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2-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及学生情况等,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阅读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分析

摘要:

阅读与理解的教学是小学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小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是通过阅读、观察来执行推进的,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感悟能力不到位,则他们很容易不知道如何思考和表达。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阅读教材为小学生阅读提供了不一样的学习平台,它分为六大主题,分别为心愿、伙伴、家人、夏天、好习惯、问好,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在阅读中开阔自己的眼界,依靠阅读去想象、思考,因此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阅读教材在教学应用上其实践意义丰富。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一年级 阅读教材 教学建议

小学阅读教育任务关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观察文章中的世界环境,接触文章中的人、事、物。阅读对于学生联想、理解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它能给学生无尽的思考空间,告诉学生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正确的道理是什么?学生能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自然而然地会爱上阅读,习惯观察[1]。

一、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

分析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阅读教材的教学方式需要先了解该教材的内涵及要素,从编排、內容等角度探究教材的主题和特征,让教材更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

在编排设计上,“部编版教材”教材是结合“人文主题”对课程内容进行定义的,共八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主题来编排课文的,之间穿插知识点、口语、阅读等能力的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选文《四个太阳》是结合“心愿”主题选择的选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四季的太阳,太阳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它能迎合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颜色,告诉孩子语言、图画都是可以抒发、表达自己感想的“工具”。

在内容上,教材课文最大限度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和想象,如:第六单元有一篇课文《要下雨了》,老师为课文设置了“阅读主题”,让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下雨的情境,把“闷闷”的雨最真实的感受传达给孩子。有的孩子说,下雨天自己的心情会不好,雨的“阴”、“冷”也是启发孩子理解与思考的触发点;有的孩子则说雨天很清凉、很干净,这又是另外一种解答。

二、建议想法

1、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丰富阅读教材

在教材中插入“插图”,在学生没有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说明课文的大致含义。学生的阐述的时候,一定要围绕课文插图一一指明插图中是如何呈现的,这个景、人、物等元素是如何通过插图来展现课文内涵和大意的。小学生容易被多彩的图片所吸引,插图与阅读的课文是紧密相连的,常见事物学生们了解,所以观察起来有侧重,但是如果课文的内容比较抽象,那么就不容易理解。为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为课文“画插图”,如:《小猴子下山》、《小壁虎结尾吧》等,这些都是历久弥新地寓言故事,插图只能表现一个故事的一个片段,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进行细节观察,自然而然地能找到最能表现课文的场景。

2、利用教材触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阅读时候的学生思绪是比较集中和专注的,所以需要利用阅读教学有意识的引导、启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进而延展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与表达能力。如:部编版教材教材的识字要求为400个,相较于以往教材有明显增加,其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子,每教授一篇课文,都要把关键字、关键词组、关键语句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记忆、背诵,再通过组词、造句的方式夯实。随着课文学习越来越多,学生对于识字、阅读、造句和作文的兴趣会更加丰富。

3、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随着小学生接触阅读文章的数量与日俱增,学生们看待观察事物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学生观察经历和经验的提升,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了“联想”和“想象”。在《棉花姑娘》一课中,老师让学生以课文为基础,联想“棉花姑娘”是自己、或是自己生活中的朋友,在生活中,你如果成为棉花姑娘,你会怎么样?你会成为一个斗士,对抗、打败蚜虫吗?会有像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这样的朋友吗?把“生物常识”融入到学生们的想象情境中,学生们会感同身受,也会受到启发。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更加逼真的阅读场景,老师还找到了PPT布景、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阅读,联想棉花姑娘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危险情况。《棉花姑娘》课文中的场景看似是真实的,其实是作者的一个比喻,“童话”模式的联想能让课文表现的事物更加逼真、更加符合作者要表达的场景。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进一步加强、完善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学生在想象中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对其他生物对话,这种思考是对学生想象力有很好积极影响的。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发挥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阅读教材的优势影响,笔者认为,相较于教材,教育更应该关注的是教材的实践效果,从各种创新尝试、延展丰富上,给学生自由、独特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要季萍.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教材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5):49-51.

作者:吴平

第2篇: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介绍及教学建议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延续了一年级上册的编写体例,仍采用以全体课文为核心,听说读写密切配合的形式构建主题单元。

全书共编有10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爱国;课外生活;春天;自然现象;现代科技;关心帮助他人;益智;可爱的动物;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自立自强。

每个单元围绕单元主题,由“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板块组成。“阅读”部分包括主体课文20篇(每单元2篇),“快乐读书屋”阅读材料15篇(前5单元每单元1篇,后5单元每单元二篇),总计阅读篇数为35篇;“能说会写”板块编有10次语文交际和5次写话(双数单元编有写话);每单元后均设有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语文七色光”。

除主题单元外,本册教材还单独编写了两组识字教材(其6课),分别编排在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后。

一、主题单元

(一)阅读

1.选文。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因此,本册教材在选文上尽可能选取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美文,力求发掘文化精品,奉献语言精粹.使教材具有文化性、时代性和审美性,从根本上提升教材的文化品位。

①考虑到题材,体裁的多样性,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较多地选取了形象、直观、感性色彩强的作品。在35课共37篇阅读文本中,诗歌占37%,童活故事占30%。这些文章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像,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舰和价值观。

②选文与单元上题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追求“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品位,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的教育功能。

③与时代发展同步。选文渗透了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反映了现代科技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和环保意识、自立白强意识,合作意识等。

④追求童心童趣和审美价疽。选文中有不少富有童心童趣的美文,尤其是“快乐读书屋”中选取的文章,力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渎书的乐趣:课文还注意将教育意义寓于儿童化的表现形式之中,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熏陶。

⑤在文字上精雕细琢,字斟句酌,进行精细加下,奉献语言精品和文化精品。在37篇阅读材料中近一半的文章经过改编或精细加工,力求达到文质兼美。

⑥追求崭新面貌和令人眼亮心动的效果。37篇课文中新篇目占43%,如《风》《存天的声音》《科学的大门》《自己去吧》等。这些清新精巧的小文,令人眼亮心动,提升了教材整体的品位和格调,表现了编者选文的匠心独具。

2.主体课文后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主体课文后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本着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过分关注学习的结论。

主体课文后学习活动的设计因文而异,基本上分为3类:

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练习。这类练习在设计上不仅力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更加重视学习过程,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进行思考,受到教育。例如:第10课《神奇的塔》文后第一项练习:中央电视塔是一座什么样的塔?第18课《怀素写字》文后的第一项练习:怀素是怎样认真写字的?你是怎么做的呢?

②从阅读文本向课外扩展,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的练习。这类练习力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使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第7课《风》文后第一项练习:你还能从哪些方面感觉到风?模仿课文说一说。第15课《小壁虎借尾巴》文后第一项练习:你还知道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吗?

③语文知识技能的落实与训练。这类练习设计的主要思路是,提炼课文中出现的应知应会的字、词、句和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有层次、有计划的练习,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语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如:第17课《法布尔观察昆虫》文后第二项练习:读一读,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14课《乌鸦喝水》文后第二项练习:比一比,选字填空?

3.“快乐读书屋”前阅读提示的设计。

设计“快乐读书屋”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渎范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使他们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因此,文前提示多采用简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对即将阅读的文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急切地进入阅渎状态。

(二)能说会写

本册教材适当提高了写的起点,在双数单元安排了5次写话活动,连同“口语交际”,合称为“能说会写”,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板块,取代了一年级(上)的“你说我说”板块。

1.口语交际的设计。

本册教材口语交际的设计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双向”、“互动”、“情景”等原则,强化口语的“交际”功能,突出以下特点:

①口语交际自成体系,体现“文语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口语交际内容紧密配合单元主题,是单元主题的扩展与延伸。

②选择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交际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如:“能说会写”二,到同学家去;“能说会写”四,打电话;“能说会写”六,看望生病的小伙伴;“能说会写”八,我熟悉的小动物等。

③注重交际情景的设置和交际的互动性。话题的设计更加重视其“对象意识”,每个交际话题都为学生创设或提供了相应的情景,使学生“身在其中”,获得一种角色感,自然容易形成互动的局面。

④注重渗透交际过程中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强调文明的态度和文明的语言。

⑤提出评价要求。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他们在交际过程中用语规范,学会聆听和相互合作。

2.写话的设计。

本册教材的写话自成体系,适当提高了写话的起点,突出了“提前读写”的特点和优势。写话活动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①写话内容密切配合单元主题,是单元主题的扩展与延伸。

②注重培养儿童写话的兴趣,使其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在写话题目的设计上特别注重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写话的欲望。每次写话都配有生动有趣的图画,通过图画和语言共同营造出意境,激发孩子写作。

③鼓励孩子自由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初步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转换。每次写话都没有限制,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表达。心里怎么想,笔上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就是可贵的。

④重视激发孩子的想像。话题和图画都留给孩子很大的想像空间,孩子可

以展开自己的想像,自由表达。

⑤重视写话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其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如:“能说会写”十,写留言条等。

(三)语文七色光的设计

“语文七色光”是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的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内容,其宗旨是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多途径,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七色光”共设计有四部分内容:

1.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

这部分练习活动力图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能比较准确地运用字、词、句,认识和感受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培养语感。

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编写特点是:

①寓练习于游戏中,注重儿童化和趣味性。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有趣的活动和生动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语言现象,巩固学习成果。

②为学生自主学习留有活动空间。

③在练习项目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力求新颖活泼,体现灵活性和趣味性,适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2.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的设计目的是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利于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辞典。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背诵、积累课本内提供的儿童成语、谚语、名言警句、诗词佳句等,而是在于通过这种设计为学生养成自觉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提供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其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使其受到人文熏陶和审美教育。这将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为了使孩子在语言上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目的,本册教材的“日积月累”配合单元主题,汇集了多种语言材料,包括词语、成语、谚语、名言警句、诗词佳句、古诗等。形式多样,文字浅显,内容有趣,有利于孩子记忆,汲取多方面的文化营养。

3.知识窗。

“知识窗”是结合单元主题设计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性内容,目的是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野?其设计方式和内容选择注重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其主动阅读的愿望,使其在愉快,主动的阅读中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拓宽知识视野。

4.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大家一起来)/听力练习/开心一刻。

本册教材在双数单元的“语文七色光”中设计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大家一起来),其目的在于倡导“大家一起来”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活动的设计根据语文学科而又不囿于语文学科,努力与其他学科沟通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活动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大家一起来”的设计注重四个方面:

①自主学习。学习活动由学生白行设计,注重学习过程。

②勤于动手。

③主动参与,积极合作,

④乐于探究。

在本册教材单数单元的“语文七色光”中设计了2次听力练习活动。其目的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听的要求,体现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

在单数单元没有听力练习活动的单元设计了“开心一刻”栏目,选取风趣的小故事、小笑话、漫画等,使孩子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愉快。幽默就是智慧,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孩子幽默的品质和机敏的思维。

二、识字

本册教材仍然本着充分重视识字的原则,除课文后落实的生字外,单独编写了两组(共6课)识字教材,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后。在识字教材中重视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揭示识字规律。在两组识字教材中共识字59个,要求学生会写的字53个。全册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402个,其中要求会写的字237个。继一年级上册教材之后,本册教材继续重视打好识字,写字基础,在教材中安排了偏旁部首的基础练习,为学习大量合体字做好准备。教材中要求会写的字分绿蓝双色印刷,绿字表示该字以前呈现过,本课落实写;蓝字为本课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的字。

三、教学建议

关于本册教材第一部分(1~2年级)拼音、识字、阅读主体课文与“快乐读书屋”,口语交际及“语文七色光”的性质、特点及教学建议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介绍和教学建议”中(具体内容见2005年第9期、11期)已经做过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主要对“写话”这个低年级孩子初接触到的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的表述在第一部分称为“写话”。对第一部分写话的要求是:1.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在写话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写话兴趣,树立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写话最重要的内驱力,尤其对于初次接触写话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兴趣在写话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所以,写话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自己的兴趣,树立起自信心,打破书面语言的神秘感,克服写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在写话过程中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

①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写话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爱动、好奇心强,喜欢非常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玩过的、做过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写话的素材写下来,可以使学生在玩中说,在乐中写,写的兴趣自然会高涨起来。

②用课文、范文或同学的佳作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爱慕之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他们看到优秀的范文或同学的佳作,会有愿意比一比、试一试的愿望。教师可以尝试用范文引路,引发学生模仿的愿望,学生会在模仿的同时尝试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新意。

③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写话兴趣。

喜欢表扬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多方位,多渠道地为学生营造氛围,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可通过墙报,校报、广播站,校刊或编印作文集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天地;可让学生将自己的写话读给家长听,得到家长称赞;可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征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赞扬和肯定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产生强大的创作动力,提笔写当然就成为一种乐趣无穷的活动了。

2.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①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表达。

首先,教师必须从以往写话和习作过于注重形式,片面强求中心、详略、条理之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从

内容人手进行写话,让学生“写自己的话”,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玩过的、做过的、经历过的用真实的情感书写下来,以实现写话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其次,写话要努力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也就是要表达童真童趣,要说自己的话,要不拘形式,用自己喜欢的话和方式去写,要尽量写出新发现、新感觉、新想法。

②引导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

写话要写出每个孩子的个性化特征,展现丰富多彩的创意。首先,教师不要急于用成人化的语言“规范”孩子的语言,而是要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土壤,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然、真实的表达。其次,要善于激发孩:产个性化、有创意表达的勇气,对写话个性化鲜明,有创意的同学,要大加表扬、肯定和赞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个性化表达的习惯。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个性化创造性表达的方法。

3.注重想像力的培养。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像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小学生最爱想像,也最富于幻想。他们想像的闸门一旦打开,头脑中就会浮现新颖、生动的意象,那就是创造力的萌芽,因此,教师在写话教学中要十分注重想像力的培养。

①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观察社会、自然和环境,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记忆表象,为培养想像力提供丰富的原料。

②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在具体事物中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为培养想像力创造条件。

③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想像中的事物,鼓励学生展开想像,联想和幻想进行不拘泥于生活的创编。写话阶段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或听过、看过的故事进行续编,写看过或想到的事物,或用看图写话进行想像,尝试编写童话等。

4.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第一,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和发现,逐步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第二,要引导学生养成勤积累的习惯,使他们从小学会自觉地积累写作素材,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能随手记下来。写话阶段可引导学生适当做摘记、口记等。第三,要引导学生养成想好了再写的习惯,写话阶段应要求学生先说后写,互说互评,拓展思路,说明门再动笔?第四,要引导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平时应结合阅读经常进行小练笔活动,如续编故事,编广告词、写对话,写动作等。第五,引导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从”写话”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写后要仔细修改,逐步养成写后必渎,读后必改的习惯,还要形成同学之间乐于交流,相互评改的习惯:

5.写话要重视批改和讲评。

写话是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是写作的基础练习,要重视批改和讲评。批改和讲评要以保护学生写作热情为前提,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多就少改,以鼓励为主。教师的批改应抓住要害,指向具体,要善于运用激励、启发式的语言,提高学生逐步学会发现写话中存在的问题,并学会自己修改写话。讲评要以写话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为主,还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典型的范例,给学生启迪,促进写话水平的逐步提高。

6.本册教材写话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本册教材共编有五次写话.是学生接触写作的最基本阶段,抓好写话起步阶段的训练对学生以后的写话和习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册教材的写话教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最初的写话不必要求太高。

写话起步阶段的教学应把握住“放手”、“放松”的原则,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动笔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不必给学生提许多要求或许多框框、规矩和标准。只要达到学生想写、敢写就算胜利,要让学生有一种放松的心态,把心中所想,口中想说的话写下来,能写儿句写几句,想怎么说就怎么写,起步阶段也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

②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写活:

写话内容要从学生生活中来:如本册教材第五个写话是《留言条》,教师在利用教材情景的同时,还应该多创设生活中写留言条的情景使孩子从内心感受到写话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他们写话的兴趣自然会被激起,很容易学会写留言条,为今后乐于写话,乐于作文打下良好基础。

③要指导好看图写话。

第一,看图写话的指导先要指导学生把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无论是看单幅图还是看多幅图,都要指导学生先从整体着眼,明确大致内容,然后再详细地观察和理解,最后再把图画内容联系起来整体地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图画全貌的把握,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分清整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对图意的理解,为写话打好基础。

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图画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白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再看什么:如,以图画内容为顺序进行观察,可把画面分成主体和背景部分,先观察主体,再观察背景,最后观察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从而理解画面的内容:以空间为顺序进行观察,可遵循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或由后到前的顺序?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说写才能有条理:

第三,要指导好图与图之间的衔接。有些看图写话中图与图之间的内容或情节的跳跃性比较大,留下了较大的想像空间。这寸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想像,补进有关内容或情节,把图与图紧密地衔接起来,这样才能把写话写得更加具体和连贯。

第四,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观察图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画画是有限的、静止的、无声的,而想像是生动的、具体的。要激励学生进行大胆想像,把图中的意境和情节通过想像加以完善,使静止的画面在头脑中活起来,使静止的人物在想像中生动起来。如,观察图画上的人物,可以从他的动作联想到他的心理活动,语言、表情等。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像,既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使写话内容连贯、具体、生动,完整。

④写话指导要适度。

写话是写作的启蒙训练,切记指导过细,过多地在开头、结尾、中心等形式上做文章,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影响了表达的积极性。教师对写话的指导应该从内容人手,整体推进适当点拨。在保护和肯定学生表达热情的前提下,逐步适时适当地点评和引导,使学生明确格式、段落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写作的基本知识问题。至于写话的形式问题和写作知识,技巧问题则尽量淡化,不必刻意,经过较多的写话实践,学生自会在实践中积累、掌握和运用一些知识技巧。过于刻意反而会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影响学生写话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春雨的颜色》数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雨的作用,体会春天百花争艳的美景和生机勃勃的气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3.认识真1个生字,掌握“白”、“土”两个偏旁,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小鸟们的对活,体会春天的气息。

教学难点:理解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鸟儿头饰,生字卡片,实物展示。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美丽的春天来了!看!(课件出示春天的画面,结合画面配乐营造情境)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春风拂面,鲜花盛开,我们感受到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迎面扑来。

师:春天的使者悄悄地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你感受到了吗?(课件出示“春雨图”:春雨落在草地上,草地泛出绿色,春雨落在花朵上,花儿竞相开放,春雨落在树木上,树木抽出新芽……)啊,那是春雨!

你听,春雨是什么声音?(课件:春雷、春雨声。)

你看,春雨像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春雨像……”练习造句子。)

师:那你知道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春雨的颜色》。(板书课题,先写拼音,再写汉字,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现在就让我们和文文一起去感受春雨的颜色。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学生自由读课文。)

2.渎课文。圈出文后双线格和田字格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3.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分自然段轮流朗读课文。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都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就是说春天的雨是十分珍贵,春雨给人们带来了春色, 那春天的雨洒落人间时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春雨洒落时的情景。练读第一句话,注意“沙沙地”和“落”的读音,“沙沙”要轻,“落”字微重。)①学生读。②老师范读。③学生再读。

2.师:(课件:雨中出现了一群美丽可爱的小鸟,唧唧喳喳,飞来飞去)雨中的这些小鸟都是谁呀?它们在做什么呢?

3.师:那它们是怎样争论的呢?四人一个小组合作,自主分配角色,一人读旁白,练习读小鸟们争论的段落。①小组练读。②小组展示读。③师生评议。注意强调“落”“洒”“淋”等表示动作的词语的读法和不同小鸟的不同嗓音和语气。注意读出争议的语气、春雨的顽皮、可爱和花儿的美丽。④小组间赛读,评选最佳朗读组合。

4.师:听到大家的争论,春雨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①讨论汇报:听到大家的争论,春雨心里为什么高兴呢?它为什么下得更欢呢?

②怎样才能读出春雨此时的心情呢?

练习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读出春雨高兴的心情。“下得更欢了”语气要读得非常欣喜、兴奋,“沙沙”声要连续地、轻柔地读。(学生练读。比赛读。)

四、开动想像,深化理解

讨论汇报;听了小鸟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是小鸟中的一只,也参加了鸟儿们的争论,你会说些什么呢?

五、描绘春天,感受春天

师:春雨是多么神奇,它让大地变得五彩缤纷;春雨是多么快乐,它让人间变得欣欣向荣。春雨是春天的使者,它送走了严酷的寒冬,给我们带来了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的新世界。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一起来描绘美丽的春天吧!(播放《春雨沙沙下》或《春之声》的录音,让学生在音乐中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延伸扩展

1 .师:上节课我们跟着春雨中的鸟儿们感受了春雨的颜色。你还记得鸟儿们是怎样争论的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组合,给大家表演一下鸟儿们争论的场面和过程,看谁表演得好。

①学生们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带头饰练习表演。也可以自主添加课本以外的角色,自己设汁语言。

②上台表演。

③师生评议。评选最佳表演组合。

2.师:春雨的本领可真大呀!它让人间变得万紫千红、生机勃勃。你知道春雨还有什么本领吗?(学生自由回答。)

二、识写生字

1.认字。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又认识了不少生字朋友,现在来看一看,你们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①出示词语卡片(带拼音),抢读等。②单独出示词语中的生字(不带拼音)。③学生自由组词(“颜”“群”“洒”“淋”“心”“更”等字组词后,可适当练习造句子。)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一共10个。指导要有重点。重点指导那些易错、难写的字。

①“雨”字。

观察字形,书写笔顺;自由讨论、汇报书写时应注意的事项;练习书写;投影展示学生的字,师生评议。根据评议再练习写,总结“雨“字的练习方法。

②用“雨”字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什”、“么”、“在”、“油”“听”、“心”等字。

③教师示范“的”、“地”二字,指导掌握“白”、“土”两个偏旁,强调“白”、“土”作偏旁时的变化。

④通过本课的练习,除了刚才认写的生字,你自己还认识了哪些以前不认识的生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积累词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很多的词语。现在请把你认识的词语填在“自选词语”的小车里。越多越好,小车不够用可以自己画几个。

1.学生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2.自由汇报“自选词语“的填写情况。

四、扩展阅读

1.阅读《阅读》中与“春天”主题相关的文章1~2篇。了解大意,能说出主要内容即可。

2.欣赏教师配乐朗读的朱自清散文《春》。

五、总结两节课的练习(略)

《古诗两酋》(《轲居》《宿新币徐公店》)数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和丰富多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认识文后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实物展台。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1.教科版教材是以主题单元为框架结构的,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生活。因此,设计教学时应注意配合和渗透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一起分享诗中小伙伴们的快乐生活。也就是说,

理解《村居》《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在引导学生体会江南秀美春光的同时,要使学生体会到活泼和快乐,从课外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两首诗。

2.这两首古诗是学生入学后第一次接触七言诗。关于风景描绘的诗句离孩子的生活也比较远,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适当做必要的讲解,但也不必讲得太深太细,运用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和想像。这对学生理解古诗很重要。另外,对初次接触七言诗的学生,应注意教学的渐进性,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师:我们刚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假。在假期里,每天做完了功课,你都做什么?玩了哪些游戏?说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都来分享你的快乐吧!(学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可真丰富、有趣呀!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看看江南的小朋友在课外都是怎么度过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欢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古诗。(板书课题)我们先把古诗读一读。上学期我们读过古诗《山村》《咏鹅》等,都是每句5个字的古诗,叫五言诗: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是每句7个字的古诗,叫七言诗。同学们可能不知道7言诗该怎么读,那先听老师渎一读。(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抑扬顿挫:)

1.自由读古诗。要求:不丢字,不加字,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宇看拼音自己解决。

2.再读古诗。要求:在诗中圈出文后双线格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结合诗句多读几遍。

3.检查朗读情况。

4.能试着说一说,读了这两首诗,你都知道了什么?(及时总结:这两首诗描绘了美好的春光和小朋友在春天里的欢乐生活。)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与情感

(一)介绍作者。

(二)分句解意。

师:诗的题目是《村居》,从题目上我们能知道什么呢?(从题目中,可以知道写的是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

1.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①读一读。

②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③提出自己的问题,哪个字哪个词不明白什么意思?

④根据课件中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请学生互相之间自己解答疑问。弄清以下意思:

“草长莺飞”即春草在茂盛地生长,黄莺在飞翔,“长”和“飞”集中体现了春的生机勃勃。“拂堤”指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是抚摸着堤岸。“拂”是拂拭、掠过的意思。“醉”是迷醉、沉醉。“春烟”是春天里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春烟”营造了朦胧的意境,杨柳好像也迷醉了。(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自学的基础上适当讲解。不必讲得太深太细,结合画面能理解即可。)

⑤在弄清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比一比看谁讲得富有诗情画意。(诗意:早春二月,黄莺飞舞春草萌生,杨柳飘飘,轻拂堤岸,迷醉在浓浓的春烟中。)

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结合画面练习朗读,体会诗人笔下的意境,想像江南二月的明媚景致:树绿草茂,莺歌燕舞。(教师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⑦学生自由读,赛读,师生评议。

⑧边读边想像画面。结合课件练习背诵。

2.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在这明媚的早春二月里,小伙伴们都在干什么呢?看下两句诗。(学习步骤与前两句相同。后两句诗比较浅显易懂,学生自己可以理解意思,所以不必过多讲解,重点放在朗读、背诵上。教师注意指导朗读节奏与重音: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体会意境,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1.课件配乐营造意境,边练习背诵边想像。

2.比赛背诵,师生评议,全体背诵。

四、扩展延伸,快乐阅读

师:刚才我们随着诗人的诗句欣赏了江南早春二月的秀美风光,分享了小伙伴们快乐的课外生活。老师这儿还有一位小朋友呢!我们来看看他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带注音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呜蝉,忽然闭口立。)

(一)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一首诗,题目叫《所见》。

(二)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三)课件辅助。

理解诗的大致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边放牛边悠闲地放声歌唱,歌声响亮,在林阴中回荡。忽然他想要去抓那些树上呜叫的知了,他立即停止了歌唱,悄悄守在一边。

师:看,诗人把放牛娃的天真活泼和好奇的神态刻画得多么逼真、生动呀!

(四)结合课件练习朗读、背诵。

(五)背诵、表演。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笔下的小朋友在江南秀美的早春二月快乐地放风筝,还跟着快乐的牧童骑黄牛,捕知了,多高兴呀!下节课我们继续跟这些小朋友一起游戏,还要和一位小伙伴合伙去钓鱼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和《村居》中的小朋友一起放风筝去了,还和牧童一起骑黄牛,抓知了,真快乐呀!你还记得游戏的情景吗?(自由背诵《村居》《所见》,再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继续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快来看看,这节课我们玩什么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已经简单地读过了《宿新市徐公店》,大家再把诗读一读,读通、读顺。

2.检查朗读情况。(可齐读或指名读。)

3.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和小伙伴玩什么呢?

三、品读品诗,体会意境与情感

(一)简介作者。

(二)分句解意。

师:诗的题目是《宿新市徐公店》,是什么意思?(可适当讲解:“宿”是住宿的意思,“新市”是一个地名,在现在的湖北省,“徐公店”是一个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住在新市的一个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所看到的情景。)

1.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①练读。

②教师结合课件做必要的诠释,如“篱落”是篱笆的意思。“疏疏”是稀稀拉拉,稀疏的意思。“径”是小路。

③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看谁说得诗情画意。

④结合画面练习朗读,体会诗人笔下的意境。(教师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⑤学生自由读,赛读,师生评议,再 读。

⑥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结合课件练习背诵。

2.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黄花无处寻。”

①练读。

②小组合作学习,互解疑难。全班共同解题。

③用自己的话结合课件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想像孩子们在黄花丛中追逐黄蝶时的活泼、欢乐的画面,练习朗读、背诵。注意“急”、“追”、“飞”、“寻”等的重音。

(三)体会意境,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扩展延伸,快乐阅读

师:刚才我们随着诗人的诗句欣.赏了湖北春夏之交寸的宁静风光,还和小伙伴一起在如海的黄花丛中追逐美丽的黄蝶。我们的小伙伴们多快乐呀!老师这还有一位小朋友呢!我们快来看看他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带配音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介绍作者。

(二)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三)课件辅助,教师做必要的注释。

(四)结合课件练习朗读背诵。

(五)背诵,表演。

五、总结

师:这两节课我们玩得很高兴。回忆一下我们都和诗人笔下的小伙伴玩了什么游戏?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愿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能有这样快乐的课外生活。

第三课时

一、复习古诗,练习背诵

师:前两节课我们玩得很快乐,想一想我们都是怎么玩的?(自由、点名、齐背诵四首古诗。)

二、识写生字

师:我们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呢?现在来看一看,你记住它们了吗?

(一)识字

1. 出示带字音的生字卡片,轮流读,想一想这个字在哪句诗中出现的?

2.去掉拼音,再读生字,词组。

3.识字打擂,巩固识字。

(二)写字

1.观察田字方格中的字,书写笔顺。小组讨论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全班汇报交流。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评定修改,改后再练写。

2.教师重点示范笔画多的生字、易混易错的字。

三、积累词语,发展语言

1. 自主完成“自选词语”,汇报交流。

2.在课外你喜欢玩什么游戏?互相说一说。

四、扩展阅读

1.阅读《阅读》中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

2.组织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杨万里的诗。也可以提供几首杨万里的诗让学生自由选择,练习朗读,并背诵下来。

五、总结三课时的教学(略)

作者:高 仡

第3篇:优化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北师版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秘》一课为例

“厚积薄发”、“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均可理解为“积累”,活动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攒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积累,悟有丰实的活动经验积累,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等等。具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广度和深度,才有精彩数学思考的迸发。下面以二年级的《重复的奥秘》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注重累积经验,迸发精彩。

(一)设计内容丰富的数学活动,促进感知经验的积累

初步感知环节,意在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可利用丰富的感知素材,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如:《重复的奥秘》老师利用内容丰富的情境图,放手让学生独立找有排列规律的事物,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老师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表达的学习过程,深切的体会到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感受规律美,可以肯定这样的过程对规律排列的初步感知是丰富的,经验积累是丰厚的。

教学片断:

环节一:观察情境图,找有排列规律的事物

反馈汇报:

生1:灯笼按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大一个小排列

生2:跳舞的人是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排列

生3:彩旗是两面红色一面蓝色两面红色一面蓝色排列

生4:彩旗的形状是两面长方形一面三角形两面长方形一面三角形排列

生5:花盆的颜色是绿绿红红绿绿红红排列

生6:花盆的花是……

生7:柱子上的气球的颜色……

生8:蒙古包上的图案……

生9:草坪上的花……

师:图上这些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事物,我们感觉这样的图整齐、美观。

(二)设计“手脑并用”做的数学活动,促进丰实经验的积累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经验的积累就得在“做”的过程中完成,如观察、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猜想、论证、应用、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如:《重复的奥秘》

环节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灯笼的排列规律

1、生记录排列规律

2、反馈汇报:

3、比较方法

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式?为什么?

生1:符合记录的方法,简单;

生2:文字记录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具体、形象);

生3:图形记录的方法,清楚

师小结:不同方法有各自的优点:画图的方法具体形象但费时(图画有难度);图形、文字的方法形象清楚,但文字叙述显得有些啰嗦;数字、符号的方法简单、快捷、一目了然但比较抽象;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方法。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其他事物的规律

5、展示记录,品读记录

出示:

师:这位同学记录的是什么的规律呢?

生1:跳舞的人,长方形代表女生,三角形代表男生

生2:灯笼的规律,长方形代表大灯笼,三角形代表小灯笼

出示:

师:这又代表谁的规律呢?

生1:彩旗颜色的规律,长方形代表红色的,圆形代表蓝色的旗子

生2:彩旗形状的规律,长方形代表长方形的,圆形代表三角形的旗子

生3:柱子上气球颜色的规律,长方形代表黄色的气球,圆形代表红色的气球。师板书如下:

6、总结反思,凸显符号表达的优点

师:刚才同学们(指着板书)用了(画图、图形、文字、数字、符号)多种的方法,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看来一种规律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再看这一组(指着板书):一组的图形符号排列,既表示跳舞人的排列规律也表示灯笼的规律,看来一组图形符号可以表示同类排列规律的不同事物。

师:如果用的是文字女、男就只能表达人的排列规律;大、小只能表达灯笼的规律;红红蓝只能表达……

这一环节,学生在手脑并用“做”数学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形成的经验。首先是观察灯笼的排列规律,思考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这种排列规律;接着反馈交流环节的展示精彩纷呈,各式各样的表达,真实地反映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老师有选择性的展示过程:具体表征(画图)——形象表征(图形、文字)——抽象表征(数字、符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引领学生逐步地建构图形符号的抽象记录方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和感受到图形符号表达的优越性,特别是一组图形符号表达同类规律的不同事物,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观察、思考、分类、比较,抽象、概括等等的学习方法,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构建了知识模型,同时积累的经验更是丰实的,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设计归纳概括的数学活动,促进抽象经验的积累

归纳概括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成败与否依赖于前面的环节铺垫和积累,铺垫有了,积累足了,归纳概括水到渠成,迸发出积累的精彩。如:《重复的奥秘》

环节三:归纳概括

1、圈一圈

师:观察这些(看板书)排列规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如灯笼的规律 一大一小又一大一小…这样一组一组的不断出现,师边引导边画;

大小 大小 大小 大小 …

师:大家看看其他规律是否也有类似的特点呢?请你在自己记录的规律上找一找,像这样一组一组的画一画?

2、比一比

①生反馈汇报:汇报重点是几个一组几个一组

②师引导比较

师: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

生1:都是一组一组的不断出现

生2:有规律

生3:重复

师:像这样一组一组的不断出现,数学上叫重复,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重复的奥秘”。

師:同一规律的每一组里的个数相同,如人的规律都是2个一组;

师:不同点在哪呢?

生:有的是2个一组,有的是3个一组,有的是4个一组

师:不同规律的组里个数不同,有的是2个一组,有的是3个一组,有的4个一组,如灯笼是2个一组,彩旗是3个一组,花盆是4个一组;

3、按规律画一画

①生按规律画图

师:请大家把记录的规律继续往下画,并和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②反馈交流

这一环节,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再动手圈一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规律的共性和区别,进而由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规律的特点:一组一组的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精彩的呈现正是有前面环节的铺垫和积累:感知的丰富积累,经验的丰实积累,才有的归纳概括环节孩子的精彩呈现:生1:都是一组一组的不断出现;生2:有规律;生3:重复;在由衷赞叹孩子的精彩之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老师的良苦用心,经历的学习过程和积累都是为了这一刻的“迸发”。

所以:一切皆因“厚积”,铸就“薄发”的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

作者:郑翠琴

第4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图形2

涂晓娜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设计思路。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提供了空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玩中认图形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师: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

(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二)活动二:分中找图形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三)活动三:动中摆图形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

(四)活动四:忆中说图形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

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

〖教学反思〗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平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第5篇: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1课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

(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6. 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第2课 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第3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第4课 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3.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4.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第5课 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

第6课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4.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教学重点: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3.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4.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二 、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第二单元 动物

第1课

我知道的动物

学习目标:

1.尝试学习有序表达一段话——渗透按照先样子后习性的顺序,有序介绍一种动物。

2.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3.认真倾听——注意听介绍,根据听到的信息判断是什么动物;或补充不足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

1. 具体叙述中能说出连缀的话语。

2. 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学习准备:板书设计:

12.我知道的动物

我知道的动物是„„

它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它(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住在哪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来说一种小动物,你们来猜猜看是什么小动物好吗?

它特别可爱,长的又白又胖,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小尾巴,笑起来有三瓣嘴。它最爱吃青菜和胡萝卜,走起路来蹦蹦跳跳。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兔子)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小伙伴,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呈现多种动物的图片,学生复习动物的名称。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刚才是怎么形容小兔子的呢?

1、兔子长的什么样?

2.兔子有什么习性?

它的身体( ) 它喜欢( )

它的眼睛( ) 它爱吃( )

它的鼻子( ) 它住在( )

它的耳朵( ) 它的胆子( )

它的嘴巴( ) 它走起路来( )

„„ „„

哪位同学能老师刚才那样说说小兔子呢?(师相机在黑板上出示表达的要求“我知道的动物是„„”、“它长得„„”等,引导学生复述师刚才讲过的内容)

小结:我们描述一种小动物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动物的样子、外貌

第二:动物的习性(爱好、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述猫、狗两种动物。

三、拓展训练

将学生分为3-4组,让他们进行组内描述训练,描述老师所给出的动物。师巡视指导。

请每组学生派代表描述自己组的小动物,组员可进行补充。

(要求学生们必须认真听别组学生的发言)

四、巩固新知,趣味竞答。

同学们,我们刚才描述了那么多的动物,你们记住了多少呢?

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出来,其他学生进行外貌、特点等描述,但不能在描述中出现动物的名字。该生猜动物名字。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每组猜的都是另外组描述的小动物。)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小动物们,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六、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介绍自己今天认识的小动物们。

第2课

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地观察校园或某一环境中的动物,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动物;能用比较准确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情况;能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几种动物,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观察动物的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

3.进一步认识常见动物的名称,认识昆虫(或其它某一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观察动物的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比较准确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情况;能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几种动物,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而且它们无处不在,在我们校园里,也有着很多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第二课:校园里的动物。

二、新授

1.观察动物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识有哪些动物,你能把它们画出来吗?

学生凭记忆画完动物,教师做简单的评价后,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主人公一起对阿静和奇奇画的动物——蝴蝶和蚂蚁进行评价,进而同桌互相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时观察的不足。

思考,讨论: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认识它们呢?

教师启发,讲解。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明白观察的方法、顺序和步骤。 2. 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去寻找和观察蚂蚁。 (1)指导捉蚂蚁。

1、准备几只干净的瓶子。

2、用筷子前端沾点糖水,靠近蚂蚁。

3、蚂蚁一上来,就把它甩进瓶子。 (2)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1、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2、学生分组自己观察。

3、指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3)研究不同蚁穴中的蚂蚁的相处情况。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①把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映。 ②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数量不等。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活动结束,告诉学生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4)研究蚂蚁的食性。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 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

2、各小组实验。

3、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把各组的结果汇总板书。

4、全班统计结果。分析蚂蚁吃什么。 (5)研究下雨时蚂蚁的反应。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用喷水壶模拟下小雨。观察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

2、分组研究观察。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 (6)研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和习性。

1、学生讨论自己研究的项目。

2、教师重点指导有难度的小组。

3、学生自主研究。

三、教师课堂小结,布置课后继续研究蚂蚁其他有趣的行为或习性。

第3课

观察一种动物

教学目标

一、 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二、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三、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二、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四、课堂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第4课

给动物建个“家”

教学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3.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第5课

观察鱼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鱼的外形、运动等,并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以及养鱼时的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获取新知的能力及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事实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究鱼的特征的兴趣,懂得照顾金鱼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鱼的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老师这儿有只桶,里面装的会是什么呢?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描述一下,但不能说出它的名字以及它独有的特征。下面的同学根据他提供的线索猜一猜是什么。

⒉想不想一起来认识这位小朋友?

(二) 学习新课:

⒈ 识鱼(发第一条鱼)

提问:领到鱼,你们会怎么观察?

小组分配任务(合作):仔细观察金鱼,把金鱼简单的画下来,并标上鱼的各部分的名称。其他的同学每人观察鱼的一个部分,看看这部分有些什么,有什么作用,并做一些简单的记录。

⑫ 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⑬ 各组展示说明

⑭ 结:通过观察知道金鱼的身体有鱼鳞,用鱼鳃呼吸,靠鱼鳍运动,生活水里。

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⑪ 第二条鱼

想不想再有一条鱼,如果再给你们一条鱼,你们会怎么做?(发鱼)

先请大家仔细找一找,两条鱼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⑫ 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⑬ 组汇报

⑭ 结:通过观察比较知道鱼的身体都有鱼鳞,都用鱼鳃呼吸,都靠鱼鳍运动,都生活在水里。

⑮ 赏各种鱼的图片

⑯ 面就从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观察研究。

⑰ 组观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⑱ 组汇报

设计鱼的家

⑪ 鱼可爱吗?想不想带回家?首先得给鱼设计一个家,讨论讨论,简单的画一画,了解一下需要哪些材料。

⑫ 生设计

⑬ 组间交流

养鱼须知

大家都知道养金鱼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讨论讨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⑫ 生讨论

⑬ 组间交流

⑭ 结: 养金鱼要勤换水,水要事先放几天;隔几天喂一次食,每次少喂一点;将金鱼养在一个安静的地方。

课后任务

刚才同学们也提了很多课上无法研究的问题,大家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在课后养鱼的过程中继续进行观察。

第6课

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1.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2.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

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板书:给动物分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要说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①号,蝴蝶卡片上标上②号,鸡卡片上标上③号,蛞蝓卡片上标上④号,蚂蚁卡片上标上⑤号,金鱼卡片上标上⑥号,蜗牛卡片上标上⑦号,老虎卡片上标上⑧号,喜鹊卡片上标上⑨号,蛤卡片上标上⑩号。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有脚。将有脚的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教师适当解释:蛞蝓和蜗牛的“腹足”是脚,蛤的“斧足”也是脚。)

2.活动手册填写指导。

将我们的分类方法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3.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先商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分好后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鼓励小组内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

三、交流研讨

1.投影下展示汇报。

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分类结果。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建议,教师适当修正补充,并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上。

2.小结。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讨论。

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整理

1.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需要空气、需要水„„

2.哪些特点植物也有?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小结: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第6篇:一年级数学下册目录

《图形分类

(二)》教学设计……………1《十几减9》教学设计…………………… 3

《十几减

8、

7、6》教学设计………… 6 《十几减

5、

4、

3、2 》教学设计……8 《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10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12《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数数 数的组成》教学设计………………16 《读数写数》教学设计

………………… 17 《数的顺序》教学设计

………………… 19 《比较大小》教学设计 …………………

21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 ……………22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教学设计 ……………………………………………………24 《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设计 ……………26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29 《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教学设计………32 《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34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设计………38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

4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44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 …………………………………………………47《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48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

…………………………………… ………51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退位》教学设计 …………………………………………………52 《小括号》教学设计…………………………54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57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59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61 《综合练习课》教学设计……………………63 《找规律 》教学设计…………………………65

第7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进位加法

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同学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84页单元主题图。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从这幅情景图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回答出图中的文字信息。

教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出这些算式:27+8 45+45 32-17+12等。

教师:这些算式你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复习旧知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改编的例1情景图:把其中的有8辆客车改为有2辆客车。

教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从图中可以知道这个停车场货车有27辆,客车有2辆。

教师:一共有多少辆车呢?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

学生:27+2。

教师:为什么这么列式?

学生: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就是要把客车的辆数和货车的辆数合起来。

教师:27+2又该怎么算呢?

学生: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7和个位上的2加起来等于9,9再加上20就是29,所以27+2=29。

2.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看来小朋友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个停车场,你发现有变化没有?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出:这幅情景图中的问题和小男孩说的话都没有变,只是小女孩说的话由原来有2辆客车变成了8辆客车。

教师:现在要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又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27+8。

教师:27+8和27+2在计算方法上一样的吗?

引导学生猜想: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我想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追问:同学们这个猜想是有道理的,由于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所以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都要从个位加起。但是同学们在用这个方法计算27+8时会遇到新的问题,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呢?你们试着算一算就知道了。

学生试着计算后,引导学生回答出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现在算27+8时,个位上的7+8得15,这个结果比10大,不知结果该怎么处理?此处如果学生知道结果该怎么处理可请学生来讲,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学生不知道结果该怎么处理教师则作如下引导:

教师:是呀,这个比10还大的结果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不可以用学具小棒来帮助我们呢?现在请你用小棒摆出27+8,然后算一算它们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2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根小棒?

学生:合起来有35根小棒。

教师追问: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如果你能边演示边说那就更好了。

学生:先拿出2捆零7根小棒,再拿出8根小棒合在一起,零的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等于15根小棒,满十了,我又可以把它捆成1捆。新捆好的一捆和原来的两捆合起来就是3捆,也就是30。然后再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35。所以27+8=35。

教师多抽两个学生说一说这个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你们通过摆小棒解决了我们这节课上遇到的新问题。

教师:刚才我们用小棒操作的方式解决了进位的问题,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又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配合操作过程想一想,先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写在竖式上。然后从哪一位加起呢?

引导学生发现:从个位加起,7+8=15。

教师:刚才在摆小棒的时候你是怎样解决7+8=15这个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是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新的1捆。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

教师:也就是说7+8=15时,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5。在竖式上怎样表示这个变化呢?我们在十位上写上一个小1,表示刚才7+8=15中的1个十,再把剩下的5写在个位上。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教师:在这里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儿为什么不把1个十直接写在结果的十位上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十位上的数还没有加,现在进上去的1就把十位占了,一会儿十位上加起来的数就不知写在哪儿了。因此这个进到十位上的1只能记在心里,为了不至于忘记,在十位上写一个小1作记号。

教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接下来要把十位上的2和进上来的1相加,2+1=3,在十位上写3。

教师:通过刚才的探讨,你发现这节课学习的加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加法个位相加没有满十,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时满十要向十位进1。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我们还应该在我们掌握的计算方法上面补充一句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这样加法的计算方法才全面。

教师板书: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自主练习,深化理解

教师:27+8小朋友们已经会算了,请看大屏幕上这道算式,你会算吗?

多媒体课件显示:8+27=。

教师:这道算式和27+8相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相加的两个数完全相同,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方法应该也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自主练习计算后汇报结果。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9+75=。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计算过程再全班汇报,汇报时重点要求学生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1,2,3题。

五、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在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第8篇:一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青岛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整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认识时间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情景作为学习的线索,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孩子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他们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时间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让学生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整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小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出示谜语:嘀哒嘀哒,嘀哒嘀哒,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2、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谜语中的 “它”是谁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钟面

(1) 师:今天,小猪经理——噜噜的钟表店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课件,出示钟表图)

师:哇,噜噜的钟表店有这么多漂亮的钟表,你认识哪些?钟表有什么作用呢?

师:钟表的作用可大了,它们身上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2)认钟面

师:我们刚才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钟面,你们的桌上也有一个钟面,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面,观察钟面,你能说说钟面上都有什么呢? 学生汇报:

预设a:钟面上有两根针,它们是时针和分针。

师:请你给同学们指一指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它们长的是什么样子?

(短短胖胖的是时针,瘦瘦长长的是分针)

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样运动的?请你用手比划一下。

(教师介绍顺时针方向。)

你们会认时针和分针吗?和你的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怎样记住时针和分针呢?

课件演示:闪动时针和分针。(大哥时针又矮又胖,弟弟分针又细又长。) 预设b:钟面上有12个数字

师: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你怎样记住它们的位置呢? 预设c:钟面上有一些格子。 师:对,你观察的真仔细,两个数字中间就是一个大格每过一个小时,时针就会走一个大格,我们一起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小猪经理的钟表店开张”这一情境,让学生欣赏各种钟表,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再通过动手做钟面来认识了解钟面的结构,让学生经历了较高层次的思考,体现了“再创造”的过程。】

2、联系生活,认识整时

(1)师:走进钟表店,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钟面。(课件出示): 师:你会认钟面上的时间吗?(2点)

师:对,不过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2点说成是2时。

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是怎样的呢?(多指几人回答) 师:说得真好,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个时间就是2时。 (2)师:你们会认钟表上的时间吗?接着看,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吗?(课件出示下图) 全班交流汇报„„

师:仔细观察几个钟面针的指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的数字不同)

师:像这样分针指着12,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请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怎样看整时呢? (同桌讨论并汇报)

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

3、动手操作,拨钟面

(1)师:小猪经理看到大家会认钟表了,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6时、9时,8时,让学生认。)

(2)师:噜噜夸我们小朋友们真棒,它还想让小朋友们动手拨一拨钟面,你们愿意吗?

学生拿出小钟面,拨出下列时刻:(课件出示)

拨出晚上睡觉的时间

拨出5时

拨出新闻联播开始的时间

拨出早上起床的时间

(3)自由拨。(拨一个你喜欢的时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具体情境,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认识电子钟。

师:噜噜说:小朋友们真聪明,希望你能经常来我的钟表店玩,我钟表店的营业时间是:(课件出示电子钟图)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你在哪里见过这种表示法?(火车上,公车上,超市里,电脑上„„) 师:你怎样认这种时间的?

小结: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方法,小圆点的后面是两个0,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5、用两种方法记录时间。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钟表上的时刻,怎样把它写下来呢?

教师讲解:第一种方法是普通计时法,是几时就在几的后面写上一个“时”,如2时写作2时(教师板书:2时)第二种方法是电子计时法,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数字几,中间写两个小圆点,右边写两个“0”。这就是记录时间的两种方法,同学们学会了吗?(板书:2:00) 请全体学生把书上的时刻写下来,并互相检查。(完成书上练习)

6、感知时针一天走2圈。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好,噜噜送给你们一个漂亮的钟面。(课件出示) 你们知道是几时吗?平时这个时间你们在做什么?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在睡觉,有的在学校上课呢?

师:对了,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要转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上午的10时和晚上的10时。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要在钟面上每天转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10时,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连一连

师:今天小动物都来到了小猪嘟嘟的钟表店里玩,都看中了一块手表,他们把手表上的时间记录了下来,你们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猜一猜他们看中的是哪块手表吗?

2、想一想

师:为了感谢大家的光临,小猪噜噜请大家去看电影,它对大家说:再过1个小时,森林电影院就开始放映了,请大家准时到达!小动物们看了看表,这时,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你们知道电影什么时候开始吗?(1时)可电影要放映3个小时,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吗?(4时)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始终围绕“小猪经理的钟表店”这一童话情景来开展,通过给小动物找表,猜一猜,为猪经理解决难题以及看电影等一系列的趣味活动,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节课很快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师:时光一去不复返,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准确掌握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浪费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钟表几时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认识钟面和整时基础上认识半时,是今后学习时、分、秒的基础。这局部内容是本单元的难点。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爱说、爱动、爱表示的特点,针对这一现状,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几时半,初步体会几时半的含义。

2、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认真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等养成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半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时间。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指针式和数字式时钟模型各一个,学生用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动画故事《勤劳的小蜜蜂》引入。 多媒体出示小蜜蜂早晨起床、发现蜜源跳圆圈舞、找小伙伴、采花蜜的4个钟面时刻的画面。

2、 提出问题。

1) 同学们,勤劳的小蜜蜂想要写一篇日记,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地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勤劳的小蜜蜂早晨6时就起床了。 2) 你怎么知道是6时?

3) 它是什么时刻发现了蜜源,跳起了圆圈舞?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复习旧知识,激发兴趣,调动情感,为新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它是什么时刻找小伙伴和采花蜜的?(出示10时半,11时半钟面)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新的时刻。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自然引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 看黑板上的钟面。

1)(指10时半)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是什么时刻?(让学生猜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指着11时半的钟面:钟面上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汇报)

3)从以上两个钟面表示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分针都指向6。 半时与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5) 全班交流,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互相交流,找到半时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 学会几时半的写法

1) 让学生试着写出10时半。 (指名板演,交流写法)

3、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几时半)

三、实践应用

1、 教师拨钟,学生读时间,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2、 一学生拨钟,另一学生说时间,然后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拨一拨,说一说,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新知,进一步认识几时半,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 投影课本第5页的第4题“拨一拨,说一说”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出上学的路上、上课、锻炼、看书等几项活动。

1) 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独立完成。 2) 分组交流,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设计意图: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新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四、 全课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学会了认识钟表,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孩子。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之中)

五、 拓展创新

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掌握大约几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快几时了和刚过几时

2、对一天的时间作一个大致的描述,为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大约几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快几时了和刚过几时。

教学难点:认读快几时了和刚过几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整时和几时半的钟面图,认一认,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

2、现在我们已经会认整时和几时半这两种钟面上的时间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用得较多的另一种认读时间的方法:大约几时。

二、教学“大约几时”

1、教学认识“快几时了”

(1)出示两个钟面,观察分针和时针分别指向哪里?

(2)你认识哪个钟面上时间,是多少?另一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3)比较:时针指向8,分针指着12,刚好8时

时针也指向8,分针指着11,没指着12,能认作8时吗?

分针要到哪里才能认作8时?快了吗?

(4)明确:快8时了,即分针不到12,但又快指着12了,时针指向几,就是快几时了。

(5)用课件转动钟面演示,提示分针快到哪了

(6)用钟面模型拨快

2、

4、6时了,让学生认一认,并说一说是怎样认的?

(7)示钟面图(快

5、7时了)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是怎样认的?

2、教学认识“刚过几时”

(1)示刚过8时钟面图,仔细观察分针时针的位置 (2)认识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3)比较:8时的分针刚好指12,时针指着8,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12吗?能认读为8时吗?为什么?

(4)分针刚过12,时针指向8,在生活中我们把这样的时间认读为:刚过8时。

(5)用课件转动钟面演示,提示观察分针与12的关系

(6)用钟面模型拨刚过

9、10时,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7)示钟面图(刚过5时、7时)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3、对比小结

认真观察快8时、8时、刚过8时这三个钟面,它们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先独立观察想一想,再相互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分针快指着12,时针指几,就认读为快几时了;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分针刚过12,进针指着几,就是刚过几时。

三、课堂练习

1、对比拨一拨、认一认 10时、4时、7时、6时,包括整时、快几时、刚过几时

2、独立完成书上3题,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辅导。

3、火眼精睛

出示快6时、刚过6时、11时30分、12时30分、快1时、刚过11时进行辨认。

四、全课小结

1、说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用学过的时间说说自己一天的生活

五、板书设计 大

快8时了

刚过8时

8时

第9篇:一年级下册《生日礼物》教案

教材分析:《生日礼物》这篇课文,短小活泼,意思简明。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学会一些生字词,还要让孩子们知道,小鸟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捉害虫,保护庄稼,还能够美化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乐趣。这节课分为2课时,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具体情况如下: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

3、会写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演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生日礼物》,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

3、会写4个生字。

我们通过4场比赛来达到目标。

三、先学后教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赛读课文

自学指导一

1、认真听录音范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小组间互相读课文,(分段读)注意要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3分钟后开始比赛读课文)

第一场比赛:朗读比赛——比谁的字音读的最准确

指名轮流读课文。(以后进生为主,尽量让多点人参与,错的及时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赛认字

大家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中很好,老师有新的要求了,请看——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文中戴红帽子的生字,并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快速记住它们。(3分钟后开始比赛)

第二场比赛:比谁最先把生字都准记牢

1.自由读课件中带拼音的词语。

2.去拼音检测读(抽后进生)。

3.游戏摘果子巩固识字。

4.说说难记的字的记字方法。

5.给生字娃娃找朋友。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赛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娃娃大家都认识了,课文你们一定也能读流利了。老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自学指导三:

带着刚认识的生字娃娃再读课文。

(2分钟后,我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一)先学:1.自由读。

(二)后教:2.指名分段读。

3.男女生赛读。

(四)第四次“先学后教”:比赛写礼、枝、丽、美同学们读得真好听,请看老师下一个要求

自学指导四:

请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一想怎样写才能写美观?

(一)先学:1.生观察笔顺、笔画、间架结构。

2.指名回答。

3.描红一个,临摹一个。

(二)后教:4.师生共评议。

四、当堂训练:

题略

五、板书:

7.生日礼物

礼、枝、丽、物

上一篇:财务审计部等部门职责下一篇:做好高新区机关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