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实施方案

2022-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型农民培训实施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新型农民培训实施方案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以湖南省蓝山县为例,介绍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通过分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蓝山县

作者简介:邓东京(1981一),男,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农村职业教育研究。饶异伦(1951一),女,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和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2006年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并启动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个县1万个村开展培训工作,到2007年已经扩大到31个省600个县2万个村。该项目主要对务农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本研究以湖南省蓝山县为例,立足现实,积极探索能促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更好开展的对策建议。

蓝山县地处湖南省最南端,毗邻广东连州,为湘粤重要之门户,境内山、丘、岗、平区交错,以山地为主,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山区县。南部山岭连绵,盛产松、杉和楠竹等珍稀植物,中北部耕地宽广,土地肥沃,是全县粮食、油茶、茶叶、烤烟、金桔、黄花梨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蓝山县辖6镇9乡358个行政村和5个国有农林茶场,全县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86万人,占总人口的72.85%左右。2007年蓝山县被国家列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日前,该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成立工作机构,切实加强领导。从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以来,政府对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以县委或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局长、财政局长为副组长,农业、财政、畜牧水产、科技、科协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以农业局为主体,农广校、水果办、粮油经作站、植保站、农产品检测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和土肥站8个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共同参与组织的培训体系。(见图1)

(二)择优选定培训机构,确定培训示范村、培训对象及培训教师。以项目为依托,通过“公开、公平、公正”评审择优确定培训机构,选定在农村具有工作基础的农广校、水果办、粮油经作站、植保站、农产品检测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和土肥站为培训机构,并在全县选拔优秀农业技术人员作为培训教师。在确定培训示范村时,项目组充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明显的特色优势;第二,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应;第三,有开展培训的场所或场地;第四,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较强,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高。在选定培训对象时,充分考虑参训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以及接受新技术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结合村委会的推荐,公正合理的进行。

(三)从当地实情出发,围绕主导产业展开培训。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组织实施,根据该县的农业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选定35个村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把养鸭、种桑、养蚕、早熟梨、葡萄、西瓜、梨子、药材、茄子、养鱼、烤烟、优质稻、柑桔、养猪、香芋栽培、蔬菜、养牛、养羊等做为2007年新型农民培训的主导产业(见表1)。培训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确定每个村40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的农民作为基本学员,开展系统培训,使他们成为扎根农村的农民技术员、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波及效应,达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目的。

(四)以农民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显成效。在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项目承接机构通过实地调查,从农村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把27个进村培训教师直接与35个示范村挂钩,并确定不同村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则进村办班,通过集中培训、“田间课堂”等培训方式,开展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技术指导,并编写了《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教材包含种植和养殖35项实用技术共20余万字,印刷5000册,全部免费发放到各示范骨干学员和外围学员手中。据调查,平均每个村作15堂知识讲座,作15次田间现场指导。日前,该县已经建立了10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0万担优质烤烟基地,并在塔峰、祠市、大麻等地,建立了十大蔬菜基地,在毛俊、大洞等地区建立了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基地的建立,规模化种植、养殖的实施,先进技术的推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以源头村为例,2007年该村香芋种植面积达300多亩,按每亩成本400-500元计算,当地农民每亩可获得2000元左右的经济收益,可实现农民平均增收200元;再如广车村,是一个早熟梨专业村,被列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以来,全村共有早熟梨面积600亩,全村50%的农民都有5-10亩梨园,每亩梨园产值都达到了2000元左右,较2006年每亩平均增加产值达400元,人均增收300元。

(五)按照项目管理要求,有序组织,科学管理。该县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的项目管理办法制定了《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培训学员的管理,项目办公室与承培单位、承培单位与教师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培训示范村个数及各村培训人数、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并严格执行培训工作月报制度,加强项目的监督检查,定期不定期检查培训情况,对参加培训的农民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并在开展的示范村中采用末位淘汰制,淘汰少数不利于产业发展、培训效果差的村,如今年该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就增加到40个,并采用淘汰制度,淘汰2007年培训效果不佳的3个村,给想参与此项目的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提高了各村参与的积极性。

二、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受训农民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农村后续力量堪忧。在对基本学员的遴选中,尽管对年龄、文化程度、常年务农时间、家庭产业状况等条件作了大致的规定,但在留守农民中选择学员的范围十分有限,仍然不能改变受训农民素质整体偏低的现实。据调查,参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农民年龄大部分在40-60岁之间,其中40-50岁占41%,50-60岁占56%,而且大部分参与培训计划的农民为初中文化程度,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有1.5%。由于参训农民基础差、整体素质偏低和年龄偏大,一方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抗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投资的意识弱,可能造成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情况,不能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到产业发展上;另一方面,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青年农民少之又少,影响了农村后续力量的培养。

(二)培训总体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为了保障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补助资金,对培训示范村按每村l万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补助。以蓝山县为例,2007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有35个村,则能够得到中央财政补助的有35万元,据调查,该县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下拨的这部分资金,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责任到村的培训教师和参与培训的专业农民在培训过程中所需开支都来自于中央财政的补助,按每个村40名学员计算,一共有1400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则分摊到每个学员头上的钱只有250元,与湖南省平均每人430元的培训标准相差甚远,同时该县担任技术指导和教学的教师共有27人,按每个进村教师每村补助3000元计算,每年所需开支81000元,再加上培训机构用于与培训直接相关的教学耗材、培训资料、购买培训证书等方面的支出,可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相当紧张,故对于学员提出的多请些外面的专家、种养能手来讲课,组织学员代表走出去参观、学习,进行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现场指导等需求无法满足。

(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后续跟踪监督、评测力量缺失。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一般实施年限为三年,而面对广阔的农村,广大的农民,三年似乎尤显其力度不够。而且培训后对培训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性问题和收益率,特别是培训对农业生产、农业收入的贡献大小,尚无准确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何况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受结构调整、市场波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即使采用了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在短短的一年的培训期内,也未必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没有进行持续的科技培训和跟踪比较,是难以科学衡量农业科技贡献比值的,培训效果也无法进行定量评估。

三、完善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青年农民参与培训项目。通过县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发布有关新型农民培训信息,广泛动员农技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特别是要调动好青年农民的积极性。针对当前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到城市务工,农村现有劳动力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后续力量不足等新情况,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必须要对症下药,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把科技理论同当地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多开展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而且建议培训部门适当对参训者进行误工补助,比如说每天补助10—15元,同时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时候,应该增加农民对风险意识和抗击自然灾害知识的培训,让农民能够增加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投入力度,拓宽培训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应该加大对培训经费的投入,除中央财政补助之外,县政府应适当根据本地区的实情,增加本地财政的投入,扩大农民培训面,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温暖。相关部门可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鼓励措施,筹集社会资金进入农民培训领域,如通过减税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来,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民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

(三)为了切实提升培训的质量,建议县政府及培训部门应加强对培训过程的全程监控。不但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监督,落实责任到人制度、开展跟踪管理、实行分级监管、强化公正透明、做好通报奖惩制度,而且也要加大对师资的监督和培训结束后培训效果的评估,成立农民培训质量监控小组,依据一定的培训质量标准,对培训效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的年限虽然是三年,但对整个培训绩效的跟踪和评估应该站在发展的高度适当延长其跟踪评估年限,这样才能更好检测出农民科技培训带来的收益率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2007年蓝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lanshan.gov.cn/article.html?Id=81865/[EB/OL].2008.6.

[2]湖南农业信息网.湖南永州蓝山农业产业化硕果满枝.http://nc.mofcom.gov.cn/nes/P1P431127I2645719.htm1/[EB/OL].2007,9.

[3]唐正生.蓝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回顾与展望[J].农业开发研究.2008,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文告.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J].2007,5.

作者:邓东京 饶异伦

第2篇:略论新型农民培训

提要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农民培训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民;培训;农业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1、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农民没有科技文化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质上是在农业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实践证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在家务农的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这将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必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和当务之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必须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更高、类型齐全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关键、最持久的支撑和保障。

3、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他们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带头致富的作用。事实证明,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与接受教育年限成正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发家致富最重要的资源,所以,要想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农民早日走向致富之路,我们必须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二、当前农民培训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早期的农民培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所进行的农业科技培训,二是手工匠人跟师学艺型培训。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农业职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形式开展的农民培训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及农民流动、就业空间的扩大,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逐步得以加强,其内容也逐步丰富和拓展起来。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率先垂范下,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

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的培训工作依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如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培训覆盖面小。在农村4亿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5亿(其中有1.5亿为富余劳动力)。根据调查,农村中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56%,有的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他们不仅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也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培训的现实需求,制约了农民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这些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农民培训覆盖面小。以2003年为例,在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者仍不足15%;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者更少,以江西省为例,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者仅占8.9%。

此外,农民培训资金不足,师资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问题严重。许多地方财政非常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普遍存在着师资不足、设备陈旧、培训内容不符市场需求等问题,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参培的积极性不高。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主要经费来源就是中央财政,明显缺乏除政府财政以外的多元投资体制。很难满足请专家、能手来讲课,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进行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现场指导等需求。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和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培训工作虽然开始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对如何加强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尚待给予进一步的重视。

三、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应采取的对策

1、积极筹集新型农民培训的资金

除政府拨款以外,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筹资,主动发展本地区的农民培训事业。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安排各类农业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培训工作。其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三资”进入农民培训领域,千方百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思路,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新途径。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接受培训的经济负担。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和奖励,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也可采取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其参加培训。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研究出台有关政策,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专门建立农民培训教育基金,并制定专项基金的管理使用办法。

2、借鉴国外成功的培训模式

有借鉴才有进步,吸收别人先进的经验,可以在改革中少走弯路。目前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如借鉴韩国模式,国家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结合农民的需要、农民的自身特点与当地的特点,分层次、多样化地开展培训,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农民培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应考虑农民的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缩短农民培训的时间,使农民比较快速的获得实用且系统的知识。学习西欧模式、北美模式,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以调动组织者组织培训活动及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农民培训的质量;使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相结合,形成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

农民培训模式的创建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

——再实践的过程。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虽然农民培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随着各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会日益成熟,其作用与贡献也会日益显现出来。

3、创新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应重视培训教育资源的整合。培训资源应丰富,如提供实用技术(动植物种养殖技术、疾病预防、新品种引进等);培训就业技能(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家电车辆维修、服装制作、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还有,包括家庭日常保健、中西医基本常识、妇幼及中老年保健、用药安全等的医疗卫生:包括金融经济、管理投资、法律知识、计划生育等的科普知识;以及党建政策、农业政策及理论、人文历史、民俗旅游等。

建立以农业院校为龙头,各市(区)、县职业中心为基地,乡镇成教中心、农民培训基地为网络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各级政府应结合教育布局调整,在农村中小学撤并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民培训教育,组建跨系统、跨所有制,有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入的法人联合体,专职从事职业教育,并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和农民培训评价制度,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岗位认定工作,引导农民参加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积极探索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和手机短信服务等新形式,快捷有效地向农民提供实用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

4、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从国际经验看,为了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许多国家通过严格教师录用标准、重视实践技能和完善教师进修制度等措施,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建议在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重视吸纳高级技工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科技人员等社会力量。建立相对稳定的编外教师队伍。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是科技培训,今后日益需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此方面科技部门具有比较独特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甚至在许多方面科技部门的优势超过教育部门。因此,在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科技部门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并积极加强同教育、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合作。建议科技部在重视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对于示范基地的骨干教师培训给予特别的关注。

5、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实效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要分门别类进行。一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应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围绕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生态型农业,重点传授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继续搞好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二是面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外转移。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三是对即将离校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积极引导和组织他们接受短期职业培训和道德、法制教育,同时颁发毕业证书和技能培训证书,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四是加强法律培训和服务,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同时,要在农村中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倡导科学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在享有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更加健康、文明、高尚的精神生活。

总之,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要想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 尧水根

作者:张 辉 许振华

第3篇: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分析

摘 要:本文利用河北省农民培训问卷调查的415个样本数据,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进行了供需均衡分析,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通过调查和供需分析得出结论: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总量不足且各区域间不均衡;目前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旺盛且以短期、实用和技能培训为主;农民培训的收费机制亟需改进。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河北省;供需失衡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繁荣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就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实现速度,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目的。但是,我国目前农民的素质整体不高,这与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需求极不相称。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规划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7年,是16个行业中人力资本水平最低的。[3] 农民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的供给与需求均衡问题是我国农民培训的最根本问题,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型农民培训调查的供需均衡分析

(一)样本与调查说明

本课题组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组织了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本文所作分析主要以2008年的调查数据为主。本研究采用访问调查法,调查员进行入户访问并填答问卷。调查对象中市县(区市)的选择主要以调查员所属地区确定,村庄和农户的选择则选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本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463份,其中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为89.63%。样本覆盖河北省30个县(市、区)、6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调查地点的选择包括平原、山区、城市郊区三种类型的地区,而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亦不相同,在河北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中有些问题是让被调查者按重要程度排序的,在计算过程中按重要程度赋予数值,如:某个问题包含5个选项,让被调查者选择其中的3项(按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对可排在第一、第二、第三位这三个位置上的选项分别赋予数值3,2,1,对每个选项在这三个位置上的得分进行加总,然后比较各个选项得分的平均值的大小。

(二) 新型农民培训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

新型农民培训单从供给上看,供给形式多样化、总量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区域供给不均衡且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单从需求上看,农民期望短期连续性、种类较多、费用较低、实用、授课形式多样且最好由大中专院校提供的农民培训。从经济学供需均衡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

1.农户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较高,但实际参与率较低。积极性用来度量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程度。调查显示,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被调查者占78.55%,而只有21.4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参与农民培训。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因为多数被调查者已经意识到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无论是在农村,还是进城务工,才能增加收入。但当问到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农户是否参与了农民培训时,参与了培训的只占27.61%,而没有参与的高达72.39%。究其原因,或是这些农户没有得到培训的信息,或是对培训的内容不感兴趣等,总之,当前的农民培训不能使多数的农户满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对农民培训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农民培训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现状,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也反映在结构上。从总量上看,农民培训供给小于需求,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且在区域上呈现出明显不均衡的态势,致使农民培训参与率较低,广大农民对于接受培训的渴望无法满足。从结构上看,存在着农民培训主体相对单一,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及培训形式等供求错位的状况,致使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态势进一步加重。

2.政府在教育培训中的行为与农户期望有所差距。当问及“您对发展农民培训的意见和要求”时,回答比例最高的是“政府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所占比例达到35.12%,说明当前发展农民培训最缺的是资金,多数农户还是愿意参加农民培训的,只是没有足够的钱去参加培训;回答比例占第二位的是“多举办一些真正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培训”,比例为31.05%,虽然目前各地都在举办农民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户的需求,还有相当比例的农户感到经过培训后和培训以前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回答“严格管理,落到实处”的被调查农户所占比例为18.80%,占第三位,说明基层政府在培训政策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排在第四位的为“干部清正廉洁,办实事”,比例为12.02%,说明基层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不合格的干部,影响了基层村干部在农民心目中的整体形象;排在第五位的是“加快经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比例为2.99%,说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这样农户就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参加各种培训。

到目前为止农民培训仍有不少方面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当问及“您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搞好农民培训”时,“加强政府引导”是农户最关注的方面,赋予数值为5.1,说明农户普遍认为政府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河北省开展的农民培训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中大部分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孤立存在的,只是与政府有联系。除此之外,各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或有交叉或有共同的空白区,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户的培训需求;排在第二位的是“完善农民培训相关政策”, 赋予数值为4.21,说明农户认为制定并完善农民培训政策,把农民培训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当成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选出好的带头人”(赋予数值为3.5)及“加强农民对培训的认识”(赋予数值为2.58)也是农户认为搞好农民培训的重要方面。

(三) 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1.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对培训投入不足。由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需要加强领导,明晰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使各级农民培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科技部门应抓好“星火”科技培训;农业部门应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绿色电波入户等工程;劳动保障部门应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同时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资机制。但据调查显示,当问及“您认为影响农民培训发展的因素时”,49.68%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重视”。可见,政府对农民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成为影响农民培训供需均衡的严峻问题之一,政府部门对农民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尽管农民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并且农民也看到了参加培训能给他们带来的收益,但是较高的培训费用使农民望而却步,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供给。调查显示,85.68%的被调查者认为获得一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求职用处较大,但仅有37.44%的被调查者愿意花钱进行职业资格认证。64.6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培训费用过高,已经超过了农民的可承受能力。可见农民接受不了现实中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民对于培训的巨大需要难以转化成现实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农民培训费用的供给,因此培训费用过高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培训的供给,使供需失衡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加大政府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很有必要。

2.农民培训体系不健全。农民培训体系是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但就目前而言,农民培训体系的培训供给在总体上仍是比较薄弱的。调查显示,44.4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缺少培训学校”是影响其参加农民培训的最主要因素。来自民间或非政府组织的培训活动也是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调查问卷,仅有14.07%的被调查者参加了行业协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业技术主要来源的问题也印证了农民培训供给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相对单一这一现状,52.34%的农户采用的农业技术主要来自于政府农业部门,而来自农业学校、专业协会、企业获得的农业技术仅占22.66%。这不仅减少了农民接受培训的机会,而且也从总量上使培训供给减少,进而导致供需失衡。

3.培训信息传达不畅。及时获知培训信息,是农民根据自身的偏好,有选择地接受培训的前提。培训信息能否及时传达给农民直接关系到农民对培训的需求。调查显示,13.3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法及时获知近期培训信息是影响其接受培训的主要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转移挂钩和“一条龙”培训就业服务办法,对特别困难家庭有就业要求的劳动力实施培训就业援助。河北省自2004年开始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作为一项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优惠措施,73.33%的被调查者都未听说过,接受过阳光工程资助培训的被调查者仅占7.79%。调查表明,培训信息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培训信息不畅直接制约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4.农户文化水平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资料表明,劳动者文化素质与其劳动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基准,小学毕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毕业可以提高108%,大学毕业可以提高300%。这说明科学文化素质是使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形态的生产力的直接桥梁。[4]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2.2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11%。可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被调查者总数的过半,农民的受教育年限仍然普遍偏低,农民素质整体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大农民缺乏科技知识,并且制约了他们对于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是保证农业高产、优产的基础,但大部分农民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仍旧匮乏。调查显示,对于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施用化肥、科学使用农药,分别有65.39%、68.00%、54.7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完全知道(包括知道一些、不太知道和不知道),说明大部分农民科技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知识,农业基本生产知识在农村中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农民不仅要具有一般的劳动技能,还应具备一种或多种专门技能。但调查显示,仅有32.16%的被调查掌握一种以上的专门技能。目前河北省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使农民接受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降低。此外,由于传统小农思想的狭隘性、偏激性的存在,农民不愿接受教育培训,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敬而远之。我国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观念意识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型农民培训的供需失衡。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通过对河北省415份问卷关于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均衡问题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总量不足且各区域间不均衡。(2) 目前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旺盛且以短期、实用和技能培训为主。(3)农民培训的收费机制极不合理。国家实施的一些农民培训项目基本上免费,而一些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较高,农民有限的收入又难以支付,农民对于培训的巨大需要难以转化成现实的需求。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企业社会赞助为辅,受训农民量力适当负担”[5]多渠道投资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培训的参与率,同时缓解农民有限的收入难以支付较高的培训费用的情况。(2) 划分农民培训类别,区别对待。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可将农民培训划分为农业技术培训、基础知识培训及专业技能培训等类别。[6] 针对农民培训的类别的不同,政府资金投入及政策措施方面应区别对待。(3) 农民培训必须要立足区域经济和教育培训资源现状有度开展。无论是务农农民技能的提高还是富余农民的转移,都需要与当地的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4) 在农村广泛开展短期培训,培训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农民需要。短期培训是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面最广、人数最多的一种教育形式,其以时效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农民求实、求知、求富的需求。[7] 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农民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围绕农民主要经营活动和资源优势,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采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 林克显.新农村建设中福建农民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5.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9.

[3] 周亚,甘勇,李克强,等.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4(2):17-20.

[4] 李正风,刘小玲,王凌晶.关于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5(4):52-57.

[5] 蒋寿建.村支书视角的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71-74.

[6] 张娟.农民培训产品的属性探析[J].农业经济,2007(8):67-68.

[7] 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27.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New Farmers’ Training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Farmers’ Training in Hebei Province

ZHANG Liang,ZHANG Run-qing,ZHANG Yan-feng,ZHAO Bang-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Hebei 071001,China)

Key words: new farmer;training;Hebei Province;dis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

作者:张 亮,张润清,张岩峰,赵邦宏

第4篇:新型农民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条主线,以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为工作方向,以劳动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工作重点,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拓宽农民眼界思路,提高农民学科学,力争通过轮训使全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村开设专题讲座5场次

邀请区委党校,司法局(所),执法单位相关单位开展普法讲座3场次

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指导观摩5场次

三、培训对象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

四、培训内容

重点培训农民价值观

普及农村法律法规

注重农民技能培训

五、培训形式

1、举办培训班。就单项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进行培训,让受训人员牢固掌握、熟练运用。

2、开展基层巡回讲座。在村举办专题讲座,让受训人员掌握知识要点和技术要领。

3、典型示范。积极引导现有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成功典型参与全市农民科技培训,充实师资力量。同时依靠典型带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信科学、学科学、用科技的热情和积极性。

4、现场指导。农业局牵头、结合村农业站,安排农业技术人员或聘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开展现场技术指导。

六、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1日―2012年2月15日)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制定方案、成立组织、制定计划、安排课程、组织师资、购置资料、确定场地等。

2、培训阶段。(2012年2月16日―2012年2月29日)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圆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3、总结阶段。(2012年3月1日―2012年3月5日)。全面总结培训阶段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收获的经验以及今后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打算和建议。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培训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成立培训实施小组。

2、加强责任落实。为保证本次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培训实施小组按照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积极配合,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准备讲座场地和设备,做好参训农民的登记和资料发放,使大培训活动收到最佳效果。

3、加强宣传。大力宣传科技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先进科技典型和工作典型,努力营造广大农民群众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传科技的浓厚氛围。

第5篇: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

省农委 省财政厅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训对象,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3年,全省计划培训新型农民4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阳光工程培训”)3.5万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35.5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万人。计划培训种养大户和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涉农企业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万人,占总任务数的50%。各类培训任务安排向省定的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和自然村倾斜。

二、实施内容

(一)分类型分对象开展培训

1. 阳光工程培训。主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包括种植业生产服务人员、畜牧和渔业生产服务人员、兽医服务人员、农机服务人员、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等6大类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中突出培训植保员、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沼气工等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通过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劳动者。

2.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包括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村级农技员等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其中突出培训种养和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营管理、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通过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科学种养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3. 农民创业培训。主要面向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农民创业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其中突出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农民创业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主要是创业理念、创业技巧、经营管理和相关专业技术等。通过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创业发展能力,促进创业就业,培养造就一批农业农村创业人才。

阳光工程培训,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年度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等执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按照《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皖农科„2012‟58号)等执行。

(二)分类型差别补助

1. 阳光工程培训。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时间一般累计约4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65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人均约600元(按2012年中央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3年中央补助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市、区)配套每人50元。 2.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补助标准为人均44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人均340元,市、县(市、区)配套每人100元。

3. 农民创业培训。培训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实践学习和跟踪指导服务五个环节,集中授课时间(包括创业设计)不少于4天、市场考察1-2次(2天)、实践学习5天、指导服务3次。补助标准为人均133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人均1230元,市、县(市、区)配套每人100元。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与部署(2013年1-2月)。开展调查研究,落实培训任务。各地结合实际,招标认定培训机构,制定并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1. 摸清培训需求。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各市和省直管县申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

2. 组织申报项目。省农委、省财政厅根据各市和省直管县申报培训需求计划情况,确定并下达全省培训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3. 认定培训机构。各市、县(市、区)农委和财政局根据本地培训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公开招标、择优认定培训机构,并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4. 制定实施办法。各级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围绕农业农村工作中心任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年度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办法,全面部署培训工作。各市和省直管县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办法需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备案。

(二)实施与验收(2013年3-11月中旬)。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年度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皖农科„2012‟58号)及本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规范组织实施和管理。

1. 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合同和分类培训内容,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经市、县(市、区)农委批复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2. 确定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进行培训政策和招生宣传。充分发挥乡镇和村“两委”的力量组织生源,采取农民自愿报名的形式确定培训学员。

3. 落实培训教师和教材。择优选聘培训教师,确保培训师资质量。根据培训需要,科学选用培训教材,确保教材质量,并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省统编培训教材和一份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

4. 集中授课与实训实践。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办班,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原则上每班(期)不超过100人,其中创业培训每班(期)不超过50人。各类培训都要在开展理论培训的同时,安排学员到实训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给予现场指导。

5. 督查与验收。开展项目检查,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及时研究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市、县(市、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各市、县(市、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的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三)总结与评价(2013年11月下旬-12月)。各市、县(市、区)农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对项目资金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各市和省直管县要形成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评价报告,并连同各项目县(市、区)的审计报告报省农委。省农委按照省民生办要求,组织对各市和省直管县进行年度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农民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把新型农民培训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各级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议事协调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上下联动的培训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组织领导、目标责任合同、管培分离、项目公示、台账管理、培训报告、监督检查、项目验收、档案管理、电话举报和资金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动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规范化、制度化实施。

(二)注重能力建设。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条件。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切实增强师资力量。加强教材建设,建立以省统编教材为主,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为辅的教材建设格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各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协作共建新型农民培训实训基地,适应农民学习技术技能需要。规范培训内容,阳光工程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分类培训规范执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按照省农委印发的《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分类培训内容(试行)》(皖农科„2011‟128号)执行,对暂未统一制定培训内容规范的,可结合实际,自行安排培训内容。

(三)强化项目监管。坚持实行第一堂课制度,县(市、区)项目管理部门安排人员到培训机构举办的每期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坚持不定期开展检查,各级项目管理部门不定期深入培训机构指导和督查培训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坚持抓好项目验收,确保项目实施到位。坚持抓好考核评价工作,实行日常考核评价和阶段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全省重点组织开展中期和年终两次考核评价活动。

(四)创新培训工作。一是围绕需求培训。紧密围绕粮油棉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培训。二是选准培训对象。充分尊重农民参训意愿,将参训积极性高、有一定接受新知识能力的农民作为培训对象,提高培训有效性。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与跟踪指导扶持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训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

(五)做好总结宣传。重视新型农民培训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切实做好月度统计和总结报送工作。各市于每月1日前将上月度项目进展情况报省农委,同时将阳光工程培训进展录入阳光工程监管网,并于6月25日、12月1日前分别将项目实施半年和全年工作总结报省农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政策和培训成效,特别是培训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美好乡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的成效,努力营造新型农民培训良好氛围。

第6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方案

柏木乡农民技术学校培训

实 施 方 案

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根据本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充分发挥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任务目标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全乡各个村,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加大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每个村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农民不少于20名,进村技术指导不少15次,全乡共培训和结对挂户更多的骨干农民,辐射带动更多的一般农民。

三、培训内容

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乡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育肥牛、甜粘玉米、绿色水稻、养鱼、食用瓜栽培、苗木栽培、大棚蔬菜和地膜花生等内容,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乡长担任组长,乡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柏木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政府,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乡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乡乡两级培训体系。建立乡级讲师团。从乡级挑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乡级讲师团,负责对各乡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

建立乡级技术指导组。各乡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团,每乡4-6人。负责对本乡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实行分片负责。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从乡级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教学班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承担项目培训的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培训的时间,内容、次数、地点和教师,使进村培训指导工作各个环节按进度进行。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深入农村,把急需的农业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三)明确责任,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订相关管理规则。乡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民培训工程工作督导、管理、检查、考核等工作,协调解决在培训工作存的问题。

2、设立专职教师和联系户。乡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在每个村设专职培训教师1名,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让农民学懂、学会、学透,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并在村里建立3-5个联系户,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有关资料,组织讲座和播放技术光盘,结合农时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

3、规范管理,完善培训档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行联系教师负责制,每次进村培训指导活动都要有详实的受训农民登记表、培训内容、指导老师签字、培训现场照片,保留第一手培训资料,健全档案,以备检查验收。

4、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培训基地、实施乡和村设专职联系人1名,定期上报乡新型农民培训活动进度、及时反馈培训效果、推荐学用科技示范户、典型户。

第7篇:安徽省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

安徽省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 发布时间: 2012-02-29 点击次数: 345 次

省农委 省财政厅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省计划培训新型农民40万人。

二、实施内容

(一)分对象开展培训

1.阳光工程培训。主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及管理、农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内容培训。全省计划培训7万人,其中重点培训肥料配方师(测土配方员)、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员、乡村兽医、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手)、农村会计(村级财务)人员、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技术工人、沼气工等3.4万人。通过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劳动者,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国家阳光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2.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有参训愿望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内容培训。全省计划培训27万人,分为普及性培训和提升性培训两个层次。普及性培训12万人,主要培训小规模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村级农技员、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病虫专业防治员)、内陆渔业船员等;以乡或村为单位,结合农时,有针对性地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及抗灾减灾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与服务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提升性培训15万人,其中重点培训种养大户和农机大户12.9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0.9万人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2万人,主要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培训,着力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3.农民创业培训。主要面向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开展创业技巧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等内容培训。全省计划培训1万人,其中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农村经纪人、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0.8万人。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创业就业,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民企业家和创业带头人。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4.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面向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培训。全省计划培训5万人,其中重点培训科技示范户4.2万人。通过培训,提高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吸纳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农业部关于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有关要求执行。

(二)分类型差别补助

1.阳光工程培训。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时间一般累计约5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830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补助约780元(按2011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每人50元。 2.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普及性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次(每次3-4小时);补助标准为人均215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15元,市、县配套每人100元。提升性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天;补助标准为人均60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500元,市、县配套每人100元。 3.农民创业培训。培训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实践学习和跟踪指导服务五个环节,集中授课时间(包括创业设计)不少于4天、市场考察1-2次(2天)、实践学习5天、指导服务3次。补助标准为人均120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100元,市、县配套每人100元。

4.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组织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进行分别不少于6次、4次的技术指导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约28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约220元(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省级财政补助60元。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与部署(2012年1-2月)。开展调查研究,落实培训任务;各地根据任务,确定培训机构,制定并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1.摸清培训需求。各级农委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培训需求,并由市、县(市、区)农委和财政局申报培训计划。 2.组织申报项目。省农委、省财政厅根据各地申报培训计划情况,确定并下达全省培训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3.认定培训机构。各市、县(市、区)农委和财政局根据本地培训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择优认定培训机构,并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4.制定实施方案。各级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围绕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中心任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培训工作。

(二)实施与验收(2012年3-11月)。按照有关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和培训实施方案要求,规范组织实施,同时加强培训指导和推进工作等。

1.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合同和分类培训内容,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经市、县(市、区)农委批复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期培训班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2.确定培训对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采取农民自愿报名的形式确定培训学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进行培训政策和招生宣传。

3.落实培训教师和教材。择优选聘培训教师,确保培训师资质量。规范选用培训教材,以省统编培训教材和地方特色培训教材配套使用,也可以适当选用正规出版的相关培训教材。

4.集中授课与实习。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办班,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原则上每班(期)不超过100人,其中创业培训每班(期)不超过50人。各类培训都要在开展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安排学员到实训基地实习,并进行现场讲解与指导。

5.督查与验收。按照相关培训管理办法,开展项目检查,加强过程监管,及时研究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市、县(市、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各市、县(市、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直至验收合格。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的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三)总结与考核(2012年12月)。各市、县(市、区)对开展培训的做法和成效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开展考核和绩效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主管部门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合同制、培训机构法人负责制及管培分离、项目公示、台账管理、月度报告、资金管理、监督检查、项目验收、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重点落实第一堂课及100%电话回访要求,推动培训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构建培训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鼓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发挥科技推广前沿阵地的作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农民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农广校、农业职业院校的科教资源,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充分利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

(三)加强培训能力建设。一是严格认定培训机构。切实按照规定要求择优认定培训机构,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专业师资力量、实训实践基地等培训条件。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各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联办、合办培训,构建农民培训实训实践基地。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建立省、市、县(市、区)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实现优质培训师资源共享,保证培训师资质量。建立以省统编教材、地方特色教材相配套的教材使用和管理机制,保证培训教材质量。

(四)规范培训内容。阳光工程培训内容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分类培训规范执行。全省逐步统一制定新型农民培训内容规范,针对不同培训类型、对象,规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时间,推行模块化教学。各培训机构对相关培训对象须按照培训内容规范组织开展培训,对暂未统一制定培训内容规范的,可结合实际,自行安排培训内容。

(五)创新培训模式。积极推行多样化培训模式。一是“校企联合”,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校社联合”,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技协等组织,解决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现场推广,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鱼塘圈舍指导服务, 组织生产大户、示范户对左邻右舍现身“说法”,示范引导。四是现代远程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通过举办农情报道、科普专栏、咨询热线和农技110等,大范围开展有关政策法规、农业科学技术、生产经营信息等培训服务,提高培训效率。

(六)做好总结宣传。重视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切实做好月度统计和总结报送工作。各市要于每月3日前将上月度项目进展情况报省农委,于6月25日、12月10日前分别将项目实施半年和全年工作总结报省农委。加大宣传力度,各地要在当地主流媒体上,推出农民培训的一些标志性活动专题,对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政策、典型经验和培训成效进行宣传,努力营造新型农民培训良好氛围。

第8篇:苍南县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

苍南县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批复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县的通知》(农办财〔2008〕52号)要求,苍南县被确定为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县。,为切实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精心组织“新型工程”的实施,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渔)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过程规范管理、绩效目标明确的工作机制,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在全县60个主导产业示范村实施新型农(渔)民科技培训项目,每个村培训新型农民40名,合计需培训新型农民2400人。

项目的实施将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围绕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以村为单位全县共设60个教学班,在村里按排地点授课,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原则上每个示范村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天,集中授课每天不少于3个小时,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重点培养2-3名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培训,使其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提高 1

生产和经营水平,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逐步增加,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一村一品”不断发展,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项目组织实施

(一)布置培训任务。

召开全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会议,布置培训相关任务。

1、确定培训村的工作联系人。

全县60个主导产业村每村确立1个培训工作联系人,负责宣传发动和确定40个参训学员名单、2-3名重点培养人,提供培训场地,组织学员参加培训,收集农民培训意见并及时向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组织基本学员填写培训卡、签到,协助填写培训台账。各相关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再确定1名联系人员,负责协调培训工作的开展。

确定基本学员。每个村选择40名以上主要从事农(渔)业生产和经营且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基本学员。各地应把科技示范户纳入培训基本学员中,并重点吸纳种养殖专业户和大户、村组干部、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村妇女等参加培训。

确定重点培养人。从基本学员中择优确定2-3名种养业能手、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要使其技术能力明显提升、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建立班主任制度。

建立班主任制度。在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各培训村协商确定村委会主任或其他村委领导担任班主任,有大学生村干部的村原则上由大学生担任班主任,加强培训组织和信息反馈。

3、登记注册并发放培训卡。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设计培训卡,培训卡的样式要按照“方便、实用、耐用”原则,并统一向各培训村,由各村将培训学员信息书写齐全,提前上交至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确定的基本学员、重点培养人登记注册,学员每次参加集中培训和技术指导,在培训卡上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

(二)、明确培训要求。

1.制定培训计划。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各培训村的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每个培训村原则上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开展培训。

2.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是专业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根据主导产业的生产农时实行梯次推进,重点开展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化操作规程,以及农民创业理念、农(水)产品质量安全、种养新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根据《关于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的通知》(浙农科发〔2007〕19号),指导学员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风俗民情等情况,兼顾公民道德、文明礼仪、卫生防疫、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农村土地流转等知识。

课程设置。设立农(渔)业基础知识、农(渔)业政策与法规、农(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农产品市场与农户经营、苍南县2008

农业信息等5门基础课程,每门基础课程培训至少1天(班次,每天不少于三小时),每村基础课程培训5天;同时根据各村培训的主导产业设专业课,按照各产业生产农时的不同分2期培训,每期5天(班次),合10天;总计完成理论课时培训15天。

3.明确培训方式。农(渔)业培训机构要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县确定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和无公害生产基地为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员实践基地。集中培训由村里提供教室,组织农民参加。现场指导由培训教师在培训实践基地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对示范村进村开展集中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天,根据农时季节进村指导累计不得少于15次。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4.组建讲师团。农(渔)业培训机构要选聘热心为农民服务、业务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高中级职称技术人员组建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讲师团,承担进村培训任务,并保持相对稳定。培训教师要与农民保持经常性联系,开展跟踪服务,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公布培训教师联系电话,便于农民学员联系咨询。

5.加强教材建设。农(渔)业培训机构要加强培训教材建设,组织人员编写或选用适用先进农民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教材(讲义),结合我县实际编写乡土教材,确保受训专业农民有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培训教材(讲义)。教材要通俗易懂,切合实际且有实用性,确保每人至少有1-2本与本村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小

册子。每次进村培训必须要结合所讲知识要点、农事季节和管理环节给所有参训农民发放“看了能懂、不懂能查”的“技术明白纸”。

(三)建立培训台帐。农(渔)业培训机构要按培训实施方案开展培训并建立培训台账。培训台账在每次开展培训时记录,写明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加培训人员及培训教师。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村负责人和学员代表三方签字,培训台账一式两份,分别由培训机构和示范村保管。

三、项目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苍南县成立由县分管农业的董旭斌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渔业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二个办公室,农业专业组办公室设在苍南县农业局,渔业专业组办公室设在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强资金管理。按照《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6〕349号)要求,我县将严格项目资金使用监管,详见苍南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三)严格执行台账制度和培训卡制度。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规范培训台账各项内容和培训卡。严格记录田培训的办班次数、培训人员到课率、教师进村指导次数、指导人次、累计培训课时数和辐射培训人次数等情况。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安排专人负责季报,对有关数据认真审核后及时填报监管系统,直接上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数据库,并报省农业厅备案。

(四)强化监督管理。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要求,逐季度向省、市分别上报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组织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存在问题,以确保培训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培训任务的如期完成。项目培训结束后,按管理办法的要求整理各类培训情况汇总资料,接受上级领导部门的检查验收工作。

(五)建立考核发证制度。项目实施结束后,在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基础上,结合农民学员的上课表现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基本学员发放“绿色证书”。

(六)加大宣传力度。各县要围绕培训成效、典型学员、工程进展及做法经验,加强信息报送,大力宣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成效,为深入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营造良好氛围。项目县要树立若干示范和样板村,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9篇:在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4、建立学员考试、考核、发证制度。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后,参加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规定的考试和考核。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经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由市人民政府颁发农业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统一印制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合格证书。

同志们,我们要以这个项目实施为契机,营造项目实施的浓烈氛围,整合现有资源,组装现代农业新技术,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的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市农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工程设计师的工作总结下一篇:重庆弹子石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