周期全程覆盖。推行送教下乡模式,提高培育参与性、互动性,提升实践性。三是拓展培训教育内涵。将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内容扩展到从农民学员需求与学情调查开始,涵盖教学过程、知识和技能转化、后续服务整个过程,进一步丰富农民教育培训内涵。当前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现了从培训向培育模式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说明了从培训向培育转型的必要性。

2. 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办与市场调节并重转型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培训需求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变动性、隐含性特征,农民教育培训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需求特点。而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主要由政府提供,缺乏市場调节的重要补充,这势必会影响有效供给的形成。要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培训效果,必须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办与市场调节并重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在保证对基础性、区域性、产业差异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供给的同时,充分考量农民学员承受能力,积极引导与鼓励社会办学机构开展市场化农民教育培训。政府则可以采取资金补贴、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农民培训办学机构的发展。例如:浙江省推出的农民培训劵试点,让农民持政府发放的培训劵到指定培训机构去享受免费或优惠培训待遇。这种方式既发挥了财政补贴的效果,又保证了农民对培训项目的选择权,真正做到按需消费,提高了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公益性、盈利性兼顾的方法,可以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多元主体结构的形成。

(二)改革

1. 改革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开发与投入方式

目前,农民教育培训主要由政府免费或优惠提供,农民为培训直接支付的费用相对较小,为培训付出的机会成本成为他们考量是否参与培训的主要因素。培训主办方要尽可能开发出更合适的农民培训项目或产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降低他们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改革培训资源开发方式,实现从统一化、标准化培训项目课程向更适应农民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方向发展。改革当前政府主办的培训资源投入方式,逐步向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这可以充分发挥各类办学主体优势,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培训资源配置水平。

2. 改革农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

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民培训项目开展具有导向作用。2014 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对培训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等次、结果应用等做出明确规定,对培训项目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但是,不难看出,《办法》重视培训条件建设与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培训效果主要体现在培训规模与农民对培训实施过程的满意度上。国际著名培训评估专家柯克帕特里克指出,70%培训的失败是由于学员因为自身与环境的因素未能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应用到工作中去,没有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转化。可见,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并不仅仅体现在培训实施过程的绩效上,还受培训后续支持服务等因素影响。当前农民培训存在重效率与过程的规范性、轻后续服务与最终效果的倾向。这具体表现在主办方一般以培训数量规模等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忽视相对困难、周期较长的培训效益评价。通过改革与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加强对培训效益的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有效,满足农民发展、农业增效的要求。农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培训项目层次体系,解决由于培训重教学实施轻后续培育环节的服务类型结构不合理问题。

(三)创新

1. 创新农民教育培训“互联网+”行动

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互联网+”行动,一方面能提高农民培训信息传播效率。由于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多样性与培训主体信息传播渠道效率问题,往往存在培训信息的不对称现象,造成供需错位。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效率上的优势,提高培训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使农民的培训需求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培训主办方,而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又能及时传递给有相应需求的农民。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传播效率。开发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课程,将高水平、高质量的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知识技能,通过互联网进行高效传播,既能极大地弥补面授时间不足带来的问题,又能通过网上咨询答疑等,提供培训后续服务,逐步实现从农民培训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转化。

2. 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精准服务

针对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培训内容和需求脱节的问题,要以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驱动培训方式创新,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运作模型,加强运行过程监控。通过需求的精准识别,流程的精准设计与实施、效果的精准评价、后续服务的精准对接等,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培训供需的精准度,提高培训有效性。通过规范与优化培训过程服务与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整合资源提供后续服务或增值服务,提高培训附加值。

3. 以创造新供给激活新需求

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自身的需求认识与表达往往存在不够准确与深入的现象,这会造成培训供需错位。根据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理念,培训主办方应该不断创造新供给,激活农民潜在需求。在培训项目设计时,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拓展农民的视域,激发农民的创新活力,使农民认识到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领域,进而形成创新发展需求。例如,引导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营销的观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建设的转型,产生诸如休闲农业、虚拟农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发展方向。

总之,遵循“转型、创新和改革”的思路,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可以逐步解决在内容、类型、周期、资源投入与开发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提质、增效,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建设的转型。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作者:许兴苗

第3篇:关于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是提高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重要方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更好更快地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社会问题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技能 培训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将成为我国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意义

要实现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最有效的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途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目的是使农民工通过学习新知识、提高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实现有效就业和增加农民工收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能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引导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合理、有序、有效转移,引导农民工技能致富;通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更好更快地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农村改革奠定基础。通过订单培训等模式,使经过培训后的农民工做到学有所用,把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根据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更容易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和社会生产效率。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农民工还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另外由于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2.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传统培训学习时间过长,提高了农民工的学习成本。没有考虑到农民工培训的特殊性,培训内容老旧过时,教学设备老旧与农民工工作设备有差距,不能与农民工实际工作结合,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

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有些地方对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职业培训是企业和农民工自己的事情。没有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对促进城镇化建设和农村改革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办法

1.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

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分析要从几个层面入手:根据本地区行业特点,分析企业用工情况,立足企业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以需定训,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内容。

2.创新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服务

采取正规的技能教育和短期的技术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要克服传统职业教育重视正规学历教育而忽视短期技术技能培训的弊端,调整办学思路,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分布广泛、办学灵活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贴近实际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需要。

另外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培训定位于培养有技术的农民工。要注重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既要传授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还要传授一些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知识,使农民工既学到实用技能,顺利就业,又拥有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利益。

3.职业技能培训要与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相结合

随着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步实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农民工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并与国家就业岗位准入制度结合起来,使农民工在参加完职业技能培训后,就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便于农民工就业。

4.建立就业指导机构,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做后盾

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与发达地区企业和劳动部门建立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用工信息和对技能的要求。与用工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实施订单培训,签订培训合同,满足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及时就业的需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最重要方法,对于促进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改革意义重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统筹计划,认清培训的重要意义,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王朝明.城市化:农民工边缘性贫困的路径与治理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5(3).

(作者单位:邹城市技工学校)

作者:刘瑞

第4篇:失地农民培训实施方案

***市***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目的,将实现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以乡镇、村(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创新机制、拓宽渠道、优化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促进失地农民中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人员充分就业。

二、工作目标

以《***市进一步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意见》(**政办发„2012‟***号)文件精神为抓手,落实积极的就业培训扶持政策、强化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服务平台机构、实施困难援助、拓展就业培训空间,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就业,有步骤地实现乡镇、村(社区)失地农民充分就业。重点解决2006年以来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对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优先安排,对适龄且有就业愿望的失地农民实行100%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失地农民就业率达90%以上,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

三、具体措施

(一)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1、将失地农民纳入失业登记制度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为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就业再就业政策。

2、把一户有2人以上适龄劳动力未就业的困难家庭,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为其开展技能培训,使之早日实现就业。

3、发挥和利用社区潜在的就业空间,大力开发托老托幼、快餐配送、家庭护理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和社区保安、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及社区管理服务岗位,安置失地农民就业。

4、积极为失地农民创业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以个体、合伙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

5、对有转移就业愿望并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失地农民,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其转移就业,并通过劳务输转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二)加强失地农民培训。

1、凡辖区内因国务院或省政府依法批准征地后,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农用地,转为城市居民并在劳动年龄段内的有培训愿望的失地人员均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所需资金有财政部门提供。我区将根据失地农民特点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加强对劳动年龄段内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指导辖区技工学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实训,突出操作训练。

2、培训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就业为宗旨。根据我区经济发展走向,将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导向定位于第

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特别是对他们进行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培训。

3、采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举办具有特点、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合作,把技能培训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结合起来;三是与招用失地农民的企业合作,企业参与培训,将培训课堂搬到企业。四是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的“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培训方式 。五是采用学校下单、企业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培训及“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的“联动型”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六是引导失地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其自主创业能力。通过一定时期的技能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至少掌握一项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4、通过加强宣传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通过政策宣传,进一步转变失地农民的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失地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积极创业的先进典型,从而使失地农民从传统的“精英主义就业观”转向“大众化就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

四、跟踪服务

(一)制定安置就业和跟踪服务的工作规程,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工作。

(二)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选送人员、免费培训鉴定、职业介绍、劳务派遣、跟踪管理六个“一条龙”服务,将培训人员纳入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国家就业方针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双向选择,优先推荐就业。

五、职责分工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户口所在地的乡(镇)政府组织实施。各乡(镇)政府和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统计局、区地税局、区工商局、区监察局等部门确保必要的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各有关部门应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把工作做细做实,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长效机制。

第5篇:失地农民培训实施方案

***市***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目的,将实现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以乡镇、村(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创新机制、拓宽渠道、优化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促进失地农民中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人员充分就业。

二、工作目标

以《***市进一步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意见》(**政办发„2012‟***号)文件精神为抓手,落实积极的就业培训扶持政策、强化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服务平台机构、实施困难援助、拓展就业培训空间,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就业,有步骤地实现乡镇、村(社区)失地农民充分就业。重点解决2006年以来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工作,对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优先安排,对适龄且有就业愿望的失地农民实行100%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失地农民就业率达90%以上,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

三、具体措施

(一)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1、将失地农民纳入失业登记制度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为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就业再就业政策。

2、把一户有2人以上适龄劳动力未就业的困难家庭,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为其开展技能培训,使之早日实现就业。

3、发挥和利用社区潜在的就业空间,大力开发托老托幼、快餐配送、家庭护理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和社区保安、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及社区管理服务岗位,安置失地农民就业。

4、积极为失地农民创业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以个体、合伙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

5、对有转移就业愿望并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失地农民,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其转移就业,并通过劳务输转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二)加强失地农民培训。

1、凡辖区内因国务院或省政府依法批准征地后,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农用地,转为城市居民并在劳动年龄段内的有培训愿望的失地人员均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门负责,所需资金有财政部门提供。我区将根据失地农民特点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加强对劳动年龄段内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指导辖区技工学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实训,突出操作训练。

2、培训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就业为宗旨。根据我区经济发展走向,将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导向定位于第

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特别是对他们进行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培训。

3、采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举办具有特点、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合作,把技能培训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结合起来;三是与招用失地农民的企业合作,企业参与培训,将培训课堂搬到企业。四是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的“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培训方式 。五是采用学校下单、企业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培训及“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的“联动型”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六是引导失地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其自主创业能力。通过一定时期的技能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至少掌握一项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4、通过加强宣传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通过政策宣传,进一步转变失地农民的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失地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积极创业的先进典型,从而使失地农民从传统

的“精英主义就业观”转向“大众化就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

四、跟踪服务

(一)制定安置就业和跟踪服务的工作规程,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工作。

(二)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选送人员、免费培训鉴定、职业介绍、劳务派遣、跟踪管理六个“一条龙”服务,将培训人员纳入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国家就业方针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双向选择,优先推荐就业。

五、职责分工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户口所在地的乡(镇)政府组织实施。各乡(镇)政府和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统计局、区地税局、区工商局、区监察局等部门确保必要的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各有关部门应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把工作做细做实,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长效机制。

第6篇:新型农民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条主线,以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为工作方向,以劳动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工作重点,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拓宽农民眼界思路,提高农民学科学,力争通过轮训使全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村开设专题讲座5场次

邀请区委党校,司法局(所),执法单位相关单位开展普法讲座3场次

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指导观摩5场次

三、培训对象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

四、培训内容

重点培训农民价值观

普及农村法律法规

注重农民技能培训

五、培训形式

1、举办培训班。就单项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进行培训,让受训人员牢固掌握、熟练运用。

2、开展基层巡回讲座。在村举办专题讲座,让受训人员掌握知识要点和技术要领。

3、典型示范。积极引导现有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成功典型参与全市农民科技培训,充实师资力量。同时依靠典型带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信科学、学科学、用科技的热情和积极性。

4、现场指导。农业局牵头、结合村农业站,安排农业技术人员或聘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开展现场技术指导。

六、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1日―2012年2月15日)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制定方案、成立组织、制定计划、安排课程、组织师资、购置资料、确定场地等。

2、培训阶段。(2012年2月16日―2012年2月29日)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圆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3、总结阶段。(2012年3月1日―2012年3月5日)。全面总结培训阶段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收获的经验以及今后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打算和建议。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培训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成立培训实施小组。

2、加强责任落实。为保证本次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培训实施小组按照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积极配合,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准备讲座场地和设备,做好参训农民的登记和资料发放,使大培训活动收到最佳效果。

3、加强宣传。大力宣传科技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先进科技典型和工作典型,努力营造广大农民群众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传科技的浓厚氛围。

第7篇:农民教育培训方案

工作方案是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做了最佳安排,并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导性粗线条的筹划,是应用写作的计划性文体之一。在现代领导科学中,为达到某一特定要求决策助理人员高瞻远瞩,深思熟虑,进行周密思考,从不同角度设计出多种工作方案,供领导参考。以下是由

为全面加强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教育管理,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乡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孟办发〔2011〕125号)要求,结合景信乡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功能,提升培训能力,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文明诚信、知法守法的新型农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培训对象;以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科技文化“三进村”为主要培训内容;以培训农民掌握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授课到组、指导到户、培训到人,着力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努力营造“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和谐新村”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乡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体培训任务是:在2011年内完成全乡所有村组干部和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民群众的轮训工作。其中,以村为单位,完成村组干部教育培训5期,培训人数240人次;以自然村为单位,完成农民教育培训56期,培训人数5000人次;完成劳动力就业培训250人次。

三、培训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培训。按照各村组农民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分布和存在突出问题等实际情况,区分不同的培训对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

(二)注重实效,方便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设立流动课堂,采取村组就地培训,交叉巡回授课等贴近、方便农民的培训方式,将培训重心下移,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

(三)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在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乡党委的统一安排,以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发挥各涉农部门的技术优势,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整村推进,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开展。

(四)长短结合,灵活高效。长训短培相搭配,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注重寓教于乐,丰富培训内容,活跃培训形式,保证农民培训取得实际效果。

四、培训内容

(一)强化法律法规培训。以社会治安、禁毒防艾、民族宗教、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计划生育等法律法规培训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搞好法制宣传,增强农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利益、化解矛盾的观念。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愿望和诉求,保障自身权利,激发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民。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训,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群众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全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

(三)开展农村政策培训。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现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掌握和运用政策的水平,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四)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时重点抓好良种良法推广、病虫草鼠害防治、农业设施应用与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引导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向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和青壮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五、组织领导

范文网[CHAZIDIAN.COM]

为切实加强全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景信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 长 ××× 乡党委书记,宣讲团团长

副组长 ××× 县禁毒防艾办主任,宣讲团副团长

成 员 ××× 乡党委副书记,乡挂钩联系朗勒村领导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乡挂钩联系景冒村领导

××× 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乡长,乡挂钩联系勐白村领导

××× 副乡长,乡挂钩联系回俄村领导

××× 副乡长,乡挂钩联系糯各村领导

××× 乡派出所指导员,宣讲团成员

××× 县疾控中心医生,宣讲团成员

×××县林业局工程师,宣讲团成员

×××县人事局科员,宣讲团成员

××× 县进修学校教师,宣讲团成员

××× 乡宣传干事,宣讲团成员

××× 乡林业站长,宣讲团成员

×××乡农业站站长,宣讲团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党政综合办,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罗娇同志兼任。

六、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12月15—22日)。成立乡村两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制定初步工作方案,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授课等相关细节进行探讨、分析,召开乡级动员会议。

(二)村组干部培训阶段(2011年12月23日—2011年3月)。以村为单位,组织开展村组干部脱产培训(对象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八在员”,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小组干部)。

(三)农民教育培训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1月)。认真总结村组干部培训经验,教师队伍进村入组,以自然村为单位,有计划、分步骤地全面开展农民教育轮训。

(四)总结验收准备阶段(2011年12月)。梳理总结,建档备案,抓好迎接县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并积极探索建立全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七、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级负责。乡党委为此项工作的责任和实施主体,在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农民的宣传发动和培训的组织、服务等工作。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组挂钩联系领导和村党总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为确保工作落实,各村党总支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担子的工作格局,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二)宣传动员,营造氛围。各站所,各村要把宣传动员放在农民教育培训的首要位置,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导农民群众支持教育培训、参与教育培训,努力在全乡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舆论氛围。

第8篇: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

省农委 省财政厅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训对象,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3年,全省计划培训新型农民4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阳光工程培训”)3.5万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35.5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万人。计划培训种养大户和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涉农企业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万人,占总任务数的50%。各类培训任务安排向省定的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和自然村倾斜。

二、实施内容

(一)分类型分对象开展培训

1. 阳光工程培训。主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包括种植业生产服务人员、畜牧和渔业生产服务人员、兽医服务人员、农机服务人员、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等6大类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中突出培训植保员、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沼气工等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通过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劳动者。

2.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包括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村级农技员等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其中突出培训种养和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营管理、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通过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科学种养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3. 农民创业培训。主要面向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农民创业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其中突出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农民创业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主要是创业理念、创业技巧、经营管理和相关专业技术等。通过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创业发展能力,促进创业就业,培养造就一批农业农村创业人才。

阳光工程培训,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年度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等执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按照《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皖农科„2012‟58号)等执行。

(二)分类型差别补助

1. 阳光工程培训。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时间一般累计约4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65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人均约600元(按2012年中央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3年中央补助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市、区)配套每人50元。 2.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补助标准为人均44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人均340元,市、县(市、区)配套每人100元。

3. 农民创业培训。培训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实践学习和跟踪指导服务五个环节,集中授课时间(包括创业设计)不少于4天、市场考察1-2次(2天)、实践学习5天、指导服务3次。补助标准为人均133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人均1230元,市、县(市、区)配套每人100元。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与部署(2013年1-2月)。开展调查研究,落实培训任务。各地结合实际,招标认定培训机构,制定并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1. 摸清培训需求。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各市和省直管县申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

2. 组织申报项目。省农委、省财政厅根据各市和省直管县申报培训需求计划情况,确定并下达全省培训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3. 认定培训机构。各市、县(市、区)农委和财政局根据本地培训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公开招标、择优认定培训机构,并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4. 制定实施办法。各级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围绕农业农村工作中心任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年度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办法,全面部署培训工作。各市和省直管县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办法需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备案。

(二)实施与验收(2013年3-11月中旬)。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年度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皖农科„2012‟58号)及本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规范组织实施和管理。

1. 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合同和分类培训内容,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经市、县(市、区)农委批复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2. 确定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进行培训政策和招生宣传。充分发挥乡镇和村“两委”的力量组织生源,采取农民自愿报名的形式确定培训学员。

3. 落实培训教师和教材。择优选聘培训教师,确保培训师资质量。根据培训需要,科学选用培训教材,确保教材质量,并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省统编培训教材和一份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

4. 集中授课与实训实践。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办班,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原则上每班(期)不超过100人,其中创业培训每班(期)不超过50人。各类培训都要在开展理论培训的同时,安排学员到实训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给予现场指导。

5. 督查与验收。开展项目检查,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及时研究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市、县(市、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各市、县(市、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的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三)总结与评价(2013年11月下旬-12月)。各市、县(市、区)农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对项目资金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各市和省直管县要形成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评价报告,并连同各项目县(市、区)的审计报告报省农委。省农委按照省民生办要求,组织对各市和省直管县进行年度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农民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把新型农民培训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各级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议事协调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上下联动的培训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组织领导、目标责任合同、管培分离、项目公示、台账管理、培训报告、监督检查、项目验收、档案管理、电话举报和资金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动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规范化、制度化实施。

(二)注重能力建设。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条件。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切实增强师资力量。加强教材建设,建立以省统编教材为主,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为辅的教材建设格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各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协作共建新型农民培训实训基地,适应农民学习技术技能需要。规范培训内容,阳光工程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分类培训规范执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按照省农委印发的《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分类培训内容(试行)》(皖农科„2011‟128号)执行,对暂未统一制定培训内容规范的,可结合实际,自行安排培训内容。

(三)强化项目监管。坚持实行第一堂课制度,县(市、区)项目管理部门安排人员到培训机构举办的每期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坚持不定期开展检查,各级项目管理部门不定期深入培训机构指导和督查培训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坚持抓好项目验收,确保项目实施到位。坚持抓好考核评价工作,实行日常考核评价和阶段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全省重点组织开展中期和年终两次考核评价活动。

(四)创新培训工作。一是围绕需求培训。紧密围绕粮油棉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培训。二是选准培训对象。充分尊重农民参训意愿,将参训积极性高、有一定接受新知识能力的农民作为培训对象,提高培训有效性。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与跟踪指导扶持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训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

(五)做好总结宣传。重视新型农民培训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切实做好月度统计和总结报送工作。各市于每月1日前将上月度项目进展情况报省农委,同时将阳光工程培训进展录入阳光工程监管网,并于6月25日、12月1日前分别将项目实施半年和全年工作总结报省农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政策和培训成效,特别是培训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美好乡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的成效,努力营造新型农民培训良好氛围。

第9篇:农民工培训方案

为了保证金凤区泾龙安置区二标段工程有序的开展工作,使农民工素质、技能、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本方案。

一、

培训目标、目的

1、 使农民工的技能、素质、质量及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2、 为本项目施工质量达到合格做好基础工作。

3、 确保安全无重大伤亡事故、机械事故,轻伤摔控制在千分之三以下。

4、 教导农民工文明施工,为创建文明工地打好基础。

二、

组织机构及制度

1、 制定培训管理制度,成立管理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将其分解到人,落实责任,考核到人。

2、 工人进场前及变化工种人员必须进行培训和三级教育,并做好培训活动记录,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小时,培训后进行考试,成绩合格者,建立“三级”教育安全卡,受教育人签安,归档管理以备检查。

3、 每月进行一次安全及质量教育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2-4小时,由工地主管领导组织质量及安全总结,并评比。名列前茅者奖励,靠后者给予警告,并做好活动记录。

4、 各班组每月进行一次质量及安全日活动,活动时间为1小时左右。由班组长组织学习相关的质量及安全知识。并总结上周的安全生产及质量情况,布置本周安全工作及质量控制工作。

5、 对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员(包括电工、焊工、架子工、起重工、信号工等)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持上级主管部门频发的上岗证后,方可进行上岗作业。

6、 培训时间和地点施工现场,场前培训及半前质量、安全培训,一周一次质量安全活动,一月评比一次。

7、 培训教育制度

a、 凡新吸收或调换工种的工人,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入队作业。 b、 特殊工种工人必须参加建设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c、 要结合相应的质量及安全规范、规格要求,每月进行一次质量、安全质量考核,并建立考成成绩档案。

三、

培训教育主要内容

1、安全生产法规、安全生产常识

2、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3、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中的权利和义务

4、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常见事故的预防

5、危险源辨识、个人防护和自救方法

6、事故现场紧急疏散和应急处置

7、安全设施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8、职业病预防、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分析

四、培训对象

来自本施工现场的所有农民工(包括门卫、后勤)。

五、组织与实施

1、 由项目部负责人任组长,由现场生产负责人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每次学习培训内容根据各工种的特点而定,上报监理工程监督部门。

2、 由项目部负责人实施施工现场农民工的培训执行情况,要求农民认真学习、全员学习。由监理单位监督项目负责人的执行情况,做到人人学习、个个培训,做一个合格的施工人员。

六、培训人员计划

现场施工人员65人

上一篇:防汛安全教育教案下一篇: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