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观报告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习科学发展观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学习科学发展观报告

我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报告

根据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我院于2008年4月底正式启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省委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委督导组的指导帮助下,我院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集中学习、调查研究,对照检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制度三个阶段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认真准备活动启动工作。省委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动员大会召开后,院党组组织处级以上干部认真学习梁保华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意见。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党组书记任组长,其他院领导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着手制定并上报了我院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4月24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批准了我院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合理安排,扎实推进,务求实效”。4月29日,我院召开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活动主题,明确方法步骤,明确工作要求,为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扎实推进学习和调查研究。在活动的第一阶段,院党组抓住学习和调研两个重点,有力有序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央印发的两个读本和中央、省委重要文件精神,举行学习报告会,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体会交流,开展“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举行处室工作创新思路汇报会。院领导带领有关同志分成若干个课题组开展调查研究,征求省各民主党派、省市县三级统战部门、广大学员和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共有130多条。在此基础上,起草了调研报告向省委试点办上报。

(三)深入开展分析评议活动。在认真召开院党组成员民主生活会、党组扩大会议的基础上,起草了院党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经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后,形成了正式报告。7月10日下午,经省委试点办和省委督导组批准,我院举行测评大会,对分析报告进行了民主评议。共有58位同志参加了测评(含市级社会主义学院代表和学员代表4人),经无记名投票,评议结果为:“好”44人,占总人数75.86%;“较好”11人,占总人数18.97%;“一般”1人,占总人数1.72%;“不好”2人,占总人数3.45%。分析报告和评议结果,以院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

(四)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根据分析报告查找出来的问题、原因及今后工作举措,为使整改工作目标更加清晰、要求更加明确、责任更加落实、措施更加到位,研究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院党组紧密结合我院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明确在活动期间可以解决的突出问题有3项,即在教育培训方面,着力解决培训实效不够强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着力解决研究质量不够高的问题;在硬件软件方面,着力解决办学条件不够好的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突出问题有5项,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院各项工作,加强对市级社院工作的业务指导,推进教育培训正规化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活动期间可以制定的制度有2个,即《关于举办计划外班次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学院物资采购的规定》。需要较长时间探索、积累经验才能形成的制度有3个,即《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由于我们的工作比较扎实,整改落实方案一次就通过了省委试点办和督导组的审核把关。方案已以文件的形式向全院公布。

(五)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按照省委的统一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我们精心设计了群众满意度测评表。8月18日,我院举行了学习实践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大会,共有62位同志参加了测评(含市级社会主义学院代表和学员代表4人),测评结果为,对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评议结果满意率为96.55%,具体评价满意率为95.48%,最终满意率为96.02%;对解决突出问题情况评议结果满意率为91.38%,具体评价满意率为90.16%,最终满意率为90.77%。

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

我院按照省委“正面教育为主,突出实践特色,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的原则,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加强领导贯穿活动始终。院党组认识到,组织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和省委交给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学院难得的发展机遇,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以上领导干部提高素质的必由之路,决不能走过场,必须不折不扣地把活动搞好。活动一开始,时任党组书记冷祥初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6月份,根据省委对院党组书记的调整,院党组随即调整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新任党组书记周和平同志为组长,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在活动各个阶段,院党组始终高度重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处室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职责,把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认真学习贯穿活动始终。理论的清醒与坚定是政治上清醒与坚定的基础。只有深入学习,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才能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在各个阶段,我院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学习、专家授课和个人自学等方式和途径,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认真学习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精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学习读本》等学习材料,使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更加统一。

(三)发扬民主贯穿活动始终。院党组在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主动了解和倾听干部职工和学员的意见建议,相信、依靠、服务干部职工和广大学员,把他们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在第一阶段,为找准问题,院领导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在第二阶段,为写好分析报告,院党组广泛征求意见,并召开群众测评大会,对分析报告进行民主评议。在第三阶段,就整改落实方案初稿征求全院干部职工和部分市级社院、学员代表的意见,意见建议收集整理以后,院党组开会逐条进行研究,吸纳了许多好的意见。定稿以后以文件形式公布,接受干部职工监督。最后,还请大家对我院学习实践活动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四)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始终。院党组在活动的各个阶段,注重查找存在的干部职工和学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查找影响和制约我院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对条件比较成熟的,积极加以解决,如确定教学综合楼的功能定位、尽快收回出租的房产;提高教育培训实效,精心做好有关班次的准备;为支持和吸引统一战线系统来我院办

班、出台了有关计划外办班的规定;为规范物资采购、保管、使用,制定完善了有关制度;为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安排有关同志挂职锻炼,等等。

三、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效

我院突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实践主题,结合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具体实际,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各项工作,达到了在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在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在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的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初步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院各项工作的思路和举措。院党组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在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今后一个时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举措。今后一个时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爱国、团结、民主、求实”的良好校风,探索办学规律,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培训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作用,为开创我省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和建设美好江苏作出积极的贡献。今后一个时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具体举措是:一是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学院各项工作;二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理论研究质量;三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树立整体良好形象。

(二)提升了全院党员和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院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思想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精神面貌呈现新的变化。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贺信》精神,朝着“高层次、有特色、正规化”办学目标,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全院干部职工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号召,踊跃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84640元,其中,交纳“特别党费”60000元,另外我院干部职工还通过其他方式向灾区捐款12000元,充分展现了广大干部职工良好的大局意识、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

(三)明确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经过讨论、研究,院党组明确了今后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目标,即团结和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统战工作和社院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自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院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党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为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美好江苏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与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求真务实,坚持真抓实干,以领导干部良好的作风促优良院风的形成。四是加强制度建设,继续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协调机制、建立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坚持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规则,用制度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五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责任制,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四)做到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我院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做到学习实践活动和当前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把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推进体现到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生动实践上,以各项工作的新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一是教育培训工作有了新进展。至7月底,我院举办了13个培训班次,培训836人次。在教学中,努力增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授课人员的层次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二是理论研究取得新成绩。今年又有2项课题被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列为重点课题,上半年在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其中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印质量有了提高,三是教学综合楼建设有了新推进。教学综合楼前期准备工作积极推进,搬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四是其他各项工作都有新起色。中华文化学院办学开始了新的探索,在活动期间,接待了泰中艺术家联合会代表团,并与省台联联合举办省台胞青年骨干座谈会。后勤保障有力,服务质量提升。在今年上半年我们面临的困难矛盾比较多,我院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党组主要领导同志又调整的情况下,全院广大干部职工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团结一心,努力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如期完成。

我院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学习还不够深入、系统,学习的组织程度还不高,特别是缺少能够促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辅导报告;调研范围还不够广,征求意见的面还比较窄,邀请参加活动全过程的各方面的代表人数较少,特别是缺少民主党派、工商联组织的代表;整改工作的面还不够宽,对有些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重视不够,解决的办法不多,特别是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把握还不准;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四、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打算

回顾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非常必要的。省委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符合江苏实际、是行之有效的。我们要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做法,努力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我们同时认识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项集中教育活动,毕竟有时间要求,学习实践活动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在今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推动社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我们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推动思想解放,真正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推动社院工作的行动指南。要通过学习培训,帮助统一战线成员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更好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努力巩固扩大成果。要按照分工,抓好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着手研究制定《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

(三)着力做好当前工作,确保完成全年任务。要认真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我院全年工作部署,一着不让地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和促进工作的强大动力。

我院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学习实践活动任务,是省委正确领导和试点办精心指导的结果,是省委督导组大力关心和支持的结果,是院党组加强领导和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精心组织、全院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结果。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次活动开展的经验,建立健全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长效机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2篇:福建地理科学发展报告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地理学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向的拓展、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等方面。但也存在重复性的应用研究多,学科整合不足,基础研究逐渐弱化,地理学教育欠缺等问题。福建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应注重于:方法论、技术的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地理学教育的深化研究;以信息化推动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提高科研竞争力,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地理学体系。

【关键词】 地理科学 成就 问题 展望 福建

以人类生存环境、人地关系和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是一门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钱学森院士以其独特的视角认为地理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相并列的科学部门[1],将地理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我国地理学已取得骄人的进展,表现在科学研究方向的突破、对国家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对科学和教育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2]。福建地理科学的发展,是我国地理科学发展的一部分,在理论与技术及其实践中都取得明显进展,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福建地理学的主要成就

(一)研究方向的拓展

地理科学是以综合和实践为主要特点的科学,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与目前全球变化研究、地理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强调的综合和集成不谋而合。福建地理学者结合学科特点,经过研究机构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重要科研项目的启动与实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形成等各方面的努力,在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扩展其研究的方向。福建地理工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分析,根据长期研究积累的资料,在资源与环境研究、区域自然地理与农业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监测理论与方法、水土流水与生态调控、海平面变化、区域发展与规划、城市与人口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规划、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地空耦合技术等优势领域开展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近年来,福建地理工作者在野外观测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在地球表层生态系统及过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地理信息科学与电子地图与信息图谱,生态农业,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循环流动等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获得突出的成果。特别是在重大战略领域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人地关系地域研究和重要学科方向上向纵深突破。尤其是我省地理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模式的研究,引起相关领域国际学术组织和权威专家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参与了中学地理、高等院校地理教学改革和教材的编写,发表了许多著作。福建地理学者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发表在国内、国际优秀学术期刊的论文数量也大幅度增长。地理工作者涉足的领域,已经突破了传统地理学的范围,与自然、人文、社会等众多学科不断的交叉融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问题密切相关。

(二)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

地理科学除了本身的规律与发展的轨迹,又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联,可以说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是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原动力[3]。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地理工作者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关于自然条件、国土资源、农业发展、产业布局、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任务,包括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社会经济调查、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农林、茶果、蔬菜、橡胶、宜林地的调查研究、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生态调查等各类考察研究;福建省简明综合农业区划、福建农业综合自然区划、莆田农业区划试点研究、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等各类区划研究;福建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福州市国土资源综合评价、漳州市国土规划、湄洲湾区域国土总体规划、九龙江流域国土整治等国土规划研究;海沧投资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房地产市场研究、景观生态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特色农业信息化的示范应用研究、福建人口流动研究、城市化问题、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规划建设、生态省建设条件分析与战略思考等发展战略领域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为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提供大量的决策建议和宝贵的科学资料与科学依据。例如,2002年8月完成的《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对我省的陆域和海域生态环境首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总结,系统地反映我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还分析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进一步改善我省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为区域经济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合理布局提供决策依据,为生态省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全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福建生态环境要素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域规律,将福建省分为5个生态区、17个生态亚区和106个生态功能区。全省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已作为《福建建设生态省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在2003年“数字福建”重大应用项目——《福建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中,应用先进的“3S”和多媒体、互联网技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建立能动态监测、高效管理、综合分析、适时发布的全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和决策支持与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实现网络信息共享。该项目的建成,可为环保、气象、测绘、林业、海洋等部门提供服务,这将极大地推进我省生态环境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政府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的宏伟目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我国东部地区以及全国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的建设也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此外,我省利用地缘优势,与台湾本领域学术界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在促进闽台资源环境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方面开拓了新局面,在海峡两岸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了贡献。

福建地理工作者的上述工作,在协调人类认识地表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工作方式,为福建步入小康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研究手段的革新

福建省地理科学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经过长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也开始了研究技术手段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开展定位和实验研究,使地理学多由定性的描述转向定量的观测分析。在不断调整创新和增强实力的过程中,地理学在本省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建立和加强了若干新的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加强了地理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突出了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性科学的内容,同时也继续派生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①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实验地(站)建设: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相继建立了亚热带资源与环境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高校重点实验室;在漳州市漳浦县马坪镇建立了规模特色农业生产模式试验样区,进行果园生态栽培试点、农果牧系统生态模式、景观生态规划等研究;在长汀县和田镇建立了野外实验站,进行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山地生态整治与生态产业关键技术、山地生态系统重建等研究;在闽江口建立了湿地研究观测场,进行海滨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研究。

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多所高校建立了GIS实验室,并开设了GIS专业,促使空间分析方法愈来愈多地在各种预报、预测和发展研究领域中得到应用,从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等对地观测平台获取地球表面遥感数据,拓展了地理学的观测视野,也为各高校及社会输送了大批的GIS专业人才。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我省地理科学的发展,也为各种涉及空间数据分析的学科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③新方法的引入和新领域的派生: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方法与地理科学研究相结合,将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新的理论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将模型建立和空间分析在区域研究和城市发展规划中逐步推广,这大大加强了地理学这一古老学科的活力。近年来,生态学、水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农学等领域与地理学相互交叉,地理学充分吸收百家之长,壮大自身力量,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阻止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恶化的趋势。

我省地理学界不断扩大与国际地理界的联系和交流,吸收一些新的地理学说和新的工作方法,以适应全球化新时代。

二福建地理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谨观慎思我省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在一代代地理人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将其放诸全国乃至整个世界地理学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仍然看到了许多不足之处。

(一) 侧重重复性的应用研究,忽视学科本身的发展

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相当一部分研究力量流向一些课题经费较多、见效快的短线研究,不少地理工作者追求一种“短、平、快”式的研究模式。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 更新的应用领域。任何一门学科最终都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地理学也不例外。发挥其优势,让它服务于社会,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纵观近年来福建地理学者所做的工作发现,不少应用研究都是出于一种纯粹的收益目的,较少体现为国家全局性和重大地区性科学问题和应用问题,忽视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许多研究属于重复性工作,用一个地区做过的模式来套做另外的地区的现象相当普遍。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工作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学科本身发展的滞后。近年来,福建地理学界的理论建树明显少了,虽有一些理论方面的教材和专著问世,但缺乏重大学科理论建设的论著。

(二) 学科整合不足,学术走向迷茫,基础研究逐渐弱化

一方面学科交叉与分支迅速,地理学出现模糊化、边缘化与空洞化;另一方面地理学同其它学科之间甚至在地理学分支学科之间的融合明显不足,其综合性仍处于较低层次。

当前 ,解决资源环境安全、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都离不开地理学的研究。但是 ,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也必然需要与大量的其他学科 ,特别是应用学科的不断交叉。包括环境学、生态学、大气科学以及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 ,大量介入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环境变化与治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这些地理学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地理学研究的主体与科学问题不断受到其他学科的关注与渗透 ,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许多领域得到重视和应用。后者在利用了地理学研究成果,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常常掩盖了地理学研究的基础成就。地理学在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同时 ,常常也会偏离地理学发展的主干 ,转为其他学科的分支 ,从而造成地理学研究出现“范围边缘化、对象模糊化”。地理学分支学科发展迅速,从解决具体问题的角度来看,分支学科的发展是成功的,但是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集成,对综合地理学的忽视和削弱,使得地理学的“内容空洞化”。表面上来看,地理学与各学科及其下分支学科间交叉、组合应用,然而从深层次上来讲,这种交叉组合是远远不够的,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融合[4]。

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地理学本来应该在学科交叉以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上做出独特贡献,但由于其内部的自然研究和人文研究融合不足,真正的综合性成果仍然乏善可陈,还出现了两极化的倾向,一是越来越专,一是越来越泛[2]。最终使得地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学术走向迷茫,甚至有走向“死胡同"的危险。在这种形式下,地理学的基础研究也逐渐弱化,基础科学和统一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经典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被严重削弱。

(三)发挥区域优势进行特色研究不够

福建地处东南一隅,因山川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地理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福建与祖国腹地相对隔离,却又面向开放大洋,又由于其“侨乡”优势及对台独特区位,使福建成为一个矛盾的、复杂的经济个体。这种“复杂”与“矛盾”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有别于其它省份的“个性”。这些都是福建地理工作者应该关注的,然而从目前来看我们做的仍然不够。

福建面朝广阔的太平洋,基于海洋有很多的特色研究,如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海洋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海洋生态研究、海洋地缘政治研究等。在这些方面地理学介入太少,没有做足工作。

(四)地理学教育欠缺,学术梯队建设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被视为“小学科”,这导致许多学生地理思想缺失,向高校输送的高质量地理人才也明显不足。而在高校地理教育中,存在着学科发展不平衡,高校之间培养综合地理学人才不平衡,教材系统不健全、不规范的现象。

学术也需要“积聚”,但目前福建省内从事地理研究的单位很少,这不利于学术上的交流和信息的共享。将福建整个地理学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我们和北京、江苏等“地理大省”存在很大差距。这使得我们在承接全国性大课题以及召开全国性、国际性重要会议、开展国际合作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高校地理专业学生都应该是科研的生力军,是学术梯队中的重要一环,但这一环目前却有脱节的危险。很多学生不具备独立科研的能力,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模式的原因,应引起整个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三 福建省地理学发展建议与展望

福建省地处海峡西岸,地理区位优越,经济发展迅速,但也肩负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任务。显然,地理学是实现这些重大任务的支撑学科之一。

地理学应为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决策问题是重大的资源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重大自然灾害的治理问题、地区开发战略和发展问题等。在21世纪发展中,这些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在所有的福建省区域性问题中,地理学家要重视闽西地区、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发展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决策的许多问题,地理学家都可以参与工作,要通过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的决策应用价值,对地区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建立起迅速反应的能力。

在愈来愈多的新学科出现和参与福建省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研究的情况下,地理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弘扬地理学传统,为社会和科学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地理学要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和学科特点,找准自己的方向,特别注意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领域。

(一) 主要发展方向

(1)国土整治研究。21世纪,我们必须明确地理学能给政府和人民解决什么问题,包括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退化的监控与治理、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等。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江河水质生态安全问题、滨海湿地退化问题等也将是地理学长期的研究目标。

(2)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个方向自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逐步形成以来,已经成为地理学发展的主流之一。福建省经济高速发展,强烈地改变着自然和社会经济结构,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地理学家和地理工作者要了解福建省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社会和城乡发展,包括城市发展与规划、区域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等,就需要进一步开展地区经济与社会及城乡发展的研究。

(3)地理信息应用研究。GIS技术、RS技术、空间数据的应用是地理学也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地理学科应进一步发展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研究,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分析预报和决策支持的新的技术手段;为地球科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研究提供时空信息并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分析、预测预报和时空调控的科学基础。

(4)生态系统地理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区域环境响应研究。生态系统地理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区域环境响应的研究成为重点领域之一。在新的世纪,其研究方向也发生了重大调整:第一,从认识地球系统基本规律的纯基础研究为主,扩展到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生存环境实际问题的研究;第二,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扩展到研究人类如何适应全球环境的变化;第三,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生态系统地理过程的综合集成研究。这些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自然过程主导的自然适应过程和人类活动主导的有序人类适应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必将提出新的要求[5]。

(二)发展地理学的方法论

21世纪在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继续发展的情况下,要求我们在地理学的方法论方面作深入探讨并取得某些共识,地理学不是各种有关专业的简单汇合,而是具有明确的核心和一致性。地理学已经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法论概念,但要进一步发展。

(1)区域概念。包括全球的概念、区域差异和区域相互依赖性的概念,没有区域就没有地理学。针对不同的空间尺度界定不同的区域论题,研究发生在区域中的过程和演变规律,而不是静态地研究区域。各种地带和各种类型地域(流域、区域、地方)的研究、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等,在不同区域是不一样的,因为地表各种过程在不同时空尺度表现差异及其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不同。在人文领域内,区域一体化和多样化发展,是地理学研究和教学的基本范畴。

(2)统一地理学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研究人类活动成为一大驱动因素的地球表层系统及其中的“人—地”地域系统。几十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老一辈地理学家就强调对重大的地理学问题开展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极端重要性。自然地理学不考虑人类的活动和人文地理学忽视自然和生态基础都是致命的弱点。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特点是:统一地理学、全球地理学和有人的地理学[6]。

(3)将格局和过程关系的研究作为重要的观点和技术路线。发生在各种类型和各种尺度的区域中的过程必然产生一定的格局,而格局的变化又会影响到自然、生态、社会发展的进程,这就产生了格局和过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这种相互作用还表现在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包括不同尺度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对不同时间序列、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就是如此。

(三) 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

要以综合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方式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及其动态机制。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区域性的自然系统、人—地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子系统。自然系统中我们关注自然支配的环境变化,这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探讨这个系统的内部组成、主要关联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较小空间尺度上,揭示地表物质元素转化与迁移的机制;在宏观层面上,研究气候变化和全球物质反映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空间尺度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实质,并寻找解决的途径。通过较小尺度的研究,经过尺度转换,为大范围区域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为了促进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思想的创新,需要各种科研机制来促进对跨越多时空尺度的复杂问题和多学科交叉联系问题的研究。

(四)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提高科研竞争力

福建经济发展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福建在中国乃至国际的影响日益扩大,地理学在更大程度地发展是必然要求。因此,要加强全国、全球问题的研究,并力争在国际性会议上的交流中不断展示成果,甚至我们要培养将主要精力用于全国、全球问题研究的科研专家,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研究计划。

(五)促进技术创新,以信息化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信息化使现实空间表征的理论方法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GIS和RS技术的应用通过时空数据和空间分析,使我们可以更迅速更好地认识相互联系事物的本质和区域间的差异及其相互依赖。为了深入研究和揭示地球表层动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要素作用机理,必须重视地理学的实验研究,并使微观和宏观研究相结合。但是,这些不能代替样本研究,不能代替考察和观测等,否则,我们就不能认识“真实世界”及其动态系统,改进真实系统的描述。大型工程的战略研究为福建大规模建设时期所急需,目前尚很薄弱。发展工程地理学,既适应这种需求,又开拓了地理学的应用领域。

(六) 加强地理学的教学工作

地理学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养,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地理教育。为了适应福建省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等学校地理学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问题上,急需加强概论性的地理学及其中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基础课程,核心地理学课程必须保持和创新。21世纪的地理学,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注意全面、综合性的理论思维,要适应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开创新的地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地理理解力。

让青少年了解国情和培养爱国主义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当今世界,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尖锐,而地理学是各基础学科中最能综合、直接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课程。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教育。地理学要通过基础教育和科普工作,培养人们的地理学观念,努力提高一般人口的地理学能力,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七) 形成福建特色的现代地理学体系

福建地理学应该在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的同时,结合福建的地理特点,加强内部联系,改善研究方法和手段。要利用闽台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理念、因地制宜的科学研究理论、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注重多学科相结合,发挥地理学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地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等. 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J]. 地理学报,2004,59(6).

[3]路甬祥.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的发展趋势[J]. 地理学报,2005,60(3).

[4]葛全胜,吴绍洪,朱立平,等. 21 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地 理研究,2003,22(4):406-414.

[5]符淙斌,董文杰,温刚,等.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与适应[J].气象学报,2003,61(2):245~250.

[6]陆大道,蔡运龙.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J].地理科学进展,2001,16(4):467~472.

课题组成员:

1.曾从盛: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郑达贤: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袁书琪: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生

4.朱宇: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5.王维奇: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

6.张林海: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

7.雷波: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

8.林璐莹: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

作者:福建省地理学会

第3篇:福建电网科学发展报告

[摘要] 福建省电力工业发展面临着省内电力一次能源资源不足、电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约束、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挑战;存在电力结构不合理、厂网发展不够协调、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与周边电网联系薄弱等问题。为实现福建省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电网发展方式,走节约型发展电网之路。该文从电网现状、负荷需求出发,描述福建省“十一五”末及“十二五”期间电源、电网发展规划及重点,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电网应采取的措施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 节约型 电网 发展 规划

1 福建省电网发展现状

1.1 电源结构与布局情况

截至2008年8月,全省电源总装机2502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025万千瓦,火电装机1448万千瓦,风电等新能源28.4万千瓦。水电、火电、新能源装机比例为41:58:1。大型水电装机285万千瓦,占水电装机的27.8%;火电装机中,煤电占99%,其中单机30千瓦及以上的装机1178.6万千瓦,占火电装机的81.4%,单机10~13.5万千瓦的装机149万千瓦,占火电装机的10.3%,其余为单机5万千瓦及以下的小机组。

根据福建省的能源资源情况,不断优化调整电源结构。水电装机比重逐步降低,由5年前的48.8%降到目前的41%;近5年投产的火电电源中,大容量、高参数火电以及洁净煤发电机组共714万千瓦,占新增火电装机的95%,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煤电供电标煤耗由2003年的357克/千瓦时降到2007年的332克/千瓦时;2005年及以后投产的大型煤电厂均采取脱硫措施,2007年单位煤电电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约1克/千瓦时。

根据福建的能源资源分布、电力负荷分布和发展情况,电源布局较集中在沿海。火电厂大都分布在沿海,沿海火电装机约1248万千瓦,约占火电装机的86%,其中单机30千瓦及以上的机组均分布在沿海。水电多分布南平、三明、龙岩、宁德等地。

1.2 电网结构与联网情况

500千伏电网已成为福建省内南北电力交换以及福建与省外联络的主通道,省内500千伏电网形成沿海2~4回较为坚强的主干网架,并通过水口电站向三明延伸,同时由宁德变至浙江双龙变的2回500千伏线路并入华东电网。根据“十一五”电网规划,到2009年福建电网将形成500千伏全省大环网结构,供电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220千伏电网基本形成分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较强的受端电网。至2008年8月底,福建电网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0座,变电总容量1305万千伏安,线路2276公里;220千伏公用变96座,容量2802万千伏安,线路7058公里。

福建与华东联网的两回联络线自2001年、2003年投产以来,大大提升了福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实现了福建与华东主网间的水火调剂,提高了省际间支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至2007年底,福建电网通过500千伏联网双线累计向华东电网送电达185.08亿kWh,购入电量33.94亿kWh,福建送华东联网双线最高负荷已达163万千瓦,已达联网线路输送极限能力。

1.3 存在的问题

1.3.1 发电一次能源需求缺口日益加大

福建省内能源资源主要是无烟煤、水能及风能资源,属缺能省份。随着电力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省内电力一次能源自给率将由2007年的40%降到2015年的24%,自给率不断降低;电煤供应渠道复杂化,价格不断攀升,一次能源供应将越来越成为制约福建电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1.3.2 电源布局不够合理,厂网发展不协调

重负荷区泉州主力电源不足,缺少功率支撑;随着近年及“十一五”后期福建北部电源容量的逐年加大,北电南送容量呈现越来越大趋势,已获核准开工建设的宁德核电和取得路条的福清核电,均位于北部电网,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产,将使福建电网面临前所未有的输电压力。按目前已确定的电源布局,2013年北部向南部送电容量将达到570万千瓦,对主干电网的送电能力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出更高要求。

1.3.3 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福建电网地处沿海,台风、雷击、火烧山自然灾害频发,每年有3~5个台风登陆福建,西北部电网受冰灾影响。多灾害的气候特点和电网建设标准等因素,造成福建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电网受强台风袭击时常发生局部大面积设备损毁和停电,如2006年福鼎受桑美强台风影响造成电网严重损毁和全县停电。

1.3.4 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2007年全省火电SO2排放量超过“十一五”环保目标要求约4万吨,未来新增燃煤电厂将受到环保排放空间的制约,需要逐步调整优化电源结构,新增燃煤电厂将受到环保排放空间的制约。土地和线路走廊资源紧张与电网发展的矛盾突出,输变电线路走廊和站址的取得越来越困难,输变电工程的造价不断上升。

1.3.5 福建电网与周边电网联系薄弱

目前仅通过2回500千伏线路与华东主网联系,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足,区域电力市场竞争受限、事故支援能力不足。

2 福建省“十一五”末及“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电量需求的分析

2.1 “十一五”后三年及“十二五”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概要

福建省2007年全省GDP达到9160亿元,人均GDP 2.57万元,突破3000美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总量均迅速扩大,年均增长12.7%,“九五”及“十五” 全省经济年均分别增长11.4%和10.8%;2006年增长14.8%,2007年增长15.1%,分别比“十一五”预计增长目标快5.8和6.0个百分点。

从工业发展阶段上判断,福建省工业化中期特点进一步显现,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工业重化特征明显。预计 2009、2010 年未来全省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根据福建省的经济增长周期判断,从增长速度上看,经过持续数年的较快增长后,2009-2010年GDP年均增长将有所减缓,经济增长速度预计维持在12%左右。

随着“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经济尤其是临港工业将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全省经济增长水平仍将比预计水平快。预计到“十二五”末期,福建省可望提前进入小康社会,形成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2.2 电力电量需求分析

全省用电量2000年为401.5亿kWh,2007年突破1000亿kWh,达到1000.3亿kWh。从人均电量来看,2000年突破1000 kWh/人,达1177 kWh/人,2007年达到2800 kWh/人。“九五”和“十五”期间福建省全社会用电量分别增长9.1%和13.5%,2006、2007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加快增长,增速分别为14.6%和15.4%。2007年全省用电负荷1631万千瓦, “十一五”前2年全省用电负荷、用电量年均增长分别16.5%、15.0%。2008年1~8月全省用电量71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最高负荷1757万千瓦,增长7.7%。

根据福建国民经济以及电力发展的情况,预计今后福建电力需求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福建电力市场需求预测如表1所示。

3 福建省“十一五”末及“十二五”电源发展规划及重点

3.1“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电源发展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电力产业化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实现电力优化配置。

(2)坚持电源结构多元化。调整电源结构,优化电源布局,建立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的电力保障体系。

(3)坚持电源与电网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科学安排电源布局,适度超前建设电网,促进电网与电源发展相协调,主干电网与配网发展相协调,城乡电网发展相协调。

(4)坚持依靠技术创新。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动我省电力装备产业化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电力抗灾技术创新,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采用适合省情的电力建设标准。

(5)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效率为本,大力提高电力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

(6)坚持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电力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处理好电力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关系,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

3.2 电源发展规划重点

利用海湾港口资源和海运交通的有利条件,发展沿海大型火电厂;加快发展大型核电站,改善电源结构,缓解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环保等压力;在完成小水电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规范发展水电;积极有序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按照国家规划安排,接受区外来电。

如表2所示。规划2008~2010年新增大型电源装机1214万千瓦,包括新增煤电机组998万千瓦、燃气机组216万千瓦,至2010年全省电源总装机约3653万千瓦。规划“十二五”期间新增大型电源装机为1444万千瓦。到2015年全省电源装机达到5230万千瓦,其中水电:煤电:核电:抽蓄:新能源装机比重为21:55:11:7:3:2,水电比重降低到21%。

3.3 电力电量平衡结果

包含区外来电,在规划的电源安排下,高负荷方案2010、2013、2015年全省电力盈余60~75万千瓦,基本平衡。2010、2013、2015年枯水年的火电利用小时数在4920~5225小时之间、平水年的火电利用小时数在4500~4760小时之间,在规划的电源方案条件下,火电利用小时总体上是合理的。

4 福建省“十一五”末及“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及重点

4.1 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

(1)建设坚强电网,使之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福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做到电网电源协调发展,满足全省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电网结构合理,各级电压相协调,适应和满足与华东主网的功率交换需要,加强主干送电通道和受端网络的建设,与国家特高压规划相衔接。

(3)采用先进适用的电网技术,大力推广大容量变压器,大截面导线,同塔双回(多回)路建设,推进电网技术升级,促进电网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2 电网发展规划及重点

根据国家特高压电网发展规划,围绕海西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南北拓展、纵深推进,延伸两翼、对接两洲”的思路,加快推进建设1000千伏温州-福州-泉州特高压电网为骨干主网架,建设福建与华东联网二通道工程和福建与广东电网背靠背直流联网工程,实现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对接。加强沿海500千伏网架结构,并向三明、南平、龙岩延伸,形成全省500千伏电网沿海东西双通道、全省南北双环网“申”字形的网络结构。按照 “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加快推进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和低压配网工程建设,实现各级电压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以加强沿海主干输电网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沿海500千伏通道,建成沿海两个相对独立的500千伏双回路主网架通道,并向三明、南平、龙岩延伸,形成覆盖全省的500千伏大环网结构,沿海负荷中心网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加快推进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实现各级的电压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推进周边互联,2011年实现与华东电网二通道联网(结合全国特高压规划,以1000千伏特高压架设,先期降压500千伏运行),与广东电网实现背靠背直流联网,为海西电力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设特高压交流福州、泉州变电站,形成北与华东(浙江)电网、西与华中(江西)电网相连的双回特高压链式电网结构,建设特高压交流变电容量1200万千伏安,线路长度1250千米。届时,福建电网将以坚强的特高压同步电网为依托,在更高层面上和更大范围内,保障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

4.3 50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

4.3.1“十一五”后三年500千伏电网规划

“十一五”后三年,计划建成500千伏泉州大园、福州连江、南平穆墩、龙岩卓然等输变电工程,扩建福州东台、漳州、宁德等变电站,2009年将形成500千伏全省大环网结构,供电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新增500千伏变电站4座、扩建3座,容量825万千伏安,2010年底,500千伏变电站达到14座,容量1955万千伏安,500千伏变电容量和线路长度分别是2005年底的2.9倍和2.2倍。

(1)西部环网工程:建设三明~龙岩~漳州线路以及500千伏龙岩卓然变,加强南北断面的输电通道,减轻沿海线路的输送功率,满足西部电源送出的需要,实现全省500千伏大环网,计划2009年投产。

(2)西北部500千伏网架:建设宁德~南平~三明500千伏线路以及500千伏南平穆墩变,初步形成西北部500千伏电网,满足西北部的电网负荷发展要求。

(3)中南部受端电网工程:建设泉州大园变以及莆田~大园~晋江线路工程,提高沿海通道的输电能力,以及严重故障情况下的抗风险能力。

(4)其他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500千伏连江变输变电工程,扩建漳州变、宁德变,满足区域负荷发展需要。

(5)大型电源送出工程:建设后石至泉州第二回线路工程,同时配合莆田燃气等电源建设,相应建设500千伏送出网架,以满足大型电源送出要求。

4.3.2 “十二五”期间50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

根据电源规划方案,通过分区电力平衡分析,2010年省内主干电网电力流向将由“十一五”初期的“南电北送”转为“北电南送、东电西送”,“十二五”期间随着北部电源的大规模投运,北电南送、东电西送潮流将逐步加大。2013年福州北部向南部送电容量将达到570万千瓦,福州~莆田~泉州断面输电容量将增加到400~44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福州北部向南部送电容量将达到590万千瓦,福州~莆田~泉州断面输电容量将增加到620~770万千瓦。2013年东部的福州、宁德向西部南平、三明送电容量为300万千瓦,2015年将达400万千瓦。

因此,“十二五”期间电网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沿海输电通道和东西输电通道。

(1)2012年配合宁德核电投产,建成福州特500千伏开关站,丽水~福州西线路开断进福州特500千伏开关站,建成宁德核电~福州特500千伏开关站线路,宁德核电~宁德变线路。并为满足2013年北电南送的需要,2012年底前建成福州北~福州南第二通道即福州西~东台线路,福州~东台线路的东台侧脱出经500千伏长乐变站址延伸至500千伏福清变。

(2)2013年配合福清核电投产,建成福清核电送出线路、莆田北500千伏开关站和福州南~莆田~泉州北第二通道。新建福清核电~莆田北、福清核电~福清线路,东台~莆田和莆田~大园线路在莆田变附近脱出相连,形成东台~大园线路,莆田变出线经莆田北延伸至福清变。至此,福建东南沿海由北到南形成完整500千伏双通道。

2013年东西通道上建成穆墩(南平)~宁德第二回路,以及漳州~漳州北~卓然第二回路(利用现有漳州~王庄线路升压)。

(3)为满足2015年北电南送和东电西送的需要,2014年需要建成福州~泉州特高压线路,相应投运福州特主变、建成泉州特高压站及配套的500千伏出线,并将丽水~福州特线路升压;新建福州特~三阳500千伏线路,通过改接线形成福州特~三阳双回500千伏线路;新建连江~福州西双回路。形成完整的从福州北-福州南-莆田-泉州北-泉州南沿海500千伏双通道和一个特高压通道。

建设特高压变电站2座(福州、泉州),变电容量1200万千伏安,线路长度福建境内部分约720公里,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2座,扩建10座,新增500kV变电容量2425万千伏安;新建500千伏线路约2450公里。

4.4 区外联网规划

4.4.1福建与华东联网二通道

目前福建与华东主网仅有2回500千伏联网线路,联网结构薄弱,丰水期送电存在瓶颈,送电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较低,电网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加强福建与华东联网的必要性体现在:

(1)提高福建与华东主网联网安全水平。福建与华东现有2回联网线路,联系较弱,稳定控制极限仅为送出150万千瓦,受进80万千瓦,从联网的安全稳定性分析,福建与华东增加1回联网线路,输电能力可提高到300万千瓦;增加2回联网线路,输电能力可提高到约380万千瓦。增加福建~华东联网线路可较大程度提高联网送受电能力,提高大电网互联的安全稳定水平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2)提高福建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福建与华东现有的两回联网线路处于同一路径,大部分跨越高山森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能同时危及两回联网线路的安全运行。福建电网目前属于主网结构较弱的省级电网,福建与华东加强联网可大大提高福建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提高福建水电资源利用。根据“十一五”电源规划,2010年福建电网水电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以上,平水年丰水期电力盈余200~300万千瓦,丰水年的丰水期电力盈余更多。联网加强工程可充分利用福建的水电资源,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4)提高华东电网容量效益。现有两回联网线路输电能力限制了福建电网和华东其他电网火电调剂能力和检修安排。福建与华东加强联网后,2010年平水年可减少华东电网40~50万千瓦的火电装机容量。

(5)提高对华东电力市场交易的适应能力。随着华东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电力市场交易将对华东电网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福建与华东主网联络能力是适应电力市场实际运行的需要。

(6)满足远期接纳西部送入水电需要。2012年后西部水电开始送电华东电网,中远期西部水电分电福建电网容量将超过240万千瓦,需要增加福建~华东的联网通道以接纳西部水电送入。

联网加强方案:结合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电网规划,规划在2011年建成500千伏丽水~福州西线路,线路长度2×303公里,即福建与华东联网的第二个通道,按特高压建设,初期降压运行,“十二五”末期升压形成浙江~福州的双回特高压输电通道。

4.4.2福建与广东联网工程

为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积极推动区域能源、电力的合作,根据国家电网规划的总体思路以及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规划福建电网在“十二五”初期实现与广东联网。福建与广东联网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推进广东、福建两省电源的进一步优化,降低系统总装机规模,减少系统内电源投资费用。在考虑广东、福建负荷中方案水平,2010年和2015年,可分别减少系统装机122万千瓦和180万千瓦。

(2)有利于节约系统总投资、节约运行费,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期联网条件下,联网方案比不联网方案可降低年费用1.7亿元。

(3)有利于更大范围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建立,扩大电网公司和用户的选择范围,降低购电成本;有利于广东、福建两省发电调度的进一步优化,降低发电运行费用。

(4)有利于降低电网运行风险。联网后,两省电网可在紧急事故时相互支援,降低运行风险。

(5)有利于余缺互补,降低电源建设不确定的风险。两省电网均需投产大量火电以满足负荷发展需要,但电源建设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联网后,当两省电源建设进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联络线适当互补余缺。

联网方案:福建与广东联网初步考虑采用直流背靠背联网方式,联网点为广东500千伏嘉应变电站和福建500千伏漳州变电站。具体联网方案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确定。

4.4.3 厦门电网向金门供电工程

为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积极研究厦门电网向金门供电必要性和方案,初步考虑采用轻型直流+海底电缆的方案,送电规模10~20万千瓦。

(1)由福建就近向金门供电、使金门脱离“电力孤岛”状况,可有效提高金门地区电能质量与供电可靠性,并有利于改善金门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促进金门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两地共同繁荣,互惠双赢。

(2)根据金门用电需求的分析,2010年、2020年向金门供电规模分别约10万千瓦、20万千瓦。从输送容量来看,福建电网完全具备向金门送电的能力。

(3)由于两地电网频率不同,福建向金门供电拟采用直流海底电缆送电、两侧设换流站的方案。金门电网容量小,无功电源有限、与大陆电网距离较短,考虑采用柔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直流电压初选为双极100千伏。

(4)海底电缆路径方案,初步考虑从厦门岛外翔安区的220千伏翔安变,用架空线接至澎厝换流站入海,用海底直流电缆接至金门本岛的北山古宁头换流站,然后由古宁头换流站接入金门交流电网。海缆线路长度约10公里,最大水深约10米;从海域环境条件初步判断,海缆路径方案是可行的。

4.5 220千伏电网规划

各地区的220千伏电网建设主要以满足区域负荷发展的需要为前提,结合50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大型电源点的接入,逐步加强区域220千伏电网,形成和完善地区骨干电网。

随着500千伏电网的不断发展和加强,2009~2015年福建电网逐步具备了一定的电磁解环条件,同时220千伏系统的短路电流水平不断升高,电网较为密集的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沿海地区均出现了短路电流超标问题,因此规划期内需要逐步打开部分500千伏/220千伏电网电磁环网,以合理控制短路电流,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送能力。

福州电网:随着连江、福州西、福清、长乐500千伏变电站和华能三期电厂的投产,将在南北西东四个方向形成6座500千伏变电站和水口电厂、华能电厂八大电源支撑。结合华能福州电厂三期扩建,改造东北部电网,并通过福州西变接入,加强西部电网,通过连江变、福清变、长乐变接入,分别加强北部连江、罗源和南部福清、长乐电网。220千伏主干网络将围绕各负荷区,形成多个双回路环网结构,网架结构进一步加强。

莆田电网:220千伏主干网络围绕莆田市区负荷中心,以西部莆田500千伏变电站、南部湄洲湾电厂为电源支撑,从双回路链式逐步发展成为区域环网结构。

泉州电网:结合南埔电厂、鸿山热电厂、晋江燃气电厂以及500千伏大园变、惠安变、石狮变、晋北变、南安变的建设,加强220千伏受端电网建设,220千伏电网将形成:泉州南部以晋江燃气电厂、鸿山热电厂、晋江变、泉州变、石狮变、晋北变为电源的三个环型电网;泉州北部以南埔电厂、漳平“上大压小”项目,500千伏大园变、惠安变、南安变为电源的西部、东北部三个分区环网。

厦门电网:以北部厦门变、东北部厦东变、西南部海沧变、嵩屿电厂、东部厦门燃气电厂为电源支撑,220千伏主干网络围绕市区负荷中心,形成环西海域和环东海域的二个大环网结构。

漳州电网:漳州220千伏电网将形成以漳州、漳北、漳南50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网架结构,其中北部220千伏电网是漳州的负荷中心,将形成漳州~东区~兴泰(总山)~漳北~凤园~良璞~马崎~漳州的主干环网结构;南部220千伏电网形成以漳南变为中心的环网结构;东部220千伏电网形成以漳州变和后石电厂60万千瓦机组为电源的环网结构;西部220千伏电网为链式结构。

龙岩电网:以500千伏卓然变、坑口电厂、棉花滩水电站为电源支撑,220千伏电网以500千伏卓然变为中心,并逐步向西北部延伸,形成环绕市区、西北、西南电网的环网结构。

三明电网:220千伏电网规划形成以500千伏三阳变为中心、环绕三明城区、永安等主要负荷中心的双回主干环网,并向周边县域220千伏变电站辐射,街面水电站、永安 “上大压小”项目注入主干环网。

南平电网:220千伏电网建设主要是围绕500千伏穆墩变建设,形成以500千伏穆墩变为中心的分片供电格局:南片是主要负荷中心区,形成以穆墩变、沙溪口电站为支撑的环网结构;原邵武电厂退役后,西北片及北片形成以穆墩变和新的邵武扩建电厂为支撑的环网结构。

宁德电网:结合500千伏宁德主变扩建、宁德东变建设,初步形成以宁德变为中心的分片供电格局,形成东北部电网的环网结构,以及南部电网的辐射结构。

4.6 110千伏及以下配网规划

4.6.1城市电网

建设网络结构合理、运行灵活、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的现代化配电网,以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成为城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进步的有力保障。努力与城市各项发展规划相互配合、同步实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以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满足负荷发展需要为宗旨,进一步加强福州、厦门、泉州三个重点城市的配网建设改造,其他六个城市电网的建设改造结合城市的建设改造同步进行,着重解决城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主网结构,形成并完善110千伏城网,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加大中、低压配电网络建设和改造的力度,增强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降低网损,建设供电能力强,运行灵活、安全可靠、经济的现代化配电网。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完善10千伏配电网络结构。城市中心区结合市政建设要求,逐步提高电缆化率。提高城市中心区10千伏配网达到“N-1”可靠性标准的比例、线路绝缘化率达到100%。城市郊区、乡镇以架空线路供电方式为主,逐步建成绝缘化、无油化、分段合理、手拉手互转互供能力强的供电网络。在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的基础上,实行变电站集中监控运行模式。加快调度自动化和配网自动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网综合自动化水平。

4.6.2农村电网

紧紧围绕国网公司“三新”农电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县域电网的建设,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电力保障。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投入,改善农村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和服务质量,建成与上一级电网相衔接、结构合理、技术适用、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的较为坚强的县域电网。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推广农网典型设计,重视环境保护,节约农网占地,提高农网综合经济效益。

经济发达县(市)建成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枢纽、以110千伏为主网架、达到“N-1”要求的县域电网;在经济较发达县(市)建成以110千伏为主、35千伏为辅、基本达到“N-1”要求的县域电网;内地经济发展较慢的县建成以具备双电源的11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枢纽、以35千伏为主网架的县域电网;形成结构合理、技术适用、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的较为坚强的县域电网。

5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节约型发展电网之路

5.1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健全用电设备的节能标准、标识准入制度;研究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相关电价政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电力需求;推广绿色照明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电动机系统节能工程、空调系统调荷节电工程、变压器节能工程和蓄能电池新技术,转移高峰电力;推进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建设蓄热电锅炉、冰蓄冷空调等电蓄能工程;实施需求侧管理项目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经济手段转移高峰负荷;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监督考核体系,开展科学用电系列宣传活动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培训,构建需求侧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5.2 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建设中的资源消耗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断创新理念,推动科技创新和设计创新,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网建设。不断提升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促进电网节能、节地、节材,促进电网发展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和谐。

在电网规划和设计方面,大力推广新技术研究和应用,优化电网结构,简化网络接线,提高输送能力,简化电压等级,降低网络损耗。在输变电设计方面,积极采用大容量主变,GIS、HGIS设备,同塔多回,高强钢、大截面导线,紧凑型线路等先进适用技术,节约线路走廊,减少变电站占地,降低电网损耗,实现电网建设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如在福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线路走廊征用困难路段,普遍采用了同塔多回路和紧缩型技术。采用了双回500千伏和双回220千伏同塔四回路架设,走廊宽度仅有27~33米;在福州和厦门城区采用220千伏四回路同塔,走廊宽度仅13米,比常规双回路减少50%;在福州城区220千伏双回路采用L型绝缘串的塔型,走廊宽度仅8.2米,与常规相比减小37%。在泉州城区采用220千伏三回路同塔架设,走廊宽度13.8米,比常规减少29%。经过林区线路,为减少线路走廊的树木砍伐,除采用高跨林木外,推广应用V串塔型。500千伏双回路V串塔型,走廊宽度14米,与常规相比缩小20~22%;500千伏单回路V串塔型,走廊宽度13.3米,与常规相比缩小14~26%。500千伏和220千伏配电装置采用H-GIS设备,占地面积仅为常规AIS设备的49.7%,220千伏配电装置占地面积仅为常规AIS的62.5%,全站总占地面积为同规模常规设备的67%~70%。根据福建山高树多的特点,为保护森林植被,在线路工程设计中积极采取高低腿设计,减少土石方开挖量等。开展《220kV-500kV输电线路增容运行研究》,适当提高导线运行温度,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提高线路载流量,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线路的输送能力。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效率为本,大力提高电力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加大老电厂技术改造力度,加强科学管理,降低电厂的发电煤耗率和厂用电率。合理控制火电厂的耗水指标,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和排水的重复利用技术,努力降低耗水量,提高复用水率和废水回收率。

加强节能工作,严格执行各项线损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变电站布点和网络结构,降低线路损耗;简化电压等级,城市电网除厂矿专用变外,限制并逐步取消35千伏电压等级;加强配网建设改造,均衡配网潮流,提高配网输电能力。

按照无功分层就地平衡的原则,配置无功补偿装置,使各电压等级的功率因数满足规定要求;加强用户无功管理和力率考核,确保无功就地平衡;推广节能技术,新建、扩建变电站全部采用低损耗变压器;更换改造老旧线路,增大导线截面;加强计量管理和用电管理。

5.3 开展水能优化调度和水火电机组联合优化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是充分应用气象信息,充分利用来水增发电。及时应用气象预报,做好预报分析和预测工作,根据水库上游降雨实况及台风预测,及时调整水、火电之间和水电厂之间负荷分配,以充分利用来水,增发水电。

二是做好水电厂预腾库增发电量工作。在雨季到来之前有计划地削落有调节能力的水库水位,做好汛前腾库工作,在预测有较大降雨或在每场洪水到来之前,多发水电,预腾库容拦蓄洪水,削减洪峰,做好有效库容的重复利用工作。

三是适时拦蓄洪尾及区间洪水增发电量。汛期根据天气预报适时拦蓄洪尾,在不影响安全前提下,适当抬高水库水位,提高机组发电水头和水量利用率;主汛期末,在雨季结束之际,尽可能拦截洪尾将水库水位回蓄至正常高水位;在8~9月份的台风大雨季节,尽可能利用预报提前加大负荷,以发电腾库减少弃水。

四是依靠科技,为水能优化调度和水火电机组联合优化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应用大型水电厂洪水调度软件进行水库洪前腾库、削峰、回蓄工作,提高洪水调度预见性和准确率,增发电能;开发、应用电网水电站群发电优化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水电厂发电调度计划编制和水库群调度的科学性,增发电能;开发、应用福建电网水火电联合优化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福建电网的日发电计划及水电月发电计划、水电年度方式的编制和实时滚动优化调度等,实现发电调度过程中的水火电联合实时优化调度。

5.4 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能降耗

认真贯彻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实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鼓励和促进我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水电上网电价管理制度,引导水电发电企业的合理投资;根据流域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按环保、安全等要求,严格控制小水电项目无序开发,规划“十二五”期间新增水电装机60万千瓦。规模化开发、产业化发展风电,在继续做好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基础上,进一步有序加快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增风电装机100万千瓦。结合环境治理,积极发展垃圾焚烧等生物质能发电。

进一步调整优化火电电源结构,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的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煤电供电标煤耗,减少能源消耗,至2015年6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的装机容量将占煤电装机的73%。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发电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在一些有稳定热负荷的工业区,按照热电联产方式,建设热电联产项目;严禁建设并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中小火电机组,除生产工艺需要的自备电厂、热电联产、煤矸石发电、余热发电机组外,2008~2015年规划淘汰单机12.5万千瓦及以下火电机组100万千瓦。

6 几点建议

(1)福建省电力发展应主动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在合理利用省内一次能源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得天独厚区位和优良的港口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省外、境外一次能源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实现电力优化配置,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为此,需要争取国家支持福建的能源多元化战略,利用良好的港口及电厂资源,支持海西电力产业发展。

(2)加强规划对电源建设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应严格按省政府确定的电力布局规划开展电源前期工作,确保电源建设的合理、有序和厂网协调。

(3)建议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加快工业设备更新及行业优化调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用电设备,推广应用节能设备,降低能耗,减轻煤电油运需求和环保压力。

(4)依靠技术创新,全面推进电力技术升级,着力解决电力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推进核心技术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的先进系统和装置,加大先进适用电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5)建议尽快建立合理的输配电价机制。依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已发布的《关于印发电价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按成本加收益方式建立合理的输配电价机制,为电网发展筹集建设资金,保证电网持续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保证。

(6)为使电网建设与城镇建设和谐发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建议各设区市及以下人民政府将电力规划内容纳入城乡规划统一实施,为电力设施规划选址和管理提供依据,保障电力设施用地和输电通道需求。在城乡规划工作中,预留输电通道和变电站站址,统一规划市政管线走廊,协调解决电网建设中的问题。

(7)建议出台有关政策,鼓励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适当提高能耗低、效率高的火电机组的利用小时,适当限制高耗能机组的发电,以降低发电侧的能耗等。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关于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坚强电网的意见.

[2] 闽政[2006]52号文. 福建省“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

[3] 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福建电网2015年主网架规划论证及2025年远景目标展望.

[4] 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等.各地市2009~2013年电网滚动规划.

课题组成员:

1.郑家松,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2.林 峰, 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展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3.李荣敏,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展部,高级工程师。

作者: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

第4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报告

根据中共鞍山师范学院委员会文件的统一部署和我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我们财经系围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实现建设学校的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调研和思考,调研中紧密结合“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和专业改革、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课题,总结学校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破解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方式方法,了解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难点问题,以及教职工、学生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和要求,为推进教学及专业改革,打造办学特色品牌,加快实现“办大办强职业教育、推动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的和谐发展”的奋斗目标谋求新路。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运用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教务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教务管理工作改革,进一步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质量观,坚持管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流的管理和服务是教务工作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我们通过认真查摆日常管理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我系管理教育水平提高的原因,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教学和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目前我们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学管理的力度还不够 2009年学校提出加强内涵建设,围绕这一思路教务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开展了各项活动,推行了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度,组织了教学比武活动,实施了有效课堂评选机制,但效果不够理想。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实习实训的水平不高。

实习实训还停留在老方法、经验型的基础上,不能很好地按照国家需求创新训练方法,更新训练内容。表现在:①、图书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这一专业刚刚起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都不够,与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②、训练内容还比较陈旧,有的甚至已经过时。③、实习操作训练的量偏少、质偏低。④、会计专业实训离市场的需求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2、课堂教学的效率从总体上看还不高。

今年开学以来,教务处就制定了有关创建有效课堂实施方案,进行了有效课堂教学评比,但任然存在课堂教学松散、教学行为随意等现象。甚至有少数教师不能按时到岗或者中途脱岗,致使教学秩序出现混乱。

3、学生的学习风气不浓,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够。

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这主要源自于学习风气不浓。整个校园早自习没有读书声,晚自习没有复习训练的场面,学生上课无故迟到,课堂上打瞌睡,课外却到处疯狂啸叫。部分学生课内想学,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把握不够,加上复习不及时,今天学明天忘,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管理活动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的教务管理工作基本满足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2009年以来,教务处按照学校要求,加强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采用了教学督察,教学反馈等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管理。但由于对教学规律把握不够深入,教学管理活动规范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积极主动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作风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 教学方面的调查、研究较少

教学方面涉及的事项较多,我们老师需要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处理事务性工作,加上工作人员担负的有教学任务,所以,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较少,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导致教学管理方面的许多工作缺乏针对性,教学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以学生为本、服务教学方面仍需加强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老师的服务意识已经大大提高,但服务的深入性和广泛性仍然有待加强,很多时候服务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和广泛,往往是在师生提出请求后才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较为被动,这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分析,查找出了自身和本部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整改措施。

首先,解放思想,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开拓科学发展的新局面。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处党员干部明确了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推动学校深化改革与科学发展上形成共识。不断增进和加强服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把我校建设成一流的教育基地而努力。

第二,改善我校办学条件。目前,硬件设施落后和软件方面不足是制约我校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教学方面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我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今后,我们老师将认真进行调研,充分了解我校的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作为校领导决策参考,积极协助办公室总务处等部门争取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从各个方面积极推动教学硬件设施的改善,从根本上弥补教学软件设施方面的不足,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调整、优化年龄结构、强化教学实践、鼓励学术研究、大力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质量考评,使我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工作作风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改观。

第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活动。教学管理不规范,曾是制约我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我校将继续完善教学规章制度的,将教务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工作纳入规范的工作流程,继续推进各项活动,继续加大有效性课堂建设的力度。彻底改变过去工作随意性过大的状况。通过教学规章制度的完善,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形成各司其职、高效有序的教务管理机制。

第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针对当前的学生就业形势和我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及时转变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遵循教学规律和我校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通过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技能训练的比重、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搭建多级实(见)习平台等措施,构建和完善“教、学、练、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第五,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和交流、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今后,我们财经系将更加注重教学规律方面的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课堂、深入师生进行深入调研,掌握我校教学工作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教务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我校的教师工作的科学发展。

第六,进一步加强与校内其他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今后,我将自觉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继续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建立协调机制,减少教学管理与其他各项工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高教务管理效率。

总之,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务管理实践,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建设党和人民放心、家长和学生欢迎、广大师生满意的职业教育基地”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内涵建设”的主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我校教务管理活动的不足,深入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努力,推动我校教学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5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查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查报告

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按照公司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本人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深刻地认识到这次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自身认识科学、实践科学、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机遇,我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认真查找的剖析了自身在学习、工作等方面与科学发展观存在的差距。

一、 学习情况及体会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安排,结合我本身业务的情况,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全面地学习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读本》,共写了3000余字的心得体会。深刻的认识到这次在全党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次党的自我完善的创新过程。自己经过学习、反思,进一步武装了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学习思考,我认识到,公司的发展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开拓市场,调动好全体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凝聚全体职工的力量和智慧,全面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积极探索以效益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生产安全保障水平。三是要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重视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塑造新型的油建职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四是要切实维护好职工的权利,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创造良好的劳动从业环境,使广大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党的先模人物,看到了我自身的不足,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 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参加集中学习的时间太少,学习缺乏系统性。 由于长期跑外部市场,参加公司集中学习的机会比较少,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系统,有时只注重与本身业务有关的内容,跟业务无关的涉猎较少,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的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有时做事情、干工作只从自身业务或主抓业务出发,尽管也按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外部市场的开发工作,目前还不能令自己满意,

2、思想交流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过程中,与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交流少,与基层干部的交流不深入。一年来,随着外部市场的开发及建设,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公司内部队外部市场给予了密切的关注,我作为主管领导,平时在工作中承担了不少业务性工作,于是在头脑便产生了以干代学的思想,总以工作忙、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把思想交流摆到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工作搞好了,学习交流并不重要。领导与员工交心谈心,听取意见建议还停留在表面上,对职工的思想了解不够。在引导职工学习方面,工作力度较小,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系统性,对人才队伍培养的力度还不够。

3、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平时的学习中,看消息新闻类的报刊书籍较多,看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较少,学习了不少内容,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对思想和灵魂的触动不够。能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但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把他们具体化。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自我剖析如下:

1、思想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深刻认识到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转变思想观念以指导自己言行的武器。

2、在理论指导实践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应用尚不灵活,公司外部市场的开拓能够及时进行,但缺少总结,没有把握住科学发展的内涵,对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解决之后,没有应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分析。

3、近年来,忙于事务,忙于具体问题,而静不下心来读书、读报、学理论的时间少之又少,没有很好理解、领会它们的深刻内涵,把握实质,运用其立场、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放松对职工干部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对中层干部的集体的意识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全面系统学理论,把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深学透,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在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化管理知识方面下工夫,努力探索有关市场开发和企业管理相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牢记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大胆工作,尽自己全力开拓外部市场,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振奋精神,从自身做起,切实落实学习效果。注意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点一

滴,时时处处把自己的表现与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对照,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照好镜子,把好尺子,找准差距;工作上牢固树立争一流的思想,及时对前期开展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在变化的市场中寻找规律,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3、在工作方面以大局为重,时时刻刻把企业的发展摆到第一位,自觉的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使单位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4、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

通过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到以前存在问题思想根源的危险性,今后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有心干事、热心干事、用心干事,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第6篇:学习科学发展观个人自查报告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进步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中,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我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学习学院下发的科学发展观相关材料,并根据学院党委的要求,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有关会议,抄写了上千字的读书笔记,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写出了1700多字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对个人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并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党性的目的。现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及下步努力方向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的深度、广度不够。在学习方面,还存在浮躁情绪,有急用、实用思想。突出表现在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视不够,片面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是软任务,因此往往在政治学习上对自己要求较低,流于形式和表面化。组织上有要求的就学,没有要求的就不去学,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点,与本职业务无关的就不学或者学得很少。学习没有学深学透,知识结构单一,把握形势、掌握大局的能力较差。

2、理论业务学习不够深入,工作中创新意识不高,办法不多,成效不够显著,在有些方面还习惯于旧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由于经验不足,显得急躁简单,考虑眼前的多,考虑长远的少。此外,工作中,对有些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不力。

3、创新意识不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上热情不够。工作方法上,缺乏新思路、新创举。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不能尽善尽美,只求完成工作任务了事。

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对加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工作形势对我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学习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在各项政治理论学习中,还存在有一定的走过场的做法。

2、对自己的缺点认识不足。事实上,自己也深知好多地方做的不好,但有的时候不敢大胆承认自己的错误,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能勇于开展自我批评。

第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针对以上不足,今后要努力作到: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严守党的纪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抓好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办事效率,突出工作业绩;牢记宗旨,以创新的思想观念和创新能力,努力使工作有更大提高。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做一名合格党员,一要勤勤恳恳、发奋工作、工作上保持良好心态,不气馁,不退缩,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建议,多为学院发展,积极柬言献策。二要积极主动协助领导工作,当好勤务兵。三要诚恳接受来自领导和教师的批评意见,虚心听取,认真反思。

2、要努力学习,提高工作能力。要加强学习各项专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增强服务意识。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无论领导安排什么工作,都要无条件地接受、无条件地完成,真正增强服务意识,当好群众的勤务员。

4、注重学习效果,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学习不能只为学习而学习,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习上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能只留于形式,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并将所学东西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工作上牢固树立争一流的思想,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干好党负于我们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以上就是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和认识情况,当然,这些感想还比较粗浅,我身上存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自己总结的这几方面,还有许多没有察觉的缺点,需要在与同志们的进一步交流中发现和改进,需要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2008年12月23日

第7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践报告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二十字”是一个体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综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区供销总社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区委“蹲点调研摸实情”活动的统一部署,分别对下陈街道永胜村等村进行调研,现将相关情况形成如下材料。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如果把新农村建设比做一幢大厦,经济发展就是大厦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上不去,再美好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近几年来,随着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大、步伐的加快,##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提升,但横向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人均收入不高、群众生活还不富裕。我们通过对联系村的调研,发现还有近1/3低收入人口和一些极端贫困人口。在这样的基础上搞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结合本地区情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动员组织群众投资投劳,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通过土地整理项目、以工代赈项目、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拉动,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二是立足优势,围绕效益搞调整,发展特色种养业。要以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依托,在蔬菜种植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富民主导产业,尽快使水浇地每亩经济效益达到20000元以上。还要搞好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猪禽养殖,加快周转,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要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三是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和“谁有带动能力扶持谁”的原则,鼓励规模小、实力弱的经营企业和公司外引内联,力争每个产业发展都挂靠一家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基地扩张规模,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建成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鼓励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四是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新载体,逐步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五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六是发展劳务经济。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调查村劳务经济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超过30%。不少打工者“一年解决温饱,两年换上新装,三年盖起砖房”。但是我们也看到,外出务工的农民还主要集中在“苦、脏、累、险”行业,其特点是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工资待遇低、风险大。七是今后要在劳务经济发展上,要从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着手,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整合劳动力培训资源,完善培训内容,健全培训机制,扩大培训规模,打造劳务品牌。要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实现集中组织,规模化输出。与此同时,要加大维权力度,对外出劳务人员开展法律援助服务,保障农民出得去家门、学得到技术、有个好的经济收入。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镇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改善镇容村貌。村镇面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改变村镇面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结合调研村的实际情况,以改善镇容村貌为切入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打开工作新局面。从目前情况看,相对城镇而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庄建设浪费大,水平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当从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着手,从“治缺、治乱、治脏、治空”上下功夫。治缺,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加快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治乱,就是要稳步实施村庄改造。按照节约用地、适度集中的原则,采取村民自愿、政府扶持、分批推进的办法,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村组,实行整治改造,建设新型村民小区;实施村庄整体拆旧建新,建设新村庄;在人口集中、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通过村庄整治,基本消灭特困危房户,每个村形成几个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治脏,就是要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全面开展改厕、改灶、改栏,突出抓好房前屋后、河沟池塘、猪圈牛栏、厕所粪坑等污染源的整治。对村组内排灌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治空,就是要充实服务功能。以建立农村服务中心为主要形式,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整合社会力量,建设卫生医疗、村民购物、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幼儿教育、文体活动等服务点和公益设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四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村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美化、村貌整洁。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塑造农村文明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更要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民俗的形成,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有一些地方健康文化缺位,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文化使淳朴的乡风遭到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原因就是农村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农村文化,塑造农村新风貌,要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际、多办实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一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以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重点开展“讲文明、改陋习、创新风、树形象”活动,依托各种讲座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开展“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创评星级文明户、农民致富竞赛等多种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革除陋习,抵制迷信,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在实践中注重引导干部群众弘扬诚信守诺精神,褒扬诚信典型、营造诚信风气,使重信、守信正在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议在加强和完善农村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以促进村民自我管理为目标,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种植养殖协会、经纪人协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制定和完善村民公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步建立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结合创建“平安村镇”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维护社会稳定纳入镇村两级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取缔邪教组织,教育农民树立“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的新风尚,维护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为全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要注重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以民间文艺团体培育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为核心,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对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发展壮大起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龙头,着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建设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必须“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分类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的要求和全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积小成为大成;“先易后难、分类推进”,就是把经济基础好、交通条件便利、群众积极性高、工作难度不大的村作为试点,优先实施,以点带面,不搞全面开花;“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就是要尊重群众意愿,尊重村庄实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突出民风民俗和田园风光特色,不搞“多村一面”,不搞盲目攀比,不搞一刀切,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机制为保障,着力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结合村镇实际,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二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涉及各个领域,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的紧密配合。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做到新农村建设开展到哪里,部门的责任就落实到哪里,形成集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三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财政扶贫、以工代赈、能源交通、农田水利等新农村建设资金适度集中投放、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改变直接补贴的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的各项建设,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对新型住宅区、养殖区,实施集中供水管理,可以按市场化办法运作,充分调动镇、村、农民和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农民投劳、民营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要积极探索村民自主建设机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受益主体和创造主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通过村民推举党员、干部、农村能人中有声望、有公心的人组成新农村建设专门组织,政府指导其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支持其自主管理、民主决策,负责处理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维护好农民的自我管理权、规划参与权、整治决策权和经费知情权,保护好、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红楼梦中人0整理 谢谢下载!

第8篇:学习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主要有四点: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有了进一步理解;二是对在全党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有了进一步认识;三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工作、指导工作的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四是对在突出“实践”特色、边查边改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感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

2、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不完全适应,存在相脱节的现象。由于自己忙于工作,自觉学习时间少,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得不够全面。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造成自身理论知识跟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3、上进心不够强。由于自已工作时间长,年龄大了,工作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的动力不强、对工作的热情不够。

二、对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表现在:

1、学习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深入。原因是:一是学习态度有所偏向,总认为社会主义理论是务虚的离自己的工作生活太远,学不学没什么,另外,在学校上学时也学了不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满足于一知半解,没有必要再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二是忽视了理论学习,只注重了自己感兴趣东西的学习,只顾钻研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而理论知识却不愿看,不想学。三是学习方法不合理,效果不大理想。不能合理地、系统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而是忽冷忽热,想起来了、用到了,就拿起书看两天,事一多,就放下不学习了,或是学了一半,觉得另一内容应该学,又换另一本书看两天,不能持之以恒。有时自己也在学,也在读书、看报,但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走马观花,看后没有什么收获,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在学用结合上,也没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工作,指导生活,指导学习。四是学习时间不能保证。认为上班时间业务多,没时间也静不下心来学习,下班时间忙了一天了应该休息一下,业余时间要和家属在一起,没时间学习。

2、工作过于强调忙,只求完成工作任务,没有把科学发展观与日常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革新自我。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坚持与

时俱进,发展自已,革新自我,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以指导自己言行的武器。坚持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掌握先进的知识文化,抓住时代特点、特色。首先学好理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工作,使自己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方法看问题,学会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学业务,不断熟悉业务工作,争取达到精通业务的程度,提高工作本领。第三,学科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学会用科技手段高效能工作,第四,要学经济,学好经济知识促进工作更好地开展。除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外,还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日常工作中。

3、增强党性修养,努力改造世界观。通过民主生活会及学习调研,努力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进一步完善自己。善于从政治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作为自己的工作的出发点,时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建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第9篇:学习科学发展观之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谈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

王亚楠(07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

我们所学习的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包括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更是突出了在经济建设中,不但经济要发展,且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都要发展;不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也要和谐发展;并且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生态良好,一代接一代能够永续发展;作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保护并改善人类所生存的环境。可见,科学发展观成为了统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工作思想,对新时期的环保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方向的研究生,我就从科学发展观对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这一角度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第一,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是环保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不断提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等。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社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中央领导同志的指导及党的战略部署使全社会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强大思想武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正确思路,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环境保护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只有认真总结环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才能积极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新道路。而探索环保新道路,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保护环境的有益经验,努力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第三,科学发展观要求环境保护要着眼于实践,突出重点。环境保护虽重在预防,但 1 当环境问题出现后,就应当及时解决,尽量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此外,环境保护还应当注重抓紧解决影响环境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现实问题,比如节能减排、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第四,科学发展观要求环境保护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目前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荒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污染事故频发,突发环境事件增加,甚至出现了群体性环境事件,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第五,科学发展观要求环境保护要密切联系群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环境问题不断引起人们关注,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这也正顺应了“环境保护应该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的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政府要广泛向社会征询环保建议,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事业。

第六,科学发展观还对健康环保生活方式、环保生产方式的潮流化起到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更多的人们倾向于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保节能的生产方式一样,是形成环境节约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两大重要手段。比如人们少开汽车,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少开空调,特别是夏天,空调的温度能够控制在26度;另外节约用纸,像人们复印的时候可以两面使用等等,这些都是环保健康的行为,是全社会应该大力提倡和积极践行的,这也是人们在生活方式上贯彻着科学发展观。

通过学习与思考,我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感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只有高举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新道路,环境保护事业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幼儿园家长委工作计划下一篇:克服懒惰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