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基于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下的旅游要素变化解析

摘 要: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是未来旅游发展新模式之一,它强调综合发展,强调旅游全部要素整体的优化组合。旅游要素既包含发展旅游业所必需的旅游支柱要素,又包含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旅游活动要素、旅游市场要素、旅游电子信息要素以及其他相关要素等。这些要素自身处在不断变化中,内涵的丰富,新要素的生成等。全域旅游发展与各项旅游要素结合是发展区域旅游业的重要策略,据此,良好地发展全域旅游必须考量旅游要素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全域旅游 旅游要素 新旅游要素 变化

1 全域旅游与旅游要素的基本内涵

全域旅游是在全球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区域资源合理整合,协调优化社会综合资源,形成发展旅游业合力。具体涵盖资源包括旅游资源、相关产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信息网络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同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其他资源(政策法规、机制体制等)。这一模式特征就是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来发展旅游业,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景模式。

旅游要素指的是支持和发展旅游业所必需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是旅游业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动因。旅游要素包含旅游业的支柱要素,即旅游者、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等,同时它也包含旅游活动的支持要素,即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以及旅游活动项目(游览、娱乐、购物等)等,旅游要素还应当包含旅游市场要素,即旅游产品要素、旅游经营要素、旅游销售要素以及与其相关环境要素等,最后旅游要素也应当包括新兴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在线电子旅游产品、旅游电子信息等智慧旅游要素。发展全域旅游就是依托这些旅游要素,优化配置组合,健全开发创新,进而实现旅游业的全领域、全环节、全时空的发展。发展全域旅游离不开旅游要素的拓展开发。

2 传统旅游要素的解析

旅游要素最常用的解释体系是西方人Leiper(雷帕)1979年提出的旅游系统,这一系统基于空间结构设计系统模型,系统重点涉及客源地子系统(旅游需求侧)、目的地子系统(旅游供给侧)、其间的通道子系统(交通、营销、信息等支持侧)三大子系统。雷帕同时指出了旅游系统中另外两个核心要素,旅游者和旅游业。中国学者考虑到东方国家政府力量相对更为强大,因此在旅游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旅游支持系统(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同时亦有学者将雷帕系统中旅游业单独归类为旅游企业系统。在旅游系统基础上,随着电子信息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旅游学者们进一步提出旅游网站管理系统(CMS)、旅游客户管理系统(CRM)、旅游信息管理系统(ERP)等。这些系统同样丰富着旅游要素的内涵。

20世紀90年代,世界旅游组织建议用SICTA (旅游活动国际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Classifi cation of Tourist Activity)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完全旅游产业部门和部分涉及旅游产业部分两种情况,完全旅游产业指的是观光、休闲、度假等传统旅游概念,部分涉及旅游产业是指更加泛化的旅游产业概念,这些产业包含批发业和零售业、饭店业和餐饮业、交通业和仓储业、信息业和通讯业、不动产和承租业,以及涉及旅游业活动的会展产业、运动健康产业、参与型娱乐产业、博彩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另外涉及旅游的公共管理事务、其他社团活动、社会和个人服务等相关产业。这些产业既是传统旅游要素的补充,同时也与传统旅游要素相融合,进而产生新的旅游要素。

3 全域旅游开发建设丰富了传统旅游要素的内涵

全域旅游作为新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区域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旅游圈层发展。这一旅游圈层应具备众多必要要素条件,包含区域行政关系、区域社会及生态环境、区域城市集群规划、区域旅游资源构成、区域文化氛围、区域交通网络、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核心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旅游要素的内涵,包括传统要素的补充完善,也包括新型旅游要素的生成。

全域旅游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城市圈建设、美丽生态环境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区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区域一体现代化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区域科学发展机制体制建设、区域文明旅游建设等内容。这些全域旅游建设内容包括传统旅游要素旅游产业要素、旅游设施要素、旅游资源要素、旅游文化要素等,同时也包括旅游城市要素、智慧旅游要素、生态环境要素、文明旅游要素等新生要素。

4 新常态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要素的变化与拓展

随着世界旅游新常态的发展,旅游要素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2008年Goeldner和Ritchie在他们主编的《Tourism:Principle, Practice and Philosophies》一书中指出旅游供给要素涉及自然资源与环境、建成环境、旅游业运营部门(其下涉及很多行业如旅行交易商、酒店行业、旅游服务、交通运输、娱乐服务、餐饮服务、探险与户外游憩部门、商业景区、大型节事部门等),以及基本上由政府主导的规划、开发、营销部门等复杂要素。这些旅游供给要素中,不但涵盖了旅游业支柱要素、旅游活动支持要素、旅游市场要素等,而且提及了旅游环境要素、旅游商业要素以及政府主导的相关旅游要素等,书中详细分析了旅游供给要素的发展和变化。再如李金早在传统旅游活动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基本要素)基础上提出的新增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拓展要素),这也指出了旅游活动要素的发展和变化。

在新的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商”是指商务旅游活动,包括商务会议、奖励旅游等;“养”是指养生旅游活动,包括养生旅游、健身旅游等;“学”是指调学旅游活动,包括修学旅游、科考旅游等;“闲”是指休闲度假旅游,包括乡村休闲游、都市休闲游、海滨度假旅游等;“情”是指情感旅游活动,包括婚恋旅游、宗教朝觐旅游活动等;“奇”是指探奇旅游活动,包括探险旅游、探奇旅游活动等。“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发展六要素,是基于旅游新常态下旅游实践活动的总结,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今后还会出现更多新的旅游要素。例如:旅游新产品要素(太空旅游、深海旅游、地壳内旅游等)、旅游电子信息要素(旅游电商平台、在线虚拟旅游等)、新城市圈层要素(新兴城市群、经济发展轴带等),这些新旅游要素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拓展了方向。

5 全域旅游发展与旅游要素的结合策略

5.1 全域旅游与旅游支柱要素的结合

旅游支柱要素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文化等。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要求整合旅游各项支柱要素,整体规划设计开发。首先综合考量旅游资源,突出特色资源、核心资源规划设计,形成品牌旅游产品;其次分析旅游者旅游需求,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优化旅游相关设施;最后建设美丽、绿色、健康的旅游生态环境,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中国旅游文化。

5.2 全域旅游与旅游活动要素的结合

旅游活动要素主要包括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行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商务旅游、会展奖励旅游、节日庆典旅游、旅游营销活动、休学教育旅游、度假休闲旅游、探险旅游、网络虚拟旅游等。全域旅游发展应当重点规划设计区域旅游活动方式,除设计传统观光、游览旅游活动外,还应当设计度假、节事、宣传、文娱等旅游活动,使得各项旅游活动益于区域经济发展,益于人民精神生活,益于文化事业建设。旅游活动要素处于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新兴旅游活动的出现,旅游活动要素也将得到不断丰富,例如体育健身旅游活动、探险猎奇旅游活动、仪式宗教旅游活动等。

5.3 全域旅游与旅游市场要素的结合

旅游市场要素主要包括旅游供应商、旅游批发商、旅游零售商、旅游产品、旅游营销、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等。全域旅游发展要求通盘规划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各个旅游市场要素因子就是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旅游供应商、旅游批发商、旅游零售商就是旅游产品的各个生产采购环节,而且旅游产品最终到达终端消费者(旅游者)手中还需要市场各个环节的运作,主要包括旅游产品采购、旅游产品营销、旅游产品销售、旅游产品售后服务运作等。在中国各个区域旅游市场主要包括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三大市场。对于各个旅游市场,其核心目标就是招徕旅游者,并且为旅游者提供各项服务,实施各项旅游活动。因此旅游客源地市场、旅游目的地市场以及链接二者的旅游通道就共同构成了旅游市场的核心要素。

5.4 全域旅游与旅游电子信息要素的结合

旅游电子信息要素主要包括旅游咨询网站、旅游电商平台、旅游政务网站、旅游电子终端交互平台、电子旅游产品、在线虚拟旅游系统、旅游在线服务平台、旅游顾客电子管理平台、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等。在电子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也包含数字经济的发展,广域网、局域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数字要素也与旅游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众多旅游电子信息要素,因此发展全域旅游也必须融合众多旅游电子信息要素。建设旅游网络服务平臺,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旅游电子服务终端,开发建设电子旅游产品等是未来全域旅游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5.5 全域旅游与其他旅游要素的结合

其他与旅游产业相关要素还包括法律法规等政策要素、新兴旅游相关科学技术要素、社会公共服务要素、社会生存环境要素、国际旅游发展方向要素等。全域旅游的发展除建设旅游支柱要素、旅游活动要素、旅游市场要素、旅游电子信息要素外,还要建设旅游法律法规要素、旅游科学技术要素、旅游环境要素、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等内容。旅游法律法规是制度保障,旅游科学技术是技术保障,旅游环境以及公共服务等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其他必要保障条件。

6 未来旅游要素的变化预测

未来旅游要素的发展变化将跟随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化而进行。2001年世界旅游组织、世界经济合作等在温哥华会议上确认的旅游卫星账户(TSA)标准中,将旅游业按照与旅游活动的关联程度分为旅游特征产业、旅游相关产业和其他产业,并将其作为全球统一的旅游产业统计标准。这一标准中旅游产业统计口径直接关联旅游要素的发展变化。面对诸多旅游要素,无论是雷帕旅游系统框架,还是世界旅游组织提出的旅游活动国际分类标准(SICTA),又或是旅游卫星账户,其中涉及的旅游要素都与旅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在未来全域旅游建设中,旅游要素内涵将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王衍用.全域旅游需要全新思维[J].旅游学刊,2016(12)

[2] 王庆生,张行发.全域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J].城市,2017(07)

[3] 亢雄,马耀峰.对旅游“六要素”的再思考[J].旅游论坛,2009(04).

[4] 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01).

作者:姜松

第2篇:基于SWOT分析法的沿河县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研究

摘要:2015年全国旅游研讨会上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近两年来,在全域旅游工作机制的带动下,贵州省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实现了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域旅游发展时期,推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是极好的契机。文章利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基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县”)实际情况,结合SWOT分析法以期为沿河县的全域旅游提供建设和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全域旅游;沿河县;SWOT分析法;发展

关于全域旅游一词的出现,最早是在2008年《绍兴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中。此后,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并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开始进入人们视野。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关于全域旅游的讲话,象征着全国进入全域旅游发展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时代。而在2017年第三届全域旅游推进会暨“人文陕西”推介会上,贵州省被国家旅游局授牌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区域内以旅游为主导产业,推动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全景化、全覆盖、全产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新模式。全域旅游发展有利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县域产业结构。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物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旅游消费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旅游业升级转型势在必行,而全域旅游则是在转型背景下应运时代发展而生。全域旅游不仅仅只在区域内发展旅游产业,而是整合其它产业一起发展,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笔者看来,全域旅游的内涵就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核心,结合第一、第二产业,实现全域整合、全域优化、全域建设、全域参与全域共同发展的“五全”发展理念。

二、沿河县旅游发展概况及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

(一)沿河县旅游发展状况

沿河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西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乌江中下游,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唯一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近年来,沿河县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发展战略,抓住“全域旅游”、“大旅游”、“大发展”等机遇,以“乌江山峡百里画廊”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建设目标,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使旅游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被授予“中国绿色名县”、“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6年,沿河县共接待国内外旅客442.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0000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5%和48.1%,其中接待境外旅客0.49万人次,创旅游外汇收入102.34万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8.2%和45.16%,旅游产业呈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二)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发展全域旅游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沿河县旅游业发展现呈健康上升态势,突破了一开始因学术、走访等因素带来的经济支持。全域旅游的发展将使沿河县资源整合,突破瓶颈,吸引更多外来游客,成为沿河县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发展全域旅游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为了突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沿河县域内的结构比重,旅游业相配套的酒店、餐馆、娱乐及购物等服务业建设都将极大的改变传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加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带动就业,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域旅游是整个区域内的整合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是其主要方向,由此所带来的就业岗位不仅可以使农村现荒凉的景象加以转变,也可留住、甚至挽回青年,助力贫困乡村及农户加快脱贫步伐,为贵州脱贫事业助力添瓦。因此,发展全域旅游将是沿河县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

三、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即S-优势(Strengths)、W-劣势(Weakness)、O-机遇(Opportunity)、T-挑战(Threats),是一种最先运用于企业分析,现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的战略研究和竞争分析当中,是一种较为客观而准确分析和研究一个行业和企业内外现实状况的实用方法。本文以运用SWOT分析法,对沿河县的全域旅游发展从内部环境(优势和劣势)和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一)优势分析

国家级名片的支持。沿河县是一个旅游资源极为富饶的地方,有乌江、麻阳河国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空心李等几张国家级名片,为沿河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乌江流经沿河县132公里,从南至北由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5个峡段组成,两岸深涧峡谷, 突兀怪嶙,雄、奇、峻、秀的迤逦风光被人们誉为“乌江山峡百里画廊”。麻阳河保护区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全球黑叶猴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有“黑叶猴王国”之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

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贵州土家族地区,傩文化是最为著名的土家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另外,贵州土家族地区特色的山歌、哭嫁、年节“赶年”等风俗也是其亮点,曾被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授予“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称号。不仅如此,沿河县是革命老区,著名的枫香溪会议决定在沿河县等相邻地区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发动苏维埃运动,开辟了云贵高原上第一块紅色革命根据地,为沿河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贵州土家族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还是历史留下的红色文化,都为沿河县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劣势分析

旅游发展水平与资源丰富度差距大。虽沿河县近几年旅游发展态势旺盛,但旅游发展水平即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仍相对落后。从客源上看,还是主要依托周边地区的游客,并停留时间不长。就目前而言,当地县域旅游发展和旅游资源之间仍存在着不匹配,差距大的问题。

内涵挖掘不够。沿河县作为贵州唯一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并没有为沿河县带来理想的名气和经济效益。因此,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将特色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形成“1+1>2”的格局是发展全域旅游着重的入手点。

(三)发展机遇

现在是全域旅游的发展时期,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带动旅游业转型发展,已开阔出一番新的天地。在全域旅游、大旅游工作机制的带动下,四川阿坝州、江苏苏州、安徽黄山和桂林两江四湖、阳朔和海南等地都开启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模式。因此,借助全域旅游发展的契机,发展沿河县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是良好的机遇和必然的选择。

(四)面临挑战

全域旅游是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模式,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区域内的发展空间。它不同于传统旅游业只建设景区景点、酒店饭店的特点,而是创建整个区域内的旅游环境,要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旅游系列产品全域化等。长期的规划,资金的引进投入,资源的整合利用,都将是全域旅游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四、沿河县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思路探讨

(一)以政府为主导,落实全域旅游扶持政策

政府的领导作用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根本条件。全域旅游涉及全县方方面面,没有政策支持和协调统筹,单纯由民间组织或企业牵头,全域旅游发展缺乏核心动力,将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此外,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应上升到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将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完善和落实发展政策,并积极招商引资,重视民间资本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使用机制,确保资金链不断截并落到实处。

(二)着力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旅游发展必备条件

旅游六大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想要充分发展全县旅游,必须从旅游基本着手。目前,沿河县存在的问题仍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精点品牌欠开发、欠打造。想要留得住人,须得方方面面跟上标准。现代化社会网络的影响力量不容忽视,沿河县旅游公众号、APP、微博热点等也应纳入基本配备之列。只有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才能使全域旅游效益最大化体现。

(三)依托国家名片,打造土家文化,推出旅游精品线路

首先,旅游发展离不开宣传推介,充分挖掘土家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山歌文化等,以文化为载体搭建旅游宣传平台,借助新媒体,为沿河县旅游发展提供平台支持。大力宣传势必引起国内、省内游客的关注。同步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商品,将傩堂戏面具、空心李、竹藤编织、竹木雕刻、乌江奇石,画廊雀舌、姚溪贡茶、千年古茶等商品的打造和发展纳入规划日程。其次,依靠精品旅游路线迅速提高当地知名度,例如安顺“黄果树大瀑布”、铜仁“梵净山”等,经典旅游路线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知名度。因此,依托现有国家级名片的知名度,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并推出多种优惠政策,请省内各大旅游供应商大力推荐,能提升当地旅游名气,再以优异的旅游服务质量形成旅游来往不断的产业链。

(四)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人才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储备。专业的规划和视角,才能使资源整合事半功倍。全域旅游涉及各产业方方面面,没有人才的储备和智慧的结晶,规划落不到实处,全域旅游的发展仍只是口号而已。

综上所述,全域旅游将是发展旅游业新时代,促进经济转型的“重头戏”。立足于县域内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以“五全”发展思路,即全域整合,全域优化,全域建设,全域参与,全域共同開展工作,集全力规划沿河县县域内的资源,利用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契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旅游建设,早日建设繁华县城和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1).

[2]秦杨勇.战略绩效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曾祥辉,郑耀星.全域旅游视角下永定县旅游发展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4]郭佳奇.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6.

[5]石培华.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6-02-03.

[6]吴必虎,张栋平.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6-02-03.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白馨月

第3篇:全域旅游视角下航空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路

【摘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桂林航天工業学院组建航空旅游专业群,创新航空旅游类专业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整合“政、行、企、校”四方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适应航空旅游市场需求的“泛旅游”复合型人才,为产业与市场发展需求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带动航空旅游“全产业”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地方高校;航空旅游专业群

航空旅游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2012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研究发展航空旅游,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大力推动航空经济发展。”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通用航空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在适宜地区开展空中游览活动,引领新兴大众消费。”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创新航空旅游类专业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航空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更好地服务航空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的关系

(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高校组建专业集群的现实基础

高校组建专业集群的基础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实际,即行业市场的客观需求。社会产业集群的调整变化与技术革新,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现有产业链的发展,带来社会就业结构及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地方高校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变化是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的客观依据

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决定了行业的岗位设置,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行业新增岗位的人才需求。产业集群各要素的数量和发展的质量决定了高校专业设置的方向。地方高校与产业集群发展紧密联系,需要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

(三)产业结构的升级是高校优化专业建设的迫切要求

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切要求高校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和专业升级改造,形成与产业集群互动融合的专业特色。地方高校需要优化专业建设,创新制订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无缝对接”,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二、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

2016年1月19日,原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全域旅游”概念开始备受关注,现已成为旅游业界讨论的热点和发展的重点。全域旅游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区域内各行业积极融入、资源充分利用、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社会成果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全覆盖全景化和资源优化组合的科学系统,打造旅游业的品牌形象,满足游客全过程的体验和全方位的需求,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带动各行业协调发展,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优化和产业提升发展。

(二)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旅游产业经济快速增长。在我国进入大众旅游、全民旅游时代,旅游有效供给不足,旅游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日益突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域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各地都在通过建设旅游功能区,整合旅游资源发展要素,探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不断拓展产业链,开发新业态,培育多产业融合与泛旅游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旅游功能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和产业间的深度融合。

三、构建航空旅游专业群的意义

(一)主动融入现代航空旅游产业发展体系的现实需求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客源接待国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中国正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近年来,广西区政府在加快实施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政策中提出:“重点支持高等院校旅游学科建设。优先予以扶持,建立广西旅游人才小高地,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桂林市政府大力实施“旅游即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营造充满活力的旅游业发展氛围。作为地方高校,加强航空旅游专业群建设,构建航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区域内航空旅游业产业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二)无缝对接航空旅游产业特色发展的时代要求

航空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综合性程度高,关联契合度强,带动系数大,具有产业要素“混合体”和“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是统筹各产业的集合产业和动力产业。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职能之一,作为地方高校,要加强航空旅游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促进校地互动合作,提高服务区域航空旅游产业特色发展的综合能力。

(三)有效整合航空旅游类专业资源优势的客观要求

航空旅游类专业群主要包括航空服务类、旅游管理类等主体专业,主要面向航空运输与机场管理企业、酒店与餐饮企业、旅行社与旅游景区和展馆与会展企业等行业服务,职业岗位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或关联度。作为开办航空旅游类专业的地方高校,需要寻求航空旅游专业群各专业的内在联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条件,搭建人才培养的共享平台,形成资源集聚与放大效应,提高服务区域航空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贡献度。

(四)着力解决航空旅游类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

据统计,当前航空旅游教育存在行业就业率相对偏低、流动性相对较大的教育瓶颈,与航空旅游产业亟需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形成供需矛盾。作为开办航空旅游类专业的地方高校,需要加强航空旅游类专业群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航空旅游专业人才发展潜质,实现航空旅游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缓解航空旅游业急需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为区域航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全域旅游视角下航空旅游专业群建设的目标思路

建好航空旅游专业群,需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树立协同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坚持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办学活力与水平,为区域航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一)实施“成人+成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养成模式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政行企校的互动与共育,将政行企校合作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和“双向嵌入”的教学管理体制。聚焦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养成,坚持以学生初步形成适合个性发展的职业自我观为中心,坚持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专业需求规模和学生兴趣特长进行竞争性专业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视个人学力、兴趣和岗位要求选取职业资格证书,依托学校中外校际交流项目,开展国际交流学习,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实施多方参与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构筑学生成人成才的评价体系。

(二)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航空旅游业是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现代服务业,针对服务对象对优质服务、专业服务、配套服务、个性化服务要求高的具体实际,需要科学设置航空旅游专业群课程,探索构建底层平台共享、中层模块分立、高层拓展互选的“平台+模块”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平台课程的一致性与模块课程的差异性有机衔接,形成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平台共享课程充分考虑航空旅游类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素质与关键能力设置通识课程,体现足够的厚度、宽度和强度,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突出航空旅游业的服务属性和服务特点。

模块分立课程以航空旅游产品生产服务过程为导向,注重培养从业岗位的专业能力,以初始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构建专业学习方向,按照企业工作过程(服务流程)的递进方式设计基础课程,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核心课程,增强核心竞争力。

拓展互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岗位迁移能力进行课程设计。按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确定专业群选修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体现专业群基本规格的纵向提升与专业培养规格的横向拓展,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力与兴趣,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多元构成与复合发展,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与职业情感,以适应行业的高规格需求。

(三)健全“共建+共管”实践教学条件

建设适度超前、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条件,更好地实现硬件设备、软件设施与生产现场同步。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依托学校现有的广西低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航天旅游发展研究所、广西高校党员教育示范点单位、桂林市职工书屋、桂林市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平台,系统整合校内外资源,校企合作共建共管“校中场”(模拟机场)、“校中店”(实训酒店)、“校中社”(专业社团)、“校中景”(虚拟景区)和“校中馆”(实体展馆)等融教育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学技术研究、对外经营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五位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建设满足航空旅游专业群岗位通用技能和专业专门化训练需求的共享型实训中心,体现航空旅游企业服务流程,营造航空旅游行业工作情境,彰显航空旅游产业文化特色,实现航空旅游专业群各专业在校内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为学生进入跟岗实习奠定基础。

精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与层次,注重专业群共享性和专业的深入性,深化建设集教师科研基地、教师挂职基地、兼职教师来源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就业基地于一体的“五合一”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遵循“进入、融入、深入”的循序渐进规律,实现校内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教育的基本规律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有效结合。

(四)完善“共建+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

坚持方便使用、实时更新、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原则,整合航空旅游专业群教学资源,在已有计算机仿真实验室、酒店管理软件实验室、旅游策划实验室、航空旅客运输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建成集教育教学、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专业群网站,及时发布地方政府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产业规划及企业经营管理案例、管理规范等信息并纳入教学参与范畴,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及时性和资源使用效率。完善航空旅游专业群精品在线网络课程、优质课件、教学视频录像、虚拟实训软件、案例库、试题库、实训项目等网络教学资源,集聚专业教学目标、核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标准、实验实训操作、教学指导答疑、学习效果评价等要素,整体形成涵盖学术前沿、行业规范、企业介绍、专业动态等信息的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构建即时性学习公共平台。

(五)建设“共培+共育”教学科研团队

针对专业群及其各专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与已建立联系的广西通航联合会、广西旅游教育协会、桂林会展行业协会和产学研合作单位、实训基地单位的紧密合作,通过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项目合作、高技能职业竞赛、高频度企业实践、高质量特色服务等带动校企共培共育专兼结合教学科研团队。强化专业群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建立由专业负责人牵头组建教育教学团队、项目服务团队和技能培训团队等工作组,紧紧围绕企业实际运作的工作过程和服务流程,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和技能培训等业务工作,重点培养专业(群)团队的专业管理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建设具有航空旅游行业背景和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六)创新“共商+共策”管理运行机制

推进航空旅游专业群建设,实现教学管理的高效运行与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调配,需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由校企共同协商决策的扁平化柔性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航空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和产学研合作,构建以协同创新机制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互兼互聘”人才交流长效机制。改革原有二级教学单位“学院-教研室”为“院长、副院长-专业群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专业群负责人-校企双带头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运行架构。建立由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校企合作单位和用人单位代表及学校相关专业负责人、职能部门和学生代表等成员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航空旅游专业群跟踪调研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构建适应航空旅游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强化教学、管理、服务质量建设,不断完善航空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将“三全育人”落小落细落实,全面保障航空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Z].2009-12-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4号)[Z].2012-07-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Z].2014-08-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8号)[Z].2016-05-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Z].2018-03-09.

[6]张冰.基于城市泛旅游产业集群理念下蒲州镇产业集群布局[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7]石书慧.政府行为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及效果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學,2016.

作者:王凯

第4篇:磴口县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6-08-29

发布来源:巴彦淖尔文明网

感谢阅读

去年以来,磴口县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通知》(内旅办发〔2016〕45号)精神,结合全县旅游资源的特点,科学制定了《磴口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磴口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开启了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县争创工作,今后全域旅游将有力助推磴口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形成集合发展的洼地效应,为全县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一、创建全域旅游比较优势明显,条件趋渐成熟

磴口县旅游资源丰富,涵盖了全国旅游资源八大类的全部,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站全部单体的26%,“沙水合一”的资源特色潜力巨大,秦汉古郡等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塞上粮仓”、“中国华莱士蜜瓜之乡”、“中国油葵之乡”之美誉,旅游景观呈现自然和人文兼容并蓄的特点,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特色突出,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一是精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类。磴口县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是屯垦戍边的军事要冲。悠久的历史为磴口留下了阴山岩画、鸡鹿塞、古长城、朔方郡古城、汉古墓、阿贵庙、天主教堂、冯玉祥西北军粮仓、三盛公水利枢纽、兵团博物馆等众多人文历史古迹,广泛流传着蒙恬收复河套、卫青抗击匈奴、昭君出塞、孟良盗骨等优美传说,反映了从远古到近现代磴口发展的历史变迁。自然风光类。磴口县地貌以沙地、山地、平原为主,素有“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称,奔腾咆哮的黄河、高耸入云的阴山、浩淼如烟的乌兰布和沙漠、物产丰富的河套平原共同编织成一幅美丽的旅游画卷。特别是千百年来,黄河在境内几易其道,留下了纳林湖、冬青湖、天鹅湖、万泉湖等大小湖泊160个,成就了磴口“百湖之乡”的美誉。产业园区类。按照产业围绕旅游做,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思路,结合现代经济发展成果,将工业园区、万亩光伏园、有机牧场、葡萄酒庄等都作为旅游景点精心打造,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将华莱士、番茄汁、有机奶、肉苁蓉切片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都作为旅游产品包装上市,实现工旅联动、农旅相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真正形成看河湖风光、游大漠阴山、吃生态美食、住农家大院、忆人文历史的完整旅游产业链,加上明显的区位优势与成熟的交通网络,磴口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具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是景区创建成效显著。磴口境内及周边现有国家4A级景区2家(纳林湖景区,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3A级景区2家(冬青湖景区、蒙牛乳业工业旅游区),2A级景区4家(云海秋林、镜海旅游度假村、磴口县博物馆、游牧一族苁蓉生态园);现有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4家(阿贵山庄、纳林东湖、乌兰布和西湖、游牧一族苁蓉生态园),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4家(金三角荷花岛、人民公社大食堂、镜海旅游度假村、沃湖度假村),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1家(云海秋林);现有三星级酒店1家(三盛公大酒店),二星级酒店1家(德林大酒店);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鸡鹿塞、阴山岩画、朔方郡古城遗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阿贵庙、三盛公天主教堂、巴音乌拉石板墓群、沟心庙汉墓群等)。周边景区有阿拉善人根峰风景区、月亮湖沙漠探险旅游区、 镜湖生态游乐园、甘露寺、乌拉山大桦背天然次生林风景区、包头梅力更自然风景区等,县内外旅游企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旅游产业链条正在形成,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接待能力日益增强。

三是赛事活动精彩纷呈。近年来,磴口县立足于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赛事节庆活动,累计成功举办了23届华莱士节,举办了2014年巴彦淖尔市纳林湖文化与旅游融合系列活动、首届“纳林湖杯”沙滩足球赛、首届“万泉湖杯”垂钓大赛和“万泉湖杯”龙舟赛、首届“金马湖杯”垂钓大赛、黄河三盛公流凌旅游文体系列活动之“观流凌、品美食、巧媳妇开河鱼美食烹饪大赛、“农信杯”乌兰布和沙漠全国汽车越野赛。各项赛事活动都圆满落幕,收得了很好的效果,做到了以赛事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旅游文化的繁荣。磴口以“赛事赛会为引擎、推广展示为手段、产业繁荣为目标”的赛会运行模式,收到了提升美誉度、吸引投资者的良好效果。

二、创建全域旅游总体思路清晰,前景发展广阔

磴口县紧紧围绕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县和自治区西部独具河套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地的总体目标,实施“旅游强县”战略,通过融汇旅游要素,强化旅游引领,全面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融合,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打响“百湖之乡、魅力磴口”品牌形象,努力建设成为一站式自治区西部独具河套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旅游产业向旅游经济的全面转型,同时,旅游发展对于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煤化工交易、文化强县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具有深远意义。2015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分别增长28.6%和33.3%。截止今年5月初,全县接待游客20.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440.96万元,同比增长13%和17.6%。力争2018年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 比重达到15 %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就业总数比重达到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常住人口数量10 倍以上。

三、创建全域旅游综合举措给力,缔造经典旅游

新形势下,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磴口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促进产业融合。与农业融合,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农业,迅速形成一批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与林业融合,大力发展荒漠治理生态旅游,实施林木改造,规模化建设旅游通道景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工业融合,强化工商旅融合,大力发展阴山岩刻、青铜剑、青铜镜等工艺美术复制品及农特产品等旅游商品加工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充分挖掘河套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大力提升磴口非遗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

二是落实资金保障。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组建成立了旅游投融资公司,形成融资、投资、建设及运营有机统

一、高效运作的现代投融资和运营平台,为下一步促进全县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

三是城乡全域规划。以《磴口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融入“全域旅游”理念,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重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带等主题旅游,着力营造“时时见景、处处是景”的城乡景观,初步构建大旅游景观格局。

四是培育市场主体。坚持内外结合,对内加强“百湖之乡 魅力磴口”整体旅游形象品牌的宣传推广,大力开发商务旅游、户外拓展、立体旅游、科普旅游、祈福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对外与各大旅行社建立稳定的合作营销关系,初步构建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

五是开发旅游产品。坚持抓好旅游产业链条,深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打造一批“吃住游购娱”中心;大力发展农牧区庄园经济,着力构建乡村旅游体系;发挥互联网对旅游产业创新升级的平台作用,推动开发手机微信和旅游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六是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建设县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站、点),在城区主要街道以及主要旅游乡镇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形成网络化的散客服务系统。加强旅游执法检查力度,创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成立了旅游警察大队,建立健全了快速高效的“多部门联勤联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的无缝衔接”,为创建全域旅游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磴口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快速增长的旅游经济、日益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提升的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的智慧旅游系统,以及贯穿全域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体验项目,符合发展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和构件。发展全域旅游,提升磴口旅游品质;走旅游强县之路,让磴口更具气质、更显时尚,磴口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磴口县委办 孙学龙 磴口县委宣传部 苏虎娃)

第5篇:用全域旅游思路谋划旅游小镇新格局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旅游小镇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镇单位,其自身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以全域旅游的优势来发展旅游小镇,可以是旅游小镇建设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全面化,彻底发挥旅游小镇的巨大优势将城镇建设的更加优美、宜居。

“五步棋”谋划旅游小镇新格局

一、以旅游为主导

旅游小镇的关键必须以旅游作为主导,将旅游产业成为带动区域政策、经济、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旅游特色,才能更合理的优化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相关因素,达到以旅游业为统领的旅游小镇的发展格局。

“旅游+”是全域旅游的手段、工具与方法,是政府做全域旅游的关键所在,是把旅游和不同产业业态进行创意整合,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所以在开发建设旅游小镇与景区景点过程中,必须树立“大旅游”观念,因地制宜,整合城镇所有产业业态资源,包括观光、度假、休闲、体育、会展、培训、医疗、购物等,构建“旅游+”特色小镇。

二、造核心吸引力

旅游小镇的成败在于是否具有强大的核心吸引力、影响力与传播性,只有别具特色与夺人眼球的效应,挖掘核心性差异,围绕旅游小镇的文化个性,集中力量去塑造与提升、谋划,才能将旅游小镇的光彩发扬光大,吸引更多旅游者。

由绿维创景参与设计的贵州黄果树度假小镇中,充分以安顺多元民族文化为本底,以瀑布文化、饮食文化、蜡染文化和服饰文化为核心,通过文化化、休闲化、景区化、情境化等手法,串联起安顺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做足“夜”的文章,打造文化创意体验小镇。同时绿维创景以泛旅游产业为理念,整合“生态、土地、文化、市场、区位”五大资源,打造核心吸引中心、休闲集聚中心、延伸发展中心,构建一个融休闲、度假、体验、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民俗度假小镇,从而实现点与点的功能性串联以及多元项目的整合配套开发,带动区域综合发展,形成1+1>2的“聚变”效应。

三、彰显个性风貌

旅游小镇的精品化、个性化,必须挖掘与体现小镇的各方面个性特征,包括历史、人文、生活、生产等诸多方面。 绿维创景在突显旅游小镇个性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如下几个案例中体会旅游小镇个性特色的掘金点。

(1)丽水古堰画乡小镇,将山水、田园、艺术、湿地、人文、城市等旅游资源与城市休闲度假空间整合,形成一个旅游全域化带动的大景区,真正达到景区对整个城市产业、风貌、品牌、形象的提升。

(2)绿维创景贵州分院参与设计的贵州省龙里县巴士旅游小镇,以巴士文化为灵魂,用现代艺术和数字科技设计手法少年儿童中青年家庭市场,规划世界首个创意巴士旅游小镇——巴士传奇•不夜城 。

(3)新疆吐鲁番葡萄风情小镇,以葡萄沟景区为吸引核心,围绕民俗和葡萄两条文化主线,将其打造为文化深度体验地、休闲聚集中心。

(4)以禅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江西省宝峰镇,将禅与旅游结合,从寺院禅、生活禅、自然禅、休闲禅、田园禅、生态禅六个角度,形成从不同角度体验禅文化的产品体系的项目开发思路,打造成为具有较强佛教文化特色的休闲古镇,以及中国最纯正的心灵禅修地,并构建独特而舒适的休闲度假生活方式。

四、构建合理化标准

发展全域旅游的小镇,不应仅仅依靠旅游景区景点的单独建设,更应加强与旅游相关的产业结合,构建合理化的标准配套建设,将旅游内核与硬件外观和谐发展,协同一致建设。 旅游小镇的标准化建设,除了住宿环境实施星级标准、景区实施A级标准外,交通、娱乐、购物以及公共设施都应该贯彻实施旅游的技术与标准,全方位的建设与发展旅游小镇,让处处都成为旅游环境。

五、旅游业态创新

旅游小镇在业态和功能上,应各种旅游要素齐备、档次多样、形势多元,满足旅游游客的多样化消费选择。

绿维创景认为新业态是全域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吸引力是引爆市场的关键。全域旅游下的引爆模式,由“景区引爆”转变为景区引爆、活动引爆、乡村引爆、小镇引爆、要素引爆等综合型多样化的引爆,其中要素引爆创新尤其重要。在全域旅游新背景下,形成多样化的大旅游聚集区域和多层级的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与体验。

综上所述,旅游小镇只有在全域旅游的思路为指导,从主导方向到业态创新,从确立核心吸引力到突出特色风采等各个方面塑造好,把握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探索适应地方特色的城镇旅游风采,才会让旅游小镇变化成一朵绽放的鲜花,娇艳怒放、永葆生机。

第6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思路和措施

旅游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子系统,旅游经济和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旅游业以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普遍看好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并成为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乐东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优势十分突出。现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乐东未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可行性建议,旨在为乐东旅游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背景

根据国家旅游局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旅发[2015]182号)文件的精神。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树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象,国家旅游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示范区

- 12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严格对照县十三五规划和多规合一,以西环高铁开通、中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和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金字招牌为契机,积极科学谋划景区发展总体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组织、业态布局、标识系统、管线系统等内容。

(二)打造独具特色的乐东旅游品牌。要吸引境外游客来乐东旅游,除了要不断提高各景点景区的软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凸显乐东旅游特色。要依托乐东独特互补的海洋和生态旅游资源,创建以魅力滨海、热带雨林和黎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精品,规划和发展具有山海并举、山海互动的特色旅游产业,更多的开发一些人文景观,如乐东黎苗风情景观、乐东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吃、住、行、游、娱、购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均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相关部门和景区必须因地制宜,妥善配臵,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协调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加快龙潭峡河谷漂流项目、昌化江两岸旅游休闲慢行道项目、沿海三湾旅游公路、佳西岭旅游公路等项目的建设。

(四)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是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统一规划,避免景点重复建设导致无序竞争。同时,尽可能吸纳当地居民进入旅游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引进国内外乡村游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打造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三是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五)不断加大营销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扩大旅游市场范围,深入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不断探索联合营销、捆绑营销的市场宣传推广运作机制,充分借力三亚等市县周边大景区旅游宣传及营销活动,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策划包装新产品、新线路,加大对全县旅游市场推广力度。

- 5 -

第7篇:全域旅游发展的桐庐模式

全域旅游发展的桐庐模式(上)

桐庐:全域规划引领下的乡村蝶变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3月04日 04 版)

走进“中国画城”桐庐,恍若步入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极目美景让你置身于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在荣获全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环境奖”时,评选委员会给出的颁奖词是:“山水间的生态文明诗,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诗意栖居的江南“美丽乡村”

步入江南镇荻浦村,一个有着千年的历史村落,村内香樟林立、溪水潺潺。在绿树浓荫环抱下,一栋栋明清老屋错落有致、恬静自然,恰如一幅幅随意点染,却又处处精致的水墨画。

而在“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横村镇阳山畈村,星罗棋布的农家院落、宽广的道路、野趣横生的农家墙画,古朴俊朗的景观长廊,不仅是村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去处,也引得无数游客驻足流连。而每到阳春三月、桃花盛放之时,阳山畈更是山花烂漫、游客如梭,宛如晋代陶潜笔下人人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

一弯碧水,数座青山,白墙黛瓦,阡陌相闻??坐落在富春江畔严子陵垂钓处的“严陵慢村”、“富春漫舍”、“绿芦意”可让你驻足在此远望绵延绿色,近闻鸟语花香。而在桐庐最南端的深山里,富春江镇的茆坪村、石舍村俨然就是《与朱元思书》的再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古村浸染在苍山墨岭间、掩映在参天古树中,一弯溪水绕村而过,群山梯田尽收眼底,千百年来的隐逸文化在此处蔓延生长。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村落,洒落在绿山碧水间,让人恍如置身画中。

诗画之美,关键在于“规划”的有效实施。近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致力“全域大景区”,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县域,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全力推进“最美县城、魅力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出“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中国画城。

据了解,桐庐在城市规划中立足全域,按照“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形成梯次衔接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体系,按照再造现代富春山居图思路,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域总体规划、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1个乡镇总体规划、183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形成“覆盖全县、统筹兼顾、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1 1/5页

不仅如此,桐庐还创新性地建立了村级基层规划员队伍,实现了18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规划员”,构建起县、乡(镇)、村三级规划管理体制,让规划实施得以体现“全县一盘棋、规划一张图、管理一张网”。

而在具体实施中,桐庐通过与“名院名师”合作,立足建设“最美县城”,拉高标杆,提升标准,与中国规划设计院、中国美院、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规划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相关领域知名规划师进行规划编制。

与此同时,围绕全域景区,从农村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以及群众基础等实际,以特色村为节点、中心村为核心、景观带为轴线,桐庐结合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以点聚片、以片集群、串点成线,将灵动的富春山水和各个风情村镇巧妙结合。

依托美丽乡村精品村、中心村和风情小镇建设,使桐庐乡村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成为天然的“花园”。

在“家家都在画屏中”的芦茨村,江流沃土、沙町旧宅,就像一幅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而在几年前,芦茨村还是一个被大山遮蔽的小村落。同样的荻浦村,之前破败之貌的古建筑显露生机,猪栏牛栏摇身成了牛栏咖啡、猪栏茶吧。漫步富春江边,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感受这个小城的清新和精致。

为给发展腾出空间,桐庐还通过“无违建县”和“土地确权”,让农村人居

环境布局进一步优化、环境进一步美化,让桐庐乡村“处处是景、时时见景”。

一样山水 别样风情

一条条康庄大道连接村头巷尾,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个个美丽乡村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富春江两岸。

在桐庐县领导看来,“美丽乡村”之于桐庐,不仅仅是世外桃源般的文学表达,更在于一种高要求的生态标准和建设指南。

作为浙江省首家的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桐庐坚持“全域景区化”理念,立足全域,以“景区”理念、“画城”定位,努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行业标杆。

为此,桐庐率先出台《桐庐县生态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五水共治”;落实治水“河长制”;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扬尘和农村废气污染控制、餐饮油烟治理等。在抓好沿路、沿江、沿山、沿景环境整治的同时,有序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提升工程,深化“三江两岸”生态景

2 2/5页

观保护与建设工程,结合“四边三化”实施道路提升工程,营造国、省道和县道沿线农田景观,发展块状、特色农业,打造沿线绝美田园风光带。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三江两岸”,石材、铸造、电镀、畜禽养殖等行业整治。据统计,近三年,桐庐关停、整治、提升工业企业就有1000多家,改(新)建通景公路300多公里,完成了全县183个行政村通村公路的“白”改“黑”。这些年,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村庄整治、改水改厕、下山移民、农村住房改造等各类新农村建设项目、镇村生态建设,投入的资金达3.8亿元。

如今,桐庐县域内的83条河流全部达到?类以上水体,连续九年实现富春江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实现了农村污水管网的全覆盖和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

桐庐县方毅县长说,全区域整治,使得桐庐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去年,全县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以上,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均高于6级,森林覆盖率达74%。

突出山水生态、休闲产业、历史文化传承,桐庐还依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原则,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再造特色亮点,打造出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等5条风情带。

通过倾心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带,建设迎春南路、滨江沿江一纵一横“T”字

景观轴,建成了各类城市公园20多个,分层分类推进建设的32个中心村、10个精品村、120个培育村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历史人文底蕴、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的有机融合,让先后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和精品村,成为全国休闲乡村游的新热点。

到目前,环溪、荻浦、芦茨、阳山畈等村被评为国际休闲乡村示范点;江南古村落风景区还成功创建为4A级风景区,旧县合岭富春大岭图、分水儒侨村凤凰谷、瑶琳镇桃源村、横村镇阳山畈村、合村乡高凉亭村成为2A级村落景区。富春江镇茆坪村、富春江镇石舍村、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城南街道金牛村和分水镇新龙村则被列为浙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在村落景区创建中,他们将传承与创新并举,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突出土味、农味和野味,保持鲜明的乡村特色。近年来,桐庐单是在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方面的投入就有4000多万元。

3 3/5页

同时,结合村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把改善居民环境、发展村落经济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凸显村落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形成“移步换景”、“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村落特色。

让往来游客醉心的绝美山水

拔地而起的高楼,摇曳生姿的绿树红花,让桐庐的乡村变美了,一座“以富春江山水风光为特色、宜业宜居宜游宜学的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渐入佳境。

“昔日子久凝神处,江岸处处换新景”,田园村落即风景、自然山水即景观、乡村社区即景区、乡村生产生活即文化,因着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不可复制的山水人文优势,桐庐一步一步提升着其“画城”品牌的影响力。

近年来,桐庐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众多荣誉称号。

今年,桐庐进一步深化推进全域旅游示范改革,启动富春江5A景区创建和国家乡村公园建设。在桐庐县领导看来,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著,但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与模仿。

“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打造出桐庐“乡村村村有景点、田园处处是风光”的乡村休闲旅游景观,造就了桐庐群山拥翠、绿树浮岚、碧水微荡的全县域如画山水、诗意家园。

目前,桐庐正全力打造着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山健康城、迎春商务区、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四大主平台,以及江南古村落风景区、分水旅游度假区、城镇工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四大新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山”、“江”甚至“空中”等文章的同时,桐庐又让城市与乡村互动、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融合,“不仅要有山水旅游产品,还要有美食养生、休闲运动等多层次休闲产业链”,桐庐县副县长王歆说。

据介绍,近三年,通过各平台引进各类健康休闲养生类旅游项目50余个,包括江南国际养生中心国医馆、万向养生养老旅游综合体、上沃溪旅游综合体项目等,合计总投资额达300亿元。迎春商务区入驻企业866家,楼宇入驻率达66.03%。

而围绕“一核两轴、双环四块、十大主题”的全域旅游布局,桐庐重点打造分水休闲度假区、瑶琳溶洞体验运动休闲拓展区、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度假区、

4 4/5页

江南村落风情国家乡村公园建设区四大特色旅游板块,通过培育生态观光、人文体验、乡村休闲、养生度假四大业态,不断优化全县的旅游布局空间和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

富春江(芦茨)慢生活体验区经省政府批复设立(浙江省首个),江南古村落创成为国家4A级景区,富春江5A大景区创建启动。分水旅游度假区成为桐庐西部“休闲养生基地”。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桐庐,位于“西湖——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独树一帜的山水风光,曾吸引了历代无数的文人墨客。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表示,一江秀水、两侧青山,水碧山青的桐庐,依然会如展现于世人的传世画卷,让往来天下客醉心于桐庐的绝美山水。

(白石)

5 5/5页全文完

第8篇:发展旅游教育推动全域旅游的思考

全域旅游的强力推进,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旅游业人才培养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要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以国际的视野,加强海南旅游教育,确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旅游教育的供给侧问题

1.办学体量和行业需求的矛盾。

1993年,海南最早建立了第一所专门类旅游学校——海口旅游职业学校,之后陆续建有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省旅游学校等旅游院校,特别是国际旅游岛战略确定后,旅游专业和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本科院校6所,高职院校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4所,这些院校都开设旅游专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旅游教育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已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的基本旅游教育体系。

但是旅游教育的发展仍跟不上行业的需求。据《海南省旅游人才发展状况调研报告》预测,到2020年,海南旅游人才队伍总量至少47.7万人,人才需求缺口超过20万。其中旅游行政管理人才要达到500人,经营管理人才8.1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7.63万人,服务技能人才31.92万人。随着全域旅游的提出,由点及面的全程全景全员的旅游新格局,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只会增加不会下降。

2.人才单一与需求多元的矛盾。

海南的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后劲不足,归其原因还是人才。旅游业急需人才有六类: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旅游规划人才、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双师型教育人才、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我省目前旅游专业毕业生以中专生为主,大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低,一次就业率低,巩固率更低。海南的旅游人才政策还没有足够吸引力“引凤筑巢”,所以,旅游行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极度匮乏,我们的人才提供在质量和数量上是远远滞后的。

3.行业要求高和吸引力低的矛盾。

旅游行业是国际化和开放性极强的行业之一,与国际接轨紧密,讲求高精细服务标准,讲求高质量体验感受,对从业人员要求高。但是,目前就业准入制度未能真正执行,旅游职业资格证书与劳动就业没能有效衔接,资格证书没有含金量,造成旅游行业就业无门槛,行业薪酬水平低,社会的美誉度和认可度不高。出现旅游行业长时间存在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抱怨找不到人,找到的素质不高;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

4.旅游院校发展和主导产业的矛盾。

近年来,旅游院校的规模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学校小而散,多而杂,在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国际化合作、校企合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特色和品牌,在海南的教育主导地位没有体现,这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全域旅游试点省的产业主导地位不匹配。

二、提高旅游教育品质的对策

1.强化人才战略意识。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人才资源第一”的观念,把旅游人才开发放到旅游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工作投入,重点对我省各旅游院校师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的投入,建立旅游人才标准化和考核晋升制度。增加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吸引力和稳定性。

2.优化旅游教育结构。实现配置优化,提高整体效益,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或台湾高雄餐旅学院成功经验,本科、大专和中职都成立对应的品牌学校,在海南独立成立一所本科旅游学院,中外合作建立具有独立品牌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打造海南旅游职业人才集约化和规模化培养基地。

3.构建网状培训体系。目前,海南已初步形成省市县主管旅游局培训中心、院校培训部门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格局。培训中心主要侧重导游员、旅行社经理、旅游饭店高级经理人等各类资格考试,院校培训部门重点在学历教育和深造培训,企业内部主要是在岗培训。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以及企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问题仍然严峻。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管理,凭证上岗,上岗必训,就业准入制度一定要落实到位。另外,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培训机构,提高培训的层次。

4.激活社会办学力量。当前,我们的旅游教育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在机制上政府仍是运作主导。资源在政府的供给与学校的争取之间封闭循环,而社会和企业的地位被边缘化。所以抓住机遇、激活旅游教育的创新机制尤为重要,其核心就是旅游教育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搭建平台,促使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行会等以一个旅游院校为依托,联合成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旅游教育集团,集团成立董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从而为整合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5.提升院校内涵建设。旅游院校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抓住“一带一路”的海南地缘优势和机遇,对外,加强国际合作、校企合作、行会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对内,优化专业结构,围绕“互联网+”“旅游+”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办学品质,打造国内甚至国际品牌专业和品牌学校。坚持以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需求为导向,为国际旅游岛全域旅游的建设提供紧缺专业人才。

第9篇:xxx县发展全域旅游

xxx县发展全域旅游 工作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发展全域旅游,是精准脱贫、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我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京张联合申奥”等重大战略机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为切入点,以天下裘都、董子故里、移民之乡、革命老区、道德高地、生态之城“六张名片”为抓手,合力谋划全域旅游,联动推进“七要素”建设,1-6月份旅游收入累计8.12亿元,同比增长46.04%,累计接待人次109.7万人次,同比增长26.89%,全县旅游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旅游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创新的机制推动全域旅游。为全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动我县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及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县长xxx任主任的县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展委员会下设“食”、“住”、“行”、“游”、“购”、“娱”、“美丽乡村”七个要素建设工作专班,由县政府各分管领导具体牵头负责一个要素建设,每个要素建设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各牵头单位根据《xxx县关于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及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了具体工作方案。

县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对照《xxx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指南》中明确的6个必备条件、10项评分指标,我们逐一作了落实分解,细化到责任单位、明确到时间节点。

(二)推动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产品。发展全域旅游,必须加强旅游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以绿为韵,做足生态文章,形成了“两河、两湖、四廊、多园”的整体布局。两河:沿索泸河、卫千渠布局城市南北向绿色廊道和滨水休闲绿带。两湖:利用索泸河沿线低洼地带布局城市内湖,结合内湖建设南湖公园、北湖公园。四廊:就是建成了城西索泸河生态走廊、防护绿地生态走廊、城中卫千渠生态走廊和城北防护绿地生态走廊。多园:已建成董子公园、南湖公园、北湖公园、生态公园、滨河公园、移民文化园、怡园等七座大型公园,李武社区公园、南关社区公园正在加快建设。以水为脉,做足“水”文章。充分发挥卫千渠、索泸河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建湖留水、依水造景、联景成园,打造自然、亲水的魅力景观带,河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5.71%,水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1.3%。以文为魂,做足“文化传承”的文章。强调注重历史文化传承,精心建设载体,在园林景观中体现董子、移民等标识性人文元素。规划建设了董子公园、董仲舒艺术碑廊、移民文化园、大原书院、民俗文化步行街等主题景观。极大的丰富了我县的旅游产品。

(三)打造精美乡村旅游线路。将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

村建设、脱贫攻坚行动有机融合起来。县政府按照“一城两中心”的总体发展规划,以着力打造xxx县东北部农业隆起带曁国家农业公园为主战场,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农业文化旅游结合,以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为基础,依xxx省级农业园区等省定旅游扶贫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形成以农业休闲旅游、民俗特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等为主的田园综合体和度假旅游综合服务区。结合产业扶贫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重点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村庄环境治理、民俗文化展示等工作,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加大旅游设施投入,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一是打造快进慢游的交通系统。加快推进xxx等旅游大通道建设,加强县域旅游公路网络建设,提升旅游村庄公路通达质量,构建立体化对外全域旅游交通网络,让游客更快捷、更舒适地进入景区。同时,加强景区间及景区内部的游步道、电瓶车道、建立旅游绿道体系,打通城乡之间、景区之间的生态走廊,让游客在慢下来享受度假休闲体验带来的乐趣。二是打造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重点建好贵和玫瑰小镇、吉祥文化小镇、流常状元小镇、欣苑农业景园区等景区、景点及旅游公路沿线的公用停车场、星级公共厕所及游客接待、信息咨询、标识系统、购物网店、乡村主题文化广场、民俗表

演场等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发展星级农家乐、特色民宿、度假客栈,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努力将xxx打造成京津冀区域乡村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三是锻造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积极引进一批乡村旅游研究策划、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开展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组织、指导、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后劲。四是扮靓“董子故里、魅力xxx”全域旅游良好形象。将县城通往主要景点的7条主干公路全部建成生态风景线,以此为网络,把全县7条景观线、1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171个沿线村庄,借鉴县城管理经验,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对景区内外服务摊点及脏、乱、差现象进行清理和整顿,景区环境大幅改善,景区形象大幅提升。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确保旅游安全。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确保旅游市场秩序井然。

(五)以形象为生命做活宣传营销。

一是形象促销。紧扣“大儒之乡、道德高地”主题,叫响“董子故里、魅力xxx”口号。xxx县政府特聘请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全国首届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新中国“双百”人物林秀贞为xxx县旅游产业形象大使。目前共制作《小城xxx 这是我们的家》《、风景如画 大美xxx》等旅游宣传片7部,集中力量在省内外各级媒体上推介xxx,培树xxx的旅游形象。二是线路促销。以打造旅游目的地为

目的,xxx等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内外旅游线路;主动对接京津冀,深度融入衡水湖、衡水园博园、衡水中学、侯店水墨小镇等周边精品线路;加紧对接冀州、衡水、故城等旅游市场,扩大客源市场半径。三是平台促销。用好用足旅游博览会、大营皮草交易会、展销会以及各种节会等活动平台,加强景区景点推介。四是终端促销。积极与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等地的大旅行社联系沟通,激活终端市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合力兴旅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旅游业发展较快,但与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兴旅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全域旅游与各专项规划的深度融合还有待提升,还需要再形成合力上下功夫。三是景区开发产品结构单一,特色品牌不突出。四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不足,产业链不长,要素发育不全,全时段、全要素、全域旅游的全产业链还未形成,品牌影响力低、带动作用不明显。五是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水平较低,制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下步工作思路及重点

(一)产业发展思路

充分依托我县优良的生态资源和董子文化、移民文化、裘皮文化等文化品牌,以“旅游兴县、旅游活县、旅游强县”

为指导思想,推动我县全域旅游发展,实施“3Axxx”、“全域统筹、全位融合、全民共举”发展战略,以“董子故里、魅力xxx” 为形象定位,以“建设重点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市场营销、加强保障体系”为发展重点,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为抓手,把xxx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和文化遗产文化区,实现xxx旅游发展的快速突破与提升。

(二)工作重点

1、全力打造“董子故里、魅力xxx”县域旅游新名片。 努力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牌,唱好xxx特色旅游戏。通过借势借智借力,进行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开发,争取把全域旅游的特色、品质建设成为助推xxx旅游的加速器。

2、以创新的机制,着力推动“七要素”建设专班工作。七要素建设工作专班在全域旅游委员框架下,围绕“全域旅游•3Axxx”的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分工协作,促进核心景区、住宿、特色餐饮、旅游购物、民族文化、旅游交通、董子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营造全力兴旅氛围,构筑大旅游发展格局。

3、认真研究发展全域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发展合力。

上一篇:大学学校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深入学习需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