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2022-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一】: 时间:2009-9-24 学习主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 主持:

一、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认真领会,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四个目标,五个原则

三、高岭镇子开展活动的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 每个阶段分两个环节

四、学习实践活动要注重特色,使之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助推器

五、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二】:

时间:2009-9-26 地点: 学习主题: 学习《科学发展观论述摘篇》 主持:

一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二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三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四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五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文义和谐社会 八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九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十一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三】: 时间:2009-9-28 学习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学习方式:自学

十六大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围绕如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2003年10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之后,胡锦涛等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入阐述,到2004年9月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现在所提的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四】: 时间:2009-9-29 学习主题:学习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 学习方式: 自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三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五】: 时间:2009-10-10 学习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七大主题 学习方式:自学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科学发展观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科学发展观提出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技进步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强调环境和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六】: 时间:2009-10-13 地点: 学习主题: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相关文件 主持:

学习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点一线” 沿海经济带建设的若干意见。

一 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 有利于扩展辽宁乃至东北产业结构调整空间; 2. 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 有利于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 4. 有利于促进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实施; 5. 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 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三 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布局 四 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沿海经济带建设规划 五 加强面向沿海的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强港口建设 2. 加快交通体系建设 3. 加快供水设施建设

4. 加强重点能源和油气项目的建设 5. 加快完善五个重点发展区域的基础设施 6.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六 以项目为载体优化沿海产业布局 七 完善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 八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九 加强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组织领导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七】: 时间:2009-10-14

学习主题: 十七大报告

主持: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念体系。

三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

1. 增强发展协调性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 加强文化建设

4. 加快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八】:

时间:2009-10-15 地点: 学习主题: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主持:

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各个时期对发展观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思想非常丰富,历史价值非常珍贵。毛泽东指出国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 认真地制定了适合我国的发展目标,并根据中国的实际, 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发展途径, 即走工业化的道路。关于发展战略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邓小平理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道路,并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的发展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江泽民的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包括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并达到了新的境界。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九】: 时间:2009-10-20 学习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学习方式:自学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十】: 时间:2009-10-21 学习主题: 科学发展中应解决的几个关系 学习方式:自学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

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 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

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

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更深层次的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十一】: 时间:2009-10-22 学习主题:讲话《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学习方式:自学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自身也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一,理论体系的集中表述。在科学发展观体系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第二,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五大关系,五条道路,九个论述,这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和论断,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领域,涵盖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指导和引领着这一实践,并在这一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十二】: 时间:2009-10-23 学习主题: 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主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十大要点领会:

1. 集中强调加强和改进的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2.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集中体现为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3.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按照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来进行。 4. 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

5. 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为载体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6. 在支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框架下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7. 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8. 着眼于夯实新形势下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 9.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根本目的,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10.以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第2篇: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准确理解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直接动因:2003年的“非典”

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视察,提出“全面发展观”; 2003年6月,胡锦涛在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003年10月,中共16届3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 时代背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在,第一,我国已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转变;第二,我国GDP的总量和人均GDP增长迅速,已达到新的水平;第三,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入完善阶段;第四,02年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化的水平显著提高。

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可能有一个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期。搞不好,生态环境恶化,贫富悬殊,失业增加,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这个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

3.现实原因: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目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瓶颈” 和“短板”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就业矛盾比较突出;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

第一,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2004年我国创造的GDP仅占世界GDP总量的4%,竟消耗了全球48%的水泥、27%的钢铁、35%的铁矿石、20%的铝和铜,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资源消耗。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耗大国,石油和电力的第二消费大国。

第二,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城乡收入消费比: 实际差距5—6倍。贫富差距高度不平等。

第三,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第四,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

我国人口正在逼近自然环境承载的极限;耕地持续减少;北京“沙尘暴”的肆虐;98年南方7省的洪涝灾害;03年非典的威胁;04年以来煤荒、电荒、油荒;禽流感;物种入侵;06年1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08年主要事件:南方雪灾;两会召开;胶济出轨;西藏闹事;手足口病;汶川地震;股市崩溃;通货膨胀;奥运举办;神七上天;奶粉事件。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发展观的演化

发展是指“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观也就是人们关于对客观事物(万事万物)运动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最基本的观点与看法。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工业)、. 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增长极限理论(发展=经济+自然)、70、80年代的综合发展理论(发展=经济+自然+社会)、80、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等几个认识阶段。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人们关于对事物的内在矛盾、内在本质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及其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的和科学的观点与看法,就应当指的是人们关于对某一事物种和类的以及对于宇宙发展的正确的和科学的观点与看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①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②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③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首先具有群体性,泛指最广大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动力和创造者。其次,“人”具有具体性,即以人为本要从从现实的人的具体需要出发,指人们各个方面现实的具体的利益。人类的历史活动总是围绕满足自身的需求展开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需求及满足需求的活动成为人的存在方式。把握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一定要把握人的这种存在方式,关注人民群众各种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权益。第三,“人”具有动态性,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第四, “人”具有代际性,既体现对当代人利益的关注,也包括对后代人利益的保护。

以人为本的“本”即发展的“本体”、“本原”、“本质”、“根本”等。首先,把“人”作为发展之“本”,突破了发展认识上停留于“物”的表象的局限性。以人为本具有发展的本体论意义,就是指它突破了发展的 “物”的表象,揭示了“人”是发展的价值主体,从而极大地深化了对发展的认识。凸显了“人”在“物”的现象之上的发展价值定位。其次,把“人”作为发展之“本”,揭示了发展的最初根源和最根本的实体。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中首要的、能动的因素人的因素,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之“本”,正是在发展哲学上进一步揭示了生产力的本原,即把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原动力,强调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首要的、能动的因素。第三,把“人”作为发展之“本”,抓住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决定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动力、面貌、途径和结果。第四,把“人”作为发展之“本”,明确了党、政府推进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木桶”理论。哲学依据: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哲学依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影响。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哲学依据:联系的观点。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3篇:《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读书笔记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细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了解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虽有若干方面,但核心为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对“以人为本“作了科学的、深刻的阐释:以人为本”,这当中的“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当中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现实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真正达到和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活动首先是群众的事业,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当人们的生活从生存阶段上升到发展和享受阶段后,就要求在发展中不能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所以,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后劲。如果离开了满足人的全面需要,我们的任何工作就没有意义;离开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他的任何发展就没有价值。可以说,以人为本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实质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没有这样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就会成为抽象的原则,失去它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的群体利益,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既不是把个人权益置于社会的首位,也不是只重视整体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权益,而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辩证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强调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现实的要求,但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要立足于现实,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做起。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切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发展权利越来越重视,思想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时代强音。《读本》在内容和表述方式上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多样性和个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是我党不懈追求的目标。较强的时代特征让读者感受到自己在和《读本》一起和着时代的节拍跳动,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必须时刻加强学习,学习党最新的政治理论论述,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我认为,要真正做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长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的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其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第4篇:预备党员读书笔记之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心得体会

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心得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我制定学习计划,准备自学《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读完后感触颇深,整本书都是我要学习和理解的,这无疑是对我自学能力的考验。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细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了解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虽有若干方面,但核心为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对“以人为本“作了科学的、深刻的阐释:以人为本”,这当中的“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当中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现实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真正达到和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

历史活动首先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当人们的生活从生存阶段上升到发展和享受阶段后,就要求在发展中不能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所以,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后劲。如果离开了满足人的全面需要,我们的任何工作就没有意义;离开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他的任何发展就没有价值。可以说,以人为本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实质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没有这样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就会成为抽象的原则,失去它的现实意义。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和把握,要同对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联系在一起。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的群体利益,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既不是把个人权益置于社会的首位,也不是只重视整体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权益,而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那么,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实际要求时,必须强调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地说要着眼于现实,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尤其是着重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这样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才能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意义所在。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辩证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强调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现实的要求,但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要立足于现实,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做起。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对以人为本的阐释深刻而透彻,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启发意义。我们相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发展的方向将更加明确,发展的道路将更加宽广,发展的步伐将更加坚实,发展的动力将更加强大。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切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读本》从哲学高度来看待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成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的一个新高度,又是对这些规律的自觉遵循和运用。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发展权利越来越重视,思想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时代强音。《读本》在内容和表述方式上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如,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部分,把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纳入以人为本的理论范围。人们的发展愿望、对“幸福”的理解及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都是因人而异的,要满足这些多样化的愿望及要求,尊重个性化应是其理论预设。多样性和个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是我党不懈追求的目标。较强的时代特征让读者感受到自己在和《读本》一起和着时代的节拍跳动,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读本》立足国际国内形势,有很强的实践性。如在谈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针对现实生活中的“GDP崇拜”现象,提出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用科学发展观针对性地对现实社会中的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进行分析和指导。在“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部分,谈到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开始进入战略机遇和突出矛盾并存时期。为各级干部和群众敲响警钟,使人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意义。

《读本》深入浅出,可读性强。例如,《读本》在第43页谈到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采取的政策措施时,列举了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用事实说话,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的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央的精神。以人为本原本是一个很深刻抽象的命题。《读本》对其进行了准确而通俗的界定,指出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明确了这里的“人”,是在现实当中存在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具体的人。这些论述简洁明了,为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很好的辅导。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要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必须时刻加强学习,学习党最新的政治理论论述,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我认为,要真正做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长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的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其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读本》出版以后,学习《读本》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广泛共识,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掌握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5篇:科学发展观读书笔记

4月12日星期一 科学发展观读书笔记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第一页,《毛泽东论科学发展》

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有的放矢 规律(性)

1、对于规律的认识:这里,“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规律,谈到了一点,还有一点,自身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也是规律。那么,研究规律,就是研究“联系”、或者说,就是“关系”,包括,两方面,一,事物内部自身的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这是主要的、核心的、关键的,

二、自身内部与外部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呢?两点:一是有逻辑,二是前因后果可验证。

举例:物理力学规律之一:速度=位移/时间。这就是速度、位移、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规律性的东西。

社会发展规律之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虽然不能像理科那样以公式表示,但同样具备有逻辑,前因后果可验证这两条。

那么,到底包括,或者到底要搞清楚哪些规律?三大:人关于自身内部的规律,人与人的规律,人与自然的规律。

从现在的发展来看,人关于自身内部的规律,主要有心理学、思维学、灵魂学等,但是远远不够,“认识你自己”,哲人的忠告,很难到达;这里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第二大类:人与人的规律,主要涉及社会人文学科,《论语》应当属于此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里很大。东方的假设是人与人之间,从“父与子”出发,“父”应该就是“父”,“子”应该就是“子”,自然有一套东西维持这“父与子”,那就是“父慈子孝”。然后,在引申出来夫妇、朋友、上下级的关系该怎样怎样。

西方的假设不同。西方的假设立论点是:“人人生而不等”,“父与子”也应该平等,男与女也应该平等。

东西方的假设不同、出发点不一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到底应当是我们关系的理解不一样,由此,到底怎样确立家庭、民族、社会、国家的关系状态也不一样。 目前,东西方比较统一的,是第三大规律,即“人与自然”的规律,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数学等等都有一套公认的符号、公式、公理。

2、根本方法-----如何“合”的问题。这里,毛主席的文章强调的是“合”,理论与实际要结合,“的”与“矢”要结合,主观想象和客观实际要结合。但我想,根本的方法,两条:分,合。统筹兼顾无疑强调的是“合”,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是“合”,“天人合一”强调的也是“合”。似乎中国的传统就是偏向、强调“合”的。

搞自然科学的,包括一些社会科学,相反,强调“分”,不断地往下“分”。把事物分成分子,把分子再分为原子,原子再分为电子,直至“夸克”之类。

再对比东西方的思维,很有意思,大体上,按西方人的观念和逻辑,他们总是善于“分”。什么东西到了西方人那里,就要按一些严格的标准“分”成一些对立的东西,“分”了之后,还要不断的往下“分”。物质要“分”成分子、原子、电子、核子,情绪要“分”成乐观与悲观,认识要“分”成感性和理性,性格要“分”成内向与外向,人要“分”成自我与他人,世界要“分”成主观和客观,思想意识要分成激进、自由、保守,如此总总。

诚然,西方人在“分”的领域独具一格,卓有建树,但我们的老传统不能丢,老方法不能丢,一直以来,如前所述,中华文化强调“合”,“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物我两忘”诸如此类。游山玩水,最高的境界是人和山水融为一体;赏花梦蝶,最高的享受是与花蝶合为一身;男欢女爱,醉人的东西也是“融为一体”;习武练剑,最高的层次是“身剑合一”;科学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治国兴邦,最高的理想是“天下为公”,“合”为“大同一”。

我想,统筹兼顾其实也应该“先分后统”,任何事物、人、环境,先仔细分析,抓住性质,分出大致类别,抓住中心,抓住关键,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排出各类别先后缓急。如果头绪很多?类别很杂很乱,到底怎样抓住中心,抓住关键呢?比例上只占20%的,却决定了事物80%的性质的,就是关键。比如分析:我的写作能力较差,怎么办?先分,划出类别,提高写作能力靠哪些呢?两大类,自身与外部,内因决定外因,外部的名师指点,好朋友的分析,当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自身内部的天赋、基础、方法、训练、毅力、性格等等,这六大类(当然,还有其他,限于篇幅,没有罗列),关键是什么?这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分析,比如,有的人可能是只要在“毅力”上突破,就可以了,“毅力”就是那只占了20%却决定了的80%。有的人可能是只要在“方法”上突破,就可以了,“方法”就是那只占了20%却决定了的80%。

把“分”这项基础、前提工作搞清楚了,再进入第二个步骤:“合”。就是一起抓,一起“弹”,像“弹钢琴”一样统筹兼顾。少了第一阶段的“分”,心中就有可能没有底气,没有方向,“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费力不讨好。

那么,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如何“统筹兼顾”?两大方面:“人”的统筹兼顾,“事”的统筹兼顾(另一重要的东西,“财、钱、物”的问题,也可划入此类,理财生财、管钱用物从根本上也是“事”)。

先谈人。人太多,有两点不好统筹兼顾,但这又是开展工作的关键、核心、主要矛盾。哪两点?一是 “观念”;而是“利益”。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要搞好,所有人的“观念”、“利益”必须要统筹兼顾,否则就搞不好,容易出问题。这即使难点、也是重点。

再谈事。还是“先分后统”的办法,先把所有的“事”理一下:内容、性质、地点、时间、场合。再就是执行,去干,正确的时间、地点、人,干正确的事,“合”起来,就行了。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法宝”,这是规律,中国人在这点上比不上德国佬。平时大家搞的一些东西,“虚”的太多,应付上面的东西太多,“假话”、“恭维话”太多。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如果又是“虚”的,“假”的,“走过场”,就又没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辛辛苦苦搞这个“科学发展观”活动,如果,自身这个活动都不实事求是,不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讲科学”、不“促发展”,滑稽,好笑,名不副实。所以我一直以为,搞这个“科学发展观”活动,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要抓住四个字:“科学发展”。我们自身搞的这个活动一定讲“科学发展”,否则,贻笑大方,滑稽好笑。

那么,什么是“科学发展”?问题来了,我们这帮自身搞“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人,就要“先学一步、学懂一些,学透一些”,就要从好好搞清楚“科学发展”这个概念开始。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来日方长,明天继续。

第6篇:实践科学发展 确保员工安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实践科学发展 确保员工安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安监保卫部党支部 仝世渝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国家电公司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在公司党组的统一部署安排下,通过近期参加发动、学习、听辅导及自学,自己对这次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加深刻感受到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我党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是“我党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必须遵循科学发展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才能实现。我做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电公司安全监督体系的一员。必须紧紧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周围,同党中

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在真学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武装头脑、增强党性、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增强本领、提高能力、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一要联系实际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万众一心战胜08年雨雪冰冻、“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完满完成百年奥运梦想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意义重大。重庆市电力公司作为“年轻”的直辖市,受历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目前在国家电公司系统内同业对标尚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紧密联系重庆市电力公司这一实情,带着责任学、带着使命学;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员工,尤其要深入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大、尚未扭亏的供电公司去,同当地管理干部和群众一道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为一线员工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发展难事;认真思考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作风、机制方面的障碍,不断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规划。二要带着问题学。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我们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检查公司本部门、公司所属各单位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和差距,以科学发展观为坐标,反思我们在发展中走过的路程,分析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明确、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只有把学习和实践并举,把学习和应用相连,带着问题来学习,来求证,把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带着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学,带着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学,才能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突破。三要进入工作学。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确保员工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确保不发生特大设备事故、确保不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供电不安全事件的目标至关重要。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分管工作,学中干,干中学,边学边干,举一反三,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握精髓,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必须立足重庆市电力公司实际,突出重点任务,抓住活动载体,在谋发展、抓经济、促和谐上下功夫,真正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谋求发展、推进跨越的过程,成为提高管理、促进和谐的过程,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成为转变作风、落实工作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把握才能更准确,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解才能更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更自觉更坚定。

二、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在真信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唯物论观点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也是走好人生之路、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方向盘”。值得高度注意的是,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意识有所动摇,逐渐弱化。党员干部如果对党的理论学习不够、理解不深,甚至产生怀疑和动摇,对党忠诚就失去了根基。因此,强化忠诚意识,就必须深入持久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当前特别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就会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强化对党忠诚的自觉意识,就会真正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的旗帜。 一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坚信不疑。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对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都有新的飞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对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它不是一般的方针政策,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不是管一时的,而是管长远的;不是管一般的,而是管根本的;不是管局部的,而是管全局的,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离开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要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地位坚信不疑。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所展示的理论魅力和实践魅力表明,它是真正顺应时代大势、合乎人心的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确立起来,就是要把它作为一面旗帜举起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间自觉用这面旗帜来统一思想和意志、凝聚智慧和力量、激发创造热情和活力,形成一种和衷共济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局面。我们要求的发展,也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三要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坚信不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时代所需,形势所迫,民意所盼,党心所向。 胡锦涛同志也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结论,更充分表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举目之纲、解题之法,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有用的法宝。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统筹,善于协调,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能力。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贵在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我党在多年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得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谋发展,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次学习中,要深刻理解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内涵是关键所在。作为负责任的国家电公司,我理解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电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各区域的电建设,适度超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与保障,实践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协调。具体而言就是要统筹公司直属供电企业与控股供电企业发展、统筹重庆主城与偏远县的电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电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电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大力发展绿色电力的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久持续的健康发展。只有认真的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才能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永不迷失方向,在处理、协调各类问题和矛盾中,坚持党的原则,一切从党的事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安全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按照“三个百分之百”要求,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强化风险控制,完善应急体系,开展安全生产“无违章年”活动,健全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安全保障机制,确保电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确保员工人身安全,全面提升安全“可控、能控、在控”的能力与水平。二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真正得其要旨,指导实践。重点应做好以下12条工作,第一条是落实各级安全工作责任。第二条是开展安全生产“无违章年”活动。第三条是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第四条是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第五条是加强电安全管理。第六条是加强供用电安全管理。第七条是加强基建安全管理。第八条是加强农电安全管理。第九条是加强发电、辅业等安全管理。第十条是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第十一条是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第十二条是严格安全监督和事故调查。三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我们一定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各级管理人员正确处理以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安全与经济效益关系、安全与进度关系,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以人为本,超前防范,严格管理。强化以各级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安全责任制,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来谋划和推动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准确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尤其是当前随着多经回归主业,存在一系列需要我们认真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准确把握一线员工期待家庭和睦、和谐的愿景,立足实际,把握发展规律,明确发展重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不看着别人被伤害”。要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于围绕国家电公司发展战略,以“反违章”为主要抓手,把“真学”作为前提,把握“真信”这一关键,实现“实践”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交易所债券协议式回购下一篇:双体系建设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