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及统计指标的构建

2023-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统计信息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准确的信息源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 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 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 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 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2. 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 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 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 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 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 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 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 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 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 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 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 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 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 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 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 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 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 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 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 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 控制单病种费用, 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 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 树立医院的知名度, 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3. 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综合统计分析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 综合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和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 以达到分析的目的, 通过对不同时期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差距;通过横向 (与同级医院比) 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 从中找出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因数, 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因数分析, 测定各因数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投入产出分析, 评价大型设备的经济效益;通过趋势动态分析, 掌握医院的发展趋势。让领导者通过综合的统计工作, 洞悉社会对医院医疗工作的需求, 把握医疗需求变化的趋势, 合理调整医疗布局, 合理配置医院内部的人、财、物, 强化工作重点,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获取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 统计信息化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价值

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数据, 监督控制预算的使用, 对财务部门和决策层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医院对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不够重视,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医院的财务数据跟HIS数据一样, 属于医院内部业务数据, 安全性十分重要。医院的HIS系统一般都是运行在独立的网络上, 与互联网是物理隔离的。如果财务系统运行在HIS网络上, 不但在安全性上比互联网更有保障, 而且在HIS系统机房的良好环境下, 系统和数据服务器等设备的正常运转也得到良好的保证。这样, 不但使财务系统实现了网络化, 扩大了财务系统的使用范围, 而且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HIS系统是基于ORACLE数据库的, 而老的财务管理系统采用的也是ORACLE数据库, 因此, 开发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老系统的一些优势功能, 不用建立新的数据库实例, 只需对表空间进行调整, 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开发工作, 而且因为都是采用ORACLE数据库, 对技术人员的管理不会造成额外的压力。

卫生统计指标体系作为一组相关指标的有机集合, 比单一指标、综合指标等能提供给人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更强的功能。然而, 一个劣质的指标体系其利用价值及信息功能的发挥则会大打折扣, 甚至没法利用。我们拟对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方法作探讨。指标体系构建不管是基于某一领域综合性指标体系 (或综合性统计指标体系) , 还是仅就领域内某一方面作评估用的指标体系, 他们的构建步骤不尽统一, 但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方式:这种情况一般可通过专家 (会议) 法首先提出指标, 接着利用现场调查对专家法提出的指标特性进行全面评价和初步筛选, 第三步制定指标筛选标准并完成筛选。这里主要指利用相关统计学方法, 如离散趋势法 (从指标灵敏度角度) 、相关系数法 (着眼指标代表性和独立性) 等统计学方法对指标进行科学筛选。当然, 指标的筛选标准还包括指标易得性、特异性、有效性、可靠性等要求的考察。最后确定最终进入体系的指标, 设计体系结构、内容, 并完成体系构建。我们需要广泛收集散在指标 (为方便后续工作, 可按一定形式对指标归类) , 之后采用专家会议法 (主观法) 和有关统计学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 待体系形成后, 需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等进行评价。

卫生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易与前面提到的指标筛选原则及标准相混淆。这种混淆不致产生太多麻烦。

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谈体系的设计原则更多地侧重于体系科学性是否强, 系统性是否高及体系的“质量”如何。

归纳一下体系设计原则 (指共性原则, 因为领域、专业的不同, 个性原则须结合本领域特点) 主要在: (1) 数量: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大, 层次不宜过多。在体系比较完备的情况下, 指标数目应尽可能地压缩, 使得层次结构清晰合理且以易于操作为限。指标数目过大 (或层次太多) 将会使人们难以把握和采用, 因而影响其利用率。 (2) 质量:主要是对体系科学性的要求。主要体现为体系的系统性如何、体系中主要指标是否得到体现及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三个方面。只有一定质量的指标体系才可能被更多地使用。

近期建立的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则主要采用了第一种方式, 即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确定指标→形成体系→评价体系。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初稿。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在参考英国与美国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质量框架的基础上, 我们采用方式1, 尝试性地构建了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质量指标框架, 并用此指标框架作了演示, 得出了部分结果 (表2) , 但该框架的合理性尚未经论证, 有待进一步研究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质量指标部分研究结果。

就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而言, 各有不同, 但大都要涉及指标获取方式、指标筛选方法, 以及指标体系应用后的反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构建过程及最终形成的体系无所谓对与错, 只有优劣及是否便于应用等方面的差别。对指标体系“质”的总要求可概括为:结构简洁科学;内容易于理解;所含指标数目尽可能少 (但要尽可能的全) , 且所需数据易于获得等。我们所提到的构建指标体系的两种常见方式, 在大量有关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献、著作中均有所体现, 也普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作为方法学层面的探讨, 这方面的文献还比较少, 我们旨在从方法学及理论体系的角度对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一阐述, 希望对意欲构建指标体系的朋友能有所帮助。

摘要:医院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医院发展、医疗资料的利用、医疗护理质量、医技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全院的社会效率、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科学的搜集、整理、分析, 实现统计服务及统计监督职能。统计信息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准确、及时而全面的数据依据, 为医院的管理发挥出统计信息应有的价值。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医院信息化、网络化在各大医院已经基本普及。这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本文并探讨了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统计信息,医院管理,价值,信息化,统计指标,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树勤.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3

[2] 孙振球, 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

[3] 徐天和, 苏颀龄, 田凤调.统计管理与健康统计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6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探析下一篇:西安人口老龄化状况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