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小学习作教学讲座

2022-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吴勇小学习作教学讲座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目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學中,教师主导的写作教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普遍采取“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接受写作技巧灌输的情况。在作文教学中,不能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不能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探究,从而造成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较差。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单一、固定、灌输的教学方式,要主动地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写作教学。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写作教学,就变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前 言

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对老师进行语文写作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在写作中,学生必须要有一些真情实感和主观情感。但是,在传统的家庭作业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写作数量,而忽略了写作的质量,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很难有质的飞跃。在写作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一、小学语文作文的基本要求

(一) 语句条理要清晰

小学生的作文主要是练习,主要是叙述性文章和简练的散文。这样的安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小学生成长规律的发展。小学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表达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整个过程。所以,在小学阶段,条理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小学生在以前的语言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积累,而写作则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小学生应注意正确使用词汇、流利的语句、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内容要具体

小学的作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要以具体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组织具体的素材,让事件的描述更加生动,通过语言和文字来传达学生内心思想和情感。所以,在小学语文写作中,往往要对所发生的事进行详细地描写,对人物的出现、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都做得恰到好处。

二、小学语文作文常见问题

(一)语言枯燥无味

小学时主要以习作为主。语文写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模仿成分,语言常常缺乏新意,在过去的文本中,人们所掌握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段很少,对人物、事件的描述也很平淡。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语言和词汇储备不够。

(二)内容缺乏新意

小学时期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同质性。比如:作业《我的老师》,要求学生用文字来形容教师的衣着、性格、爱好、行为等,并举例说明,比如:中文老师讲得很快,数学老师总是面带微笑,体育教师也很喜欢与同学沟通。在完成作文之后,许多同学的作文和作文中所提到的范例基本一致。这一状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对“习作”的认识不清晰,思维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身边的人、事,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尚未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练笔,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首先,小学的写作主要是叙述。记叙文的特点是写人叙事和状物为主要特点,要形成内容丰富、描写生动的好文章,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必须有大量的写作素材来支持。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让学生养成习作、记日记的习惯,使他们能够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写作自信。其次,要提高小学的作文质量,必须指导学生多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做好读书笔记,把文章中的漂亮句子和漂亮的描述记下来,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在运用中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作文更有生气。

(二)引导学生积累大量写作素材

虽然小学的学生在生活和社交方面都有一定的经历,但是他们的实践经验却很少,很难对作文进行有效地管理。要想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并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去观察、去体会生活,从而获得更多的写作材料。在小学的写作教学中,老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只要同学们能够仔细地观察、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有价值的材料。在写作中加入真正的智慧和感情。另外,老师还会定期组织一些实习活动,让同学们多做练习,做好笔记。同时,学生也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性的活动,使他们能完全地融入到不同的情境中,并能体会到不同的情感和情感。

(三)提出问题,激发写作兴趣

将提问艺术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意愿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首要步骤。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的特征,科学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外,语文写作的教学既要考验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要考验他们的逻辑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模式的探索和探讨,并在交流中交流自己的写作心得,畅所欲言。

(四)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写作既要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又要有深厚的文学基础,要重视生活,要增强逻辑思考,这是写作的基础。然而,要真正地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就必须在课余时间内确保一定的阅读量。通过大量阅读,了解杰出作品的思考方法和写作的特色。小学语文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以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能力,每周都要写一篇读后感,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整理自己的阅读经验,积累好的词句,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水平。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去读书,主动地去扩展。所以,老师们会经常组织一些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所读到的好书。教师会给予那些经常读书的同学一些奖励,并鼓励他们去做。

结语

本文认为,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写作教学,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还有技巧。持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和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彦.浅议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才智,2019(17):198-199.

[2]刘文华.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116-117.

[3]王希华.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14):45-46.

作者:朱彩雕

第2篇:小学习作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头痛的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写,无从下笔”,或者干脆抄袭,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不会观察。鲁迅说过:“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却应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大胆的想象创作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锻炼创造能力

这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空间,是素质教育实施创新工程的时代特征。它的重要任务就是提倡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教师一般不应对他们的创意多加批评,主要的是指导他们的语言表达。这类训练有两大特征。一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依据现代科技知识进行想象创造。让学生听音乐,自由想象作文,编写《森林运动会》等,又充分发挥电脑的作用,实施交互式的想象作文训练。二是这类想象创作训练注意学生的合作创造和表演,先将创造性思维演绎为学生的创造性故事表演,既巩固和强化创造性思维,也为思维成果转化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作准备,还为其他学生提供观察对象。 这类作文训练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锻炼创造能力,形成创新人格。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多层次训练。

二、注重交流合作,提倡多渠道的积累

写作文时,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就要从平时入手,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指导他们看有益的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我还鼓励学生“走出去”,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让他们把自己拟定好的作文题目、写作提纲与别人进行探讨,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把写好的作文拿给别人评价或修改;组织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成小册子,多方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不断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因地制宜,不断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并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确实培养起他们自我评改的能力,那么在学生的眼里作文将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见了作文也才不会是“老鼠见了猫”。

三、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四、放手写作、突出写作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写作自主权。从时间上说,由于学生习作基础、生活经验、材料积累等存在差异,对同一作文题,有的一节课能完成,有的一节课根本不够。因此,应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内完成习作后,交流讨论,自行修改。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允许课外查找资料,寻找帮助。 从空间上说,可根据习作的实际需要,课前做好习作准备,如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等。课中允许自由结合,自由“拜师”,自由朗读习作,小组帮助修改,课后相互评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二度重写。从习作要求上说,对习作的内容、写法、字数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按行文所需,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学生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其选择的习作内容自然也不一样,高明的教师总是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各种机会,打开学生的思路,满足学生习作的兴趣和需要。于永正老师上题为《说说、画画、写写》的作文课,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之后,提供了班上的两位学生、老师自己、孙悟空和猪八戒众多对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确定写谁。这几个写作对象中,既有学生熟悉的,也有现实中不存在但感兴趣的。这样选择性强,写纪实作文、想象作文都可以。由于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当然生动有趣,异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好的平台,以注重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积极投身生活,把作文和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积累、写作,较好地实现读写迁移,提高作文能力。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陈成东

第3篇:小学习作教学的三个策略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要以实践为基础开展习作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中关注语言能力的提升、实践生活中学会捕捉素材、阅读体验中丰富写作内容,使学生通过习作教学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教学 实践性素材 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5—6年级)中关于“写作”的要求有: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学生的习作能力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小学阶段,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使学生提升习作能力的同时,语文素养也得到提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习作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关注语言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感想,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组织语言或者文字进行表述,这就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目的。但是,小学生大多还没有养成自主自觉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还没有建立起随时随地用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渗透观察方法,如观察身边的事物时要多看、细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并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用文字表现出来。又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诸如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事物的空间顺序、由表及里的顺序等。最后,教师再对学生所反馈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更改后面的习作教学策略。

教學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识字加油站”时,根据课文实际,笔者在其中渗透了一些语言训练。在完成生字词学习的基础上,笔者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同学们家里都养了什么小动物呢?”“生活中哪种小动物最常见?”“大家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在纸上画画它们的样子,说说它们的外形。”孩子们通过绘画观察分析小动物的外形,再到细节,如毛的颜色、叫声、脚趾数量、食性、出伏规律、独特本领等,从而发散思维,展开想象:这些小动物各自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它们在不同的季节有什么不同的表现?这些小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怎么样……在课堂上,笔者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孩子们思考。没想到,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生动形象的句子,如“金鱼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啊游,多么可爱啊!”“小狗像一个尽责的哨兵,一有生人靠近我家,它就会发出警报。”“孔雀的尾巴又长又大,当它展开尾巴时,它的尾巴就像一把大扇子,非常美丽。”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为以后的习作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笔者又鼓励他们把刚刚说出的这些句子进行扩展,再添加一些相关语句,把句子变成段落,并抓住机会进行小结:“孩子们,你们的表现真不错!大家都会写文章了,真是太棒了。大家刚刚说的话,就是一篇好文章。对一句话进行扩展,再说一些跟这句话有关的话,把几句话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能变成一个段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好几个意思有关的段落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文章。写作文的时候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就好了。”

经常这样训练,能为孩子们的习作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古话说得好:“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并不是必须等到三年级才能正式开始作文教学,在此之前,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基础性写作知识。

二、实践生活中学会捕捉素材

虽然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习作,但一直到小学毕业,笔者发现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不情愿甚至害怕写作文。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我们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学会认识生活、分析生活。

比如,写日记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素材捕捉能力的有效手段。上下学途中的见闻,在学校里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教师表扬了谁、批评了谁,当天的天气情况……这些素材都可以写进日记里。还有学校里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仔细去听,就可以从中捕捉很多好的素材,甚至可以模仿讲话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自身的作文能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情,如朋友亲戚的来访、家人之间的日常交流、生活感悟等,也是好的作文素材。

生活素材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另一方面靠教师有意识地创造,从而为学生学会捕捉素材创造条件。例如,三月,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变身小小“园艺师”,一起研究学校种植基地里的各种树木,将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生长环境、习性等记录下来,为小树们制作“名片”;让学生找与春天相关的诗词,一起学诗、诵诗,创作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将春天带来的喜悦融入其中,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用心学习培育花种、种植花草的方法,用花草来装扮教室植物角、教师办公室,或精心打造家中的植物角,写下一篇篇心得体会,感悟人与植物的相处之道,传播绿色能量等。这样做,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阅读体验中丰富写作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日新月异。但同时有的学生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变得比较浮躁,学习习惯大不如前,课外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也越来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制约着作文教学的瓶颈,也是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基础。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下苦工夫,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外在条件引导事物变化,内在因素决定事物变化。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用外在条件促进学生的内在因素按需改变。

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值得教师在这方面多加琢磨。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名人崇拜的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又如,很多文学巨匠都在著作中记载了自己的生活细节,这些著作是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与我们所接触的现实生活有所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

在名著赏析课上笔者谈到《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后,因为说话粗俗朴实,逗得贾府的人开怀大笑。有一个宴会开始前的片段描写了这个场景,细节十分传神,教师可以借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比如,笔者让学生围绕写作手法展开讨论:“曹雪芹在生活中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对众人不同形态的笑描写得惟妙惟肖,非常有特点,场景如画面一般令人难以忘怀。”“《红楼梦》中的细节处理十分高明,将浓墨重彩集中于史湘云一个人身上,着力刻画,以一当十,匠心独运。”笔者告诉学生,我们可以从中去学习名家的观察本领,学习他们认识生活、分析生活的独到方式,也学习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如果经常提醒他们去发现一些写作规律、写作特色,学生的眼睛就会如侦探般发现很多规律。这种经由自己发现的规律,学生的印象会特别深刻,在写作时才能真正会用。

通过涉猎课外经典,学生的情操还能得到陶冶,进而提升生活品味。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可以通过趣味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开展课外阅读。一旦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写作能力必将与日俱增。

生活中处处有精彩,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成为有心人,关注生活中的一切动态变化,记录其引起的思绪波动或精神感悟,随时随地捕捉作文素材。当然,捕捉素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贵在坚持,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当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能以量变引发质变,教师再辅以适当指导,学生写作时自然会水到渠成,写出的文章就不再空洞。

作者:张燕

第4篇:听吴勇作文讲座感受

吴勇作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唐素芹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于是,自从当上老师,就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更希望能聆听名师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近一点点。上个周末,我们有幸再次见到了江苏名师吴勇,并聆听了他的作文教学做课以及作文讲座,我作为一个作文教学经验匮乏的教师来说,感觉真是受益匪浅。从吴勇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例和相关讲座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一些方法,反思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而且语文教师还要学高为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不断学习,做一个博学的老师

通过这次周末学习,我被吴勇老师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所打动,他不仅有着独特的教育视角,丰富的教育经验„„,从他们的语言中,我还能感受到他的博学多才。他怎么会这么有才呢?我想应该离不开阅读,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不仅是语文知识方面的,还得学习科学、社会、新闻等方面知识。

二、教学作文应从解决“温饱”过渡到“美”。 从吴勇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例和他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平时我们纳闷的学生写作时找不到内容可写,于是便编、重复的编的这种现象,应该正确引导,让他们由写的内容多到写得美。明确写作文时如何把内容写丰富的同时,还得注意不能重复,而且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不能贪多,应该精细化,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目标。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表。 以前我班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数学生都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是唉声叹气,只要一听到说这次测验不写作文,学生边欢声雀跃。面对这一情况,我觉得吴勇老师的方法很不错,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学校校刊,这一点今后教学中我要注意,给学生多创造写话的机会,并变成铅字发表在空间或者博客,鼓励孩子积极投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爱上写作。

四、教作文离不开阅读,学作文也离不开阅读。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以后教学我要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还要引导他们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五、进行头脑风暴,引发创意。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是有无限创意的,听了吴勇老师的课,我幡然醒悟:原来对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刺激他们的创意,也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在语文教学的生涯中,也可以谈得上“路漫漫其修远兮”了,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了。

第5篇:习作教学知识讲座a

小学习作教学之浅见

紫金县龙窝中心小学 刘伟东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习作难,学生写习作也难。于是,“习作难,习作难,一写习作心就烦”成了一部分小学生的口头禅。

为什么学生认为习作难呢?我认为有五个原因:

1、教师没上好习作指导课,是小学生不会习作的根本原因。部分学生在习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或是无话可说,或是有话不会说,最后抄一篇或东拼西凑一篇交差了事,以至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丧失了应有的灵气和活力。

2、习作内容与生活脱节,是小学生写不好习作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小学生,过的几乎是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很少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就连让学生亲近自然的春游、秋游都因安全问题而停止了,劳动课、社会实践课形同虚设。习作与生活脱节,学生只好生编硬造了。

3、教师偏重习作的思想性,让小学生产生了一种“虚伪” 的感觉,这也是部分学生不会习作的重要原因。传统习作教学对习作的“思想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小学生只好编造一些假话、空话、大话来表现“有意义”,绞尽脑汁来拔高习作的思想水平。我并不反对学生习作的思想性,但必须明确什么是学生习作的思想性。试图把成人写作中的思想性硬套在小学生身上,那是不恰当的。习作,作为一种“倾吐”,应是发自内心、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小学习作要求中的“有中心”三字删去,强调“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值得我们深思。

4、习作批改的形式单一,鼓励少,批评多,也是小学生不想习作的另一原因。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习作,在批

改学生的习作时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习作搞得面目全非。结果,由于教师对他们的习作要求过高过严,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习作的心理。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习作教学之浅见。

5、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造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困难。 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老师必须解决习作教学的三大问题:

一、说话训练、口头作文与习作要结合起来;

二、老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初中才叫作文,小学叫习作);

三、明确第一节习作课是指导课:让学生围绕提纲,以说为主,用嘴书写;第二节习作课让学生静思默想,以写为主,用笔作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怎样解决这三大问题呢?

我然为大家必须做到:牢记“一”个道理;开辟“二”条渠道;分清“三”个阶段;上好“四”种课型;采用“五”种方法;实施“六”个步骤。

一、牢记“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想写、愿写、敢写,让学生觉得习作并不难,是需要而不是包袱。兴趣是习作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对习作产生好感和热爱,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主动积累写作素材,自觉地、勤奋地吸收范文的精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从而使习作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开辟“二”条渠道: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习作;二是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习作。目前,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偏低,有的可以说相当低。究其原因,我认为习作教学中“读”的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有一个误区:好像只要多“练”,学生习作水平就

会提高,而结果呢?愈练愈糟,学生一听习作就愁,愁不出来就凑,凑不出来就瞎编。因此,课内、课外多读才能积累素材,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习作时就能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写习作就不再是心烦的事了。

三、分清“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第二阶段对中年级学生进行 “说片段、写片段”训练;第三阶段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说文、习作”训练。在这三个阶段,都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细致地观察、有序地观察、抓住重点观察、用多种感官观察,边观察边联想。同时,我们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培养表达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向书本学习,引导学生多读书,做好读书笔记,让他们明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我认为,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四、上好“四”种课型:指导课、练笔课、讲评课、巩固课。 ①指导课(以说为主,老师主导,但仍然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动笔时间,好像想习作提纲);指导课(即习作课的第一课时)做好三件事:

1、看习作要求,然后观察、实践、体验;

2、读范文佳句,想习作提纲;

3、围绕习作提纲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说一说;

②练笔课即写一写(进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写好后要认真修改);(以写为主,独立完成,最好是让静思默想写文章。大家知道考试的时候,高年级学生一般安排30分钟写350或者400字左右的文章,所以这节课老师坐在一旁,等大家把文章写好,让他们把文章抄正上交);

批改:学生习作交给老师后,老师在批改中要多发现学生习作的优点,即使最差的习作也要发现几处闪光点,要以商量和建议的口吻指出。对较好的习作,不能赞扬过头;对较差的习作,也不能说得一无是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习作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习作批改既要体现一般要求,又要结合重点和本次习作的要求。习作批改的方式一

般有细致批改、简略批改、当面批改、学生集体批改等。评语要简洁、明确、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通过评语,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发挥老师对习作的评价力量,激励学生上进,让他们乐于习作。总之,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口味、偏好,误导了学生,牺牲了学生。

③讲评课(以评为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写作水平);讲评课重点是评一评(教师通过 “榜上有名”、“自主修改”、“点播习作”、“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等形式进行)。(老师表扬有进步的学生;老师让学生坐上“评委席”,让学生评一评同学们的优秀习作;

④巩固课(根据老师的评改和同学们的意见,再认真修改,然后自读自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雷同,而且更有特色,个性化比较强)。这节课主要安排学生自主研读自己的文章,并记牢自己的劳动果实。第三课时可以安排评一评,

五、采用“五”种方法:

1、让学生在多读中感悟;习作需要多读,多读才会有感悟;

2、让学生在模仿吸收中进步;习作需要模仿吸收,模仿吸收才会让习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3、让学生在积累中创新;习作需要积累和创新,一个人生活和知识积累得丰富了,思想、情感之类也就丰富了,写作的兴趣、内驱力也就有了;

4、让学生在多写中学习技巧。习作需要多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多写中才能掌握技巧,掌握技巧后写出来的文章才叫笔下生辉,我认为这样的学生都会成为写作的能手、高手;方法:在练笔中运用写法(平时小练笔:以读引写,写好片段,如日记=积累素材);在课堂上写好习作(单元大习作:在课堂上写,抄正上交,在老师指导下写=防止抄袭)

5、让学生在他评中提升水平(师生评改,学生品悟,然后记一记=杜绝雷同;有比较就有鉴别;查漏补缺,读读背背)。

五、实施“六”个步骤: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永恒的教研课题。

我认为课堂教学六步走,学生习作不用愁。

实施“六”个步骤:

第一步看一看:按习作要求观察、实践; 第二步想一想:读范文佳句、想习作提纲;

第三步说一说:围绕习作提纲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第四步写一写:进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写好后要认真修改,抄正上交;

第五步评一评:老师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学生评一评同学的优秀作文,说出作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什么;

第六步记一记:让学生自主研读自己的文章,再次修改,并记牢自己的劳动果实,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雷同。

《语文课程课标》指出: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可见,让小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写真情实感,应是小学习作教学努力实现的目标。我认为,小学习作教学牢记“一”个道理、开辟“二”条渠道、分清“三”个阶段、采用“四”种方法,课堂教学实施“五”个步骤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上好习作指导课、自主习作课、习作讲评课,做到“听、说、读、写”四柱并重,让学生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显自在之趣,是可以达到让学生勤于习作、乐于习作、善于习作的目的。当然,优化小学习作教学之路是漫长的,如何将这一课题研究推向纵深,是值得我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6篇:《习作教学忧思》讲座内容梳理

主讲:江苏省教研室 李亮

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过往主要观点

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

于永正作文教学

陈秉章《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

李吉林“情境教育”

二、一些名师的作文教学观点

1. 管建刚《作文教学革命》

九大主张: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

2. 高子阳《让100%学生喜欢上习作》

基本观点:把习作要求降到课标上来、让学生知道每次习作的读者是谁、善待学生的习作

3、吴勇《童话作文》强调梦想、交往与文心的作用

4、叶圣陶的生活作文教学观以及孙绍振对于自我经验的强调

三、作文教学的现实问题

1、作文性质不清

2、对象不明

3、练得少,不足以形成能力

4、指导缺少办法

5、教师很少动笔

于永正:

1、 学生不会表达

2、 用词不当,句子不通

3、 书写潦草

孙双金:

1、 学生写的不是自己想说的话

2、 作前指导过多

3、 学生不会把文章写具体

4、 要过文从字顺关

四、难点破解

1、习作教学要降低门槛、放慢脚步

2、改革习作命题

3、警惕作前指导的负面效应

4、把讲评请到台前来

5、帮助学生确立读者意识

6、从精批细改中突围

7、不妨试一试日记和读书笔记

8、课程标准作文部分的几个取向

第7篇:于永正老师习作教学讲座

于永正老师习作教学讲座——《目标意识,过关意识》

一、纪律的保证。

(于老师对纪律的要求重新提出,令人深思,说明纪律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有许多人已经不敢再提纪律,似乎一提到这个词便意味着教师为主、意味着压制个性,其实,当代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首先就是纪律问题。)

二、规范的意识。

1、该讲的就要讲,否则就是老师失职。(比如于老师自己的课对提示语和标点符号的重视,对开头空两格的提醒。)

2、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的组织者。要善于组织教学。什么是最好的班级?“要乖,但要乖而不死;要活,但要活而不乱。”

三、什么是目标意识。

就是从教师这个角度,明确语文教什么,从学生的角度,明确学什么。语文老师要有目标意识,备课时想着它,上课时想着它,检测时想着它。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很多,目标意识不强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语文教学的目标。

1、大目标:识、写、读、背、说、作、习的练习。简而言之,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而言之,听读和说写。

2、小目标: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问题是,有的教师做得越位,有的教师做得不到位。

五、过关意识。

“过关”即“落实”。不满足于“讲过、练过”,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掌握了。

过关,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下任年级的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过关,就是教会了。

六、阅读教学要过“五关”。

1、过字词关。

(1)认会3500个字,会写2500个字,这是基础的基础。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这一关不过,势必影响今后的读和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什么是亮点:学会了就是亮点,不学会就不是亮点。

(2)每课、每单元过关,每册过关。在运用中巩固。 (3)过写规范字关:描、仿、临,持之以恒。

(4)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智慧的文字。每课的生字必默写,单元结束后再默写,错的字写下来,贴在学生课本的扉页,让她(他)天天看。小学生一定要写好字,照着字帖写,天天写,字如其人,练字就是做人。

2、过朗读关。

(1)一切都在“读”中,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当一个人把学校学到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学历不值钱,学问不值钱,能力才值钱。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深化语言的桥梁,是理解的需要,是培养语感的需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以读代讲。 (2)朗读要过正确关、流利关、停顿关、语气自然关、初步读出感情关。 (3)策略:

摒弃繁琐分析,以读代讲,以讲助读,课文不读熟不开讲。老师要敢于说“跟我来”,要示范。把阅读纳入考试。

3、过背诵关。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不过关不放过,老师一定要认真,一认真学生就背过。

4、过课外阅读关。80首古诗词,150万字课外阅读量要过关。语文能力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阅读。

策略: (1)师生共读。 (2)举办读书会。

(3)“强迫”加“引导”。好些好习惯,起初都是“强迫”。

(4)抱着学写作文的目的去阅读课外书——要意文兼得。让学生学会读书,可以明白道理、丰富知识、指导行为、学习写作,最好的作文老师就是课外书。

5、要过阅读方法关。

(1)读书要做笔记、加批注。(有方法才有能力) (2)边读边想。

(3)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厚书读薄。

七、作文教学要过“四关”。

1、

一、二年级要过写话关。读写结合、听写结合,天天练习。

2、

三、四年级要过“部件关”。

(1)六个部件关是:动物关、植物关、人物外貌关、人物对话关、景物关、小事关。 (2)过基本格式关。

(3)初步懂得一些基本段式和修辞方法关。

3、

五、六年级过篇章关。

如:文章结构、段落过渡、开头结尾方法、上下文呼应、如何围绕中心写、必要的修辞方法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过“三关”:字数关、具体关、通顺关。

4、过修改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再念,再念,再念。”

总之,老师要明确目标,落实目标,为学生负责,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银高小学 刘明霞 20

11、

4、28

第8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互批互改”模式的研究》

小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语文老师来说,作文教学最大的包袱就是作文批改。许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然而,“学生写,老师改,写完改完一边甩”,学生往往对老师的辛勤劳动不大理睬,无动于衷,上次作文的毛病,下次作文照犯。而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视“教作”而忽视“教改”。有的教师认为,作文作文就是教学生怎样作文。学生懂得了怎样作文,自然就明白怎样修改。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应付检查上,又是改正错别字,又是修改病句,甚至学生作文条理不清楚也给理清了。认真批改就行了,有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好不好,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针对以上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大胆探索有效的作文批改之路。在学习前人的有效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大胆探索,不要怕困难,不要怕失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如何批改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作文和修改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师生主客体位置倒置所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只顾到学生的作文,而忘记了作文的学生。”以致于学生主动探究作文得失过程被剥夺。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评改环节由“看客”成“主角”、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自我内化、整合、建构、迁移,我们决定在作文批改中一改过去教师独自包揽的传统做法,下放权力,对学生参与作文互评互改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三、研究目标:

提高作文评改效率,让学生真正参与评改。

四、研究内容:

1、如何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

2、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评价。

3、怎样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训练学生的修改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即课题组成员搜集大量的有关文献并组织大家学习。

2、行动研究法,即课题组成员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实践、反思和再实践,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交流总结法

六、实施步骤:

(一)探讨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1年11月)

1、收集、整理、学习文献资料。

2、探究制定学生互评、自改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首先,与学生在“面”上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大致分为书写和标点、内容、结构、表达、语言、创意等几方面。切实有效的做法是,学生联系写作知识和自身的写作实践,熟悉、掌握整体批改标准,然后由浅入深,批、练、改结合,批改主要依据每次作文训练重点,分项侧重训练突破。

其次,掌握了批改标准,互批互改具体实施可采取循序渐进、灵活多样的形式:一对一式、多对一式、四人小组式等。

第三、自我修改。学生在同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修改。

第四、老师对习作者的修改和评价者给与评价指导。

(二)实践积累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3月)

1、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指导学生进行互评自改。

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在课题组内进行探讨、研究,商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3、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互评自改的方法。

(三)回顾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课题组成员回顾一年以来实施课题的经验及困惑,以文字形式呈现。

2、交流经验总结,并汇集成册。

七、预期成果:

1、学生习作互评、修改集

2、教师论文集

3、作文评改展示课

4、课题经验交流(录像)

5、文献集

第9篇:

上一篇:机关作风整顿整改清单下一篇:百度搜索技巧