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女教师

2023-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最美乡村女教师

温暖最美乡村医生,体验洋河品牌精神

“2012中国梦·梦之蓝CCTV‘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后,社会反响非常强烈。“最美乡村医生”新浪微博开通后,很短的时间内粉丝关注度就飙升至100多万。此次公益活动不仅是中央电视台“最美”系列公益品牌的一次延续,也是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坚守“爱心企业”理念的一次延续,是企业视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责任的又一次生动实践。洋河“中国梦·梦之蓝”作为此次活动的全程公益伙伴,携手央视记者走基层,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带你走近最美乡村医生……

这是一次“最美”的团聚。乡村医生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超过百万人。多年来,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保护农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引导更多的人关心和关注、支持和帮扶乡村医生,中央电视台秉持国家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联手知名爱心企业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正式启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行动。

在洋河股份(苏酒集团)的支持下,从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包扎墩牧区到四面环水的南矶乡,从陕县宫前乡黑山沟村到云南怒江大峡谷……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医生齐聚央视荧屏,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震撼心灵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次梦想的延续。作为此次“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活动的公益伙伴,洋河股份(苏酒集团)不仅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受赞誉的产品品质而家喻户晓,更因其不断回馈社会的公益善行而有口皆碑,獲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多年来,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始终把“领头领先领一行,报国报民报一方”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狮羊文化”的引领下,洋河股份(苏酒集团)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在中国白酒行业领头长啸的同时,时刻不忘做跪乳的羔羊,饮水思源,践行感恩。从捐资办学到扶危济困,从抗震救灾到慈善义卖,从关爱弱势群体到建立爱心基金……洋河的善举涉及各个领域;从山东莱芜到广西柳州,从河南开封到广东佛山,从山西铜川到云南昆明,从甘肃兰州到安徽肥东……洋河的公益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有数据显示,仅最近三年内,洋河股份(苏酒集团)捐款高达四千多万元。

不断升华品牌文化,打造和传播“中国梦”,向国人宣扬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将个人价值与民族复兴融为一体的精神,是洋河股份(苏酒集团)不懈的追求。每个普通人的梦想,其实都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作为此次公益活动的合作伙伴,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全程倾力协助乡村医生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乡村医生撑起一片梦想的蓝天。让“最美乡村医生”的梦想延续,携手共筑美丽“中国梦”,也是洋河对不断践行公益的梦想的延续。

这是一次希望的开始。悬壶济世,医者仁心。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是乡村医生们不变的夙愿。对寻找过程中发现的在部分乡村地区具有普遍性的特殊病症,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将积极配合组委会及相关部门,设立课题专项研究,并联系医院给予医疗救助,为实现村医们的愿望助上一臂之力。这不仅是乡村医生的希望,也是洋河的希望,国家的希望。

作为江苏省“慈善之星”企业,除了扶贫济困、助学助老,洋河股份(苏酒集团)还先后建立了“洋河酒厂关爱基金会”及“蓝色经典爱心基金”,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更多的光和热。此次携手央视共同“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是洋河以全新的方式投身公益的重大举措——不仅自身为社会提供慈善捐赠,还注重发挥慈善救助与慈善宣传的双重效果,借助媒体引导舆论、凝聚爱心、弘扬先进的作用,在社会中营造“人人知善、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慈善文化氛围,把“报国报民报一方”的企业文化理念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酿酒是一道工艺,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公益亦是一道工艺,展示着民族的精神。在洋河股份(苏酒集团)董事长、总裁张雨柏看来,“越是发展得很好的优秀企业,就越要有责任以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摆脱困境。”

上善若水,慈济天下。“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如今正在走向全国各地,走进田间地头,相信乡村医生的梦想终会一步步实现,而洋河的公益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开阔,把慈善之花撒遍神州大地。

作者:张静

第2篇:“最美农村回迁房”能挽救失落的乡村吗?

事实上,农村建筑设计完成后,一个村庄该怎样长久地、良性地运转、发展下去,

这不只是东梓关,也是所有正在建设中的美丽乡村需要面对的问题

2017年2月初的一天,一组被称为“最美农村回迁房”的图片突然在微博上疯转:一排背靠青山,面朝田野,错落有致的三层小楼连绵成片;薄雾中,白墙黛瓦,宛若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这是新建的农居点。

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引来了网友们一片惊呼:“美哭了!这是别墅吗?”“既传统又时尚,好想住在这样的农村里!”

在2017年春节之前,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的东梓关村从未引起过外界太多关注。在这个号称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村子里,最有名的可能还要属作家郁达夫。1932年,他曾短暂居住于此,并写下了一篇题为《东梓关》的短篇小说。

这是杭州地区首个“新杭派民居”示范项目。作为“浙江省重点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工程的一部分,自2014年起,当地政府开始与知名设计公司合作,以政府代建的形式,对涉及老房回购、拆迁的村民进行回迁安置。图片中那12组、46幢民居,就是在2016年8月完工的一期工程。

古老的东梓关村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红”。盛名背后,是政府、社会和村民三方的协作与博弈的结果。而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建筑界精英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潮,怎样留住这些日渐消失的村庄,怎样为那些有关自然、传统和文化的记忆找到通往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成为了各方正在共同探索的课题。

未住先红

东梓关位于杭州西南方向的富春江畔,距离市区约70公里,开车只需一个小时,但目前尚无与市内互通的公共交通。如果不是自驾车,就要先从市区坐一小时大巴到富阳,再从另一个汽车站,坐一个多小时中巴才能到村里。

2月底的东梓关已经有了几分初春的气息,宁静却并不冷清。因为出了名,村里每天都有好几车参观者,其中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有不少从外地专程赶来考察的干部。

在村口的一块大石头上,刻着“美丽中国,设计先行”8个醒目的大字,落款是“郁达夫”——这几个字是从他的数篇手稿中选字拼接出来的。

东梓关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如今焕然一新,2016年11月它刚刚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走进村里,石阶、小巷一尘不染,妇女在长达百米的水塘里洗菜,塘水清楚倒映出古宅和树影,老人坐在徽派的高墙大院里晒太阳,一派自在怡人的江南景象。

从2014年5月起,杭州市规划局富阳分局陆续对长塘周边39幢清末民初的古建筑进行了集中的整治改造,铺起了青石板路,建起了村史馆。他们还重新修缮了江边的小庙和码头,试图把旧时的景观一点一点地恢复起来。

但和那些相比,“最美农村回迁房”才是眼下村里最重要的景观。整片民居分为4种房型,建筑面积在290~340平方米不等,各家抽签选房,按1376元/平米的价格购买。

尽管还没几家人入住,但它引发的关注度丝毫不减。有记者曾举着自拍杆、架好无人机到村里做了一次直播,沿村走了一圈,人数最多时,有超过18.5万网友在线观看。

这样的关注度让项目的总设计师、gad建筑设计(杭州)公司创作总监孟凡浩都十分惊讶。去年刚竣工时,他就在行业内的期刊上发表过这组作品,还被评为了2016年度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但这些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直到半年后,这个在他看来“没什么特别”的项目突然“点燃”了互联网。

孟凡浩还记得2014年第一次到东梓关时的场景,“就觉得这个村子怎么这么落寞啊!”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走在村子里,没有人,连狗都不多。”

这正是东梓关的现实:全村不足2000人,平时住在村里的只有300多人。

其实,在漫长的岁月里,东梓关也一度繁华过。这里曾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要塞,当地的骨伤名医张绍富在此行医,各色人等熙熙攘攘。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中医骨伤科医院迁址,东梓关也慢慢安静了下来。除了一亩三分地,村里没有什么产业和收入,大批年轻人开始往外走,老屋、老树、老人都留了下来。

2009年,曾有网友在富阳本地的论坛上发帖,呼吁“救救郁达夫的东梓关!”彼时,东梓关已冷清多年,那些清末民初的建筑大多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曾经的雕梁画栋有些已经腐朽,有些则已被改建,到处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

而这,正是中国无数个凋敝村庄的缩影。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村庄数量从370万个锐减至260万个;这意味着,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天都有300座村庄在消失。

关于杭派“示范村”的命题作文

提起东梓关曾经的衰败,杭州市规划局富阳分局副局长盛国宏并不讳言:“那时候我去看,几乎是一片废墟。”

和其他有些历史积淀的村庄一样,东梓关的规划建设也面临着权衡现代与传统的难题:“老房子要保护,但住在里面的老百姓想过现代生活,不喜欢那些,两者兼顾是很难的事情。”盛国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也曾邀请其他设计公司进行过建筑规划,但当时的方案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老百姓的满意度不太高。”

2013年,東梓关的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工程再被提上日程,为配合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政府决定对部分村民的老宅进行回购,统一规划、修缮。与此同时,随着“三江两岸”综合整治工程的推进,一些村民的房屋面临征地拆迁,对相关数十户村民进行回迁安置成为了最现实的需求。

也是在这时,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杭州市政府表示用2年时间,创建一批市级杭派民居示范村的目标:“以点带面,再经过3~5年努力,培育一批依托当地自然风貌和山水资源,具有杭州特色的农村新型业态,形成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民居典范。”

市政府与gad建筑设计公司(即绿城建筑设计院)合作,计划在村南的一片农田里打造出一个新农居示范区。在“三江两岸”工程和村核心区整治工程中被拆迁或是被征用土地的居民、村里的无房户和住宿条件困难户均有资格申购。政府还将拨款1000万元,用于道路、绿化、煤气管道等相关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场口镇东梓关村的驻村指导员洪斌看来,征地拆迁是整个项目中最困难的环节。为此,他和几位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讲村子的规划发展,解释征地补偿的标准,每天不到晚上11点都回不了家。“杭派民居”示范项目确定后,他们还需要继续说服老百姓,收起过去各家自己建房的想法,交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施工。

从过去的业绩来看,gad以设计高端物业见长,东梓关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第一个为农民设计的项目。然而,接过项目任务书,孟凡浩发现,摆在自己和团队面前的其实是一道“命题作文”:所有民居必须统一盖成3层;每户落地面积不能超过12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不能超过1500元;此外,还要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具备可推广性。

在这4点硬性要求中,最难的莫过于控制造价。“就这一点,我们在设计城市建筑当中的很多策略都不能用了。”孟凡浩说,他们选择了最经济的砖混结构形式,用白涂料、灰面砖以及仿木纹金属这类简单的、商品化成熟的材料,取代了农村常用的木头、夯土、石头等传统材料。此外,他们也不得不舍弃了一些装饰性的设计元素。

在建筑风格上,受到吴冠中画作的启发,设计团队抛开了一味仿古的形式和种种古典中式建筑的符号,选用现代、简洁的造型和微曲的屋顶线条展现江南传统民居的神韵。遵循“从单元生成组团,再由组团发展为村落”的逻辑,他们通过对4种基本房型进行组合,构建出一个保留了传统民居风格的当代乡村聚落——日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变换房型组合,实现项目的复制和推广。

孟凡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始至终,他们的设计创意没有遭遇政府方面的任何干预,方案一次通过。但到了村里,就是另一回事了。

起初,村民们对政府提出的“新杭派民居”的概念并不买账,他们一致希望新房能建成欧式风格的别墅——在稍微富裕一点的中国农村,这几乎是最常见的建筑。甚至就在同村一墙之隔的地方,大多数东梓关的村民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2000年以后,在外打工挣到钱的村民们陆续回来盖新房,这种铺满瓷砖、装有罗马柱的洋楼,被认为是“富裕”“气派”的标志。

为了达成共识,村里前前后后开了20多次业主大会。gad公司也到村里组织座谈,希望了解村民们的需求。“堂屋是否必须?”“厨房中是否还需要传统土灶?”设计团队将十几个这样的问题印成调查问卷,一一征求村民的意见。

在规划者们看来,设计不仅足够美观,也充分考虑到了当地风俗和农民的现代生活需要: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边进入;前院有电瓶车位,也可以晾晒衣服和谷物;侧院放置柴火、杂物;南院用作休闲绿化。每家都有4个以上的卧室,还有客厅、堆放农具的杂物室等等。

尽管反复沟通,村民还是无法完全接受全部的设计。施工平面图出来后,大家的质疑五花八门:楼梯太窄,停车位不够、窗户不能打开……习惯了自己建房、自己做主的村民們抱怨自己毫无话语权,村干部们只能接着做工作,一家一家地“讲道理”。“刚开始不接受的多,但后来慢慢也都能接受了。”洪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期工程46幢房,到最后报名申购的达到80多户。

有一些分歧持续存在,比如每个小院3米高的围墙。村民们认为,这样的围墙太过封闭,“欧式别墅就没有”。孟凡浩也有自己的“策略”:他找出著名徽商胡雪岩故居的图片,向村民们解释中式建筑“高宅大院”的传统。最终,大部分业主接受了这个“回归东方传统”的方案——只有两户人家始终不肯让步,他们索性直接跑到自家的工地上,现场指挥工人把围墙高度降低了1米。

孟凡浩觉得,只要不是涉及对主体风格、结构的颠覆性改动,他都可以有所妥协。但事实上,这不是他唯一的麻烦。作为政府代建的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是在政府公开招标以最低价中标的单位,这支专业水平有限的队伍常常让他感到难以沟通。“他们甚至不按你的图纸做,这在城市里怎么可能?但后来想想,可能也是我对他们要求太高了。”

按照城市地产开发商的速度,类似这样的项目大概3个月就可以完工,而在东梓关,工期整整拖了1年多。项目竣工时,孟凡浩发了一条微博:“从设计到竣工,历时两年,曲折艰辛,失控中的坚持……”

尽管在施工工艺、质量上留下了不少遗憾,但包括孟凡浩在内的许多参与者都认为,这已经是在现有条件下,各方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了。

整片民居一期工程总共46户,目前正式入住的只有两家,剩下的大多还在装修。村民们已经对连日来源源不断的参观者习以为常,一边盯着手上的活计,一边不忘招呼来客“进来随便看”。虽然间或也抱怨几句,但大体都还是满意的,那满意里带着显而易见的自豪:“当然好啊!都全国有名了!自己盖不了这么漂亮!”

“与其没有了,

不如改改以继续存在”

除了漂亮的建筑,东梓关是否能成为政府理想中的文化古村落“示范村”,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在东梓关之前,杭州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也曾因设计风格独具特色而闻名全国——自2012年起,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用3年多的时间,在富阳洞桥镇的文村,建起了14幢、24户农居房。他以灰、黄、白三色为基调,使用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等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打造出了一个以“浙派民居”为特色的“文村新村”。

作为一个对乡村和传统怀有极大热忱的建筑大师,王澍将对文村的改造视为抢救中国乡村文化的某种试验——他希望在不改变古村落面貌的同时,实现乡村的“隐形城市化”: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也有现代化的生活。

但事实上,几年过去,人们对这场试验的结果至今存在争议:在许多人眼中,王澍一手设计的那些造型独特、个人风格突出的民居似乎太过“实验性”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切合农民生活的需要,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他的乡建设想,仍有待观察。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争议并不鲜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美丽中国”的号召下,乡村建设日渐成为建筑设计师们热衷的方向,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建筑师和文化界人士乐于投身这一浪潮中,并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福建漳州的下石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在两座土楼之间建起了一间“桥上书屋”,这本是为当地的希望小学而建,如今没有学生后,因其富有创意的设计而成为了知名的旅游景点;在杭州临安,建筑师陈浩如用当地的毛竹和茅草等材料建造了一个极具设计感的现代猪圈,作为生态农场“太阳公社”的一部分,他希望能建立起一个生态农业圈,通过发展农业和当地特色的手工业,让村民们在家乡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无论是侧重乡村建筑的设计、旅游开发,还是着力于农业生态和社区的营造发展,这些来自城市的精英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激活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乡村对年轻人和城里人的吸引力,从而实现乡村的复兴。

然而,美好的愿景背后,这些尝试究竟能为乡村带来什么?

东梓关在网上爆红后,不少设计师赞赏,认为这样的设计风格传承了中式建筑传统,保留原乡肌理的同时又有创新和突破,具有时代特征;但立刻也有设计师提出来,这些建筑似乎过于追求水墨画般的意境而显得不够接地气,而且在平均年降水量超过1200mm的江南,如此坡度和宽度的屋檐可能不利于排水,雨水时节有渗水发霉的风险。

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孙君认为:“建筑的第一要素是实用性,二是安全性,三是地域的文化传承。”这也是他一贯的理念。自1999年起,孙君前后设计并实施过20多个乡建项目,其中最有名的是河南信阳的郝堂村。2011年,郝堂村改造的第一间民居是他一笔一笔在纸上画出来的。

但在他看来,郝堂的建设从来不只是建房子,“所有建设都围绕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那几年里,他们与“村两委”合作,在村里建资源分类中心,建郝堂小学;修复农业体系、改良土壤;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则指导村民们成立了以“内置金融”为核心的“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

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的12个美丽宜居示范村,郝堂村位列其中。

“我们今天的乡村建设还处在一个特别初级的阶段。太多人都还只是在‘形’上下功夫。”孙君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眼下大多数乡建者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不够了解,还是在按照城市的思路规划乡村,他认为这实际是对乡村的一种破坏。

孙君的主张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所以在郝堂时,他们不拆房、不砍树,村庄原有的道路、农田、沟渠一律保持不变,包括民居在内,只在原基础上做修复式的改建。他反对一些政府官员一味“市场先行”的理念——他自己做项目时,一律不做招商引资,也不主动发展旅游,而是先着力激发乡村内部的活力,“要保证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以农民常规农业为产业和岗位的、一种符合农村发展常态下的模式。”

而在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看来,孙君试图在农村建立起一套农业生态系统的做法,确实在一些地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大规模推广复制并不容易。他认为人们对于乡村的建设、古村落的保护,还是要遵循现代经济学的规律,而在社会现阶段,发展旅游业、商业可能是最快捷的出路。

罗德胤曾从事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多年,转入实践领域后他发现,在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上,国家层面、精英阶层的意识与村民的观念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他觉得,一些精英去做乡村改造、去发展商业和旅游,未必能提出最好的方案,“但总比(文化遗产)被推倒没有了要强。与其没有了,还不如让他们改改,还能继续存在,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罗德胤相信设计和创意会给乡村带来改变——经过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建筑也会带给乡村更多的可能性。这也是他在河南信阳的西河村进行规划建设时的经验。在那里,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崴将一个公共的粮仓改建成了一个粮油博物馆。因为独特的设计构思,这座博物馆屡获国内外的设计大奖,也成为了西河村的一大亮点。如今,每逢假期,来自周边几个城市的游客都会蜂拥而至。

“我们做旅游,经济作用是一方面,暂时有现金流缓冲一下,让这些老房子不至于马上‘推倒而后快’。但真正的目的还是教育,要讓老百姓的意识慢慢转化到对遗产价值本身的认识上。”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一切刚刚开始

“现在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说你们这就是一个空壳,没有产业。但事实上,在现有体制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解决的问题。”在总设计师孟凡浩看来,未来,产业能否得到发展和引进,乡村能否真正实现传承与复兴,都将是需要各方一起努力的系统性工程。

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并不特别突出的江南村落,东梓关正在品尝设计带来的甜头。村支书许时新多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展乡村旅游是他们接下来的计划之一。

眼下,村里“新杭派民居”的二期工程也即将启动。除了对一期工程周边的房屋进行一定程度的立面整治,村里还将新建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并回迁一栋古民宅,改造作为乡村书院。

而政府也有了更大的计划。“我们要选出最一流的设计院,采取一个团队设计一座村庄的模式,相互pk,充分发挥各自的实力。”杭州市规划局富阳分局副局长盛国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下一步,将会有更多设计团队参与到富阳的乡村设计中来,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东梓关也将成为这些设计人才的阵地。

早在去年,他们已经开始邀请包括gad在内多家国内知名的建筑设计院在东梓关开设工作室,希望能打造一个以“灵动富春江,创意东梓关”为特色的“设计小镇”。按照他们的规划,未来,这里将聚集来自各地的一流设计人才,他们进行作品展示,开展乡村设计实践活动,或是进行业务洽谈和学术交流。

2016年6月,首届东梓关论坛在郁达夫曾居住过的许家大院正式开幕,来自全国知名设计院和高校的50余位专家参加了这次题为“设计,让乡村更美好”的会议。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设想似乎有些理想化了:即便各家设计院每年都来村里开会、采风,最多也只会在这里待上一两个月,剩下的时间里该怎么办呢?他们还需要为东梓关的未来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事实上,基础建筑完成后,一个村庄该怎样长久地、良性地运转、发展下去,这不只是东梓关,也是所有正在建设中的美丽乡村,需要面对的问题。

东梓关的村民们倒是都对此充满了信心。如今,村里已经开了3家餐馆。52岁的老板朱华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以前在上海的快递公司打工,因为看到了村里发展带来的商机,决定回村创业,他以每年2.5万元的价格租下了村口最显眼的铺面。“去年因为还没什么人来,生意不行,但最近越来越好了,这个月营业额就有3万元。”

住在61号院的方家是率先入住的两家之一,成了村里宣传的典型。为了和整体的建筑风格相匹配,他们请来专业的设计公司将室内装修成了传统的中式风格,又配上了全套红木家具,花了近80万元。春节前,方家在门口挂上了大红灯笼和彩旗,一家12口人从各地赶回来,欢喜地在新房过了年。

“现在来看,这个项目的意义早已不是这些房子好不好看了,而是因为有了它们,让这个村子一下在全国都红了,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让更多人愿意回来,让村子变得有活力了,有了更好的发展契机,这才是对村民们最大的意义。”孟凡浩说,前一段曾有人提出,村里应将这批回迁房统一回收改作民宿,但他坚决反对。这是为村民量身定做的自住房,也是东梓关之所以获得如此大关注的原因。

但无论怎样,对于真正生活在东梓关的人们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他们才是东梓关未来的主要演员。

作者:符遥

第3篇:樟木头镇石新医院创新党建打造“最美乡村医院”

从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医院创新党建思路,提出“思想建党、文化建院”的办院理念,将党建融入医院的发展大计,用党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作风指导和不断改进医疗服务工作,有效促进民营医院的各项事业获得全面、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

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医院建于1997年6月,建筑面积六万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预防、急救、教学、康复为一体的二级规模综合性医院,全国第一家村级“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38家最具价值民营医院之一。医院党支部成立于2005年7月,下设3个党小组,现有党员40名,先后获评东莞市“五星级”党组织、东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医院党支部坚持“思想建党、文化兴院”的办院理念,唱响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医院”。

一、抓好思想建党,把最美医生凝聚在党旗下,形成医院建设的“主心骨”

(一)用“庄严仪式”激励感化。 在医院中心位置的空地上,医院树立起希波克拉底雕像,建起了“信仰广场”。每个月的第一天,都要组织医院全体400多名医护人员,在“信念广场”进行一次宣誓仪式。每次宣誓仪式,首先是全体党员由党支部书记带领,在全院人员的注目下,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让每一名党员牢记自己入党时郑重承若,同时让医院全体人员深切感受到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用“三大平台”抓好学习。党支部针对医院党员集中学习难,搭建起三大学习平台。首先是“党建书香”引领学,将党员学习融入“书香医院”建设中,广泛开展“党建书香”活动,以“业余党校”、“石医商学院”、“悦读人生”读书会等形式,学党章、学党规、学讲话,读史书、读文学、读经典。其次是“微型党课”互动学,我们要求每名党员轮流用PPT、情景剧、诗朗诵、演讲、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讲课,互动交流、各抒己见。由于形式丰富多彩,每次学习会都是座无虚席,有时走廊和门口都站满了旁听的群众。再有是“互联网+”随时学,充分发挥通讯、网络等媒体能实时收看收听的优势,搭建了微信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将知识趣味化、动漫化,通过微学习、微分享、微改善,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激发了党员的学习热情。

(三)用“主题教育”重点促进。近年来,在先后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做到“规定动作高标准,自选动作求实效”,在一轮一轮的教育中,有效推进了医院党建工作的落实。

二、注重文化建院,把执着信仰镌刻在党徽上,提振医院建设的“精气神”

(一)抓好旗帜鲜明的“党建文化”。医院加大投入,在办公面积紧张的情况下,专门从医院行政楼腾挪出两层办公楼,建设了“党建园地”,围绕“党员活动室”,入职医院的每一名新员工,我们都要把他们带到“党建园地”,进行一次爱党爱国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申请入党,仅今年以来,党支部就收到了26封入党申请书。我们积极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志愿者活动。在七一、国庆、院庆等时节,以党员为骨干,围绕党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举办晚会联欢会、演讲比赛、摄影大赛、“家乡味烹饪美食节”。每逢党员过生日,党支部书记都要在贺卡上亲笔写上祝福激励的话语。旗帜鲜明的“党建文化”点点滴滴融入在火热的生活中,深受大家喜爱。

(二)打造赏心悦目的“走廊文化”。医院的连廊通道,是大家日常工作的必经之路,文化教育熏陶效果最好。我们专门进行了精心设计,修建了“和合文化”壁画,在中医馆区突出展示了中华经典文化特色。在医院的走廊里,我们做到了三个“随处”,即:“党建故事”随处可读、“贴心话语”随处可见、“先进典型”随处可学。

(三)组织精彩粉呈的“讲堂文化”。我们坚持把“道德讲堂”,作为石新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品牌,精心设计每月一期的授课,围绕“党性与道德”、“医德与道德”、“文明与道德”等主题,组织党员职工用身边的素材备课、讲自己感动的故事,引导大家学习领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感悟“大医精诚”的传承,熟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道德讲堂”把党的建设、医德建设、医院建设结合在一起,凝聚起合力。大家普遍感到,每一期“道德讲堂”都是一件精品,每次参加都是一场丰盛的精神大餐。

三、着眼基层实际,把最美目标体现在行动中,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打造“最美乡村医院”,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一直以来,医院始终立足乡村基层实际,始终面向最基层的群众百姓,在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找准自己的方位,努力办好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乡村医院,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医疗业务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发展同步,架起了党员与群众、医院与病患之间沟通信任的桥梁。

(一)打造“最美”特色。医院身处最基层,接触的多是平凡百姓,遇到的多是寻常病例,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雅的环境和贴心的服务,在这里成为了最好的治疗药剂。医院一班人统一了思想,提出了建设“不是宾馆的宾馆,不是酒店的酒店,不是医院的医院”这样一个目标,在医院“硬件”“软件”建设相结合上下功夫,让乡村的普通群众,感受到星级的享受。

(二)提供“最美”服务。我们积极为患者着想,开展“平价诊室、平价药包”建设,推广临床路径、单病种限费、缩短平均住院日等多种方法,降低病人就医费用,促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目前,我院平价住院床位每天收费仅43元,人均门诊收费为168.4元、住院收费为 5841元/人次,处于全市较低水平。河南信阳籍在樟木头周边务工人员超过15万人,我们医院党支部发现信阳籍患者较多,在原籍缴纳的社保难以保障东莞就医的问题后,主动与河南信阳市八县二区党委驻东莞外建党支部协商联系,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医院成为了跨区域新农合定点医疗单位,使信阳籍务工人员就医报销得到直接兑付补偿。我们还设立了50万元慈善救助基金,专门用于救助特困患者,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展示“最美”形象。全体党员落实“五亮”,即: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流程、亮业绩,每一位党员都要佩戴党徽上岗,每一位党员写下精炼简短的承诺,摆在办公桌的醒目位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我们提出了“每个党员都是形象、每个岗位都是窗口”的服务理念,组织党员主动担任义工,利用业余时间到医院门诊参加导诊支援服务,到手术室、病房参加陪伴支援服务,到急诊参加帮班服务。我们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义诊、体检、卫生知识宣教等活动,直接服务群众近万人次。发动党员成立了“扶贫助学基金”,资助韶关乳源一六镇6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累计捐助额达20余万元,向社会展示了石新医院“医风正、医德高、服务优”的良好形象。

医院坚持“思想建党、文化建院”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医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通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越来越显性化,入党成为员工追求上进的首选方式。党建工作基础越来越牢固。坚持思想建党、文化建党办院理念,支部的组织、阵地、队伍、机制愈加完善,基础愈加牢固。党建对医疗中心工作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生活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党建提升医院形象越来越好。成为东莞市示党建范点,党建已成为医院另一个重要品牌,大大提升了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医院文化工作越来越丰富。以党建带群建,医院群团组织机构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党建促进业务工作越来越明显。医院呈现“党建强、发展强”的局面,营造出浓郁的党建氛围,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医患关系和谐、党员、员工干事创业劲头高,医疗业务收入近三年,每年递增15%,门诊量、住院人数、手术台数每年递增在18%左右。(作者单位为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医院 )

第4篇:乡村最美教师最美教师 李慧

乡村最美教师

------ 朱古洞乡五道庙小学 李慧

我叫李慧,是朱古洞乡五道庙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自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在美丽的乡村,默默地守侯着那份简单而执著的人生信念。回顾自己的从教之路,从教学以来,不但担任俩个班,而且还担任班主任的重要职务。还好没有辜负领导班子的期望,从2013年从教以来,成绩显著,曾在每年的期中测试中荣获第一,第二的好优异成绩。虽然实在农村教学,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农村,播种知识,实现了自己桃李满园的夙愿,也感到无限地满足。

初上班以来,由于是农村学校,教师缺少。在领导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在每天与孩子的教学和共同学习中,我发现了在二年级班里有个孩子上课纪律松懈,5分钟都坐不住,更不用说听课了。课下性格怪癖,与同学们极不合群,而且爱与同学打架。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及时对他进行了一次电话家访,在这次家访中,我了解到他的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与他的家庭有着比不可分的联系。他从小父母离异,跟爸爸一起生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爸爸经常在外打工,他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看到这种情况,我明白了,因为缺少母爱,才形成了这种性格,唯有母爱的呵护,才能让这颗幼苗健康茁壮的成长,唯有母爱的滋润,才能抚慰孩子心中的不平,弥补孩子心中的缺憾。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可以的去关心关照这个孩子,向其他同学讲他身上的闪光点,如何的勤劳能干,帮同学打扫好教室卫生,如何的懂事孝顺,帮奶奶做家务。在工作之余经常抽出时间给他补习功课,交给他如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慢慢地,同学们开始接纳他,他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一学期结束了,孩子的爸爸也发现了孩子的改变和进步,连连打电话对我表示感谢。这有什么可言谢的呢!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备课时,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我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教育学生上,我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得到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

我始终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石,在农村小学教育的这条大道上,我将倾注更多的的心血,付出我全部的爱,陪伴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5篇:寻找最美村官、最美乡村教师

最美“村官”

1、才哇,男,藏族,49岁,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在这场灾难中,扎西大同村遭受重创。当时,才哇作为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立刻组织村里没有受伤的人员,抢救还困在废墟下的其他村民。先后有3人被才哇从废墟中徒手救了出来。在地震中,才哇自己却失去了3位亲人。他的无私和责任感,令村民深深地佩服。

2、马继业,男,50岁,山东蓬莱刘家沟镇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以来,他不拿集体的一分钱,自己却先后出资50多万元倒贴给村 。

得知原解宋营村、刘家沟村与206国道交会处的路口频繁发生交通事故后,马继业争取多方支持后,在路口安装了红绿灯和电子监控设备,在206国道小学路口设立警示标志、改造206国道两侧排水设施,使得安全隐患彻底得到解决。

3、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要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上任后,她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养老院剪彩那天,段爱平请人将热闹的场面记录下来,第二天就带着光盘赶到医院。16天后,老伴离开人世。

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她却想着要再为村民做一件事情。

4、周银柱、马怀兰夫妇,夫妇均为59岁,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人。

2002年,夫妇俩先后被检查出乳腺癌、肾盂癌。手术后,夫妇俩决定回山区老家养病。回到井沟村,村里的现状让夫妇俩决定要做点什么。

2004年,他们捐出了10多万元,发动村民出资出力,在工地上,周银柱既是指挥员,又是建设员;马怀兰既当炊事员,又当服务员。经过3个月的艰辛努力,3.5公里的通村公路终于建成了。马怀兰带领村民们建起了一口2000立方米的大水窖,解决了村里禽畜养殖用水的难题。夫妇俩又捐出300万元,在昔阳县注册了第一家企农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闯市场。

5、杨帮武,男,51岁,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庙坝镇长乐-华山联合党支部书记。

长乐村地处平坝,是一个远近有名的小康村;与长乐村毗邻的华山村山高坡陡,不通电和公路,是大竹县过去有名的“十大穷村”之一。

2004年,大竹县委推动“富村带穷村,先进带后进”政策,联合两个村创建了达州市第一个农村联合党支部,杨帮武被干部群众一致公推直选为第一届联合党支部书记。

富村如何带穷村?当了32年村干部的杨帮武用行动说话。刚上任的杨帮武,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工人带着器材,翻山越岭开进了华山村。打坑、立杆、拉线,很快就让华山村便彻底告别了“无电村”的历史。

电通了,接着修路进山。为解决修路资金缺口,杨帮武用自家楼房作抵押,向信用社贷款8万元用于村里修路。由于长年过度操劳, 2006年3月,正忙碌在建设现场的杨帮武倒下了,医院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左肾坏死,必须切除。可在病愈出院的第二天,杨帮武就出现在修路现场。

带病坚持的杨帮武,在修石桥的时候,不慎摔断了左臂,在镇医院接好断手后,吊带绑着手,他又返回公路建设现场。

乡亲们说:杨书记只剩下一个肾,不能干重活,但他还是一天到晚都在村里忙,舍‘肾’忘死,真是铁人。

6、石寿芳,男,汉族,49岁,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禾驮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

石门村地处纳纳河流域,地势平坦,常发生洪涝灾害。在“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石寿芳和“村两委”临危不惧带领群众及时撤离,部分民房、良田及通讯设备被洪水摧毁,电力系统全部瘫痪,但全村248户1234人无一人伤亡。

在受灾重建期间,他将自家的建房款借给无钱建房的村民,主动给村民找来工匠,石寿芳还组织部分农户组成了帮建互助队,帮助无劳动力和家庭困难的村民及时建房,全面完成村里161户建房任务。

7、张译尹,女,29岁,海南定安县龙河镇天群村委会村支部书记。

距离定安县城近40公里的天群村,全村300多户共1000多人,底子薄经济落后,治安状况不好,多年背负着“问题村”的名头。

张译尹,村史上的第一任女支书,两委8名村干部中年龄最小。面对新任支书,村民一度质疑这个年轻的姑娘,可这种疑虑在2个月后被打消。

2010年10月,侵袭全岛的两轮强降雨重创定安龙河镇。天群村排洪不畅是多年顽疾,成了龙河地区灾情最为严重的村庄之一,90来户村民被大水围困在家,举步维艰。张译尹带领大家经过20多个小时奋战,挖出了3条沟共计300多米,洪水最终排向了田洋,多年悬而未决的排洪问题终于得到突破性的解决,保证了人畜的安全。

经历洪灾后,也使落后的村容村貌问题暴露无遗,天群村内没有一条完整道路。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的张译尹带头捐出2500元,村干部、村民们都被这个年轻支书触动了。最后,村里修建了3公里长的入村路,村里五片区的主道也实现水泥硬化。

8、王文忠,男,汉族,51岁,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总支书记。

王文忠1980年入伍,1984入党,退伍后艰苦创业,逐步成为一名拥有亿元资产进出口贸易商人。

在王文忠的故乡芍药村,村民的生活没有改变。村里派性斗争严重,村民不满村领导班子,多年上访。2007年7月,芍药村前任书记被撤职。一时无合适人选,这时,他们想到了王文忠。

当看到乡亲们依旧过着跟几十年前没什么两样的生活时,王文忠内心无法平静,他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别妻离子,回到芍药村开始了自己的“富翁村官”生涯。

上任第一天,他就向村民郑重承诺:“我回来不是为了当官,也不是为了发财,就是为了给乡亲们干事。我绝对不拿、不贪村里的一分一厘!请大家放心,芍药村搞不好,乡亲们过不上好日子,我绝不离开!”

在王文忠带领下,芍药村成立了裘皮服装加工合作社。随后,村里又成立了大棚种植和林地养鸡合作社。王文忠不拿村里一分工资,还自己出资418万元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兴建幼儿园、学校、村民活动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全体村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王文忠说。经过3年多的治理,芍药村面貌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2009年的4500元,成了“省级文明生态村”。

9、范振喜,男,51岁,河北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

周台子曾是有名的“一穷二乱民心散”的后进村。1987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恶性案件时有发生。面对困难、压力、挑战甚至是风险,他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而他的命运却是坎坷的,1991年他被检查出血癌!病痛的折磨、新生的渺茫,使他一度绝望。但他坚定了战胜病魔的决心,经过4个多月的生死磨难,脱离的危险。

1993年出院时,医生嘱咐:“一定要静养两至三年,否则得了并发症会危及生命。”几个月后,范振喜又重返工作岗位。”他始终笑对人生。现在,他每天仍然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坚定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10、姜驰,女,汉族,57岁,黑龙江省富锦市砚山镇福祥村党支部书记。

“人心散、兜里空、村风差、百姓穷”,这是过去福祥村的真实写照。2000年,姜驰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上任后,她从整顿村风、清理陈欠入手。因为工作较“真”儿,她遭到过村民的恶意报复,却丝毫不为所动,凭着这股韧劲,在上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收回了总计87万余元的欠帐。

她先后为数十名大学生担保借款,为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资金。对村民,她付出了很多,对家里,她却常感愧疚。自从当上书记后,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却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丈夫患癌症去世前,嘱咐她到城里去享清福,可她却舍不得这里,至今还为福祥村的发展奔波着。

最美乡村教师

1、潘立华:大山深处“圆梦人”

“山里的孩子要读书,要走出大山,需要我这个老师!”今年55岁的潘立华,是大山最深处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岩源村吴家坦教学点的老师。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 有一种美好叫坚守

陡峭的山坡上坐落着两开间教室,后面连着半间宿舍,斜对面是一间小厨房,门前有大约20平方米水泥地坪,地坪上竖起一根高高的旗杆„„这就是今天的吴家坦教学点。

“现在条件好多了,给学生热饭菜有了电热箱,也有了活动场所。”每每指点着教学点的“江山”,潘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当年,高中毕业的他挑着行李,走10多里山路来到这里,拿着每月18元的工资,教授着从幼儿园到五年级共二三十个学生的所有课程。那时,教学点只有现在的教室和宿舍,孩子们没有活动空间,热饭菜要跟一个残疾老人共用火炉。

如今的吴家坦教学点有8个孩子,一年级和二年级各1人,幼儿园6人,三年级以上的都去了中心校。前前后后教过700多名学生,20多人考上了大学„„面对这份坚守的“成绩单”,潘老师淡淡地说:“真没在意,都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就是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也喜欢我。” 有一种责任叫呵护

山区村落距离远,教学点的孩子们年龄小,上学都是早出晚归。因此,教学点老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料理好学生的吃喝拉撒。虽说教学点叫吴家坦,但学校在山坡上,坡下是一条弯弯小路,而路边就是滚滚溪流。每天一早,潘立华就来到路口,把孩子一个个领上教学点;遇到雨雪天气,他就把孩子背上去。中午,他要为每个孩子热好饭菜,过去都是用火篮、火炉,潘立华手上因此留下了一道道“烙”印。傍晚,潘立华又把孩子们领到路口。遇到农忙或家长有事,他还要骑车将学生安全送回家中。

2、仲威平:一个老师和她守护的八个学生 “就算天上下钉子、下刀子,我也会来给你们上课。”这是仲威平给学生的一句承诺,这句承诺,她一守就是26年。 1987年,仲威平到工农乡兰河小学任教。1998年,兰河小学被撤并到5公里以外的乡中心校,学校中14名贫困﹑单亲﹑智障和无人照顾的学生因上学路途遥远而面临辍学。为了不让这些孩子失学,仲威平选择留下来,到了2003年,这些孩子陆续毕业。仲威平依然坚守在这里,从此以后,她和一间不足10平米的教室、一个最多时只有8人的班级组成了兰河小学的全部。8人分为4个年级,每天仲威平都要在一块黑板上讲4个年级的课程。 仲威平的家离学校20里路,每天骑车上班要1个多小时。2007年12月的一天早晨,雪下得很大,半尺深的积雪挡住了仲威平去学校的脚步。但是一想到那8个孩子在等自己上课,仲威平决定再难也要去上班。风吹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越往前走雪越厚,没到了膝盖。平时1小时的路程,那天走了两个半小时。“守护每个孩子是我的责任,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仲威平一直履行着这份责任。

3、刘坤贤:用残缺的身躯演绎完美人生

1983年8月,刘老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一位民办教师。那时他每月的工资是9.5元,正值年轻力盛的刘老师主动到条件艰苦的新田村任教。山里的条件艰苦,学生的桌椅坏了他亲自修;看着孩子们没有课余活动的场地,他利用课余时间上山背回一块块石头铺在地上,他和孩子们一起拿铁锹一锹一锹铺平,孩子们终于有了一块自己的活动场地。刘老师和妻子背回大块的石头垒砌成院墙,在墙的一边用木头订做了一扇大门,这所简陋的学校也有了自己的一扇育才大门。看着孩子们没有锻炼的器材,他就自己砍下山上的木头自己修建了乒乓球台和蓝球架,可看到学生们没课外书的时候他沉默了。最后得知可勤工俭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就向校长申请了。

1995年5月刘老师放下子女和爱人,让手中有很多农活的妻子为他代课,自己则到河南煤窑去为学校创收。然而不到一个月井下出事故了,当时刘老师虽然极力自救,但还是把大腿动脉全部割断。鲜血染红了一车的煤炭和参于救援工作人员的所有衣物,送到医院经过医生三天三夜地极力抢救,终于听到了一点轻微的叹息声。医生松了口气说道:“这人真幸运,如果晚到医院一会儿,无论怎样都无力回天了。”虽然刘老师苏醒了过来,但因失血过多,又割段了几处经脉,最终不得不从大腿根处截肢。他告诉我们“我不会想我失去的,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想到那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帮助过我的人,我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谢谢他们!回到家后还能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和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与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觉得很幸福”。

1995年9月刘老师迎来了新的学期,还是每天8点上学,14点放学,可不同的是少了一条腿。但刘老师的工作一点儿也没松懈,站着讲累了就坐着讲。多少次音乐课上,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多少次体育课上,都能看到他独腿地跳跃;多少次钻心的疼痛,他都能坚持讲好每一堂课。遇到过多少的困难,他从来不向学校和社会寻求帮助,他说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刘老师不仅教给学生们很多知识,还教会了学生们怎么做人。

自己买来电脑和光盘供孩子们学习。然而常年任两个年级的所有教学,又全力想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刘老师在2011年6月上课时因过度疲累导致脑出血,随及赶往重庆新桥医院救治。当时病危,处于脑卒中已完全失语和右手无知觉的状态。经过专家的多次会诊和救治,虽然意识慢慢清楚,自理能力有了一定好转,可因常年忘我地工作,直到现在右手功能和言语功能仍旧大不如以前,还不时的会头疼、右手麻木以及说话不听使唤等。刘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我的第三次生命,要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更让我觉得幸福的是就在我生病期间,孩子们的综合成绩在中心校同年级考了第一”。

2011年9月,高楼乡中心小学校长考虑到刘老师的身体状况,决定让刘老师到中心小学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师资的原因,若刘老师一走,六七岁的孩子们就得到走3个小时以上的山路才能到达的中心小学去上学,想到这刘老师又不顾自己的身体了,为了学生们的安全以及更好地学习他决定继续留下来。就这样刘老师又站在了那熟悉的三尺讲台上,努力把每一个字写工整,每一句话讲清楚。刘老师告诉我们“我经常梦见我是个健全的人还陪同我那些孩子们快乐地打球做游戏。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我会克服我自身的困难把最好的一切带给孩子,我会一直撑下去,直到我干不动为止”。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欣慰的微笑和无私的爱。看着孩子们平安度过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当他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大山时,刘老师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第6篇:学最美教师,做最美教师

教师节当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学习了“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心系中国梦,做好引路人”是此次最美教师的主旋律,观看完这场颁奖晚会,我发现这些优秀教师,虽说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却发扬着最伟大的民族精神,那就是无私奉献,一切为了孩子们,从无怨言,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动是对教师高尚师德的最美好的诠释。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看得起自己的职业,其次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最后要精通自己的职业。做为一名小学教师,那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把对工作的热情传递给孩子们,把知识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我想最美教师之所以“美”,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理想,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执着和博爱谱写了人间大爱,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看节目的时候,眼睛不自觉的湿润了好多次,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体会到了他们那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品格:

最美是教师,美在责任。他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他们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把岗位当作社会责任,把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追求,满腔热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地干事,兢兢业业地工作。

最美是教师,美在大爱无私。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最美是教师,美在团结。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赞歌。向他们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为振兴永康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这次学习,我看到了我们河南教师最美的一面,他们用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坚守阐释了什么是希望的守望者。正是有许许多多这些默默无闻耕耘在教育事业中的教师,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才有了飞向未来理想的翅膀。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以他们为榜样,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甘于奉献,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第7篇: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谢:最美在坚守

最美在坚守

生命绽放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人选择轰轰烈烈,有人却执着于默默地坚守。

——题记

在中国的偏远山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乡村教师。他们有着相似的外表:头发蓬乱,面色黑黄,双唇厚而紫,衣着朴素,脚穿胶鞋,上面沾满泥土,不修边幅,俨然是一个从未见过世面的农民。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或者丢下家人,或者放弃优越的生活,坚守在那些偏远而又贫困的山村学校,教着天底下最辛苦的书,却拿着天底下最低的工资。外表上,他们谈不上美;生活上,他们并不富有。可是,他们却被称为“最美乡村教师”。

他们的美,美在何处?

他们的美,美在那份孤独而又执着的坚守。他们的生命之花就在那份坚守中绽放,如此灿烂,如此芬芳。坚守,让杨元松和他的学生创造了一个中国第一:《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这是孩子们梦开始的地方,尽管梦的彼岸很遥远,但毕竟已经开启了这扇门。坚守,也让郭普全来回奔波在相距5公里的彝族村寨的两个教学点之间,而且一奔波就是23个年头。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郭普全都遵守诺言却毫无怨言。是他们的坚守,才有了山村学校朗朗的读书声,有了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们的坚守,点燃了孩子们的梦想,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是什么让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 是一份甘于清贫的宁静淡薄。

曾径读到《庄子》的这样一篇短文。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希望请您去楚国从政,帮助管理国家!”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拒绝到楚国做高官,宁可像一只乌龟拖着尾巴在泥浆中活着,也不愿让高官厚禄束缚了自己,让凡俗政务使自己身心疲惫。所以鲍鹏山说

1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拒绝高官厚禄,选择了守望心灵月亮。而我们这些乡村教师拒绝外界的诱惑,坚守自己的三尺讲台,坚守那份清贫,那份孤独。郭普全放学后背着背篼顺路捡烧火柴,陈银玉要靠捡卖废品当导游来贴补学校经费,不要说自己的生活了。呜呼!何时才能让我们的可敬可爱的乡村教师不再像郭普全、陈银玉他们那样为了他们自己的生计,课后还要背着背篓去拾柴火、捡垃圾!

在我看来,“清贫”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的生活了,这是一种清苦,常人难以想象的清苦。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也和庄子一样,在心灵之上,都有一轮月亮。他们就是一棵棵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也是一种承诺。

那是自己对自己的诺言。齐白石之所以为齐白石,那是他自己对自己的守诺:不论多忙,每天必须要画一幅画,不叫一日闲过。最美乡村教师之所以最美,也就在他们自己守自己的诺。无论山路有多遥远,无论工资有多微薄,他们都选择留下。选择留下,就是选择奉献,选择默默无闻。除了被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乡村教师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也许他们的名字永远不会被世人所知,但他们依然风雨中行走,饥寒中奔波,只为自己曾经的承诺。

更是不放弃一个的信念。

给每棵草以开花的机会,为每个孩子搭建梦想的舞台,是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不让孩子辍学,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把无人照顾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这一切对这些教师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在他们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最让人心酸的是陈银玉从教30年来,经常利用课后或周末的时间,背上背篓,走村串寨,捡拾垃圾,借“收破烂儿”养家糊口,接济贫困学生,而自己的两个品学兼优的儿子却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含泪辍学,这是什么逻辑。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不再因为贫困而读不起书,不得不让父母带出校门,去挖什么虫草;什么时候我们的老师不再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而是可以安安心心地坐下来备课改作业,甚至更奢侈一点,是拥有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清清静静的天空!若真如此,乃是我们的教师的一大幸事,中国教育的一大幸事。2

“乡村最美教师”,这个称号让人欢喜让人忧。欢喜的是我们的教师,尤其是这些乡村教师当之无愧于“最美”这个称号的,正是这些乡村教师挑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他们就是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忧的是“最美乡村教师”称号背后折射出的中国城乡教育的极不平衡,中国城乡贫富差距和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之大的“丑”。这一“美”一“丑”,不能不令人深思。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我们喊了多年的口号。可是就在我们的学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写字时,又有多少山村的孩子奔波在上学的坑坑洼洼的路上,又有多少老师为自己的生计,为学生能有书可读而捡垃圾,打杂工。“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写在一个穷山村墙壁上的两句话,也是那些山村村民对改变他们子孙后代的受教育现状的渴望。读之看之思之,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第8篇:最美乡村,“最美”书记

最美乡村,最“美”书记

XXX,男,XXXX年XX月出生,汉族,XXX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XXXX年起任XX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村级父母官,XXX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上任以来,他始终把村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主动从村民最盼、最愿、最急、最难的事情做起,以民为本,无私奉献,恪尽职守,自我加压,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基层党员先进性,尽心尽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干群一心,共谋发展,实现了村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他时时刻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中开拓创新、务实求是,受到领导和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镇上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镇领导谈起XXX,都夸他领导的村工作开展得好,老百姓提起XXX,都说他是带领大家建设新农村的的主心骨,是村民的贴心人。在XXX的带领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XX村众望所归,被评为“2006年XX最美乡村”。村民们经常笑着说,咱们村是最美乡村,咱们的书记也是最“美”书记。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要更好的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就必须要当好村支书,当好“班长”。用XXX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打铁先要自身硬,党员干部自身不强,怎么带领村民奔小康?”。自从XXX担任XX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就率先带头带领大家学习理论政策、学习实用科技、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从班子建设入手,进行支部两委的工作、作风、思想整顿。“既然乡亲们、党员们信任咱,领导上级支持咱,咱就决不能辜负领导和乡亲们的期望,一定要当一天家,就要干好一天,为全村造富。”这是XXX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靠镇党委做依托,党员村民做后盾,他从廉洁自律做起,处处事事严格要求,尽最大的努力让乡亲们放心和信任。在工作上,他始终坚持民主公开,广泛听取大伙的意见,支委会、党员会、村民会从来没有间断过,对村财务始终坚持按时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就这样,他上任不到半年就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在他的带领下,XX各项工作的开展得到村民积极拥护,各项指标名列全镇前茅,连续多次被授于“先进村党支部”称号。“共产党员要时刻想着村民利益,村民的所想所盼就是交给我的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XXX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村民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增光添彩,让村民感到党的温暖。XXX常说:“作为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时刻关注和及时解决好大伙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责无旁贷。”

关注民生,大力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XXX工作的一个核心理念,几年中,他对村级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建改工程。整修道路、提高绿化、排污管道等等,关系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XX村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面貌,修了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为了达到真正改善村容村貌的目的,还成立了专业清扫队,对村内道路定时清扫维护,彻底改善了广大村民的生活环境。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XXX多方筹措资金,规划建设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村文体广场,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针对农村养老难问题,大力倡树尊老敬老之风,在做好村风整治工作的同时,实施了为老人送温暖活动,利用每年的重阳节挨家挨户给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100元生活补助和油、面等生活用品,在XXX的带动下,全村尊老敬老之风大行。现在漫步在整洁的林阴大道上,嗅着扑鼻的花香,在广场上下几盘棋,在健身器材上锻炼锻炼身体,在XXX的带动下,如今的XX村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展、诚信文明、村民富裕、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XXX真正成为了村民信赖的“自家人”和“主心骨”。

村级财务账目,一直是村民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给村民一个明白,XXX在财务管理上增加透明度,在支出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为村民当好家,理好财。“自觉管住自己的嘴、手、腿,坚决做到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保证资金的严格管理,在村内设置专职财务管理人员,严格资金使用、报销、报帐制度,确定了收支必须有正式单据,必须经过一把手认可、经手人签字及最后审核三道关才能走帐的规定,堵塞资金跑冒滴漏的一切途径。三道关过后,要报账,并进行财务公开。定时做财务公开:一是每月在村委会公示栏中进行;二是在村民代表及党员大会上公开,会上审核每一笔资金收支情况;三是在村内显著位置向村内村民公开。通过这些途径,广大党员村民对村里的资金收支情况做到了心知肚明。 XXX经常在外跑资金跑项目,广大村民认为他的招待费一定很高,可是,在每月的财务公开榜上,差旅费也不过100元左右,一年的招待费都控制在2000元以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原来,XXX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距离近的他就骑自行车,远的他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中午很少在外吃饭。他的这一做法大大节省了额外开支,同时,赢得了广大党员村民的高度评价。

如今,XX村在XXX的带领下,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全面的、明显的提高,各项工作也赢得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我们相信再用不了几年,XXX书记会带领我们把XX村建设成为一个更加文明、繁荣、富裕的新农村。

第9篇:最美乡村教师获奖感言与最美员工获奖感言

最美乡村教师获奖感言

最美乡村教师获奖感言(一)

今年我很荣幸的被评为“邢台市最美乡村教师”,于XX年9月7日在邢台金华中学,与市教育局领导及全市的优秀教师、教育楷模等欢聚一起,共同庆祝第二十八个教师节。九月的金秋,空气中弥漫着感念师恩的气息,老师们脸上绽放着幸福灿烂的笑容。我站在领奖台上,面对鲜花和掌声、面对领导和人民的认可和肯定,我内心无比激动!沿着数年的教坛之路走来,我也曾有年轻气盛的躁动、有浅尝甘霖的欣喜、有屡遭挫折的痛楚,也有不眠不休的焦虑。从作为一种职业,到把教师当作一种理想与事业的追求,一种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其间的过程,苦乐自知。是孩子们清纯的眼眸给了我力量,是领导关切的话语给了我勇气,是同事们的微笑给了我鼓励,是家长的信任给了我信心。让我勇敢地去战胜一切困难,去体验教育生命的真谛。我想,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最能够吸引我的,莫过于在我伴随孩子们共同经历的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生命历程中,我同样也体验着成长的艰辛与欢乐,真正体会到教师是光荣的、教书是严肃的、讲台是神圣的;教育情感的投入、教育观念的转型、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艺术的创新……不断迸发的创新火花,不断涌现的改革激情,在教育教学的领域,我捕捉到新的时尚与流行。于是,教育改革,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躁动的心变得平和、充实而愈发坚定!我在人生价值的坐标系上,不再是一个个漂移不动的虚点,神圣的工作履历表上,有我崇高的誓言与约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跋涉在乡村教育的旅途中,还会有数不尽的困难、挫折。也许我奋斗终生,依然两袖清风。也许我呕心沥血,也成不了叶圣陶式的大教育家,也许直到我退休,也不能桃李满园。但是我却依然愿尽我青春的微薄之力,奉献给无限崇高的乡村教育事业,把我全身心的爱奉献给我的学生!

最美乡村教师获奖感言(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

有幸作为“兴业房产杯”最美教师代表作获奖感言,我的内心非常激动。请允许我代表全市三万多名人民教师,对发起这一活动的日照报社及协办这次活动的兴业集团,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对教育的支持,感谢你们对教师的理解!同时,也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参选的教师,向获得此次“最美教师”评选的前十名及十名提名奖的教师同仁,表示热烈的祝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一个牵动千家万户的词语,一个让千百万教师为之奋斗终生的词语,一个让我想起来就心情澎湃,热泪奔流的词语。关注教育、关注教师,就是关注国计民生,就是关注社会兴衰,就是关注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日照报社及兴业集团发起的这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最美的行为,最善的举动,意义非常重大。

说起参与这次寻找“最美教师”的活动,我心存愧疚。应该是几个月之前的一天吧,接到报社沈凤国老师的电话,说是要采访我,当时我没有接受沈老师的采访,因为我觉得,自己从哪一方面都配不上“最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暑假期间,我的父亲因病卧床,老父生死系之的时刻,什么心思都没有。暑假过后,沈老师又一次打电话来,当时我正在操场跟孩子们一起出操,我跟他说,实在要采访,我可以推荐我们学校其他的老师,因为在我的身边,有那么多老师让我感动,他们,才是我心目中的最美教师。过了大约一周,沈老师再次打电话,说刘备是三顾茅庐,我可是三次打电话啦,之所以采访你,是因为你的身份

第 1 页 共 4 页 比较特殊,既是山东省教学能手,又是中国作协会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笔耕不辍,出版了九本书,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作品,获得了首届教师文学奖,因此,我觉得你挺有代表性的。沈老师一席话,让我更加汗颜。从教二十年来,工作之余写写涂涂,的确是我的爱好,但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种很私人的行为,好比有的人喜欢打牌,有的人喜欢玩游戏,有的人喜欢串门聊天,而不善交际的我,则选择了安静的写点东西,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剂。好在我并没有把写作当做主业,在我的内心深处,最爱的,还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师生活。

回顾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我觉得非常欣慰,因为在写作的同时,我并没有耽误教学。这些年来,我一直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兼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所任教的的两个班语文成绩,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实验中学评选首届“班主任名家”,九个人中有我的身影,我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级以上大赛中屡有斩获,市级以上作文比赛更是收获多多,我们学校每年都举行“现代少年”现场作文大赛,去年评出六个特等奖,我的孩子中占了四名,今年评出十一个特等奖,我的孩子占了六名。我的专业发展之路也是愈走愈宽:XX年获得了市优质课一等奖,XX年被评为日照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XX年评为日照名师,XX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今年五月,山东省教研室点名要我讲省里的公开课,效果非常理想。

《中国教师》杂志曾就教育话题两次对我进行专访,日照市的各大报纸和电视台也对我做过访谈。搜狐原创还专门做了一期在线节目,让我与广大读者面对面交流……这一切,其实都得益于读书写作,是读书写作为我搭建了做一名好老师的阶梯,增添了我当一名优秀教师的自信,成就了我当一名作家型教师的梦想。

当然,兼顾教学与写作,的确也是非常辛苦的。刚从事教育工作的那些年,人们对教师写作很难理解,总觉得那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因而,爱好写作的教师在单位成了孤独的牧人,他们很少被人理解,没有多少朋友,也不受领导青睐,即便工作兢兢业业,育人勤勤恳恳,依然被视为“另类”,只能在黑夜里放牧自己那颗对文学无限憧憬与崇敬的灵魂。好在这些年来,人们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开始用宽容甚至崇敬之心对待业余喜欢写作的教师。其实,回顾教育史上那些名家、大家,哪一个不是写作与教学两条腿走路呢?鲁迅文学院中那些那些中国文学史册里的巨人,比如鲁迅、老舍、臧克家、闻一多、朱自清、叶圣陶、徐志摩等等,哪一个不曾做过教师?如果从这些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其所从事的语文教育的渊源进行探究的话,我觉得是他们的文学才华促进了其语文教学水平,而对教学的反思,又反过来推动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这种互相推动不但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同时也推生、滋养着现代语文教育的成长与成熟。尤其是叶圣陶先生,可以说,他既是文学界彪炳史册的前辈,也是整个教育界要研究、学习的楷模。这又使我们想起了万世师表的孔子,让金发碧眼的国际友人都为之倾倒的《论语》,又何尝不是孔老夫子及其弟子们智慧的结晶?如果没有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为后世写下这部奇书,我们好多的教育思想就无根可寻,无据可依。

曾经跟一位朋友讨论:如果教师把写作当成了习惯,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它必然会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因为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的确如此,假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自觉养成读书写作的好习惯,并把读书写作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读写促教学实践;假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把读与写当成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假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边读边学边写边教,边思考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集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种角色于一体,那我们的学校将会具有何等的魅力?我们的教师将具有何等的威信?我们的课堂将具有何等的吸引力?我们的学生将会在何等幸福的环境中成长?我们的生活质量将会以何等的速度提高?而这一切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受将会何等的饱满!

获奖,是令人激动的,但这个“最美教师奖”也让我想起了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说的一句话,他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如果因为这个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就没有意思了。”为了让我的教学与写作生涯更有意思,为了感谢社会各界对我 第 2 页 共 4 页 的信任,我将把这份感谢与感恩化作行动,将自己的全部智慧与力量奉献给教育事业,激情逐梦,勤奋敬业,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努力做到更好!

再次感谢举办这次美丽活动的日照报社和兴业集团,再次感谢所有支持教育、理解教师的亲爱的朋友们!谢谢你们! 第 3 页 共 4 页

最美员工获奖感言

最美员工环卫工获奖感言

“大家不把竹签什么的丢进雨箅子,我就不用掏了……”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蹲到积水里清理雨箅子的李成友,昨天获得“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他的获奖感言,变成了对在场观众的恳求:“大家生活中文明一点,就是对我们环卫工人的最大尊重。”

“最美环卫工”、“感动北京城”、“暴雨中最美剪影”……“7·21”后,对海淀环卫中心二队魏公村班工人李成友的各种赞誉纷至沓来,留下的相关网页数以百万计。但昨天站在领奖台上,老李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激动,倒是显得有点无奈。他告诉大家,前几天下大雪,他和同事加班加点清理积雪,但他前面扫,身后总有人在随手乱扔果皮、瓜子壳、垃圾袋、废纸等垃圾。这让他很伤感,感觉特别不受尊重,也非常无奈。

“说实话,被大家称为‘最美环卫工’,包括今天获奖,这些都没有什么好炫耀的。”46岁的老李话语非常朴实,“我宁愿大家平日里在细微处注意行为文明。环卫工人做清洁是应该的,但只有大家共同维护,才能让所有人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李成友回忆特大暴雨当晚掏雨箅子时,里面都是大家扔进去的烤串竹签、垃圾袋,“不然排水口就不会堵住,也不会积水那么深”。

最美人物获奖感言

感谢“质量之光”公益评选活动组委会授予我“质量人物”的奖项。这是全国质量工作者关注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质量的活动。质量工作需要媒体的关注,需要媒体的宣传,也需要有更多的榜样和标杆。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广大质量工作者致敬,希望我们一起把中国的质量工作做得更好,为中国的质量事业做出更大努力。

最美人物获奖感言

今天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快乐的日子,这是我第二次获得质量人物,但我现在真实的心情是压力非常大。我知道,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我还知道,质量是社会的良心,学者是社会的良知,我们承担着“良知”加“良心”这两个沉甸甸的词汇。今天,我想说,感谢质检总局,尤其是百万读者对中国学者的信任。我希望把这个压力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为中国质量的发展,为质量强国的建设,做出我们学者的贡献。

上一篇:中国文化中的英雄有谁下一篇:化工工艺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