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肝包虫病简报图文

2022-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58肝包虫病简报图文

肝包虫病简报

简 报

第12 期

玛沁县优云乡卫生院编 2012年 7 月 30 日

坚持不懈,严防包虫病

------记我乡包虫病筛查工作

肝包虫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也称肝棘球蚴病,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地区。病因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

优云乡地处高海拔、纯牧区,是肝包虫病的好发和高发地区。

2012 年7月27日国家疾控、省疾控、县疾控三级疾控单位齐聚我乡,为我乡广大牧民群众免费开展 肝包虫病筛查工作。此次筛查通过病史采集、对牧民开展B超和血清检查。当天共检查104例,其中16例患有肝包虫病。为三级疾控单位及时掌握肝包虫病的流行状况提供了医学依据,也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我院职工积极配合上级医疗单位,对牧民群众认真讲解了有关包虫病传播途径、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及防治知识。教育牧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不喝生水,不吃生肉,饭前洗手,餐具洁净;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使广大牧民群众对次疾病有所认识。同时,做好翻译、解释说明工作。使得当天筛查工作圆满顺利的完成。

通过对全乡牧民群众免费开展包虫病筛查和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牧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抄报:县卫生局、乡政府

第2篇:肝包虫论文

摘要: 肝包虫病在我国牧区多见。近年来对肝包虫病的诊断治疗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从诊断、治疗2方面对肝包虫病进行综述并附病例报告一例:B超目前应用最广泛,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可用于流行区的普查筛选、术中检查、术后监测及囊肿穿刺的导向工具。MRI对于囊肿破入胆道者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间接血凝试验用于检测包虫囊液的特异性Igm抗体,敏感率89%,特异性可达97%,交叉反应少,可与ELISA一起用于临床诊断。 简介:

肝包虫病(echinococcosisoftheliver)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作为中间宿主而受害。绝大多数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幼虫,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幼虫入侵肝后致病,以形成寄生虫性肝包囊为特征,故又分别称作肝棘球蚴病或肝泡球蚴病。

中国主要流行于西北、内蒙、西藏等牧畜地区,20~40岁的青壮年就诊率较高,男女之比约为2:1。该病已见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狗是细粒棘球绦虫最主要的终宿主,中间宿主可为羊、马、牛、人等。成虫寄生于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牧场、畜舍,常粘附在狗、羊毛上。虫卵为人吞食后,在十二指肠内卵化成六钩蚴,能穿过肠系膜,进入门静脉系统。

其中约75%的幼虫被阻留于肝,尤其是右半肝内,少数可随血循环散布到肺(占15%左右)、脑、肾、脾、眼眶、肌肉等部位。 诊断方法: 1. 影像学诊断

(1)X线检查:较大的肝囊型包虫病或肝泡型包虫病均显肝影增大,右膈升高和活动受限。位于肝顶部者见右膈呈半球状或波浪形隆起,破入脑内显示右下胸膜炎,液气胸或肺实质炎征象,可作气腹造影鉴别膈上或膈下病变。肝囊型包虫钙化影呈圆形或椭圆形,泡型包虫则显示弥散性丛点状或小圈形钙化影。 胸部X平片右侧隔肌抬高者约占18. 22%,有胸膜炎征象者占5.13%。腹部平片检查的阳性率为34. 6%,典型的肝包虫囊肿有钙化[2]。

(2)肝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断层检查,囊型包虫显示边界明确的液性暗区,其内所见光点或小光团为子囊;泡型包虫则显示密集光点,并见大小不等的光团,底光带多不清晰。B超可证实囊肿病变的性质及可区分阻塞胆管的是破人胆道的子囊抑或是结石,成熟包虫囊肿可有清楚的玫瑰花结样子囊图象,失去活性的囊肿超声可表现为实性回声结构,类似肿瘤,用7.5 MH:的探针可见包虫囊肿的3层壁结构,其准确性与MRI类似。柴君杰等人总结了497例初诊肝包虫病患者共645个包虫囊的B超影像进行分类:1,单纯型;2,内囊分离型;3,分隔型(子囊型);4,混合型;5,不均质回声型;6,实变钙化型。文章认为,包虫囊影像类型的自然演变过程如下:

包虫囊最初发育形式可能是单纯型,然后出现分隔和子囊的发育。囊内回声物质的出现是包虫囊衰老、变性坏死、吸收和纤维化、钙化阶段。[3] B超结合血清学检查准确率可达94%。B超可明确囊肿的确切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及有无囊肿一胆管交通存在,对寻找不能触及的肝实质内小囊肿尤为重要。因此B超目前应用最广泛,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可用于流行区的普查筛选、术中检查、术后监测及囊肿穿刺的导向工具。

(3)CT、MRI:囊型和泡型包虫均显占位性病变及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对于肝泡状棘球蚴病以及合并感染、退变的病灶诊断,B超有其局限性,因此,可选择CT。CT主要用于肝包虫囊精确定位,能清楚显现子囊、外生囊、囊膜分离及钙化等,用点整合方法从CT横断面尚可观察到囊肿容积的变化,同时还可明确腹腔内有无包虫囊肿闭,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4] MRI对于囊肿破入胆道者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5]丁爽,贾文霄应用核磁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肝包虫病,结果显示:肝细粒棘球蚴包虫、肝泡状棘球蚴包虫及邻近正常肝组织的扩散系数值(ADC值)三者间有统计学差异。证实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包虫病的诊断及病理成分的分析有一定价值[6]。

2、免疫学诊断

(1)常用方法:皮内试验(ID),此法诊断简便并比较敏感,但因操作方法、阳性标准和抗原注射量尚未标准化,易出现假阳性反应是其缺点。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约为91%,假阳性率为3.8%,反应敏感且假阳性率低,具有快速、简易等优点。乳胶凝集试验(LAT)操作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亦较高。琼脂凝胶扩散(agar gel diffusion,AGD)和弧5双扩散(arc 5 double diffusion,DDS)的敏感性分别在41%-97%和82.1%,两法操作简单、反应迅速、试剂量少。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CIEP)、免疫电扩散(immunoelectrodiffusion;IED)、酶联免疫电泳(Enzymelinked immunoelectro-phoresis;ELIEP)和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enzymelinked antigen-CIEP;ELA-CIEP)均为较敏感及特异的诊断方法。pinon(1976)根据CIEP沉淀带的特殊的手套手指形状可测知囊肿是否破裂。CIEP于手术后3-7月转阴。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限定抗原基质球荧光试验(defined antigen substrate spheres;DASS)敏感性为89%-100%.放射免疫测定法(RIA)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亲和素-生物素化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法(ABC-ELISA)均为敏感、特异的常用诊断方法。

(2)补体结合试验(CET):可用作疗效考核,对复发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然其敏感性较低、假阳性较高,故不十分常用。皂土絮状试验(BFT)操作简单,尽管较CFT特异,但假阳性仍较高(3.0%-27.8%),故亦不常用。

通常,诊断囊型包虫病的方法多可用于诊断泡型包虫病。血清IgE因棘球蚴消失逐渐下降,其测定可用作疗效考核。应用酶标记的抗包虫囊液抗原单克隆抗体作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是特异性高、稳定性较好、操作简便的新方法。酶联免疫印渍技术(ELIB)用带有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抗原决定簇的硝酸纤维膜检测包虫病具有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等特点,同时,ELIB无需分离纯化抗原。

PCR技术结合精细针吸活检技术,利用RT-PCR检测病变组织Em特异的mRNA,作为诊断和疗效考核的依据,以弥补传统的影像学及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不足。RT-PCR基因诊断较Northern杂交,原位杂交分辨率高、快速、简便,适于分辨器紧密相关的转录物而不依赖其丰度,结果不受DNA变异的影响,是一种具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技术。 小结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寄生人体或其它动物肝脏引起的疾病,肝包虫病在全世界发病范围很广,以牧区多见,肝包虫病占人体各部位包虫病的70%。长期以来,肝包虫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疗法,尽管手术的方式和技术不断的改进,但依然存在术后复发、种植、长期残腔积液、感染甚至形成脓肿等众多的并发症,仅复发率就高达11.4% -36%[1]。由于近年来B超、CT、PAIR等多种方法的发展及成熟,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早期体格检查时大多病员全身情况良好;少数巨大囊肿病人可有慢性消耗性表现如贫血,消瘦乃至恶病质。腹部检查可见右季肋部隆起并向助下缘突出,并可能触及边缘整齐,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活动的半球形成包块。由于囊液的张力较大,触诊时包块硬韧,压有弹性,叩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囊肿多在肝右叶,常致左半肝有代偿性增大。

上一篇:幼儿园地方病工作计划下一篇:廉政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